清淨福德 (共一集) 新加坡淨德禪寺 檔名:21-085-0001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今天晚上,我們有緣來到新加坡的古剎「淨德禪寺」,聚會在一堂,我們談談佛法。寺院的主人問我講什麼題目?我說就講「淨德」兩個字,好!
這個道場簡單的歷史,剛才我聽說都報告過了,想必諸位同修都很熟悉。可是佛家的道場,自古以來是教學的場所,所以佛教原本是教育。道場是學校,住持方丈是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主任,維那是訓導主任,監院當家師是總務主任,所以從執事來看,它是學校。從教育轉變成宗教,時間並不長久,從中國古代歷史上來看,最長也不過是三、四百年而已。逐漸到近代,可以說近代一百年當中,我們把佛教教育疏忽了。雖然提倡修行,清涼大師講得很好,他說「有解無行」,這個道場有講經、有教學,沒有真正的修行,結果是「增長邪見」。反過來,有修行,沒有講經、沒有研究教理,結果是「增長無明」。佛法自始就著重解行相應,解行並重,佛在經典上這樣教導我們,祖師大德也這樣的開導我們。解行好比是車的兩個輪(古時候的車有兩個輪,用牛馬拉的),如鳥的兩個翅膀,少一個都不能飛,都不能行動,讓我們了解如何來修學,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在新加坡這幾年來,諸位都知道,居士林這個道場愈來愈興旺。它為什麼會興旺?就是解行並重,這個道場每天有講經、每天有念佛。念佛是行門,而且是日夜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永遠不中斷,不是短期的。所以到居士林念佛堂念佛,隨時都可以進去,夜晚也可以進去。現在我們念佛堂,夜晚大概有一百多人念佛,上午有兩百多人,下午大概有四百多人,遇到星期假日大概有七、八百人念佛,念佛風氣非常殊勝。長時間的念佛,如果不明白佛的道理,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念久了也會懈怠、也會懶散,所以解幫助行,行幫助解,這個道場自然就興旺。何況我們只要誠心誠意,認真努力修學,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些事實,每一位曾經在念佛堂念過佛的人,曾經到過居士林的人,都能夠有很深刻的體驗。尤其是從海外、其他國家、地區到新加坡蒞臨居士林參觀指導的,也都有很深的感受,歡喜這個道場,捨不得離開這個道場。可是我們做得夠不夠?實在講,距離佛陀要求的標準,還有相當的距離。我們得到許多人的讚許,心裡愈發感到不安,真正是古人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們更要認真、更要努力、更要發憤,希望我們在佛法修持方面、弘揚方面,能夠做得更好,能夠做得更圓滿。
今天上午,是居士林第三十五屆新任理事的就職典禮,李木源居士現在是這一屆的副林長,實際上負領導的責任。他邀請我參加,我在典禮當中,勉勵所有的理事、所有的林友,我們要認真、要努力,要捨棄自己的主觀觀念,要接受佛菩薩的教誨。因為我們是凡夫,唯有這樣,我們自己才能得度,也才能真正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我們有責任,我們有義務。所以看到這個新興的氣象,我們也相當的安慰。
古時候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以「德不修,學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以這個為憂慮。這幾句話,我們今天讀到了,格外引發深刻的感觸。今天社會不安全,整個世界動亂,災難的頻率,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每一個人憂心忡忡。災難能不能避免?西方人的看法,避免非常困難,以為這是自然災害,不是人力所能為。宗教信徒認為,眾生造作的罪業太重了,這是上帝發怒,要嚴厲懲罰世人。這是他們的看法,實在說,他們只知其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唯有佛法,把世出世間理、事的真相,為我們說明白、說透徹了。我們能夠了解,就曉得如何化解這個劫難,還是孔老夫子引以憂慮的四樁事情,要修德、要講學。修德是行門,講學是解門,孔老夫子也重視這個問題,也是解行並重。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的聖賢,他們的看法很接近,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我們現在天天在講經,天天也在念佛,能不能消自己的業障?能不能破自己的迷惑?還是不容易。原因在哪裡?夫子後頭有兩句話,聞義,我們能不能徙?什麼叫「義」?我們應當做的事情,你肯不肯去做;不善,你能不能改?這才是解行的落實,解行不能落實到我們實際生活行為上,這兩門只可以說給我們種一個善因,阿賴耶識種個好種子,現在不能起作用。換句話說,眼前的災難還是要承受,還是不能避免。由此可知,斷惡修善比什麼都重要。
「淨德禪寺」名稱好,把教學的宗旨都顯示出來了。我們看到這個名稱,顧名思義,它所顯示的是「清淨福德」。如果要連禪寺合起來講,這個德就不是福德,是功德。清淨的功德,這才能解決問題,不但可以消災,不但可以免難,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在這一生當中,成佛作祖去了,這才是真實的功德。常住主人邀我來講演,我看到這個名稱太好了,這就是我們現前應當學習的。福德跟功德,在事相上沒有差別,差別是在用心不一樣。哪些是德?我們在經論裡面讀了很多,「存好心」是德。什麼是「好心」?念念為社會想,念念為人民想,念念為國家想,念念為一切眾生想,而不為自己,這是德。在佛法裡面就是菩提心。在中國古聖先賢教誨裡面,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中國人稱為八德。落實到我們生活上,佛陀教我們五戒十善,是德行的基礎。從哪裡修學?從基礎上修,從根本上修,根本是五戒。五戒十善人人都能夠說得出來,我們有沒有做到?如果我們做不到,我們就不是佛的學生。
古人說:「若非急行修陰德,動有群魔做障緣」,這兩句話,我們現在體會得很深。就是說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我們疏忽了修善積德,所以在我們生活的周邊,工作環境之中,總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人事上的障礙、環境上的障礙,豈不是說「動有群魔做障緣」嗎?我們就沒有辦法像諸佛菩薩一樣,他們能夠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為什麼他們做事情沒有障礙,我們會有障礙?人家是知道修善積德,而且是無量劫的修善積德,所以才能夠教化虛空法界無量眾生,他沒有障緣,這是真的。我們今天常常自己埋怨,感覺到、感觸到我們沒有緣分見到佛菩薩,沒有緣分遇到善知識,埋怨自己很不幸。其實這種想法、看法完全錯了,為什麼?佛在經論裡面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問題是我們有沒有真正想學佛?如果你真正想學佛,佛菩薩就來幫助你,佛菩薩就在你面前示現。
如果你不是真的想學佛,真的想學佛,不是我想想聽經、想想念佛,不是!是要真正去做到,真正相信佛的教誨,真正理解佛的教訓,把佛的教訓完全落實在生活當中。我們如果真正有這樣的心,有這樣的願望,佛菩薩決定不會捨棄我們。如果像孔老夫子所說的「聞義不能徙」,就是說你聽到聖賢人的教誨,你不能去做,自己的毛病習氣不能去改,佛菩薩就不來了。為什麼不來?大慈大悲,來了你還要毀謗、還要嫉妒,增加你造罪業的機會,所以他不來,不讓你造罪業。由此可知,佛菩薩示現在世間,是大慈大悲;不到這個世間來,也是大慈大悲。現與不現,都為眾生,沒有為自己,我們要能夠體會得到。
示現在這個地區,實在講,往往只為少數幾個人。諸位同修可以冷靜去思惟、去觀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是示現來成佛,為多少人?真正在釋迦牟尼佛會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修行證果的,不多!我們今天想一想,那些人數大概不會超過一千人,我說這個數字,已經說得太大太大了。也許諸位同修不以為然,佛經上常講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些不都是開悟證果的人嗎?實在講,那些人不算!為什麼不算?那些人都是古佛菩薩再來的,跟釋迦牟尼佛一起來唱戲、來表演的,不是真的阿羅漢,這個我們要清楚。甚至於與佛同時在一起護法的那些國王大臣,也都是古佛菩薩再來的。由此可知,世尊示現成佛,真正當機的人不多。可是有這麼幾個人當機,感應佛來教化,許許多多人沾光了,有機會聽到佛講經說法,給自己種了善根。雖然這一生不能成就、不能開悟、不能證果,但是跟佛結了緣。這個緣非常珍貴,既然跟佛有緣,我們就知道,他將來必定得度。什麼時候得度?他什麼時候真正肯聽話,真正肯依教奉行,那個時候他就得度了。
我們再想一想,最近印光大師,許多人曉得,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也是接引緣成熟的眾生,也就是說,對淨土法門能信、能解、能行的眾生。印祖確實了不起,度了很多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概略的估計,也應該有幾千人,這很可能!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就是印祖的學生,李老居士是示現居士身分,在台灣弘法利生三十八年,也是為度幾個人而已。跟他修學念佛往生的,我們概略的估計,應當有五百人,真正相信、真正理解,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但是他三十八年講經說法,聽他講經,跟他修學,有幾十萬人之多,那幾十萬人都是沾光的,真正得度的就這四、五百個人。
這些事理,我們都看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真正有成就,一定要修德。德,古人講「陰德」,什麼是陰德?修德而不予人知,這是陰德。淨德比陰德還要高一層,為什麼?陰德或許還希望有果報,希求人天果報,世出世間聖賢都告訴我們,陰德的果報大!我們做好事,幫助別人,幫助眾生,幫助諸佛菩薩建立佛法,這是最大的福德,果報都在天上人間,享大富貴。如果我們修積這些福德,現前就接受社會大眾表揚,我們大肆宣傳,唯恐別人不知,社會上一讚歎、一表揚,你的福報就報掉了,就沒有了。所以明白人、覺悟的人教我們,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我們積陰德。我們做了壞事,希望大家都知道,每個人看到你,瞪你一眼、罵你幾句,那也是果報,就報掉了。我們積的惡行,要趕快把它報掉,積的善行可不能立刻報掉。這樣子我們的業障、罪業才能夠消除,我們的福德、功德才能夠保持。
最近,我們每天早晨在講《感應篇》,《感應篇》第一句:「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這兩句話說得好。我們一生當中是福、是禍,並沒有別人給我們做主宰。吉凶禍福,不是佛菩薩給我們的,也不是上帝作主,也不是閻羅王作主。誰做主宰?自己。你自己做善,你一定得福;你自己造惡,你一定得禍,所以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我們要想避免災禍,要想得到福報,你就一定要懂得斷惡修善,善是福的因,惡是禍的根源。今天這個世間災難這麼多,我們了解大災難的根源是什麼?眾生造作的不善,所以才感得這些災難頻頻的示現。我們要怎樣消除這個災難?唯有積德,唯有修善。「積德」是存心,是存善心、存好心。善心變成善行,就是修善。
修善從哪裡修起?今天我們講積德,不能說太高,太高我們做不到,就我們現前的水平來說,真正能信佛的人,這個人就是有德。我們今天都信佛了,也都皈依,甚至於我們已經出家,作了法師,還得講經說法,要問問有沒有信佛?很難講。我在年輕的時候,李老師特別提醒我、教導我,我是出家兩年之後再受戒,受戒之後到台中去看老師,世俗裡面講,向老師謝戒。老師見我面,老遠的地方就指著我,「你要信佛」,我聽了也愣住了。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就教佛學院,就講經,我一出家就講經,也講了兩年,怎麼還不信佛?我那個時候不懂老師的意思,然後老師要我坐下來,細細給我開示,說到有多少出家人,八十、九十,到臨命終的時候還不相信佛,我這才了解他的深意。
什麼人叫信佛?具足信解行證的人叫信佛。你說我今天相信了,相信,對佛的話不懂,佛所給你講的做不到,這哪裡叫信?這不是真信,這個信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他老人家講的那個信佛是真信,真信佛一定是認真依教奉行。佛教我們做的,我們一定做到,佛教我們不可做的,我們決定不做,這個人才叫信佛的人。如果我們天天研究經教,意思懂得了,做不到,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陽奉陰違,我們的信是假的,不是真的。表面上相信,暗地上完全不能接受,這個沒有用處。這樣的信佛,李老師常講,「將來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是怎麼輪迴」。
所以我才講,信佛的人有德。真正相信佛的教誨,理解佛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個人有德;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人有行,他積善行,所以他就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護持,必定得道。縱有魔障,魔障對我們來講,幾乎是不能避免的。魔障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造作種種不善,這一生當中沒有學佛之前,也造了許多惡業,跟許多眾生結了怨。這一些冤親債主,常常來找麻煩,縱然是大修行人,都不能避免,我們怎能夠逃得過?但是只要我們自己真信、正解,努力修行,就能得佛力加持,魔難會減輕、會遠離。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史書上記載得很多,如果我們細心留意觀察,就在我們周邊,出家、在家同修當中,我們也常常見到。這些足以增長我們的信心,足以加強我們修學的願力。所以佛的話,不能不聽,不能不順從。這是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學們,我們一定要隨順佛的教誨。
佛的教誨在哪裡?經典之中。經典太多了,我們選擇一、二部修學,一生都受用不盡。不可以涉獵太多,涉獵太多我們就分心,對我們的修學,自然也產生一定的障礙。所以我們要曉得,佛當年在世,說那麼多經論,是度各種不同根性的人,決不是叫你每一部經論都要學習,佛沒有這個說法。凡是修學有成就的,決定是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你學兩個法門,就等於說你想走兩條路,兩條路你怎麼能走得通?法門太多了,我們不會選擇,那也是個苦惱事情。佛非常慈悲,你不會選擇,他代我們選擇。佛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講了個原則,就是代我們選擇。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持戒就是德;像法時期,禪定成就,參禪就是德;末法時期,淨土成就,念佛就是德。我們今天生在末法時期,我們順從佛的教誨,選擇淨土法門,這是聽話!順從佛語,我們就能成就。實在講,說教、說戒、說禪、說淨、說密,都是一樁事情、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採取修行的方法不相同,如此而已。所以經上才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我們生在什麼時代,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走錯了路,非常辛苦,達不到目標。
過去諦閑老法師說過,我沒有見到他老人家本人,我聽過他的錄音帶,讀過他老人家的著作。他很肯定的說在我們末法時期,在這個時代參禪開悟沒有了。他一生沒有聽說參禪開悟的,聽都沒有聽說過,見當然更不可能。他說參禪有得禪定的,得禪定的人,他見過也聽說過,開悟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參禪不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不能成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修禪得禪定,不錯!這個禪定看他功夫淺深,如果他得的定叫未到定,他的果報在欲界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去享福去了,果報在欲界。如果他真的得禪定,初禪,他就升到色界初禪天;二禪,他就升到二禪天,隨他功夫淺深。這是講修禪人的果報,沒有出三界。
這個地方,我們要問,我剛才講的未到定,什麼叫做「未到定」?你所得的這個禪定,達不到初禪的標準,就叫未到定。你確實有禪定的功夫,但是達不到初禪的標準。初禪的標準是什麼?欲伏住了,它不是斷,真正伏住了,所以我們也叫它做「伏斷」,那不是真斷,定功把它伏斷。我們簡單的講,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種欲望,他確實沒有了,他這個定功能伏住。換句話說,五欲在面前,他絕對不會動心,絕對不會起心動念,他這個禪定才符合初禪的標準。如果這些東西擺在面前,他還會起心動念,他這個定功就叫未到定。諸位想想,不容易!
我們今天修行,對於五欲六塵的誘惑,是能把它克服住,但是念頭還有,還會起心動念。正因為這麼一個緣故,我不敢學禪,我知道我學禪不會成就,為什麼?五欲六塵擺在面前,還會起心動念。換句話說,我學禪,不但不能了生死,色界天我都沒有把握去得了,充其量欲界天裡頭打滾。回過頭來想想,淨土法門帶業往生,能夠了生死出三界,一生成佛,想想這個法門,我這一生還行。因為有淺顯伏煩惱的功夫,伏現行就能往生,這個條件太殊勝了。今天在我們現前這個世間,能夠深信淨土,能夠選擇淨土,這就是有德。能夠遵循《阿彌陀經》的教誨,《無量壽經》的教誨,那你就是淨德。以彌陀為榜樣,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大勢至菩薩的智慧,如理如法的修學,這是修清淨行。如果我們失去智慧,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縱然修德,這個德不清淨,不清淨的德行,是世間有漏的福報。唯有清淨的德行,與佛菩薩才感應道交,我們這一生才真正得度,這一生永遠脫離六道輪迴,永遠脫離十法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去作菩薩、作佛去了。所以一定要認識清楚,今天我們在這個世間作客,我們住在這個世間是住旅館,這不是我們的家,我們對它毫無留戀,我們的家在西方。我們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老師是阿彌陀佛,有這個認知,決心決定不會改變,這個人真正有淨德,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
有淨德決定有淨行,什麼叫「淨行」?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斷惡修善,儒家也講得很好,第一個要克服欲望。我常講的,一定要把自己的愛欲、嗜欲(嗜欲是嗜好)放下。如果你不能夠捨棄愛欲,不能夠捨去你的嗜好,你要想修德就難了。為什麼?你還隨順煩惱習氣,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容易挑剔的飲食、穿著,還有心在挑剔這個我喜歡吃的,我愛吃的,你脫不了輪迴,你不能了生死,你不會往生。我們真正要想求往生,一定要把這個斷掉。釋迦牟尼佛當年的生活,是佛菩薩最標準的生活,吃飯是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都歡喜。供養的飯菜好,歡喜;供養的飯菜不好也歡喜,決定是清淨心、平等心來接受。所以在飲食上要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感恩之心。穿衣、吃飯都是修行。人家布施什麼,我們就吃什麼,供養什麼就吃什麼,決定沒有分別。要在生活上,這才叫真正修行,才叫真正把你的功夫落實了。否則的話,天天研經,天天講經說法,天天念佛,天天拜佛,對於生活起居,還是這樣講究,還是這麼樣的要求,你所修的那些,全沒有功夫。你真正的功夫,是在你生活上,飲食起居、處事待人接物,你的心清不清淨?你還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你就錯了。
真正要想積德累功,要在這些地方做。頭一樁事情,克服自己的物欲。儒家講「格物」,格是比喻,格是格鬥,物欲誘惑的力量太強大,你要跟它打仗,你要把它打敗,你要戰勝一切誘惑。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你要戰勝它,我們的功德才能夠累積得住。儒家講格物,就是佛家講的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從哪裡斷起?從生活上這些要求斷起,你要不從這上下手,肯定你這一生修學落空。諸位要知道,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二、三人而已。你要想想,為什麼比例這麼少?你是這一萬個念佛人當中的二、三個人嗎?你自己想想,像不像?自己想一想,能不能中選?這些事情不要問別人,問別人沒有用,問自己比什麼都清楚,你有沒有真正做到依教奉行?
克服煩惱之後,要求智慧。智慧能明理,所以佛法斷煩惱之後開智慧。儒家「格物」之後「致知」,「致知」就是求智慧。煩惱輕、智慧長,你的功夫就得力。在哪些地方得力?儒家說得好,第一個「慎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你一個人住在一個小房間裡面,你是不是還能夠遵守佛在《無量壽經》教導我們修學的原則:「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善護口業就不說,因為你一個人,沒有說話的對象。佛教給我們三樁事情,「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最大的毛病,總是喜歡批評人,閒談的時候,總是談人家是非長短,所以佛把「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擺在第一句,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做到?功夫從這個地方做起。做得更徹底、更深入的,克服自己的妄念。實在講,克服自己的妄念,就是「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儒家講的「慎獨」,「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儒跟佛講的沒有兩樣。真正把這些道理,都能夠通達明瞭,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事理,你就清楚了,你就明白了,自然就不會做錯事,自然就不會造罪業了。
所以世間的凡夫,跟修行證果的大聖大賢,到佛菩薩,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經典裡面尤其說得好,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一首偈四句話,我們常常念誦,真的會感覺到毛骨悚然,幫助我們、提醒我們高度的警覺。我們今生,這一生所遭遇的、所受的,前世造的業因,我們所受的是果報,果必有因。今生生活環境不善,縱然為佛法、為眾生,還有許許多多的障礙,這都是過去生中的不善業所招感的。所以歸結到最後,還是自作自受。假如我們不是為佛法、為眾生,不善的果報一定更嚴重。因為我們已經回頭,已經不為自己,為一切眾生,為佛法久住世間,為一切眾生得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一百八十度的回頭,還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我們就能想像得到,這是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如果不得諸佛護念,不得善神佑護,我們的災難不可思議!
我們想想,我們來生前途怎樣?這一生所作所為,這一生修的是因,感得來生的果報。這一生果然如經中所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我們的來生非常光明,必定得生淨土。可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的水平很高,發菩提心著重在「發」字,你是不是真發?菩提心是真正覺悟的心,徹底明瞭的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剛才說過了,還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你沒覺悟,你菩提心沒發。真正發菩提心,決定不會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決定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是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關鍵在「一」、在「專」,一就是無二念。如果我們還有雜念,不是說念佛當中有雜念,日常生活當中還有雜念,什麼雜念?為自己的念頭就是雜念。為眾生、為佛法是正念,為自己是雜念,為自己是邪念。我們能做到嗎?我們能達到這個標準嗎?這個話,我不能不講清楚,不講清楚怕大家誤會,以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那個標準很低,我現在已經發菩提心了。
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一點都沒有改,自己以為發菩提心了,錯了!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縱然為別人,還是摻雜自己的利益在其中,那不是一向專念。這樣學佛,到臨命終時,依舊沒有結果。決定不可以說「佛法不靈,我被佛法騙了。」是你自己糊塗,是你自己愚痴沒有智慧,不是佛法不靈,你沒有正知、沒有正解、沒有正信,然後還要怪佛菩薩欺騙你,怪佛法不靈,決定墮阿鼻地獄。為什麼?謗佛、謗法、謗僧。三世因果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人能修福,即使不是淨福,也得世間的福報。我們中國人常常祝福人家,「五福臨門」,這是很吉利的讚歎。哪五福?第一個長壽;第二富貴;第三身體健康,沒有疾病、沒有煩惱;第四好德,第四在五福裡面是修因,這個人好善好德;第五考終命,這一句話,用現在的話講是好死。死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到什麼地方去,一絲毫都不迷惑。我們念佛人預知時至,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是考終命裡面上上乘的人。人的一生,有智慧、聰明的人,要修這五福,真實的福報。你平常要是不知道修,這個福報是決定得不到的。
長壽,佛告訴我們怎樣得到的?無畏布施。富貴怎麼得到的?財布施、法布施。你不肯修布施,你怎麼會得到好果報?身體健康、少病少惱,也是屬於無畏布施的果報。你不肯修因,要想得到殊勝的果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造作一切不善,違背道德,不孝父母、不敬尊長、不知道友愛弟兄、不順從長上,恣意造作一切罪業,《無量壽經》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他的果報是什麼?把自己過去生中所造的、修的那些福折盡了。夭折、短命、橫死,身體多病,心多憂慮(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貧賤、體弱、沒有工作能力,這都是罪業的果報。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這些徵兆,幾乎在我們身體上都能找得到。我們應該要覺悟,往昔今生所作不善,才會遭受這些果報。
要想遠離這些災難,消除這些業障,沒有別的方法,只有把造作惡業完全轉變過來,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這個問題就解決了。特別是我們眼前的災難,許多人都說,全球性的大災難。西方人,尤其是宗教人士,說是世界末日,上帝要對於人類總審判。這個日子愈來愈近,他們講的就是一九九九年,我們現在還是沒到,九九年還有幾個月,現在才是七月,最長也不過是五個月的時間,愈來愈近了。他們沒有辦法解決,我們學佛,佛在經論上教給我們這些理論方法,基本的原理,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我們真正懂得佛這一句話的意思,這個問題不難解決。
今天一切不善的境界、災禍,都是我們自己不善的心所變現的。只要我們真正徹底回頭,轉惡為善,我們就得救。認真努力去做積德累功的事業,首先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是非,這是真智慧。這個世間,似是而非的事情太多了,很難辨別。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讀《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儒家的書,是了凡先生教訓兒子的四篇文章。這裡面詳細說明因緣果報的理論與事實,印祖教我們讀這個書。我學佛,算是很幸運,第一部就是念這本書。那個時候,朱鏡宙老居士介紹給我,那個時候老居士已經七十歲了,我才二十幾歲,他老人家對我非常愛護,給這本書叫我細細的去讀。我讀了之後,才明瞭善惡、是非、邪正的標準,才有能力辨別,諺語說,這個人知道好歹了。知道好歹,就是你知道利害,你知道是非得失。你有這個能力,然後自己才知道怎麼樣去修學,才能夠反省檢點自己有哪些地方是錯誤的,慢慢才把這些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年年在改,月月在改,天天在改。我從二十六歲接觸到佛法,今年七十三歲,還是天天在改,天天在反省,天天在改過,不是一個簡單事情。
我們所依據的原理,就是佛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深深的相信,業障決定能消除,災難決定可以避免,因為災難不是別人加給我們的。如果說上帝加給我們的,我們沒有辦法,無可奈何!不是的,與上帝不相干,與佛菩薩也不相干,與閻羅王也不相干,是自己不善的念頭變現出來的。這是世間的一些聰明人,現在我們講宗教家、科學家、哲學家,乃至於現在所謂的預言家,他們都沒有講到,只有佛菩薩講到,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講到。所以西方人有世界末日的說法,中國人沒有,中國人講有災難,沒有說末日。尤其是佛法,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世尊的法運,末法有一萬年,現在我們是末法,末法才過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那怎麼是末日?佛法後頭還有九千年,長得很。這九千年當中,佛法有興有衰,有起有落,這是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的。這九千年當中有起有落,也就是佛法有興有衰。
佛法怎麼樣興起來的?好善好德的人多,佛法就興旺起來了。只要人好善好德,佛菩薩就降臨,佛菩薩就到這個地方來現身。諸位都念過《普門品》,《普門品》裡面介紹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菩薩就現什麼身。不僅僅是觀世音菩薩,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是這樣,「隨類化身」,「隨機說法」。如果眾生不好善、不好德、不好學,佛菩薩就不來了。由此可知,佛法沒有興衰,佛法也沒有起伏,佛法的起伏興衰,是眾生心念所感。眾生心好學向善,佛法就興,善知識就多了;眾生不好學、不好善,善知識就少了,佛法就衰,是這麼個道理。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能不能把佛法興旺起來?能,肯定能,只要我們發心好學,佛法就興旺起來。我常常鼓勵,這個地方佛法興旺,這個地方有福報,大家沾光。縱然是大災大難,這個地區可以免除災難,為什麼?佛菩薩在此地,護法神在這裡保護著,這個地方決定有不可思議的果報。一定要我們好學,好學的人愈多愈好。
我常常鼓勵大家,居士林現在這個講堂、念佛堂,我們有空得閒,就要去參加。去參加不是為自己,是為救度這一個地方的災難;再把範圍擴大一點,我們是救全世界的災難。我們力量的大小,隨著你心量的大小,諺語常說「量大福大」。如果我們心量大,我今天到念佛堂去念佛,到講堂去聽經,我把聽經念佛的功德,迴向全世界苦難眾生,你的心量大,你的力量大,你的福也大。如果今天去念佛,今天去聽經,為消自己的業障,為自己得一點福利,那很小。所以在事相上沒有兩樣,聽經的功德不可思議。新加坡這個地方的緣,我常說,我說得很客觀,古往今來,都沒有今天新加坡法緣的殊勝。我講的話不是隨便說的,你們諸位想想,今天在全世界,哪一個地方要想聽經,天天有得聽,找不到!你找到哪個地方,每天都有經聽?全世界大概「新加坡居士林」頭一家,每天都有經聽。你到哪個地方找個念佛堂,天天有佛念,日夜不間斷?全世界也只有「居士林」一家。
中國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到新加坡來參觀,都稱讚這是世界第一道場。我們今天第一道場在眼前、在隔壁,都不肯去,你有什麼福報?人家從海外,幾千里、幾萬里,想盡方法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他來一天,福報都不可思議。來住上一個星期,最長在這裡學一個月,那都是多生多劫不可思議的福報。我們住在新加坡的人,就在面前他都不去,這個人一點福報都沒有。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個有福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何必要問人?尤其殊勝的,縱然其他地方,每天也都有經可聽,但是聽一部經的這個緣沒有。這個地方每一天,七天統統都講《無量壽經》,周而復始,反覆的在講,這個緣世界第一,古今第一,你說你到哪裡去找?真正符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所以在這種道場,如果說不成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自己不是真心想學,不是真心想修。真心想學、想修,在這個道場裡頭,沒有不成就的。真正幹的人,在這種道場,說老實話,不需要三年你就成就,三年的時間太長了。《阿彌陀經》上,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地道場緣具足了,而且是無比的殊勝。現在我們能不能成就?就在善根、福德。什麼叫善根?能信、能解是善根;能行、能證是福德。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自己的善根有問題,或者是福德出了問題。你不能夠真正相信,對於佛理沒有真正的明瞭,沒有真正的搞清楚,這是善根不足。善根不足,如果好學,有福。有福的人好學,他天天聽經、天天讀經,有疑惑,問,好問可以彌補他的善根。如果福德不足,善根可以彌補福德,相輔相成,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純是為眾生、為社會、為人民,剛才我講的「淨德」,淨德與禪就相應了。「禪」是什麼?六祖惠能大師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他所講的,完全根據《金剛經》上所說的。在《金剛經》上,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囑咐他,弘法利生守住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禪,禪是佛心,這句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不取於相」是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就是這個意思。如果你還會被外面境界誘惑,你的禪定沒有了。外面境界接觸的時候,還會起心動念,還有妄想執著,你是凡夫,你沒有功夫。所以佛教導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是禪,內不動心是定。禪定在哪裡學?禪定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修學。這一個原則,不單單是參禪要遵守,我們念佛也不例外。念佛如果還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還會起心動念,我們念佛功夫不能成就,我們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業障伏住,伏不住,伏不住業障就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淨土比起其他法門,的確是易行道,禪難,念佛容易,念佛只要功夫把自己的煩惱伏住就行,功夫就得力了。
所以念佛要怎麼念,不能不知道。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可能不被誘惑,不可能不起心、不動念,真正做到不著相、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已經成就了。我們是凡夫,我們做不到,一定會起心動念,一定會分別執著,這個時候怎麼辦?古人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個念就是我們的妄念。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才起來,立刻就覺悟,覺悟「錯了、我又墮落了」,馬上把念頭換過來,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正覺,就是覺悟,把你那個念頭立刻換過來,要換得快。念頭才起來,自己立刻就觀察到,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這就把前面妄念壓下去,這是功夫,這就得力。決定不能叫自己的妄念,繼續不斷的增長。念頭可以起來,一起來,馬上就壓住,就用這句佛號把它壓住。這叫會念佛,這叫懂得念佛,念佛有功夫,念佛得力了。同學當中常常失念,失念是把念佛忘掉了,隨順自己的煩惱,還鬧什麼情緒,你說糟糕不糟糕?非常可怕的現象。
道場的名稱,末後是個「寺」,什麼叫寺?你們懂不懂得?為什麼叫寺?「寺」這個字的意思,是永久的一個機構,代代相傳的機構才叫做寺。換句話說,這個道場不是臨時設置的,是永久的道場,代代相傳的道場,才稱之為寺。寺是辦事的機關、教學的場所。這個辦事機構、教學場所,不是臨時的,是永久的,稱寺。現在人很少人懂得,現在人看這個「寺」是什麼意思?裡頭拜鬼神的,搞迷信的,所以把這個字的意思搞錯了。在古時候,辦事機關,只有皇帝辦事的機關才稱之寺,為什麼?永遠不會改變。其他各級政府辦事的機關,常常會變,會裁撤掉,會重新建立。唯有皇帝辦事的機構,是永遠存在的,所以稱之為寺。
我們今天佛法要能夠興旺,要能夠真正的發揚光大、利益眾生,我常講的,一定要懂得現代化與本土化。今天的佛教,為什麼年輕人不能進來?很少看到年輕的人。你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們的年輕人很多,什麼原因?他們是現代化。我們的佛教以及道教,我們是老化,要教年輕人作古人,要叫外國人做中國的古人,他怎麼會進來?不會進來的。所以道場的建立,要不要再建這種宮殿式的?不需要。宮殿式是過去建築的形式,接引古人,不能接引現代人。現代道場要用現代的建築,現代人看到生歡喜心,他才會願意進來,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佛法在技巧上是沒有定法,常常在改變,在原則上是永恆不變,方法上是隨時隨處都在變。
諸位要知道,佛菩薩的長相沒有一定,「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哪有相?佛沒有相。佛在中國,面孔像中國人;佛在泰國,面孔像泰國人,尖尖的,像泰國人;佛在西藏,一看就是西藏人;佛在日本,一看就是日本人;沒有一個定相,所以佛才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他給你現同類身,所以佛才能教化一切眾生。如果我們還用古老的方法、古老的形式,只能夠吸引一些極少數返古的人,頭腦裡面有古老觀念的那些人,你才能接引。新觀念、新思想的人,決定不進你家的門。所以你一定要懂得,佛法講的契理契機,契理是原則不變,契機是方法隨時改變。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的談話就到此為止。這是簡簡單單將「淨德禪寺」四個字,給諸位做一個介紹。我們了解招牌的意義,就知道自己應當從哪裡學起,我們的學習就有著手之處,才能把真正的佛法教學落實在我們生活之中。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