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一次宣講)—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第二十五集) 1987/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25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第一行:
【至心精進第五】
李炳老將這一章判作「解」,連著這四章,信、解、行、證。古德常常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前面我們看到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所發的大願。有願要是沒有行,這個願是空的;有行要沒有願,這個行是沒有結果的。所以願、行一定要互相的輔助,以願導行,以行填願,這個修學才能有成就。我們看經文: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讀到此地。所以接著大願之後一定要勇猛精進。這一章有許許多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首先他對著佛說,他說我今天發了大菩提心,『為菩薩道』。「為菩薩道」這是行,發願為什麼?都是為了度眾生,而不是為自己。正如同我們一般通願裡面所說的,就是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實在說,諸佛菩薩的弘願只有這一條。因為要度眾生,這才得斷煩惱,我自己煩惱不斷,怎麼能度得了眾生?可見得我斷煩惱是為了要度眾生。其次要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法門幹什麼?還是為了度眾生,如果不為度眾生,學那麼多有什麼用?沒用處,學了是為度眾生的。所以,斷煩惱是品德,學法門是學術,必得品學兼優才能為眾生的老師,才能為眾生的表率。成佛道,換句話說,就是品學達到究竟圓滿,就是成佛,沒有比它更圓滿的。因為品學要不能達到究竟圓滿,就不能普度一切眾生。譬如說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度等覺就很困難,他們地位相等。成佛之後,這才能度等覺菩薩,度眾生才算是圓圓滿滿。可見得諸佛菩薩的弘願只有一條,普度眾生。所以他說,在此地他對佛講,『我今為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就是前面的十首偈。我們講得很詳細,這十首偈就說明他發無上菩提之心,他要成無上正等正覺。『取願作佛』,人家發的這個願,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發的是什麼願?我們到佛堂裡來,希望得到什麼?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人家到佛堂希望作佛,諸位你們到佛堂來,有幾個人是為了作佛而來的?我看大多數都是說,保祐我家裡平安、我升官發財就好了,你的願就是如此,從來沒有說是我到佛堂來,是為了作佛而來的。所以我們讀《六祖壇經》,看到六祖到黃梅去參禮五祖那一番問答,我們很佩服。五祖問他:你來幹什麼?說:我來作佛。這個不簡單,他來作佛的!你看看法藏比丘,他是來作佛的,不但作佛,『悉令如佛』,我樣樣都要跟佛一樣,我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樣樣都要跟佛一樣,他發了是這個心。
底下就向佛提出個要求,『願佛為我廣宣經法』,「宣」是宣講,這是有求於世自在王佛,求佛傳授他經法,經教、法門。「經」是幫助你開悟,「門」是幫助你證入,經教、法門。這是求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這兩句話非常非常的好。為什麼?如果佛給你講經說法,講完之後你又不照做,聽了當耳邊風,這就對不起佛,必須要把佛所講的這些經法要真正做到。所以他這裡所發的誓願說,「我當奉持」,我一定要奉行,我要保持,不會失去;「如法修行」,依照佛的教誨,認真的去做去。「修行」這兩個字的意義要搞清楚,什麼叫修行?佛門裡面把這個行歸納起來,就是身、語、意三大類。行是行為,我們身體的造作,這屬於身業的行為;口裡面的言語,是屬於口業行為;心裡面的念頭,是屬於意業行為,用身、語、意就把所有的行為統統包括了。我們凡夫有行為,畜生也有行為,羅漢、菩薩也有行為,佛也有行為。佛為我們放光現瑞,是佛的身業行為;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是佛的口業行為;佛心裡頭念念要度一切眾生,那是佛心地上的行為。修行,修是修正,我們行為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我們錯在哪裡?因為我們身語意三業的行為,統統是在製造六道輪迴,這個錯了。我們今天要跟法藏比丘一樣,取法乎上。他取什麼標準?他取佛的標準。換句話說,我的身業像佛的身業,我的言語像佛的言語,我的思想見解也像佛的思想見解,用佛的標準來修正自己的行為,如法修行。這個是要真正做。這部經典,自始至終都是一乘了義,如來稱性極談,在《華嚴》之上。《華嚴》到最後才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經自始至終完全講極樂世界,《華嚴》的歸宿,歸宿在這部經上。這部經完全是如來自己的境界,這是大家必須要曉得的。
既然發心要認真修行,修行必須得改過,把自己所有的過失、缺點,統統要把它改正過來,所以他說『拔諸勤苦生死根本』。給諸位說,這一句才是他真正的覺悟了,我們在這裡看出來了。為什麼?一般人他不覺,他天天勤苦的在造生死根本。「勤」是勤奮,勤苦的在做。做什麼?做貪瞋痴慢、做殺盜淫妄,拚命的,很精進、很勤苦在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結果都是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大家拚命幹這個事。他覺悟了,這是真正覺悟了,我要把從前所幹的勤苦生死根本,一定要把它拔除。換句話說,不再造了,不再去搞五欲六塵,不再去搞名聞利養,不再去搞貪瞋痴慢,這才行,這才是真正修行人,真正覺悟的人。
我們煩惱減少一分,我們的智慧就增長一分。為什麼沒有智慧?煩惱妄想太多,把你智慧障礙住了。佛縱然是大慈大悲來給我們說法,說了我們能懂嗎?不會懂的。為什麼說不會懂?因為我們有煩惱,我們有妄想,我們有執著,把我們靈明的心遮蓋住了。所以佛怎麼講,你有這層障礙,這個障礙透不過,還是白聽,充其量阿賴耶識裡面種一個種子而已,不能起作用。如果要想在這一生起作用,首先必須把你的妄想執著要減少,減少到愈少愈好。所以我們一起聽經,有人聽經大悟,有人聽經小悟,有人聽經不悟,還有人聽經曲解了,把意思解錯了,解到一邊去了,這些都是煩惱習氣厚薄不相同,才會有這些現象。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法藏比丘發心非常的勇猛,他將這個境界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速成無上正等正覺』,這個「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教的佛果,這是無上的果位,他的願望是要成圓教佛。所以像六祖當年在黃梅,雖然說他要來作佛,他沒有說他作什麼佛,因為佛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他說的話很含糊、很籠統,沒有說他作什麼佛。此地法藏比丘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要成圓教佛。所以我們讀這個經,跟《壇經》一比,《壇經》不能跟它相比。法藏比丘他這個志願太殊勝、太高了!不但他要成佛,他要「速成」。這段經文,這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要速成。不是像《華嚴經》上講的,圓教佛要修多久?要修無量阿僧祇劫,嚇死人。一般講法,通常講三個阿僧祇劫成佛,是講的藏教佛。藏教佛是什麼地位?要拿圓教來比,還沒有到十信位的菩薩,還比不上十信位,大概九信位的樣子。你看看,還沒有明心見性,這是諸位要曉得的。
一般的說法,從須陀洹算起,沒有證得須陀洹以前不算,如果連那個都算,我們每一個人都成佛了。因為我們過去世,不知道經過多少個阿僧祇劫了,我們也是生生世世都修行,但是從來沒有達到須陀洹的標準,就是初果的標準,小乘初果。怎麼曉得?如果你要達到小乘初果的標準,你今天不會在這坐著了。你今天坐在這個講堂裡,換句話說,你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必須從小乘須陀洹,就是斷盡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從這個時候開始算起,算三個阿僧祇劫,你成藏教佛。藏教佛往上去,你去看《華嚴經》,那得要無量劫才能成就,真正不容易。
所以,哪一個法門都沒有辦法速成。在所有法門裡面,快速的,那是禪宗。禪宗那個速成,幾個人能辦得到?它那個速成還不是真正的速成,為什麼?它講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作佛。這是什麼境界?圓教初住的境界。的確他是作佛了,他作佛不過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的確有能力,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可以示現佛身,他可以示現八相成道,換句話說,他示現藏教佛,他能示現通教佛,別教的佛他都不能示現。因為別教,要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才能現別教的佛。可見得圓初住菩薩能夠示現佛身,是藏教佛跟通教佛。從圓教初住到無上菩提,這當中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夠他修的。所以你看看,這不是速成。但是比起一般的法門,那是快速多了,並不是真正的速成。
諸位要知道,真正的速成就在這個法門上。說老實話,我們要不依照這個法門,我們就拚命修上了一輩子,你要能夠到一個須陀洹就不得了了。這是說真的,這個不假。不可能修到圓初住,不可能。圓初住是什麼?見思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盡就等於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塵沙煩惱要斷盡,無明最少破一品。我們這一生能辦得到嗎?實在辦不到。辦不到怎麼辦?這個法門就是速成的,阿彌陀佛他本人是速成的,他希望我們大家統統都速成,他這個願滿了。所以他那個四十八願,就是令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個個人速成無上正等正覺,願願都是為了這個。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這個大經註解快要出來了,版快要做好了,印刷廠裡催我寫序文,我這兩天在房間在寫序文。今天下午的時候,我這篇序文才寫完成,介紹這部經,使大家能真正認識它、了解它。遇到這個經,就很恭喜你,你這一生就成佛了。這個經是極難信,極易修,修起來容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我們不要把那個地位說得太高了,最低限度都是圓教初住菩薩,這個我們真能辦得到。
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位就等於禪宗裡面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只能夠講在見性、斷煩惱跟他相等,如果要講起智慧、神通、福德,那禪宗是望塵莫及,簡直不能比。這個經上後頭有個比喻,譬如說這兩個小孩都是大學畢業了,大學畢業才能相等,可是一個小孩是王子(王太子),一個小孩他的父親是乞丐,貧窮困苦,怎麼能相比?斷證的地位雖然相同,那個福報不一樣。所以禪沒有辦法跟淨土相比,這是真的,自己要仔細去體會。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
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就更不得了了,這是西方世界為什麼那樣殊勝、為什麼那麼超勝?實在講,一般人不敢想。
【欲令我作佛時。】
『欲』是希望。法藏比丘說,希望我將來作佛的時候:
【智慧光明。所居國土。教授名字。皆聞十方。】
這個願就不可思議,他的智慧遍十方,光明照十方。『所居國土』,就是現在的極樂世界。『教授名字』,這裡面有人、有法。人,像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西方極樂世界的教授;法就是淨土三經。換句話說,他國裡面這些教授的菩薩以及教授的經典,都是『皆聞十方』,十方諸佛剎土沒有不知道的,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沒有不知道淨土三經的。這一願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如果沒有這一願,我們今天怎麼會知道觀世音、大勢至?我們今天怎麼會念《無量壽經》?就是這一願叫我們得無量無邊殊勝的利益。這不是阿彌陀佛好名,不是的,不是他的知名度比別人高,不是的,是為了什麼?普度一切眾生,眾生要不曉得,就不會發願往生了。因此,十方諸佛菩薩都替阿彌陀佛宣傳,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沒有不講《觀無量壽經》的。所以這個三經,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剎土、一切諸佛菩薩常常在宣講的,這是任何一部經典不能跟它相比的,不能相提並論的。這個原因就是佛在因地上他有這個本願,他現在成佛了,果然現象如此,所以才能夠普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接引這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來。
【諸天人民及蜎蠕類。】
『蜎蠕類』是指的畜生道,這一句就是指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六道他只說了三道,說三道,另外三道就包括在其中了。
【來生我國。悉作菩薩。】
這一句要特別的注意。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阿羅漢、沒有天人,他那個世界只有菩薩,純一菩薩的世界,這是我們在這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經上有說,他那裡有羅漢、有天人,這是隨順他方世界來往生的眾生那個舊習氣上說的,不是真的。怎麼說人天?見思煩惱沒有斷的那些菩薩就叫人天。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有斷的,那就說他作阿羅漢。所以不是真正的阿羅漢,不是真正的人天,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菩薩了,真真實實的菩薩。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到。
【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
你看看這個口氣多大,法藏說,我立這個願,統統要超過所有一切諸佛,超過所有一切的剎土。我能不能得到?所以今天西方極樂世界,在十方諸佛剎土裡它第一殊勝,它真的超過了。理上雖然講佛佛道同,沒錯,佛佛確實是道同,但是每一尊佛在初發心修行的時候發的願不一樣,所以成佛之後才果報不相同。他發的願不一樣,法藏比丘發的願實在是太殊勝了,我們根本想都想不到。他發這種願,出乎人意料之外,絕不是平常人會想到發這種願,沒想到他發這個願。實在這個與他的身分有關係,他是國王出家,世間做國王的人的心量,比我們普通人的心量是要大得多,眼光是要遠得多。他做國王,所以他出家修行,他發的願也超乎一切出家人,所有出家人都不能跟他相比。這是現在西方極樂世界所現的就是這個境界。這是他在自在王佛面前陳述他的願望,要求佛給他講經說法。末後這一句問得非常有意義,『寧可得否』,我能不能得到?我們再看底下自在王佛怎麼答覆他。
【世間自在王佛。即為法藏而說經言。】
佛,實在講大慈大悲,哪一尊佛不希望眾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眾生成不了沒辦法,這是佛的願望。正如同做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一樣,希望我這個小孩今天生下來,明天就得博士,這多好!這個就不費力氣了。可是辦不到,得慢慢培養他,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再到博士班,很辛苦很辛苦。這個實在講,絕不是父母的本願,父母的本願一定希望我今天生下來,明天他就成為博士。諸佛就是期望我們趕快成佛,而是我們自己不爭氣,沒有辦法,讓諸佛生煩惱。法藏比丘實在講,以學生來比,他是特殊的天才,太難得了。所以佛很慈悲,就給他說經。下面從個譬喻說。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
這是先用比喻說。說什麼?你發這個願,你將來會成就的。用斗去量海,這個事情難,雖難,還是做得到,如果給你長的時間,你有無量壽,你天天在量,量上無量劫,那個水一定給你量光了,所以這海水也有量盡的一天。這是比喻人要有恆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下面就正式告訴他: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佛就給他證明,你發這樣的大願,行,你可以得到。為什麼你能得到?因為你已經具備兩個條件,一個『至心』,一個『精進』。所以這一章叫「至心精進第五」。我們今天學佛,想想我們能不能成就?阿彌陀佛了不起,他建立了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今天唯一的願望想往生,聽說那裡有四土三輩九品,我們要上上品往生,做得到做不到?如果你能夠「至心精進」,那佛在此地這個話就是對你說的,『何願不得』,一定會得到。因此這四個字就是我們修學的關鍵之所在。至心是真心,真誠到了極處,這就是至心,我們要誠心誠意去修學。怎樣才算誠心誠意?我現在這個心不算誠嗎?不算真嗎?往往我們把自己這個心認為我已經是誠心誠意了,結果是差太遠了。
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要想學這個法門,要想求品位增上,必須三經合參。《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這是淨土三經,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三經要合起來研究,這樣才行。本經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歷史、概況,以及彌陀無盡的大願,這部經介紹這些。《彌陀經》勸修、勸信、勸願、勸行,所以信願行為《彌陀經》的三分,三大綱要。而《觀無量壽經》是講方法,講修西方淨土的方法,講九品因果,上品是什麼因,中品是什麼因,下品是什麼因,所以你必須統統要了解。《觀經》我們過去曾經講過,將來我們還要細講。這些經典明瞭了,我們把它統統都做到了,那你就是至心精進,我敢保證你上品上生。如果你打了個九折,我只做到了百分之九十,還缺少百分之十沒做到,那你去的時候就是上品中生。你打個八折,我只做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我還沒做到,那你就上品下生。總而言之你一定要做,你不做不行!最低限度要做到百分之二、三十,我們可以在下品下生、下品中生,才能去得了。這才是至心。
如果說我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我不必去做,行不行?不行。你天天念這句佛號,念到後來不能往生,古德譏笑你說「喊破喉嚨也枉然」,你還是沒能去得了。說老實話,我們過去世何嘗不曾念佛?天天念佛,但是我們所依照這三經去做的標準,都沒有達到百分之二十。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錄取的標準很低了,二十分就及格了,就可以往生了。你連這麼低的水準都達不到,有什麼辦法?那就沒有法子了。所以勸勉同修要依教奉行,一定要把基礎打好,這個基礎就是《觀經》裡面講的三福,三種淨業。一定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個東西不是念念的,要做到。不孝父母不行,不能往生,佛念得再好去不了,所以念佛人一定是孝子。第二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明天,我聽說有不少同修發心受三皈五戒,很難得,不容易。第三條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這個讀誦大乘就念淨土三經就夠了,天天要念。「勸進行者」,勸就是拿這個法門勸別人,勸人來修學。這是三個基本條件,我們要努力去做,盡量的去做,這就叫「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我說得很具體。『會當剋果』,一定得到結果,修因必定證果。「何願不得」?佛給他證明,他將來決定成就,決定滿願。
底下又告訴他,下面這個佛的開示很重要。
【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清淨佛國。汝應自攝。】
這裡面有三個「自」,你看「汝自思惟」、「汝自當知」、「汝應自攝」。這三個「自」,實在說,這是世自在王佛給法藏比丘的啟示,這就是傳法。因為法藏秉賦不同,前面說過「高才勇哲」,所以不必要那麼囉嗦、那麼麻煩的給他講解,一點他就通了。所以叫他,你自己去思惟,應該修什麼方便的法門,你自己去想去,才能夠達到你的願望,成就佛剎莊嚴。『如所修行,汝自當知』,用什麼方法修行,你自己應該曉得。『清淨佛國,汝應自攝』,你想建立一個超勝十方一切諸佛的國土,這個事情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去攝取。
這個答覆實在講,統統是反問他。統統是反問,我們看起來等於沒說,全是反問他,其實佛說了。佛說了什麼?就是那個「自」,關鍵就在「自」。這裡三個「自」,就像禪宗裡面講的「直指人心」,這個「自」就是當人自性,就是講他的自性。由此可知,你所有願望到哪裡去求?向你自性中求。你看六祖開悟的時候不是說得很明白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來具足的。所以佛說你自己知道,你自攝,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我們拿六祖開悟這幾句話,在此地一對照,這個「自」,味道就很深了。所以要知道,一切法不離自性。所以淨土法門在修行的原理上,跟《觀無量壽經》給我們講了八個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就是這個法門修行理論的依據。
我再跟諸位講,《華嚴經》大,那麼大的部頭,《華嚴經》講什麼?就是講這八個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可以說,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這兩句經文的註解。這兩句懂得了,《大方廣》就統統懂得了;《大方廣佛華嚴經》懂得了,這兩句話你才透徹。這是真的。所以,一切佛法都是建立在這兩句話的基礎上,多重要!「是心是佛」,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是心作佛」,這十法界是唯識所變。所以這兩句又是性相兩宗的大根大本,是心是佛是性宗的根本,是心作佛是相宗的根本。這兩句話出在《觀無量壽經》上,所以這個法門的的確確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這個「自」的意思很深很深。
發起至心,這裡面一定就含著有果報的。為什麼?你心裡有這個念頭;有這個念頭,將來必然果報會現前。所以佛教用蓮花表法,像現在商人公司有商標,佛教也有商標,什麼商標?蓮花。蓮花是佛教的標誌,法輪是佛教的標誌,佛教用這兩種標誌用得最為普遍。蓮花的意思,因果同時,因是花,果是蓮子,有花的時候,它裡面就有蓮子。所以它為什麼不用其他的花來做標誌,要用蓮花?代表因果是同時的,又代表果中有因、因中有果,表這個意思,所謂說因徹果海,果徹因源。只要精進,只要不改念頭,你決定成功,你決定可以得到,所以佛說「何願不得」!
從這三句裡頭,這三個自字,我們能夠體會到,世自在王佛對於法藏比丘期望的殷切,真正是大慈大悲,就像父母、祖父母對兒孫一樣,沒有話說的。古人也說這裡面含著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意思說,法藏比丘過去世的善根非常非常的深厚,所以前面講他「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今天他所求的清淨佛國的事情,他心裡必然早就有數了。雖然自在王佛是成佛,對他可以說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東西能夠給他、能夠幫他的忙,他自己本身的智慧、能力可以做得到,所以說「如汝所知,汝自當行之也」。這一條是從法藏的宿根來說,不必麻煩,一點就通。
第二個意思是說攝取佛國,實在講是各隨各的愛好,每個人願望不相同。譬如說釋迦牟尼佛在世,大迦葉尊者,你看天天到外面去托缽,他專門找苦人家、窮人家,到那裡去托缽去,這是他的願,他願如此。他為什麼專找窮人?窮人前生沒修福,這一生這麼窮,他去給他種福田,希望他來生能夠富貴,這好心。可是富樓那尊者他托缽專門找有錢的人家,專門找大富大貴的人家,他那個念頭怎麼想?這些富貴人家前生修福,我不去向他乞食,給他種一點福,他福享光了,來生沒有福了。這就說明什麼?每一個修行人在因地上,各人的願望不一樣、不相同,因此諸佛的剎土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佛剎清淨,有的佛剎污穢,有的佛剎是染穢混雜,有的佛剎裡面六道統統都有,像我們釋迦牟尼佛這個剎土,這是染淨統統都有的,六道都有的。有的佛剎裡面只有三乘,有的佛剎只有一乘,像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乘,統統菩薩,沒有聲聞、緣覺,也沒有六道。華藏世界也是一乘,我們讀《華嚴經》,華藏世界也是一乘,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它那裡面沒有聲聞、緣覺,也沒有人天。由此可知,每一個人的意願不一樣。佛對任何一個人不勉強,所以這個淨佛國土,你應該自攝。你到底是要有六道,還是不要有六道?還是要三乘?還是要一乘的?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事情,不必要如來來指示,用不著,這是你自家的事情。這第二個意思。
第三個意思是說,凡是淨土都有報、有化,所以有實報土、有方便土、有同居土,佛有法身佛、報身佛、有應身佛(應化身佛)。法身、報身這個是非常之高妙,一般的菩薩沒有辦法達到,唯有靠自己努力去修學,才能達到這個境界,所以佛說「汝當自知」。古德說,這個意思就是像禪宗裡面所說的,法身是向上一著,是向上之事。向上,簡單的說,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這樁事情誰都幫不上忙,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能幫得上忙,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個個都明心見性了,幫不上忙。這個東西古人所謂是「各人吃飯各人飽」,我吃飯不能叫你飽,你要想飽肚子你得自己去吃,任何一個人不能代替。所以這是超情離見,個中義理不是凡情思惟想像能夠理解的,絕不是的。話雖然是這麼說,這個可以說從世自在王這段話,實在講把法藏比丘也抬得很高。法藏比丘非常謙虛,你看:
【法藏白言。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惟願如來。應正遍知。廣演諸佛無量妙剎。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
在這章經裡面看問答很有意思。佛捧弟子,弟子是高足;學生也很謙虛,也並不貢高我慢,還是求佛給他講經說法,還是求佛。所以法藏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這裡講是如來親證的境界,不是菩薩能夠明瞭的。這個地方還有個很深的意思,這就是淨土特別法門也就特殊在這裡,二力法門。前面講三個自,自力,現在法藏比丘把這個自力完全放棄,我要靠佛力,所以這個法門、傳下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我們不靠自己,我們靠佛,這在法藏修學的時候就把這個意思透出來了,專求佛力加持。
所以說『惟願如來,應正遍知』,這是如來的十號之一。他講「非我境界」的時候,實際上這個意思很深。深在哪裡?彌陀的本願,實在講,他這個願望是希望五乘人同時都入報土,都入法性土,這種期望、這種理想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絕不是菩薩能知能解,所以他這個非我境界也是個事實。他成佛之後,他真的兌現,像前面所講的,十方諸天人民及蜎蠕類,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菩薩,五乘一到西方變成了一乘。所以十方菩薩去往生到那裡是菩薩,聲聞去往生也是菩薩,我們往生到那裡還是菩薩,地獄、餓鬼、畜生要有緣去往生,也是菩薩,那個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
不但都是菩薩,將來以後,我們再看底下第六段,第六段就是四十八願,我們很清楚的會看到,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長的樣子都一樣,面貌都相同。為什麼?大家就不會爭了。有些面貌長得好的,他就傲慢、驕傲,我了不起;面貌比較長得醜一點的,自卑感,就對別人產生嫉妒心。西方極樂世界面貌統統一樣,大家沒有話說了,你也不會驕傲,也不會嫉妒,什麼都沒有了。長得那個相好跟阿彌陀佛一樣,人人面貌、高矮統統都相同。這糟糕了,不認識了。不要緊,到那個地方,每一個人都有他心通,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六種神通都具足,所以每一個人認得清清楚楚,決定不會搞亂。這個世界妙,所以他在此地講「非我境界」,這個我是代表菩薩,不是菩薩的境界。所以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這個意義太深太深了。求佛「應正遍知」,應是應供;正遍知,這佛號是佛的十種通號之一,兩種我們就不多說了。
『廣演諸佛無量妙剎』,求佛給他講解。「演」,不但說,還帶表演的。因為他想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曉得,曉得什麼?曉得諸佛無量的妙剎。這種求學的態度,拿現在的話來講,非常符合於科學的概念。因為真正的學問是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你書念得多,見識不廣,學問不能成就。書念得多,你走的地方也多,博學多聞,你自己智慧才能增長,你才有處世的能力。法藏今天要求就是這個,不但要求佛給他講經,還要要求佛把十方諸佛的剎土,要帶他去看看,去考察、去觀摩,然後回來建立自己的世界,取人家的長處,捨人家的短處。所以他這個世界是十方諸佛世界的優點統統具足,十方諸佛世界裡面的缺點統統沒有。這很符合於科學的,這是他對世自在王佛的要求。
『若我得聞,如是等法,思惟修習,誓滿所願』,這一句裡面,我們看到了菩薩的三慧,聞、思、修,這才叫至心精進。要沒有聞思修,佛給你講了,講了也沒用處,講了以後也是白講。跟他講了,他真幹。「若我得聞」,聞慧。「如是等法」,就是廣演諸佛無量妙剎。這裡面就是講的理事因果,佛給我們講這些道理。其他都不必說了,要明瞭理論,有理當然就有事,有事一定有理;有因必有果,有果一定有因,你只要把理事因果通達了,沒有一法不通達,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都明瞭了。為什麼?總出不了因果,總擺脫不了事理,這就指如是等法。「思惟修習」,思惟是明瞭,修習就是修行。修是講修正,習是什麼?習是做到,把修正的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個叫修習。「誓滿所願」,這一句很了不起,並不是說我修行到一個階段就可以了、就滿足了,不是的,他要滿他的願。這是值得我們要效法,值得我們要學習,我們今天發個上品上生的願,我們要誓滿所願。
淨土三經不多,分量不多,三經統統印起來,也不過就是我們這個本子這麼厚而已。我們這個經只有這個本子的一半,後一半我是把倓老法師的《念佛論》附在後面,實際三經整個印出來也不過就這麼一本。可是這三經你要是細說,那就是一大藏教;一大藏教歸納起來,就在這三經上,三經義理無有窮盡。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理,曉得這個因果,我們認真也像法藏一樣,至心精進,我們取上品,必定也能夠做到誓滿所願。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只能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