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一次宣講)—成佛第一法門  (第四十六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46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八頁,倒數第三行:

  【菩提道場第十五】

  這一章我們看到題目就知道,這是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道場的莊嚴。去年我們年終是《無量壽經》,今年開年我們又是以《無量壽經》開始,終始都沒有離開《無量壽》,這是非常好的一個兆頭。淨土法門修學的人多,要能夠普遍的弘揚,確確實實能夠轉移劫運。劫運都能夠轉,何況我們自己個人的命運,是決定能夠轉移的。所以這個經確實是不思議經。古人說《華嚴》是大不思議經,本經實在是不思議經當中的精華,這是值得我們珍惜的。請看經文:

  【又其道場。有菩提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華果敷榮。光暉遍照。】

  介紹道場,首先看到它道場外面的樹木,從外面的莊嚴已經是不可思議了,內裡面的莊嚴就可想而知,這是一定的道理。經上告訴我們,彌陀道場菩提樹非常的高大,也非常之茂盛。前面我們看過西方極樂世界這些寶樹,道場樹當然也不例外,必然是七寶,或是無量眾寶合成,這是一定的道理。樹木大小實在說我們不必去執著,為什麼?因為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換句話說沒有大小。佛說這個經,有許多地方是以我們眾生的觀念來說明的。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那真的所謂是「百聞不如一見」,真真實實見到這個境界你才知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萬分之一都沒講到,那個世界確實是不可思議。

  西方極樂世界一般的眾生報身就高大,像我們看到讚佛偈裡面所講的,讚歎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是讚歎阿彌陀佛。佛的身相這樣高大,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的相跟佛是一樣的。我們現在雖然有些經上說佛相高一點,菩薩相稍微矮一點,眾生相又小一點,那是激發我們對於佛菩薩的恭敬心而說的。我們今天畫像也是如此,佛像畫得特別高一點,菩薩總是要稍微矮一點,不能跟佛一樣高,更不能超過佛,這是我們的恭敬心畫的。實際上我們今天讀了這部經完全明瞭了,身相是一樣的。因為四十八願都說過,如果身相跟佛不一樣的話,阿彌陀佛就誓不成佛。他現在已經成佛了,所以說他那個世界的眾生跟阿彌陀佛的身相一樣,相好光明完全相等,它是平等世界。這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讀過,平等的世界。所以我們這世間有造像、畫像那畫法也是對的,我們也不必批評它,那也是對的,激發我們對於佛菩薩的尊敬,這是對的。所以從身相廣大,樹木當然也高大,這是一定的道理的。我們再繼續往下面看:

  【復有紅綠青白。諸摩尼寶。眾寶之王。以為瓔珞。雲聚寶鎖。飾諸寶柱。金珠鈴鐸。周匝條間。珍妙寶網。羅覆其上。百千萬色。互相映飾。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

  這一段還是說寶樹的莊嚴。前面一段是說寶樹的體質、相狀,這一段是講樹上的裝飾,有許多的摩尼寶珠。這個珠一定很大,為什麼?稱為『眾寶之王』。摩尼珠常常翻作如意珠,摩尼寶珠是如意珠,我們心裡面想要什麼,它就能夠變現什麼給我們受用。這個事情是真的嗎?給諸位說,確實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整個宇宙的色相統統是幻化的,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而已,我們迷了,不曉得。在這個世間有少數的大科學家,他們從實驗室裡面證明了,證明什麼?世間沒有物質,所謂的物質原來是一般人的錯覺。他說錯覺,我們佛法裡面講迷,迷就是錯覺,錯覺就是迷。所以《心經》告訴我們真相,「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沒有兩樣,是一樣的。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所有一切物相,現在科學家證實了,原來是一種光波,是一種振動。所以我們心裡面動了,就現這些色相。《唯識論》裡面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個不覺就是動,覺不動。所以諸位要曉得什麼是覺、什麼是迷,最容易揀別的,就是你的心動不動,你心不動就是覺。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的時候不動心,這時候覺,一切萬法了了分明;心一動就迷了,迷了之後是愈迷愈深,這就麻煩。

  所以學佛實在講沒有別的,你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修什麼?修不動心。不動就是覺,覺就是清淨,清淨就是正知正見。可見得自古以來那些祖師大德陶冶人他那個方法,就是叫你得定,以種種順逆環境來鍛鍊你,教你在這個境界裡頭學著不起心不動念。入到這個境界才曉得萬法一如,萬法不二,所謂「生佛不二」,眾生跟佛不二,理事圓融,圓融到究竟極處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但是理上融了,事上也融。我們今天入這個境界,理上融了,事沒融。所以理事圓融,那是西方極樂世界,連《華嚴》上一真法界還不能跟它相比。

  所以經上給我們講的這些事都是真實的,不要認為這是假設的,這是一種理想,不是,真的是這個事情。我們要相信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妄;「實語者」,實就不假,實實在在的;「如語者」,如語有這個事情佛才說,說的跟這個事情是一樣的,說的絕不過分,不增不滅,這才叫如;「不誑語者」,誑是誇大,沒有一絲毫誇張;「不異語者」。《金剛經》上如來是五語,我們要相信,能夠相信佛語,這個人有福。不相信佛語的人,那是很標準的薄福之人,沒福,不相信佛語。所以相信佛語是有善根、有福德,我們一定要相信。

  許許多多『摩尼之寶,以為瓔珞』,「瓔珞」是一種莊嚴具。這些瓔珞佩在哪裡?不是佩戴在身上,是在樹間,這是講道場樹。道場樹掛滿了瓔珞,用這個來裝飾它。『雲聚寶鎖,飾諸寶柱』,宮殿外面的柱子。『金珠鈴鐸』,「鐸」也是鈴的一種,上面有一個把,從前我們學校上課的時候搖鈴,那個鈴叫鐸,有個把子的。『周匝條間』,條是樹枝,這是圍繞著樹枝。還有羅網,『珍妙寶網,羅覆其上』,樹上面覆著「寶網」。這個寶網不僅僅是裝飾品,它還有非常妙的作用,這個作用在底下這段文裡頭我們會看到。『百千萬色,互相映飾』,因為寶種類多、顏色多,而且這些寶跟樹都會放光,所以這光彩就多。『無量光炎,照耀無極,一切莊嚴,隨應而現』,這兩句很重要,這「一切」就包括的範圍太廣太廣了。換句話說,十方諸佛剎土的境界,你想看什麼都能現出來。就好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電視螢幕雖然不大,但是一切莊嚴也是能夠隨應而現的。我們現代人講資訊的時代,這資訊還是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比也比不上人家。談到科學,西方極樂世界在科學來說也是最尖端的,最究竟、最圓滿的科技發展的一個世界。所以如果說是佛教裡頭不講究現代的科學的話,那是錯誤的,你展開大乘經典,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下面這就舉幾個實例,就是「一切莊嚴」,舉幾個例子:

  【微風徐動。吹諸枝葉。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這個樹出聲音,風一吹,樹葉都是七寶,而且裡面還有摩尼寶,還有寶鎖、金珠鈴鐸,還有寶網,風輕輕一吹,你想想看,這個音聲就美妙了。我們此地製作的風鈴,風鈴不過是幾片銅管,可是風吹的時候音聲就很好聽、很悅耳。如果這風鈴統統是七寶做的,那音聲那就更美了。所以我們從這裡推想、去想像,你才曉得風一吹的時候,等於奏交響樂一樣的。而且它這個音樂跟我們這世間音樂不一樣,不但它不凌亂,它有節奏、有拍節,而且還能夠演說妙法。不但能演說妙法,音聲流布十方國土,『遍諸佛國』,「遍」是周遍。這個音聲說法是六塵說法,演說著無量妙法,這就妙。換句話說,一切諸佛所說的經典,能夠在極短的時間當中普遍都演唱出來。我們古人也很會想像,譬如《華嚴經》很大,八十卷《華嚴》。我們在台灣有些寺廟裡念《華嚴經》,一天念八個小時,大概念半個月這部經才能念完。雖然念完了,還免不了有念錯、有念漏掉的。所以古人用什麼方法?他把八十卷《華嚴經》鑄在一個大鐘上,經文那是都鑄在鐘上,這個鐘一敲,這遍《華嚴經》從頭到尾統統念完了,一個字沒念錯,一個字也沒念漏掉,很妙!你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風吹樹葉,不但《華嚴經》念完了,十方一切諸佛所講的一切經,統統念完了,妙極了!

  所以我們不入這個境界不知道,入了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經是不思議經,咱們這人也是不思議的人,才能入不思議經。要怎樣才能入這個境界?給諸位說,要決定的清淨心,你才能真真實實入這個境界。我們今天是無法想像到這個境界,就是我們有妄念,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是我們的病根。常常要覺悟,要把這個病根拔除。菩薩修六度,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就是拔這個病根。布施就是叫你捨,捨什麼?捨妄想、捨分別、捨執著,這個重要,比捨錢財還重要。可是一般講布施,先從錢財講起,為什麼?因為你捨不得,先捨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捨。

  學佛的人要相信因果,要知恩報恩。我們天天念佛、課誦,迴向偈裡面都說,要「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們想想,我每天這句話說好幾遍,是真的還是假的?真有這個心嗎?如果沒有這個心那就要生懺悔。為什麼?原來我是口是心非,早晨在佛菩薩面前打一個妄語,晚上又打個妄語,這就錯了。如果不能把佛菩薩的教訓都老老實實的做到,那就是打妄語。怎樣才真正能報佛恩?要依教修行,這才能報得了佛恩,要依教修行。怎樣下濟三途苦?要弘法利生。你不把佛法給這些眾生,他怎麼能得救!換句話說,你要布施佛法,你就能救三途苦。

  我們這個經印完了,這個經大家曉得,是十方諸佛如來度生成佛的第一部經。這個不容易!一生能遇到這個經的,那你真正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真正做到了。我們印的經都送完了,現在僅僅保留的,講堂大家借用的經本,經本沒有了,現在馬上開始再印,再重新做版再印。這個經一本三十五塊錢。我這口袋拿出錢來想到,我少用三十五塊錢,這世間就多一部《無量壽經》,這世間就多有一個人得到這部經典,他也許就得度了。如果你常常有這個念頭,這就是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具體真真實實你做到了。這個經本印得愈多愈好。我們這個道場成立以來,我們印這個經,我概略的估計了一下,大概印了有八萬本,大大小小的合起來差不多有八萬本。這不少年,十年!我們努力一下,看看今年能不能印十萬本。今年印這個經更圓滿,我們把《長壽懺》、把《淨修捷要》附在後面。誦經,經本有了;修行,行門的儀規也有了,變成我們修淨土真正一個非常完整的課誦本,我們就依照這個本子來修。這是心心念念都在道上,心心念念我要報佛恩,我要幫助一切眾生,用這個方法。除這個之外,錄音帶很有效果,這是有聲的佛經。所以你們同修國語說得很標準的,你們應當自告奮勇出來錄音。把這個經念熟,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不超過一個半小時,我曉得這個就可以了。我們可以去租借一個錄音室,因為錄音室隔音設備好,錄的效果好,錄一套母帶。我們來製作有聲的《無量壽經》,錄一套有聲的《長壽懺》、有聲的《淨修捷要》提供大家修學,那就方便多多了。這是我們每一位同修,你真正得到佛法殊勝利益,你想報恩,只有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最有效果,也非常容易做得到的。

  這些方法,給諸位說,就是『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國』。我們要有這個大願,把這個經本、把這錄音帶流通到全世界每一個地區。現在的交通非常便捷,凡是去國外的我們都讓他帶去,國外來的咱們也讓他帶去。跟我們接觸,決定沒有空手回去的道理,一定要把這個法寶介紹給他。我們盡心盡力來做,上報四恩、下濟三苦的功德就圓滿了。圓滿,不在事上做了多少,是在你真的盡心盡力了,事上做的多少那是緣分、機緣,隨緣分。所以我們的心到了就是圓圓滿滿,心到,力量都做到了。

  一切音聲當中,『最為第一』。這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示過,哪個聲音是第一?念《無量壽經》這個音聲第一。怎麼知道它第一?因為你念一切音聲,你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一切經典的音聲,固然是非常之好,不能一生成就,你一生想成就不可能;唯獨這個經,圓頓大法,一生成就,一生決定成就。不但一生,如果你真精進,經上說,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決定往生不退成佛。所以這個音聲是『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所以我們能夠想像而知,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給諸位說,都是說《無量壽經》,都是說一生往生不退的法門。所以它這個功德莊嚴,那就太偉大了,真正不可思議。

  【若有眾生。睹菩提樹。】

  這是見到,見到這個樹。

  【聞聲。】

  風吹著枝葉,乃至於樹上莊嚴這些寶物所發的音聲。

  【嗅香。】

  我們這個世間的寶,雖然有七寶,七寶沒有香氣,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有香氣,這是我們的寶不能跟它相比的。所以那個地方叫「香光莊嚴」,《大勢至圓通章》裡面講得很清楚,香光莊嚴。

  【嘗其果味。】

  這個樹有花有果。

  【觸其光影。】

  這就更不可思議。乃至於:

  【念樹功德。皆得六根清徹。無諸惱患。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它有這麼大的功德。這些所說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的,樹的功德如上面所說的,都能夠幫助我們六根清淨。『徹』是徹底的清淨,煩惱不生。所以我們往生去,實在講是帶業往生,我們煩惱、習氣一品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菩提樹是這樣殊勝的功德,西方極樂世界六塵所具的功德,跟這個菩提樹相都彷彿。所以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換句話說,都是能夠得到六根清淨。雖然帶著煩惱業習種子,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助緣,你這些煩惱決定不能現形;壽命又是無量,所以久而久之,那個煩惱業習種子自然就沒有了,你也不必去問,也不必去想,也不必去憂慮,自然就沒有了。我們世間俗話常講,「習慣成自然」,到西方極樂世界日子久了就培養成習慣,習慣長了就變成自然,自然煩惱不生。不斷而斷,這個妙!沒有想斷,到後來就沒有了,完全沒有了。

  『住不退轉』,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往前精進,沒有往後退轉的。精進速度快慢,那看你自己修學的勤惰,你要是很勤奮,那進步得很快;不甚勤奮,進步比較慢就是,絕對不會退轉的。這一點也要特別注意,為什麼?他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一切諸佛剎土統統有退轉,所以沒法子成就。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學佛,在這有這個機緣聽這部經,那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我們過去世中生生世世也都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絕對不是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種善根,而我們每個人都有在無量佛處種了很深厚的善根。為什麼今天還是這個樣子?退轉,隔陰之迷,才搞成這個樣子。為什麼會退轉、會隔陰之迷?沒修淨土法門,沒有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學一學,學別的法門去了,或者遇到淨土念佛不肯老實念,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想參禪、還想念咒,這就不行,這就壞了。所以我們的毛病,最大的毛病,我覺得還是古人講的話有道理,夾雜。你不是專修,你是雜修的,雜修去就難!善導大師給我們說,一萬個人當中,難得二、三個人能往生。雜修之人,要在臨命終時最後那一剎那,心裡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才能往生。可是一般絕大多數的人,沒那麼大的福報,臨命終時神智昏迷;神智昏迷,他還會有個念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是助念,提也提不起來。這個問題大了!所以我們要注重修福。

  佛法,實在講智慧第一。但是佛教給我們福慧雙修,把福擺在慧的前面。因為你有福,臨終時頭腦清楚,你不迷惑,那是真正的福報。頭腦如果清楚的人,臨命終頭腦清楚,一點不迷惑,我相信我們諸位在座同修,如果你臨命終時頭腦清楚,你決定往生。為什麼?你一定會念佛,你一定想到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那哪有不去的道理?就怕說臨終迷惑顛倒,那我們這一生佛,這是又白念了。所以你想,修福多重要!我們在一生當中縱然有福報,我們希望把福報與一切眾生共享,我們自己不要享受,給一切眾生享。自己求什麼?就是求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來接引,我們跟佛去了。什麼都不求,只求這一樁事情,那你就對了。真希望有這一天,那你就要從現在做起,你要真做,一點一滴都要為弘法利生,都要莊嚴淨土,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印經是莊嚴,念佛是莊嚴,勸一切眾生念佛是莊嚴,念念想著把淨土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我這個念頭一天到晚不間斷,一有機會我絕不放過,這就是真正莊嚴佛淨土。所以諸位要知道,莊嚴佛淨土決定不在這些香花布置,不在這個,這是表面,表面做得再好看,沒有內容沒用處。你看黃念祖老居士在《谷響集》裡面他的信件,還有一些信件還沒有發表的,我這裡還有好幾封,他也說得很明白,現在我們真正學佛,要著重實質,不要著重外表。這個話是針對現前學佛的通病而說的,現在很多人學佛重外表。他特別提倡實質,這很重要的。下面這一段這很重要,這是講真實的成就:

  【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這個三忍,李老師上面有個小註,第一個是「悟有而不有」,第二是「心柔智順」,第三「涅槃實相」,這是三忍簡單的註解。我們在前面,曾經在四十八願裡面讀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證得一二三忍,並沒有指明這個一二三是哪種忍。那要就本經,這個一二三忍就是指這段經文。如果照一般經文上說,像《仁王經》上的五忍,但是它第三忍是無生法忍,這一句說得就清清楚楚。《仁王經》裡面將菩薩分為五個位次。第一個位次叫伏忍,能夠把煩惱伏住。第二個位次叫信忍,信心才真正能夠生起來,這個信忍彷彿就是《大乘起信論》那個起信的意思。第三個位次順忍,那就是此地講的『柔順忍』。第四個位次『無生法忍』,第五個位次寂滅忍。所以從《仁王經》的意思來講,『音響忍』那相當於信忍。這什麼位次?這是地上菩薩的地位,是初地、二地、三地,「音響忍」。四地、五地、六地,「柔順忍」;七地、八地、九地,「無生法忍」;十地、等覺、妙覺,寂滅忍。你看這個位次多高!所以不要說見阿彌陀佛,你還沒見到阿彌陀佛,到阿彌陀佛那個道場去,先看看這些樹,你已經就證得無生法忍了。佛還沒見到,你已經是證到七地以上的地位了。前面李老師註得沒錯,「阿鞞跋致七地以上」,他有道理,不是隨便說的。所以迴向偈說,「華開見佛悟無生」,這是真的。

  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從三經、從五經合參,就是合起來看、來研究,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那個世界是真實不可思議的境界。雖然說四土三輩九品,這是理上講的,有,事上講的沒有,事上講它是一個法界。這個很難懂、很難懂。正是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所說的,這個事實的真相,是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一切經論裡頭也沒有這個講法的。所以我們為了體會方便一點,我們往往舉例子來說。譬如我們現在世間學校,小學就是小學,小學裡頭決定沒有中學生;中學就是中學,中學裡頭沒有大學生;大學就是大學,大學裡頭沒有研究生。各人是各人的教室,各人是各人的學校,這是有等級的。好像四土三輩九品,它等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在學校念書,一年級是一年級,二年級是二年級,清清楚楚。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有,也是有這麼多等級,但是上課在一班上課。這就奇怪了,我們看不到這種學校,從幼稚園到博士班,在一個教室上課,一個老師在講課,這個妙!

  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難信之法,連菩薩都不相信,哪有這個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有這個奇怪的法門。所以你往生到那裡去,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實在講你是博地凡夫,但是跟你坐在一起聽阿彌陀佛講經的,這邊是觀世音菩薩,那邊大勢至菩薩,真是奇怪,居然跟你坐在一起聽經,這是不可思議,這難信之法。蕅益大師講,一切世界裡頭沒有這個現象,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這是阿彌陀佛大願的加持。為什麼?他主張平等。換句話,十方諸佛世界都不平等,那跟你講是理上平等,事上不平等。西方極樂世界理事都平等,這個很奇妙。

  所以你對於四土三輩九品不要放在心裡,不要在那裡計較我的品位,計較這個幹什麼!統統在一個講堂聽課,不管你自己實質上你的程度怎麼樣,統統在一起。天天在一塊薰習,所以他進步快,不會退轉,大菩薩會照顧小菩薩。何況阿彌陀佛說法的技巧非常之妙,「一音說法,隨類得解」。絕對不會說佛在那裡說法我們凡夫聽了聽不懂,菩薩聽得懂我們聽不懂;或者是我們聽懂了,菩薩嫌太淺,沒這個道理。每個人聽經都適合他的程度,這很奇怪。而且更奇怪的,是你想聽什麼經,佛就給你講。我想聽《華嚴》,我在這裡聽經,佛給我講的《華嚴》,字也沒錯,意思也沒錯;你想聽《楞嚴經》,你聽的就是《楞嚴經》,這個奇怪。你心裡想聽什麼,你聽他講的就好像針對你講的,這個不可思議。這個理論我們現在科學家他說可能,但是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做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統統都是事實。

  李老師這個解釋簡單而且容易懂。「音響忍」是從音響裡面覺悟。這音響代表什麼?六塵。因為娑婆世界眾生六根裡頭耳根最利。你看《楞嚴經》上文殊菩薩選擇圓通,就選擇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耳根最利。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能夠真正覺悟到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真相是什麼?是有而不有,空而非空。這個境界就很高。剛才講初地、二地、三地的境界,地上菩薩的境界,實在講就是《般若心經》的境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要悟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你才能真正放下,真的看破、放下。所謂放下是什麼?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當然更沒有煩惱。為什麼?事實的真相就是如此。所以你那些憂慮、牽掛、煩惱都是冤枉,它本來沒有的。從哪裡來的?就是你自己打妄想生的,不是真的,沒有那回事情。不但這些是虛妄的,連生死輪迴都是虛妄的。你迷了,迷了真有,就好像你作夢一樣,真有;悟了,曉得是假的,有而不有。有,沒有妨礙,你要真正覺悟了,我在作大夢。你不妨天天作夢,沒有關係,你不迷了。有,這是什麼?眼前這些境界統統有;不有,是我心裡頭沒有,心裡頭對這個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這是這個講法,有而不有。我心得清淨了、得自在了,一切法裡頭都沒有妨礙,順逆統統自在。這是第一種忍。

  第二種忍高了,裡面生智慧,「柔順忍」。心地柔和,以智來順一切境緣,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要用智慧來隨順,不是感情。什麼叫智慧?換句話說,清淨心。用清淨心來隨順,無論什麼境界裡頭決定不失清淨心,這個就是心柔智順,柔順忍,這也就是智慧的流露。這兩重功夫都是建立在清淨心的基礎上。正因為如此,所以佛才跟我們說「心淨則土淨」,這個原則是決定不變的。我們要想真正得往生,心不清淨是不行的,是去不了的。千萬不要錯會了意思,我念佛就能往生,不一定。念佛就能往生,好比你在學校,我念書就可以畢業,行不行?考試不及格,一樣畢不了業。不能錯會了意思。我念佛要念到心清淨就能往生,清淨就是及格了。所以這個意思,那真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錯不得!一定要念到身心清淨,這就決定往生。到你真正決定往生,給諸位說,你自己曉得,我們一般人講,人有預感,這就是你自己知道。你的預感愈強烈,換句話,你愈有把握,它真的相應,真的有感應,決定往生。

  「三者無生法忍」,這個境界高了。無生法忍這個境界跟佛的境界完全相同,沒有兩樣。「無生」是一切法不生,不生哪有滅?有生才有滅,不生就不滅。這個一切法,不但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切法,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乃至於我們眼前,我們的身體、我們周圍的環境,統統是不生不滅。這話說得我們就很難懂,為什麼?我們明明看到人有生老病死,花擺著幾天就枯掉了,乃至於這個世界還有成住壞空,怎麼會有不生不滅?我們看到的境界都是有生有滅,所以我們講生滅容易懂,我們馬上就接受,這個是正確的。其實生滅是錯覺,我們把這個現象看錯了,真相?真相是不生不滅,這個我們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說實在話這個也並不難懂,你們同學在這裡聽經聽了很久,我們今天為什麼看這個世界是生滅的?我們用的這個心是生滅心,生滅心看外面境界就變成生滅法,迷是迷在這裡。外頭境界有沒有迷悟?沒有。迷悟在心。

  佛的心是清淨的,他裡頭沒有生滅、沒有念頭,一念不生,沒有生滅,他看外面境界是不生不滅。像《法華經》上所講的「是法住法位」。是就是是非的是;法,萬法的法;是法住,住是安住,法的位置上。「世間相常住」,永遠是這樣的。這是佛在《法華經》上講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出無生法,一切法不生不滅,這佛眼睛看的。佛為什麼見到這個境界?因為佛用的是常住真心,也就是用的不生滅的心。我們用的心是生滅心,所以我們見不到這個境界。我們心裡面剎那生滅這個相,我們自己不曉得。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就是這念頭的起滅,心裡頭妄念的起滅,一剎那有九百次的生滅。所以我們看外面的境界相就看成一個生滅相。

  的確很難懂,這個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佛的心像鏡子一樣,鏡子照東西,照在那,鏡子不生不滅,它照的那個境界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凡夫的心像什麼?像那個電影的攝影機一樣,也在照。照得清不清楚?那個鏡頭一開一關、一開一關,關得很快,它這個生滅心,所以底片一張一張,都是生滅相。你從這個比喻慢慢去體會。我們凡夫的心,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就是攝影機看外面境界,所看的統統是生滅相,是一種生滅的相續連起來的這種相。佛心轉識成智,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就變成大圓鏡了,就變一面鏡子,沒有生滅。所以他看外面境界就看到真相,原來真相是不生不滅。一切法統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中論》裡頭講的「八不」,這是說明了諸法實相如是,一切法的真實相如是,所以真相完全見到了。見到這個真相,給諸位說,就叫做見佛。佛是什麼?佛就是一切法的真相,就是諸法實相,就是見如來;禪家講就是見自己本來面目。所以這個境界很微妙,但是它是非常真實的。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就是自己本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本人,奇妙至極。

  這個經上特別用三個「忍」字,用意非常之深刻,也正像《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的,「一切法得成於忍」。佛法重視這個字,儒家也重視這個字,所謂是「小不忍則亂大謀」。世出世間一切法,你要想有成就,你都要有忍耐;你沒有忍耐,縱有成就,是很有限的。的確,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仁王經》上用五忍,本經講三忍,可見得忍非常非常重要。我們要基於這三個忍字,來認真的修學三福、六和。三福是自己的修養,六和是處眾,換句話說是團體的精神。六和敬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我們真正來提倡六和敬,不但能夠帶給我們自己一生的幸福美滿,同時能夠帶來社會的祥和,天下太平。所以我們應當特別注重修學六和敬。這三種忍都是三種高階層的境界,菩薩境界,也是淨宗所講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上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給我們說出,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沒有見到阿彌陀佛,見到彌陀道場外面的環境,就能夠入這個境界,何況聽佛講經,那當然更殊勝!那還怕一生不能成佛嗎?成佛一定很快就成就了。見到道場樹都有這麼大的成就。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華果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

  經上凡是加上這句『佛告阿難』,下面的話就很重要。為什麼?他叫著名字,提醒他注意,底下這句話就重要了。『華果樹木』,這就是指六塵的環境,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物質環境都給眾生做佛事。什麼叫佛事?這是我們學佛的同修要認識清楚。現在這個佛事意思曲解了,說佛事就是死了人,請出家人去念經,這叫佛事,寺廟裡面叫佛事。這錯了。佛門裡面經典上所講的佛事,就是佛陀的教育、佛陀的教學、佛陀的教化。佛給我們講經說法是教導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都是教導我們的,沒有一樣是沒有意義的,是虛設在那個地方,沒有,統統是教導我們的。這不得了!換句話說,一踏到西方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從來沒有中斷的時候。我們今天再好的老師,晚上睡覺得休息,不上課的時候離開老師。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為什麼?整個世界一切設施,統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是我們的善惡業力變現的業報。我們自己一生的際遇是業報,我們的環境也是業報,共業;個人一生的際遇,別業。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別業,蒙佛加持,跟阿彌陀佛能夠連繫在一起,這是佛力加持。共業實在講,是阿彌陀佛大願示現的,換句話說,統統享阿彌陀佛的福報。這個不得了!所以沒有一樣東西不是阿彌陀佛為了教化眾生在那裡設施的,所以你眼見的、耳聽的、鼻嗅的香、身體所接觸的,統統幫助你『六根清徹』,都能達到這個目標。所以他才能夠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注意那個「圓」字,圓是圓滿,不是一般的三不退,圓滿的三不退。什麼人證得?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下品往生的,都是圓證三不退。這樣一個修學的環境,諸位冷靜去想想,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所以,一生沒有遇到那沒有話說,沒有這個機緣;遇到了而不求往生,那真是愚人,真正是狂妄。下面這個幾句,佛給我們說出來了:

  【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

  西方極樂世界六塵都是利益眾生,都是教化眾生。這樣的殊勝莊嚴從哪來的?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是佛的威德、神通力變現的,是他『本願』,本願就是四十八願,因地上發的大願成就。『滿足願故』,願願都圓滿,願願都沒有欠缺。『明了』,不是含糊,不是隨便。『堅固、究竟願』,後面是明了願、堅固願、究竟願(它這當中省掉了一個願字),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莊嚴,能夠成就一切眾生當生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我們才真正肯定、認清楚它,十方諸佛度生成佛的第一法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