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成就之佛法—無量壽經菁華(知足常樂) 悟道法師主講 (第四集) 1997/10/3-5 美國南澤西 檔名:WD02-021-0004
請大家看第十一段,我先將這段經文念一遍:
【十一、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六句也非常重要。過去有一個同修他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問師父,他說一個家庭主婦每一天做家務事,都在家裡面,怎麼樣來行菩薩道?我們早上也有提過《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代表這個社會上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管你從事哪一個行業都可以行菩薩道,都可以成佛,家庭主婦就是在你家庭做你的家務事,就是行菩薩道,就能成佛。她也不需要到處去跑道場,只要妳會修,都是行菩薩道。菩薩要修六度,大家都知道。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妳每一天做家務,每一天整理家裡面,燒三餐飯、洗衣服,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這個就是妳修布施。這個布施是體力的布施、精神的布施,這種布施叫內財布施。你看《華嚴經》上講的,布施有外財,外財就是我們拿的金錢,或者是拿一些物質布施給別人;用我們的精神、體力去服務別人,這個就叫內財布施。使一家人生活過得舒適,這個就是妳給這一家人的布施,妳一家人也是眾生。這是第一個。第二「持戒」,妳要把這個家庭整理得好,妳一定要有條不紊、按部就班,這樣才能夠把一個家庭整理得井井有條,所以這個都是屬於持戒的範圍。每一天妳把這個家整理得非常有秩序,樣樣做得很好,這個就是持戒,在家庭就持戒了。第三是「忍辱」,忍辱就是妳要有長遠心,要忍耐。妳想想看,家庭主婦每一天就是那些事情一直在重複、一直在重複,妳不修忍辱那怎麼辦?不要了,這個家不要了、丟掉了,這個家就不像家了。所以妳能夠長時間做同樣的工作,做得不疲不厭,這個就是忍辱,這個就是修忍辱。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做家務事?不能忍,受不了。第四是「精進」,妳在一個家庭裡面,妳可以希望這個家愈來愈好,每一天求進步、每一天求改善。比如說我們這個家原來不太打掃的,現在妳每一天要給它打掃得乾淨,要怎麼樣來布置,布置得舒適、莊嚴,每一天都在求進步,這個就是精進。妳每一天做這些事情,心能夠定下來,心能夠平靜下來,這是禪定。心定了,妳智慧自然就開了。這是舉出一個例子。凡是從事各行各業,都可以在你這個行業當中來行菩薩道,每個行業都可以行菩薩道。所以過去同修也有整理出我們師父開示的這一段帶子,把它印成單張的,就是說「一個家庭主婦如何來修學菩薩道」,這個文字我們這邊找看看有沒有?如果沒有請達拉斯那邊寄過來,這個也非常好,妳就知道妳怎麼來修菩薩道。
所以我們講到六度,每一個人都能夠修的,每一個人都是在修六度的,只是我們的觀念、我們的念頭不曉得,轉不過來,那就變成凡夫了。比如說家庭主婦,她每一天在修,做這些事情,她在修布施,但是她不知道。這個六度天天在修,她不知道,修得煩惱一大堆,天天做這個工作,做得都煩死了,都不願意做了。如果念頭一轉,原來自己的工作就是六度,就是妳現在做的工作,就是在修六度。的確《華嚴經》的道理,如果我們懂了,真正在生活當中能夠這樣去用心,的確不管你從事哪個行業,都能行菩薩道。我們今天學佛,有一些同修學佛,一家人反對,這個原因在哪裡?就是做錯了,自己沒有真正懂得佛經上的意思,把佛的意思錯解了、誤解了,所以修得一家人反對,大家看到學佛就害怕。這個在我們同修當中也很多,學佛學到一家人反對,跟一家人反目成仇,這個很多。所以這個當中我們要仔細的去觀察、去體會。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在道場對出家法師都很恭敬、頂禮,對法師很有禮貌,那你在家裡對父母會不會這樣?如果你在家裡,父母看到你這個兒子對一個出家人這麼恭敬,對廟裡的法師這麼尊敬,這個法師跟你是什麼關係?對他那麼恭敬。我是你父母,從小把你養到長大,你都從來沒有對我這麼恭敬,他看到心裡會不舒服,會難過。如果你能夠把恭敬法師、恭敬出家人這個心,回家裡能恭敬父母,我相信沒有一個父母會反對兒女學佛,一定是贊成的,不會反對的。所以學佛,我們不能學錯了,學錯了,那得到是反效果。
下面講,『未度有情令得度』,沒有學佛的人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介紹給他最重要就是我們先做個樣子給他看,這個很重要,然後你說人家才會接受。『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經學佛的人要把淨土帶業往生這個法門教給他,因為只有這個法門保證你這一生成佛,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成就就是成佛。底下兩句,實在講對我們是當頭一棒,『假令供養恆沙聖』,這講修福。修福,供養諸佛如來,這個福報很大。你供多少尊佛?供養恆河沙數諸佛。你供養那麼多的佛,你所修的那個福,還『不如堅勇求正覺』。「堅」是堅定信心,勇猛精進念佛求生淨土。「不如」,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就比較明白,我們剛才講家庭主婦妳在家裡做家事,行六波羅蜜,念佛求生淨土,那個供養恆沙諸佛如來的就比不上妳。行六波羅蜜,每一天做家事,念佛求往生,這個人不得了,這一生她就成佛了。如果你修福報,這裡面有的還摻雜有漏的痴福(就是不是純的福報),頂多來生得人天福報,所以當然這個就不如。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講財布施,我們昨天講過),不如有一個人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一四句偈,這個比不上,比不上這樣的人。「堅勇求正覺」是真正修行,所以應當知道如何來修學。這個當中這是佛給我們講什麼重要,也不是說看到這樣就不要修福了。佛法,有時候如果沒有再說明白一點,恐怕聽到這樣,偏到這一邊;聽到那樣,偏到那一邊。佛門又跟我們講福慧雙修,我們又搞迷糊了,那到底是要不要修?修福,這裡講的話我們要清楚,就是「假令供養恆沙聖」,你供這麼多恆沙聖,但是你不知道要念佛求往生淨土,這樣修福,你只能得人天福報。如果你修福當中,你能真正念佛發心求生淨土,那這個就更殊勝了。所以講到這裡我是很怕人家誤會,因為現在在外面碰到聽師父講經的誤會很多,所以我就要特別的補充說明。大家都不修了,這個又錯了,所以這個話我們要聽清楚,不能夠聽錯、聽偏了,那就不對了。修福要迴向,你不要貪著人天福報。如果你修福,你迴向求生西方淨土,那福報就變成無漏清淨的福報,就不是有漏的福報。如果你供養恆沙諸佛如來,你是求人天福報,那是有漏的福報,這個不相同,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再看下面這一段,第十二:
【十二、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這兩句我們要常常存這個心,常常存這個念頭,這跟前面「興大悲,愍有情」是一個意思,合起來看意思更清楚、更明顯,要真有這個心。
第十三段:
【十三、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這幾句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教給法藏比丘的,法藏比丘也可以說是代表我們大眾,佛教他就是教我們,幫助我們建立信心。堅固的信心是成功的基礎,一定要有信心。『人有至心求道』,這個「道」是作佛。法藏的願望,他要作佛,不但要作佛,而且超過諸佛,他這個道是這個意思。他向自在王佛請教:「我能不能做到?」所以佛告訴他,「人有至心求道」,至心是真心,真誠之心,再加上『精進不止』,你能夠勇猛精進,這也就是前面講的「堅勇求正覺」。堅定的信心,《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不逆」,就是這個意思。再加上勇猛精進,「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一定會,當然會得到你所想得到的果報。『何願不得』,連成佛超過諸佛這個願望都能夠得到,何況世間這些事情,那更容易了。
所以過去家師在講席當中常常提到章嘉大師幫助他建立信心,章嘉大師告訴他「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對於這句話要深信不疑,「有求必應」,求作佛都能做得到,都能夠成佛。可是章嘉大師又說,當你有求而沒有感應的時候,這是什麼原因?就是我們自己的業障障礙住了。所以我們有這種情況,必須把業障消除就與佛菩薩感應道交,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有願有求,求不到,什麼原因?不是佛法不靈,是自己本身有業障。如果業障消除了,確確實實有求必應。這個道理很深,這大乘經上都說到,這個事實是決定真的。所以你如理如法的希求,沒有求不到的。像《了凡四訓》講的,你如理如法、改過修善去求,一定能夠得到。如果你不改過修善,這個自己有業障,不是佛菩薩不靈。你看《了凡四訓》裡面雲谷禪師先教他斷惡修善,然後教他持準提咒,求佛力加持,使他這個願望能夠早一天實現。現在我們同修也念很多咒,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藥師咒,念了很多,靈不靈?靈不靈,問自己就知道了,也不需要問別人。為什麼了凡居士,人家持準提咒他會靈?我們持了不靈?原因就是前面那一段沒有,我們只有後面這一段,前面我們沒有斷惡修善,所以你持咒(當然這個有業障)就障礙住了。所以說不是佛菩薩在經上講的不對,是我們自己沒有真正理解佛經上講的意思,把這個意思錯會了。所以你要斷惡修善,如理如法的去求,這樣一定能夠滿願。
所以很多同修都來道場,在我們台北道場寫光明燈,他兒子要聯考、要考試,拿個准考證,有一次我看到影印一張准考證放在藥師如來那邊,請藥師如來保佑他兒子這次高中。還有民間很多拜拜,像孔子廟、萬華龍山寺,我看要考試的時候,神桌前面准考證是影印得一大堆,放在那邊。這個不對,這個是迷信,放那一張就可以了,那佛菩薩還需要講經說法嗎?在那邊擺個東西給大家來放,你兒子就高中了嗎?還有文昌帝君,我到萬華龍山寺,文昌帝君前面的桌子是特別多。文昌帝君,古時候讀書人都要拜文昌帝君。每一次要聯考,文昌帝君的桌上准考證特別多。但是我肯定一定有很多放在那裡還是考不中,這個就不曉得斷惡修善。你看《文昌帝君陰騭文》,在《安士全書》裡面,古代那些考功名的讀書人,他原來命中有功名,要去考試的當中他造了惡業,他功名就被削掉、就沒了,原來能考中就變考不中。原來沒有功名,在這個當中做了一樁的好事、大善事,原來他是考不中,反而他考中了。所以大家不在這個上面去下手,而一昧的去巴結,用這個心態去賄賂,買幾根香蕉去拜拜,買幾顆蘋果供在那邊,請佛菩薩、護法神來保佑,沒有這個道理。求有很多,我在道場碰到很多,求兒子考試的,兒子不乖在外面惹事生非的,還有他家親眷屬生病的。後來我就跟他們講,我說你學了凡居士,了凡先生他發願要求功名,他修三千件善事。那你也可以發願,你希望你兒子考中,你也修三千件善事,在佛菩薩面前許願,我發心要做三千件好事,求我兒子考試能夠考得上。如果你父母親生病,你也發心做,你做三千件善事迴向給你父母親,這個是一定有求必應的,照那樣去做才有效,如果不是這樣做,那就不可靠了。這是講感應道交。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說:
【十四、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這段文很要緊,是給我們說明極樂世界的來由,他這個世界這麼莊嚴,為什麼會這麼莊嚴,我們讀了這一段才恍然大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閉門造車,自己在打妄想造成的,不是,他怎麼成就的,這段講得很清楚。『法藏』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阿彌陀佛沒成佛的時候,出家的法號叫法藏比丘。『聞佛所說』,他的志願很大,所以佛也很認真的教導他。佛不但教他,而且把十方諸佛世界顯現在他面前,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統統看到了,他看到諸佛世界,曉得一切法是怎麼樣顯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什麼道理變現出來的,什麼因果產生這麼多的變化,這些佛都教給他,而且把這個事實顯現出來讓他看,他也看清楚了,『皆悉睹見』,他看到了。這樣他發起一個大願望,這個大願是什麼?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他要建一個佛國,這個佛國吸收一切諸佛剎土的優點,優點都採取,缺點都把它避免掉,所以他的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的世界,人家是真修。如果說我們一個國家也是這麼修,那這個國家就是地球上的極樂世界。你到各國去參訪,去觀光考察,人家有什麼優點我們都吸收,人家那些不好的缺點我們都捨棄,你來建設自己的國家,當然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國家。所以觀光考察,你不能優點是一樣也沒學到,缺點是照單全收,那這個國家就愈來愈糟糕了。所以這個也是我們現前都可以學習的地方。
法藏比丘他看到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天人善惡』,這個「善惡」是因;『國土麤妙』,這個是感得的果報。人心善,感得的生活環境就「妙」;人心惡,感得國土的生活環境就「麤」,粗就是比較不好。『思惟究竟』,這是法藏比丘細心的來思量,思量這個事情。『便一其心,選擇所欲』,再一心一意選擇最善的,避免最惡的、不好的。『結得大願』,這個「大願」就是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看到十方世界都有三惡道,三惡道太苦了,造貪瞋痴感三惡道,所以阿彌陀佛他就發了第一願,我這個國家裡面沒有三惡道。所以他這個願完全是觀察事實上來發的,不是憑空在那裡想像,不是的,四十八願這麼來的,不是一次發的。『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是講他勇猛精進修學的心態,時間是「五劫」,不是短時間。『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二十一」是表法,不是數字,用現在話講,盡虛空遍法界,一尊佛土都沒有落空,都參學到。這裡面『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沒有一樣不了解,理明白了,事通達了,這才能夠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所攝佛國』,「所攝佛國」就是他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他所攝受的。「攝」用現在話講,他建立的。他建立,『超過於彼』,「彼」是指一切諸佛剎土,超過一切諸佛的剎土。
我們再看底下十五段:
【十五、住真實慧。勇猛精進。】
這兩句經文也非常重要。一般人都知道,學佛最要緊的是開智慧。那究竟什麼是智慧?大多數人都以為自己有智慧,所以看到『住真實慧』,我就是住真實慧。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佛法裡面講的智慧,跟世間一般人觀念當中的智慧不一樣。而佛經上說世間人的智慧叫做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法裡面列在八難之一。他頭腦很好,他是屬於八難之一,他遭難了,遭什麼難?所知障。我們曉得,佛給我們講的真心本性、般若智慧,不能現前,有兩種障礙,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世智辯聰是所知障,它障礙了。這個都是我們學佛,在佛法裡面是不是學到真正的佛法,那個關鍵就在這裡。佛法跟世間求學那種方式完全是不一樣的,不能以世間法求學這樣的態度來求佛法,那絕對得不到。所以你讀得愈多,都是所知障。你讀得愈多,所知障愈多、愈重,障礙就愈多。所以書念多了,對佛經,看了都不相信。以前台大有個教授,師父講經常常講,一個教授說,這個《金剛經》,佛講的話前後矛盾,好像兩桶水,一桶倒過來,一桶倒過去。那個教授講的話,那就是所知障,他認為是這樣,他是教授,他世間是有這個學位。但是在佛經上講,這樣是遭難,他自己本性的智慧,不能顯發出來。「真實慧」,一定是從禪定裡面產生的。佛法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從定中開的智慧才是真實的智慧,要以這個為基準。定實在就是淨宗裡面所講的清淨心,一心不亂。一心就是定;不亂就是慧。所以一心不亂是定慧兩種都圓滿成就。念佛法門所求的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要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這才叫『勇猛精進』。「進」是進步,將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精」是純而不雜,這才叫做精進。要勇猛精進,那是前面所說的,沒有一樣不能成就。
底下一條,第十六:
【十六、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貪瞋痴欲』是在內,是我們內心的妄想。『色聲香味觸法』是外面的境界。《金剛經》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三心就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三心不可得。所以不應該「起貪瞋痴欲諸想」,為什麼?三心不可得。這個三心為什麼不可得?我們以時間來講,過去心已經過去了,過去你得不到了;你說現在心,你說現在,現在就馬上就過去了。現在一秒鐘又過去了,前面一秒已經變成過去心了,你現在再講這一秒,這一秒馬上又過去了,現在心你也得不到;未來心,未來心還沒有到,你也得不到。所以這次在堪薩斯有同修說,佛講的沒有道理,什麼過去世、未來世,就是只有現在。我說連現在也沒有,你講現在,現在馬上就過去了,我就用時間來給他形容。我說三世是時間,十方是講空間。三世你推理,你可以推得出來。我們以最短的時間,佛經講一剎那,那是更短。我們現在不要講那麼短,講我們現在可以體會的,我們這個錶,你這個錶一分鐘六十秒,六十分鐘就一個鐘點。那你前面一秒鐘就是過去世,現在這一秒就是現在世,下一秒鐘就是未來世,對不對?這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你這個時間再把它,這個是最短的,然後這個時間再把它延長,那是不是有過去的一分鐘、現在的一分鐘、未來的一分鐘?有,這個是時間延長。那再延長就是一個小時,過去一個小時、現在這一個小時、未來一個小時。把它延長到我們這一生,從我們出生到死亡,這個是我們現在生;你出生之前,一定有過去的;你死了之後,還有個未來。所以這是我們以時間,很簡單的道理,你去推斷,就知道三世的確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經上給我們講,時間是不可得的。一切都不可得,所以我們就不必要去執著它,你不應該執著外面的塵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因為它時時在變化。如果內離妄想,外不著塵境,這個就是『德行』。什麼叫「德行」?你內心「不起貪瞋痴欲諸想」,外面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
再看第十七條:
【十七、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植眾德本,不計眾苦』,這一段舉幾個例子,就是「積植德行」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去做。佛在此地舉了幾個例子,這些都是德行,它的基礎都是內離妄想,外不著相。就是《金剛經》上後面兩句話,佛教給須菩提,也就是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如如不動就是「不起貪瞋痴欲諸想」,所以這兩句可以用它來解釋《金剛經》的兩句話。應用在事上,現在我們講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我們怎麼樣來修。《金剛經》有幾個句子,過去師父他就做了貼紙,那個貼紙我想有一些同修應該有看過,那個貼紙是透明的,是貼在電視上面的。貼在電視上面,他叫我去找做這種貼紙的,做透明的。我就去找做透明的,圓圓的,不大,大概這麼大,圓圓的。就把《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個偈子就把它印在貼紙上面。然後那個貼紙再把它貼到電視一個角落,不影響畫面,但是電視螢幕一打開,那幾個字就看的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師父做這個貼紙,就是因為大家都會看電視,看電視心就是著電視裡面演的相,他笑,我們就跟著他笑;他哭,我們就跟著他哭,我們就被他轉。所以師父就設計這種貼紙,貼在電視上面,然後就是說,你看電視就要修,修「內不動心,外不著相」。看電視也是在修行,大家也可以從這個地方去修。會修的人,真的沒有一樣不是在修的,你看到電視這些畫面,,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要取那個相,如如不動,心保持不要動,這個滿有意思的。
佛舉出這幾個例子,要我們落實在生活當中,第一個「不計眾苦」,六道的生活,實在說苦多樂少,無論是苦、是樂都不放在心上。「計」是計較,計度、分別。,簡單說,就不放在心上。『少欲知足』,這條非常重要,只要我們生活能過得去就好,知足就常樂。一切眾生痛苦的來源,可以說就是不知足,不知足的人很苦,知足就常樂。佛示現在我們世間,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總是把這一條擺在第一位。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在王宮之家,他能夠捨棄富貴去出家,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願意過這樣的生活,他過得非常自在,這是做榜樣給我們看,這是德行。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無論是出家的身分,或者是在家的身分,也是表演少欲知足。這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真正想成就道業,不能怕吃苦,苦有很大的好處。因為人在苦難當中,警覺性很高,對這個世間沒有什麼留戀,不會去貪戀這個世間。所以佛在經上,在《四十二章經》上給我們講,富貴學道難。富貴是什麼?五欲六塵的享受豐足,他要超越六道的念頭就很淡薄,換句話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心就不強。什麼原因?極樂世界是好,但是他也沒有看到;娑婆世界的快樂,他現在就享受到了,這個現實的享受他不肯捨棄,換句話說,這一生必定把往生淨土又給耽誤掉了。這一耽誤,來生什麼時候再遇到這個法門,那就不知道了,不曉得到哪一生、哪一劫才會再遇到,所以細細想一想才曉得這個問題嚴重,佛的教誨是真實智慧的教誨。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白法」是善法,利益一切眾生的法就是白法。「惠」是恩惠,給與一切眾生真實的恩惠。『志願無倦,忍力成就』,度眾生的大願,要像普賢菩薩一樣,永遠是不疲不厭,縱然遭遇重大的挫折,菩薩也不會退心。為什麼原因?知道眾生煩惱習氣很重,菩薩以真誠心對待他,他未必肯接受,有時候還要惡意來相報,這個我們世間一般人是忍受不了。但是佛菩薩明白,所以他能夠忍,「忍力成就」,無論什麼樣的惡意對菩薩,菩薩總是慈悲,菩薩總不見怪。菩薩知道眾生過去生中煩惱習氣很重,沒有智慧,沒有定力,不能降伏煩惱,所以他有耐心、有善巧方便來教化眾生。『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對待一切有情眾生,菩薩用心就是慈悲、忍耐,這個是諸佛菩薩倒駕慈航入世的用心,所謂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和顏愛語,勸諭策進』,這兩句是講我們做人(待人處事)的態度。對任何人都應該「和顏愛語」,愛是愛護關懷。愛護關懷也不是說一昧講好聽的話、諂媚的話,不是的,那就錯了。你真正關心他,真正愛護他,縱然講話不好聽,也是屬於愛語,縱然有責備的話,也是屬於愛語,要曉得他真正的意思是愛護人。「勸諭策進」,勸導策勵共同精進。這兩句是用這種心態。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這是學佛的根本。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恭敬三寶」學起。三寶是佛法僧。如何恭敬?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是真正的恭敬。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那就不是恭敬了,天天禮拜、供養、承事,都不是真的。必須像前面《普賢行願品》講的「廣修供養」,法供養第一條所說的「如法修行供養」,這才叫真恭敬。如法修行,佛教導我們要從三福修起,要從六和修起。三福是我們個人自修,六和是我們跟大眾相處。三福六和是佛法的基本法,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從這裡下手,所以佛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能夠修行成佛以什麼為基礎?就是以三福六和,所以我們要從這裡下手,這才是真正「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三福第一句裡面就是「孝養父母」,所以學佛要從這裡下手。真正孝養父母要家庭和睦,所以我們剛才說到了,行菩薩道不一定說在寺院裡面,在哪裡?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之間,這個叫真修行,一定要懂得佛講的真實義。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一句可以說是我們一生修行成功失敗的關鍵。我們常講修行功夫得力不得力,功夫為什麼得力?「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就得力了。功夫為什麼不得力?我們自己好好反省反省,有沒有虛偽諂曲之心?如果有這個心,當然就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心不真實,是虛情假意,怎麼可能得力?得不得力就在這一句。所以此地這個句子,每一句都重要。『莊嚴眾行,軌範具足』,「眾行」,行是行為,身的造作、口的言語、心裡面的起心動念,這叫眾行。「莊嚴」就是如法,如佛所教,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做,佛教我們不做的決定不要做,這個就莊嚴了。莊嚴用現在話來講就是真善美慧,你的身語意三業真正做到真善美慧。「軌範具足」,軌是軌道,範是模範,諸佛菩薩是一切眾生的榜樣、是一切眾生的典範。佛不但用言語教導我們,時時刻刻表演給我們看,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做給我們看,這個叫軌範具足。
好!我們這節課時間到了,我們就先講到這一段,我們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