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國語)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03/3/1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19-006-0002
諸位同修,我們上一集講到俞淨意公,張先生對他講,「生平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沈,何嘗有一事著實」。這一段責備就是說他信根不深、恆性不固,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指出他生平那些善言、善行都是敷衍浮沉,都是專務虛名,何嘗有一事著實。著實,就是講你何嘗有一件事情是落實,就是說沒有一樁善事是腳踏實地、盡心盡力認真去做,都是應付應付,做表面功夫。所以那些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
【且滿腔意惡。起伏纏綿。猶欲責天美報。】
而且你『滿腔』,就是心裡都是『意惡』,「意惡」,貪瞋痴慢,『起伏纏綿』。『猶欲責天』,「責天」就是求天的意思,還要求上天降福給你,沒有降福給你,你就責怪老天爺,求天神降福給他,哪有這個道理!
【如種遍地荊棘。痴痴然望收嘉禾。豈不謬哉。】
這是舉比喻說,你田地裡面種的都是荊棘,荊棘就是有刺的植物,你種的是有刺的植物,種了整遍田地都是有刺的植物,卻希望將來得到好的稻米。你種的不是稻米的種子,你種的種子是荊棘,哪裡會得到好的稻米?哪有這個道理!這意思就是說,你做的都是惡事、惡業,你還要想得到善報,這個因果不相符。同學們讀了之後要認真去反省,痛改前非,腳踏實地,從心地裡修起。再回頭看看《了凡四訓》,照這個方法斷惡修善,養自己的謙德,改自己的毛病。書上一再告訴我們,三年必有效驗。如果勇猛精進,虔誠懇切,半年就改變了,就不相同了。
【君從今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先具猛力。一切屏除。收拾乾乾淨淨。一個念頭。只理會善一邊去。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若力量不能行的。亦要勤勤懇懇。使此善意圓滿。】
讀這篇文章給我們更大的警惕,更具實效的受用。尤其是老同修們,我們必要認真反省、檢點,爾後在我們修學的環境與過程中,所遭遇到的這些因果,自己就能看得非常清楚。看清楚之後,信心愈堅固,慧眼愈明朗,往後功夫才真正能踏實,才能得力。自從我們講了一遍《了凡四訓》之後,也有不少同修說很有受用。過去不知道的毛病,聽了一遍之後,自己想一想,毛病確實發現不少,這就大有進步。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毛病,想要回轉就相當困難,可以說不可能。所以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利益。
灶神爺張先生把俞先生的毛病一樁一樁指出來,俞淨意先生不能不服!好在他還有改過之心,所以才能感應道交,感得灶神真正現身在他面前,給他指點。這段文就是傳授他改造命運的方法,也就是改造命運的祕訣。我們在世間,必須要明白無始劫來積習深重。明瞭之後,就要徹底改過自新,轉變自己的命運。不怨天,不尤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造的,所謂「自作自受」。我們自己再造善業,再結善緣,後來的果報當然很殊勝。這一段非常重要,就在念頭上轉變,再造自己新的命運。
『君從今後』,灶神告訴俞先生,你從今以後,『凡有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都是世俗的事情。『先具猛力,一切屏除』,心裡面的這些惡念,貪瞋痴慢這些妄想、妄念,先勇猛的把它屏除,就是徹底悔改,從心地裡把這些妄想、雜念都斷除。諸位想想,這樁事情講得很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試問,我們哪個人不想斷妄想,不想使自己心地清淨?雖然天天這樣想,可是妄念依然紛飛。究其原因就是積習太深,所現業障之相,也叫做業相,說得更實在一點,就是惡業之相,我們的惡業太重、太深了,所以時時刻刻起現行。我們立刻要覺悟,這不是好相。覺悟才是改革的根本,不覺悟就不能改,覺悟才有希望改變。所以佛告訴我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此地所講的「貪淫、客氣、妄想、諸雜念」,這些念頭一起來,你立刻就要覺悟,「我業障深重,我又錯了,為什麼還有這些妄念,還有這些罪業之相?」如果你發現了,你這一念就是覺,就是光明,就是慚愧心。
發現之後,我們應當向哪個方向走?『收拾乾乾淨淨』,把這個妄念排除掉,『一個念頭』。這是教我們初步用功的方法,就是告訴我們下手的初步,要把那些惡念都除掉,把善念提起來,這就是非常好的方法。所以念頭只要理會到善的那一方面去,不要理會惡念,不要在乎惡念,不要去回憶惡念,盡量把善念提起。我們念佛人就是提起淨念,淨念就是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者四字「阿彌陀佛」,這一念叫淨念,以這一念來代替所有的妄念。
不但在心裡要有大轉變,而且在行為上也要認真的轉過來。要用什麼態度來做善事,做善事就是在行為上的表現?不圖報,做了善事,對人有恩惠,不要希望別人報答我們。要認為行善幫助人是我的義務,是我應該做的。甚至我們做善事,對人家好,人家還以怨恨心對待我們,我們也不在乎,問心無愧就好。即使別人誤會也沒有關係,他不了解我們真正是要幫助他,是對他好,你儘管放大膽去做。不要做了幾樁好事,覺得人家反而埋怨你,你就認為好事不能做,好人不能當,為什麼我做了好事,對人家好,還要受人家責備,還要受人家埋怨?好心沒好報,就要退心了,這是錯誤的。我們想想《金剛經》裡面所說的,真正修行人,還要受到人家的侮辱、毀謗,《金剛經》佛跟我們講,這正是自己過去世造的業障深重,所以我們做好事,人家還會毀謗、侮辱、誤會我們,他是在替我消業障,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怎麼可以拒絕?因此,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要明白是怎麼一回事;明白之後,不要灰心,繼續努力去做善事。
『只理會善一邊去,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就是踏踏實實的去做,切切實實,直捷痛快的去做。『耐心行去』,大小善事都要有耐心,一天、一年、一世都要這樣去做,並且還要發願,生生世世都這麼做,這才是菩薩。這是我們力量辦得到的,我們有能力去做的,就是一定盡心盡力去把它做好、做到。
『若力量不能行的』,就是我們力量達不到,我們的確是有這個心要去把它做好,但是我們力量達不到,各方面的條件不具足,在這種情況之下怎麼辦?『亦要勤勤懇懇』。換句話說,我力量雖然達不到,我確實有這個心,要存這個心,『使此善意圓滿』。諸位要曉得,佛家所謂「功德圓滿」,是指善心善意確實圓滿,並不是樣樣事情都做好了才叫圓滿,因為有的事情我們力量做不到。比如說有一些事情要很多錢,我們沒有那麼多錢,我們力量達不到。但是我們並不是沒有心要去做,是力量達不到。力雖然達不到,但是有一個圓滿的心,這樣功德就算圓滿了。你心是圓滿的,事雖然沒有做圓滿,心是圓滿,這就是功德圓滿。所以佛法常講「論心不論事」,圓滿不圓滿是在你心裡。心地善意若不圓滿,你的善事、善行做得再多,那也不能算是圓滿,因為你的心不圓滿。所以是論心。下面張先生再跟他講,要怎麼樣去做善事?
【第一要忍耐心。】
我們一般講要有耐心,你沒有耐心,做什麼事都做不成,沒有忍耐心一切都不能成就。忍耐心就是菩薩六度裡面所說的「忍辱波羅蜜」。忍辱為什麼不把它翻成忍耐?諸位要曉得,在我們中國過去讀書人說「士可殺,不可辱」,在世間法裡面最難忍的就是被侮辱,這個不能忍受。一個讀書人被抓去殺頭無所謂,殺頭,頭可以殺,但是不能接受侮辱。可見得殺頭都容易忍,侮辱是不容易忍。因此,佛法到中國,翻譯經典的法師針對中國讀書人最不能忍的辱,把它翻成「忍辱」,意思就是說,你最不能接受、不能忍的你都要去忍,這個你都能忍了,其他還有什麼不能忍的!意思是這樣。這就是說什麼都要忍耐,能夠忍耐就有成就,能忍是福德之相;反之,不能忍就是罪業之相,我們要學忍耐。
【第二要永遠心。】
『永遠心』就是恆心,恆心不變,既然發了這個願,絕不更改。無論是在什麼環境裡,順境也好、逆境也好,一定要以行填願,久久功德自然圓滿。
【切不可自惰。切不可自欺。】
這兩句是要我們痛戒的。『惰』是懈怠、懶惰。往往一般人剛剛發心的時候,心行都非常勇猛,時間久了就懈怠,所以不能成就。古人常說,如果每一個人都能保持初發心,那就沒有一個不成佛的。可見初發心確實是真心、清淨心、勇猛心、精進心。古人也有一句話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這是說明時間久了就會產生懶惰、懈怠,沒有恆心,這樣修學怎麼會有感應道交?感應是憑真誠、精進而來的,不是從懈怠中來的。所以一定要戒懈怠。
『不可自欺』,就是不能欺騙自己。欺騙別人很容易,欺騙自己是極深罪業。人要做到不自欺,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必須天天讀誦《了凡四訓》、《感應篇》,這就是一面鏡子,每天早晚都要對照心行,心裡、我們行為要以這個來做一個對照。諸位要想真正學佛,在佛法裡成就,就應當老老實實、懇懇切切的把《了凡四訓》跟《感應篇》認真的學三年,把基礎奠定好,而後佛法才能得力,否則想佛法得力自然有困難。有很多老修行、老同修常常在一起談起,學佛幾十年了,仍然不得力,原因在哪裡?也就是懈怠、自欺,從來沒有認真去反省改過,滿腹的牢騷,怨天尤人,那怎麼行?心行都與佛法相違背。
【久久行之。自有不測效驗。】
張先生就對他講了,只要你長久這樣做,也就是認真修三業清淨,照這樣做,自然有你意想不到的效驗。
【君家事我。甚見虔潔。特以此意報之。速速勉持。可回天意。】
這是張先生(就是灶神)對俞先生講,這些都是勸勉的話,他說俞先生對於灶神爺還很恭敬、很虔誠,初一、十五曉得上香、上供,對他很尊敬,這才有感應。灶神特地把這個意思轉告他,教他『速速勉持』,就是趕快勉力修持,還可以挽回天意,也就是扭轉命運,命運是可以改造的。諸位讀了這段文之後,平心靜氣的想一想,我們一生的遭遇還沒有俞公這樣悲慘的程度,我們三業的過惡沒有他那麼重,他都能挽回,我們要是能照做,挽回的時間應該比他更短。他要三年,諸位如果認真去做,一年也許就可以轉變命運了,這是一點不假,我們要生清淨信心。
【言畢即進公內室。公即起隨之。至灶下。忽不見。方悟為司命之神。】
張先生對俞先生講完這番開示之後,張公就進去他屋子裡面。看他走到廚房,這個人就不見了!俞先生到這個時候才曉得,原來這位張先生是灶神爺示現。這個事情在我們佛門裡面,我們導師上淨下空上人的老師周邦道先生的夫人,她以前在南京住的房子裡面,遇到地藏菩薩化身去給她化緣香油,也是面對面說了很多話。這些都是事實。如果你以為這是寓言,那就大錯特錯!這是轉變命運的起點,千真萬確的事實。
這一段是講到俞先生遇到灶神,灶神給他這番的開示,到這裡是一個段落。下面這一段就是俞先生他自己發願要改過自新。
【因焚香叩謝。即於次日元旦。拜禱天地。誓改前非。實行善事。自別其號曰淨意道人。誌誓除諸妄也。】
俞先生是在臘月三十晚上遇到灶神,就是除夕那天晚上,第二天早上就是大年初一。一年復始,萬象更新,他就從這一天起發願改過自新。先把自己的字號改了,他原來的字號叫良臣,現在他給它改成淨意,稱『淨意道人』。諸位要知道名號含義很深,名號就是提醒自己顧名思義,要把「淨意」兩個字做到,它的意思在此地,就是他的意地要恢復清淨。所以你要是學佛了,皈依的時候,師父會給你取一個法名,意思就是告訴你,要把名號在心行上做到。那就是道,所以也叫「道號」,道人的「道」,道號。
【初行之日。雜念紛乘。非疑則惰。忽忽時日。依舊浮沈。】
這一段大家看了這幾句,再想一想,過去了凡先生剛剛在修改過的時候也是這樣的,進進退退,可以說進一步退九步,俞先生他也是這樣。我們要是照樣去修,一開始當然也是這個樣子。袁了凡是過來人,俞淨意也是過來人,一開始都是進進退退。問題是要有忍耐心、永遠心,這兩種心很重要!只要有這兩種心,有恆心、有毅力、有決心要痛改前非,這些毛病慢慢會改掉。一下子斷不容易,是斷不掉的,古代這些前賢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不是一下能斷得了的。
由此可知,聽講最重要。假如我們要求真實的效果,《了凡四訓》一遍講完,過一個禮拜再開講,一年中要講十遍、二十遍,大家就都改了。為什麼?天天在勸。若只勸你這一遍,講完了,束之高閣,書本放在書架,過幾天也都忘了,忘記了還能提得起來嗎?當然提不起來。所以真修行不容易,一百個人當中有十個能提得起來的就很不錯了。如果要想真正成就的話,一年當中得要聽十遍、二十遍。如果你一年當中,《了凡四訓》把它聽個十遍、二十遍,在座同修當中,最低限度應該有二分之一可以成就,這一點也不假。因為勸的時間很頻繁,提醒的時間很長,我們修行改過就不容易忘記。
所以同修們千萬不要認為這本書我看過了,這本經我已經學過了,不想再看第二遍了。當知菩薩們從初發心到等覺位,天天都在學,沒有一天不學習,每年總得要講個幾遍,這是自救。所以大家現在沒有這個基礎,聽這篇文章才是真正有福報,聽了之後馬上可以做得到,立刻就收到效果。諸位果然能夠以三年的時間,從這一篇文章上奠定基礎,三年以後,再學大經大論,就不一樣了,這才是真菩薩。那個時候大經大論才能契機,現在不契機。為什麼?因為沒有基礎。所以經教必須要天天聽、天天講、天天在一起切磋琢磨才有效。讀了這一段文我們的信心勇氣就要提起來。
【因於家堂所供觀音大士前。叩頭流血。敬發誓願。願善念永純。善力精進。倘有絲毫自寬。永墮地獄。每日清晨。虔誦大慈大悲尊號一百聲。以祈陰相。】
這是求佛菩薩加持,因為靠自己的力量斷惡修善實在不容易。人家他做的並不多,每天早晨拜拜佛,念佛號一百聲。我們同修每天念佛不止一百聲,但是我們用心不如他。他一百聲的佛號聲聲虔誠,我們所念的恐怕只是有口無心,那就不如他了,我們念一萬聲抵不上他一聲的效果。所以念佛要誠、要敬,要誠心誠意去念,才有感應。他能發這個誓願,我們也要效法,發誓願是督促自己。念觀音也好,念阿彌陀佛也好,都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從此一言一動。一念一時。皆如鬼神在旁。不敢欺肆。】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這就是他所以能成功、能轉變命運關鍵之所在。這一念是不是事實?是事實。「舉頭三尺有神明」,這也是一點不假,無論在何處,都有鬼神看到。我們若有這個警覺心,當然就不敢自欺,不敢放肆。
【凡一切有濟於人。有利於物者。】
『物』包括一切動物、植物,廣泛講就是遍及九法界一切眾生。凡是對於一切眾生有利益的這些事情:
【不論事之巨細。身之忙閒。人之知不知。力之繼不繼。皆歡喜行持。委曲成就而後止。隨緣方便。廣植陰功。】
這是在行持上轉過來了。前一段是從心地裡轉過來,觀念的轉變。心念一轉,身口的行為就隨著轉了。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之處。從此以後,凡是於人、於物有利益的,不管是大事、小事,自己是忙、是閒(你很忙還是很清閒),別人知不知道,都無所謂,我一定要去做。做的時候也不必考慮『力之繼不繼』,也不要考慮我的力量達得到、達不到。應該怎麼樣?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盡心盡力去做。做一半,沒有力量了,這樣功德也圓滿。只問事之應為不應為,只要問這樁事情應不應該去做,不要考慮力量達得到達不到。應該做的事就盡心盡力去做,做多少算多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你有真心要去做善事,事無有不辦者,沒有一樁事情做不到的。
『皆歡喜行持』,善事不管大善事、小善事,都要歡歡喜喜去做。俗話講「好事多磨」,你要做一樁善事,也不是說那麼順利,有時候遇到很多波折,遇到波折、挫折的時候要怎麼辦?要委曲婉轉,一定把事情做到成就而後已,這就是『隨緣方便,廣植陰功』。「陰功」就是積陰德,你做好事,人家不知道,沒有人褒獎你,沒有人讚歎你,這個就叫陰功。陰功比陽善要殊勝,果報比陽善殊勝。陽善享世名,這是《了凡四訓》講的,你做好事,人家給你登報紙、登廣告,在電視給你報導,享受世間的名聲,好的名聲。好的名聲也是一個福報,但是名一享就沒有了。所以陰德天報之,你做好事,沒有人知道,沒有人讚歎你、褒獎你,但是天會報答你的,你的果報就非常非常殊勝。這幾句是行持的典範。
【且以敦倫。勤學。守謙。忍辱。與夫因果報應之言。逢人化導。惟日不足。】
前面是自行,這裡是化他。自行裡有心行,心的念頭轉變,身口行為就轉變。化他有五個重點。一、『敦倫』,「倫」是倫理,敦睦倫常。我們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倫常,夫婦、父子、兄弟、朋友、君臣,大家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盡自己應盡的義務,這叫敦倫,敦睦倫常。二、『勤學』,要努力讀書,要讀好書,讀善書。三、『守謙』,《了凡四訓》中講的「謙德之效」,做人要謙虛,不能貢高我慢。四、『忍辱』。五、深體『因果報應』的道理,懇切的勸導社會大眾,這個是非常重要。現在社會大眾對於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都不明瞭,不知道怎麼去斷惡修善,所以要常常勸導因果報應這些事實理論。
【每月晦日。】
『晦日』,就是每個月最後一天。
【即計一月所行所言者。就灶神處為疏以告之。】
每個月到灶神爺前面報告一次,把這個月當中,他身口意三業所修的善法,月月報告。這就是說明他求灶神爺監督他,有一個督促他的力量,他要是不做,到了月終,他就沒有辦法給灶神爺交差了,這個效果真是不可思議。諸位修學,不一定要寫疏文去報告灶神,你們家裡供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阿彌陀佛的聖像,你就在佛菩薩面前具疏以告之,比灶神那裡還要靈驗,還要有效。這都是要認真學習之處。
【持之既熟。】
下面兩句是講修持的效果,功德不可思議。
【動即萬善相隨。靜則一念不起。】
這樣的境界是我們非常羨慕的。他做了幾年?
【如是三年。】
千日之功,一千日。我們想一想,他過去的業障多重!三年就轉過來。袁了凡先生過去轉命運的時候,也是三年轉過來,三年就見到效果了,為什麼我們三年還做不到?三年時日不算長,為什麼不肯自勉、發憤?希望同修們讀到這裡應當要發憤效法俞淨意先生。
【年五十歲。乃萬曆二年。甲戌會試。張江陵為首輔。】
『江陵』是地名。張公是江陵人,張江陵是對他的尊稱。對最尊敬的人是稱他居住的地名,像滿清末年,大家尊稱李鴻章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門裡也常用這個慣例,我們稱祖師大德,既不稱名,也不稱他的字或號,都是以地名或以寺院名稱來稱呼他。比如天台大師,天台是指智者大師,我們不稱智者,而稱為天台大師,因為大師住天台山。又如窺基大師,又稱為慈恩大師,窺基是他的法名,他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院的名稱,並不是他的名字,叫他慈恩大師是尊稱。這裡稱「張江陵」也是尊稱,這位張公當時是首相,等於我們現在的行政院長。
【輟闈後。訪於同鄉。為子擇師。】
他以首相的身分主持這一次的考試,也就是主考官。考完之後,他想在同鄉中選一位品學兼優的人來教導他的兒子,為子禮請一位老師。
【人交口薦公。遂聘赴京師。公挈眷以行。張敬公德品。為援例入國學。】
他既然想請一位品學兼優的人,鄉里的人都推薦俞淨意先生。從前沒有學校,富有的人家,另外有一間書房,請一位老師,這就是私塾。家裡的子弟以及社會上清寒的子弟,有聰明智慧的,往往也召集來跟老師讀書。俞先生應聘在宰相家中做兒童的老師,生活環境當然就改善了,不至於再像過去那樣窮苦潦倒,感應也來了。他帶了家眷一同到京城。張公非常敬重俞淨意公的道德學問,所以也為他『援例入國學』,「國學」就是明朝時代國子監。張公替他報了名,入了學,是當時國家所辦的大學。以前大學不像現在大學這麼多,那時候國立大學只有一所,而這所學校出來的學生都是做官的,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學府。
【萬曆四年丙子。附京鄉試。遂登科。次年中進士。】
從前讀書人志在功名。得了進士,功名成就了。『進士』是古代最高的學位,相當於現代博士學位一樣。
【一日謁內監楊公。】
『內監』就是從前的太監,侍候皇帝的。俞淨意公有一天去拜見老太監楊公,這位老太監姓楊,去拜訪他。
【楊令五子出拜。皆其覓諸四方。為己嗣以娛老者。】
楊公是太監,所以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是義子,我們現在所謂的乾兒子,都是從外面找來的。找來,他養育這些孩子,將來可以養老,照顧他。他有五個乾兒子,自己年歲大了,乾兒子很孝順。他叫這五個兒子都出來拜見這位俞淨意先生。
【內一子。年十六。公若熟其貌。】
『若熟其貌』,很熟悉。楊公五個乾兒子,其中有一位小孩年紀大概十六歲,俞公一見面,就覺得很面熟,好像是從前認識的。就問他:
【問其籍。曰江右人。】
『籍』就是籍貫。你原來的家鄉、祖籍在哪裡?他就回答他是『江右』的人,「江右」包括現在長江以南,江西、江蘇、浙江這一帶,當時都稱之為江右,江右人。俞先生是江西人。
【小時誤入糧船。猶依稀記姓氏閭里。公甚訝之。】
這小孩還彷彿記得家鄉,自己本來的姓氏。他小時候遊玩時誤闖人家的糧船,跑到人家的糧船去玩,玩耍玩到不知道回來,結果人家糧船開走了,小孩也帶走了。所以俞公聽到之後,就非常的驚訝。他五個兒子死了四個,第三個兒子,就是八歲的時候在他們家鄉玩耍,就失蹤了,很多年沒有消息。現在看到這個孩子,非常面熟,又聽到他講的籍貫,跟他的籍貫是一樣。
【命脫左足。雙痣宛然。公大呼曰。是我兒也。】
因為他第三個兒子左腳腳底有兩顆痣,就請他把襪子、鞋子脫起來。結果一看,果然沒錯,他的左腳腳底兩顆痣很清楚,原來就是他失縱的兒子。他的太太生了五個兒子,死了四個,一個失蹤了;生了四個女兒,死了三個,只剩下一個女兒在身邊。他的太太因為想念兒女,眼睛都哭瞎了。這個時候,遇到他失散多年的兒子,當然非常的激動。
【楊亦驚愕。即送其子。隨公還寓。】
這個太監楊公做人也很不錯,知道這個小孩是俞公他失蹤的兒子,立刻歡歡喜喜就送還給他,請他跟俞公回家了。
【公奔告夫人。】
『奔』,就是很快的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的太太。夫人看到失蹤多年的兒子回來:
【夫人撫子大慟。血淚迸流。子亦啼。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其母雙目復明。】
改過遷善之報如此。諸位想想,眼睛瞎了,現代眼科這樣進步,也不容易恢復。經上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會沒有感應道交?袁了凡先生短命都能延壽,壽命都可以延長,疾病怎麼會醫不好?這並不是迷信。經上說的理論我們看了也明瞭,說起來也能相信,可是經本一放下就忘記了,不能說不相信,是忘記了。經上說「境隨心轉」,《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識經論中常說「萬法唯心」、「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是我們心裡變現的,我們這個身體也是自己心裡變現的,所以感應道交是有理論依據的。理論上能講得通,事實上就可以辦得到,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所以《華嚴經》說「理事無礙」,當然能夠轉變。他的兒子孝順,也非常難得,看看這一段,這不是容易的事情!失蹤這麼多年的兒子,忽然遇到了,使得母親歡喜流淚。兒子也孝順,『捧母之面而舐其目』,就用舌頭去舔他母親的眼睛,這一點很難得。他母親因此『雙目復明』,原來眼睛哭瞎了,現在眼睛又復明了,又能看見了,這是感應道交的事實。
【公悲喜交集。遂不願為官。】
這個時候俞先生一家團圓,知道這三年改過遷善,正如灶神爺跟他所說的「不測效驗」,即意想不到的果報,果然應驗了。這時候對於世事愈看愈淡,因此也不願意做官了。所以:
【辭江陵回籍。】
辭謝張宰相,回到自己的老家。
【張高其義。】
俞先生既然中進士,就有服務公職的資格。從前讀書人心心念念就是指望將來謀個一官半職,而這個機會到了,俞先生卻不要了,放棄了,回到家鄉去。所以張宰相認為他是一個義人。
【厚贈而還。】
張宰相為了感謝俞先生來教他的兒子這個恩德,他要辭職回家了,只有厚贈他貴重的禮物,送他回家。
【公居鄉。為善益力。】
俞先生改過自新,力行三年就有這麼好的效果,真實的效驗,可知其往後行善必更積極。雖然傳記裡沒有記載,我們也想像得到,必然還是用老方法,每個月終向灶神爺報告。相信他是盡形壽,一生都沒有改變的。人家是這麼修行的,是這樣斷惡遷善。
【其子娶婦。連生七子。皆育。】
俞先生自己很不幸,生了那麼多兒女,結果只剩一子一女。他是從四十七歲才開始改過修善,五十歲才得到感應。我們同修當中還有很多人年紀很輕,要是能努力學習,斷惡修善,改過自新,你的前途太光明了!你們的效驗、福報、感應必然超過俞淨意,超過袁了凡,這是絕對做得到。只要諸位自己肯努力做,三年之後,事事如意,有求必應,為什麼不勉力去做?看俞先生的兒孫命運都轉好了,這是積德修善的感應。
【悉嗣書香焉。】
俞先生的七位孫子個個書都念得很好,書香門第,個個成名。
【公手書遇灶神。並實行改過事以訓子孫。】
俞先生遇灶神這一段往事是事實。他遇到灶神,經灶神一番開示之後,才改過自新的,到晚年就有這樣的效驗與果報。我們導師淨空上人講席當中常講,他說晚年所享的福報才是真實的福報,年輕人享福,老實說絕對不是福報。年輕時發達太早,就賺大錢,有很高的地位,容易迷惑顛倒,造罪業。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多修福、培福,照俞先生的方法去做,把福德留到晚年才享受,這才是懂得享福的人、造福的人。俞公把他自己一生改過自新之事毫無隱瞞的寫出來,教訓他的子孫。
【身享康壽。八十八歲。】
俞公壽命也延長至八十八歲。他的長壽是修來的,而不是命中所有的。因為前面灶神爺曾經說他,「意惡固結於中,神註已多,天罰日甚,君逃禍且不暇,何由祈福哉」,從這裡可以知道他沒有福報。壽命是福報之一,五福當中就有「長壽」。由此可知,他的長壽與福報完全是他自己從四十七歲以後所修來的,這正是一切修行人最佳的榜樣。
【人皆以為實行善事。回天之報云。】
鄉里大眾看到俞先生一生所得的果報,沒有一個不是說他力行善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大家都知道。先生現身說法,廣勸社會大眾,功德尤不可稱量。鄉里的人都知道他是改過遷善,挽回天意,晚年才有這麼殊勝的果報。
【同里後學羅禎記。】
這一篇文章是俞淨意公的同鄉晚輩有一個叫羅禎先生他所寫的。裡面所說的話,灶神說的話,以及俞淨意先生講的話,都是真實的記錄。
了凡先生、俞淨意先生是在家同修與初學道者的好榜樣,我們能夠取法於這兩位前賢,不但命運可以扭轉,道業在這一生必定也能成就。雲谷大師是出家人的榜樣。所謂「出世要學高僧,在家要學高士」,袁了凡跟俞淨意都是高士,我們以他們做為典型,以他們做為模範,照他們的方法來學習。如諸佛菩薩,做一切眾生最好的樣子,才是佛陀的好學生。
《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就簡單報告到此圓滿了,這篇我們期望不但學佛的人,社會大眾更要重視。因為我們每一天看電視、看新聞,全世界社會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都是因緣果報。我們現在也常常看到新聞報導,學生跳樓自殺的、失蹤的、兇殺的、吃毒品的,這些都是果報。家庭如果遇到這些事情,就知道自己惡業太重所招來的果報,要趕快依照《了凡四訓》、《感應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些理論方法來修學,才能夠改造命運,前途光明無量。謝謝各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