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23/2/15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46-0005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這幾節課共同學習黃念祖老居士《淨業導》當中對淨土法門的分析,透過這幾個角度的分析展現淨土法門的殊勝。我們愈了解它的殊勝,我們愈珍惜、愈死心塌地,不換題目,老實修行,老實念佛。
從六個角度來分析,我們前面學習到了穩當、容易,今天我們進入第三個角度三根普被,這個法門廣大普攝。黃老提到,今此持名往生一法,上至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十惡,但能臨終十念一念,皆得往生,可見攝機至廣。攝受眾生的根機非常廣大,上到等覺菩薩,如文殊、普賢,下到五逆十惡,甚至是地獄相都現前了,都能度脫。師長曾經有思考過,佛萬德萬能,那佛能不能讓眼看就要墮地獄的人往生作佛?這個法門可以辦到。
黃老提到普被三根,在古代就有一個例子,唐朝的張善和,他一生殺牛,臨終地獄相現前,要墮地獄了。剛好他看到這個景象恐怖,喊的聲音很大,有出家人經過,進來安慰他,勸他念佛,他十念往生極樂世界了。
黃老又講道:淨土法門普被三根,圓攝萬類,最上的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進一步談到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安樂剎就是極樂世界)。」這是普賢菩薩所發求生西方淨土的願。文殊菩薩把這個七言偈改成五言了:「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大智慧的文殊、大行的普賢都以往生極樂為志願,所以對至高無上的上根也不屈才。而且他們往生之後圓滿大願,往生之後快速成佛,沒有委屈他們。再下,不但五逆十惡都能往生,連動物、連地獄中的眾生都能往生。
動物往生,黃老舉夏蓮居老居士的例子。夏老在閉關的時候成天繞佛念佛,繞了佛之後坐下來念,念了之後穿上鞋下去繞。後來發現有一隻老鼠,在夏老繞佛的時候就跟著繞;等老居士坐在座位上,盤腿一坐,兩隻鞋子就放下去了,這兩隻很大的鞋,那老鼠就坐在兩個鞋當中,牠也端坐,這挺神奇的;等到起來繞佛,這個老鼠又跟著他繞,成為常規,天天如此。所以眾生善根不可思議。
上個月成德在新加坡的時候,剛好看到一隻很可愛的小狗,給牠做皈依,勸牠要求生淨土,不能墮落,講的時候牠哭了,那隻小狗流眼淚了。我以前是看過人家寄來的短視頻,那個鱉(跟烏龜很像的鱉)聽著「往昔所造諸惡業」,鱉眼淚流下來了,我印象很深。這一次看到小狗流眼淚,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昨天走在路上看到一隻小蛇,我們停下來給牠皈依,眾生應該是很敏銳的,你在給牠念皈依的時候牠就不動,一直在那裡聽。我們禮敬諸佛,眾生都不可以輕慢。就像這個例子,老老實實跟著夏老念佛,我自己都沒牠老實。
可是有一天夏老起來了,一看那個老鼠沒有動,碰一碰老鼠還不動,再一看,老鼠端坐死去。這個老鼠牠能跟著人繞佛,跟著人坐下來,人起來牠又跟,最後就安然在兩隻鞋子中間坐化了。至於牠是否會念佛,無從證明,但牠能在關房中緊跟夏老同坐同繞,最後安然坐化,決定是深入淨土法門。還有經上說的,地獄的眾生,只要他肯念阿彌陀佛,在他業障消除的時候,在剛出地獄的一剎那,他成就清涼華菩薩。所以統收萬類,這個法門十分殊勝。這是「普」。
再來談「妙」,這個法門非常妙。妙就是你不可想像,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不是要求你完全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合道,而是在你不知不覺之中,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念的時候很懇切、很清淨,這些世間的事都不想了,於是在你這有念心中只剩了一句阿彌陀佛,你就離開妄念了。若是一上來(就是我們一開始修學)就叫你離念,這一般人很難做到。一般的人,「我要把妄念除掉」,欲除妄念,去一添兩。妄念不好,我要去掉妄念,起了這個「妄念不好,我要去掉妄念」,這一想就是妄念,又起個念頭了,去了一個添了兩個,所以你對於妄念拿它沒有辦法,不容易去妄念。然而你老實念佛,不知不覺就離開了妄念,只有念這句佛號,所以從有念達到無念,就是無妄念了,不知不覺合了道妙。往生見佛聞法而證無生法忍,正是「巧入無生」,所以這是極妙。
我們看下一段又進一步說明了,念佛這麼殊勝,你要講出點道理來,不能就說好。道理就是「無住生心」,無住生心就是巧入無生。你什麼都不想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別的都不想。別的都不想,那就無所住了,沒有住在工作上,念頭沒有被工作的事拉去;沒有住在地位上,很多人很在乎地位。我記得以前聽一個故事,坐火車,台灣的火車自強號最快,再來是莒光號,還有復興號、普通號,四個階層。他覺得自己很有地位,有一天自強號沒票了,只能坐莒光號,坐在火車上一路心情非常鬱悶,「我的身分矮了一截」。這真是何苦來哉,自尋煩惱。好像有一個很大的企業家很有錢,他的兒子都坐商務艙,他呢?他坐經濟艙。到了目的地,他跟他兒子說:「我跟你同時間到。」黃老這幾句提醒也是指導我們念佛的時候要放下這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沒有住在金錢上,沒有住在男女之間上,所以一切事都無所住;也沒有住在要成佛(「我要成佛」,又是個妄念出來了,又動念頭了),要什麼什麼,都沒有了;法上也無所住,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不斷,這個心是生生不已,是生生沒有斷滅,一聲接一聲。一聲接一聲就而生其心,沒有其他的念頭就應無所住,這就巧入無生,入了無住生心,所以這個妙。
接著黃老講,念佛、念咒是眾生唯一的出路,不然就在六道中轉。現在的眾生根性沒有那麼利了,靠自力要出輪迴很難,要靠佛菩薩的願、佛菩薩的加持力。開始時就這樣一句一句,念完一句接一句,這叫事持,在事相當中持這句佛號。《彌陀要解》裡有兩句話。《彌陀要解》,蕅益大師註解《阿彌陀經》,印光祖師讀了《阿彌陀經要解》讚歎,縱使古佛再來為《阿彌陀經》做註解,也不可能超過蕅益大師的《要解》。這讚歎到極處了,所以我們對《要解》的教誨要重視、要珍惜。《要解》講了:「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這兩句話很有味道,你從事上念,然後就自自然然變成理念,那就是實相念佛,所以即凡心成佛心。我們剛剛說理念,你念著念著巧入無生,這就是理念,實相念佛,我們是凡心成佛心。從事持開始誰都會,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這有什麼難,這個念要使它成為習慣,把念佛變成習慣,任何情況來都是阿彌陀佛。
事持不能小看,就這麼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知不覺,念著念著,只有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無住生心的深妙境界你也就自然達到了。這是諸佛大智慧、大慈悲的結果,他有大智慧才能給我們找出這樣的妙法。這個方法人人能做,一句接一句,不知不覺就從事持達到理持,於是我們這個凡心成了佛心,可見最圓最頓的法就在事持之中。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這妙法。我們看像蕅益大師都是通宗通教的祖師,他最後都是死心塌地念佛,專弘淨土,他們是真正了解這個法門的殊勝。
黃老說道:淨土法門老實平常,看起來很平常,所以夏老師《淨語》詩中有兩句(《蓮公大士淨語》):「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大道就在平常之中,可惜人們不知道,總喜歡玄妙,要搞玄妙的、特殊的,甚至想求神通,這些心念求道路上都挺危險的,不知道愈求玄妙就距離大道愈遠。老實念佛,暗合道妙,自自然然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金剛般若》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入這個境。《彌勒發問經》的「隱密十念」(這另一部經修行契入的境界,這是初地以上菩薩才能具足的),以及禪、密、戒、定無邊殊勝功德,都在一聲佛號之中。六字統攝萬法,所以我們得老實念佛。這個中的受用、法喜,只有老實人能嘗得到。
說起來成德是不老實,最近老實一點點,因為去年加入萬德洪名群,念得太少怕沒面子。當然修行人不能好面子,這也是一種鞭策。感覺二O二二年後面幾個月,每天念一萬好像也不算太困難,真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後來今年跟大家拜年有點激動,因為我勸大家念一萬,我說勸人家念一萬我得念再多一點,一下子太衝動了,啪出去了,兩萬。所以特別感謝因緣,鞭策自己不容易懈怠。經過現在一個半月念下來,平均有超過兩萬。像現在跟大家交流課程,因為我們是中國時間下午一點,算一整天,報數了,現在念佛機上應該是一萬八千多,所以待會還可以多念一點。
而佛號愈多,自己感覺不容易煩躁,心比較容易定下來。慢慢一有時間就念佛,自己覺得挺充實的。稱名即是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稱阿彌陀佛佛號的時候佛光就注照了。阿彌陀佛「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你一念佛就遇阿彌陀佛的佛光,垢滅了,善,善根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如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我們老實念佛,全攝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
現在想想,自己學佛二十五、六年,太懈怠了,我覺得現在這麼念,應該二十五、六年前就能這麼念,怎麼拖這麼久?所以還是不夠老實。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佛菩薩慈悲,讓我現在還有壽命,身體也還可以。要於強健時努力修善,不能再讓阿彌陀佛、讓這些祖師大德給我們捏一把冷汗,不讓他們操心。我們就老實念佛,一切諸佛的加持都在我們一聲一聲佛號當中,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黃老接著引《淨修捷要》第二十五拜,這是談大勢至菩薩的修行,這第二十五拜完全是淨土法門。因為「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得無生法忍,這念佛就攝六根,你只要達到淨念相繼的時候,你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助力、助緣,「不假方便」,不用其他的助力、助緣,「自得心開」,自然心就開了,就明心見性。所以這個法門妙,普妙。
接著我們看「頓」,這是圓頓之法。祖師分教,佛法有小、始、終、頓、圓,這個法門是頓教,也是圓教。我們看黃老分析了,為什麼它是頓?第一個,「十念必生,彌陀大願」,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但當深信切願,我們具備深信切願,只要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決定往生,這個夠快速、夠頓的,極圓極頓。這是人人能做到的易行道,所以全部大願一齊都活了。這個十念必生是四十八大願的核心,這是大願之心,聖教的眼,眼睛。
一個人在臨終時看見地獄,因自己念佛和大家助念,地獄消滅,得到往生,這是我的一個老朋友的弟弟真實情況。這個事情離我們現在差不多五十年上下而已,現代人。我這個朋友姓王,江蘇有名的中醫,也是一位很虔誠的佛教徒。他的弟弟是闊公子,生活放蕩,青年得病,你看業報現前,才青年得重病。臨終的時候也是地獄相現了,十分恐怖,哀求他哥哥救助,他哥哥學佛。哥哥說:「趕緊念佛。」並請多人一起助念,病人自己也念。他的母親逝世時曾念過佛,這個闊公子因為他哥哥學佛,他老母親往生的時候哥哥護持念佛,他剛好看到了。他這個時候地獄都看見了,他自己也恐懼,還能說不信嗎?地獄真有,轉眼那油鍋裡就是自己!想不想躲開?在這麼危急的狀況,所以這時念佛那就是真誠。弟弟念了一陣子之後就說:「好了,地獄沒有了,佛來接了。」阿彌陀佛是接引導師,哪有眾生真信切願想去他不來接?不可能,他是同體大悲,他看眾生要墮地獄,他一定盡全力來救拔,他肯念了,他就把他接走了,就走了。這離我們才五十年前左右。所以是頓法。
第二,為什麼它頓?「往生極樂,一生成辦。」「一生成辦」,現在有很多人對這個還不太懂。有人說這密宗是一生成就,而這淨土也正是一生成就啊!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密宗的一位大德),我說(這黃老說道):「這個往生淨土算不算密宗的一生成就?」貢噶上師很負責任問:「你說的是哪個淨土?」貢噶上師的漢話說得非常好,我們這個對談很暢達,這話稍微說得慢一點,他直接用漢話說,比人家翻譯強得多,經過翻譯的七折八扣了。貢噶上師說:「你是哪個淨土?」我說:「我是西方極樂的淨土。」貢噶活佛說:「哦,那就是即生成佛!」到了極樂世界就是一生補處,不再有別的生了,往生最後都是成佛。這一生完成了,就這一生!所以現在學密的人,他是有意標榜自己,來壓低淨土宗。都是佛宣講的,不能壓低其他的法門,都是佛說的,這個不好,造這個業不好。有的其他宗派說了,念佛都是自了漢。《無量壽經》說「非是小乘」,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共同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不了解《無量壽經》,你這樣批評是要造口業的。口業很容易造,我們要慎重,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可不能因為自己的批評把人家當生成就的機緣給影響了。
這裡黃老進一步舉經文,往生極樂,必登補處,見於《阿彌陀經》及《無量壽經》……兩本相同,可證凡往生者必定於一生中定補佛位,同於現在兜率內院之彌勒大士,跟彌勒菩薩一樣一生補處,同名一生補處,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佛既成佛,他四十八願都已經落實,所以帶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鞞跋致,究竟都是位齊補處,也即是一生成佛。如上勝因妙果舉體是不可思議,所以《要解》讚歎,《要解》說道:「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都達到等覺菩薩,補位菩薩。「釋迦一代時教」,這也是《要解》的話,「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就是一生圓滿、當生成佛。《華嚴》是經中之王,引導我們歸淨土。由此可見,從凡夫心,以信願持名為因,種這樣的因,決定能得往生淨土、位登補處、一生圓滿、一生成佛、不可思議的妙果。這是頓,一生就成辦了。
第三,「直徹心源,即心即佛」,這夠直截了當的。這裡引到中峰國師和蓮池大師所說的,「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明珠指傳說中的一種寶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入到一盆污濁的水裡,這盆污水就澄清了。我們以前學過物理、化學,有一種東西叫明礬,這一盆水髒髒的,你把明礬丟下去,它那些髒都沉澱下去了。古代真有這種東西,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這是一個比喻,濁水比喻我們的亂心,我們在亂心中念一句佛號,佛號就如清水珠。這句佛號投入我們亂心裡面,亂心就不得不立即清淨了,所以說「亂心不得不佛」。也即是說,我們的亂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截了當,不可思議。只要我們老實念,正念現前,邪念都污染不上來,直截了當。所以說「念佛即是自心現」,又說「一聲佛號一聲心」,聲聲是心,念念即佛,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所以《宗鏡錄》說(《宗鏡錄》是永明延壽大師所作):「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夏老在《淨語》當中有他一句念佛的心境,剛剛我們念的這一句就是夏老說的,「念佛即是自心現,自心現時方念佛。不念是迷念是悟」,不念就迷了,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念是迷念是悟,「迷即不念悟即念」。大家希不希望自己的自心現?那就老實念佛,念佛即是自心現。接下來這幾句話有味道,「念即見佛成佛時」,念的時候就是見佛成佛的時候,「三際同時無先後」,三際指什麼?過去、現在、未來,你老實念的時候,時間、空間這些錯覺都放下了。有味道,念即見佛成佛時。我們有時候念,著急的心起來了,要念多久阿彌陀佛才來?要念多久才能一心不亂?好多念頭。夏老指導得很仔細,「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我什麼時候一心不亂?我得把我的妄想念掉,統統是妄念,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修行不是很複雜,是我們自己把它搞複雜,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念佛就是一切莫管,字句分明,平平常常,老實念去。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淨念相繼即是佛」,淨念相繼就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擬議」,議就是議論,「擬議頓隔萬億程」,你還在那裡考慮思量要念多久,起這些其他的念頭,沒有字句分明老實念,頓隔萬億程。我們一分別一執著,一起念,這些心念就形成障礙。夏老說:「幸聞如來異方便」,我們這一生有幸,真的是大福報,能夠聽聞佛陀這個門餘大道、特殊法門,特異的方便法門。幸聞如來異方便,我們剛剛還學習到了,諸佛大智慧、大慈悲的結果,其實是阿彌陀佛的大智慧、大慈悲才能給我們找出這樣的妙法。而且這個妙法還人人能做,所以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苦的時候出離心更強,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樂的時候,你福報現前趕緊念佛,沒有障礙;忙的時候,心不煩,趕快念佛。
成德屬牛的,勞碌命,工作任務,出道二十年,剛好二OO三年,老和尚信任,給自己學習的機會,今年二O二三年,任務愈來愈多。可是我們不能因為我很忙變成藉口了,不能把責任推到境界上面去。所以愈忙更要念佛,為什麼?你忙不念佛你的心就亂了,去處理事情變造業了。愈忙,處理事愈多,心愈要定,愈要念佛。以前聽老和尚講經,心靜下來,聽著聽著心裡可以默念佛號。當然每個人情況不一樣,你說我心裡默念佛號我就不能專心聽,專心聽也是念佛。老和尚說的,念字怎麼寫?今心,所以心上真有佛叫念佛。你全神貫注聽老和尚講經,你念他的恩德、珍惜他的教誨,這一念就是真心在聽經。每個人情況不一樣,不用跟人家比,守好當前一念真心,這最重要。
剛好有一次聽黃念祖老居士在回答從美國飛到北京請教黃老修行的問題,剛好看到黃老在回答他問題的時候手上拿著佛珠,一聲接著一聲念,他回答得契理契機。只要我們在做事,這個佛號能提得起來,又事情也能做好,甚至做得更好,工作不妨礙念佛。就像海賢老和尚,他農作,這不用思考的,不妨礙念佛。老和尚也指導我們,你工作的時候得要思考,那你可以先把佛號放下,很恭敬真誠認真去思考、去處理事情,你這個態度也是真心在起用。你考慮完了,這都屬於正思惟,我們都是用經教教導的做人做事來思考、來辦事,心中有佛法。
上個月在悉尼,年輕人學佛難得,有問到,我現在工作很忙,沒太多時間聽經。當我們在做每件事的時候都是用經教來正思惟,我們每個念頭都在給自己薰習,也是像聽經一樣的在薰習。假如我們在工作當中心中都沒有佛法,就在那裡撐,趕快下班,我脾氣快忍不住了,趕快讓我聽經,我得趕快回去聽經,不然我不行了。你看都寄望在未來,當然也好,他知道趕快聽經。我們何不慢慢調整?工作的時候心中就有經教,心中就有佛號。
看到黃老的榜樣,自己試著效法效法,在跟同修們交流問題,我這個佛珠就繼續念,其實這麼念一天要念兩萬不是太難。當然大家不要著在兩萬,不然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完了大家生大煩惱,每天想著兩萬、兩萬、兩萬,然後自己的情況可能跟成德又不大一樣,最後生煩惱,那我就罪過罪過了。重要的是我們佛號要愈來愈多,妄念要愈來愈少。不能再蹉跎、再空過了,無常迅速。我已經過了中秋,自己警覺性要更高了,老和尚說的,五十、六十走的很多。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自己一定要掌握住,得出輪迴去,不能再搞輪迴。正助雙修,正修是念這句佛號,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在哪裡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就在我們工作、生活、處事待人接物當中,用真心就是積功累德。正助雙修,我們萬修萬人去。
我們自己的狀況自己要清楚,師父領進門,修行靠我們個人。而隨著聽經,我們的警覺性會更高。就像老和尚講的,「須臾背念佛之心」,這是引《三時繫念》的教導,一不念佛,「剎那即結業之所」,結什麼業?輪迴心造輪迴業。我可不想再搞輪迴了,搞煩了,不想再搞了。老和尚說了,輪迴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能往生,那我怎麼把輪迴心放下?我得老實念佛,分秒必爭,多多益善。今天又學習到黃老這一段,明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一聲佛號一聲心,一念相應一念佛,相應的時候你一有時間就想念佛,欲罷不能,那個加持力真的讓身心輕安、身意柔軟。
我們再看下一段,引蓮池大師的教誨,「越三祇於一念」,三大阿僧祇劫,「越」是超越,於一念中越三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成佛,這是終教所堅持的,小始終頓圓,這屬於終教的說法,但是一念可以超過,一句名號可以成就無上果覺。並且「齊諸聖於片言」,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聖人,你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平等平等。《無量壽經》後面說「行超普賢登彼岸」,這個境界誰能講清楚?「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所以如來果地上的功德,「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世尊能開示。我們這些淨土宗的祖師他們都稱大師,他們教人當生成佛。一般稱禪師,很少稱大師的,「大」這個字是佛用的,但是淨土宗都稱大師。你看蓮池大師這一句「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你老實念就跟等覺菩薩平等平等。「至哉妙用」,至哉就是讚歎到極處,太妙了,「亦不可得而思議」,不可思議,「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這段話是蓮池大師註解《彌陀經》,《彌陀疏鈔》裡面的話。這個妙用就是持名念佛,剎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一句名號頓然位齊觀音、勢至諸大菩薩。大哉,不可思議的妙用,正顯眾生所得的真實之利。這得的真實利益只有佛講得清楚。
我們前面還講到晉朝有一個人老實念佛,他當生就證無生法忍,後來在清朝又來度跟他一起修行的十二個人,最後把他的話記錄下來,叫《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他在晉朝老實念得到的大用,惠以眾生真實之利。
兩經(《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同一個宗旨,在一念之間超越了三大阿僧祇劫。你念了一句佛號,無有雜染,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你就跟諸聖平等,這就是諸佛出世給予眾生的真實之利。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你真正認知這個法門,肯依教奉行,「若人識得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你接受了,隨喜功德,都護持我們念佛,不跟我們講其他的法門了。為什麼講其他的法門?這個法門不能接受,佛菩薩慈悲,還是希望護念到我們,才講其他的法門。我們幸而得聞,這實在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也。
接下來,剛剛講的都是頓,快速成就,最後第六個角度是「圓」,這個法門非常的圓融。第一「行圓」,他這個行持(修學的方法)是「一門即是普門」,所以很圓融。從幾個角度來證明行很圓融,首先「甲、密淨不二」,密跟淨土不二。
「稱名無異持咒。」稱名,念這個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是黃老自己親證的),確實,我在這個稱名裡頭得到了密宗很特殊的感應。黃老念阿彌陀佛感應到什麼?密宗有最高的佛,比毘盧遮那還要高的,紅教稱為阿達爾瑪如來。這阿達爾瑪如來的心印在持名的時候(持阿彌陀佛名號)就顯現了,當時我還覺得奇怪,這個念佛怎麼出來阿達爾瑪佛的心印?後來才知道,這同時就是阿彌陀佛的心印,在當時並不知道。所以,你在念佛等於在持咒。
下一段,阿彌陀佛就是毘盧遮那,也就是大日如來。《彌陀疏鈔》,蓮池大師教導的,說道:「一佛而雙,現二土也。」所以阿彌陀佛就是毘盧遮那佛,是一尊佛,兼顧兩個佛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東密,密有東密,傳到東土,後來傳到日本、韓國;還有藏密,傳到西藏的。東密又說,阿彌陀佛就是大日如來。日本的興教大師是密宗的大德,他說到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因為不生不滅,因為無量壽,所以不生不滅;又名無量光佛,因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來又名無量壽,又名無量光,大日如來就是阿彌陀佛。
淨宗持名即是持咒,即是修語密。但能一念相應,即是一密相應,身語意都跟佛相應,念佛是語密相應,但一個相應了三個就相應,所以亦必即身成就。可見淨宗即是果門,乃是密教之顯說。這是密淨不二。
我們看下一段,「乙、禪淨不二」。黃老說道:「聲聲喚醒自己」,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叫誰呢?是把你自己叫醒!你在睡覺,現在都是做的夢中事,就這一聲一聲叫喚你自己,聲聲喚醒自己。成德記得,這是二十六年前了,有一次我在念佛,在大殿裡念佛,念啊念啊就哭起來了,我怎麼把我自己搞成這個樣子!怎麼把自己糟蹋成這個樣子!忍不住眼淚流下來了,要尊重自己的佛性。當然也很慚愧,二十六年前可能初學佛,初發心比較強,念著念著有感動了。初發心成佛有餘,我得把我的初發心找回來。
「聲聲喚醒自己」,這一句是禪,還有什麼是禪?所以「此身已在含元殿」,真是老實念佛的人,你已經在含元殿了。這是比喻,含元殿就是長安城的皇宮,等於說你已經在北京,你此身已在天安門,更從何處問北京?到了天安門,你還問北京幹什麼?你到了北京的中央!所以「更從何處覓長安」,含元殿就是長安的核心。原來是古時候,用含元殿來比喻。這就是說,修淨土不再需要去參禪,但領會一些禪,對於我們破執著、不要陷於有為有漏還是有好處。當然,這個禪其實是學般若。
黃老這裡又提到,《大集經》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即無上深妙禪。」所以持名不但是禪,且是無上深妙之禪,因為此禪不待參究,你不需要參究,不用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待參究,當念即是,老實念,一念相應就一念佛,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不論迷悟,全體現前,老實念。故夏蓮居老居士有詩句說:「念佛即是自心現。」古德也常說念佛之人,譬如「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從何處覓長安」。
「念即見佛成佛時,三際同時無先後。淨念相繼即是佛……幸聞如來異方便,苦樂忙閑莫停聲」。橫批:「分秒必爭。」這是老和尚教的,我沒有亂加,分秒必爭。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