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學院座談會—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集) 2025/2/7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1-141-0030
同學:第三百六十七個問題。至誠頂禮院長!老恩師說持名念佛是最簡要、最穩當、最容易,可是雪廬老人組織的精進佛七卻有人得了精神病,請教院長這是什麼原因?
悟道法師:諸位同修,大家新春吉祥,阿彌陀佛!今天是二O二五年二月七日,我們中國傳統的農曆乙巳年正月初十,還在春節當中,還沒有到元宵節,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大家互相拜年。在我們中國傳統,過了元宵節這個年才算真正過去,因此我們今天還是在春節過年當中。在新的一年,也希望我們同修大家對於佛法的理解以及修學,有一個長足的提升進步,希望我們今年在佛法理解、修學方面,大家都有更好的一個成果。
去年我們回答到第三百六十六條問題,就是講從哪些地方檢驗自己發菩提心,到底有沒有做到菩提心。菩提心,實在講,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所以佛法出世間,叫出世間法,出離世間六道生死輪迴之法,所以稱為佛法。因此菩提心是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如果沒有出離心,那談不上菩提心。菩提心是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向上提升,自己發心要出離六道生死輪迴,自己出離苦海,才能夠回頭來度苦海的眾生。度眾生就是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的心就是發菩提心。所以上一次解答到有什麼具體的可以檢驗自己做到發菩提心,第一個要先檢驗我們有沒有出離心?有了出離心才能談得上菩提心。那用什麼標準來檢驗自己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我們一心念佛,不夾雜其他的,不夾雜就是一向專念。有真信發願就是菩提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你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也能往生,只要做到一向專念就能往生。所以這個簡單的標準,我們要了解。
今天第三百六十七條問題,就是持名念佛是最簡要、最穩當、最容易。這個在所有法門裡面來講,是肯定沒有錯的,因為持名念佛大家都會念,這句阿彌陀佛或者南無阿彌陀佛,誰都會念,不但中國人會念,你教外國人很快他也會念,老人會念,小孩也會念,所以這個很簡單,那是肯定的,就是這麼念。最穩當、最容易,穩當就是你不需要再加上什麼其他的方法,你只要能老實念,那就穩當了,也就容易了。但是關鍵要有信心,淨土法門易行難信。念佛法門,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在四種念佛是最容易的,但是它的難處就是難信,要真正相信比較難,總是有懷疑、總是有疑惑。
這裡這個問題,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雪廬老人組織的精進佛七卻有人得了精神病,請問是什麼原因?這個問題就是說,持名念佛既然是最簡單、最穩當、最容易,那過去台中蓮社雪廬老人辦精進佛七,為什麼有人他出了問題,得了精神病就著魔了?這個問題,也就是沒有真正懂得念佛的方法。念佛,就是不管你念得好、念得不好,只要字句分明,平平常常這樣一句佛號念下去,這樣就可以了。也不要管它,我到底要念多久才會一心不亂?我現在念的這個功夫是不是一心不亂?我現在念佛為什麼妄念還這麼多?總是擔心這個問題,那就夾雜了。有的人他為什麼得了精神病?他急著要見佛,拼命的念,很用功、很精進的念,希望趕快見佛。見佛,如果你念到一心不亂,那隨時可以見佛;如果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一面念一面急著想要見佛或者見光,或者想見到什麼瑞相,那就很容易著魔。他用功愈猛,那個著魔的機率就愈高,這個就是錯用了心,就是心態不對。
因此念佛就是要老實念,三字真傳「老實念」,你只要老老實實,每一聲佛號,每一個字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樣周而復始不斷的念下去,不管它念得好不好,也不要去理會那些妄想,你只要把這句佛號念清楚、聽清楚,這樣就好。妄想起來不要理會,也不要去想要見佛、見光,統統不想,就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得清楚、聽得清楚,這樣就好了,這樣自然就相應了。
所以他得了精神病,主要是打精進佛七用功太猛,用心不對,才會出這個問題。不然的話,念佛這個法門是最穩當的,這個跟其他法門比起來,著魔的機率是最低的。但是不善用心的人還是會出現問題,不善用心就剛才我們講的這些,所以這些要避免。我們記住,念佛就是平平常常,每一聲佛號字句清楚,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一直念下去這樣就好了,這是持名念佛的原則。所以精進佛七為什麼會有著魔,原因就在這裡,總是他用心不對,想見佛、想見光、想趕快得到一心不亂,太急躁,太急了,那就出問題,所以原因在這個地方。那不是念佛的問題,是他用心不對出了問題,原因在這裡。好,下面一條。
同學:第三百六十八個問題。尊敬的院長吉祥!請問學佛是否也會著魔?著魔的情況和原因有哪些?我們佛弟子應如何做才能避免著魔?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跟剛才回答的是相同的問題。這個問題主要還是用心不對,學佛會著魔,總是好奇鶩怪,總是想要得神通,想要得感應,想要見佛、見光,心總是向外求這些東西,這個就容易著魔。因此著魔的原因也很多,但是這個是最主要的。有的人他是好奇,所以修學希望得點神通什麼的,如果你自己沒有修到那個功夫,用心不對,魔就趁虛而入了。你很想看到什麼境界,他就變那個境界來,自己又不認識那個是魔境,就被魔境所迷惑了,就著魔了。所以這個魔也滿多的,在《楞嚴經》舉出五十種陰魔,那個境界現前,你很難辨別到底是魔境還是佛境。
我們要怎麼樣做才能避免著魔?這一句問的是重點,是這個問題的核心。這個避免,就是《金剛經》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管什麼相,你不取相,你的心如如不動,那什麼魔也沒辦法。所以過去印光祖師在《文鈔》也開示,也有同修問這個問題,問萬一如果魔現前了怎麼辦?佛現前當然是很好,看到佛現前很歡喜,看到魔現前就很恐怖,去請教印祖這個問題。印光祖師的回答說,你念佛,你見到佛來了,你心裡還是見如不見,你見到跟沒有見到是一樣的,你這個心要保持如如不動,不要動心,不要看到佛現前,哇!歡喜得不得了,到處去跟人家講。這個心一動,魔就容易乘虛而入。如果真的佛現前,你心一動,佛就不見了。如果魔變成佛的相來騙你,你心動了,他那個相還在,那肯定是魔。所以印光祖師教我們一個原則,無論你見佛、見魔,見到什麼青面獠牙很恐怖的,你統統不理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金剛經》這一句,要牢牢記住,「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相也好、魔相也好,都是虛妄的,只要你心不取相,如如不動,就不會著魔,肯定不會著魔。
所以印光祖師開示說,佛現前,佛來給我們證明,給我們加持,但是你心能夠不動,我們這功夫就提升了。不但佛現前我們心保持如如不動,我們功夫會進步、會提升,就是魔現前,你也保持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魔現前也是幫助我們功夫提升,這等於是考驗、考試。所以魔現前對我們也有幫助,佛現前對我們也有幫助,你只要掌握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見如不見,見佛你也不生歡喜心,見魔你也沒有厭惡心,你這個心保持平靜,這樣就不會著魔了,這樣就避免著魔。
著魔總是取相,取相就容易著魔。所以,見到佛相,見到佛現前,我們還是一直念佛,心要定,要保持。如果你心一動,歡喜了,很激動,那你心這個定就失去了。心一動,真的佛現前他就不見了;如果魔變成佛,他會一直現,他就是來引誘你。所以只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現前我們也得利益,魔現前也得利益,這是印光祖師的開示。我們念佛人要牢牢記住,只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現前不生歡喜心,魔現前不生厭惡心、恐懼的心,你這個功夫,魔現前也好、佛現前也好,不但不會著魔,而且功夫向上提升了。好,下面一條。
同學:第三百六十九個問題。尊敬的院長好!素食是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色,如果學生不素食,仍然吃肉,這樣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目標有影響嗎?
悟道法師:素食是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色,是梁武帝提倡的素食運動,這的確是中國漢傳佛教的特色。其他的,外國的佛教,出家人也沒有吃素,包括我們中國的藏傳佛教也沒吃素,我們知道南傳的泰國、斯里蘭卡也沒有吃素,韓國、日本也沒有吃素。他沒有吃素,但是不殺生,持不殺生戒,就是雖然沒有吃素,吃肉但是吃三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這個是我們看到外國佛教出家人,他們沒有吃素,吃三淨肉。我們中國漢傳佛教這個素食歷史我們也要了解,梁武帝提倡,梁武帝功德很大,他提倡素食。
如果沒有素食,仍然吃肉,這個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目標有影響嗎?這個影響不是很直接的一個影響,因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關鍵的就是要真信、發願、念佛,三資糧。在淨土經論裡面講到不殺生,像在淨業三福,有講到不殺生,「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但是沒有講到一定要素食。因為佛陀的時代也沒有,出家人也沒有素食,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但是不殺生,要吃三淨肉,甚至吃到五淨肉。五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加上動物自己死的,還有動物吃剩下的,像老虎吃羊,牠吃飽就不吃了,剩下的,這個是五淨肉。但這兩種,現代人恐怕不敢吃,怕不衛生。
所以能不能往生在信願之有無,你有真信、發願,這是往生極樂世界先決的條件;如果沒有信願,念佛也不能往生。所以信願行三資糧都要具足,好像三腳架缺一不可,這是關鍵,信願是關鍵。蕅益祖師在《彌陀要解》講得很清楚,我們一定要記住,關鍵在有沒有信願。如果沒有信願,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你不願意去,你也不相信有極樂世界,那當然不能往生,這個跟阿彌陀佛就不相應。阿彌陀佛願意接引我們往生,你不願意去,那當然不相應。一個願意接引,一個真願意去,當然臨命終佛就現前來接引,道理就是在這裡。
所以往生極樂世界,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在持名念佛功夫的淺深。關鍵在信願,如果沒有信願,佛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自己不願意去。這個就不是說你吃素或者吃肉的關係了,你沒有信願,那你吃素也不能往生;吃肉,你有真信發願,念佛也能往生。當然我們不鼓勵說大家去吃肉,吃素是最好,特別在我們中國漢傳佛教,我們吃素就是很自然的。如果外國的佛教徒,甚至出家人,他們都沒吃素,像日本出家人也沒吃素,但是日本淨土宗念佛的很多,當然往生西方的人也一定有。因此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關鍵不在吃肉或者吃素,關鍵在信願之有無。如果你具足信願行,能夠吃素戒殺,修這個善來做為念佛的助行,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會幫助增高我們的品位,這個叫助修,這個有幫助。所以吃肉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關鍵的影響,關鍵的影響是你有沒有信願。
所以在《淨土聖賢錄》裡面有一個出家人,那個出家人後來還俗了,還俗他去做什麼事業?做殺雞的,他還殺生,不止吃肉,這個造惡業,將來下地獄去還債的。但是他每殺一隻雞他就念佛號,念幾聲佛號他就發願說:佛子,你就趕快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後來有一天,他脖子長了一個瘤很大,他心裡就很恐懼,就不敢再殺生了,知道自己殺業造得太重。他就像那個瑩珂法師一樣,他很恐懼,知道殺業造這麼重,那必定是墮地獄,自己不敢再殺生了,去結一個茅蓬拼命念佛,求佛來接引,後來他也蒙佛慈悲接引往生到極樂世界。他不再殺生就是真正懺悔了,不敢再殺了。
這個公案也是讓我們知道,你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信願之有無。當然我們是建議最好吃素,吃素總是對我們學佛的人來講有利無弊,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如果你環境不允許,建議吃三淨肉,吃肉的時候就是念十句佛號,迴向給這個眾生,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樣你也幫這個眾生種善根,也給牠迴向,這樣就好。當然我們是建議能吃素盡量吃素,不能吃全素就吃花素,吃早上的,或者初一、十五,或者六齋、十齋,慢慢的減少吃肉,到最後吃全素是最好。好,以上這個問題回答到這裡,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七十個問題。尊敬的院長吉祥!傳統文化應當從娃娃抓起,但是又沒有條件去參加專門的傳統文化學校學習,包括幼稚園、小學等等。請問院長,可不可以創辦一個網路傳統文化學習學校,為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及其父母編排相應的課程,方便全球有志於傳統文化學習的人,依照網路課程循序漸進的學習,例如每天兒童應讀什麼書,父母應該做什麼指導等等。
悟道法師:這個是現在學校沒有這種課程,沒有傳統文化的課程,的確很多父母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教好。網路傳統文化學習的學校,這個是可以研究,就是可以去跟我們華藏網路組的負責的執事,跟他們討論研究。現在最主要是師資的問題,老師,還有家長、學生這方面,這個要去研究討論,要去多交流。現在應該讀什麼書?這個過去我們老和尚都列出來了,你現在在網路上要搜尋,也很容易可以搜尋得到,在這裡我們就不一一的去介紹了。在網路上你可以搜尋,或者問我們華藏網路組,這個可以提供。
在家裡,關鍵當然是父母,父母也是老師,父母學習,來教自己的兒女,這個是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本身沒有學習,當然也沒有辦法去教導兒女,所以也必定父母自己先做到,你才能夠教導兒女,因此父母也是一個很關鍵的。網路佛學院,老師還是其次,父母、家長是最關鍵的。網路佛學院當然排這些課程也都可以安排,主要有人能夠來指導,來主導這個課程的進行。學習傳統文化,兒童每個年齡的階段,他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你要混合起來教,還是個別分開教,這個都是有很多細節方面要討論,所以這個問題就不是在我們這個學佛問答可以很詳細的為你來說明。建議你可以問我們網路組,以及教傳統文化的這些老師,多向他們請教,現在大陸教傳統文化的也不少。
我們華藏網路組,你可以詢問一下,看看有沒有可能做一個網路課程,讓想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父母,可以帶自己的兒女來學習傳統文化。如果這個方案可行,那倒也是很方便。因為現在沒有透過網路,的確我們人到現場去,這個當中因緣也很難具足,如果路途遙遠,那更不可能。因此我們利用現代的科技,大家互相學習交流,無遠弗屆,這個是非常方便的。這個也是過去先師淨老特別提出來,要我們多留意這一方面,利用這些來弘法、來教學。你這個建議也是很好,請你跟我們華藏網路組研究研究,再請教一下教傳統文化的老師,課程怎麼來安排。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七十一個問題。尊敬的院長慈悲!阿彌陀佛!慚愧學生啟請您為大眾開示,日常生活中如何落實真心離念?至誠頂禮感恩!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真心離念,是禪宗講的,一般人就不容易達到,我們總是起心動念。參禪大徹大悟,他把這個念截斷了,起心動念斷掉了。這個一般就不容易達到。要怎麼樣做到?這個有頓修、有漸修的,像禪宗他是頓修的。離念,把念頭放下,頓就是他一時就放下了,頓捨。漸捨,就慢慢放、漸漸放。一般人不是上上根的,大部分都是漸漸的去放下這些妄念。
所以要怎麼樣落實真心離念?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教我們真心離念,你離念,真心就現前了。真心離念,如果要講到比較具體如何落實?我建議你去多讀江味農老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你讀懂了,讀明白了,知道怎麼修學了,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你要修真心離念就有一個下手處。但是要真看懂,真正能夠深入去作觀,那才起作用。不是只有在文字裡面去明白就可以了,文字理解得沒有錯,但是要從文字般若提起觀照般若,才能轉變凡情。這個是從修般若下手,也是屬於教下的一個功夫。禪宗它就更直接了,如果不是那個根器也做不到,也不容易。
淨土法門是最方便,它方便在哪裡?暗合道妙,你只要「南無阿彌陀佛」或者「阿彌陀佛」,你能老實念,當你一心在念這句佛號,就是真心,就離念了。就是《金剛經》講「無住生心」,心沒有其它的妄念了,就這句佛念。這句佛念,明明朗朗,這個就是深心,就是我們的心。唯有念佛法門,這個我們可以達到,它方便就在這裡。但是很多人他不認識,他不相信。實際上你心裡妄念放下,不夾雜妄念,就只有佛這一念,當下就是真心現前,當下就是「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
這個是最方便、最究竟、最快速、最穩當的方法,比禪方便、比禪穩當,講真的比禪更快速,你提起這句佛號,當下就是常寂光。你只要不夾雜妄念,老實念,它就暗合道妙。禪宗是明和道妙,這是暗合道妙。所以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古代、近代的這些阿公阿婆,不認識字的,他老實念,念個三年,他就成就了。關鍵他信,他不懷疑,他雖然不懂這些教理,但是他能老實念。只要他能老實念,他自然暗合道妙,念到功夫純熟,他就悟入這個境界,真心離念,他就悟入了。這個就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一直念下去,不假方便,不用借其它的方便法,自自然然,你念到功夫純熟,你心就開了。
所以如何落實?以念佛法門來講,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用再其它的方便法,你就這樣一直念下去,你自然心就開了,你心開就真心離念了,這是最簡捷的方法。其它八萬四千法門,當然都可以達到,但是如果我們不是那種根器的,我們去修就不得力,功夫不得力。所以念佛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們是可以達到的。所以真心離念,除了念佛,其它方面,你去研究《金剛經講義》。如果你《金剛經講義》看不懂,我建議還是放下萬緣,你只要一心念佛,念到功夫純熟,你自然就離念,真心就現前了,「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好,下面一條。
同學:第三百七十二個問題。阿彌陀佛!至誠頂禮院長!練功夫要知時知量,念佛要想成就功夫成片與一心不亂,如何知時知量?
悟道法師:念佛,就不要管它知時知量,也不要一直想功夫成片與一心不亂,如何知時知量,不要去管這些。我們平常聽經,聽我們老和尚講經說法,把這個念佛用功的理論方法給我們講清楚、說明白,聽明白之後,我們真正在念佛的時候,要行起解絕。行起解絕,就是你念佛這個時候,你聽經聞法,這個解門,理解的解,,絕就是絕對的絕,就是放下了。你不要一面念佛一面又要想到這些道理,然後我要怎麼念,那你就是夾雜了,你這樣再怎麼念,不要說一心不亂,功夫成片都很難達到。所以念佛提起來,這些就放下。你不念佛,在求解的時候,你可以聽經聞法,去明白這些道理。當念佛的時候,不要一面念一面在想這道理要怎麼念,我要念到怎麼樣,我現在念的是功夫成片還是達到一心不亂了,如果這樣,你又夾雜這些妄念,就破壞你的功夫了。
所以念佛就是一切不管,一切莫管,只要字句分明,「妄想千般都莫管,一句佛號要分明」。你抓住這聲佛號,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聽得清楚就好。妄想起來,你統統不理會,也不要去想,我要念到怎麼樣才叫功夫成片?要念到怎麼樣才叫一心不亂?那你在這個當中又是夾雜了,又在打妄想了,就破壞你念佛的功夫。所以念佛功夫要成就,沒有別的,放下,這些統統不要去想。有妄想冒出來不理會,「妄想千般都莫管」,你不要去管它,也不要害怕那個妄想,不要再去回憶那個妄想,不要去擔心那個妄想,你愈擔心,那個妄念不就愈來愈多了嗎?妄想,如果你知道它是妄想,妄想對我們沒有妨礙,因為妄就是虛妄的,它不是真的,你不要去在乎那個妄想。我們現在為什麼被這個妄想所擾亂?因為我們很在乎那個妄念,很害怕那個妄念,當然妄念就愈來愈多。這個就錯了!
所以你不要去在乎那個妄念,不要理會那個妄念,不要跟著那個妄念跑。你去理會它,你在乎那個妄念,你就隨那個妄念在轉。因為虛妄的,它影響不了我們。這個妄想、妄念,前念滅,後念就生了;後念生,馬上又滅,接著後面的念頭又生起來,剎那在生滅,你找也找不到痕跡,妄想從哪裡來?從東西南北,還是從上下來?它來沒有來處,去也不知道去哪裡,來無影去無蹤。那個妄想,你不要去害怕那個妄想,它是虛妄的,它也沒有來處,妄想從哪裡來?從東邊來的,還是西邊來的?從上面來,還是從下面來?等一下這個妄念沒有了,它去哪裡了,你也找不到。
所以這個妄念也不可怕,你知道它是妄念,那是虛妄的,你不要在乎那個妄念。你這樣念佛,自自然然念熟了,功夫就成片,再提升就一心不亂。所以記住「妄想千般都莫管,一句佛號要分明」,抓住這聲佛號,每一個字、每一句念得清楚明白就好,妄想再多,不要管它就沒事了。所以不要什麼知時知量,你要知道這個、知道那個,你就增加妄念了,你只要抓住這一句佛號就好,念得好不好統統不管。只要念,這樣就好。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七十三個問題。阿彌陀佛!尊敬的院長吉祥!學生想起初學佛時,有首俗語: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西天。學生猶記得恩師剛辭世時,學生內心如同幼兒失去父母,跟隨學院學長們精進修學,到現在老恩師回歸極樂兩年多了,學生慚愧,對念佛常常懈怠,對世情常掛懷。請問學佛應如何避免像前面俗語所說的結果呢?
悟道法師:學佛、念佛,包括我們世間做任何事業,都要恆長心,要長遠心。所以我們中國的俗語講,沒有恆心不能作巫醫,你不能去給人家卜卦。要恆心,人要恆心、長遠心。我們為什麼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就到西天去了?這個總是剛學的時候很勇猛精進,但是不能持久,就退轉了。這個也是很平常的現象,這個現象也很多。
因此我們定的功課不要多,一個定課不要多,由少而多,不要一開始定的很多,到時候你做不到,不斷的減少,減到最後乾脆不要念了,這個就退了。所以定課宜少,散課宜多。這個問題就是一開始就很勇猛、很精進,一天念二十四小時,很精進,但是不能持久,他就退轉了。因此我們定一個定課,不要太多,時間不要太長,我們每一天堅持可以把它完成,這個就是精進。不要起一個精進的心,你要起一個我要怎麼精進、怎麼精進,那個也是妄念。真正精進,就是說你每天堅持,我的功課能夠去完成。比如說,我們每一天定個十念法,不要三分鐘,這個很容易,所有的人都有這個時間,但是你要堅持每一天念,不能中斷,這個我們容易做到。
定課宜少,不宜多。但是少,就是你每天固定要去完成的。散課宜多,散課多多益善。你有多餘的時間,你就多念。或者利用廢時,你在坐車,或者買東西排隊,利用這些廢時。我們一般講東西廢物利用,我們的時間那個廢時也要利用。有一些時間,譬如坐在車上,你要看經、要念佛,或者聽佛號,也是可以利用。你把零零碎碎的這些廢時累積起來,這個數字也相當可觀,積少成多。
我們也不要有一種投機的,好像在我們該上班工作的時候,去挪一些時間來念佛、去揩油,這個也不好。我們佛弟子還是要老老實實的,該我們做的就要去做。你只要多利用那些廢時,這樣來修,保持一個長遠心,這個就是真精進。如果你一下子很勇猛精進,念了幾天不睡覺,到最後念不下去,退轉了,一退就不曉得退到哪裡去了,當然佛在西天。
這個用功要懂得如法,如果你起一個精進心,那就是妄念。所以我們學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夏蓮居老居士講,世法跟佛法你不能把它打成兩截。我們佛法修學就是在世法裡面,特別是淨土法門,特別為在家居士講的。現在不但在家居士,連出家人也不例外,現在出家人有的比在家人更忙,你真正用功的時間實在很有限。因此我們就要多利用一些廢時,定課不要定太多,這樣我們就能保持不退轉。
對事情掛懷,就是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沒看破,這個問題還是在經教上多下功夫。我們在經教的解門多下功夫,另外行門也要同步來進行。行門就是什麼?修布施。先把我們不喜歡的布施,到最後我們很喜歡的、很牽掛的也能布施,你就放下了。所以對事情常掛懷,就要修布施,從內心真正放下。要真正放下來,你對經教的一些道理也要深入去理解。這個我是建議,《金剛經講義》對我們放下事情的掛懷就很有幫助。我們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看不破,自然你放不下;看破了,你自然就放下了。《金剛經》幫助我們看破放下。
過去黃念老也講,夏蓮老講「般若為導,淨土為歸」,金剛般若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前導,現代的話叫導航。導航,它引導的,引導我們一條正確修行的道路,就是要靠般若。所以「般若為導,淨土為歸」,我們的歸宿要歸到淨土,所以夏蓮老講這個非常有道理。過去先師淨老也講過《金剛經講義節要》,這個大家都可以參考,如果你能夠深入江味農老居士《金剛經講義》全部的內容,當然你更有收穫,更能深入。我是建議先看先師淨老的《節要》,這個《節要》看了之後,再看《金剛經講義》;或者你要先看《金剛經講義》,再看先師淨老的《金剛經節要》也可以,這看個人。你先看《節要》,先師淨老把那個重點給我們節錄出來,我們比較容易去掌握住這個《講義》重要的一些部分,再去看全文,我們就比較能夠抓住這個核心的內容。所以這個提供給大家參考。
我們如果有這樣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大家都有。如果你沒有般若,像江味農老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講的,你提不起觀照,你就放不下。你放不下這個凡情,你轉不過來,當然你心裡會常常掛懷這個世間事,會留戀這個世間,甚至是貪戀這個世間,愛染,你這個愛染你放不下。你沒有金剛般若這個觀照功夫,你的愛染你放不下。你明明知道,你沒有去作觀,沒有去起觀照,你會講、會說也不起作用,你內心深處還是把這些都當真的,當真的你當然放不下。如果你真正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是虛妄的,放下絲毫不勉強。所以金剛般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也希望我們同修這方面也不能疏忽,這個幫助我們放下萬緣,信願念佛,求生淨土。
所以夏蓮老、黃念老講的「般若為導,淨土為歸」,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一般人總是,金剛般若是金剛般若,淨土是淨土,好像不相干的。經過兩位大德給我們解釋,我們才明白原來淨土跟般若是一樁事情,般若跟所有的法門也是一樁事情。般若是佛法的中心,佛講了二十二年。其他的經沒有講那麼久,為什麼般若經講那麼久?關鍵就是它是佛法的核心。如果沒有般若就不是佛法了。不明般若,終成魔類,你不明白般若的道理,最後你修行學佛都修成魔了,不是成佛,修錯了。所以般若重要,「般若為導,淨土為歸」。所以你從這個方面可以多深入,幫助你化解這個問題。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七十四個問題。阿彌陀佛!尊敬的大慈大悲院長吉祥!您常與大眾分享老和尚的三位老師對他的影響。懇請您為我們開示老和尚對您影響最大的三句法語及其義涵。慚愧弟子至誠頂禮感恩。
悟道法師:老和尚對我最大的影響,我聽經五十多年了,到現在也是沒有忘記。當時我年輕的時候剛聽經,先師淨老講到這個,對我就產生很大的一個震撼,因為從來沒有聽人家說過,只有聽他老人家講。就是他在方東美教授那邊學哲學,方教授給他講,「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被這兩句話打動了,才開始接觸佛教,之前他不接觸的,認為佛教是迷信。親近方教授,方教授給他介紹,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深受影響,開始接觸佛法,看經典。後來沒多久,有個蒙古的親王介紹他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是密宗的大德,當時是總統府的資政。也是跟方老師一樣,一個星期給他講兩個小時。
第一天去見面,就請教章嘉大師,他說佛法這麼好,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有什麼方法讓我很快入進去,得到這個最高的享受?問章嘉大師這個問題。章嘉大師當時沒有馬上回答,兩個人面對面坐著,大概半個小時,慢慢給他講一個「有」。我們老和尚講,當時年輕就比較急,等了這麼久講了一個字「有」。趕快講,什麼方法?「有」,是什麼方法?章嘉大師沒有馬上講,又停了十分鐘,就慢慢講,「看得破,放得下」。聽他講六個字,又急著問,「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又停了五分鐘,再給他慢慢講,「布施」,從布施下手。他一聽到布施,「我沒錢」,當時一個小公務員,三餐糊口就差不多了,哪有多餘的錢去布施?章嘉大師就告訴他,你一毛錢有沒有?一塊錢有沒有?他說,多沒有,這個當然有。他說你有一毛就布施一毛,有一塊就布施一塊,從這裡做起。他也很聽話,老實真幹,老師教的,他就真的去依教奉行。那天開始,他就真正的修布施。剛開始在布施,也是很難捨,因為沒有錢又要布施,像割肉一樣,但是能夠勉為其難,很勉強的,就這樣去修,咬緊牙根去修。修了半年,慢慢習慣了,習慣就成自然了。成自然之後,他的感應也很快,他要什麼很快就會有,真的是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因此我也是受先師淨老的影響,也學習布施。這個捨財,一般人對財是最難捨的,但是就是要從這裡捨,難捨能捨,從布施下手,所以這個對我影響是很深的。所以過去我在出家的時候,有一個女出家眾,她年紀比我大,出家很早,她就勸我說,悟道法師,你不要人家供養的錢統統布施,要留一點,將來如果人家道場不讓你住,被趕出去,你才不會去睡火車站。將來你要買個房子,不然你都沒地方住了。但是她的好意我心領了,我還是聽師父的話,沒有聽她的。後來也證實我們師父講的。學師父來布施,我好像還沒有睡過火車站的記錄,都睡得還不錯。所以這個是對我影響很大的,其他的人講,我就沒有受他們影響。
所以這個三句法語:看得破,放得下,布施。這三句大家都可以修的,從這裡下手。布施就是放下,先從身外之物放,慢慢放,放到最後,放下內心的這些攀緣,由外而內。「內捨六根,外捨六塵」,這《了凡四訓》講的,你布施到最後三輪體空,你就超越了。所以老和尚修布施,我們大家都要從這個地方下手,菩薩六度,第一度就是布施。因此這個是對我影響最大的。
所以這三句法語比較具體、比較實在。如果講一些談玄說妙的,我們做不到,也就沒有什麼意義。我覺得這個影響,我們能夠去做到,而且我們做了有一些經驗、有一些成果,我們這個信心就增長了。所以這個是比較有意義的,希望我們同修大家從這個地方不斷努力來修學。所以過去先師淨老常講,章嘉大師告訴他這個,聽起來很簡單,其實從凡夫地到成佛,修什麼?就修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你看破放下到究竟,就成佛了,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你就成佛了。好,下面一個問題。
同學:第三百七十五個問題。阿彌陀佛!尊敬的院長吉祥!學生請教,在沒有充裕的時間連續誦經,如何讀誦《無量壽經》更攝心,能達到老恩師說的讀誦一千遍,心可以定下來的效果?
悟道法師:讀經是修定的一個方法。修定方法很多種,讀經是一種,念佛也是一種,念咒也是一種,修止觀也是一種。止觀這個觀門就有很多,統統是修定攝心的,比如說修數息觀、修不淨觀、修念佛觀、修慈悲觀,這個都是修定。
沒有充裕的時間誦經,你有時間,再讀整部的《無量壽經》,如果你沒有時間,你可以選擇幾品。像過去先師淨老給淨宗同學定一個功課,就是不是念全部的《無量壽經》,因為有一些同修他上班,一天念一部恐怕他沒時間,所以早上念第六品四十八願,晚上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個講五戒十善的。你可以從這個地方來念,這個時間就比較短,不用那麼長了。你早上念四十八願,大概十分鐘可以念完,晚上比較長一點,可能要二十分鐘,頂多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應該都可以安排得出來。
讀誦一千遍,心可以定下來的效果,看你怎麼讀,有的人讀一萬多遍,都還沒定下來。修定,就是你讀經的時候不要去想經的意思,妄念起來不理會,心專注,不要念錯,不要念漏掉,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妄念起來不理會,這樣心慢慢就能定下來。誦一千遍,一天如果念個十遍,那當然你心定的程度就會更深了。所以心可以定下來,這個效果是可以達到。但是你誦經也要懂得方法,不能急躁,要心平氣和,每一個字、每一句都念得清楚,讀得清楚,不要念錯,不要念漏掉,這樣心就能定得下來。
所以各人的根器不一樣,有的人他誦經比較能攝心,有的人他誦經還是不行,他要念咒比較能攝心,有的人念咒還不行,他要念佛。念佛是最方便的。所以無論你念經念咒,最後還是要念佛來補助,念佛最方便。所以經、咒、佛號,就根據各人的情況來調整。你有時間就念整部的,沒有時間就念第六品、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早上念第六品,晚上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如果你有假期,再念一整部的,這樣就好,再加上念佛,這樣就可以。好,下面一條。
同學:第三百七十六個問題。阿彌陀佛!尊敬的院長慈鑒!慚愧弟子向您請教,老和尚曾經派您向日常法師學戒律,請問您在日常法師會下學習時,如何平衡兩位老師(老和尚和日常法師)不同的教導?或者是在您心中只承認老和尚一位老師?慚愧弟子至誠頂禮感恩!
悟道法師:這個問題,主要是我們老師,一個根本的老師。當然我最初學的就是跟先師淨老學習,在家就聽經十五年了,他是根本老師。我們淨老和尚他講的都是大乘經典圓頓教的,常師父他講的是漸次教的。以圓頓教的見解來學習漸次教,漸次教也變成圓頓教了,所以這個就不會有衝突、不會有矛盾了。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關鍵在見的問題。你這個知見、認知,你那個決定、決斷,你的觀點,這個見的問題。這個見,你能夠以圓頓見,無論跟什麼法師,我們都能夠去圓融,圓融無礙,那就可以平衡了。如果漸次教,他執著在這個漸次,他不能接受圓頓,那他當然會有一些障礙。圓頓教的修行人他沒有障礙,他跟什麼樣的人都可以圓融,這關鍵是見的問題。所以心中先入為主,就是第一個老師當然是根本的,以這個為主,其他的善知識就是為輔,做一個輔助的,對我都有幫助。常師父幫我改變很多在家不好的習氣,對我的修學都有幫助,所以兩個老師也都非常重要。好,這一條就回答到這裡。
今天時間到了,下面還有二十幾個問題,我們就下一次再來跟大家交流分享。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新春吉祥,闔家安康。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