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淨德妙光莊嚴道場  (第五O六集)  200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12-045-0506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普賢菩薩偈頌最後一首:

  【佛以妙音廣宣暢。一切諸地皆明了。普現一一眾生前。盡與如來平等法。】

  這是普賢菩薩十首偈裡面的最後一首,我們讀了之後也有非常深的感觸。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講,前面三句是攝因,後面一句是成果。清涼這個註解很簡單,但是它的意思實在是無限的深廣。我們修學最重視的是結果,這個地方結果結得好,「盡與如來平等法」。特別看我們今天的社會,所謂的很不太平、很不和平,原因是這個世間已經沒有平等法了。世人千萬年來,哪一個人不希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這樣的世界就是淨土,就是諸佛國土。我們要希望和平、安定、和睦能夠落實,普賢菩薩在這個地方教導我們要怎樣去修因,你才能得這個果報。

  第一句就是宣揚正法,這一句話太重要了。我們仔細去觀察以往的歷史,無論是在中國、在外國,承平盛世,國家的領導人無不重視聖賢的教化,古今中外都不例外。湯恩比博士說得很好,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諸位一定要懂得,不是中國人霸權的世紀,也不是中國人的科技、工商業、經濟繁榮的世紀,這樣想法都不是事實。是什麼?中國古聖先賢教化的世紀。誰能夠光大儒佛的教化?儒跟佛都在中國,佛教雖然是發源於印度,但是從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來,將近兩千年,在中國生根了,與中國固有的文化已經融合成一體。中國過去講儒、釋、道,主宰了中國這兩千年的文化,主宰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所以即使我們在科技、經濟落後,中國人還是能夠站得起來,依舊沒有倒下去,這個力量非常偉大。湯恩比跟日本池田大作的談話,「能夠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從哪裡做起?大經上常常提醒我們,一定要從本身做起!儒佛的教誨一定要落實到自己本身思想、見解、生活、行為。古時候中國人讀書的目的志在聖賢。聖賢人出現在這個世間幹什麼的?就是「盡與如來平等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轉惡為善、轉凡為聖,這是聖賢事業,這是真實功德。世尊不是為一個地區,不是為一個國家,也不是為我們一個地球,世尊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生從事於教學。

  『佛以妙音廣宣暢』,「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暢佛本懷,佛的心願就是如此,沒有其他的心願,無條件的奉獻,無條件的供養。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即使有使用到財的地方都是為了法供養,諸位想想,不難體會。從自己本身做出樣子來給大家看,以身作則。這就像演戲一樣,戲演得很逼真、演得很辛苦,這種逼真、辛苦就是奉獻,就是供養,財供養;內容是如來平等法,法供養。所以佛這個做法,暢佛本懷。第二個意思,佛的妙音、佛的教化流通十方三世,暢通無礙。

  第二句是講他的德行,『一切諸地皆明了』。如果你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你怎樣去教化眾生?你的智慧、德能都在你形象裡面表達出來。所以我們自己要問問自己,不要去到處看別人,天天要認真的反省:我是什麼個形象?是不是真的在學佛?想想看佛是什麼心,再回過頭來想我自己存的是什麼心。佛心清淨,一塵不染,我們心裡還有疑慮、還有牽掛,這不是佛心,勉強的講,夾雜,你已經夾雜得夠多了。什麼叫精進?什麼叫用功?把你夾雜這些東西淘汰,恢復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就對了。不但世間法不夾雜,出世間法也不夾雜,一切隨緣就好。

  我們這一生很幸運遇到佛法,得人身聞佛法,很幸運的遇到真善知識,承蒙善知識的指導,自己對於如來的教誨認識得少分,自己深受利益,感恩之心油然而生。感恩一定要圖報,如何報佛恩?唯有依教奉行,我們要代佛宣揚甚深微妙法,這才是真正報佛恩。要想宣揚大法,你不入境界怎麼行?「一切諸地皆明了」,這是教我們要入境界。「諸地」範圍講得太廣了,包括大小乘,包括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這個事情難,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要想學大乘佛法,從哪裡學起?從《大方廣佛華嚴經》學起,這部經裡頭奠定了根基,三藏十二分教無論你修學哪一部經論、哪一個宗派,都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句『普現一一眾生前』,這是教化的對象,一切眾生,我們常講九法界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普」是平等,決定沒有差別示現在眾生前。『盡與如來平等法』,給一切眾生最殊勝的大法。「平等法」是什麼?《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給其他的小法。古人的話說得很好,「不讀《華嚴》,不知道如來的心量」;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夠契入《華嚴》,我們沒有辦法拓開心量,我們永遠是小心量,然後你才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性。「盡與如來平等法」,這是大方廣佛華嚴。

  大方廣佛華嚴我做不到,有辦法,可以跟大方廣佛華嚴同等的,《大乘無量壽經》。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無量壽經》,所以我們能與一切眾生無量壽,那是平等法。你看看經題,夏老居士會集得好,諸佛都讚歎,經題前面一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德,後半句「清淨平等覺」是修德。平等法、清淨法,平等法是《大乘無量壽經》。這在全世界應當是「普現一一眾生前」,大量的流通,盡心盡力的供養,這是普賢心、普賢願。我們能夠引導一切眾生深信淨土、願生淨土、弘護淨土,普賢菩薩的願就圓滿了。

  同生眾第二個單元,「十普菩薩各得一門」,每一位菩薩名號裡頭都有一個「普」字,我們現在看第一位:

  【復次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得遍往十方菩薩眾會莊嚴道場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十普菩薩的地位。前面列名,「淨德妙光」,當中沒有普字。「以前與普賢共為十普」,名號上沒有,意思上有,在前面他曾經跟普賢菩薩一起共為十普。「今普賢別說」,所以把他加在這個地方,這就圓滿,就十位了,在十位當中他排名第一。「嚴處說法,皆名為嚴」,這個地方只講『莊嚴道場』,偈子裡頭有「說法」,都是「莊嚴道場」的意思。莊嚴道場,諸位要記住,這是護法,弘護正法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是智慧跟福德;「淨德」是他有清淨的福德,「妙光」是智慧。護法重要,一個大護法主持道場,在一般講這個寺院的住持、當家,這些執事是道場的大護法;加上我們現在所講的義工,在道場服務的,都是屬於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一類的人物。他們的地位很高,列在十普菩薩的第一位,十普後面都屬於弘法的,他是護法的;護法排在弘法的前面,我們想想這個意思。無論是出家人的道場或者是在家人道場,護持正法,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很容易走錯路,很容易做出偏差。稍有偏差,那就不是護持正法了,障礙正法。

  道場,無論是什麼形式的道場,你要記住,這個場的上面還有一個「道」字。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的時候常講,「有廟無道,不能興教」。由此可知,正法常住、正法久住,什麼是正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表演出來了,正法就是上課、就是教學;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寺院就是學校。我們把個人的名聞利養、個人的得失利害完全放下,點點滴滴就是淨德妙光菩薩所說的莊嚴道場;這個道場是聖教、諸佛菩薩的教誨,我們要把佛法供養給一切眾生。

  『遍往十方菩薩眾會』,佛門裡面稱「菩薩」,菩薩什麼意思?「覺有情」,玄奘大師翻譯的,覺悟的有情眾生。玄奘大師以前古人翻譯的叫「大道心眾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但是玄奘法師翻得好,覺悟的有情眾生,這個範圍就廣了。所以我在新加坡跟九大宗教往來,我稱他們都是菩薩,他問我什麼意思?我就說,覺悟的人,佛教裡稱菩薩。你是不是已經覺悟了?你不迷惑,對嘛!所以在基督教裡我稱他「牧師菩薩」,道教裡我稱他「道長菩薩」,天主教我稱他「神父菩薩」,伊斯蘭教我稱他「阿訇菩薩」,覺有情。換句話說,哪裡不是道場?處處是道場,時時是道場,一切時空無一不是道場。自己心住在道上、行住在道上、言住在道上,就是道場,這個道場遍虛空法界。

  「十方菩薩眾會」,包括所有宗教、包括所有的團體,這個團體裡面主持的人、負責的人都是有智慧的,都是領導大眾的,由此可知,「十方菩薩眾會」,這個範圍多大!在一家庭裡面,佛教是四個人就是一個僧團;他一家四口,夫妻要有個兒女,這個家庭要是覺悟不迷,這個家庭就是菩薩眾會道場。什麼叫迷?自私自利是迷,追求名聞利養是迷,貪瞋痴慢是迷。沒有自私自利,沒有貪瞋痴慢,給諸位說,就覺了。念念為眾生,念念為社會,念念為求世界和平、社會安定、眾生幸福。這個眾生包括動物、植物,不但是人要和睦相處,人跟大自然所有的動植物都要和睦相處,跟大自然這塊土地、這些海洋也要和睦相處,要平等對待,無一不是「十方菩薩眾會」。我們能存這樣的心,行這樣的事,就是淨德妙光菩薩所講的莊嚴道場。從這個道場,怎麼會不證果?這個解脫就是證無上菩提。我們讀這一節經文要這樣的學習。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