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當生成就之佛法—無量壽經菁華(人生最高的享受)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1997/10/3-5  美國南澤西  檔名:WD02-021-0005

  【十七、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莊嚴眾行,軌範具足」底下一句,是『觀法如化』,這一句也是把我們一般錯誤的觀念糾正過來。「法」是一切法,不但六道是世間法,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聖法界,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法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是虛妄,十法界也是虛妄的,世法、佛法都是虛妄的。所以果然知道如幻如化,《金剛經》上講的「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就是「化」的意思。世出世間法,夢幻泡影,確確實實了不可得。了不可得,我們在現前好像有這些東西存在,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幻化相的相續相,就是說這個幻化它是一個接一個,這樣連接起來,它不是一個永恆存在的。相續相存在的時間也不長,所以佛用露來比喻。露水,我們都看到,早上一起來我們看到那個草、樹木上面有露水,那個露水,太陽光一出來,它就沒有了。所以就是形容一切法的存在就像露水一樣,它存在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所以說「如露亦如電」,好像露水,好像電光,我們看打雷的電光一閃,馬上就消失了。這是比喻它的相續相不很長,好像露水、好像電,那是形容這一切法的真相就是剎那生滅,所以說了不可得。就是說我們在這一切法當中,我們實際上是得不到的。這是教我們觀一切法,你看外面的一切這些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然後再觀我們自己內心,我們這個身體,我們的心也是這樣,都是假的、空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個我們要以很深入的去觀察,才放得下。這四個字是觀慧,在中文裡面講,叫觀照,你去觀察這個事實的真相。

  『三昧常寂』,「三昧」是正受,你的享受正常,就叫三昧。前面說,離苦樂憂喜捨,苦樂憂喜捨,你都不動心了,這個人就入定了,這個人得三昧。「三昧常寂」,這個心是寂靜,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心是清淨的。恆常保持清淨,這個心就是佛菩薩的心,入這個境界,自己就成佛、成菩薩了。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句也是第一條。為什麼把這個口業擺在第一?因為口業容易犯,所以就把它擺在第一。我們修學,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個話很有道理。凡是來講是非的,講怎麼樣怎麼樣,他就是是非人。專門講別人過失,這個是要不得的。你看師父最近,去年年底講一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也是針對這方面來講。尤其講經的法師,《殊勝志樂經》上面講,有兩個說法比丘,有別的比丘給他毀謗,說他們兩個破戒、不如法。後來這兩個說法的比丘,人家都不聽他的,講他的壞話,不聽他的。後來說這個口業的人就墮地獄了,他的罪為什麼這麼重?就講他們兩個人,有這麼了不起嗎?實際上那個結罪,並不是說跟他兩個人,而是跟廣大的群眾,他把廣大的群眾法身慧命斷送掉了。一個說法的法師,你盡量講他的毛病、講他的缺點,那還有誰會聽他的?佛法上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你對說法的法師,專門講他的壞話、講他的缺點,使這個地區的大眾不信任他。這個損失,在那個說法的人來講,是沒有太大的損失,但是大眾聞法的機會都喪失掉了,所以這個罪過有這麼重。所以「譏他過」很容易犯,這個在佛門裡面也常常碰到,這是我們要注意的。所以《無量壽經》把這個三業,口業放在第一條,這個我們要很注意。《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大家可以請一部回去聽,你就會比較完整的了解。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律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威儀、風度、規矩、好樣子,這個是律儀的意思。大家不要想到律儀,只有戒律裡面所講的,那是三千年前古印度的生活方式,現在我們社會生活方式跟古印度那是完全不一樣。我們要知道在這個經文當中,知道它的原理原則,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根據這個原理原則,在我們現前要怎麼去做法,這樣就對了。不是說照古時候那種生活方式,那方式都不一樣,你怎麼有辦法去照那個方式?那是做不到的,這些我們都要清楚。所以在事相上一定要契機,也就是家師常講的,佛法要現代化、要本土化,我們才用得上。我們現在住在美國,美國的一些規矩、風俗人情、法律,我們樣樣遵守,樣樣不違犯。這是現在在眼前這個社會,「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是把我們在行門裡面的,統統包括盡了。心要清淨,不能被污染。哪些是污染?妄想是污染、分別是污染、執著是污染,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就不污染了。如果你能夠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那你就入華嚴的境界,就是法身大士。早上跟大家講的,師父說,你一念轉過來,怎麼轉?就是把你的分別、執著、妄想放下,轉過來,那你就是法身大士。所以《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是圓頓大法,裡面其中有一句我們真的會用,那你就成就了,這是要努力去做的。

  如果做不到,妄念還常常起來,怎麼辦?念頭一起來,立刻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清淨的,阿彌陀佛是清淨心。不起念就算了,一起念馬上換成阿彌陀佛,這個叫做會念佛。所以我們念佛,就是在你這個起心動念當中,你念頭起來的時候,就妄念起來的時候,你要警覺得快,趕快把它換成阿彌陀佛。所以古大德跟我們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就是不怕你妄念起來,妄念它一定會起來,不要怕,這個沒有關係。妄想起來,你不要去管它,起來了,我們要警覺得快,要趕快把它轉過來,轉成佛念,用功就是這樣用的。這樣用功,功夫才會得力。如果不是這樣用功,那功夫就不得力了。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要去訓練的,常常時時刻刻起心動念,你都要有覺照的功夫,要警覺得快。妄念起來,你不要擔心,不要去在意那個妄念,不要去害怕那個妄念,剛才我怎麼起那個妄念?我剛才為什麼想那個壞念頭?你愈想那個心就愈亂,不要去想,妄念起來就隨它去,你照顧這個佛念、佛號就對了。所以我們是以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佛號,念這句佛號,把我們的分別執著都換過來。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覺,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要換得快!所以這句也是把怎麼積植德行,『植眾德本』,這個綱領給我們說出來,都要把它用在生活上,你是真正的彌陀弟子,你是真正的學阿彌陀佛。

  底下一條是:

  【十八、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恆以布施』,這個「恆」是經常不斷的布施。「布施」,用現在話來講,為別人服務,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這個就是布施。所以布施的範圍非常廣泛,絕對不是說拿一些錢、捐一點錢就是布施,這個是錯誤的,這個是把布施看得非常的窄小,不知道布施是服務大眾。我們剛才講過了,你做個家庭主婦,你每一天都在修布施,但是你自己不知道。『持戒』,用現在話來講就是守法。戒律的範圍,在這裡講也是廣義的,除了佛制定的戒條之外,我們生活的規範,這個都是屬於戒的範圍。比如說我們穿衣吃飯,這個也是要有規矩,你一定是先穿裡面再穿外面,這個就是「持戒」。所以這個持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要了解。

  『忍辱』就是耐心,有高度的耐心,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你在世間想要成就一樁事業,你沒有長遠心,沒有高度的耐心,那是不可能成就的。我們看阿彌陀佛他建立一個極樂世界,他還要花五劫的時間,所以這個都是要靠長遠心,要靠耐心。

  再接下來是『精進』。「精進」兩個字,在大乘經上講,菩薩的善根唯一精進,世間法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菩薩他已經沒有貪瞋痴,所以他的善根就是精進,精進就是菩薩的善根。什麼叫精進?精是專精的意思,在我們世間從事各行各業,也是要專精才能成就。你做得太多、太雜,你的精神、你的時間都分散掉,不能集中,縱然做了很多,但是成就都是很平凡,不能有太突出的成就。如果你真精進,你專精了來求進步,在我們佛法裡面講,你一門深入,修哪一個法門都好,只要你一門深入。你念佛,就是專心念佛;你參禪,專心參禪;持咒,專心持咒;修觀想的,專心修觀想,那一定能夠成就。如果同時修好幾個,肯定是不能成就的。因為那個時間、精神都分散掉了,力量不能集中。這個是精進,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所以不管是從事世間的行業,出世間的佛法,都要精進。精進,你在短時間內,就能夠達到成就。

  有精進,才能得『禪定』。「禪定」,在六波羅蜜裡面就是心裡面你真正有主宰,不會為外境所動搖,這個就是禪定。『智慧』,第六個是「智慧」,智慧就是我們現前講的理智。智慧,你可以說你有能力分辨是非、善惡、邪正、真妄,這個就是智慧。你心定了以後,自然就開智慧,這個是六度。菩薩修的是六度,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是要這麼修。

  【十九、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第一句是『發菩提心』,「菩提」是覺悟,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個就是大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告訴我們,一心一意專求往生彌陀淨土,這個心願就是無上菩提心。如果不曉得什麼叫菩提心,我們就根據蕅益大師這個講法來修,就對了。蕅益大師他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很好懂,我沒有別的念頭,我一心想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世界,我發這樣的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就容易懂。

  發菩提心的樣子是什麼?下面這幾句就是菩提心表現在生活當中的樣子,『持諸禁戒,堅守不犯』。真正發心,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嚴持戒律。這個戒律是什麼?這個戒律,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五戒十善,這個戒律是根本戒;除了這個戒律之外,我們還有其他生活上,我們剛才講了,國家的法律,社會的道德,風俗習慣,都要遵守。還有個更重要的戒是什麼?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個戒是最重要的。「堅守不犯」,就是決定不違背,正如同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面所說的,比如說,一般的善知識來勸你,還有更好的法門,比念阿彌陀佛更好,我們聽了怎麼樣?也不會受他影響,不會受他動搖。即使諸佛菩薩來,給我們講,還有個法門比這個更好,還更快,那你也要謝謝這些諸佛菩薩,我還是修這個法門,我還是修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你才能成就。如果聽說有一個更好的法門,心又會動,又去學其他法門了;明天又聽到另外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好,又去修另外一個了,修到最後,沒有一個能夠成就的。所以「持諸禁戒」,這個意義也是非常廣泛。像我們修淨土,你就守淨土這個戒,我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也是戒。你不要改來改去,變來變去,不遵守這個戒,到最後就不曉得在修什麼,這個也是很重要。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後面還有三句,『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饒益有情」,是對於一切有情眾生要幫助他,希望他得最大的利益。「所作善根,悉施與之」,這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迴向,我們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行功德,統統迴向給一切眾生,要真的迴向。每一天我們念迴向偈念成習慣了,有口無心,那個迴向都靠不住。所以念迴向文,要從內心發出真實的願望,我真的希望把我做這個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不是說只有嘴巴念一念而已。

  再看二十條:

  【二十、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要當作善』,這是平常,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定要知道斷惡修善。哪些是善?佛就舉出這十善的標準,決定不能造惡,十善的反面就是惡,斷惡修善,用這十條做標準,要真做。學佛要想在一生成就,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斷惡修善。這個十條,『一不殺生』,這個我想大家都知道,「不殺生」,要持這條戒,不能任意去殺害眾生。第二,『不偷盜』,「偷」,當然我們也不會去搶、不會去偷,但是這個偷盜的範圍也是很廣,凡是我們想佔人家便宜的這個就是偷盜。我們不要存心去佔人家便宜,那個統統不要。我們自己寧願吃一點虧,無所謂,不要去佔別人便宜。

  『三不淫欲』,這個「淫」也是廣義的,這個「淫欲」就是三點水的淫,跟女字旁那個婬,男女那個婬欲,是意思不一樣。不淫欲,就是說凡事不要太過分,比如你有錢,你享受不要享受得太過分。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說,凡事你做得太過分、太超過,就叫做淫欲,所以這個字也是廣義的。

  第四,『不妄言』,不欺騙人。你欺騙人,常常講話騙人,到最後人家就不相信。在美國很重視信用,如果常常騙人,不守信用,美國這個國家很重視信用,到最後你就走投無路了,所以要守不妄語。

  第五,『不綺語』,「綺語」就是講的話很美麗、很好聽,但是不是真的,都是迷惑人的。像一些歌詞、一些小說言語,這些能夠迷惑人家的心智,話講得非常美麗,但是是迷惑人的,這個就叫綺語,這個果報都不好。

  『六不惡口』,「惡口」就是講話粗魯,我們現在說講話會傷人,因為惡口講話容易傷人,這個也是我們要修的。孔老夫子他教學,言語,口業擺在第二個,第一個是德行,第二是言語,可見得孔老夫子他對言語的修養也非常重視。不惡口,我們也是要學的、要修的。比如說,我們講話,往往我們自己也不曉得,我自己也常常犯這個毛病,有時候我們自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這句話講出來,我自己感覺沒什麼,我也沒有意思去傷害他,但是別人聽到他就很難過。這是為什麼?講話口氣不好。有一些人他說,我講話很直,直來直往。我們裡面有個住眾,他剛出家,他說他講話很直。我說不對,你那個不是叫直,你那個叫衝。你講話是很衝,衝得人家受不了,不是直。直是說直心是道場,講話直就是不欺騙人,沒有委曲宛轉,就是他講話很真實,那才叫直。他講話很衝,把它當作直,這個直他誤會了,衝就是惡口,他還以為他滿直的,我講話就這麼直。你看《了凡四訓》講,「直心直行,輕言妄談」,那些不是佛經講直心是道場那個意思,那是講話沒有經過大腦。這個我們也要修。

  第七,『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這個有意無意也常常會犯。第八,『不貪』;第九,『不瞋』;第十,『不痴』。這三條就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痴,我們內心不起貪瞋痴,心就清淨了。這樣講,我想當然我們同修大家都能夠明瞭了,但實際上我們都要去做到。我還是建議大家,你去看《了凡四訓》。還有師父有講過一篇,《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這一篇印光大師也特別的讚歎,他說這一篇,俞淨意他為什麼叫淨意,叫淨意道人?大家看了他那一篇文章就知道了,他自己以為他在修善,但是他內心那種意惡太重,就是內心貪瞋痴煩惱太重,但是他自己以為我做很多好事,我也放生,我有做什麼,實際上他那個善不是真的。他把他內心的,灶神跟他講的意惡,一條一條的把它列出來,日常生活當中,你起心動念就是這個樣子,你的念頭就是這個樣子。那個時候他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過去都錯了,自己以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從那個時候真正懺悔改過。所以他剛開始要改的時候非常難,煩惱習氣還是很強,他就在觀音菩薩面前磕頭磕到流血,誓願要把這個改過來。用這樣的決心跟毅力,才能把煩惱改過來。

  所以我是建議大家去看,我們這邊錄音帶應該都有,現在王警官,在台灣有個王警官,他也把他做成廣播劇,還有唱歌的廣播劇做出來。《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師父他有講錄音帶,還有把這個整理成文字,大家去看,然後你才知道我們自己內心貪瞋痴到底有沒有減少?有的話,要怎樣去把它對治?這樣功夫才真正得力。不然我們經是聽了,是,「不起貪瞋痴欲諸想」,是沒錯,我們也點頭同意,但是實際上做不到。做不到,就求佛力加持,多多的懺悔,要真正發懺悔心。所以經典我們仔細的去研究探討,你才發現原來我們錯誤一大堆,我們自己以為修得很好,《無量壽經》讀了幾部,我修得比你們好,貢高我慢,這個在國內國外看到很多。

  讀經,每一天都要讀。讀經,師父講得很清楚,提醒自己,早上讀一遍是提醒,晚上讀一遍是反省。讀了一萬多遍、兩萬多遍、三萬多遍,自己一個毛病也沒發現,那這個讀經都不能進步。不是說讀經有錯,讀經是絕對不會錯,叫你讀誦是絕對對的。你讀誦了,下面你要知道怎麼去修。很多念頭就是轉不過來,所以就沒有像經上講的這個效果。如果你像這段經文,你看這段經文叫我們修十善,在《無量壽經》本文裡面它就講得很清楚,你能這樣修,那你去念阿彌陀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就成功了。現在我們打佛七,打了好幾個佛七,甚至打了好幾十個佛七,為什麼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就我們前面這段沒有,所以得不到那個效果。所以經我們要仔細的去探討,在生活當中怎麼樣去落實,怎麼去把它做到,這個才對。這是我這次出來,比較偏重在這方面。因為這個經,大家我想聽師父講的都很多了,一百零七卷、九十卷、六十卷、四十卷的都聽了,大家聽得道理都很明白了,但是實際上要去修、要去做。這方面就是靠我們同參道友互相切磋琢磨,你才能夠更進一步的。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條:

  【二十一、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

  『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這段也是學佛做人的基本態度,世間人無不追求幸福美滿,而一般人只認為世間的富貴,五欲六塵的享受,以為這個是幸福,以為這個是美滿,這個完全看錯了。這些東西在佛門裡面叫做紅福,什麼叫紅福?紅塵當中的福報。享受紅塵當中的福報是要付出慘痛的代價,佛法裡面有個比喻叫刀頭舔蜜,就刀上面抹蜜,你用舌頭去舔那個刀口上的蜜,然後甜的滋味是嘗到了,但舌頭也割破了,所以這是講付出慘痛的代價。諸位如果細讀歷史,仔細觀察現在世間這些富貴人,你就漸漸體會到,這個是真的。

  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是享清福,清福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真正的幸福美滿,那是什麼?「一心清淨」,幾個人明白?幾個人懂得真正的福報?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心裡頭沒有事,心裡頭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人就是神仙。以前我看我祖父,他拿了一個扇子,在扇子上面寫了兩行字,「一日無事,小神仙」。我們小時候看到我祖父,因為他的扇子上寫「一日無事,小神仙」,今天一天都沒事,就像小神仙一樣,扇子搖一搖,就像神仙一樣。那個時候,小時候不懂什麼一日無事小神仙,現在我是能夠體會到一些了。現在我真正感受到了,好事不如無事,真的是這樣。好事多磨,你好心做好事,但是折磨很多,所以好事當然不如無事,無事就是享清福。如果好事沒有人做,只好我們自己來做,有人做就讓人家去做,不要去跟人家爭,何必去爭?做了,我們隨喜功德,功德都一樣,都圓滿的,不一定說這個事情我要搶來做,非我莫屬,不要這種想法,這個人是最聰明的。

  所以師父一生不當住持,都是掛個名的,他在佛陀教育基金會掛個董事長,掛個名,實際上就是總幹事在做,簡居士在做,他不要。現在菲律賓請他,他也不願意當住持,他叫我去當住持。他說你去掛個名,當住持。菲律賓有一座廟好大,師父有傳真到達拉斯給我看,那個廟很大。大概常常打電話,傳真傳了一疊,這麼厚,很誠懇的邀請,請師父派兩個法師去接。師父指名我一個,悟修、悟鎧、悟和,說我們四個人誰願意去當住持,跟我說。我就問他們三個,他們沒有人願意去。實在講,我也是不想去當住持。那一天我在紐約打個電話給師父,師父說,菲律賓那邊很誠懇,你就去掛個名,大概師父被打電話打得煩了,受不了,叫我去掛個名。所以他的出家,我觀察他是真的,他不願意做住持,管人、管事、管錢,這個就不能享清福了。但是有一些事情也是沒有辦法避免,如果說掛個名,我到處還可以跑,來美國到處跑,這個還可以;如果叫我去當住持,就住在那邊不能動,這個我就不敢去了。掛個名,我們師兄弟輪流,一個人去住一個月,這個可以,我還有時間來這裡跑,這個還可以考慮;如果是住在那邊,動都不能動,這個就不行。

  這是講到一個人沒有事,是最大的福報。你沒有事,在家裡念經、念佛,這個多好!對不對?燒幾炷清香,念經、念佛,不要去管人家,這個多好!這個是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這個。「一心清淨」,這個就是他的身體一舉一動,言語,自自然然端正。意是身的主宰,心正,身哪有不正的道理?所以他沒有欲望,這個欲望是指五欲六塵的享受,他沒有這個享受,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他所有的慈悲心,他所有的精進,真是『慈心精進』,這是諸佛菩薩真正的弟子。

  下面是佛教我們初學佛的,初學的菩薩煩惱習氣還很重,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教誡,『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這是我們修學的大障礙,修學的大毛病,如果有,一定要徹底悔改。無論什麼不稱心、不如意的事情,不要發脾氣,常常發脾氣就不好。佛在經上常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大障礙。經上又常說「火燒功德林」,這是無明之火一起來,所修的功德都被燒光了,所以功德非常難修。福德沒有問題,瞋恚之火不會傷害福德,這是三界有漏的福報,這個不會被燒掉。但是功德就不行,功德就是清淨心,一發脾氣,一生煩惱,清淨心沒有了。功德是定慧,這個東西是把定慧完全破壞掉。「嫉妒」,非常大的障礙,無量無邊的惡業都是嫉妒心裡頭所生的,能破壞一切善法,能破壞佛法。破壞世間善法,那個罪過已經很重很重了,如果壞佛正法,必墮阿鼻地獄,所以這個果報太可怕了。

  「不得貪餮」,「貪餮」是指貪吃,這也是一切眾生的通病。對於飲食的講求,而不知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為了三寸的舌頭不知道造了多少罪業。諸位要曉得,再好的美味到喉嚨,過了就沒了,就為這麼一點點享受(舌根的享受)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實在不值得。「慳惜」是吝嗇,自己有的、自己多餘的,不肯布施,不能夠幫助缺乏的人,他不肯拿出來做好事,做布施。在台北有個居士,他也是有一些錢,他那些錢要留給子孫,給他的兒子。我們就勸他你要布施,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他說我為什麼要修這些?佛在《無量壽經》上不是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我還去修那個幹什麼?他就用《無量壽經》這句話來做理由,他就是拿這句。他就不用這一句,他用那句「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供養恆沙聖是布施修福,還不如堅勇求正覺,不需要去布施那個。當時我也是不好意思跟他講這個,如果我拿這句跟他講,這個是不太好意思,好像我這個法師到處找人要錢,這個就不好。所以經義很多都被錯用,他用那句來解釋他不肯布施的理由,他就不拿「不得貪餮慳惜」,他就不拿這一句。他也滿聰明的,他不肯布施,用那句來做理由,他不用這一句。

  「不得中悔」,「中悔」的含義很廣,譬如我們修布施,布施之後有不少人後悔。後悔,為什麼還去做?面子問題。看到人家布施,自己不好意思,也布施一些,但是布施以後心裡非常難過、很痛苦、很後悔,為什麼當時我把這個錢布施出去?這個事情也是很普遍,這是比喻這一樁事情。更重要的,是選擇法門。假如說我們選擇淨土法門,也絕對不後悔,也絕對不會說到最後我不修淨土,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絕對不後悔;不會看到有一個神通來了,能夠離地三尺,全身放光,跟他學去了。現在還有學什麼氣功的,現在有一些氣功的,可以改變他的心意。所以我們看到這些,還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決定不後悔,這個重要。「不得狐疑」,特別是對佛的教誡,佛在經上所說的一切話,決定不懷疑,要真正相信。這是把我們毛病當中的通病,一切眾生都有的,佛把我們點醒,要我們戒除,就不應當、不可以這麼做。

  下面是叫我們要修的,哪些事情是應當要做的。『要當孝順』,「孝順」這個意思深廣無邊,整個佛法實在講,就是講一個孝道。什麼人能把孝順做得圓滿?成佛才圓滿。所以整個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就是修孝順。「孝」這個字的意思,落在事相上是從孝順父母做起,然後把孝順父母的心擴大,孝順一切眾生,一直延伸到無盡的虛空法界,為什麼?孝這個字是法界的本體。佛告訴我們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己,沒有別人,就是我,都是自己清淨心中所現之物。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華嚴經》上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孝」這個字是一個符號,中國字也不可思議,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就是告訴我們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就是佛法裡頭所說的「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它是一個整體、是一體。中國用「孝」這個字來表示這個意思。「順」,是完全順法性,這叫善順。所以這兩個字的意思,其深無底,其廣無邊。從哪裡做起?從孝順父母做起,從奉事師長來擴大,所以在事相當中,這是根本的根本。諸佛如來就是教我們孝順,而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中心思想也是教我們孝順。這是孔老夫子跟釋迦牟尼佛,他們雖然沒有見過面,他們的看法、想法、做法,真的不謀而合,我們中國人所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兩個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底下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至誠忠信』,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要用這個態度。真誠之心待人,人家對我們虛情假意,我們不要理會,我們還是對人一昧真誠,為什麼?我們要學佛,他要繼續六道輪迴,我們目標不一樣。如果說我們也跟他一樣,那我們也是要繼續在六道輪迴,這個就沒有智慧了。所以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真誠、忠信。

  『當信佛經語深』,要相信佛經字字句句義理無量無邊,看我們自己的程度,我們程度淺就看得淺,我們程度深就看得深,所以佛經不可思議。『當信作善得福』,這句是通世出世間,種善因一定得善果。這個是因果的事實真相,不會說種善因得惡果、種惡因得善報,不是這樣的。善惡因果,在《安士全書》裡面有摘錄很多佛經,大小乘佛的經典,給我們說明得很清楚,這些書多看看。還有《感應篇彙編》,它每一個,歷史上都有一個公案,所以我常常勸同修,你看過去的歷史,歷史就是當時發生的事情記錄下來的,就好像我們現在新聞一樣。那過去的歷史記錄下來,然後再把現在的新聞,以前師父叫我看新聞要剪報,他說你要講經說法,現在發生的事情,有些因果方面的這些事實、這些報導,就要把它剪起來。剪起來以後,我們現在發生的這個事情,跟古時候發生的事情,然後再以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來一對照,就很清楚,果然佛講得沒有錯,事實上就是這樣,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報。在我們現前可以看到的,叫做現世報,現世報叫做花報。來生,死了以後,那是受果報,那果報就是更嚴重。像開花,先開花,然後結果。你那個花報如果好,後面果報一定好;花報不好,後面果報當然就不好了。這是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可以去觀察,可以去證實的事情。

  所以你看古來很多大學問的,不是學佛的,他們寫這些書流傳下來,就是他們實際生活上的所見所聞,事實的記錄。你看清朝紀曉嵐,他寫了一本《閱微草堂筆記》。這個書,我前幾天在達拉斯還看到,這麼厚的,大概五、六年前印的,就寄到這邊來。紀曉嵐他寫那本書,就是他一生的經歷。他講了很多,我們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都是事實,他的見聞。師父也有給它摘錄,寫成一本書,叫《草堂集》,就把那個裡面重要的,把它列得很簡單的幾條列出來,印在《淨土集》裡面。那個書我建議大家多看。還有《感應篇彙編》,這個《彙編》我們也都整理出來,都重新排版打字,還有注音。注音,在台灣我們注的ㄅㄆㄇ的,在大陸上就看不懂,大陸現在都是羅馬拼音的。將來大陸的同修如果有人發心,把《感應篇彙編》再把它注羅馬拼音,大陸的人大家都看得懂。大家有上過學校,就能看得懂,這個書要多看。另外一本就叫《歷史感應統紀》,我們也都是印出來,都有注音。《歷史感應統紀》,這個是歷史上,等於是一個因果的記錄,是古時候政府正式寫下來的。還有像《法苑珠林》,這些都是很好的書,這樣你對於因果的事實,你才能夠了解得完整。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