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O講記—第十五集節要(勿起惡念)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二四二集) 2025/4/26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4-0242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講記,第十五集節要六:
「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這一條給我們講,有天地鬼神在鑑察,「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念頭要是不正確、邪了,念頭是染著,就是一個惡的記錄;假如這個惡的念頭又付諸行為,那這個罪業就更重了。這個道理我們要真正明白,念念存善念,不起惡念,這是真正明理,真正愛惜自己,不能再給自己添罪業。《了凡四訓》衛仲達的公案,宋朝衛仲達,他有一天突然就死去了,到了陰間閻王那裡,陰間的官就檢查他善惡的記錄,用天平在秤,一邊是善,一邊是惡。善的記錄只有一卷,像筷子一樣小小的,惡的那邊堆積如山;一秤,一卷的善反而比較重,堆積盈庭的惡反而比較輕。他很吃驚,就問冥官(陰間的官),他說他還沒有到四十歲,怎麼可能造那麼多的惡業?冥官就跟他講,說動一個不正的念頭就是惡,「不待犯也」,沒有等到實際付出行動,陰曹地府就有記錄。起心動念,動個惡念,沒有做惡事就記錄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起幾個善念、幾個邪念,如果我們仔細一檢查,的確也是太多了。另外他那個善就一卷,小小的,怎麼反而比較重?原來他建議皇帝不要造三山石橋,勞民傷財。他說但是皇帝沒有採納、沒有接受。冥官又講了,雖然沒有接受,但是你這一念是為了萬民,所以你那個善就大就重,超過那些惡。
所以我們看了《了凡四訓》這個公案,要提醒我們,修行還是要從起心動念這個地方來修,這是從根本修。我們常說要修行修身,修行是修正錯誤的想法、看法。起心動念就是想法,對事物的看法、價值觀的看法不能偏頗,因為看法、思想指導我們人生的方向。說法、做法都要修正,說法是言,做法是行,言行有偏差錯誤,必須依照經典來修正。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