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七集)  2023/3/1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46-0007

  阿彌陀佛!我們「四十八願」課程上一次談到「阿彌陀佛本生」,這個內容主要講到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將十方佛國土展現在他的面前,那是阿彌陀佛的因地修行,他做法藏比丘。每一尊佛都有他本生故事,沒成佛以前他怎麼修行的。而我們上一節課的重點就是學習到法藏比丘懂得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他能成就超勝一切諸佛國土的極樂世界,關鍵就在他這個修養,我們也要學習這個優點。其實我們老祖先的文化就是這麼教我們的,所以大乘佛法到了中國來很相應。至聖先師孔子教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們能跟大乘佛法相應,要感謝祖宗,感謝孔子這些聖賢人,我們有這樣的文化土壤才能接得上大乘佛法。

  接下來我們進入「發大誓願第六品」,內容就是談四十八願。我們翻到第七頁,《講記》第七頁。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法藏比丘成就了極樂世界,來到老師面前給老師報告,這是一個做弟子的態度。在第五品經末後就講到了,「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佛言善哉」,老師讚歎他,善哉善哉!「今正是時,汝應具說」,現在正是時候,你要詳細說明清楚,「令眾歡喜。亦令大眾,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攝受」。這段經文讓我們感受到,學生的成就就是老師的成就,老師當下很讚歎學生,馬上讓他把成果介紹給當下的大眾,都沒有嫉妒學生的成就。

  我們看師長的開示:法藏在世間自在王佛的會下聞經修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將這個殊勝的成果供養老師。我們隨著師長的教導隨文入觀,我們看到「供養老師」,就要回到自己身上,法藏比丘把他修行的成果來供養老師,我們學佛這些年,我們能拿什麼供養老和尚?如說修行供養是第一,《普賢行願品》指導我們的。老師不是要我們給他送什麼東西,善知識是安貧樂道,最好的供養,我們能把他的教誨落實,這是他最歡喜的事情。我們一落實,眾生得利,我們把普賢行落實在家庭,你們家幸福美滿,家裡人得利;我們落實在單位,單位一團和氣,單位的人看到你,對佛法生起信心,願意學佛了。眾生歡喜,佛菩薩歡喜。師長最期勉我們的要做榜樣,因為有榜樣才能讓大眾起信,才能讓大眾的信心保持不衰,他有看到榜樣,佛法真實不虛;假如都沒有榜樣,大眾的信心很容易就退喪掉了。榜樣立在哪?可不能都看別人,要從我做起。請佛住世,老和尚說:「你不請自己你要請誰?」

  我們現在《白話解》一起學習「德遵普賢第二」,黃念祖老居士以他一生的修行帶我們深入這一品經,我們拿什麼供養黃念祖老居士?如說修行。這一品經學完,自己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跟普賢行相應,那真得黃老的加持。這些大善知識都是法界身,無處不在,我們只要依照他的教誨做,他的加持馬上就到了。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我們依止老和尚、依止黃念老,我們起心動念、一言一行不違背他們的教誨,那個加持力非常大。

  我見過一個年輕的同修,她有一天在等公車,那時候念中學,剛好對面來了一個老人家對她笑,漸漸走過來,到她的面前,說:「阿彌陀佛,小姑娘,妳的佛緣很好。」她說她當時候也想念阿彌陀佛,不過有點靦腆,這個話到喉嚨吞回去了。看到一個老先生這麼跟她打招呼,老先生走了。後來有一天她看佛書,結果打開來就看到一個老先生的照片,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照片,她一驚,這不是好幾年前從馬路對面走過來給我念阿彌陀佛的那個老先生嗎?你看善知識有沒有離開我們?他一有機會就來加持我們,增長我們的善根。佛菩薩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念著佛菩薩、善知識,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跟他們就沒有分開。我們發願將老和尚、黃念老的教誨發揚光大,你就跟他們合在一起,合而為一,你一說話就得他們加持。所以如說修行是真供養,這都要自己問自己,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他真幹,真成就超勝諸佛國土的極樂世界,所以老師聽了之後非常歡喜,讚歎他,馬上叫他把西方淨土介紹給同參道友,希望同參道友聽聞之後也能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世間自在王要他提出報告的意義,用意在此,希望他一報告,所有聽到的人都得利益,報告完就記錄下來,後世的人都得利益。

  大家想一想,在場都是世間自在王的學生,馬上讓他的學生都跟著法藏比丘走。世間自在王如來沒有說「這是我的學生」,他有「我的」,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們就是有個「我」跟「我所」,煩惱就很多。這是我的房子、我的車子,每天就牽掛這些東西,心不清淨。我甚至於還聽說,到了道場裡,「這是我小組的,你不能動我的人」。真是阿彌陀佛,你到佛門是要離四相,結果你四相愈來愈強,我所愈來愈重,那不是跟自己無量劫來了脫生死的殊勝因緣過不去?世間講主伴圓融,分工不分家,不能自己在社會的那種控制佔有的習氣拿到佛門來用,到佛門是要積功累德的,起這個我跟我所都是造輪迴業。大家想一想,人家社會大眾來學佛,看這個佛門的團體都分小團體、分派的,人家有善根的人早被我們嚇跑了,哎呀,我是要離開江湖,怎麼這裡比江湖更江湖?佛門是清淨地,是僧團,僧團是和合的,不是分自分他的。我們看到世間自在王如來在給我們表法,都是成人之美,成就學生的德行,成就他的道業,沒有絲毫嫉妒。當老師也會嫉妒學生,這個嫉妒心也是與生帶來的習氣,歷史當中有,馬融嫉妒他的學生鄭玄的成就,我們以歷史為戒。

  佛門有很好的榜樣,六祖惠能大師在獵人隊躲了十五年,代表什麼事都有時節因緣,不能著急。等到他出來了,剛好有一個法會,裡面很多出家人,其中有兩位出家人剛好在討論,因為風吹了幡動了,第一個出家人說幡動了,第二個出家人說風動了,突然有一個聲音說:「仁者,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這法會當中是印宗法師在主持,他是這個道場負責人,他聽到這個見地不一般,就把這位仁者(他是居士)請到屋裡來,「聽說五祖的衣缽已經傳下來了,不知道是不是仁者?」這個時候六祖就把衣缽拿出來,當下印宗法師給六祖剃度,是六祖的剃度師,剃度恩師。幫六祖大師圓頂之後,印宗法師又拜六祖為師。達者為師。說實在的,能這麼做,印宗法師決定不是普通人,但是他是來表演的,你看他經營一輩子的道場,這麼多的信眾,他沒有說這是我的信眾,他這個動作一做,禮拜六祖為師,那就是帶領所有的大眾都依止六祖這位善知識,大家都能得大利益。所以這是祖師給我們做出的好榜樣,這個榜樣跟世間自在王如來與他的學生法藏比丘的表演完全相應。

  這些公案再回到我們當下,我們也都要能夠隨喜功德,成人之美,甚至於真的遇到比我們有德、有才的人,我們都能把位置讓給他,讓位於賢,絕對沒有嫉妒。一嫉妒就有毀謗出來,讓大眾對這些善知識失去信心,這是斷人慧命,這罪過就太大了!所以師長怕我們造這個業,特別宣講《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我們得要體會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入了佛門,為佛門做弘護的事業,這都是結廣大的法緣,這麼難得稀有的因緣,我們要積功累德,可不能造作罪業。

  接著師長講道:下面這段文是我們通常講的「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對老師提出的報告,具體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是誰為我們介紹?是阿彌陀佛親自介紹,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的。這一品經文是全經最重要的部分。

  在五種原譯本裡面,漢譯的是二十四願,唐譯的是四十八願,宋譯是三十六願,譯經者所譯之願文條目不一樣。雖然數目不相同,仔細觀察,什麼事情都不能只看相,要深入去觀察,其實內容是一樣的。把四十八的好幾願合成一願,就變成二十四願,其實內容差不多;二十四願展開,就變成四十八願或者三十六願。由此可知,此乃譯述開合不同,開了四十八,合了二十四,內容並沒有兩樣。

  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一品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而且慧明老和尚與梅光羲居士都貢獻了意見,等於是三個人合起來會集這一品經文(大家現在腦海裡有沒有看到三位善知識的景象?成德好像有印象,好像黃念祖老居士的《大經解》前面有附照片,黑白的,我看到慧明老和尚、夏蓮老,還有梅光羲老居士他們一起的照片),可見態度非常慎重。他們決定以二十四為綱(這品經分成二十四段),以四十八為目(就是小字註在每一段下面),總共有四八十個目。四十八願的條目非常完整,實際上以二十四大願為正,因為《往生論》裡也提到願有二十四章(有二十四段),可見古時候是以二十四願為主。中國人喜歡說四十八願,連讚佛偈裡都說「四十八願度眾生」,順應大多數同修的習慣,這也是祖師恆順眾生,所以把四十八目列出來,會集得非常好。這品經二十四段,以下還標四十八個目,就是四十八願。我們進入經文。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這一段文是總說,包括了全部的願文,向下的二十四章就是詳細的介紹。一開頭的這段總說法藏說:『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這是說他修行成佛,他確實已經成佛,世尊告訴我們,法藏在西方(我們的西方)示現成佛,到現在已經十劫。既然成佛,他的每一個願都實現了,沒有一願是空願,這樣他才能成佛。

  沒有一願是空願,法藏比丘已經成阿彌陀佛了,所以十念的人必生。我們念了阿彌陀佛沒來,不可能是阿彌陀佛的問題,這個我們不能懷疑,已經成佛了。所以問題不在他那裡,問題在我們這裡,我們是不是真正至心信樂,是不是真相信、真想去?阿彌陀佛很清楚的,我們真的至心信樂,一定跟他的願感應道交。所以念著念著阿彌陀佛沒來,要檢討自己,我還不是歸心似箭,還一大堆人事物隨時都會把我的心弦給牽走了,不是至心信樂,不是歸心似箭。總要檢討自己,不能把責任推給佛菩薩。

  『所居佛剎』,指他所居住的報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這與他往昔所發的願相應。他的願確實圓滿,超勝諸佛國土,他一開始發的願就是要都勝無數諸佛國者。這是說他的國土具足不可思議的莊嚴,無量的莊嚴。不可思議的功德是什麼?是十念必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退成佛,這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也是十方諸佛同讚的功德,十念必生,而且就當生成佛,圓證三不退。所以這一句經文包含了依報跟正報,不可思議功德是正報,所以十方諸佛稱讚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他不可思議的功德;無量的莊嚴是依報,就是極樂世界依報的莊嚴,依正果報(依正兩報)都超過一切諸佛剎土。

  我們要問,怎麼不可思議、怎麼超勝?下面的願文就一樁一樁為我們介紹。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下面的願文是二十四段,師長這裡說,不只是二十四條,四十八條也太少,實在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這四十八條目不過是概略的介紹而已,從這四十八條裡,我們就能想像西方世界跟他方國土確實是不相同的。

  接著經文講到了:

  【無有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這句經文是第一願,四十八願的「國無惡道願」。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生,說明沒有三惡道。十方諸佛國土應該都跟釋迦牟尼佛的國土差不多。為什麼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就是他老人家在修學考察的時候,看到諸佛國土的惡道眾生太苦了,所以在他建立的國土裡沒有三惡道。師長進一步開解,三惡道是果,果報,怎樣才沒有這個果報?必須把因、緣消滅掉,才不會有果報。萬法因緣所生,甚至於佛門講緣生法,這個緣就很重要,所以要把因、緣去掉了就不會有三惡道的結果。如果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三惡道的因緣,怎麼可能沒有果報?佛也沒有能力滅眾生的定業。眾生造業了,然後緣又現前,他一定要受果報的。就像佛在世的時候,釋迦族滅族的果報已經成熟,佛也阻止不了。

  佛有三不能,不能滅定業,等於這個果報要現前的條件具足了,佛也不可能改變。這個定業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可以削弱、可以化解,但是已經形成定業就很難。第二,佛不能度無緣之人。佛在世的時候有個城東老母,佛要度她,結果她一看到佛遠遠來就跑到其他的街上去了。有一次佛想盡辦法就站在她的對面,她就拿一個扇子遮住了不看,跟佛沒有緣。但佛是慈悲的,跟他的緣不具足,觀察跟他其他的弟子有緣,讓其他弟子去度她。我們今天遇到親戚朋友,他現在還不能接受我們給他介紹《無量壽經》,大家今天又聽成德說三不能,佛不度無緣之人,你跟這個親戚朋友講了一次他不接受,「無緣之人」,以後都不理他了。沒有緣要結緣,所以佛面對無緣的人跟他結緣,有緣的人讓他善根增長,當生了脫生死緣成熟的一定幫他成就,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都是同體大悲,不會不理哪一個眾生。第三,佛不能盡眾生界,因為眾生造業了他就得受報。所以佛也沒有能力滅眾生的定業。

  這裡師長說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力量是相等的。如果佛有力量,釋迦牟尼佛應當把我們現前的三惡道消滅才對,把三惡道都消滅了我們就不會再墮下去了。這是眾生自己造業所現的果報,就像章太炎大師,他到了炮烙之刑的現場也看不到,他沒造那個業。釋迦牟尼佛做不到把我們這個世間三惡道都消滅掉,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做得到?緣不同。說實在話,它是新興的世界,他的世界到現在才十劫。我們這個世界無量劫了,是古老的國家,我們的舊傳統丟都丟不掉,因緣發展到現在了,萬法因緣生;而它是新建立的,新建立的好辦事。師長這麼一比喻,我們就很容易體會了。哪個應該要,哪個不要,他在那裡建立一個國土,歡迎十方世界的眾生移民到那裡去。移民的條件限制得很嚴,不夠資格就不准去,當然他的素質就很整齊,是這麼一回事。所以真正明瞭事實的真相,才曉得西方淨土非常符合現代人的科學精神。像新加坡是新國家(這是在新加坡講的),好辦!一切制度是新建立的,沒有傳統。西方極樂世界是新建立的,非常年輕,到今天只有十劫。

  師長講到你要把果報去掉,得把因跟緣消滅掉,我們回到要成就自己,要護念他人得到當生往生作佛的成果,這個因跟緣就非常關鍵,尤其是緣。你看我們到極樂世界緣好,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一到極樂世界,看看右邊普賢菩薩,左邊文殊菩薩,你敢打瞌睡嗎?不可能的!你敢聊是非嗎?聊不出來了,才要說出口,氣氛不對,這個氣氛都是稱讚如來,沒有那個緣把我們不好的習氣調出來,沒有那個緣。所以孟母為什麼要三遷?你看她遷到的地方,學校,每天都是朗朗讀書聲,那就引發的都是孟子的善根。所以緣很重要,自己要依眾靠眾,找真正依老法師、依佛教誨,尤其修六和敬的團體來依止,這是懂得護念自己的道業。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真心要修行,都會有感應的,但是不要強求,不要今天聽了激動了,依眾靠眾,趕快去找三個人,四個人成立和合團體。不要太激動,要用感召的,能感是自己真幹的心,所感的是境界、是團體。這種激動的事我做了不少。我在很年輕的時候,我記得那時候我才三十歲,三十歲還不到,到道場裡面去,看到同修,「我們來組和合團體」,把人家對方都嚇到了。我們這個心發出來了,諸佛菩薩是法界身,他們都知道,會加持我們,只要我們願不退,一定會感召志同道合的同參道友來給世間表法。人有志心求道,我們今天發真心要成就和合的團隊來給世間表法,來供養我們的師父上人,那佛菩薩一定會滿我們的願。

  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因為他把三惡道的因緣去除掉了,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沒有造三惡道的因跟緣。所以他移民的條件制定得很嚴,當然這個很嚴也不是很難達到,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只要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都能萬修萬人去。

  師長接著說了,西方世界決定沒有一個人造上品十惡業,那這樣地獄的因沒有了,所以才沒有地獄。餓鬼道是造中品十惡業,畜生道是造下品十惡業。所以去他那裡的人都是修十善業往生的,諸位應當理解。師長講到都是修十善業往生,馬上又結合經典給我們開解。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韋提希夫人見到西方極樂世界,非常嚮往(代表她也很有智慧,識貨,所以我們現在都懂得求生淨土,我們也是有慧根),要求釋迦牟尼佛教她求往生的方法。釋迦牟尼佛在沒有講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種福,這非常要緊。為什麼?三種福是你修淨土的基礎。你連福都沒有,你還修什麼淨土、淨業?三種福裡,第一種就有「修十善業」。為什麼要修十善業?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這應該很清楚。念「阿彌陀佛」,還造十惡,想想看,你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能。為什麼不能?你跟阿彌陀佛的願不相應,你還造十惡,那就口是心非,去不了。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從前李老師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也不過兩個、三個。往生的這麼少,就是他沒有把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搞清楚,以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其實,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嚴格講,沒有前面這種福,你決定得不到三皈。三皈是第二福了,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福有三層,第二層建立在第一層的基礎,第三層建立在前面兩層。第一層是人天福,第二層是小乘福,第三層是大乘福。《阿彌陀經》講到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當機者,標準在哪?就是第一福,第一福認真做了,就符合善男子、善女人。第一福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師長從無三惡道,就是你沒有造十惡的因,因為有修第一福,修十善業。

  諸位同修,剛剛我們提到了,李老師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的不過二三個,大家聽到這裡,心裡面有沒有產生擔憂、害怕?「哎呀,我會不會沒往生?」假如聽了這段話有這樣的情緒上來,這不是這段話的原因,是我們的性格裡面就很容易擔憂、害怕。學佛就要改性格,心境要積極面對事情,不要擔憂、不要消極。怎麼是積極面對?一萬個念佛人二三個往生,那你把這二三個怎麼往生的都效法了,把那九千九百九十七個為什麼不能往生的原因都去掉了,你保證往生,是吧?這就是一個面對事情的心態,心態好的話,事事是好事;心態不好,好事你都往壞處想,這個個性要改。尤其阿彌陀佛是一片光明,無量光,我們要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我們學這一品經的目的是什麼?學這一品經就是要落實老和尚說的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我們透過老和尚這麼仔細的講解這一品經,我們能達到心願解行同阿彌陀佛,這是我們學的目標。

  師長說到了,很多同修來求三皈,我們都給他做一個形式上的三皈,稱為「結緣三皈」。是不是真的三皈?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三皈是皈依自性、皈依覺正淨,我們常常隨順十惡業,那怎麼是皈依覺正淨?所以修十善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才有資格接受三皈。如果連十善業都做不到,來求受三皈,授受三皈是有名無實,五戒就更不必說了。好像蓋房子,三福是基礎,是地基,尤其第一福。我們聽完這一段,我要名符其實,我要真幹,是用這樣的心態來接受這段教誨,可不能聽完這段教誨說我是有名無實,又在那沮喪了。知恥近乎勇,我決定要是名符其實,我一定動真格的,我不幹假的。

  三福之一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基礎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行。師長真的是好人做到底,第一福怎麼做?他具體指導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我們就很具體知道怎麼去下功夫了,入則孝,出則悌;慈心不殺落實在《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給我們指導得非常具體,都給我們開解,你看《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都花了一百多集的時間。這樣用心良苦的老師不容易遇到,我們得珍惜他老人家的法身舍利。

  次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基礎的第二層。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是基礎堅實,很堅固、實在,然後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才能往生。所以一句佛號是在這個基礎上念的,從這個基礎建立「信、願、行」三資糧,才能穩穩當當往生。大家千萬不能疏忽、不能僥倖、不能掉以輕心,以為我信、我願,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結果在家裡不孝順父母,不能尊敬師長,違背佛陀的教誡。那就好比蓋大樓沒打地基,蓋了沒有地基就倒下來,那是念佛不能往生的原因。所以這個三福,尤其第一福要真幹,就符合善男子、善女人,又真信切願求生,都能萬修萬人去。

  我們看佛的心願,再想想自己的作為,跟佛在經上講的教訓一對照,就曉得我們應該怎麼修,佛號應該怎麼念。跟佛在經上講的教誨要對照,其實佛的教誨就是跟他的心相應,所以禪是佛心,經是佛言,戒是佛行,言行跟心是一不是二。為什麼我們自己的作為要跟佛的經對照對照?因為是我們的心要去作佛。我們的心行跟佛經相應,我們就是用心去作佛。所以你要曉得用什麼樣的心去念佛,什麼態度去念佛。說實話,念佛就是生活,就是你用什麼樣的心態過日子,用什麼樣的心態與大家相處。處事待人接物歸納起來就這一句佛號,六字統攝萬法。普賢十願也是歸到這句佛號,我們這句佛號真的念相應,對一切人禮敬,禮敬諸佛。我們念這句佛號相應,聲聲喚醒自己,自己的性德會往外透,性德都跟普賢行會相應,你會見性不著相,你不會著人家錯誤的行為,不會,會見到人家的本性,會稱讚如來;這句佛真的念相應,把眾生都當佛一樣恭敬,廣修供養。師長這裡強調,念佛就是生活。我們看念字怎麼寫?今心,心上真有佛叫念佛。心上真有佛表現在哪?表現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的能夠用真心,那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念佛,不二。不是嘴上念阿彌陀佛才叫念佛,心上真有,處事待人接物都是念佛。入不二法門,在哪裡入?就在當前的生活、工作、處世待人當中。無量覺,佛就是覺,阿彌陀佛是無量覺,覺而不迷,要這樣念,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覺,都是用真心,不迷。

  我們看下一段經文: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更墮惡趣。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這是第二「不墮惡趣願」。從這裡我們很明顯的看出來,阿彌陀佛的本心是念念願一切眾生同成佛道,這是彌陀的心願。就像《無量壽經》阿彌陀佛自己發的願,「一切皆成佛」,這是他老人家的願,一切眾生都成佛。我們今天把四十八願做為我們每天的早課,天天讀誦,目的在哪裡?師長老人家指導我們都有很深的用意,是希望以彌陀本願引發我們自己的願望,使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的心願相同,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有把握,一點懷疑都沒有。想想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像不像阿彌陀佛?對一切人還勾心鬥角,哪裡像是佛?所以「人我是非一扇揮去,慈悲喜捨六字念來」,是非人我要放下,洪名正彰自性,這南無阿彌陀佛一聲一聲的念,我們本有的慈悲喜捨的心就現前。這是李炳南老師的兩句偈,「人我是非一扇揮去」,拿著扇子不只是搧涼的,要把煩惱習氣搧掉;「慈悲喜捨六字念來」,心去作佛,我們的心行要像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心裡還有勾心鬥角,將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打架,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拒絕你,不讓你去,你念得再好也不行,一天念十萬聲也沒有用。要念到你的心、你的願跟那邊人是一致的、相同的、相應,那邊是六和的僧團,決定沒有吵嘴打架,心要相應。

  此願說惡道眾生,『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焰摩羅」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閻羅王。閻羅王是管地獄的,這是講地獄眾生,十法界中最苦的一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指的是所有惡道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受不受惡道苦?不受了。『受我法化』,接受阿彌陀佛講經說法的教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惡道的人來之後全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不只是成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往生是無上正等正覺,成佛。地獄道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生成佛,其他的九法界就不用說了。『不復更墮惡趣』,在淨土修行一直到成佛的過程中,絕對不會再墮惡道,這是不可思議的功德。

  他方世界,任何佛國土修行都是進進退退。你有惡道的因,遇到緣,哪有不墮惡道的道理?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那麼久的時間,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三大阿僧祇劫,這個人要轉多少世?實在是數不清。西方極樂世界則不需要,一生成就。為什麼一生成就?因為他們皆是無量壽,壽命長,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就圓滿、就成就。成佛之後再到十方世界教化眾生,那是示現,應以地獄身得度他就現地獄身為他說法,他是乘願再來的,不會再墮落了。像地藏菩薩就是現地獄身。我們今天塑的地藏菩薩像,看起來很莊嚴,面貌很豐滿、很好看,其實地獄裡的地藏菩薩相貌不是這樣,非常恐怖,是地獄相。菩薩在餓鬼道度餓鬼要現餓鬼身。放焰口的時候,焰口台對面紮一個紙的鬼王焦面大士,青面獠牙,看起來恐怖,那是觀世音菩薩,他在餓鬼道示現鬼王身。所以在哪一道就要化哪一道身,化身自在,不是真的受苦,他清涼自在。為了接引那一道的眾生,若不現同類身相,則無法跟眾生接觸,所以度畜生就要現畜生相。他是真正得自在,所以決定不會再墮惡道,一生圓滿成佛。

  我們看了這一段,我們不能跟親戚朋友格格不入,要能和光同塵,當然前提你不能要度眾生,結果被他們給度走了。要能理解他們的狀況,不同流合污,能包容、能善解。你跟他對立起來,他就躲你遠遠的,要理解。所以師長說別人錯的也是對的,別人錯的也是正常的,你要理解眾生在這個環境他會墮落也是不得已,因為環境太惡劣。這也是恕道。

  後文總結兩願,『得是願,乃作佛』,總結前面兩願。這兩願一定圓滿他才成佛,這兩願要不圓滿他就不成佛。不作佛就作菩薩,菩薩還在修因。他現在已經成佛,他修因圓滿。

  『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第一願是看到十方世界苦難的眾生非常苦,他建立的國土不要有苦難。看到十方世界惡道眾生出離惡道之後修行,遇到惡緣又退轉、又墮落,也很苦,阿彌陀佛看到了,他的國土沒有惡道,也無退墮,不會再墮落了。所以願不是在家裡憑空想像而發的,是十方世界這些事相他看到了,他希望這些惡相在西方極樂世界永遠見不到。阿彌陀佛發這每一願都是為自己發的,都是為了我不退轉當生成就,我們不能辜負阿彌陀佛發的四十八願。

  當然成德當時候讀前面這兩願,尤其第二願不墮惡趣願,裡面講的「焰摩羅界」,就是地獄的眾生,「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像一個最調皮搗蛋的學生到你面前來,你會怎麼做?我讓他成佛!你看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每一次教學比較沒有耐性,就想到阿彌陀佛這一願。地獄的眾生來了,阿彌陀佛把他教成佛,自己現在居然沒耐性,一想到這一願,就想要挖一個洞鑽進去了。念這個四十八願有點不好意思了,阿彌陀佛都做榜樣給我們看,帶動我們。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