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二集) 2023/1/18 澳洲悉尼 檔名:55-246-0002
成德法師;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大眾: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很高興又有這個機會跟諸位大德同修一起學習師長老人家所講解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我們學習的收穫取決於我們學習的心態,印祖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們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為自己發的這樣的心來學,師父上人所講解的這麼深入、這麼精闢的講記是為我這一生當生了脫生死而講的,相信我們用這樣的心境來學習,一定可以跟阿彌陀佛、跟師父上人感應道交,師資道合。
我們看佛門的六成就,其中一個時成就。佛經上都是「一時」,它沒有記載哪一年哪一天,就是告訴我們自己至誠恭敬的心到位了,那這一部經就是佛專為自己講的,師父上人的講記專為自己說的。歷史當中有榜樣,智者大師,他讀《法華經》,結果入定,超越時空,真的參加佛在靈鷲山講的《法華經》,聽了幾品才出來,出來之後告訴大眾法華會還沒有散。所以佛門用一時,就是至誠恭敬的心境時空就突破了,真的如同佛陀當面跟我們講、師父上人當面跟我們講一樣。
我們隨著師父的講記體會到佛法是覺悟的大法,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夠正確處理一切問題,包含我們眼前生活問題,還有將來歸屬的問題(下輩子去哪),才能究竟解決問題。對我們現代的人,這個開示很重要,因為不究竟問題還會再來。假如還搞輪迴,那這輩子再有錢、再有地位還是沒有解決問題,不愁吃穿,那只是解決一時的問題,只要不出輪迴,難免就要再墮落,哪怕到了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之後還是要墮下來。
佛生為王子,又是王位的繼承人,他老人家為什麼三千多年前要捨棄世間一切榮華富貴,然後棄位出家去修行?因為他離開皇宮所看到的景象生老病死,每個人都要面對,看到畜生道裡面弱肉強食這種情況,覺得不出輪迴解決不了問題,放下一切出家修行。我們也是感釋迦牟尼佛的恩,沒有他老人家三千多年前棄位出家,然後圓滿成佛,宣說四十九年的佛法,那就不可能這三千多年來代代都有出高僧大德、這麼多人得度。所以他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根本的老師。當然我們學習依法不依人,這個法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佛法,我們依止。
包含眼前生活的問題都能夠解決。師長有提到,我們學佛,佛法是很現實的,假如它不能解決問題,那我們學它做什麼?所以佛法管用。我們現在的身分是佛弟子,可能親戚朋友都看著我們,我們解決家庭、事業問題了嗎?我們能解決才能為人演說,給他們表法。因為親戚朋友還沒學佛,佛法講什麼他也不是很了解,那首先他要從我們佛弟子所表現讓他產生對佛法的感受、認知。所以我們佛弟子很重要,我們表演好才能給大眾信心,他有好感他願意學。像成德俗家母親學佛比自己早,我也不知道佛法教什麼,但是給自己的感受就是母親學了佛煩惱變少了,這個印象就很好,所以母親說我們去共修、去聽經,我就很歡喜跟著她去了。結果一去他們一放錄音帶(那個時候是錄音帶,還沒有手機),就是聽老法師講《無量壽經》,所以就很容易接受。諸位同修,我們得把佛法管用表演出來,得用佛法來解決當前自己身心、家庭、事業、團體的問題,大眾看到我們就有信心了,信為道元功德母。
其實解決問題不難,這裡師長講了,佛法最究竟、最圓滿的原理、境界,在中國佛教公認《華嚴經》是根本法輪,任何宗派都肯定,那這些大經大論我們能夠掌握它的綱領,綱舉目張,就能去解決問題了。《華嚴經》老和尚常引很重要的一句教誨,虛空法界怎麼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一句話能不能解決問題?可以。告訴我們整個宇宙是我們的心現識變,我們眼前的問題要改善要從哪裡改?從根本,整個宇宙是我心現識變。《華嚴經》又說知一切法即一念,我的一念頓現整個宇宙,不能怪別人,只要我的心念轉了,就像李炳南老師說學佛就是改心。我們依師長老人家的教誨來改心念,師長說要用真心。真心是什麼?真誠。真誠我們就改掉虛偽,改掉應付人家。我們一不耐煩了就很會應付人家,或者對人家有成見也很會應付人家,我們用真誠,不應付、不虛偽;我們用清淨,改掉染污心;平等,改掉傲慢心、高下心;正覺,改掉愚痴,改掉感情用事、意氣用事;慈悲心,改掉自私自利的心。我們的心一轉到五心,境界就開始轉了,依報隨著正報轉。
問題就是我們遇到境的時候,我們能不能用大乘佛法來指導我們的心念,還是我們又隨順本來的習氣煩惱,那就不能解決了。隨順習氣煩惱不只不能解決,問題會愈來愈嚴重,就跟治病一樣,是愈來愈減輕還是愈來愈嚴重?世間人不了解佛法,他說學佛等我退休之後再來學,那他假如離退休還有二十年,他現在所面對的問題都沒有用覺悟去解決,等到他真的要學的時候問題都錯綜複雜了。況且他把希望寄託在未來,這就不是一個覺悟的狀態,因為人生無常,真正到了退休,第一個身體體力怎麼樣?很多人是還沒等到退休就已經離開這個世間了。所以學佛是什麼?愈早愈好。我們看很多中年以上的人要來學佛,他所面對人生的問題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然後身心狀態又不是很理想,想用功使不上力,這就很遺憾了。
我們冷靜去觀察,祖師大德他們成就都是幾歲?很年輕,六祖大師二十四歲就得衣缽了,我們看淨土宗很多祖師都是二十多歲就成就了。這都是在表演給我們看,在啟發我們,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所以佛法不在學得很多,在學一句做一句,就有一句真實的受用。就像剛剛我們說《華嚴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明白了,從根本自己的存心來下功夫,境界就隨著轉了。我們不多,就用師父的一句話來調心,師父上人說了,「念念為他人著想」。諸位同修,我們落實這一句難不難?從理上講就是一個念頭,不難,我們在一切境界就提醒自己我要為他著想,但一開始好像要扒我的皮一樣,為什麼?太習慣為自己想了,一下子都要為別人想很不自在。始而勉強,終則泰然,一開始不是很習慣,正常,但是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就愈來愈自然了。而且會發現為人想的時候不容易起貪瞋痴,當我們為人家想的時候這個「我」就淡下來了。貪瞋痴從哪裡來的?都是因為有個我延伸出我貪;不順自己意了,我瞋。所以念念為他人想的時候,這個我慢慢慢慢淡了,貪瞋痴不能起作用了。這是師父的妙法,我們得好好去做。
《華嚴經》我們再打開一點,賢首國師給《華嚴經》的學習做了個心得報告,《華嚴經》很大部,他的心得報告很短,但是全部含攝在裡面了,叫《妄盡還源觀》,師長老人家宣講過兩遍。《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而《妄盡還源觀》當中指導我們菩薩四德,我們學佛是要行菩薩道,那菩薩道怎麼行?在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點出來了。這四個綱領能指導我們面對一切事、處理一切事,大家相信嗎?這些祖師他們都是入了法身境界的善知識,他們的智慧超越時空指導我們。「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最勝自在故」,不只佛是這樣,入法身的這些祖師、善知識都有這個能力。
首先第一個,「隨緣妙用」。我們隨緣不要攀緣,隨著我們面對的每個因緣,妙在哪?妙在首先自己不要起情緒、不要動心。怎麼不動心?多念佛,在境界當中要起貪心了,「阿彌陀佛」;要起情緒、瞋恚心了,「阿彌陀佛」,讓心不要起這些煩惱,心安定、清淨就妙得起來了。你不被境界影響,清淨心生智慧,你就知道怎麼去處理;你一看到事起情緒就妄心做主,愈處理事愈幫愈忙。所以妙在不起情緒,妙在念念為對方來著想。我們有時候想不出方法、對策是因為有點生氣了,「我跟他講過一次、講過兩次了,他還是不聽」,我們有情緒、不歡喜了,想不出更好的方法。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一個讀書人有百折不撓要利益人民的心、利益他人的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他就會得佛菩薩加持、祖宗加持,他會有靈感,他會想到方法。所以這個妙,妙在念念為他想,妙在大公無私,妙在時時能夠反求諸己,不向外指責、不向外著相,妙在自己可以用真心。當我們的心用對了,這個作用是什麼?自己在這件事提升了,所有相關的人在這件事也提升了。佛法有大用、有妙用。
前面有跟大家舉過例子,一個孩子端著茶不小心翻倒了,杯子都摔破了,媽媽看到這個情境火氣上來,「你搞什麼東西?」火氣一上來,妳自己不得受用,孩子呢?孩子可能是好意要給妳端一杯水,歡歡喜喜的一下子被妳呵斥,他這個善心可能受到障礙了。因為可能我們看這個杯子看太重了,這時候就沒有念念為他想,「我上個月才買回來,多少錢你知道嗎?」這妙不起來了。心地清淨,不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念念為孩子想,「孩子別慌,小心割到手,慢慢來、慢慢來」,妳在當下都在指導他做事情,掃好了,「注意安全」,孩子從驚嚇到心安,到妳在引導他做事。其實他摔壞了杯子也覺得不好意思,可是媽媽的態度讓他覺得很溫暖。進一步,「孩子,你端這杯茶,母親知道你是體恤母親工作一天辛苦了,趕快讓我喝杯水解解渴,這個心母親知道」,孩子聽了很感動,「但你不要那麼慌張,步從容,執虛器如執盈,你不要慌張,就不會出現這個情況了」。你看一件事沒有好壞,你用對心了,自己受用,孩子也受用。我們每天都在處理事,都在面對境界,菩薩四德要用上,《華嚴經》就管用了。
第二,「威儀住持有則德」,這是身教。剛剛母親這整個過程有沒有身教?有。
第三德,「柔和質直攝生德」。她的言語,前面是身教,後面是言教。假如她大發雷霆,後面的言教也沒有了,妳哪怕給孩子罵了一頓,講了很多道理,留在孩子的心中是什麼?我媽媽很凶,我媽媽沒有體恤到我的孝心,他還受委屈。所以這個次第很重要,先有身教,威儀住持,一言一行,行為世範,給孩子做榜樣;接下來是柔和質直攝生德,就像《無量壽經》說的「和顏愛語,勸諭策進」,《弟子規》教導「怡吾色,柔吾聲」。
第四德,「普代眾生受苦德」,代表要很有耐心去面對境界、去處理事情。大家想一想,這個媽媽在過程有沒有耐性?有。我們成年人面對的問題很可能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都非一日之寒,所以我們去處理成人的問題確實都要用耐心。
我們複習一下李炳南老師教江逸子老師,李老有沒有耐性?很有耐性,跟他建立信任。你要指導他,君子信而後諫,讓學生很相信老師、很崇敬老師。進一步還引導他、理解他根本的原因出在哪,他為什麼排斥佛法?用耐心陪伴他,最後讓他自己講出來。講出來,因為我小時候生病了,好不容易我媽媽跟人家借米煮了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正當我要吃的時候,剛好聽到出家人來托缽,我媽媽二話不說就把這碗飯端走了。他年齡那麼小,沒有辦法理解。當然這件事這個母親假如再細心一點,體恤到孩子,可能可以給他說明引導一下,不會造成後面孩子的心結了。所以每件事都有學處,有沒有?李老了解到這個原因,馬上又隨緣妙用,大大讚歎了江老師的母親對出家人的恭敬,進一步說,你母親以後的子孫要不是出龍象(就是弘法的高僧大德),要不就是佛門的大護法。一下江老師馬上充滿正能量,很有使命,不能丟臉。所以這個耐性很重要。
我們當前在面對的問題,我們處理的人事問題,我們用這四點來觀照觀照自己。佛法就是教我們知過改過,我們以這四德來一觀照,我們知道用心有沒有錯、差距在哪,這叫知過;進而我們去改變,那我們自己改了,心改了境界就跟著轉變了。尤其我們假如依這四德來調整自己,家裡的人馬上就有感受,「最近爸爸媽媽脾氣小了,對我很有耐性了」。家人、朋友一覺得我們改變,他對我們的信心就增長了。所以佛法真能解決眼前生活跟將來歸屬的問題。
《華嚴經》最後也指導我們歸屬的問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且《華嚴經》還教我們怎麼當生成就,善財童子表的就是當生成就,也來指導我們。印光祖師也都是依照這些精神在指導我們,所以印祖說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句法語裡面有沒有善財童子的精神?有。能保持這個精神,順境逆境、善緣惡緣我們都用對心了,我們在一切境界都提升。善是善根,財是表福報、德能。我們以最熟悉的句子,「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那代表他面對善人惡人有沒有收穫?有,他向上提升了,任何境界他都會提升,不會障礙他了。佛法這些教誨管用,當下就能用。
師長老人家提到一乘圓教有三部經,《華嚴》、《法華》、《梵網經》,而《華嚴經》是公認根本法輪,如來正說,但是《華嚴經》末後又導歸極樂世界。我們想到了善導大師阿彌陀佛再來,善導大師說,釋迦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釋迦牟尼佛來到世間最重要的宣說什麼?彌陀的四十八願,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古大德也說,「若人識得此法門」,這個學人認識了淨土,知道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了,「一切諸佛皆隨喜」,一切諸佛就說你學這個好,好好學下去,不要換題目,他不會跟我們再講其他的法門。那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還是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他不能相信這個最穩當、最簡易、最方便、最快速、最極圓極頓的法門,那當然還要給他講其他的法門,佛陀慈悲,他不能接受,當然要讓他再用其他的法門來修學。
所以師長在一開始的前言讓我們了解,一乘圓教最後會歸到淨土來。尤其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這是讚歎《阿彌陀經》,也是讚歎《無量壽經》,那等於《華嚴》、《法華》都是淨土法門的引導、介紹,引我們入淨土法門。所以這裡師長老人家進一步說了,《華嚴》、《法華》了義一乘,但不能夠普攝一切眾生的根性,它的對象是法身大士,中下根沒有分,《法華》亦復如是,禪宗是接上上根。所以在經典當中提到,正法時期戒律得度;像法時期禪定得度,所以像法時期禪宗很興旺;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師長曾經有講過,當時候聖一法師他們修禪很用功,師長老人家去到他們的道場讚歎禪宗,其他的跟去的弟子就問師父上人,問道:「師父你這麼讚歎禪宗,你怎麼不學禪?」師長講:「禪宗是接上上根,自己是中下根。」我們想一想,師長弘法六十多年的示現為了誰?為了我們每一個人。為了自己,他要應我們的機,那我們不是上根,他老人家應機表演給我們看,帶著我們修行。老人家應機為我們了,我們要老實聽他的話。當然別人的根性他學禪、學密,這個我們不能批評,都是佛所教的,一批評那是批評佛了,這個罪業就大了。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但是我們知道師長為我們表演,我們也死心塌地跟隨,依教來奉行。
這裡提到的「普」,上至文殊、普賢,圓教的等覺菩薩,下到即將墮地獄,地獄相都現前的眾生,都能得度。我們就這個法門可以普度,我們延伸開來探討一下這個法門的殊勝。有一本黃念祖老居士的教誨整理出來的法本,叫《淨業導》。我們求生淨土是修淨業,他這本書給我們指導得非常清楚,裡面有「淨土總論」,是第一個部分,上編;第二個部分,中編是「深信切願」,因為淨土三資糧是信、願、行;我們總論認識了淨土法門,進一步要修,在哪裡下功夫?真信切願,老實念佛,所以它的下編是「真實修行」。在上編的部分有提到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深妙法門,裡面提到這個法門是穩當,穩;易,容易;普,三根普度;妙,這個法門暗合道妙;還有圓,還有頓,它是圓教一乘,還有它是頓法,快速成佛的方法。
我們首先看第一個,「穩」。這個字對我們也很重要,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怎麼非常穩當來修行。黃老說了,淨土宗不像禪宗和密宗,密宗師父很重要,他要依止上師,禪宗同樣的要選擇師父,相信師父,依靠師父。如你遇見一位無面目的長老,「無面目」就是他自己也是不清不楚的,就以盲引眾盲,被他拿一個冬瓜印子給你一印,說他給你印證了。就是說,你本來沒有開悟,偏偏又遇見一個不長眼睛的長老拿一個用冬瓜刻成的印給你蓋印。冬瓜刻的印,印文必定模糊不清。這位長老有名無實,他自己並沒有開悟,偏要強作會家,就好像他挺會的,給你一個糊裡糊塗的證明,印證說你開悟了,你自己也相信是如此,那就永沒有出頭之日了,以盲引眾盲,就陷下去了。我們見過不少邪教,邪教他還傳人,不只傳一個,都在那裡講經,然後自己又覺得自己很對,還批評很多真正的修行人,這個很危險的現象。所以禪宗的師父也很重要,但是淨土宗不需要這些。為什麼修行難?難就難於生信,起信。但是淨土法門「十方諸佛同讚,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無量經論都在給我們作證,啟發人們的信心,所以對淨土法門的信心容易建立。你只要能信這個法門,由信生願,由願起行,都可以成就,很平安,沒有任何危險,只要老實念佛,不須東參西訪,自然遠離惡師惡友,不易上當,最穩當。
黃老還有提到他的先師虛雲老法師有說到,這是虛雲老和尚親自給黃老說的,「密法確實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但是西藏戒律廢弛了」,比較鬆弛了。現在各地就更不行了,所以有的形成賣法,你只要拿足夠的錢來,就教給你個什麼什麼法;自己封為上師,隨口胡說,存心騙人,如何如何,使得本來是一個殊勝的大法,現在成為危機四伏的險路。所以我自己雖然也學密(黃念老是金剛阿闍黎,是密法承傳,他是承傳諾那祖師的法),但我不勸人輕率去學密。
再來還提到了佛法《十往生經》,為什麼說這個法門穩當。《十往生經》說:「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他肯念,又願意去,「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真信切願感召阿彌陀佛派二十五個大菩薩來護持這個修行人,所以不會受禪定這麼遭遇魔障的事。你看《楞嚴經》裡面還講五十陰魔,修學路上有很多這些境緣。佛在《十往生經》裡面提出來了,派二十五大菩薩擁護行者。極樂世界你真心的這麼修,很虔誠的這麼修,阿彌陀佛派二十五個菩薩來護持你。接著經文說了,「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真信切願,二十五菩薩護著,不會有這些魔障,魔不得其便。一切惡鬼,現在很多都是惡鬼惡神,很多都是依恃鬼神……搬東西這個奇異功能,其實黃老小時候就知道了,這個變戲法的法叫做五鬼搬運法,就是鬼跟他合作。我們不去跟鬼打交道,不要去喜歡這種神通感應,穩當,老老實實修就對了。有些事大家就是喜歡顛倒,搞這些東西了。
而且,咱們這個地方的眾生遇見了魔障,就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可以治魔障。你打坐出了偏差,也是靠念佛來治。你修禪定出了偏差,怎麼來解決?靠念佛。所以這個法門什麼都能解決掉。
剛剛是「穩」,我們接下來「易」,容易修行。第一個是持名易修。這個容易還分成持名易修、淨土易生,這個容易開解好幾個角度,還有佛道易成,來開解。持名易修,黃老說到了,小孩叫他念阿彌陀佛,一教就會,會說話就要教,這樣這個孩子就有大福報了。很多一字不識的老太婆就念阿彌陀佛,得到很好的結果。人人都會,可見容易。台灣將軍鄉那個老太太本來是見什麼廟就拜,她的媳婦一給她介紹極樂世界,說妳以後就不要跑了,就在家裡拜佛、念佛。她沒有多久,幾年的時間,她很自在了,知道佛要來接了,吃飯時間到了,她叫兒子媳婦先吃了,不用等她,最後就站在佛前往生了。老太太也不懂什麼教理,她就是老實,容易。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是徑路,而持名念佛是徑中之徑。持名念佛在佛門稱為「徑中徑又徑」,徑是什麼?是指比較短、比較快的路徑,而它是三個徑。第一個徑是什麼?是大乘佛法。徑中徑,大乘裡面又以什麼為徑?禪宗,明心見性,一步登天了,徑中徑。又徑呢?持名念佛,因為佛在《大集經》上說的,「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禪已經很高了,持名念佛是什麼?無上深妙禪,可見得它不只容易,它還快速。「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託彼依正,顯我自心,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這個直趨就是最快成佛的方法。《觀無量壽佛經》還指導理論,「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本來是佛,我現在又念佛,這樣就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最快的方法。所以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那是大乘佛法裡面最高的了,十地、等覺,最高的十一個位次了,他們修什麼?念佛。所以老實念佛,全攝佛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它容易又快速,是徑中徑又徑。
這個持名容易修,我們再看下一段。黃老說了,持名一法最契時機,最契我們現在的時機。蓋此法門,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世間的事照做,不管你在哪個行業,你還有家庭的責任,這都不用廢。有些你修行要得力,你可能要辭掉工作,完全不做其他的事,就是修行。面對我們這個時代,要完全放下家庭這些,只辦修行的事,一般的人修不了,因緣也不具足,所以這裡說最契時機。大家想一想,我們現在的人責任重不重?生活忙不忙?壓力大不大?讓我們整塊整塊時間拿出來修行容不容易?不是很容易。假如讓他一接觸就覺得不是很容易,他願不願意學?可能就會猶豫了。所以我們這個法門不廢世法,可以證佛法。剛剛那個將軍鄉的老太太,她也有她家庭的角色,她也沒有離開家庭,她就證了,站著走了,不離佛法行世法,還是敦倫盡分。
因此,持名一法隨時隨地可行,不須入山潛修,閉關宴坐,於有益世間之事仍可進行,你在家庭裡面,該做的事還是要做;你各行各業,對這個社會有幫助,還是可以做。只要深信切願、一向專念就好,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只要我們把念佛當什麼?第一,這樣才能一向專念。若不得閒,真的沒有時間,下至行十念法,每天都有求生淨土念十念法,或臨終十念一念,皆可往生,所以說不廢世法,世間的責任、生活工作照過,但是可以證佛法。又大乘佛法的宗旨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因持名念佛最為方便,所以我們修這個法門,故於當前的人民亦應隨緣利樂,我們在當前也要跟有緣的眾生結善緣,去幫助他們,這個契大乘宗旨,莊嚴國土,現居的國土正好一併莊嚴。師長常說我們學佛要做好榜樣,在世間表好法。可見淨宗行人乃可以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世間這些事都能做,都好好的去做,足證,足以證明持名法門契合時機無能過者,它契合這個時代的時機,其他法門很可能比不上。
再來,淨土易生。持名是易修,淨土易生,容易往生成就。黃老說了,十方都有淨土,此土,釋迦牟尼佛的這個世間也是有淨土,為什麼世尊獨勸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就顯示出阿彌陀佛大願王超勝獨異的特點。十方與此方都有淨土,但是不容易生。黃老做了一個比喻,譬如考大學,各校的錄取標準不同,我們都考過大學,就知道了。這個暑假有人考首都醫科大學,考了四百五十分,沒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他大學就都可以考取了,首都醫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錄取分數高。又如《藥師經》中說,若人念藥師佛名號或《藥師經》,藥師如來在這些人臨終時派八大菩薩護送往生極樂世界,這也是要求的分數高,往生藥師佛國土是不容易的,所以《藥師經》裡面也說往生極樂世界去。諸佛淨土若不是斷了見思惑生不了,甚至於需要在破無明後才能往生。我們先說破見思惑就好了,佛在經上說,要把見思煩惱斷掉出輪迴,往生方便有餘土,一般的國土,那個難度就好像瞬間把四十里的瀑布截斷,瞬間。大家想像一下,四十里瀑布流下來的水量有多少?成德去年到加拿大有見識到全世界第一大瀑布,那個水量很驚人。而這個四十里瀑布比喻我們無始劫形成這種見思煩惱,那個水量那麼多,就像我們抽刀斷水水更流,我們見思煩惱一個接一個,很不容易斷。但是阿彌陀佛那裡比較容易,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當然交白卷是不行的,交白卷就考上了不行的。一個學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達到。但是一旦考進這個學校,便沒有當掉的、沒有留級的、沒有降班、沒有開除的,保證個個都是博士,都是愛因斯坦,都是大科學家,都有大成功,保證你成功。這個就是說個個成佛!所以阿彌陀佛是大願王,他招收極廣,收進來的他的教育極精密、極專精,凡有來者必定成功。所以這個學校我們要去。
大家要不要去?要考一百五十分。印光祖師也說,下輩子當人比往生還難,因為下輩子當人標準五常,你五常得幹個八十分才能下輩子當人;你五常不及格,下輩子當人也當不了。但是往生的條件呢?信願行,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那要具足信願不是太難,所以印光祖師也是在告訴我們,淨土容易去,要掌握住。
再來,佛道易成,修這個法門容易成佛。首先提到了,橫截生死,這個法門是橫出三界的。念老說了,乃至十念就能往生,當然多念更好,到臨終有十念相繼就可以往生。《寶王論》裡說:「臨終有一念都能往生」,因為臨終那一念決定去哪。極樂世界從哪裡來的?自己的心變的,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淨土方顯唯心。所以持名往生稱為易行之法,其餘的修行都是難行之法。唯有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其餘的是豎出三界。例如有一個蟲子長在竹子裡面,牠要從竹子裡頭出來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在竹子裡一節一節的咬,咬咬,咬到最後出來了,這是豎出三界,咬很多個節。我們要破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這是見思煩惱而已,還有塵沙煩惱,大家聽到這個詞,塵沙,多不多?太多了,你都要一個一個去突破,所以要咬很多節。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橫著咬,當然費點勁,因為竹子皮硬一點,但就在一個地方咬住,咬出一個窟窿,就出來了,這是易行道。這個比喻我們一聽就很具體。
這裡還有一個提醒,「參禪極殊勝,但必須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說開悟之人須有七朝天子福(七個朝代天子的福報)、九代狀元才」,我念到這裡就死了這個心,死盡偷心,老實念佛,「不是凡庸的人都能問津的」,問津,津是渡口,乏人問津,要有這個根性的人才能去修禪宗。並且開悟的人往往還未斷除後有,不是開悟了就了脫生死。例如禪宗五祖戒禪師,他雖然開悟了,他還沒有了脫生死,他下輩子轉世為蘇東坡,仍未解決問題,直到明朝轉世為袁中郎。他是有轉回來,不然也是dangerous,因為他在下一輩子又降下去了,幸好後面還有轉回來,不過有點太驚險了。他到了明朝袁中郎是喜禪的文學家。袁中郎作《西方合論》(他還是作了跟淨土有關的這部《西方合論》)的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師說,永明大師是永明延壽禪師,他也是學禪的,最後都是弘淨土,是淨土宗六祖,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大師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就是指這類情況。陰界若現前,他命終了,可能就瞥爾隨他去,被拉走了,投胎去了。只是初步明禪,而無求生西方淨土之願,十人之中就有九個人反而是多費時間的,就不能成就了,這一生又得輪迴去了。
這是就我們這個《淨業導》對於這個法門的殊勝,從穩、易、普、妙、圓、頓來開解。
今天時間到,我們下一節課再跟大家探討。這個探討完我們就感覺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趕快要去換獎品,趕快念佛,自然時間到了成果就現前了。
因為下個禮拜成德剛好在淨宗學院,去有一些因緣任務,我們「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這個課下禮拜停一次,之後就都正常進行。成德在圖文巴過程也有課程,也歡迎大家一起學習。不是說過年我放假,沒有沒有,因為釋迦牟尼佛沒有這麼做,老和尚也沒有這麼做,我們當學生的也要效法。因為師長老人家說,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好像經文裡面沒有說佛陀今天放假。老和尚也表演給我們看,我們有機會除夕、大年初一跟他老人家在一起,聽經,因為聽經我們智慧會增長,我們就能解決自己跟家人朋友當前跟後世的問題。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