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當生成就之佛法—無量壽經菁華(一切從真實心中做)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七集)  1997/10/3-5  美國南澤西  檔名:WD02-021-0007

  請看四十六段:

  【四十六、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

  這一段可以說是完全說的是現在社會的現象。這一段裡面比較難懂的就是『徙倚』這兩個字,這兩個字現在已經不常用,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是猶豫不決、徘迴、徬徨的意思。對於作善,真的作善有善報?造惡真的會墮三惡道?對於一切善惡有懷疑,他沒有決定的信心,因此無論是作善,做什麼樣的善事都懈怠,不肯認真的去做。那麼底下就都是說不肯作善,舉出幾個例子。『父母教誨』,他能接受,世間沒有一個父母不愛護子女的,父母以他一生的經驗、閱歷,教訓底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能夠領悟,做為自己『治身修業』的參考。奈何底下一代的人總認為上一代是老古董,他們懂什麼,好像沒有自己懂得多,不知道前人經驗累積可貴,所以往往就違背了。

  『譬如怨家,不如無子』,生到兒子不孝,好像冤家,不如沒有兒子。『負恩違義』,這是沒有講恩義,現在人是沒有講恩義的。『無有報償』,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師長,不知道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所以變成「負恩違義」,就是我們一般講忘恩負義,對於恩德之人不知道報恩。所表現的是『放恣遊散』,這句話就是現代人所講的遊手好閒,就是這個意思。『耽酒嗜美』,喜歡喝酒,變成酒鬼了,天天喝。這個「美」是講美食,好吃。『魯扈抵突,不識人情』,與人相處常常發生意見不合,就衝突了,不懂得人情世故,不知道禮義,善知識也沒有辦法教導他。為什麼不能教導?他不能接受。這是現代社會的一些家庭,在在處處我們都能夠遇到,都會看到,都能夠見到。底下一段這是講果報。

  【四十七、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在造作的時候,不知道、不曉得將來有果報。『天地之間』,『五道』就是六道。佛經裡面講六道講得多,五道也常講,甚至於《楞嚴經》上還講七道,這個五、六、七意思完全相同。從前所謂開合不同,這個講法就是有的講得比較詳細,有的講得比較簡略。「五道」就是把阿修羅沒有算進去,只有天、人、餓鬼、畜生、地獄,這個是講五道。那麼阿修羅,如果講五道,看他在哪一道他就屬於哪一道,只有地獄道沒有阿修羅,除了地獄道之外,天、人、鬼道、畜生道都有阿修羅,這是講五道,阿修羅沒有算進去。那我們平常講六道,就是加阿修羅這一道,一般講三善道,天、人、阿修羅。那麼講六道,阿修羅道是專指天道阿修羅。如果講七道,除了阿修羅道之外,再加上一個仙道,我們中國人講神仙、仙人,把仙人提出來也算一道。所以仙有天仙、有地仙,這個在《楞嚴經》上就給我們講得很詳細。那麼《楞嚴經》把這個仙道也把它列入一道,所以《楞嚴經》它講七道,但是我們一般講大部分講六道,一般的經典都是六道。那麼我們這裡看到的是五道,所以我們如果看佛經,有的經典講五道,有的講六道,像《楞嚴經》也講七道,那個意思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說有的講得比較清楚、比較詳細,分類分得比較多一點、分類分得比較少一點,這樣而已。

  六道裡面,因果是非常的分明清楚,『善惡報應,禍福相承』,這個作善決定得善果,造惡必定有惡報。「禍福相承」這個裡面意思就深了,中國古代的這些大德對於這些理論與事實也看得非常清楚,禍裡面有福,福裡面有禍,這個禍福它是相承的。人在受苦難的時候,他這個善的念頭生起來了,那個就是禍中有福;人在享福的時候,不知不覺就造罪業,福裡面就有禍了,所以說禍福是相承的。『身自當之』,這個就是說自作自受,一切的果報都是自己造作、自己承受的,誰也沒有辦法代替,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一定要覺悟。

  【四十八、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

  這是佛教給我們,假如我們能夠在其中,這個『其中』就是指我們現前的社會,這個社會非常複雜,惡多善少,所以眾生普遍都受到困苦。覺悟的人在這個社會裡頭『一心制意』,這個「一」就是念頭,特別是貪瞋痴慢、愛欲之念,要把它克服,克念作聖,這個念都是妄念。所以過去家師也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有很多同修提出問題,那麼問題是什麼?就是妄念。提問題如果不回答,這個法師架子太大,你看有疑問請問法師,理都不理。那麼提出問題,問問題,這些年來我接觸到很多,有的人問了的確是可以幫助他解決問題,但是這種人少。大部分的問題愈問,他的妄想、分別、執著愈多,怎麼跟他講,他還是問題一大堆,這個沒有別的,就是分別、執著、妄想放不下。如果你是真正用功的人,就是在這個上面用功夫。現在我講這個分別、執著、妄想,大家可能還不太容易體會,就是把自己的成見,把你這個成見放下。所以我們要把自己心裡面那些障礙排除,才能夠接受佛法,這個佛的真實義我們才能夠真正的理解。這就好比我們拿一個杯子,你要去裝佛法的甘露,那你自己杯子裡面東西裝得滿滿的,你都不把它倒乾淨,那個甘露怎麼倒得進去?一倒馬上就漏掉了。你自己心裡那個成見都擋在那個地方,那怎麼跟你講也沒有用,你不能接受,你沒有辦法接受。不是說這個法師怎麼樣,不慈悲怎麼樣,實際上是這是沒有辦法的。

  所以我們學佛關鍵其實就這六個字而已。所以我們一心制意,「制意」就是把我們意念,把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把你以前學的那些拉拉雜雜全部放下,就這麼簡單。放下,這佛經一讀,你就悟了。你自己那些亂七八糟的你丟都丟不掉,你經怎麼念?念了三大阿僧祇劫還是跟現在一樣,那肯定是不能開悟的,你自己的障礙沒有排除。為什麼說念經教我們說不要一面念一面去打妄想?那目的就是要把我們心裡面那些垃圾清除掉,這樣心裡才能恢復到清淨,才能夠理解如來的真實義。如果我們經一面念一面打妄想,你怎麼念你都不會解如來的真實義,你縱然有解,那是曲解、錯解、誤解,這是實際上的。

  那麼問問題,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等師父講這個經,也有講記出來,實際上大家問我的問題我還是都有回答,不管他怎麼問,我總是有問有答。你看師父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佛他回答問題,那麼問的人他有五種方式的問,其中有兩種,佛可以不作答的,他不需要答覆的。你心裡真正有疑惑,真正的是疑惑,真正的有誠心誠意我想了解這個問題的,這個問了,那佛當然就答了。另外一種是自己沒有疑惑,是代替別人問的,別人有問題他問不出來,這叫利樂有情問。那麼兩種不答,就是一種是輕率問,他隨隨便便的問,輕率。另外一種是考試,你跟法師說我考考你,那個是很不禮貌的問。所以這兩種問,佛可以不回答的,因為你沒有誠意,給你答你也得不到好處,彼此都沒有利益,所以佛這兩種問,佛就不作答。如果你誠心誠意,的確是有問題就問,佛一定會回答的。那我也是告訴大家,大家如果已經學佛,你遇到有人給你問問題,那麼你也可以根據這個原則,你就知道什麼樣的人你給他回答,他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什麼樣的人他這樣問,你跟他回答,他實際上也得不到什麼利益,彼此都是沒有利益的,那個就沒意思了。

  下面講的『言行相副』非常重要,前面曾經說過,修行要從「言行相副」做起,就是言行一致。『所作至誠』,待人接物用真誠心,別人作惡,我獨自修善,這樣福慧都在其中了。別人作惡是別人的事情,那我們自己知道了,我們自己覺悟了,我們自己修善,我們修善我們得善報,他造惡他將來會得惡報,這樣就是福慧雙修了。所以你看諸佛如來他給我們示現叫福慧二足尊,他給我們講不但要修慧,而且修福也非常重要。為什麼說福慧雙修,不說慧福雙修?為什麼一定要把福放在前面?很有道理的,沒有福,沒有智慧,沒有福報就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有福報,這個話怎麼說?真正修福的人還是要有智慧,我們在《了凡四訓》看,那個善有真有假、有偏有正,你沒有智慧的人,說實在話,你要修福還修不到。你做的那個善事,你以為是做善事,那倒不一定。所以根據《了凡四訓》這個標準來分析、來觀察,才知道我們自己做的善事到底是真善還是假善。如果修的是假善,枉費苦心。所以講真正修福還是要有智慧。那麼有智慧的人一定肯修福,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像佛一樣福慧雙修,他絕對不會說只修慧不修福,他一定是雙修,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是福慧雙修。

  『不為眾惡』,這是修善斷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這是一個大原則。我們能幫助人,隨分隨力去幫助人,沒有這個緣分,那就自己應當獨自修善。沒有這個因緣,那麼只好自修了,眾生固然很苦,很值得憐憫,那這個也無可奈何。那我們要自修,自己充實自己,自己如果沒有智慧怎麼能夠度得了眾生?所以真正覺悟了,唯有自己一個人斷惡修善,求生淨土,到了西方世界之後再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這個大願才能夠圓滿。我們現在所做的,只是可以說附帶做的,隨緣做。我們現在縱然我們怎麼做也沒有辦法做得圓滿,一定自己成佛之後才能達到究竟圓滿,這個度眾生的大願才能圓滿。再看底下一段:

  【四十九、從小微起。成大困劇。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痴欲所迫。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天道施張。自然糾舉。】

  這是講一個人造業,造作惡業開端都是很微細,小惡不知不覺,積小惡就成大惡,大惡所現的苦報往往就受不了了。原因『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哪裡曉得享受能有幾時,時間非常非常的短暫,而果報太苦了,時間也太長了,仔細想一想,真的是得不償失,得到的是太小太小,失掉的太大,沒有法子計算。底下繼續為我們說,『無復曲直』,「曲直」是比喻,它比喻範圍非常之廣,可以說正邪,可以說為真妄,可以說為善惡,這個曲跟直是相對的。『痴欲所迫』,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就是愚痴。愚痴,愛欲所產生出來的。『厚己爭利,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這幾句話也就是說這些是我們現前社會裡面可以看到。而歷史上所記載的就更多了,如果諸位讀歷史,或者常常看,現在很多電視連續劇,特別是歷史的這些戲劇,裡面仔細去觀察,就是經上講的這幾句話。然後你再冷眼的觀察這個社會,無論中國、外國,還是這個現象,這個經文我們今天念的這幾句話,你現在看看現實的社會是不是這樣,佛說的沒錯。『威勢無幾』,你在榮華富貴的時候作威作福,時間很短暫,沒有幾年就過去了。『隨以磨滅』,「磨滅」就是壽命到了,你榮華富貴都享盡了。『天道施張,自然糾舉』,這兩句話是講因果報應,你必須要承受的。「天道」是自自然然的,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六道是因果所變現出來的,不是天神、不是佛菩薩製造的,是各人所造之業變現出來的,這是事實,我們必須要明瞭。

  【五十、尊聖敬善。仁慈博愛。】

  這我們一定要遵守。怎樣『尊聖』?聖賢人的教誨我們常常記在心裡,常常應用在生活上,這就是「尊聖」,就是『敬善』。培養『仁慈博愛』之心,我們要用愛自己的心愛護一切眾生,這就是「仁慈博愛」。

  【五十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當自端心』,這個「端」是端正。正心誠意就是端心,端心就是真誠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這個幾句話,就是本經前面所講的,總綱領上說的身口意三業清淨,就是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前面我們念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個是跟這裡的意思完全相同。心清淨當然就不污染,污染是講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都是心地的污染。『與善相應』,這一句很重要,心裡想的是善,口裡言的是善,身體行的是善,身語意都要「與善相應」。什麼叫善?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叫善,給諸位說明白,利益自己的都是惡。這是不學佛的人不了解,學佛的人知道。為什麼說利益自己的事就是惡?利益自己的事增長貪瞋痴,所以是惡。利益別人的事,這個是善,增長自己的三學六度,三學就是戒定慧,所以它是善,應當常常想到捨己為人。『勿隨嗜欲』,世間人道業不能成就,壞就壞在此地,隨著自己的嗜好、隨著自己的欲望,不能克服,心隨境轉,這就壞了。

  『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不論是世法、不論是佛法,一定要「專」,專用的時間少,得的利益多。『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是講威儀,一舉一動顯示非常的安詳、安定,也就是說在舉止當中充滿了戒定慧。『作事倉卒,敗悔在後』,這個「倉卒」就是大意,對於事情沒有仔細去觀察,沒有細心去揣摩,大意,這個隨便就做了,後面必定有後果。這個事情不但我們常常看到許多人犯了,也許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也犯這個毛病。經典的文字不多,特別把這一樁事情提出來,顯示這個事情很重要。也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情,要細心去思惟,然後再去做,不要讓自己做了以後後悔。

  【五十二、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在這個經上,這四句又是教給我們修學的綱領。這些綱領原則佛講了很多很多,那麼有些地方意思好像都是重複,原理上稍稍不一樣。重複有重複的道理,這個意思太重要了,佛多次宣說,就是加深我們的印象。『廣』是廣泛,『植』是比喻,要用現代的話它的意思是培養。『德本』,一般說來初學的「德本」在佛法裡面就是淨業三福,這是基礎,根本的根本。在菩薩行裡面就是菩提心與菩提行,菩薩行。菩薩行是六波羅蜜,高級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是德本達到最高峰了。可是諸位要曉得,它的根基是淨業三福,像一棵樹一樣,如果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所以你要得最圓滿、最究竟的菩提果,要從三福修起。『勿犯道禁』,「道」是菩提道。佛給我們說了,修菩提道上,許許多多不應該做的那些事情,那就是要禁止,都不能夠違犯。『忍辱精進』,這是菩薩唯一的善根。『慈心專一』,對大眾要「慈心」,對自己要「專一」,才能成就,這個不能顛倒。不能對自己慈心,對別人專一,那問題就來了,就不能成就。

  【五十三、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這四句是世尊對我們這個世間無盡的感慨。我們這個世間不好,跟其他諸佛剎土一比較,諸佛剎土裡面雖然有惡,就是其他的諸佛世界,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以外的其他諸佛的世界,他們的惡比較少,善比較多。不像我們這個世間『善少惡多』,善太少了,惡太多了,起心動念都是罪業。《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麼生活狀況底下這四個字描繪得非常的真切。我們『飲苦』,「飲」就是我們現在講飲食、飲料。今天的這些飲料,像美國的可樂我不太敢喝,那個都是化學的,那都有毒的。所以我們現在喝水,就連水都不乾淨,因為這個地球說污染太嚴重,水也不乾淨。雖然這個自來水廠有消毒,但是總消得沒有自然乾淨的水好,它總是有化學藥品在裡面。所以現在醫院為什麼病那麼多?那麼這個也是很主要的一個因素,每一天三餐吃的,每一天喝的,水不乾淨,菜也有農藥,那個肉的問題就更大了。你看這個肉現在飼養的牛、羊、雞、鴨、豬,這些都是打針的,牠不是自然生長的,所以那個肉你常常吃,就生奇奇怪怪的病,這是從前沒有聽過。從前的肉那個味道跟現在的肉味完全是不一樣。那麼病從哪裡來?病從口入。我們今天飲的是苦,吃的是毒,這個以前李老師講,現在的人三餐在服毒,這個也是我們現在生活實際的狀況。『未嘗寧息』,就是說我們生活的環境,小的環境是生活起居,大的環境是我們接觸外面的這些人與事,應當要覺悟。

  【五十四、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這是教給我們學佛如何落實在生活之中。『尊卑男女』,是指家庭。家庭這個父子兄弟這四個字是講家庭。第二句是講我們的親戚朋友,這是家庭之外的,我們常常往來、常常接觸的這些人,應當『轉相教語』。這句話就是說要把佛菩薩的教誨互相的轉告,我知道了,我要告訴我認識的人,不論他願不願意接受都要講。喜歡接受,你就接引他學佛;不喜歡接受的,講個二、三次就不要再講了,再講人家就罵你了。所以你講個二、三遍就夠了,我們義務盡到了。我們勸人也是這個道理,孔老夫子勸人一樁事情,勸了他,勸一次不能接受,勸第二次;第二次不能接受,再勸第三次;勸了三次不能接受,就不要再勸了,再勸人家就討厭你了。那麼我們勸人學佛也是一樣的,他這個時節因緣還沒有到,我們已經跟他講,這樣就可以了。「轉相教語」,不但要宣傳佛法,而且要互相砥礪、互相檢測,這個就下面的話了,『自相約檢』。「約」是約束,「檢」是檢點,在我們生活行為上要知道自相約檢。下面就是我們檢點的幾個課題,哪些事情?『和順』。佛教給我們六和,我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能夠順性德、順義理、順法則,這裡只提出一個『義理』,這個「和」與「順」都要以義理為基礎。

  『歡樂慈孝』,「歡樂」是你在生活當中快樂,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慈孝」。『所作如犯』,如果我們有做過違犯了佛的教誡、違犯了佛的教誨,就趕快悔過,這個就是講懺悔,你要去懺悔。這個怎麼懺悔法?底下兩句就是懺悔的方法。『去惡就善』,斷惡修善。『朝聞夕改』,不知道那沒辦法,我們知道了就馬上要改過,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

  【五十五、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這是說一個真正修行人必定得到的感應。感應不要求,如果求感應、求神通這個意念很強,常常幹這個事情,容易著魔,大家必須要知道。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妖魔鬼怪太多太多了,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充滿了這個社會,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到哪裡去找真正的善知識。我們如何保住自己不被這些邪魔作亂?不被這些邪魔控制?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求神通、不求感應,老實念佛。這樣妖魔鬼怪再多,對你也沒有辦法,你沒有把柄落在他手上。你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那馬上就來了,那個快得很,沾上身很不容易擺脫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白的。所以『改往修來』,「往」是過去了,過去所造種種的惡業要知道改過自新,自己知道自己的過失就是真正覺悟、真正開悟了。所以我們現在講開悟,有沒有悟?講真話就是這句,你發現自己的過失你就開悟了。我們經念了很多,自己的毛病一個也沒有發現,總是認為自己都是對的,一個毛病也沒有,這個是沒有開悟。所以開悟,講那些談玄說妙那個是不關痛癢的,這個才是重要的。

  所以修行不是說你一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萬聲佛號,實在講那不是真修行,那假的,那不是真的,那是個樣子,不是真的。真正修行是把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語、行為,依照經典上講的標準一樁一樁改正過來,那叫修行,修正錯誤的行為。所以我前兩天也提到這個,大家應該都聽到了。現在讀經的同修很多,已經讀了好幾千遍了,你就要進入第二個階段了,要怎麼去修。不是說你一天在佛菩薩面前,我已經讀幾遍了,我這個就是修行,不是這樣的,你要進入第二個階段,不能老停在第一個階段。

  下面說,『洒心易行』,這個「洒」跟洗乾淨的洗是一個意思,心裡面這些污染要把它洗乾淨。用什麼方法洗?一句阿彌陀佛最好。心裡面常常有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心地的污染,用這句佛號把這些污染洗得乾乾淨淨。「易」是改換,改換以前不好的行為。因為心地的污染,行為當然就不清淨了,心清淨,行哪有不清淨的道理!身心清淨,自自然然就有感應。這樣一切諸佛如來就來護念,這樣念佛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願輒得』,這就是有求必應。求往生、求成佛尚且能夠得到,何況其他的小事,沒有得不到的,真正是有求必應。那麼我們有求不應,不應就是一定是我們心還不清淨,我們的言行不善,心不清淨才沒有感應。心地清淨、言行純善,沒有不感應的,這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五十六、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這一段開示非常非常的重要,我們決定不能輕易的看過。佛叫著『阿逸多』,「阿逸多」是彌勒菩薩,叫他的名字,底下的開示就非常重要,這提醒他,告訴他。『疑惑』,這個貪瞋痴慢疑,這個「疑」就是對聖教的懷疑,菩薩疑惑要不斷尚且有很大的損害,何況我們凡夫!我們讀經研教的目的何在?說實在話,就是斷疑。斷疑,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是般若智慧,實相智慧,但是有一絲毫疑惑就變成障礙了。對菩薩都是障礙,何況對我們。所以一個人對於佛的經論、佛的言語誠信不疑,這個人是大福報。佛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這個人,在經上講他不是凡人,不是一般人,一般人做不到。本經特別注重在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那個菩提心不要說,因為菩薩當然發了菩提心;那麼發了菩提心,不念阿彌陀佛、不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虧就吃大了。所以這句話主要是教菩薩的,已經發了菩提心,一定要相信佛的話。佛勸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得大利益,這個大利益叫你在一生當中就成佛,一生當中成佛只有這個法門,除這個法門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不可能是一生成就圓滿佛的。這個是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

  所以講成佛,那個層次也很多,天台家分的藏通別圓,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圓教,究竟圓滿佛下面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分證佛,層次很多。一生想要達到究竟圓滿佛,唯有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樣才能在一生當中真正達到這個目標,所以這個真正不可思議。世尊在此地勸我們『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對佛無上的智慧我們要明瞭,要真正的相信。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往生不退成佛,是一切諸佛如來勸導眾生的法門,不是阿彌陀佛一個人,也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你念《彌陀經》,六方佛都讚歎,念《無量壽經》是十方佛,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不講《阿彌陀經》的。那麼講這個經目的何在?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是一切諸佛無上智慧,一定要深信不疑。

  【五十七、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

  那麼這一段話,我們在今天讀到感想特別的深刻。今天佛法表面上很興旺,其實佛法是衰到了極處,就是這段話。什麼叫興旺?古大德曾經說過,這個道場開悟的人多、證果的人多,是興旺的。這個道場如果說信眾成千上萬,一個開悟都沒有、一個證果的也沒有,那這個是道場的衰相,這個道場衰敗,不是真正的道場。道場的興衰是從這裡看,不是看信徒的多少。這個道場人不多,十來個人,十來個都念佛往生了,那這個道場必定興旺。如果說這個道場念佛的人很多,將來一個都不能往生,那這個道場是什麼道場?不是真正道場。但是我們今天看到、聽到,居然以為這些是道場,所以有一些道場是專求人天福報的,它不教人家往生的,他勸人家不要往生西方淨土,它要成就人間淨土,這個是我們現在常常碰到、常常聽到的。那麼這個話還有很多出家法師講的。這個是過去黃老居士,有一次我到北京,七年前,他還在世的時候我去參訪他。那麼他給我說了這些話,也是真話,真正善知識講的是真話。那麼我聽了,我雖然是出家人,我也認同。他說現在很多人,他講出家人,穿佛的衣服,吃佛的飯,但是不做佛的事情。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苦口婆心一再勸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淨土,你這一生就了脫生死,就成佛。那麼這些出家人天天說,你不要,來我人間淨土,意思就是說,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硬把你拉下來,繼續再來六道輪迴。所以我聽一聽老居士講這番話,這個我完全可以認同、可以接受,的確是這樣,吃佛的飯不做佛的事,搞一些跟佛不相干的。所以現在佛門裡面很多似是而非的,大家看得是眼花撩亂,不曉得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什麼樣才是真正的佛法。

  『五十七、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這個我們剛才念過了。這個就是為什麼他不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深著世樂」,這個『人間福報』,他要希求這個,但是這個福報得到還是在三界當中。『雖復修福,求人天果』,這個就錯了,不曉得脫離六道輪迴,你人天福報再好,也是不究竟的。這個佛在此地講得很清楚,不能出三界,不能了生死,不能出輪迴,這個麻煩就大了。只要不能出三界,佛在經上說了很多,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這是一定的道理。從理上講,六道眾生善心所少,諸位要是念過《唯識論》、《百法明門論》,就講得很清楚。我們的心裡,善心所只有十一個,惡心所二十六個,這個惡心所數量比較多,而且那個力量比較強,那個善的心所少,力量薄弱。因此我們造惡成分就多了,修善的就很少了,這是我們累劫修行不能成就的原因也在此地。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把十一個善心所好好的來培養它,讓它產生力量,把二十六個惡心所遠離,讓它的力量薄弱,這樣我們才能超越三界。如果不在這上面下功夫,要超越三界談何容易!我們勸別人一定要勸人念佛往生淨土,決定不要勸人說來生你再來作人,來人間享福報,做大官、發大財,不能用這個話勸人,用這個話勸人是害人。他現在一時聽到是很中聽,很好,將來輪迴到惡道再碰到你,他就恨透你了。這個不是利益人的話。你知道淨土法門,當時為什麼不告訴我?所以這些事理我們都要辨別清楚。

  【五十八、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這樣的修行人自古至今很多很多,實實在在包括我們自己本人在內,怎麼曉得?如果我們不是這個修行法,我們早就往生了,我們就是『情執深重』、『取相分別』,就是這樣修的,所以修到今天還在這裡。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得人身,有機會聞到大乘佛法,更難得的是聞到大乘淨土法門,這個人過去生中,如佛經上所說,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你就曉得你今天能遇到淨土的經典、淨土的法門,你過去世所累積的善根有多深厚!佛在《金剛經》上說過,在《無量壽經》上也講了,都是曾經供養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才有這個機緣遇到。或許我們遇到了也沒有覺得什麼,好像滿容易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細去觀察我們這個地球上有多少人口,這麼多人口當中有多少人學佛,這個學佛的人當中有多少學大乘的,學大乘的有幾個是學淨土的,那麼修淨土的有幾個遇到這部經,你一層一層的去把它分析,那麼你就曉得,的確剩下來的就不多了,這個比例就很少很少。因此我們也可以從這裡知道,真的遇到這個是不容易的,都是我們自己過去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才能夠遇到。

  『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這個就是我們凡夫的老毛病;老毛病要不改,這一生當中我們聞到佛法又種一次善根,還是這樣,還是去不了。真的覺悟了,把這個毛病改掉,我們這一生就成就了,種善根,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善根,真實的善根。「作大福田」,是把這個法門普遍的告訴別人。現在的方法很多,印經是一個方法,錄音帶、錄影帶。師父講的這些淨宗錄音帶、錄影帶我們來流通,是一個方法。現在還有電腦網路,這個網路上有一些資料,那是更好的方法,那麼這個都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大福田。那麼做了以後,我們要把老毛病改過來,不分別、不執著,要學諸佛菩薩作而無作。做,做我們盡心盡力去做,那麼做完了以後若無其事,不要心裡老是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這個就取相、著相,「取相分別」。所以我們做好事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一心一意只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條件很簡單,心淨則土淨,所以對自己要知道,清淨心第一。心清淨,行當然就清淨,所以行如果不注重在這個心地,注重在外表,那個也不是真實的。是從心地裡面它自然的流露,那才是真的。心淨言行就淨,這樣念佛求生淨土,我們這一生才能夠達到目的;如果不是這樣修學,恐怕這一生又要錯過了。

  那麼如果有人勸你,說人這麼苦,你看到大家這麼苦,你一個人跑掉,你沒有慈悲心,你是自私自利,你自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享福,說這些話很多。那麼你聽了又會擔心,不做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好吧,我來生再來吧,再來得人身。那麼我就有聽過,有出家法師遇到師父,那次是我們聚餐,他就當我們師父講,他說法師,你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不要求生淨土。師父說你要做什麼?來生還要作人,要來當法師。這個是我現場聽的。他發願來生再當法師,來生能夠得人身?這大問題。過去李老師講,遇到淨土法門不求生淨土,他說非愚即狂,說這個人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所以我們看到狂妄的太多了。如果是正常的人,哪有不求生淨土的道理?所以我們讀到這樣的經文必須要提高警覺,不要聽人家講個幾句話,你的心又被拉跑了,那你這一生大好的機會,你又錯過了。

  【五十九、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

  這段話是世尊對後人殷勤的囑咐。如果是真正的佛弟子,我們今天有一個皈依的儀式,現在很多學佛的人都有皈依,但是並不了解三皈依的意義。皈是什麼?皈是回頭,我們說回歸、回頭,回頭是岸;依是依靠,我們從迷惑當中回過頭來,依靠自性三寶。自性三寶,佛法僧,佛法僧的意思就是覺正淨,這個叫自性三寶,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外面的形象的三寶叫做住持三寶。佛像,佛不在世了,留著這個佛像,我們見到佛像,佛像的作用是什麼?看到佛像,我已經皈依了,我要學佛。佛是什麼?是覺悟,我不能再迷下去了。佛像是啟發我們自性覺,啟發我們的,不要繼續再迷迷糊糊的,再迷惑顛倒下去了。所以學佛就是學覺悟、學智慧。法是經典,我們現在修淨土,以《無量壽經》做為主修的經典,不是我們依靠這個經本,也不是說我一天念多少部經就是皈依法了,這個是皈依法的一個前方便。念經你要依照這個經來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把自己內心那些錯誤的都修正過來,依靠經典這個標準來修正,這叫皈依法。皈依僧,出家人,出家人也是凡夫,也是人,俗話講「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出家人也是凡夫,他怎麼能夠給你依靠?你依靠他就錯了,不是說依靠那個出家人。看到出家人這個形像,這是住持三寶的僧寶,僧寶它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諸佛如來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要示現出家相?它的作用主要是啟發我們自性清淨心的。我們無始劫以來,在這個當中受污染自己不曉得,那麼諸佛如來在這個世間現出家相,主要讓我們大家看到這個相,是啟發我們自性清淨心,要回過頭來,回歸回到自性上來。我們剛才講了,我們要把心地的污染清除乾淨,用念佛這個方法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去掉,讓我們心恢復到清淨。所以這個住持三寶它是提醒我們、啟發我們的,不是說是依靠外面那個三寶,那就錯了,那是錯誤的。我們如果這樣皈依,那麼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在三皈依裡面,我們這邊有《認識佛教》,還有《三皈傳授》,這個書裡面師父他寫得非常清楚,等一下如果接受皈依的同修,希望帶回去要多看幾遍。《認識佛教》跟《三皈傳授》這個書一定要多看,不是說在佛前舉行個儀式,那就沒事了,不是這樣的。

  那麼還有一點就是皈依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某個法師,這個我們也不能誤會,這個你拜老師跟皈依三寶那個意義是不相同的。拜老師,比如說你跟哪一個老師學,在家人、出家人都可以做老師,我們都可以拜他做老師、做師父,那是另外一回事。我跟某某法師學、跟某某居士學,他就是老師。那皈依是三寶,三寶是一個整體,不是說我皈依某某法師,這是很大的誤會。所以皈依是三寶。現在有很多人皈依了,皈依了以後說我皈依哪個師父了,我皈依了十幾個師父,皈依的愈多個師父就顯得功德愈大,這個都是錯誤的。

  下面說,『當孝於佛』,孝要順,順從佛的教誨就是「孝於佛」。『常念師恩』,老師對學生常常護念,常常念在心上,時時刻刻關懷照顧。那老師要教誨,學生要是不聽,那就沒有辦法,老師也沒有辦法了。不但現代的社會,在古時候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能接受,那老師只好暫時把你放下了,自己要保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這個師資之道可遇不可求。你要遇到一個好老師,老師要遇到一個好學生,是不容易的。古來大德也有很多,他一生遇不到一個學生,遇不到一個真正的知音,所以他這個法就沒有辦法傳了,他自己走了。那麼有的很幸運遇到一個學生,他就傳給他了。像禪宗達摩來,五代都是單傳的,只有到六祖那一代他才傳的人很多,才把禪宗發揚光大。六祖以前,五祖每一代都是單傳,都只有傳一個人。所以這個師資道合非常的不容易。

  那麼老師的這個條件,實在講也沒有一定的標準,看你對哪一個比較有緣,不管在家、出家,都可以拜他做老師。你覺得他的佛法值得你尊敬、值得你跟他學,你對他尊重,你跟他學一定有成就。如果你對這個老師不尊重,對他不恭敬,那就是佛來了也沒有用。為什麼?他講的你都不能接受,聽不進去,那就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們跟老師學這個要知道,那我們教人也是這樣的一個原則。所以老師,哪一個是最好的老師?昨天有同修跟我提到老師,什麼老師是最好的,這個沒有一定的標準。這個過去師父都常常提到,沒有一定的標準,看你跟哪一個比較有緣,你比較聽他的話,跟他學你就能得到利益。以這個標準。再看最後一條:

  【六十、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受佛明誨』,接受佛明白的教誨要『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這是照應前面五十六段,疑是為菩薩大損害,為失大利。對佛的教誨、老師的教導,決定沒有疑惑,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成就的基礎。

  我們這一次的時間不長,把家師摘錄《無量壽經》六十條,非常簡單的跟大家提出一個報告。每一條裡面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當認真努力的去學習,這樣才不辜負我們這一生遇到這個經典、遇到這個法門。那麼我們這一次的講座就到這裡就圓滿了。那我們這邊有很多經書、錄音帶結緣,大家如果對這個經想要更詳細的了解,可以聽錄音帶。現在錄音帶有一個方便,在美國這個地方大部分大家都有開車,車上大部分也都有音響,一面開車一面聽,這個也是非常方便,這個也不受時間的限制。那麼也不要說像我們辦這次講座,有的同修開了三、四個小時的車子來到這邊,非常的辛苦。因此我們現在流通佛法都是多多的利用這些科技的工具,善於利用這些,那麼大家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都可以聽聞到佛法。我們常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這一生得到人身已經是很難得,得到人身能夠再聞到佛法那是更難得,所以我們大家要珍惜這個機緣,不要錯過了,這是我在這裡最後跟大家誠心誠意的給大家講的。家師的錄音帶很多,大家多聽。

  那麼我這一次來到這裡跟大家講的,平常家師有一些話是講得很含蓄的,我是比較講得白一點,希望大家也不要見怪,我這個人也是有時候會熱心過度,希望說我知道什麼的就講什麼,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因為我看到很多人常常去問師父問題,那師父都是輕描淡寫,點到為止,那個人問了半天回去他也不知道師父的意思。所以我知道,因為我跟在師父身邊時間比較長一點,所以他什麼情況我比較清楚一點,我也希望把這個告訴大家。

  下面這裡同修有一個問題。寫問題有一個常識,這個也是我被師父罵過的,我被人罵過了,那我告訴大家,大家以後就知道了。這個我以前有一些問題不敢直接問師父就寫了,寫這個問題,師父在講經,我放在桌上。那麼師父要回答,大概師父也看出來了這個問題大概是我寫的:這個是誰寫的?沒有具名,這個沒有誠意。那麼師父就當場問了,我坐在下面就站起來。這個是一個常識、一個禮節,那這是我跟大家講,不是說我要怎麼要求,其實什麼要求我都不要也無所謂,反正我們只是做一個討論,那麼我是把我知道的告訴大家。所以我們寫問題,問了就是要下面具名,表示我們誠心誠意的在問的。

  那第一個問題,請師父解釋無明的體相用。我們這三天每一次大概都講到,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無明的體相用,就這三個。那三個就叫無明,那三個去掉那就明了。

  那第二個問題,師父,無始以來,無明障礙我們的佛性,十二因緣第一因緣就是無明,無明時時刻刻跟隨我們,但是我們不認識,請師父慈悲給我們解釋,無明到底是什麼樣?跟上面問題是一樣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個。那麼十二因緣講的無明,十二因緣是屬於小乘的,跟大乘法講的無明有差別,十二因緣講是枝末無明,大乘經典講那是根本無明。那麼斷根本無明,就是師父在經上講的,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現在講把你的成見放下,把你心裡面那些拉拉雜雜的那些雜念放下,那你就明了。我們為什麼會無明?就是被這些障礙了,被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所以我們自性的智慧透露不出來。所以我們修行、念佛、念經、念咒,不管你修任何一個法門,目的都是要消除我們這些妄想、分別、執著而已,沒有其他的。所以說佛法不簡單就是很簡單,那麼難,難在哪裡?難在我們放不下,就難在這裡。你真放下了,就像六祖一樣,那一部經都不需要念到完,聽人家念個幾句他就開悟了,因為他心裡乾乾淨淨的。我們心裡是拉拉雜雜一大堆,你怎麼講,你還是在那邊鑽來鑽去、鑽來鑽去,還是那些,還是那些妄想、分別、執著。

  所以古來大德,像禪宗的教學就是棒喝,我們講當頭棒喝,棒喝就是你有問題他就打,沒有問題也打,沒有問題是無明,有問題是妄想,統統要打。那麼在這個當中讓你去悟,把你的妄想都去掉,他是用這個手段。但是這個也不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你打到最後沒有開悟,大概絕緣了。那麼印光大師,我們淨土宗的最近一代祖師,我們看他對人的開示,他是勸人老實念佛。所以過去師父有講,來問問題都是不老實,如果是印光大師,可以拿枴杖打,這個不回家好好念佛,問了這麼多問題。所以的確要做到老實是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還是那句話,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你就是不肯老實這樣念,叫我們老老實實念,不要去亂想,你偏偏要亂想,那有什麼辦法!那麼念經也要老實,不是說念佛要老實,念經就不需要老實,念經也要老實。善導大師給我們講,一切要從真實心中做,那個真實就是老實,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成就,這個是我們必須也要明白的。

  下面有幾個同修要皈依,要皈依我們就在佛前舉行個簡單的儀式,那麼我們還是起來禮佛三拜。沒有皈依的同修,有事情的就可以先回家了,那麼要皈依的同修留下來。那我們下一次有緣再見。阿彌陀佛!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