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老和尚的身教有聲書—序五 海納百川 謙沖自牧(上) 釋勝妙  第六集  檔名:61-268-0006

  心量廣大,而行為嚴謹;使命重大,而平易近人;眼光長遠,而謙沖自牧。這是我對老法師的認識。

  二O一二年一月五日,筆者有幸經友人介紹,前往香港親近上淨下空老法師,擔任侍者與秘書工作。直至二O一八年十月奉命留駐英國為止,前後將近八年時間,隨侍老法師左右,朝夕相處,對老法師的行誼有些認識與體會。在此不揣淺陋,整理出其中的點滴,供讀者參考。為行文方便故,以下以我自稱。工夫

  一、心量廣大

  初次拜見老法師,是在一九八九年。當時有事前往景美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請教問題,請教之前順便聽老法師講了一堂《華嚴經》。當時對老法師能將深奧的教理以淺白的言語講述,讓聽眾能夠理解,感到很佩服!聽經後請教老法師,華藏圖書館派到長庚醫院佛學社演講的法師講得很好,可否不要輪換?老法師只回答了一句:「要給每個人都有機會(說法)。」聽了老法師的理由,我等只得順從,不再堅持己見。然而從老法師的答復中,也體會到老人家平等對待弟子的胸懷。

  再次聽聞老法師,已是二OO八年。當時得知在老法師的倡導下,廬江落實傳統文化,達到社會和諧的效果。這是自從我中學開始學習傳統文化以來,第一次聽到傳統文化能夠落實的消息,內心很受鼓舞!從那時起,我開始聽老法師講經的光盤。聽經當中,對於老法師深入經教、通俗演說的功夫心悅誠服,但是最感到佩服的,還是老法師廣大的心量——時時為大眾著想。

  老法師講經當中,曾提及他十四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在自己飽受失學之苦時,小小年紀的他,時常思考的是如何讓全天下的兒童不會因貧窮而失學。他甚至想出具體辦法,由國家向企業征收「教育捐」,以供全國學生免費接受教育。一般人在受苦時,心裡想的是自己如何脫離苦難。老法師小時候,所想的不

  是自己一人,而是全天下的小孩,這是多麼廣大的心量!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廣。老法師後來能將聖教弘揚到全世界,甚至獲得聯合國的弘法平台,是其來有自的。

  二O一二年得以親侍老法師之後,對於老法師的心量廣大,更有了親身的體會。從老法師日常從早到晚所說的、所做的,可以觀察到,他內心的想法跟一般人不同。老法師很少為自己著想——他所想的,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如何攝受更多的人、如何出名、如何獲利等等;而是如何承傳聖賢教育、如何增進人民福祉、如何團結各大宗教、如何促進世界和平。從這裡可以看出,老法師講經時所說的是真心話;他平時是怎麼想的,講經時就怎麼說,知行合一。正因為這樣的真誠心,所以他想做的大事業,一般人認為很難做到的,後來都能逐一實現。

  老法師的心量廣大,也體現在鼓勵跟隨自己學習的人去參學,而不會將學生、信眾緊緊聚攏在自己身邊。一般人會很在意拉攏自己身邊的人,不會輕易讓他們去跟隨別人,老法師則不然。曾聽悟道法師說起,當年在華藏圖書館,老法師曾派自己的出家弟子去親近日常法師,學習戒律。結果這些法師學習回來,產生了分別心,對圖書館的日常安排有諸多不滿,造成了一些困擾。即使曾經有過這樣不順的經驗,二O一四年,當老法師知道果清法師精通戒律時,還是禮請果清法師前往澳洲淨宗學院,為那裡的四眾弟子講授戒律。正是出於大公無私的胸懷,才能如此做。

  老法師的心量廣大,還體現在能夠包容別人的過失與別人對自己的冒犯。一九九八年,老法師與弟子們離開台灣,應邀前往新加坡。那時老法師寫下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六句話:「感激傷害我的人,因為他磨鍊了我的心智。感激欺騙我的人,因為他增進了我的見識。感激鞭打我的人,因為他替我消了業障。感激遺棄我的人,因為他教導我應當要自立。感激絆倒我的人,因為他強化了我的能力。感激斥責我的人,因為他助長了我的定慧。」老法師這麼寫,並不是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而是自己實際生活經驗的總結。關於這些經驗,老法師在講經當中一一列舉了實例。

  正是出於海納百川的廣大心量,所以老法師不只注重弘揚淨土宗,也提倡將中國大乘八宗、小乘兩宗都弘揚起來。二O一二年贊助斯里蘭卡成立「龍喜國際佛教大學」時,老法師倡導振興巴利語、漢語、藏語三大語系的佛法,希望將佛教全面復興起來。

  老法師不只讚歎佛教,也讚歎其他宗教。他提倡各宗教之間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希望藉由宗教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宗教互相學習,促進世界和平。

  二、親切關懷

  老法師見到任何人都很客氣,親切和藹,平易近人,就像鄰居的老爺爺一樣,沒有一點架子,看不出是做出大事業的人。

  對於訪客,老法師一視同仁地親切接待,不因貧富貴賤而有差別。有時客人提出比較過分的要求,讓老法師身邊的護法感到不滿,老法師還是盡量滿足其要求,不會因自己的身份地位而有所抗拒。老法師交代要為所有訪客都準備法寶與禮物,不會讓來訪的人空手而回。有時老法師會將自己手上的念珠解下來,贈送給人。

  老法師真誠關懷周遭的人事物。我初到香港時,衣服帶得不多。每次講經前,我們會在老法師住處的門口等候。老法師看到我穿得比較少,就關照我穿暖些。過了一天,看到我沒增添衣服,就拿了一些保暖的衣服給我。之後還不時送我一些衣服與用品。

  用餐的地方有兩張大圓桌,一張是主桌,給老法師、嘉賓與主要幹部坐;另一張是副桌,給義工與工作人員坐。有一次午餐時,老法師忽然指著副桌的一個位置,問道:哪位居士為什麼沒來,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了?工作人員解釋說,他臨時有事所以沒來。由此可見,老法師關懷身邊的人,有什麼情況,老人家都會關注。

  不僅關懷人,老法師也關懷周遭的其他眾生與事物。看到貓狗等小動物,會關心它們的飽暖。看到室內進了昆蟲,會以塑料杯與紙片,小心地將它放進塑料杯,然後送到戶外安全的地方。對於周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老法師也會關心與詢問。

  三、正念穩固

  眾所周知,老法師講經的語速很慢,初次聽講的人可能不大習慣。日常生活中的老法師,也跟他講經一樣,一舉一動慢慢進行,很有耐性,時時保持著正念。我們年輕人,有時急著做某件事,會走得比較快,甚至小跑步。老法師看到了,會告訴我們:「慢慢走,不要跑!」有時我們遇到突發情況,一下子緊張起來,老法師會說:「不動,不動!」提醒我們保持冷靜與正念。

  老法師做事的習慣,是專注做一件事;一件事做完,才做下一件;不會一心多用,同時做幾件事情。

  老法師長年念珠不離手,一有空就數著念珠念佛。每次遇到自己身體健康有些狀況時,或者聽聞社會動蕩的新聞時,總是更加努力念佛。老法師求生極樂世界的心很切,雖然在世界做出重大的貢獻,但沒有絲毫留戀,隨時都可放下。

  二O一O年年底,筆者有幸隨團前往香港暫時親近老法師,並跟隨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與印尼。當時由於某種因素,老法師決意求往生。二O一一年年初,老法師率團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弘法,並至印尼泗水追悼老友瓦希德長老。

  在那段時間裡,平時笑口常開的老法師,一直很嚴肅,從沒有真正笑過,這顯示出老人家真求往生的決心。返回香港之後,有居士發心提供一棟樓房作為講經教學之用,才答應繼續住世。

  大概在二O一三年,有一次隨侍老法師從香港飛吉隆坡,路上經過五六小時,到達時已是傍晚。吉隆坡有居士經營酒店,裡面有泡澡池,邀請老法師去泡澡。作為侍者,我伴隨老法師前往,隨行的還有馬來西亞當地的一位護法居士。

  泡澡時,老法師先以毛巾擦拭身體,然後浸泡。浸泡一會之後,老法師起身坐在浴池邊,雙腳泡在浴池裡,靜靜地望著池水,一動也不動地坐著。當時我覺得這個舉動有點異常,心裡想,八十幾歲的老人家,經過了幾個小時的旅途勞頓,抵達之後就來泡熱水澡,現在突然坐著不動了,不會有什麼問題吧?禁不住擔心起來。我看了看陪我們同去泡澡的護法居士,他向我搖搖手,意思是不要去打擾老人家。但是我還是很擔心,就出聲喊:「師父!」老法師沒回應。我又喊了一次,還是沒回應。喊到第三次時,老法師輕輕地說:「我在念佛。」頓時我才放心,同時也佩服老法師的正念!

  正因為老法師時時保持正念,所以記憶力特別好。八十幾歲的老人家,記憶力比我們年輕人好太多了!我們由於妄想多,雖然年紀不大,記憶力已開始衰退。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時我們記不得了,老法師還記得很清楚。經老人家提醒,我們才想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