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美國紐約華藏淨宗學會開示及問答—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無量壽經》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5/1/8  美國紐約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32-182-0001

  尊敬的朱會長,諸位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時間過得很快,記得上一次悟道到紐約華藏淨宗學會是在二OO五年,那一次的因緣是亞特蘭大王祥雲居士請做三時繫念、打佛七,再到芝加哥華藏圖書館,再到紐約華藏淨宗學會來跟我們同修見面。今年已經二O二五年了,上一次來是二OO五年,我們已經二十年沒有見面了。二十年沒見面,都老了!二十年前來,我五十四歲,今年七十四了。很高興我們時隔二十年還有這個因緣到紐約華藏淨宗學會來跟大家見見面,跟大家結緣。現在我們學會還有幾位老同修還在這裡,後面陸續來了新的同修,我們今天也在這裡見面。過去前會長魏居士,他對我們台北華藏也非常的護持,我們在法寶流通這方面都有互相支援。現在他年紀也大了,退休了,兒子接他到加州去了,我們這一次到加州看看有沒有因緣跟他碰面。現在我們新任朱會長來帶領大家。劉一筐居士也是我們老同修,這個都二十多年了,劉居士也常常跟我們台北華藏有往來、有互動。今天希望藉這個因緣,我們再把淨宗學會的緣起跟大家提一提。可能有一些新來的同修比較不了解,老同修應該都聽先師淨老講過淨宗學會的緣起。

  淨宗學會是比較現代化的一個名詞,在我們中國傳統佛教,過去稱為蓮社。蓮社,像台灣台中有台中蓮社,有台北蓮社,在高雄南部有鳳山蓮社。稱為蓮社的道場就是專修淨土法門,就稱為蓮社,所以蓮社就很多。另外現在也有稱念佛堂,這個也是專修淨土法門,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的一個道場。淨宗學會,實際上跟蓮社是一樣的,淨宗學會的名稱是過去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就是會集《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的會集人)他提出來的,他提出專修淨宗的一個道場稱為淨宗學會。這個道理過去先師淨老和尚也跟大家說過,為什麼取淨宗學會這樣的一個名稱,沒有取蓮社?因為淨宗學會現代人比較聽得懂,講蓮社,可能現代有很多人他不知道蓮社到底是做什麼的。稱為學會,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學習的會所,大家聚會的一個地方,一起來學習。稱為學會,現代人比較容易理解,是什麼樣的一個性質。

  淨宗學會,這個是夏蓮居老居士他提出來的,在當時大陸,他提出淨宗學會的名稱,但是沒有正式的成立。因為大陸的環境,也有它不同的因緣,這個淨宗學會他提出來,但是在大陸上沒有正式成立。淨宗學會後來的成立,是先師淨老和尚的老師,台中蓮社、台中慈光圖書館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往生,那一年是一九八六年。一九八六年,民國七十五年,那個時候我出家兩年,剛剛出家兩年。李老師往生,先師淨老和尚就從他那個箱子裡面找出了一本經,這本經我們以前大家都沒看過,這一本經的經名(經的名稱)就是我們現在淨宗學會大家主修的、讀誦的《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有很多同修都念得很熟悉了。當時先師淨老和尚把這部經請出來,叫悟道去找印刷廠來估價,印一萬本。這部經旁邊還有李老師用毛筆註解註在經文的旁邊,稱為眉註,那個字註得很小,稱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眉註(眉毛的眉,註解的註),印了一萬本,紀念老師往生。

  印出來之後,這部經就流通了、就贈送了,很多同修從來沒有看過這部經。過去我們讀《無量壽經》,在五種原譯本,大多數都是讀曹魏康僧鎧翻譯的《無量壽經》,曹魏(曹操,三國時代)康僧鎧法師翻譯的。我以前還沒有出家前,讀《無量壽經》,也是讀這一本,只有看到這一本,沒有看過會集本。會集本是雪廬老人往生那一年,先師淨老從箱子拿出來,印一萬本來紀念老師,跟大眾結緣。大家當時看到這部經典,第一次看到,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大家就發心請我們老和尚來講這部經,說這部經我們從來也沒有看過,現在印出來,大家恭請我們淨老和尚來宣講這部經。所以當時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李老師往生那一年,這部經印出來,我記得是那一年下半年,因為李老師往生是上半年三月,好像下半年就開始宣講這部經典了。最早在台北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宣講這部經。但是當時講這部經,還沒有成立淨宗學會,還沒有。

  後來在上一個世紀,從一九九O年之後,一九九一年先師在美國達拉斯建立一個達拉斯佛教會,他建立這個會,每一年我們都來打佛七、做三時繫念,從一九九一年之後,一年都來一次,一直到二OOO年。韓館長是一九九七年往生的,一直到二OOO年,前後也是十年。我們剛才談到印這部經印出來,大家請我們老和尚來宣講這部經典。當時我們老和尚勸大家讀誦,這部經誦三千遍,大家讀了都很歡喜。但是當時並沒有成立淨宗學會,當時沒有成立。後來有一年,就是先師到美國達拉斯來,最早華盛頓佛教會也請先師淨老去擔任過會長,華盛頓佛教會有一天打電話到達拉斯給先師淨老,他們說要請北京一位黃念祖老居士來講開示,是密宗的上師。當時先師淨老和尚就給同修講,我們既然選擇修淨土,要請就請淨宗的法師、居士來講,因為我們並沒有修密。

  後來先師淨老再回想一下,華盛頓佛教會同修講的這位黃念祖的名字,他好像曾經聽過。後來他就想到過去在台中蓮社跟李老師學經的時候,有聽李老師講過黃念祖居士這個人。黃念祖是梅光羲的外甥,梅光羲也就是雪廬老人(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他佛學的老師。過去在民國初年,在中國佛教界居士,大家公認「南梅北夏」,南方是梅光羲,北方是夏蓮居,「南梅北夏」,當時有這個稱號。我們老和尚想到了就再問,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華府的同修說,是!就是梅光羲的外甥。我們老和尚當時聽到,也就毫不猶豫,既然是梅光羲的外甥,那趕快請他來。先師淨老和尚知道他在大陸講《無量壽經》夏老的會集本,這個會集本,他在北京講,在海外就是我們淨老和尚在宣講,當時大陸、台灣就是他們兩位大德在講這部經。

  後來黃念老就建議先師淨老和尚在海外可以成立淨宗學會,就是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當年提出來的。提出來沒有正式成立,他說在大陸這個因緣還不成熟,所以建議我們老和尚在海外可以先成立淨宗學會。我們老和尚也就同意了,當時美國淨宗學會是第一個成立的,後來加拿大溫哥華也去成立一個淨宗學會。在那邊《無量壽經》會集本也講了一遍,在美國聖荷西也講了一遍。後來到香港、到新加坡也都有講。在台灣,我記得好像講了三次。台灣是最早講,但是淨宗學會是美國最早成立的。後來回到台灣,我們老和尚建議韓館長在台灣也成立淨宗學會。當時韓館長還沒有答應,後來台灣屏東同修先成立淨宗學會,後來韓館長才成立,請我們老和尚當第一任的會長。一直到現在,我們華藏淨宗學會這個地址,在韓館長往生之後,先師淨老和尚就叫我們遷到現在信義路這個地方。原來華藏淨宗學會是沒有會所,是借華藏佛教圖書館的地方。後來韓館長往生了,有一位陳居士他發心供養一個房子給我們老和尚,我們老和尚就叫我把這個學會的地址遷到現在的信義路。

  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後來黃念老他也做了註解,叫《大經科註》;先師淨老在一九九八年,新加坡辦弘法培訓班,也帶培訓班的同學做了科會,《大乘無量壽經》科會。因此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就是這部經典,其他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行願品》,五經一論。還有其他的大乘經典、小乘經典,包括世間的這些善書典籍,都是助修,來補助我們深入這部《無量壽經》。這部是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一部經典。

  這部經典弘揚之後,當然也遇到很多障礙,我們佛教界有很多大德,他們反對這個會集本,所以這個也引起很多爭端。但是我們知道反對的人並沒有深入去了解這部會集本,還有從宋朝到清朝,三種會校本的內容,他沒有深入去研究,只是反對。他主要的理由就是說,經不能會集。經不是不能會集,是有沒有必要會集?像《金剛經》,有六種譯本,翻譯本,不同的法師翻譯,但是內容大同小異,差不多,只是翻譯的文字有一點不同,內容意思大同小異,那就沒有必要會集了,因為差不多,沒有必要會集。

  《無量壽經》為什麼要會集?最早發現《無量壽經》怎麼從漢朝傳入中國,一直到宋朝,很少人讀誦?大家大部分讀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修淨宗的同修。後來才發現,《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應該要很多人讀誦,怎麼反而都沒有去讀誦這部經典。後來查《大藏經》才知道當時翻譯有這部經典名稱目錄的有十二種,其中有七種已經找不到經文了,只有經題還有,經文找不到,剩下五種的經文還有保留下來。所以當時宋朝王龍舒居士他會集只看到四種,《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這一部他沒看到。他會集有改動原來翻譯人的文字,他會集得當然是很好,因為他是進士,他的國學的底子好。他雖然用了不同的文字,但是意思會比原來更好。但是後來祖師大德對這個不贊成,為什麼不贊成?因為怕你開了這個例子,後面的人來效法,向你學習,他看不懂,他也改一個字。如果大家都像他國學底子那麼好,當然也沒問題。問題是不是大家的國學底子都跟他一樣?如果不如他?那改了之後,改到最後這個經本就面目全非了。所以這是祖師大德不贊成、反對的原因。會集是會集別人翻譯的經典,不是你自己翻譯的,所以就不可以改動那個文字,不能改動。怕開了這個例,後人效法,國學程度沒有他好的,改到最後經典就不能看了。這是祖師大德反對的原因。連經題他也改動,原來叫《無量壽經》,他改為《大阿彌陀經》,經題他也改了。改得好不好?也是很好,大本的《阿彌陀經》,有小本的,他那是大本的。祖師反對就是怕開了這個例子,有的人程度不到,他也學習他來改。因此他會集之後,讀誦的人還是很少。但是蓮池大師在註解《佛說阿彌陀經》有引用《大阿彌陀經》的經文。這個也就是說不是不能會集,你不能改動文字。

  到了清朝,又有彭二林一個節校本。節校就是比較簡要,大部分《無量壽經》的內容都沒有蒐集進來,大家讀了也不完整。因此讀誦的人從漢朝到清朝、到民國初年,這部《無量壽經》讀誦的人很少。註解就更少,註解《無量壽經》的法師,反而是韓國的法師、日本的法師,比中國的法師多。在中國這部《無量壽經》塵封了一千多年,都沒有人去讀誦。《無量壽經》是介紹極樂世界最詳細的一部的經典,《無量壽經》沒有流通來弘揚,大家對西方極樂世界、對娑婆世界的認識還是不夠。因為佛說《阿彌陀經》講得很簡要,如果我們沒有看祖師大德的註解,我們念了好像懂了,其實我們都不懂。所以讀了《無量壽經》會集本,再來看《佛說阿彌陀經》,那就不一樣,它講得詳細、講得明白。

  這個會集本,我們讀誦過的同修大家都知道,的確會集得非常圓滿,他沒有改動原來翻譯人的文字,我們讀下來也很順暢,也非常順暢,完全以中國的文法來會集。因為外國法師翻譯中文,外國文都是倒裝句,中國人讀起來比較不順口,所以讀誦的人就比較少。《佛說阿彌陀經》為什麼讀的人多?因為鳩摩羅什完全用中國人的文法來翻譯,所以中國人讀來就很順暢,一點都沒有障礙。玄奘法師也有翻譯《阿彌陀經》,他翻譯的經名叫《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他是直譯,從印度的梵文直接把它譯過來,所以讀起來也就沒有鳩摩羅什翻譯的那麼流利、那麼順暢,因此讀誦的人也比較少。但是玄奘法師翻譯的《佛說阿彌陀經》,有一些經文我們沒看到,所以這一本也要看看,對《佛說阿彌陀經》就會認識得更完整、更圓滿。最重要一句是在襄陽石經裡面看到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先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接著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有一段經文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也就是說,我們善根福德因緣少,怎麼辦?多念佛,培養我們善根增長,那這句就很重要了。善根福德因緣不夠怎麼辦?要加強念佛,多念佛。所以夏老他《佛說阿彌陀經》跟《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法師翻譯)也有做一個會集,不過這一本流通還是比較少。我們現在做法會、誦經,還是習慣誦《佛說阿彌陀經》,因為已經念習慣了,大家念得很順。但是我們註解可以看看,再來讀《佛說阿彌陀經》,我們對這部經的理解就更圓滿、更有受用了。這個也是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無量壽經》會集本,的確會集得相當圓滿。但是沒有讀誦過的人,或者有排斥的人,他根本就不願意去看,更不會去研究,當然就體會不到這部經會集的殊勝,因為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會集本,那也沒有關係,各人見仁見智,各人的因緣不一樣。你不接受會集本,那你來受持、讀誦原譯本也很好。但是原譯本五種,這個內容出入很大,你讀一種,其他四種,有很多你就漏掉了。五種你要全部讀也不方便,特別現代人,大家時間都有限;除非你退休了,沒有事,專門來研究這部經,那是可以。一般人也很難,一般人一種要受持都有困難,何況五種?而且這個文法又不是很順暢,有些字很生澀,文句有倒裝句的,實在是比較困難。五種比較普遍流通的就是康僧鎧這一本,這一本比較多,這一本也就大家讀得比較順暢一點。這一本,我在家的時候讀過,讀了也很歡喜。如果不接受會集本,那你就來受持原譯本。原譯本最好五種都看,如果你讀一種康僧鎧的,其他不能讀,也要看看,這樣內容才完整。不然讀一種,漏掉四種,就不圓滿了。如果你怕麻煩,建議還是讀會集本,人家都會集好了,你省多少事情。

  所以這個經不是不能會集,就是有沒有必要?因為它內容出入太多,才有必要。如果像《金剛經》都差不多,大同小異,那就沒有必要去會集了,會集是多餘的,沒有必要。所以就是看有沒有必要、需不需要?《無量壽經》是比較特殊,因為十二種翻譯本,內容出入太大,相差太大。從這個地方判斷世尊當年宣講這部《無量壽經》,不止講一次。一般經典就是講一次,沒有重複講第二次。從翻譯的經典、經題、經文來看,佛不止在一個地方講,不止講一次,多次宣講,因此這個內容出入就很大,所以才有會集的這個做法、這個必要。做這個會集本,從宋朝王龍舒,清朝的彭二林、魏默深,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都是在家居士。這個也是有很多出家法師他不能接受,在家居士會集的,出家人他就不能接受。實際上,佛法是四眾弟子都有流通的責任,在家出家、男眾女眾都有流通的責任,就不要有這種分別執著。主要是他會集得對不對、需不需要、好不好?如果會集得不好,自然大家就不願意去受持,像前面那三種大家也就不願意去受持了。前面三種會校本,也是希望大家普遍流通,大家去受持、讀誦,但是都有缺點、都有瑕疵,所以也就不能普遍流通了。

  因此到民國初年才有再會集的必要,這個也是我們淨宗學會同修大家首先要認識這一點。我們主修就是《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會集五種原譯本的這部經典。過去先師淨老也把這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把它印在一起,叫做《淨土五經讀本》,是九種版本。另外也有寺院道場印的《淨土五經讀本》,那是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是沒有。先師淨老印的是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都有,九種。這個九種印在一起,用意就是讓大家去看,你去比較,經都在這裡,都在一本裡面,你去看,你也可以對照它的內容有沒有錯。過去在台灣有居士發心,他真的把夏老居士他哪一句是五種原譯本哪一本、哪一段錄出來的,他都真的把它找出來。做這個工作也不容易,找出來之後,確定夏老沒有改動,他都是照原譯本來會集的。

  所以我們淨宗學會同修,別人他接不接受,各有因緣。他受持原譯本也很好,我們都要讚歎。若要佛法興,唯有經讚經,經典要互相讚歎。我們受持會集本也要尊重原譯本,因為會集本從原譯本來的,要尊重原譯本,學習會集本。不學習會集本的,你學習原譯本,尊重會集本。因為只要《無量壽經》能夠普遍去流通、宣揚,對末法時期修學淨土法門的這些佛弟子才有真正的幫助,幫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目的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幫助,我們就要盡心盡力去做,這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你幫助一個人往生極樂世界,就幫助一個人去作佛了。你成就一尊佛,一尊佛又度無量無邊眾生,那功德真的不可思議。所以互相讚歎,不要互相毀謗、互相排斥,這個對《無量壽經》的弘揚,對淨土法門的弘揚,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有障礙,那就造罪業,那個罪過也是無量無邊。

  因此,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過去有人問我說,要成立淨宗學會有什麼條件?我說我們老和尚他主張沒有組織,淨宗學會各自獨立,管人、管事、管錢,各自獨立;弘法,互相支援。像法寶流通,還有講經弘法,大家一起共修打佛七、做法會,這個大家可以互相來支援。但是行政的管理是各自獨立,彼此也沒有隸屬。這是先師淨老在世界各地成立淨宗學會他的做法就是這樣,隨各地的因緣去發展,沒有組織,沒有互相隸屬的關係,只有互相支援,大家互相交流學習,這樣的做法。所以有人問到這個事情,問我什麼條件?我說條件就是你當地的因緣,如果這些人事物具足,你們有地方,有同修願意來一起共修,唯一的條件就是你要用淨宗學會這個名稱,修學主修的經典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因為淨宗學會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一個名稱,這部經是他會集的,你要用這個名稱,主修的經典就用這一本。如果你不願意用這本來做為主修的經典,那你不一定用淨宗學會的名稱,你用蓮社,或者什麼佛堂,或者什麼念佛堂,或者佛學會,這個也都可以。其他的名稱你要用哪一本都可以,你用會集本也可以,原譯本也可以,或者只用一部《阿彌陀經》也可以,那個就比較廣泛。

  淨宗學會就比較專,就專修這一本。「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主修核心的一個宗旨就這三句話,三句經文。所以我們紐約華藏淨宗學會,我們有老同修、有後來的同修,大家也要常常提起我們淨宗學會主修的經典就是這部經典,這樣才是名副其實的淨宗學會,我們來學習這部經典,讀誦、受持這部經典,為人演說也是這部經典。《佛說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部,一個講得簡單,一個講得詳細。過去清朝彭際清(就彭二林居士)他提出來說《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大本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大本《華嚴》。《華嚴經》的特色就是講到四種無礙,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一般大乘經典講到三種無礙,講到理事無礙,沒有講到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只有《華嚴經》。《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也都有事事無礙的教理,所以彭際清居士把它稱為中本《華嚴》、小本《華嚴》。這個也都有經文的依據,也不是隨便講的,他講的有依據,都講到事事無礙,事跟事沒有障礙。

  以上跟我們同修匯報,淨宗學會成立最初一個緣起。淨宗學會因為沒有組織、沒有隸屬,隨各地的因緣來發展,如果在弘法互相支援這方面缺乏交流,也會造成很多淨宗學會,他修學的路線會出現不一樣的。比如說,請了很多法師來,我們沒有組織,當然人也就比較散,因為沒有管轄權。像佛光山他們有組織、有隸屬,他有制度,他人多,資源也豐富,所以世界各地五大洲的一些道場,他都有派法師輪調的。他人多,法師輪調,好像法師在一個寺院主持兩年就要輪調了,他有他的制度。那個要有組織,我們老和尚這個沒組織,我們就不能這麼辦,所以隨各地大家自由發展。有組織跟沒有組織各有優缺點,沒有組織各自發展,大家沒壓力,隨緣。我們有人就來修,沒人就關門,隨緣,這樣大家很自在,沒有負擔,沒有壓力。有組織就會有一定的壓力,但是比較能夠辦一些大的事情,各有優缺點。

  但是因為先師淨老和尚他是用沒有組織的,那我們就尊重他老人家。我們希望在弘法互相支援這一塊,大家能夠取得一個比較具體的進展。當然互相支援,還是要有一些辦法。最重要的,我們還是在認知上大家要一致,要建立一個共識。我們這個會集本,先師淨老和尚講的經,我們怎麼建立一個大家共識的準則。大家在一起共修,我們都是凡夫,難免有不同的見解,各人有不同的因緣,但是我們在一個道場負責領眾的,怎麼來調和這些不同的知見。但總是你自己要有一個宗旨不能變,如果你變了,那就不曉得是在修哪個法門了。好像都好,修到最後抓不到頭緒,那就很亂。所以我們一個主修,其他可以助修,助修經典隨各人根器不一樣,所以這個也不能執著,一執著就很多問題會出現。

  所以過去有人聽先師淨老講,專修《無量壽經》會集本,他就專修。過去先師淨老講,讀三千部就開悟了。很多人讀一萬部還沒開悟,來問老和尚,他說沒開悟。他老人家開示,什麼叫開悟?你讀這部經,發現自己的毛病就叫開悟,把自己的毛病、煩惱習氣改過來叫做修行,這個講得很具體了。如果讀了半天,都看別人的毛病,自己一個毛病也沒看到,那肯定還是迷惑顛倒,沒有開悟。怎麼樣才會開悟?要改過!斷惡修善,要改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六祖壇經》,六祖大師的開示,大家讀《六祖壇經》,津津樂道的就是五祖叫大家寫偈,神秀寫一首偈,六祖也寫一首偈。六祖這一首偈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家都是讀這個。但是六祖還有兩句話,大家就沒有注意看,就是「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護短就是掩飾自己的過失,也不肯改過,這樣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就被這個障礙了。

  智慧是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都具足,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佛成道,開始是先講《華嚴經》,《華嚴經》第一句話就是講,「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昨天是佛成道日,臘月初八,夜睹明星,大徹大悟。悟什麼?悟自己本來是佛,就悟這個。悉達多太子他悟了,他成佛了,明心見性,見性就叫成佛。明白你的自心,見到你的本性,這個人就叫佛。男的見性了叫佛,女的見性也叫佛;老的見性也叫佛,小的見性也叫佛;出家人見性也叫佛,在家人見性也叫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統統是佛,各行各業,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包括其他宗教的。還有《妙法蓮華經》講,龍女八歲成佛,牠還不是人,是畜生道的女眾,八歲牠就成佛。牠為什麼成佛?明心見性就成佛了。就在你現前的身分、地位,你明心見性,你就是佛了。佛,不是到外面去找,要向你內心去找。你自己本來就是佛,但現在迷了,不知道。佛出現在世就是為這樁大事,所以《法華經》講「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哪一件?就是這一件,就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件大事,這一件大家統統不知道。你看世間的各種宗教、哲學家都沒有講到,都沒有佛講得這麼清楚明白,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你就是佛,你的智慧、德相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不是修來的,是本來就具足的。

  所以六祖明心見性講了五句話,其中有一句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什麼叫自性?本來統統具足,就叫自性,一樣也沒欠缺。「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從來就沒動,我們現在好像動得很厲害,實際上沒動,我們以為動了。「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性一切都圓滿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為什麼現在變成這個樣子?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你把這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我們自性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哪一個法門,修到最後,最究竟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土比較特殊,你在這個世界修到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也可以;你修不到這個程度,到極樂世界再去修,還是要修到明心見性。但是到極樂世界,那就保證可以明心見性,有進無退,這是淨土的一個特色。所以我們修學淨土法門,對這些常識也要知道。《觀無量壽佛經》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什麼是佛?我們的心就是佛。我們的心是佛,我們要作佛當然可以,因為你本來就是佛,所謂心作心是。一部《觀經》講的核心宗旨就是在這兩句話,「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山河大地,這一切都是我們的妙明真心所變現的,沒有別的。所以我們要回歸自性,這個是我們學佛最終的目標,我們念佛也是這個目標,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

  念佛法門有一個特色,也就是說念佛法門它比較殊勝的地方就是帶業往生。它分兩個階段來修行,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先取得往生的資格,到極樂世界再去斷煩惱、再去破無明,達到明心見性,分兩個階段來進行。其他法門,你統統要在這個世界修到明心見性才能超越六道十法界,那個難度比較高。淨土的條件比較低,但是比較低也不是說完全沒有條件,這個我們也不能誤會。易行道是比其他法門容易,那也不是說我們統統不修就可以了,性德要靠修德來彰顯,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性德要靠修德,性修不二。《三時繫念》中峰國師給我們開示,「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阿彌陀佛,你現在念阿彌陀佛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就很直截了當,一條成佛的大道。這個修行不難,你只要放下萬緣,不要管;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心裡不要攀緣,一切放下,平平常常念去,這樣自然暗合道妙。

  但是如果我們這個當中有夾雜、有懷疑、有間斷,那這個就不行了。懷疑就是信心不足,半信半疑。這個法門易行難信,特別是持名念佛,實相念佛跟參禪一樣,觀想念佛要有定功,觀像念佛你心也要很靜、有時間,那個都不容易,唯有持名念佛最容易。但是難信,難在信心不夠,半信半疑,有夾雜,就放不下這些懷疑,總是自己有懷疑,自己不知道。這個懷疑很多方面,我要念多久才一心不亂?我為什麼念這麼久還沒有看到阿彌陀佛?我臨終能不能往生?一大堆。特別生病的時候,懷疑就更多了。疑怎麼辦?有兩種方式斷疑,一種就是聽經聞法,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為什麼要讀經?為什麼要聽經?為什麼要講經?目的幫助我們斷疑生信。疑斷除了,信心自然生起來。這個道理徹底搞明白,不懷疑了,你一向專念就成功了。另外一個有疑,就是老實念,不要管,「妄想千般都莫管,聲聲佛號要分明」,就這樣念,妄想起來不理會,念得好不好也不理會,我只要這句佛號專注,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老老實實、平平常常這樣一直念下去,你自然暗合道妙,自然自得心開,你疑就斷了。

  所以《淨語》裡面講,「誤人第一是多疑」,「疑能生苦苦生疑」,耽誤人第一是多疑、懷疑,懷疑能生苦,苦當中又生懷疑。「疑網纏心不易知」,懷疑像捕魚的網,密密麻麻的,纏縛在我們的心裡,你不容易發現。我們念佛人往往說我沒有懷疑,沒有碰到問題你沒有懷疑;問題一來,那就一大堆了。所以過去有同修寫信問淨老和尚,以前先師淨老他拿美國綠卡,一年要住美國住一百八十三天。在台灣華藏圖書館有很多人寫信問問題,他老人家半年回去就一落了,很多,後來拆開,都是問問題的。問問題,先師淨老說我常常不在,以後有人問問題,代我回答。那些問題,他先拿給我回答,再給他看,他看不行的再改,照他改過的我再重新抄一遍。後來我就知道我們師父回答這些問題,大致上怎麼回答。後來我再回答,再給他老人家看,他說不用看了,以後有我的信,統統你代我回覆。

  有一次接到一封信寫來問問題,他說聽我們淨老和尚講《彌陀經疏鈔》,他就開始一向專念。他說《彌陀經疏鈔》我們老和尚講念佛的三個要訣,第一個不懷疑,第二個不夾雜,第三個不間斷。他說第一個不懷疑,他做到了,他不懷疑了,他沒有懷疑了。第二個不夾雜,他專修淨土法門,也不夾雜其他法門,這個他也做到了。但是第三個不間斷,他說他做不到,他不能像念佛機一樣,二十四小時念個不停,他還要吃飯、還要睡覺、還要上班,他說這一條他做不到,怎麼辦?大家想一想,他懷疑不懷疑?不懷疑,他還要來問問題幹什麼?不用問了,是吧!大家想是不是這樣?你沒有懷疑,你還要問嗎?禪宗的大德講舌頭掛牆壁,你都懂了,你都開悟了,不用講了。舌頭都掛在牆壁,意思就不用講了。好像五祖要傳衣缽給六祖,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時六祖就大徹大悟。之前是開悟、大悟,還沒有徹悟,還不徹底,講到那一句才徹底,後面不用講了,你統統明白了,衣缽就傳給他,所以不懷疑了,真不懷疑了。所以我就給他回答,你這三種都有。

  不間斷,他也誤會了,以為說像念佛機,有哪個人他能夠像念佛機這樣念的?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只要你心裡真有,那你有事情去做事情,念佛放下;這個事情做完了,佛號馬上提起,就是不間斷。睡覺,睡覺你就睡,醒過來趕快接著念。如果念到功夫純熟,睡夢當中也能念佛。就老老實實這樣念就可以了,就這麼簡單,但是難信。所以「疑網纏心不易知」,疑惑好像網纏縛在我們內心,不容易發現。那怎麼辦?還是老實念佛,一個是聽經聞法。老實念佛就要「咬定牙關念阿彌,念得疑情連蒂斷,到此方知我是誰」。你要咬緊牙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你要平平常常,不要急躁,也不要表現說我念佛功夫很好,你們都不如我,那個統統不老實。那個就不平常,你要表現比別人高一點,那個就叫不老實,那個就不叫平常,那個很不平常,要搞清楚。真的搞清楚,就真的這麼容易,就這麼念,你就成佛了。你這個真明白了,那就真信了。

  所以我們真正能夠老實念佛,你一些教理不懂也沒關係,反正你老實念,念到最後你就自得心開,你什麼都懂了。就像海賢老和尚、鍋漏匠、一些阿公阿婆,他能老實念,他就念得自得心開,暗合道妙,跟禪宗參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一樣。所以「三字真傳老實念」,就是老實。什麼叫老實?這個要搞清楚,我們都是不老實,以為自己很老實,那這個不行。所以我們要把「老實」這兩個字搞清楚,什麼才叫老實。我們做不到老實念佛,學習經教、聽經聞法,這些道理還是要多聽聽,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好,今天跟大家分享學習到這裡,希望我們這個淨宗學會將來的發展,也是要多接引年輕人,有年輕人來學佛,我們多幫助年輕人,當然老年人也都要幫助。像年輕的法師,大家多護持,因為我老了,也不曉得是今天、明天要往生?所以十二年前我來美國,我就寫了遺囑,醫院檢查有四高。本來十二年前就要來紐約,那一趟原來要來,那一趟來不了,頭暈,怕來這裡造成大家的困擾。因為十二年前我有把醫院檢查的報告,傳給我們美國、加拿大各淨宗學會的同修,我就說我現在有四高,你們請我去,萬一我在你那邊往生了,你們要幫我助念處理善後。大家壓力很大,我到洛杉磯淨宗學會,一下飛機,陳會長就把我拉到醫院去。所以怕造成大家的困擾,因為年紀大了,在我們中國古禮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到你家裡來,你沒有留他住一個晚上,這個不失禮。為什麼?因為七十歲老人不知道今天躺下去,明天還能不能起來,不知道。萬一在你家睡,他往生了,他的家屬如果明理,那也就沒有問題;家屬如果不明理的,他就說都是因為你留他住在你家,他才會往生,不然他也不會死,那你就講不清楚了。

  我們念佛可長可短,就是說我們定一個時間,這樣才比較好掌控。講了一個半小時,下面有幾個問題,我再回答一下。大概念個十五分鐘就可以了,不一定要二十分鐘,念個十分鐘也可以,一念至十念都能往生。但是如果你沒有信願,是念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念佛關鍵要有信願,不在多少。當然念愈多愈好,但是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不懷疑?願不願意去極樂世界,不留戀這個世界?那才是往生的關鍵,不是你念得很多就能往生,不是這樣,這個蕅益大師講得很清楚。如果你真信切願,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這個要知道。

  好,我們下面,因為我在台北,這邊的同修就有提出問題了。我們時間到十一點結束,圓滿,十一點。我們去吃飯,大概十一點半,這裡到餐廳大概半個小時,應該可以到,這樣我們定個時間比較好掌控。

  問:下面第一個問題,淨土行人要如何觀察自己往生的信願是否具足?如果不具足,如何提升?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個很重要。因為我們修淨土目的就是要往生,往生,我們這一生修行就有結果了。如果沒有信願,念佛是結緣,結結緣,來生來世遇到佛法再繼續修。這個信願就是說,你什麼時候發願,那什麼時候往生。所以《彌陀經》佛給我們講,「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已經發願的,已經往生了;今發願就是今生,你這一生發願,你現在發願,那你這一生你就往生;當發願就將來,將來哪一生、哪一世,每個人就不一樣,看你哪一輩子想要去極樂世界,那個時候發願,那個時候你就去了。所以當發願是肯定的,當就各人因緣不一樣,各人想去極樂世界的時間也不一樣,有的人這一生就想去了,有的人說,我來生再去,或者後生,或者無量劫後再去,這個都有的。佛都尊重各人的意願,不勉強,你什麼時候來,阿彌陀佛都歡迎。現在來是最好,將來什麼時候想要來也都歡迎。

  信願是否具足?信就是不懷疑,相信這個世界很苦,相信極樂世界的確「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這個要信,信就是不懷疑了。願,就是願意放下娑婆世界,不留戀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親情、自己喜歡的,這些能夠放得下,這些真的能放得下。這個就是要有出離心,願意出離娑婆世界,往生極樂世界。出離心就是菩提心的基礎,出離心就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厭不是討厭,那個討厭不是出離心,討厭是瞋恨心,厭惡。順自己的心,你起貪心,這個都不是出離心,出離心就是不貪不瞋不痴。什麼叫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對這個世界,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像《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真看透了,看清楚了,真放下了,真願意往生極樂了,這就是出離心了。要有出離心,要有出離六道生死輪迴這樣的心,這個願才是真實的願。如果願生西方,又不願意離開娑婆,那怎麼去?兩隻腳踩兩條船,你要坐哪一條船?這個一定要選擇一條,要有個取捨。我們發願往生,不是說你很討厭這個世間,什麼事情都不做,看到人就討厭,那個不對,不能搞錯。那是說心裡不再罣礙這些了,順境不起貪心,逆境不起瞋恚,因為要到極樂世界,這個世界我們都放下了。

  所以要測驗自己是不是信願具足?具足不具足就是從這裡測驗,你放下了沒有?我們喜歡的放下了沒有?我們厭惡的放下了沒有?真放下,那這個願就有了。如果沒有,還不具足,要怎麼提升?《無量壽經》多讀,多看,要常常去觀。怎麼放下?《無量壽經》後面,三十三到三十七品,後面那個幾品經很重要。特別是有幾句經文,如果我們不能記那麼多,有幾句重點要常常記,「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其他記不住,這幾句要常常記住,我們現在不是恩恩愛愛的嗎?恩恩愛愛,結果是怎麼樣?生也是自己來,死也自己走,縱然兩個人同時死,去的地方也不一樣,下次再碰到又不認識了,這個叫「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是不是這樣?這佛沒有講錯,每一個人都這樣,不管你承認不承認,就是這樣。「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要常常念。生的時候很痛苦,我們忘記了,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我們在母親的胞胎,好像胎獄一樣,出生接觸到空氣,好像萬箭穿心,很苦。「生時苦痛,老亦苦痛」,老了,你要享受老的苦,老苦,體力衰了,眼睛花了,全身不對勁了,得享受老苦。你不享受老苦就要短命,你要長壽,你要享受老苦。生病的時候,那很苦,不要說大病,小病都很難受。死就更苦,好像生龜脫殼。

  所以「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最後「惡臭不淨」,我們身體是不清淨的,人死了要趕快埋起來,不然就要趕快燒掉,不然就臭了,沒有人敢聞。這個都是事實,佛講的都是事實,要常常這樣念,你那個出離心,願生西方才生得起來。我們不要生老病死,我們要有一個清淨的蓮花化生,永遠不會死亡,永遠不會生病,佛說有這個世界你為什麼不去?要在這邊受這些苦?多讀這些經文,你的信願才慢慢會增長,生起來。自己還沒有老病死,看到別人也要覺悟,要提醒自己,將來自己也是這樣,就是這樣來提升。讀經,再去看,這邊附近我看殯儀館滿多的,大家可以常常去看看。就是人會死,到最後就這樣,沒有例外的。

  問:第二個問題,老菩薩念佛,一直都這麼精進,臨終時意志還很清楚,佛號不斷,但是還是很痛苦難受,那弟子應該要怎樣提升自己?阿彌陀佛!

  答:這一關也是很重要的,就是念佛很精進,意志也清楚,這個就很難得了。佛號不斷,但是痛苦難受,這是業障,過去今生造的殺業,重業輕報,不然就要下三惡道。所以忍受人間這些苦,三惡道就消掉,那佛就來接引了,所以這個務必要能夠堅忍。玄奘大師臨終也是很苦,菩薩給他講,過去當國王惱害眾生,這一生翻譯經典的功德消掉你地獄業,這個業消除了,那你就得解脫了。所以要怎麼提升自己?最好就是福報留在臨終享,現在不要享。現在的福報跟大家分享,幫助別人。你臨終有福報,五福,第五福叫考終命,好死,走的時候好走,我們可以這樣修。還有《地藏經》也是一個補助,冤親債主,《地藏經》的理論方法,可以排除這些重的業障。

  問:第三個問題,念佛修行是為往生極樂世界,但平常覺得有十分把握,可以自在往生;生病重了,就只有五分把握;到了四大分離,剩一、二分把握,弟子想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另外這種情況出現時,需要怎樣彌補才能靠信願自在往生?請師父慈悲開示。

  答:這個情況很普遍。平常覺得有十分把握,可以自在往生。平常你沒有生病,這個不算,身體好好的,當然我可以講大話。我自己很有經驗,以前我沒有生病的時候,沒問題,到時候我就來念佛。我自己病得快死的時候,真的好難念!你沒有生病,講得很輕鬆;你自己生病,那情況完全不一樣。生了重病只剩五分,所以要人家助念。為什麼要助念?就是旁邊的人幫助。好像你自己在爬牆,體力不夠,爬不上去,下面的人幫你推一把,就把你推過去,助念就是這個用意,自己功夫不夠;自己功夫夠了,當然就不用了。所以印光大師對助念還是很重視。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功夫還不到,福報有缺陷,所以才會出現這種情況。要怎麼彌補?就是現在多修福,這個一定靠信願,信願是你修福都迴向求生極樂世界,不求人天福報,這個就能夠提升我們往生的品位,幫助我們臨終無障礙。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個彌補就是多修福。《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那些理論方法,都是幫重病、惡病、傳染病、冤親債主的病,排除重業障的。所以《地藏經》也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可以依照這個來修,迴向發願求生淨土,我們臨終就沒有障礙。

  問:四、懇請悟道法師慈悲開示,心中佛號不念自念,這是否還是意識心在念?

  答:這個當然是意識心在念。

  問:另外請法師開示,在家眾道場應該遵守哪些禮儀?學會有幾位居士想請悟道法師為他們受五戒。感恩,阿彌陀佛!

  答:每個道場都有一些習慣性的一些禮儀,以後我們是可以大家互相研究參考,但是現在禮儀就不要太繁瑣,太繁瑣大家記不住,就是比較簡單一點,大家比較容易記住。要受五戒,首先要《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多學習,我有講《五戒相經箋要集註》,在山東講的,有完整的錄像帶,你網路搜尋華藏淨宗弘化網就有。希望你能夠最少聽一遍,當然聽三遍最好,這樣你受五戒才有意義。不然你搞不清楚,怎麼持戒?到底有沒有犯戒,你也搞不清楚,受了也是一個形式,有名無實。希望你先聽這個戒,不然拿了五戒的戒牒,好像沒有學習,先拿文憑給你。你到學校都沒有學習,文憑先發給你,你說那一張有用嗎?這個要搞清楚。

  問:第五個問題,請悟道法師慈悲,從末學護持母親這些年,有些疑問,弟子問老人家念佛見佛了嗎?她一直說我不追求境界。末學疑問,不求境界,如何能臨終見佛,蒙佛接引?

  答:你母親這個觀念也沒錯,不求境界。這個印光大師也開示,你還沒有得一心之前,斷斷不能要求見佛,這樣會著魔。所以你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就不要有求見佛的心,這是對的。所以你母親這個觀念也沒有錯,你也不要急著要她去見佛,她念到一心,她自然見佛,就不要急。臨終有信願,佛自然現前。

  問:第六個問題,有些念佛人說,臨終不怕死,怕痛,請問如何幫助這一類念佛人?

  答:這個還是要多修福,我是死跟痛我都怕,兩種我都怕,最好不要死,也不要痛。不要痛,你就要修福迴向,臨終就沒有病痛。你不要死,你就要發願往生,佛來接引,你就沒有死苦,要發願,要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念佛不是為了好看,自己真正發願往生,才能跟佛感應。

  問:七、弟子母親痛苦示現翻滾、拍打自己,求阿彌陀佛快點來接我吧!到最後三天,疼痛減輕。念佛,很多人想,老人家念佛如此精進,為什麼還要受苦,不能淨心?懷疑念佛,問題如何對治?

  答:最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剛才也講過了,這個都是業障。如果要臨終沒有病痛,多修福,不要享福。多修福,不享福,福報留在臨終,他就沒有病苦。像海賢老和尚他平常不享福,他都修福,他有的都布施給人,他臨終就很自在。所以福報留在臨終享,多修福,多培福;要惜福,不要享福。真正的福報,臨終沒有病苦,意不顛倒,心不貪戀,身無病苦,佛來接引,這是最究竟圓滿的大福報。

  好,以上七個問題簡單回答到這裡。那我們現在還有幾分鐘,大家來念念佛,我們到十一點。大家如果喜歡念佛,以後可以請我們大陸年輕法師來帶大家打佛七,就可以多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