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一O集)  2025/7/3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4-0310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二:

  【故古之賢君於其臣也。尊其爵祿而親之。疾則臨視之無數。死則弔哭之。為之服錫衰。而三臨其喪。未斂不飲酒食肉。未葬不舉樂。當宗廟之祭而死。為之廢樂。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謂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功德立於後世。而令問不忘也。】

  這一條講古代這些賢明的君主,他們是怎麼樣對待大臣的,對待這些臣子?具體說到了,『尊其爵祿而親之』,尊重、重視他們的官爵俸祿,而且常常去親近他們,向他們請益。用官爵俸祿來肯定他們,進而照顧他們的家庭生活,這就是愛。常常親近他們,向他們諮詢國家重要政策,代表對他們看重,對他們信任,這是恭敬大臣的表現。愈信任他們,他們愈願意為國君、為國家效力,假如用了他們,都不向他們請教,都疏遠他們,這就不恭敬。因為讀書人有氣節,他不是為了錢財來的,假如你不重用他們,不聽他們的意見,再高的俸祿,他可能也不願意接受,可能也會離開。『疾則臨視之無數』,當大臣生病的時候,「無數」就是在生病期間不斷的去看望大臣。像唐太宗皇帝,臣子生病,比如魏徵生病,太宗探望非常多次。就是常常去看他,有一次看魏丞相,發現他的屋子非常簡陋,本來皇上正在蓋偏殿,就下令要把蓋偏殿那些木材統統搬過來,就幫魏大人房子建好了,他自己就不建,所以確實非常疼惜這些大臣。

  『死則弔哭之』,當臣子去世了,他們都非常傷心難過,國家失去這樣的棟梁,會親自去弔唁。在貞觀七年的時候,襄州都督張公謹去世了,張公謹是從太宗還是世子的時候,還沒有登基以前就跟著太宗出生入死,打過無數次的仗。當太宗聽到公謹去世,非常哀悼傷心,第二天在郊外舉行弔喪禮,太宗親自到了現場,哭得很傷心,君臣道義同於父子,所以叫君父。我們從這裡也看到「死則弔哭之」,太宗對這些大臣情同父子、手足一般的親情。

  『為之服錫衰』,還為他們穿喪服,尤其三公九卿重要官員,『而三臨其喪』,三次親臨喪葬現場。而且還沒有入殮不飲酒吃肉,這些禮節都是合乎人情的,這麼有感情的大臣去世了,整個食欲也沒有了。就像孝子服父母的喪期,那些禮節規定,也是順著人情很自然的一個表現,所以禮不是說誰刻意要去規定。還沒有下葬以前不再去奏音樂,『不舉樂』,這是大臣去世的時候,剛好是宗廟祭祀期間,也為了這個大臣,因為感傷他去世了,在祭祀當中也不奏樂。所以這些做法,死去的人心裡非常安慰,在世的人非常感動,國君對臣子這麼樣的有情義。

  『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在古代君王對於他的臣子,『可謂盡禮矣』,就從這些做法當中,真正是盡到了恭敬臣子,盡到了禮數。『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當臣子的人感受到君王這一分禮敬愛護,他也記這個恩德要去報答國君、報答國家,所以也是盡心盡力,「竭力盡死」,等於是鞠躬盡瘁的態度,來回報君上,而君臣之間能同心同德,必然建立國家的功業。所以『功德利於後世』,就像貞觀之治的榜樣,代代傳誦效法。『而令問不忘』,這「令」就是風範、美名,代代都有人在效法關注。這是具體談到整個古代這些賢明的君王,對待下屬的禮節態度。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