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十六集)  2010/2/17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46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網路教育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跟大家學習到五戒第四條戒妄語戒,我們學習到第二段經文。第二段經文就是佛告訴我們,講什麼樣的話是犯了妄語戒犯了妄語戒,講什麼樣的話是大妄語,什麼樣的話是小妄語。犯了妄語,可以懺悔,還是不可以懺悔,還是沒有犯,分這三種。這一段經文一開始就給我們講大妄語,在戒經上講大妄語,第一個就是講到未證言證。證就是證果,從小乘聖者開始講起,本經沒有講到大乘,只有講到阿羅漢。自己沒有證阿羅漢果,為了貪求名聞利養,給大家講他證阿羅漢果了或者向大家講,他快要證阿羅漢果了,就是向阿羅漢。我們上一次學習到這段經文,我們學習到這一段。

  這段經文向下都是講小乘聖者證果的位次。小乘聖果,我們大家聽經或者讀經的時候常聽到四果,四個果位,就是四個層次,第一個是須陀洹,第二個斯陀含,第三阿那含,第四是阿羅漢。所以證得阿羅漢這個位次,前面還有三個位次,前面這三個位次也可以稱羅漢,初果羅漢、二果羅漢、三果羅漢,因為這三個位次就是向第四果羅漢再提升的。這是小乘教修行證果的位次。我們也利用這個機會,對佛學的名詞術語有進一步的理解。因此上一次也跟大家報告思惑八十一品簡單的圖,這個圖還是一個略圖,如果詳細的,三界裡面從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裡面有八十一品的思惑。思惑八十一品,上一次我們講到欲界有九品。這個表可能在《四十二章經新疏》打漏掉了,因為九品缺了一個上上品,可能是打字打漏掉了,應該要加上一個上上品,這樣合起來才才有九品。我們上一次這個表,根據這個表來打字只有八品,怎麼算都沒有九品。我看《新疏》註解是有講到上上品,所以這個表解,上上品我們應該要加上去,這樣才才滿九品之數,就是在欲界有九品的思惑。欲界上去,色界思惑、無色界的思惑,這是我們簡單跟同學做一個簡略的報告。如果大家希望詳細進一步的了解,請大家可以去查閱《教乘法數》,或者《三藏法數》,現在在網站上要查這些佛學的名詞術語也不難,在此地給諸位同學報告這方面的資料。這些資料,我們學習也有必要有一個理解,有一個概念。

  我們平常在聽講經,講經有時候時間的關係,另外就是聽眾各方面,程度上也參差不齊,講這些佛學的名詞術語,也不一定適合現場聽眾的需要,因此一般講經法師大概會把這些提一下,直接就切入本經的義理。可能現場聽眾比較沒有興趣聽這一方面的,他比較急著要知道這部經主要的義理,因此講經法師也為了適應現場大眾的情況,這些有時候也都省略了。這些一般都是在佛學院裡面上課的時候比較會提到,另外學習講經的法師,自己必須要準備,也需要知道。我們網路學院的同學也有必要進一步的了解,對於這些佛學名詞術語,以及它修學的層次、名稱,斷什麼樣的煩惱,應該也需要有個概念。有比較清楚的概念,我們理解之後,知道我們現在修行是在哪個位次,我們現在修的程度已經到達什麼程度,自己就比較清楚。如果這些沒有進一步的理解,我們對這些概念上還是非常模糊的,經是聽了,但是還是很模糊的。因此在《內典講座研學要領》裡面,學習經教這些注意事項,也都給我們提出來了特別是一個學講經的法師,這個必須要知道、要明瞭、要準備。但是你講的時候,你不一定講,那就要看當時的情況了。這裡首先跟我們同學大家說明一下。我們一般都是聽大乘經教,羅漢這個名詞也常常聽,但是比較沒有人特別去了解小乘修行的層次。

  我們再溫習一下,羅漢。羅漢,我們也要有個了解跟認識,這是有必要的。上一次跟大家報告過了,羅漢是無學小乘果人,他是小乘已經證果了。阿羅漢就不會再到六道裡面來生死輪迴了,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他沒有了。所以在《四十二章經》講,證阿羅漢果,他往生之後,他的靈神,我們現在講他的靈魂(一般人講靈魂),我們佛法名詞不講靈魂,講神識,他上升到第十九天,第十九天就是超越三界了。在此地,三界諸天,這邊有一個表解,大概跟大家報告一下。「三界九地諸天表」,這是根據《佛說四十二章經新疏》裡面這些資料。一般沒有出三界,四禪十八天都在三界裡面,十九天就是超越三界了。

  三界第一個,欲界有六層天,第一層是四王天,第二層是忉利天,這兩層天在我們人道之上,我們人道再上去就是天道,上去第一個就是四王天,再上去就是忉利天。根據經上講,這兩層天在須彌山的山腰跟山頂,四王天在須彌山的半山腰,忉利天是在須彌山的山頂。這兩層天叫地居天,地就是說,這兩層天的天人跟我們人道一樣,都是在地面上生活的,他沒有離開地面,也是踩在土地上的,所以稱為地居天。再上去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都離開地面了,懸處虛空,故名空居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的天人他們生活在空中當中,他沒有在地面上,所以叫空居天,生活在空中的。天人他們有神通變化,飛行自在,他們出門不用坐車,也不用坐飛機,也不用坐船,他能夠飛行自在。「以上六天,福報雖大,仍與我人同具飲食、男女、睡眠諸欲,故統名為欲界天。」這六層天叫做欲界六天,欲界有六層天。欲界就是還是要吃飯、吃東西的,還是有男女婚配,還是需要睡眠,還有這些欲望。但是欲界六天,愈上去的天人,欲望就愈淡薄(詳細都記載在經典裡面),到他化自在天欲就是最淡的。所以愈上層次的天人,他們福報就愈大,享受、受用的物質就愈殊勝,質量就愈好,這是福報。這是欲界六天。

  接下來就是色界十八天。色界有十八層天,欲界有六層天。色界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有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梵係清淨離欲意,離欲則心生喜樂,故名離生喜樂地。」初禪叫離生喜樂地,因為離五欲,他不需要五欲,他不需要有這些欲望的牽累,沒有這些累贅,他得到自在了,心裡生起喜悅,所以叫做離生喜樂地。二禪有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無尋無伺,入定發光,故名定生喜樂地。」二禪三天都有一個光,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愈上層的天,它的光就愈殊勝,它入定發光了,從定當中產生喜樂、喜悅,所以故名定生喜樂地。三禪有三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這是第三禪天。「身心最淨,但樂無喜,故名離喜妙樂地。」他有樂無喜,喜還是比較粗重一點的煩惱,他有樂,這個是三禪。在我們六道三界裡面,三禪天是最快樂的,在三界裡面,三禪天是身心最清淨的。

  四禪有九天,四禪有九層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這三層天是凡夫天人所居住的另外有無想天,這層天是外道所居的。在古印度有外道專門修無想定的,這個定修成功了,他往生就生到無想天去了。下面還有五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層天為三果聖人所居住的,所以這五層天又叫做五不還天。三果,證得阿那含果的羅漢,他還沒有超越三界沒有超越三界,他死了就往生到四禪這五層天裡面。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是三果聖人所居住的。這是四禪天,也叫做凡聖共同居住的一個地方。「以上九天,離樂捨念,故名捨念清淨地。」他樂也捨了,把三禪離喜妙樂地那個樂也捨掉了,所以叫捨念清淨地。這是色界天到頂頭了。

  下面是無色界有四層天空無邊處天,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天,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地。以上四層天,色身已經沒有了因為色界沒有飲食、男女、睡眠,但是還有色身,還有居住的房子,有這些物質。到無色界天,這層天的天人,連這些物質也都不存在了,只有精神存在,色身都沒有了,「但具心識,故統名為無色界天。」這是我們三界裡面欲界、色界、無色界,天道、天人一個大略的情況。

  下面,我們上一次就是學習到經文當中講「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羅漢、向羅漢者,犯不可悔。」我們上一次就是學習到這段。這是講到自己還沒有證阿羅漢果,因為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不知就是不知道,不見就是他也沒有見到,過人聖法就是三十七道品聖人所修的這些理論方法,他也不知不見。不知不見,他怎麼可能證果?為了名利就打妄語,說他是羅漢,或者我快要證阿羅漢果,向羅漢者。如果對人家講這個話,就犯了大妄語罪,此地經文給我們講犯不可悔。這是大妄語,犯了不可悔罪,不可以懺悔了。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

  經【若言我是阿那含。】

  《箋》小註裡面有註解

  箋【斷欲界煩惱盡。】

  經【斯陀含。】

  箋【斷欲界六品惑。】

  經【若須陀洹。】

  在《箋》裡面講

  箋【斷見惑盡。】

  須陀洹就是見惑斷盡了。

  經【乃至向須陀洹。】

  《箋》裡面註解

  箋【世第一後心。具足八忍。智少一分。】

  經【若得初禪。】

  箋【離生喜樂五支功德相應。】

  經【第二禪。】

  箋【定生喜樂四支功德相應。】

  經【第三禪。】

  箋【離喜妙樂五支功德相應。】

  經【第四禪。】

  箋【捨念清淨四支功德相應。】

  經【若得慈悲喜捨無量心,若得。】

  這個《箋》有個

  箋【四。】

  經【無色定。】

  在《箋》裡面講

  箋【所謂。】

  經【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淨觀。阿那般那念。】

  《箋》裡面講

  箋【此云遣來遣去。即入息出息也。此二觀乃佛法二甘露門。但應修習。不應云得。】

  經【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叉。】

  《箋》講

  箋【捷疾鬼。】

  經【薜荔。】

  箋【亦云閉麗多。此翻祖父鬼。】

  經【毗舍闍。】

  箋【啖精氣鬼。】

  經【鳩盤荼。】

  箋【甕形厭魅鬼。】

  經【羅剎。】

  箋【可畏鬼。】

  經【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犯不可悔就是大妄語,這段經文比較長一點。講大妄語,說證阿羅漢,或者向阿羅漢,是犯不可悔。下面講,「若言我是阿那含」,還沒有證阿那含,他說他證阿那含或者他說我證斯陀含,或者他說我證須陀洹,「乃至向須陀洹」。從羅漢到須陀洹、向須陀洹,這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四果四向,就是講小乘聖果的聖人。斯陀含、阿那含,阿那含是斷欲界煩惱盡,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報告,欲界裡面的煩惱他斷盡了。下面,我們還會有一個見惑的表解,再給大家參考。阿那含,在經上給我們講,叫做不來。阿那含也是梵語,翻譯中文叫不來,或者叫不還。不還就是不再到人間來了,就是三果阿羅漢,他在色界。從色界裡面他繼續修行,就可以超越三界證阿羅漢,他不需要再受生到欲界來,所以他叫不來。阿那含是不來的意思,他欲界的煩惱斷盡了,所以不需要再來到欲界,他直接從色界就可以超越無色界,證阿羅漢,超越三界。

  下面講「斯陀含」,斯陀含也是梵語,翻譯中文是一來,就是第二果。一來,還要來一次,到欲界來受生一次。他已經在修道位中斷欲界上上品到中下品,上一次我們這個表解給大家看,他已經從上上品斷到中下品,斷了六品的思惑,欲界六品思惑他斷了,尚餘下上品等三品(下上、下中、下下),這三品欲界的思惑他還沒有斷。因為這個三品還沒有斷,所以必須一生欲界天,再到人間來受生一次,就是要往返一次,一上一下,必須再到人間來受生一次,所以叫做一來,來一次,方證羅漢。這個是斷欲界的思惑。

  思惑又有個名稱叫做「愛煩惱」。我們現在全世界的人,東方西方的人都知道愛,我們東方古老的中國也講愛,仁愛西方人他也講愛,愛心。這個愛以佛法的標準來看就是煩惱。愛有善有惡,善就是仁愛,有仁愛之心,我們講這個人很有愛心、他很會關懷別人,這是善如果貪愛,他想控制佔有,那個就是惡業。但是以我們佛法的標準來看,在三界裡面這個愛就是煩惱,因為這個煩惱讓你在六道裡面受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從愛煩惱(又叫做思惑)這樣來的。愛煩惱「乃對境迷執之惑」,對境界產生迷、執著,執著就迷了。這個迷執是相關的,因為你迷才會去執著,因為你執著才迷了。迷執就是我們淨老教授講席當中常講的,對一切人事物有控制佔有的欲望,這個就是迷執。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從這裡生的。所以佛教我們,你要斷這個煩惱,你要脫離六道,你要把這個放下。因此我們出家人什麼都放下,都不要了,不再執著了。所以佛當年示現給我們的榜樣就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要吃飯去要飯、去討飯。這放下了,國王不做,不在王宮裡面享福,天天去給人要飯三件衣服,撿人家不要的拼拼湊湊,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所以依照戒律來看,這些統統放下了,你想要執著,你想要佔有,把你這個緣給你斷掉。我們現在出家人實在講,我們淨老教授講,出了一個小家,入了一個大家。因為寺院道場這個家比原來小家庭更大,還是離不開控制佔有。所以寺院道場裡面擔任執事,你擔任執事不控制佔有,你怎麼管事?你一定要控制,不然你怎麼管。但是我們凡夫來管事,的確對修道是有障礙。那什麼樣的人來管事沒障礙?他煩惱斷盡了,明心見性,這樣的人來管沒有障礙,他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表面上看他控制佔有,但是實際上他心裡沒有。我們凡夫不行,我們外面有控制,心裡就有了。因此過去叢林制度,執事是輪流,一年一換,大家輪流奉獻,這就很公平。古代叢林制度非常之好,大家要犧牲奉獻,也要有機會修行,大家輪流分攤,不要貪戀那個職位。但是現在這個環境不行,沒人。所以有很多方面的障礙,有困難,有障礙,這些我們也必須明瞭。明瞭之後,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怎麼來學放下,這個就是我們當前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對境迷執之惑,另外有一個個別的名稱叫「修惑」,「以此貪瞋痴慢諸惑,須在修道位,時時加功修鍊,而後能漸次伏斷故」。這個惑通俗言之,「即虛妄之感情是也」,虛妄之感情,我們一般講感情用事。我們凡夫統統是感情用事,只是感情用事有的比較嚴重,有的比較輕,都是感情用事,沒有理智。理智必須要伏惑、斷惑,我們才能夠理智來用事。所以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九地各有九品,我們上一次跟大家報告了,八十一品思惑(再加上上上品,欲界漏掉一個上上品,上上品應該補上去)。在修道位要修,斯陀含是屬於修道位。在小乘斷了見惑才叫見道位,你見到道了,進一步就修道,先見道然後修道。我們再看下面,斯陀含是斷欲界六品惑了。

  「若須陀洹」,《箋》裡面講「斷見惑盡」。見惑我們有一個表解,我們看這個表解,見惑也分三界。我們前面講的是思惑煩惱,思惑煩惱比較難斷,就是愛,愛欲就是屬於思惑。這個愛、思惑在經上也有個形容,藕斷絲連,很不容易斷。好像大家買的蓮藕,把它切斷,把它一拉開,蓮藕是斷了,但是它那個絲一拉還是連著,所謂藕斷絲連,極不容易斷,形容思惑、愛欲的煩惱,感情用事,這個很不容易斷除。見惑比較猛利,好像瀑布衝下來,它很猛利,但是一旦斷就一切斷了。思惑就比較麻煩。

  我們來看「須陀洹,梵語,此云預流,謂初預聖人之流。又云入流,謂超凡入聖也,即初果。但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初入聖流,不墮三惡道而已。」三界,我們一般講見惑八十八品,實際上這個佛學名詞,它翻譯是用八十八使,「使」就是使者的使、指使的使,大使這個使,這個稱為見煩惱。斷了三界八十八使的見惑,初入聖流,沒出三界沒有出三界,但是他永遠不會墮三惡道,因為墮三惡道的因他斷掉了。只有在人天兩道七生七死,七次往返,他就能證得阿羅漢。可以說證得須陀洹果,他超越三界這個時間表就可以確定了,就是最長七次往返一定證阿羅漢,只有往上升,不會再往下掉了。所以證得須陀洹的果位,在三不退當中他是證得位不退。三不退,第一個位不退,第二行不退,第三念不退。他證得位不退,就是他不會從這個地位再退到凡夫了,他只有往上提升,不會再退回來了,他不墮三惡道。

  什麼叫見惑?「言見惑者,又稱見煩惱,乃對理迷執之惑,即通俗不正確之知識是也。」見惑就是見解上的迷惑,見解上,他是對理迷執之惑。理就是對宇宙人生的道理,他認識錯誤了,他的認知錯了,認錯了,認錯之後就迷了,迷在這個當中。迷了之後,他就產生執著,執著他這個錯誤的見解,他認為他這個見解是對的,他執著這個執著之後就變成惑,迷惑了,迷在這個當中。在我們世間裡面,我們看看凡夫,這些對理迷執之惑大家都有。這裡講「即通俗不正確之知識」,他所知道的,他所認識的,是不正確的,是錯誤的,是偏的、邪的。「其根本則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十種,皆由不了苦集滅道四諦而起,合三界統計」,三界把它統計起來,「凡八十八種」。三界都有見惑,欲界有見惑,色界有見惑,無色界有見惑。無色界天的天人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禪定,他再上一層就證阿羅漢,他為什麼超越不了?問題在這個見出問題了,他的認知見解錯誤了,他執著他錯誤的見解,因此定功那麼深,超越不了,錯了。這個有八十八種。「謂之使者,以其能使役心神,陷於生死苦海也。」這個使的意思,我們一個人遭人家控制,這個叫使人家叫你去哪裡你就得去哪裡,你自己不自由、不自在,這個叫使役。這八十八種見惑,它使役我們的心神,我們的心受它指使,受它繫縛、控制,結果就是陷於生死苦海,不得出離,永遠就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受這些苦難,所以叫八十八使。這是凡夫統統有的。

  我們看表解,見惑也是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苦、集、滅、道,配四聖諦,四聖諦就是來給我們說明,我們凡夫一般的見解是錯的,不正確的。我們先看欲界,欲界這個表解苦、集、滅、道。第一個「苦」,苦是一個結果,所謂三界統苦。我們現在感受的,實際上就是苦。我們自己感覺很痛苦的時候,那個叫苦苦,因為我們本來就苦,然後再加上一些痛苦,苦上再加苦,所以叫做苦苦。我們人生到這個世間來,已經就無奈了,你不來也不行,時間到了你不走也不行。特別在我們人生的過程當中,所謂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本來就很苦,再加上一些天災人禍就苦上加苦,所以叫苦苦。第二個是壞苦,壞苦就是我們偶爾也有感受快樂的時候,但是那個快樂不能永久保持,快樂過去之後它會變成苦的。好像我們享受,我們吃東西,很好吃的東西,一開始吃下去很快樂,吃第一碗是享受,吃第二碗是承受,吃第三碗就叫難受,難受就是壞苦。你吃第一碗是享受,很樂,吃第二碗是承受,吃第三碗是難受,這個就是壞苦。所以樂也不是真的,樂過去,有苦在後面等著,所謂樂極就生悲。第三是行苦,行苦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的身心剎那生滅不停,好像流水一樣從來沒停過,你也抓不住,你也控制不住,遷流不息,所有都是無常的,不能永恆存在,這個就是行苦。所以三苦、八苦,生老病死苦是生理的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個叫苦諦。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你所享受的實際上都是苦的,那不是快樂,你把它認為是快樂,佛給我們講,你錯了,你那個見解錯誤了。

  苦怎麼來的?它是一個結果,為什麼會有苦?下面講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是苦因,就是這麼來的。欲界裡面有見惑,見解上的迷惑,第一個是貪。我們都知道,貪就是想佔有,你喜歡的你就要佔有它、要控制它。第二個是瞋,你不喜歡的就討厭它、要排斥它、要遠離它,瞋恨。第三愚痴,對於是非善惡、事實真相迷惑顛倒,善惡分不清楚,愚痴是非善惡、真妄邪正無法分辨,沒有智慧就是愚痴,痴煩惱。第四慢,就是貢高我慢,這是慢煩惱。第五疑,疑就是懷疑,特別對聖教的疑惑,對聖賢講的這些開示他有懷疑。貪瞋痴慢疑這五種,我們常聽到。

  下面講身見,身見就是執著這個身體就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這種見解叫身見。佛給我們講,這個身不是我,我們把真正的自我迷了。佛在《楞嚴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用大海跟大海的水泡,大海一漚花,漚就是一個水泡。水泡從哪裡生的?從大海生的。但是水泡很小、一點點,生了,水泡出現了,不久它就沒有了。這個水泡從大海生,滅了之後它還是回歸到大海,沒有離開大海。佛給我們講,我們的身就像大海,那才是我們自己的本人,才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在經典上講叫法身,法身才是我們真正的自我。現在我們是把這個法身裡面出現的一個水泡,我們這個身體就是從我們整個法身裡面出現的一個小水泡,把這個小水泡認為是自己,把整個大海給遺忘了。認為我就是這個水泡,那個大海就不是我,我們就是迷在這個上面。所以佛給我們開示啟發,教我們,你這個見解要放下,那是錯的,這個身不是我。真正的我是什麼?法身,不生不滅,那個才是我。你現在這個身也是從那個法身裡面所生的,一個生滅消失了,它還是回歸到法身,法身才是真的,不生不滅的。這個是身見。下面邊見,邊就是二邊,偏在一邊了。好像我們開車有一個中道,不能偏左,不能偏右。這在古印度有斷常二見,一種斷滅見,一種常見,這兩個是代表。當然還有其他的邊見,就偏在一邊,佛給我們講,這也是錯的。

  今天時間到了,下面這幾個,我們下一次再繼續來學習,我們今天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收看,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