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美國紐約六和淨宗學會開示—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  悟道法師主講  (共一集)  2025/1/8  美國紐約六和淨宗學會  檔名:WD32-183-0001

  先師淨老生西,今年七月二十六日第三週年。我們同修大家平常在一起共修,也是要把先師淨老和尚教學的這些理念、重點,我們同修在一起,大家互相勉勵。

  現在在我們淨宗道場,在佛教方面,來參加共修的,大部分年紀都大了,我都已經老了,所以我們大部分都是年紀比較大的同修比較多。現在美國淨宗學會楊會長也老了,洛杉磯淨宗學會陳會長也老了,也是八十出頭,西雅圖淨宗學會趙會長也七老八十了,都是老人家了。老人家,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念佛求往生,這個是我們現在淨宗學會這樣的情況,也是要有不同對象的修學計畫。我們年紀大了就是要放下,就是要不斷的放下。不能一下子全部放下,也要漸漸放,最好就是放得愈快愈好,因為人命無常。

  過去五十歲叫半百,過了五十歲就一百歲過一半了,半百。六十歲是花甲之年,就是六十年一甲子,花甲之年。所以《禮記》上講,七十叫老,六十歲也算是老了。在古代古禮,六十歲就有資格拿枴杖,你不拿也可以,六十歲以上就可以拿枴杖了。六十以後就可以指使,指使就是很多事情不必自己親身去做,可以請別人去做,自己看看,指導指導,指使。七十要傳,七十歲就是要傳給下一代,家業、事業要傳給下一代。七十就要傳了,要有接班人,要帶接班人。在家人如此,出家人也是如此,也是要傳給下一代,年輕一代的,因為自己老了,所以七十要傳。七十以上的老人就是要放下,在孔老夫子講,君子三戒,少之時,戒之在色;壯之時,戒之在鬥;老之時,戒之在得。少年要戒色;壯年,三十、四十到五十,這個時候血氣方剛,要戒之在鬥。如果沒有戒鬥,這個年紀很容易跟人起衝突。老之時,六十以上,七老八十,戒之在得,就是得失心的得,就不要有得失心了。戒之在得,我們佛法叫放下,老了要放下,你的家道、家業、事業,你要傳給下一代,不能一直自己抓在手裡,要傳下去了,因為來日不多了。

  一般世間人不喜歡聽到這些話,但是我們念佛人就是要聽這些話,事實是這樣。學佛的人、念佛的人,就是要聽這些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所以我們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師是寫個「死」字貼在額頭上,每一天看,時時看,我就要死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那這個世間人很忌諱的,看到那個死,很忌諱,但是忌諱還是要死,不管你忌諱不忌諱,人總是會死,有生必有死。

  這個事情,死了之後還有生,要生到哪裡去?那個才是關鍵。往生極樂世界,那是最殊勝的,也最究竟、最圓滿,脫離六道十法界去作佛了。我們聞到淨土法門,這一生就有機會脫離六道生死輪迴。在我們末法時期,唯有這個法門我們能夠得度,能夠帶業往生,煩惱一品沒斷,具足信願行,就能蒙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斷就容易了。

  我們現在修學淨土法門,就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現前要具備淨土資糧,我們要具備往生的條件。往生的條件在《彌陀經》講,就是「信願持名」;在《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發菩提心就是信願,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持名念佛,意思是一樣。現前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具足信願行三個條件,這個是我們當前淨宗學會念佛同修大家重點要著重在這個上面。

  蕅益祖師在《彌陀經要解》給我們開示,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往生的關鍵在信願,有沒有信願?具足信願,你念佛功夫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也能蒙佛接引往生。念到事一心就斷見思惑,理一心斷無明。沒有念到事一心、理一心,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它的層次也很多,有比較深的、比較淺的。深的功夫成片,他也能夠自在往生;淺一點的,他預知時至的時間比較早;更淺的,在往生前三天,或者往生最後一念,那個時候見到佛來接引。只要有信願,不管你念的功夫怎麼樣,有信有願,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真正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會念佛只是說念的功夫比較深、還是比較淺,各人功夫就不一樣,功夫深的得念佛三昧,他得定;更深就斷煩惱,這個是自己念佛功夫的力量。

  我們沒有到斷煩惱的功夫,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憑信願。如果我們凡夫沒有帶業往生,沒有信願,憑我們念佛功夫,你要念到事一心、念到理一心才能脫離六道十法界,這個就很難了,這個跟一般的通途法門的條件是一樣的。但是淨土法門,這個特別法門,它的特別就是在帶業往生;不是說自己功夫念到能夠斷見思煩惱、能夠破無明,或者功夫念到得定、得三昧,這是自己念佛的功夫有淺有深。如果你具足信願,念不到這個功夫,都可以蒙佛慈悲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我們凡夫靠的就是這個信願,真信、發願、念佛,這樣求佛來接引,我們凡夫自己沒有能力斷煩惱、破無明,如果沒有這個帶業往生的法門,那我們凡夫沒有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得到解脫的。無論你怎麼苦修,怎麼精進,煩惱有一絲毫沒斷乾淨,三界六道肯定出不去。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再看淨宗法門的修學,才知道它的殊勝在哪裡。

  我們無論業障輕、業障重,只要具足信願行這三資糧。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信行願」,那個道理是一樣,「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所以我們末法就是憑這個信願,有信有願,一定會念佛。念佛,就是功夫各人淺深不一樣,業障比較重,功夫比較淺,你具足信願,就能感應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就比較低一點,品位低也是脫離六道了,不但脫離六道,也脫離十法界。我們凡夫就憑這個,不是憑自己念佛修行功夫修到斷煩惱、破無明,這個我們實在講做不到。我們現在如果能修到伏煩惱,那就很不錯了。這是我們修行淨土法門的一個特色。

  這個法門,大家都有能力可以達到,現在關鍵就是自己信不信、願不願意?這個是各人的發願。第一個要相信,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接引十方念佛眾生往生西方,相信自己遇到就有分。這個中峰國師在《三時繫念》給我們開示,就是開示這個。我們有遇到了,也相信佛,相信自己的善根。我們如果沒有善根,我們遇不到,聽都聽不到。我們能夠遇到、能聽到,那肯定有這個善根。善根福德因緣都有,遇到了,現在關鍵就是我們的信心跟願心,信願要能達到佛來接引的這個標準。這個信就是不懷疑,如果半信半疑,自己造成障礙。半信半疑,有懷疑了,我業障這麼重,佛會來接我嗎?過去造了那麼多惡業,這個就懷疑了。當我們有這個懷疑的時候,就要想到《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那個上上品,修行六念,發無上菩提心,讀誦經典,念佛,這個上上品。還有上中品,比較其次一點。上下品,就是明第一義,知道金剛般若的意義,聞第一義,心不驚動,這樣念佛迴向,發願往生的。這上三品是度發大乘心的凡夫。

  凡夫就是見思惑一品沒斷,那當然無明沒破,這個就是凡夫。如果你要斷了見惑,那就不叫凡夫了,雖然斷了見惑,還沒有出三界,你已經入聖人之流,叫入流了。在小乘就是初果須陀洹,大乘圓教是初信位的菩薩,就入流了,斷了八十八品見惑了。雖然還沒有出三界六道,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根據《四十二章經》講,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必定證阿羅漢,超越六道。這個也就是斷了見惑的聖人,他雖然還沒有出離三界六道,但是出三界六道他可以預期了,時間最長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如果根性比較利的,就不用那麼長的時間,他就出離六道了。最多七次,就是出離六道他有時間表了,可以預期了。如果你修行怎麼苦修、怎麼精進,還沒有達到斷八十八品見惑,那統統不算,你出離六道的時間表不知道哪一天,等到你斷了見惑以後才能確定。縱然你禪定功夫很深也不行,定功失去了又要輪迴。你得禪定跟斷惑不一樣,得禪定是伏煩惱,斷惑是斷煩惱、滅煩惱,不一樣。這個我們學佛、念佛的人要搞清楚,不然自己在修什麼也不知道,修到最後還是糊裡糊塗,不曉得在修什麼。所以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上三品是度大乘的凡夫,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發大乘心的凡夫他的知見、見解跟佛一樣,但是煩惱習氣一品沒斷,這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上三品,這個《觀經》講得很詳細。

  中三品是度小乘,還有世間善人。中上品度發小乘心的凡夫,發小乘心就是他持五戒、八關齋戒;中中品是持比丘戒、沙彌戒,這是發小乘心的凡夫,持這個戒,沒斷煩惱,還是凡夫,但是他如果能夠迴向發願,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他把這個修學的功德迴向到西方,他可以往生中品,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是世間的善人,他臨終才聞到佛法,他快命終的時候,善知識來勸他,給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美好,勸他要放下,要發願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那個世界的人永遠不會生病,永遠不會死亡,永遠這麼年輕,無量壽、無量光,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給他介紹,這個人他聽了很歡喜,他就接受了。勸他你要相信,你要趕快發願,求阿彌陀佛來接引,要念佛,這個時候他真正接受,真的不懷疑了,信願念佛,到命終的時候,這一刻佛就現前了,來接引他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叫中品下生。中品下生是度世間的善人,他是好人,但是一生沒聞到佛法,臨命終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中品下生。所以中上品、中中品度發小乘心的凡夫,中下品度世間善人。

  下三品,下品上生就是沒有造五逆十惡,但是也做了很多殺盜淫妄的事情,惡業造得不少,臨終看到地獄相現前,這個時候也是他的因緣好,遇到善知識勸他趕快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當時他就接受了。善知識勸他念佛,幫他助念,念到最後,命終他也感應佛來接引,往生西方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就是生前偷僧祇物、不淨說法,這個主要是出家眾比較會犯,犯這些禁戒,犯戒。還有不敬說法,講經說法為了求名聞利養。偷僧祇物、盜僧祇物、盜常住物,這個罪都極重,都是地獄業。這個罪業,主要出家人比較容易犯。犯了這個戒,造了這個重罪,臨終感應地獄相現前。也是遇到善知識,善知識勸他趕快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不然就要墮地獄了。這個時候他如果能夠接受,能夠信願念佛,毫不懷疑,就能感應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是五逆十惡,造五逆罪的,罪最重的,那個是墮無間地獄,臨終地獄相現前,他也是因緣好,遇到善知識勸他趕快念佛求生淨土,不然你馬上下地獄了,這個時候毫不懷疑,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一念十念,善知識教他,如果命終的人他沒辦法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無量壽佛也可以,沒有辦法合掌就叉手也可以,這個時候身體虛弱,這樣也可以。這個時候跟平常就不一樣了,這樣感應佛來接引,下品下生。

  因此我們看到很多人臨終也有病苦,也有見到一些惡相,這個時候,旁邊提醒他的人,助念的人就很重要。提醒他要放下,一心念佛,如果不是佛來、不是阿彌陀佛來,誰來都不要跟他去。這個時候冤親債主全部都來了,討命的、討債的全來了。一定要提醒,這個《地藏經》講得很詳細,人到臨終,累世累劫的冤親債主都會來,或者變做父母,自己的家屬來接引。如果你以為是自己的家人就跟他去了,那他就報復了。這個《地藏經》講得很清楚。所以一定要見佛來才能去,除了阿彌陀佛,其他的無論是現什麼相,縱然現佛像,不是阿彌陀佛的相,現其他佛的相,也不要理會。反正佛相、魔相,統統不理它,一心念佛,求佛接引,這樣就能感應阿彌陀佛慈悲接引往生,下品下生了。所以下下品是五逆十惡,五逆罪是最重的罪,極重的罪業。

  至心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時候他能念佛,跟平常念佛的心就不一樣了。平常我們念佛都是悠悠忽忽,看到地獄相現前,那太恐怖了,那個念佛就不是像平常念的那樣,那個真的是至誠懇切的念,你不念佛,不求阿彌陀佛接引,馬上就到地獄去受罪了。這個地獄相也是他的一個增上緣,如果他沒有見到這個惡相,他生不起這種真信切願念佛的心,這個心生不起來。但是我們當然不能有僥倖之心,因為臨終能夠這樣念佛的畢竟還是少數。因此佛都是勸我們平常就要用這個功夫,平常就要預備好,這個才妥當。臨終要有人提醒、要有人助念,遇到的還要是善知識;你遇到那個助念不懂得方法的人,反而還是有障礙。

  有一些同修很發心要去給人家助念,但是不懂方法,方法不對,那反而愈幫愈忙。所以這個助念還是要學習的。有一本書叫做《飭終須知》,後來先師淨老和尚把這個書的名稱改了一下,叫《怎樣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改了一下,就是如何幫助一個人臨終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度眾生。裡面一些注意事項,過去我們台北華藏「臨終助念手冊」都有印出來跟大家結緣。真正要發心參加助念,這個手冊要看,而且很多經驗也要觀摩、也要學習。

  因為助念的對象也是非常多,像在台灣有一些是學佛的,有一些是沒學佛的,他的家屬聽到有人助念,他也來請求,這個也有。被助念的這個亡者,也很多狀況不一樣,有生病的、有車禍的、有自殺的、有遭到地震被壓死的,還有死了很多天才被發現的孤獨老人,自己一個人死了人家不知道,死了幾天人家發現,那個請求助念的也有。水災、火災,這個很多,所以助念的情況不一樣。有助念時間沒有多長也就往生了,也有助念半年他還沒有往生的,還有已經斷氣了,給他助念,念一念,他又活起來了,活起來又要吃飯、又要抽煙,這個也有,所以這些助念狀況很多。常常助念的人他會累積經驗,遇到什麼情況、怎麼助念,能夠對這個臨命終的人最有幫助,這個很重要。因為畢竟念佛念到得三昧、得定,這樣的人還是比較少,這個就是功夫成片比較深的功夫。得定就是得三昧,他能自在往生了,不用助念他也能自在往生,不用到斷煩惱。斷煩惱,就算沒有往生極樂世界,他也超越六道了。

  我們沒有斷煩惱,就是要帶業往生。如果你能夠念到三昧當然是最好,功夫深,但是還沒有斷煩惱,這叫伏煩惱,伏惑。所以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有滅斷跟伏斷。滅斷就是它不會再起來了,伏斷就像石頭壓草壓著,它暫時不起現行,好像生病,病根沒有排除,但是那個病的症狀壓住了,不發作了,這個叫伏惑,淨宗有這個功夫就決定有把握往生了。其他法門,不及格,其他法門你一定要到斷惑;你得到這個功夫只能生人天道,得人天福報,生天,但是出不了六道,定功失去還是繼續輪迴。但是淨土法門,有這個功夫就有把握往生,到極樂世界才去斷,這樣就方便了,在這個世界要斷很難,不容易,我們末法只有憑這個。

  我們平常就是要放下,這個世間就是作夢,不要當真,就是好像我們晚上作夢一樣,白天的事情就跟晚上作夢一樣,《金剛經》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放下。大家放下了,也就和了。我們這個招牌叫「六和淨宗學會」,和很難,大家都想和,但是做的都很不和。為什麼?放不下,各人有各人的執著,放不下,那怎麼和?真正放下就是要把這個世間真正看清楚它的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第一個是夢,就是像作夢一樣,我們要應作如是觀,要深觀才能起作用。我們講一講、念一念,不起作用。這個講一講,我們大家都會講,但是碰到事情,我們還是把它當真的。因為我們執著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已經根深蒂固了,這個習氣很深,雖然這個道理懂,但是還是把它當真,內心深處還是認為這一切是真的真有,不是夢,真的。

  佛就要教我們,我們現在看到認為這些都是真的,我們一定要計較的、要爭取的,這是作夢。如果你真的觀了,現在這一切遇到好的、不好的,就像晚上作夢,比較好的作好夢,比較壞的作惡夢,但是一醒過來,無論好夢惡夢,痕跡也找不到,就一場空,如夢如幻。第一個是夢,後面是陪襯的。如果我們常作如是觀,就幫助我們看破,看破就看清楚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我們現在這個世界這一切就是這樣。實在講,我們也知道,但是我們如果沒有深入去作觀,我們內心深處還是轉不過來,那個情執,凡情還是轉不過來。所以你要應作如是觀,你觀要深才能起作用。好像《心經》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般若波羅蜜有淺的般若波羅蜜,有比較深的般若波羅蜜,比較深的,你就能「照見五蘊皆空」。比較淺的般若波羅蜜,可以破四相,還不能破四見。深般若就四相四見都破了,照見五蘊皆空,要深觀,它才能起作用。

  如果我們觀不來,老實念佛也可以,你只要老實念,自然也暗合道妙。老實念,這句佛號就是真般若。關鍵問題現在我們不能老實念,我們現在就不老實念,所以念了很久,疑問還是一大堆。為什麼念了那麼久,疑問一大堆?就不老實念。如果老實念,早就沒有疑,這個疑就沒有,暗合道妙了。不老實就有懷疑,這個信心就是有夾雜懷疑了。因此我們對這些經教,我們放不下,還是要多聽經。

  我們懂得一些道理,但是我們的煩惱習氣也改不過來。我們現在修行,實在講沒有別的,就是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儒家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格物,物是物欲,我們貪這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我們自己貪瞋痴慢疑這個煩惱起來,我們自己要跟自己格鬥一番,好像打仗一樣,你要打勝了,才不會被煩惱控制;你打敗了,還是被煩惱控制。但是我們會常常打敗,打敗,你還是要繼續打,總是要打一次勝仗,就贏了,你就超越了。所以不斷的被打倒,還是要爬起來繼續格鬥,總有一天能夠戰勝自己的煩惱,這個才是真正在修行。所以修行是修自己。

  所以佛的大殿叫大雄寶殿,這個大雄是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叫大英雄。那不是世間人那個英雄豪傑,一個將軍帶兵百萬,打仗都打勝仗,大英雄,他一個脾氣都改不過來,他對自己的煩惱,他都被自己的煩惱打敗了,改不過來。你當總統的、當大官的,大富大貴、很有錢、很有地位的,一個煩惱習氣他都改不過來,不要說大英雄,小英雄也沒有,具足的凡夫。所以英雄是什麼?佛法的定義,就是戰勝自己的煩惱習氣就叫英雄。世間一般人做不到,非將相所能為,不是你當大將、當宰相能做得到的。你有當大將的才能、宰相的才能,安邦定國,但是克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不算英雄。世間人看是英雄,但是佛法的標準,那個不是英雄,因為治服不了自己的煩惱習氣。所以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的煩惱,它害我們生生世世在六道生死輪迴,它不是最大的敵人是什麼呢?

  我們人生最大的災難就是生死,《無量壽經》佛跟我們講,「云何出離生死大難」,生死才是最大的災難。我們現在世間這些災難是小災難,不大災難,真正大災難是生死。為什麼生死是大災難?沒完沒了,不是死一次就完了,你死了還要生,生了又要死,死了又要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沒完沒了,你擺脫不了,那才是大災難。所以《無量壽經》佛才給我們講,「云何出離生死大難」,你不修淨土法門,你怎麼能出離這個生死大難?你不相信這個法門,你哪有辦法一生當中出離六道生死輪迴,這個生死大難你超越不了。

  所以《無量壽經》非常好,會集得非常圓滿,把我們世間人學佛、不學佛的這些事實情況,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是這樣,我們冷靜看看,的確佛講的一點都不誇張,如是如是,就是這樣。沒有多說,也沒有少說,事實就是這樣的。因此我們要相信佛說的話,相信聖言量,我們這一生才有機會得解脫。不然我們業障這麼深重的凡夫,怎麼得解脫?沒有這個淨土法門,不可能。你修其他法門,你要得定都不容易,不要說斷煩惱。所以遇到淨土法門,我們就有救了,就得救了,只要能夠信。業障,無論你輕重,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都能夠承載。最重的就五逆十惡,沒有比那個更重的業障,那個都能度了,上度等覺菩薩,下度五逆十惡的眾生,一個業障最輕的,一個業障最重的,統統能度,這個當中就全部包括了。所以阿彌陀佛這艘大願船,上度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都能度,只要你具足信願行,都能得度。我們現在要用功,就是在這個上面用功。

  大家來這裡念佛,聽經還是有需要。聽經就是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道理明白,信心才生。所謂「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淨行,你清淨心就顯露出來。第一個就是道理要明白,《無量壽經》的好處就是講得詳細,所以聽聽《無量壽經》,或者讀誦《無量壽經》。年紀大的,如果以前有讀過、聽過,現在比較沒有精神體力,念《彌陀經》,這個比較短,也可以。再沒有精神體力,那就提起一句佛號。提起一句佛號,有一些重要的經句,我們也要常常提起。長的經我們記不住,但是重點的幾句經我們總是要常常提醒,提醒這個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這個要常常提醒。這個不提醒,我們就忘記了,很容易忘記,天天要提醒。

  因此我們看看佛門晚課,到黃昏的時候做晚課,晚課做到最後面,維那師都會念普賢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天天提醒。天天提醒,光念還是不行,要起觀,要觀照,要會觀、去觀察。不是說念一念就可以了,念一念還是不起作用。念了之後,要提起,要去觀。佛法的修學得不得力?都在一個觀字,有沒有去隨文作觀?進一步隨文入觀。你沒有隨文作觀,那當然達不到隨文入觀。你沒有隨文作觀、沒有隨文入觀,我們念的經文,經文是經文、我們是我們,跟我們沒有關係。大家想是不是這樣?念那個是佛的,跟我沒有關係。但你作觀,它才會起作用,那就有關係了。如果你不作觀,光是念,不起作用。

  大家經念那麼多,你煩惱減輕多少?都沒減輕,還是比原來更嚴重?業障有沒有輕一點?這個要常常去檢驗,所以不是念完就沒事了。不是大家一起來念,念念,功課做完了,念完就沒事了;念完要認真去起觀照,在生活當中去把它落實,這樣才有作用,才有用。不然念是念、經是經、我是我,跟我沒有關係,這個念完也就完了,我們跟經文就不相應、沒關係了。

  所以要常常作觀,這是我們同修在一起要共同勉勵的。雖然我們念佛是持名念佛,但是《觀無量壽佛經》那個觀,也是有觀,十六觀,持名念佛也是觀,是第十六觀,不是不觀。觀察,觀想,觀照功夫是最高,離心意識。我們初步做不到觀想也要觀察,總是要作觀,觀察我們這個世間相是怎麼樣,這樣我們這個心才會慢慢覺悟過來,這個情執才能慢慢的淡化。不然我們學佛學了一輩子,的確沒有什麼進步,就是我們沒有去作觀的緣故,所以這個很重要。

  這個也是過去先師淨老在世的時候提醒悟道,提醒我做三時繫念要隨文入觀。那個境界比較高,我是想我能先學習隨文作觀就不錯了,入觀那功夫比較深。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也不能說完全都沒有觀,觀就是觀念,你那個情執,這個觀念沒轉過來,你那個情執放不掉,你那個煩惱放不掉,你放不下。你那個轉過來,你就放下了,我們功夫才會得力。功夫得力,你就有法喜,你修行就會愈來愈歡喜。如果不懂得作觀,伏不住煩惱,你功夫愈精進,煩惱也同步增長,甚至比我們的功夫更高、更強。好像你吃了很多營養的東西下去,我們身體有正常的細胞跟癌細胞,那個癌細胞生長得比正常細胞快。用這個來比喻,我們很用功、很用功,一天念佛念幾個小時,但是煩惱沒有減輕反而增長,那就是癌細胞成長得比你正常的細胞要快、要多。所以有同修在問,為什麼那麼精進念佛,臨終還怎麼樣、怎麼樣?為什麼會這樣?就是你那個癌細胞比正常細胞長得快,你沒有去作觀,沒有伏住你的煩惱。所以雖然很用功,你不懂得用功的理論方法,伏不住煩惱。如果你能夠伏煩惱,臨終往生就自在了。這個很重要,這叫伏惑。

  另外,斷惡修善也能幫助我們伏惑。如果念佛功夫你還使不上力,像《太上感應篇》、《弟子規》、《十善業》、《了凡四訓》、《安士全書》,這個修學斷惡修善,它幫助我們伏惑、伏煩惱,這個也是戒律的基礎,也很重要。這個我們在念佛法門來講,叫助修。所謂正修是念佛,助修就是斷惡修善、改過,這個是助修。所以要正助雙修,我們念佛功夫就會得力,這是幫助我們念佛功夫得力。

  所以淨業三福第一福做到了,我們信願念佛就能下輩往生,配《無量壽經》的三輩,三福可以配三輩。能做到第二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是中輩;能做到第三福,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是上輩,這三福可以配《無量壽經》的三輩。你去對照一下,《無量壽經》講的三輩往生跟三福對照一下,修學的這些理論方法就很清楚了。起碼做到第一福,信願念佛,下輩往生。

  《無量壽經》講的三輩都是善人,發大乘心的凡夫,善人,發小乘心的、修世間善的,都是善。因此我們在一般的修行,《無量壽經》講的是我們平常要修的,《觀經》的下三品是臨終的時候。平常我們修淨土法門,一定要依照《觀經》的上三品、中三品,還有《無量壽經》的上中下三輩,這些修行的理論方法,這樣來修學,這樣才是符合佛陀的教誨。

  所以我們平常就不能有僥倖之心,還是要老實的這樣來修學,這一生才決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淨土。《觀經》的下三品,還有中三品的中下品,那個都是臨終遇到善知識給他開導,這樣信願念佛往生的。有這樣善根福德因緣的也是很稀有,也不是人人都有這個因緣。因此我們平常就要做這些往生的功夫了,不能等到臨命終再來念。等到臨命終,那是他平常他都不相信佛法的,他不接受的,臨終看到地獄,碰到善知識給他提醒,那個時候他才真相信真有地獄,平常給他講,他不相信。這樣的人也是稀有,因為臨終第一個你要頭腦清楚,第二個你要遇到善知識,第三個遇到善知識你就馬上能接受,要具足這三個條件也不容易。如果臨終就已經迷惑顛倒,不省人事了,那善知識來也幫不上忙。或者遭遇到一些意外的、突發的災難,那個善知識也沒辦法,因此我們平常要先準備。有因緣遇到去給人家助念,那個對象他平生沒有學佛,又造很多惡業,那我們就要依照《觀經》這個理論方法來幫助他,這個時候勸他;他如果這個時候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他能接受、能相信、能念佛,也能往生,這個例子也是有。

  所以這個念佛法門,我們平常的,還有臨終的情況不一樣,這些我們都要知道。平常我們就要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就是念佛,最壞的打算就像印光大師一樣寫個「死」字貼在額頭上,念念我就要死了、我今天就要死了、等一下就要死了,你想那麼多幹什麼,都要死了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牽腸掛肚的事情要放下。所以那個死字也要去觀才起作用,不觀還是不起作用。那個死字就是一個字,你不觀,它也不起作用。我們不要說看到那個死字,我們一天到晚看死人都還是沒什麼感覺,死是他死,我也不會死,沒感覺。這個觀,才是關鍵。不然在殯儀館處理死人的人,他不都證阿羅漢果了?佛陀時代有修不淨觀的,就是現代人叫殯儀館,一天到晚處理死人的。古代印度處理死人,不像我們中國那麼文明還有埋葬,他都屍陀林吊在樹上給鳥吃。還有用燒的,但燒也沒有用爐子,就在露天的,木材擺一擺,然後就在那邊燒了,沒有什麼棺材,一個布包著,就在那邊燒。在處理屍體的,修不淨觀,人從生到死都不淨,他證阿羅漢。所以有兩個人修行,修很久都沒證阿羅漢果,就去請教佛陀。佛陀問他,你們在家做什麼事業、做什麼工作?一個就是殯儀館的,專門處理死人的,另外一個是打鐵的,拉風櫃打鐵的。佛的弟子教那個拉風櫃打鐵的修不淨觀,教那個殯葬業處理死人的修數息觀。佛說你們兩個修這麼久都沒證果,你們兩個人修的方法對調一下,看死人的修不淨觀,打鐵的修數息觀。沒多久兩個人都證阿羅漢,因為跟他的職業相關,就相應了,他就證阿羅漢。

  所以數息觀、不淨觀,都有一個觀。四念處觀(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十六觀,念佛學佛如果不懂得觀,功夫不會得力,你念一輩子,煩惱伏不住,你思想觀念轉不過來,你情執轉不過來,你煩惱習氣轉不過來。真正的敵人是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是外面的,這個我們要認識清楚。真正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要降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比較不容易,我們就很容易去要求別人這個要改、那個要改,自己就是不改,就原諒自己、要求別人。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自己的煩惱習氣。要真正修行,就是要從這個地方修,你功夫才會進步,進步你才有法喜,有法喜你才有心得,有心得你才不會累,才不會愈修煩惱愈多、愈修疑問愈多。愈修疑問愈多,肯定是你功夫不得力。你功夫得力怎麼會疑問一大堆?什麼疑問也沒有了,還能幫人家解除疑問,是吧?所以我們自己要勘驗自己,別人也是提醒我們,別人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他有正確的示現或者負面的表現,也都是提醒我們。正面的,我們去學習效法;反面的,我們要知道避免,不要跟他犯同樣的錯誤,那我們就進步了。所以這個正面、反面對我們來講都是善知識,都有幫助,我們這樣修,自然功夫會得力,不斷的進步。

  我們淨宗同修都是上了年紀,的確來日不多,大家也不要怕聽這句話。我現在也一直在講這句話提醒我自己,真的來日不多,無常迅速,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過去先師淨老在講席當中常講,他常常提到以前李老師在台中蓮社講經的時候,也常常引用歐陽修的《秋聲賦》,說人生一歲到二十歲是人生的春天,二十一歲到四十歲是人生的夏天,四十一歲到六十歲是人生的秋天,六十一歲到八十歲是人生冬天。這個春夏秋冬到八十歲,那時候我們老和尚在講這是八十幾歲,他說我春夏秋冬統統過完了,再多活一天就賺一天,隨時可以走了。這個雖然是一首詩,但是也是實際情況,因為我們「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八十歲就是春夏秋冬都過了,過了之後就是要準備來生去哪裡了。七十就是古來稀,叫稀壽,「人生七十古來稀」,要活到七十歲也不多。我們淨宗都是年紀大的,我看到很多老同修跟我年紀也差不多。現在念佛往生是我們最重要的功課。年紀比較輕的,還帶有弘化的責任。我們要根據我們的年紀,來規畫我們修學的計畫、重點,我們在什麼年紀、什麼階段,你該做的是什麼,這個也很重要。年輕人當然時間就比較長,那你要多發心為老人服務,為教育下一代,特別是中青,青年、中年的。

  我是老年,老人家了。我二十年前來還不算老,這次來就老了,那不是很快嗎?二OO五年,到現在二十年了。那下一次呢?下一次我也不知道,人命無常,下一次我們因緣成熟的時候,大家就會再聚會了。但是真正的聚會,還是在極樂世界,那才是真的。在娑婆世界都是「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我們在娑婆世界六道輪迴就是這樣。你在愛欲之中,恩恩愛愛,再怎麼恩愛,生自己來,死也自己走,生死各走各的。世間人不明白事實真相,像這個愛情,怎麼愛到永遠不分離,生生世世不分離,那個是作痴夢。所以到大陸去,有很多地方用愛情的鎖,一排,那個旅遊區,解都解不開,還加個鎖,恐怕纏縛得還不夠,這個叫愚痴顛倒。這不是愚痴顛倒嗎?大家想是不是?愚痴。現在在網路上也有人做假人,男的、女的,死了把他們放在同一個棺材,他們死了會在一起,那個也是叫作夢。死了就各走各的了,因為各人的業力不一樣,去的地方就不一樣。《無量壽經》就給我們講得那麼清楚,「會見無期」,各走各的。所以在六道生死輪迴,「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沒有人代替。你歡樂,你自己承受;你在受苦,也是自己承受,別人沒辦法跟你分擔。是不是?事實真相是這樣。

  佛講的話不相信,那沒有什麼話可以相信。佛講的句句都是真言,真實的言語,講的都是事實真相,所以我們一定要聽佛的聖言量,要信佛,就聽佛的,不要懷疑,佛講的都是事實真相。因此我們《無量壽經》這些重要的經句,要常常提醒,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念佛求生淨土。

  好,今天就跟大家聊天聊到這裡,LINE跟微信都有聊天室,我們聊佛法。聊佛法,對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有幫助;聊世間法,那就是六道輪迴,所以我們多談佛法。好,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