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一次宣講)—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第十九集) 1987/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19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倒數第四行,最後一句看起。
【為教菩薩。作阿闍黎。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經文接著上一次。『阿闍黎』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軌範師,就是老師。老師的思想、老師的行為可以給我們做模範的,在佛門裡面稱為「阿闍黎」。佛教裡面這個稱呼,如果我們拿現在學校裡做一個比方來說,佛門裡稱和尚,就好像稱學校的校長一樣;稱阿闍黎,除了校長以外的老師,都可以叫阿闍黎,所以阿闍黎就是普通我們稱為老師、教授,就是這個意思。
這段經上說的,佛是為了教菩薩才做阿闍黎,這句話的意義很深。孟子也講「人之患,在好為人師」,喜歡做別人的老師。喜歡做別人的老師,這不是個好事情。佛做我們的老師,佛是不得已,為了教菩薩們。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都稱為菩薩,但是菩薩一定要發菩提心,才算是真正的菩薩。想作菩薩,沒發菩提心,這叫名字菩薩,有名無實,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求與化都要圓滿。談到圓滿,實在是不容易。怎樣才叫圓滿?必須不離開佛,可以算得上是圓滿,因為你不離佛,你決定有成就。要想不離開佛,只有自己求生淨土。阿彌陀佛不是過去佛,也不是未來佛,他是現在佛,現在住世的佛。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天天親近佛陀,這是圓滿。這個下化眾生,剛才講了,也要到圓滿,這個圓滿也只有勸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這一生也不離開佛陀,這個就是度化眾生圓滿。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不能親近阿彌陀佛就不能算是圓滿。由此可知,無量無邊的法門,唯獨念佛求生淨土是大圓滿。阿闍黎也是密宗金剛上師的稱號,顯宗裡面多半稱和尚,密宗裡面稱阿闍黎。因為這個法門是顯、密、禪、教共同的歸宿,密,學密的人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算圓滿,密宗的大圓滿也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那個密裡面的方法繁雜,沒有淨土法門這麼簡單。你們想想看,是簡單容易學,還是繁雜容易學?再想一想,是簡單容易成就,還是繁雜容易成就?容易成就必定是簡單的,所以這個法門稱為無比殊勝的法門,道理就在此地。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這四句可以說是《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大綱,這四句要是詳細的展開來,就是四十卷《華嚴》。我們看善財、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就是學的「常習相應,無邊諸行」。相應,在密宗裡面有三密相應。一般講有境智相應,境是境界,智是知解。我們的智慧對外面的境界能夠徹底了解,了解之後那個真相是什麼?智就是境,境就是智,智境不二,這個意義很深很深。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物質跟能量不二,可以說與智境不二是接近了一半,還有一半的路程,它是講物質與能量不二。因此《心經》裡面才明白的開示我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色就是物質,空就是能量。這是講相應,這個意思講得相當之深,這是高階菩薩所修行的。我們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這個境界,事一心不亂是與三昧相應,與定相應;理一心不亂與智相應,與般若相應;功夫成片是與佛號相應,這是我們決定可以做得到的,與佛號相應,二六時中心裡頭確確實實有這一句阿彌陀佛。「無邊諸行」,這個相應裡面就包括了無邊諸行,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沒有一樣不相應。「成熟菩薩無邊善根」,初發心的菩薩成就他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貪瞋痴統統斷掉了,這就證得念佛三昧,就是事一心不亂。再往上面去,要成熟菩薩勇猛精進的善根,直趣無上菩提,所以說是無邊的善根。前面講的是上求,這裡講的是下化。如果在八相成道裡面來說,這一段統統是屬於轉法輪,也就是說明這些菩薩在無量無邊的世界教化眾生。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這是在這部經上說的,當然教化眾生決定是以這個法門,以這個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來幫助一切眾生。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小本《彌陀經》裡面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經跟《彌陀經》是屬於同部的,一個是大本,一個是小本,所以小本上說的就跟大本上說的沒有兩樣,大本也這麼說過,在後面都有說過的。這個經法是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依照這個經法修學的人,當然也蒙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這一點希望同修們要記住。我們想求佛菩薩保佑,用什麼方法去求?你每天去念這個經,你每天念阿彌陀佛,你必定會蒙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比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靠得住。何況經上講得清清楚楚,真正信願持名的人,真正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個人,阿彌陀佛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日夜的保護他。菩薩保護你,不是護法神,菩薩都來保護你,護法神就用不著說了,護法神聽菩薩的。因此,一切吉祥裡面沒有念佛更吉祥了,念佛第一吉祥,念佛最吉祥。
再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是講妙智成行。菩薩的行都是依智慧。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底下這八句是講智德,是講他的智慧。『諸佛剎中』,這就是講的十方世界,這些菩薩們有能力『示現』。「示現」什麼?就像《普門品》裡頭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度脫,他就能示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度脫的,他就示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度脫的,他就示現菩薩身。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心裡想什麼人來度他、給他說法,菩薩就能變現什麼樣的身分去給他說法。所以這裡比喻說像個『善幻師』,「幻師」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魔術師,會變魔術的,「善」是他很善巧,他變得很像,變得非常的逼真。『現眾異相』,這個「異相」是種種不同的相,他能變現種種不同的相去幫助眾生。
『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兩句非常的重要,這兩句話就是我們剛才講「常習相應」裡頭境智相應。一切法不是真的,是假的,實在講,一般凡夫、小乘、權教菩薩都參不透,如果參透了,他就見性了;念佛人來講,你要是參透了,你就得理一心不亂,沒參透,頂多只能得個事一心不亂。一切諸法沒有一樣是真的,經上舉了個比喻,比喻實在講非常的逼真,你看《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我們世間的一切,森羅萬象,六根接觸的六塵,「如夢幻泡影」。相有沒有?有,有像什麼?像夢境一樣。夢境,我們在作夢的時候不曉得,以為是真的,醒來之後曉得完全是假的,這個境界裡頭了不可得。因為夢的時間短,我們醒過來,曉得這個夢境實無可得,而我們現前不知道,我們眼前這個境界實在就是個夢境。這個夢境,跟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實在講沒有兩樣,那個夢短一點,這個夢長一點,也是實無可得。你要認為你在這個境界裡有所得,你的麻煩就大了,為什麼?你有煩惱、你有痛苦。這些煩惱痛苦,實在講是無謂的,是你自己找的,你本來沒有,你自己找來的。就好像在夢裡頭,如果一個人作夢,忽然覺悟我在作夢,你要曉得你在作夢,夢裡面一切得失你都不在乎了,你得到一大堆黃金也不會歡喜,為什麼?曉得這是作夢,假的。夢裡頭有個老虎要來吃你,你也不怕,你還會發一點慈悲心,「好,我就讓你吃,反正是假的」,就得大自在。
我們現在一般人,不曉得現實的環境是個夢境,而把這個假有當真,所以一切就起惑造業,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迷惑顛倒造成的。佛清楚,所以佛雖然現種種異相普度眾生,佛不執著。佛沒有執著我現了多少種相、度了多少眾生,沒有,佛絕對沒有這個念頭,真正做到了「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既然這樣,何必還要去作?既然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何必要去作?這個「作」是屬於性德。譬如磬一樣,你敲它一下,它就會響;你不敲,它就不響。佛菩薩度眾生現的相,不是他自己現的,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就好像那個磬一樣,不是它自己要響,是人家敲它一下,它就響一下。你敲得輕,它就響得輕;你敲得重,它也響得大,這叫相應。眾生要沒有感,佛不會現相,佛不會現相的。所以佛現相教化眾生,就是與眾生有感。所以他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曉得一切相裡頭實無可得,這就自在了。『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像無量壽會中這些菩薩,統統都是這個樣子,統統都如此。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法性』是一切萬法的本體,也就是講的真如本性。在有情的眾生通常稱它作佛性,在無情的眾生就稱之為法性,但是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決定不是二性。怎麼曉得?我們還拿作夢來比喻,夢裡面有人物,有自己也有別人,自己跟夢中所有一切人,都是能作夢的那個心變現出來的;夢裡面也有山河大地,山河大地還是能作夢的那個心變現出來的。並不是說,夢裡面那些人物是另外一個心變的,山河大地又是一個東西變的,沒有,是一個東西變的。所以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我們叫它做真如本性,這是宇宙萬法的本體,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幻相。這個法性就好像能變夢境的那個性,能變的性,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現象就是它所變的相分,能變與所變不二。能變的法性,這是空;它確實有,雖有而沒有形相可得(它能變,它確實有,因為沒有形相可得),所以我們叫它做空。因此,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空不能當作沒有講,空是有。有叫它空,就是它沒有形跡你可以能夠覺察得到,眼看不到,耳聽不到,手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我們這個六根作用雖然是很廣大,但是就沒有辦法緣到它。它存在,所以這空叫真空,有叫妙有,有是它變現出來的,因此空有不二。體是空,所變出一切的現象還是空,當體即空,所以了不可得,實無可得。『達眾生相』,就是現相。『通』是明瞭,沒有障礙,對於體通達、明瞭了。『達』是了達。明瞭通達一切眾生相,換句話說,整個宇宙的本體與現象,他真正明白了,完全通達了。這個明白了,叫什麼?這叫見性。性是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兩句,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通諸法性,達眾生相」,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性相不二。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前面所講的是說明菩薩之實德,真實的德能、真實的智慧,他明心見性了。下面這是起作用,也就是教化眾生,為眾生做一個榜樣,做個樣子。第一就是要『供養諸佛』,這是身教,菩薩供養諸佛。「供養諸佛」教給我們什麼?教給我們尊師重道,我們的道業才能夠成就。所以老師的恩德,在古人看起來跟父母的恩德一樣大,父母養育我們,養育之恩,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父母恩德大;我們的智慧、慧命得自於老師。假如我們只有身體沒有智慧,人跟畜生就沒有差別,人跟畜生不一樣的就是人多了個慧命,除了身命之外多了個慧命,慧命是得自於老師的。所以在中國大陸,過去江南一帶的老百姓家裡,供祖先的牌位都是供「天地君親師」。我在江南的時間很長,江南供祖先幾乎普遍都是供天地君親師,供養老師,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佛陀的教育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菩薩首先給我們做一個模範,做一個榜樣。『開導群生』,「開」是開示,「導」是指導他、誘導他,這是言教,身做示範,再苦口婆心的教導、誘勸,「群生」是指一切眾生。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這個「猶如電光」是比喻,比喻什麼?不住的意思,不住。「化現其身」,這個身是隨著緣分而有長短不同,這是緣分。我們凡夫這個身,這個壽命是業力變現的,變現這個壽命長短不一樣。那個再來人,就是阿羅漢以上的、超越三界的人,他再來,到這個世間來住世的壽命,他不是業力。我們通常講是願力,實際上還不是願力,是與所度的那個眾生的緣分不同而有差別,有緣他就來了,緣盡他就走了。緣沒有盡,他不會走的;緣要盡了,他多一天也不會住的。猶如電光,他不住,他不著相。雖然化現其身,他也不著相,就像三論裡面所講的「三輪體空」,《般若經》裡頭都是這個意思。不執著能度的自身,絕對不會以為我度眾生了;也不會執著我度了多少眾生,不會執著這個;也不會執著我用了些什麼方法去度眾生,給眾生講多少經、說多少法,也不執著這個,三輪體空,才真正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統統都沒有了。如果有一個執著,四相統統都有,四相具足就不是菩薩。給諸位說,就決定不是再來人;沒有說是再來人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沒這個道理的。所以《金剛經》上,你看說得非常的肯定,「若菩薩」,假使這個菩薩,他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馬上否定他,那個不是菩薩。真正菩薩決定不著相,因為他是「化現其身,猶如電光」,這個就是他有用,有作用而不住。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在教學當中,這個目的,就是這兩句。第一句『裂魔見網』,是啟發我們正知正見,這是知見。我們的知見錯誤了,所謂是邪知邪見,邪知邪見就像羅網一樣密密麻麻,我們掉在這個邪見網裡面出不來,沒有佛菩薩來教導我們,沒有佛菩薩來幫助我們,我們要想出邪見網太難太難了。經上將邪見歸納為五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分為這五大類。第一個叫身見,什麼叫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身以外的不是我。佛給我們說,這是最大的一個錯誤的見解,大錯特錯了。但是,不僅我們這個世界,就是十方世界,你想想看,哪一個眾生不把這個身當作我?不把身當作我,難道把這個桌子當作我,哪有這個道理?可是把這個身當作我,那真錯了!一切的煩惱、一切的罪業,都是從這生的。身是不是我?身裡頭確確實實沒有我,如果你認為身是我,我們這個手可以鋸掉一隻,鋸掉一隻之後這是我,鋸掉的那個手是不是我?你說不是我,好,手不是我;腿也可以鋸掉,鋸掉的也不是我了,你再仔細一分析,這身上沒有一樣是我。如果你要說是我,好,我這個身是我,鋸掉的那個手也是我,那變成兩個我了;再鋸掉這個手是我,就三個我了,你將來成佛的時候就成三個佛了,沒有這個道理,哪有這個道理!我只有一個,哪有那麼多?所以你仔細去想想看,執著這個身是我,不對,錯了。所以佛經裡面,我前面跟大家講「如是我聞」的時候講過,阿難隨順眾生稱「我」,你們大家都說身是我,我也只好承認這身是我;決定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這是錯誤的見解。
如果你真正明白,曉得什麼是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我。我們還拿作夢這個境界來做個比喻,自己好好去體會一下。當我們作夢醒來的時候,想想佛的教訓,我們夢裡面當然一定有個「我」,不可能說你作夢,夢裡頭沒有我,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事情。夢裡頭一定有個我,也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夢醒來以後想一想,我、人、山河大地,統統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整個夢境就是你心的相分。你說你心像什麼樣子,當你作夢的時候,那個夢境就是你心的樣子。你要認為那個心是自己,那整個夢境就是自己,夢裡頭那個我是自己,夢裡別人還是自己,夢裡面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是自己。你要真正明白這個事情,給諸位說,你就證得清淨法身了。法是什麼?一切萬法。原來一切萬法統統是自己,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證得法身的人,就是他承認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再沒有分別執著了。因此,對於一切眾生,他生出來是什麼?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個慈悲心是平等的。就好像左手跟右手,知道是同體,這有個蚊子來叮它,它也幫它趕趕,它絕對不會說「我很感謝你,你幫我忙」,沒有,同體。所以佛菩薩普度一切眾生,我們不知道,我們在這裡起分別執著「我不是你、你不是我」,佛菩薩不是這樣執著,佛菩薩說「你是我、我也是你」。所以佛菩薩他的看法觀念跟我們完全不一樣。這是首先破除這個錯誤的見解,這個見解很難破。
諸位同修,你們今天在此地坐這一個半鐘點,這個因緣殊勝!你們過去生中是無量劫都在那裡學佛,生生世世都在學佛,你要不是生生世世學佛,你就不可能到這個地方來坐一個半鐘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學佛,這一關都沒打破。怎麼知道?如果這一關要打破了,你今天也不坐在此地了,你有大成就,你就不是凡夫了。這一關破了,就是小乘的須陀洹(小乘須陀洹果),證初果了。三不退,你證到第一個位不退,絕對不會墮落在凡夫的位置上去;換句話說,絕對不會再把這個身當作我了。把這個身當作我,就是退回到凡夫位。真正破了見惑,決定不會再退轉到凡夫位。由此可知,我們無量劫來的修行,第一關口就沒有能突破。這個想想多難,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不容易。但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也不能說是白費了,為什麼?你今天能遇到這個因緣太殊勝了,不是你無量劫的善根福德,今天這個緣分你遇不到。你遇到這個緣分,你依照這部經典的方法理論去修行,你這一生就成功。不是證須陀洹那個成功,這是一生圓成菩提的大果,無比殊勝的功德,這一生成佛!不必經過小乘四果四向,也不必經歷大乘五十一個階級,不要了;亦不必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也用不著,真是一步登天,你要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台灣的同胞在今天整個世界上來說,福報最大,我們這個經在台灣首度開講,而且沒有時間限制,我們深入細細的來探討,這是有很大的受用。其他的國家地區雖然也有緣分,那個緣沒有我們這殊勝,雖然我們也去講、也去介紹,時間不足。現在不得已的辦法,就是把我們此地的錄音帶寄到國外去,把這個經本子寄到國外去,比現場來參聽要差很遠。
見,除了身見,再就是邊見,邊見就是相對的見解。現在一些科學家講,我們這個世間是相對的世界,在佛法裡講就是邊見的世界,觀念當中都是有個對待,說大,大的對面有個小;說長,長對面有個短,統統是相對的,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見解。再就是見取見跟戒取見,這兩種都是我們俗話講的成見,某人的成見很深。成見分兩大類,戒取見就是在修因上的成見,修行上的成見,見取見是在果報上的成見,所以一個屬於因,一個屬於果。這些成見都是錯誤的。譬如像現在一般宗教裡面修行,說信了上帝就都得救了,就能生天堂了,這個見解就叫做戒取見;到了天上,就得永生了,這叫見取見。你們想想看,兩種見解都錯了,哪裡說信了上帝就能到天堂?這我們想想,在情理法上都講不通。你這個人一生做善事,不相信上帝,將來還要墮地獄;你一身的罪業,壞事做盡了,只要相信上帝,將來都要生天堂,這太不公平了,怎麼能叫人心服?我那個時候在學校念書,就有牧師拿這個話來勸我。我怎麼告訴他?我說天堂我不要去。他說為什麼?我說盡是壞人。我說那是黑社會的大頭目、是一切罪惡的包庇所,這個地方我怎麼會去?請我我也不去。如果像他那樣說,真的天堂就是罪惡的包庇所,無惡不作的人只要信了上帝,一切罪惡他承當去了,到最後統統到天上去,我看那個天也不怎麼好,情理法上統統講不通。
佛經裡面告訴我們,天堂有沒有?有。應該怎麼去?不是說信了就去,要修十善業道,修十善業道可以生到四王天,可以生到忉利天。上面還有,單單修十善業道就不行了,那個力量不夠,得要修一點定,這個定沒修成功,叫未到定,就是沒有成功的定,它能夠幫助你生欲界上面四層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都是未到定。如果你這個定修成功,得初禪了,你就超越欲界,生到色界天去了,色界天要修四禪,要修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捨。再往上去,四空天要修四空定,所以合起來講,四禪八定、四無量心,這才能生到色無色界。這佛經裡講的有道理,修什麼樣的因,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因緣果報一點都錯不了,這是佛法裡說的。所以這個見解錯誤了,以後果報是不堪設想。
除了上面講的四種錯誤的見解之外,其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統統包括在邪見裡。所以佛菩薩教化眾生,第一個就是要把一切眾生錯誤的看法、想法,要把它糾正過來。『解諸纏縛』,這個「纏縛」,纏好像是纏繞,縛好像是被繩子捆綁一樣,都是形容不自在,受拘束、不自在。纏叫做八纏,縛有三縛,有三條。這個八纏,我們都要自己檢點檢點,我們自己有沒有?第一個是無慚,第二是無愧,慚愧,無慚無愧,這是前面兩條。什麼叫慚?慚是自己做了惡事,心裡不安,這叫慚。我們俗話說,這人還有良心,做了壞事,雖然不願意別人知道,他自己心不安。如果這個人做壞事,根本這個不安的心都沒有了,所謂麻木不仁,這人沒救了,回頭很難。如果做壞事,他還有良心責備,這人有救,還能回頭。愧是什麼?愧是怕輿論的指責,怕別人指責,所以他不敢做壞事情。所以這個實在講,比不上前面,前面是不敢做壞事情,怕良心不安。第二種人,他不敢做壞事情,他怕別人指責他,怕輿論的制裁,他不敢為非作歹,這叫愧。無慚無愧,他既不會良心不安,也不怕別人罵他,他就無惡不作了,所以這是八纏的前面兩種。
第三是嫉妒,嫉妒是很重的煩惱。第四是慳吝,不肯布施。第五是悔,惡作。第六是睡眠,睡眠太多了,昏沉,耽誤你自己用功,所以睡眠是需要,不能太多。第七是掉舉。第八是昏沉。掉舉就是妄念太多,譬如像我們打坐,想靜下來,妄念統統起來,不曉得哪裡來的那麼多妄念。實在這個妄念不是說你靜坐的時候才來,平常就是這麼多,這麼多的妄念你沒有發覺,你現在想靜坐一下,忽然發覺了,你不想靜坐沒發覺,靜坐才發覺妄念有這麼多,你的心定不下來。昏沉是打瞌睡,這我們都常常見到的,像我們在念佛當中止靜的時候,止靜才坐個十分鐘,有的昏沉重的人就睡著了,打瞌睡了,這是八纏之一,這不是好現象。昏沉很重的人,站著都會打瞌睡,都會在那裡打呼,那個很嚴重。到站著都會打瞌睡,相當嚴重。我相信你們同修參加佛七會看到,會看到這個現象,這都惱習氣很重的人。三縛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佛要為我們解除,幫助我們,所以這兩句實在講,就是幫助我們斷見思煩惱,因為魔見網就是見惑,纏縛就是思惑,所以這就是幫助我們破除見思煩惱。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因為此地敘說的大乘,雖然示現的是小乘,實際上超越了。空、無相、無願,通常稱為三解脫門,這三解脫門通大小乘,大乘裡面有空、無相、無願,小乘裡頭也有,當然這個境界是不相同的。『空』是講性空,是講本體;『相』是說假相,就是講的現相;『無願』就是沒有妄想、沒有取著,就是不著相,沒有取捨,一切不執著,這是最簡單的講法。這三種叫做門,門是比喻,佛告訴我們,從這個法門能夠契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前面所講的「通諸法性,達眾生相」,你用空、無相、無願這三種方法,可以能夠證得。也就是剛才講的,能夠證得明心見性,能夠得到理一心不亂。可是這個地方大家要特別注意到,如果由空門進去,要不見空相,才是真正空。空門進去了,這空的了,那你已經著了相,著什麼相?著了空相,這就不空了,不是真正空,所以說決定不著相。六祖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著相就落了塵埃,你那個心就不清淨了。
所以要曉得,這個三門,如果我們配這個重要修行的綱領來說,空門就是覺門,禪家所修的,所謂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真正不執著,這才能入得進去;有一絲毫的執著,那就是障礙,你決定入不進去的。所以說一定要是入空門不見空相,這就入進去了,就通達實相了,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如果著相,著相就不行,著了相就入不進去。就入第二個,第二個就是無相。無相,是除了空相,就從這個無相入了。無相是現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從這裡入的。由此可知,空是從性裡頭入的,無相就是從現相上入門,從有裡頭入的,從有裡頭不著相。曉得什麼?相即無相,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離即不二,這才能入得了。這是從現相裡面入門,也是入真如本性,入諸法實相。你要是著了無相,這又入不進去了,著了無相又入不進去。著空,入不進去;著無相,也入不進去。那就得用第三個方法,必須把這個無相除掉,無相除掉了,那就從無願(或者講無作),就是從一切不執著,沒有妄想執著,從這裡入門。
我們淨土這個法門,給諸位說,就是從無願入,我們用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把我們所有一切妄想執著都打掉,我們從這入的。如果要配宗門教下來說,宗門是從空門入,教下是從無相入,淨土法門跟密宗都是從無願入。這個「願」,諸位要記住,不是講我們平常發願的願,你要這樣講法那就錯了,佛常常叫我們發四弘誓願、發十大願王、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都沒有了,這不行,這是你把意思錯解了,這個地方的無願就是無妄想執著,無這個。所以說,這三門能夠入諸法實相,能夠見真如本性。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實在講,佛法說到真實處,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這是真的,哪有什麼三乘?三乘、五乘都是佛方便說,這裡講了,『善立方便』。為什麼要建立這些方便?因為眾生迷得太深,你給他講一乘,他不能接受,不得已這才講三乘,三乘還不能接受,就不得已給他講五乘。實在講,美國人沒有福報。信仰天主教跟基督教那些人,要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實在是非常容易。美國人,說老實話,這是由於他們教育制度上的關係,一般人頭腦很簡單,所以美國的教育發展的是天才教育,在他那個教育制度之下,可以出現天才。那個天才真是絕頂的聰明,但是少數,極少數。而且大多數的人都很笨,高中畢業連一封信不會寫,甚至於不會開支票,這樣的人很多。不像我們著重於普遍的智慧,普遍的教學,他們那邊沒有。你看外國人不管做什麼事情很笨,所以他們信仰那個教,你要跟他講教義,他怕麻煩,所以跟他講「信了上帝就可以了」,他很歡喜,這個簡單。我們教他,「你念阿彌陀佛就行了」,信了就行,念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跟他那個沒有兩樣。所以實在說,淨土要在美國弘揚,的確是很容易、很殊勝。可惜的就是我不懂英語,我要懂英語,在美國傳淨土教,那一定非常殊勝。他們不願意研究經典,怕麻煩,他們很老實,所以非常可愛,你教他怎麼樣他就怎麼樣,這是他的一個長處。在美國,一般美國的農村,還都是非常好,還相當淳樸。都市,的確是一年不如一年,但是廣大的農村還是相當淳樸。所以我在美國走了很多地方,我覺得在美國弘揚淨土是非常非常有前途。就看你們年輕人了,第一個,好好的把英語學好,把淨土簡單、淺顯的常識搞清楚,教他們,他們就很滿意了。你講得很深,他又不耐煩了,他聽不進去。所以接引廣大的外國人,用淨土法門代替他們的上帝,勸他念佛。這才顯示出三乘,或者是五乘。
【於此中下。而現滅度。】
這是八相成道裡面最後一個,示現般涅槃,示現入滅了。但是經上講得很清楚,『於此中下』,這裡頭沒有上。為什麼?上根利智的人知道佛沒有涅槃,佛涅槃是裝樣子給你們看的,演戲給你看的,實際上佛沒有涅槃。所以對於中乘、下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對人天示現涅槃。那些菩薩、法身大士們清清楚楚,佛是演戲的,根本就沒有涅槃。不生不滅,哪有涅槃?所以這裡說的意義很深,是對中下,用這個方法來示現。示現還是幫助眾生,因為中下之人情執很深,佛要老住在這個世間,他都不肯修行,他認為什麼?沒有關係,我今天不修,明天佛還在;我今年不修,老師明年還在,他常住在我這裡,他這個修學的心懈怠了。如果曉得老師過幾天就要走了,他要拚命修,要把這個機會把握住,那就不一樣了。所以佛不常住在這個世間,就是勉勵大家,要把機會把握到,要認真努力、勇猛精進,是這個意思,才示現般涅槃的。否則的話,佛確實有能力,佛從三千年前降世,一直活到今天也可以。但是真的要活到今天,佛一個眾生都度不了,佛所講的一切經大家都不相信,為什麼?你有能力活三千多歲,我們一個也做不到,就沒有人跟他學了,不敢跟他學。所以佛一定要示現跟我們一般人完全一樣,使我們想到他是人,我也是人,他可以做得到,我也可以做得到,是用這個方法來鼓勵我們、勸勉我們。但是,這都是實實在在的。
今天到這個地方,這是講八相成道這一段,也是這些大菩薩們對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普門示現的功德,略微介紹到此地。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裡,念佛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