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一次宣講)—妄念愈多愈要念佛 (第七十一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71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五頁,第四行,我們將經文念一段: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章的章題是「心得開明」。在前面一段給我們說明,生死輪迴是我們最大的一樁事情,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夠解決,往後實在講是苦不堪言。佛法在理論上講,每一個法門、每一個宗派都是為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是不是真正得到解決,那就很難說了。這不是說佛所講的法門有問題,法門是決定沒有問題,問題是在我們自己,在我們自己的根性,在我們自己遇緣不同,這才產生了差別。這個緣裡面就非常非常的複雜,有沒有遇到善知識?有沒有遇到好的同參道友?會不會被外面境界干擾?這些都相當的複雜。所以累劫修行,我們都沒有能成就,這就是遇緣的問題。這一生當中我們非常的幸運,這個緣,實在講是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勝緣,我們今天遇到了。緣遇到了,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那要在自己的善根、福德。如果自己有善根,善根簡單的說,是對於這個法門有深切的認識、有真正的認識,才不會為其他法門所動搖,不會見異思遷,這是善根;福德是真正發願一心專念,這是你有福。《彌陀經》上說,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具足,那你這一生決定成就;這三個條件缺少一條都不行,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由此可知,這實在是我們自己本身的一樁大事。
佛在前面勸我們要認識眼前的環境,知道這個世間苦,你才會發心求生淨土。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很樂,阿彌陀佛再慈悲來接你,你還不想去。這一段經文就勸我們求生淨土,前一段是厭離娑婆,這一段是欣求極樂。佛在此地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人能自度』,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真正度自己的確實是自己。這個文是承前面一段文而來的,怎樣才能夠自度?一定要記住前面所講的「洗除心垢」、「表裡相應」,這樣才能夠自度。所以這一句佛號是手段、是方法,它的目的一定要把這兩句做到,用念佛的方法達到這個目標。首先,我們這個身要像一個佛的身。佛有身體,他這個身體日常生活當中他做些什麼,我們要學。佛也有口,我們也有口,我們的口業像不像佛?我們的心(就是意業)像不像佛?佛存的是什麼心,我們要跟他一樣。換句話說,身語意三業都要跟佛一樣,這就是表裡相應。佛三業清淨,三業都清淨,如果我們的三業也清淨,心淨則土淨,與西方淨土就感應道交,這個叫自度。自己得度了,實在講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得度,自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我們身語意三業與佛相應,西方極樂世界就通了消息了,甚至於可以說往生就自在了;消息已經通了,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也許諸位說,這個大概要很深的功夫?不一定,相應就行。所以古德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相應,具體給諸位講,就是我們的心思、言語、行為跟這部經相應就行了。這部經就是佛的心、就是佛的言語、就是佛的行為,我們依照這部經來修學,就與阿彌陀佛相應;與阿彌陀佛相應,就與十方一切諸佛相應,你想這部經多麼重要!這是說自己得度,不必到一心不亂就可以生死自在。
自己得到好處,一定要幫助別人,『轉相拯濟』,要幫助別人;不幫助別人,與佛的心不相應。佛心是普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統統成佛、快快成佛。我們教別人,當然這裡面也有因緣,一定要他肯接受的我們就教他,不肯接受的要跟他結緣,不能說不肯接受,緣也不結了,這是錯誤的,不肯接受要跟他結個緣。怎麼結法?要讓他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知道有阿彌陀佛。他雖然不願意讀這個經,經題給他看一看,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他阿賴耶識裡頭這個經題印下去了,「阿彌陀佛」的名號印到他八識田中了,給他做來生來世得度的種子。由此可知,不管他有沒有緣,我們都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緣熟的人那就非常聽話,依教奉行,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作佛,這是沒有懷疑的。凡是這樣的人,將來必定能夠代佛弘揚這個法門,這功德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都讚歎不盡。這個法門只要你專修,你能夠專到三年、五年、十年,你必定能夠教化眾生。你能夠用長時間在一部經上下功夫,必然能夠得到身心清淨,能夠得到大開圓解。清淨心就生智慧,智慧一現前,這個經義自然就通達了。佛經裡面常常講無師智(沒有老師的智慧)、自然智,這些智慧統統都能夠現前,這個關鍵就是在清淨心,所以平常讀誦就是培養清淨心。
第三句『至心求願』,這一句就是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至心」就是至誠心,心真誠到極處了,心裡面沒有任何願望,唯一的一個願望就是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想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這一句是願,淨宗三資糧:信、願、行,這一句是願。『積累善本』,這一句是講行,信、願、行,這是講行。有願有行,要積累善本。善本是什麼?諸位想想,世出世間最善的是什麼?無過於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善本就是阿彌陀佛,善本就是《無量壽經》,這是世出世間一切善法的大根大本。也許你問,那這樣六度萬行都不必修了?前面告訴你了,你能夠身語意三業都與這個經相應,你想想看,你六度萬行修沒修?這經上明明教給我們要修。把這部經的教義、這部經的教訓,字字句句我們都做到了,六度萬行統統在其中,世出世間善法全在裡面,一條都不漏!這才是真正的善本,真正真實的善根。所以我們先培育根本,這個根本就是一定要讀誦這部《無量壽經》。
有些人有這個分別執著,說這個經不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這是現代人依照原譯本編輯的,這是不順譯法,拒絕念這部經。那也很好,你不念這個經,念原譯本也可以。這個經有五種原譯本,四種節會本,總共有九種本子,你喜歡念哪一種都好。你把這九種本子統統都研究過、都讀過,你才會發現夏蓮居這個本子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這個本子裡面每一個字、每一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原文,他沒有改動一個字,所以念這個本子就是五種原譯本統統念到了。這個跟過去的節會本確實不一樣,過去節會本裡面多多少少有一些節會的人他自己改動,意思雖然保存,在文字上改變了,這是為後人指責的。夏蓮居非常的慈悲,也因為這個緣故重新來集結,避免古人的這個毛病,所以一個字都不敢更換,字字句句都是原文,這個是他的長處。所以這個本子出來,當時在大陸可以說,四眾緇素無不讚歎。可惜這個本子出來的時候印光大師圓寂了,他老人家沒有見到,這是很遺憾的一樁事情。印老雖然沒見到,印老集法的弟子德森法師看到了,他非常的歡喜。德森是印光法師的弟子,蘇州靈巖山,印公在的時候就請他做住持,領導靈巖山的念佛堂,由此可知,印光老法師對他是非常的器重。他給這部經有一篇跋文,香港印的這個版後面有,這一篇跋文也非常之好。我們印的經是少這一篇跋文,將來再印可以把這個跋文附進去。這是勸勉同修,《無量壽經》我們選這個本子。
這個本子在台灣,李老師不是不知道,深深的知道這個本子好!但是在當時,從大陸上來到台灣的許多老法師,這些老法師在佛門裡面可以說都是德高望重,他們對淨宗涉獵的比較少,缺乏深刻的研究,所以突然看到這個本子,他們也很難接受;縱然不反對,也不會熱烈的提倡。所以李老師在當時也遇到這樣的困難,他在民國三十九年在台中講過一次,以後雖然《無量壽經》也曾經講過,就沒有採用這個本子。我在四十七年認識他,他把這個本子交給我,我讀了之後非常的歡喜。同時在那個時候,我也聽李老師講《無量壽經》,那是在我們小班裡面講,所用的本子是康僧鎧的譯本,我聽他講《無量壽經》是康僧鎧的本子。他這個本子是他在三十九年講經的時候自己註解的、眉註的本子,這個本子交給我,我讀起來比康僧鎧的本子容易讀,讀得很舒服,所以五十六年到台北來講經,我就很想講這個本子。在當時,我們在台北曾經印了三千本,就有意思講這個經,我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不同意,他說現在這個因緣沒成熟,現在不能講。於是乎這個經印好了只有送人流通,這部經就沒講,我把他老人家這個原本也就收藏起來,就開始講《楞嚴經》。所以我一到台北就講《楞嚴經》,《楞嚴》講了很多遍。一直到李老師圓寂,我講經也講了二十多年,同時《楞嚴》講了不少遍,《華嚴》講了十幾年,這些各宗各派的大經大論講了不少,總有幾十種之多,我也一下記不清楚。
老師往生之後,我這個本子又找出來;不是有意找出來的,翻舊書偶然的把它翻出來了,這一翻出來我一想,我們對老師往生最好的紀念就是把他這個本子,把他自己親自註解的這個本子印出來流通。這就發心印了一萬本,就是我們現在大家看的這個本子,我們以這個功德迴向給他,願他上品上生。這個本子印出來之後許多人喜歡,所以我們才發心開始在國內外弘揚,就開始講這部經,講這部經的因緣成熟了。無論在什麼地方,講這部經的聽眾特別多,這不是緣成熟了嗎?緣成熟了。尤其是在新加坡,新加坡的聽眾告訴我,我在新加坡講經的這個法緣,他說過去從來沒有過的。新加坡的佛教相當興盛,但是都是做法會拜拜居多,聽經的風氣不多。尤其是外來的法師到新加坡講經,新加坡的人,開經的頭一天會來,來得很多,經講圓滿的那一天人都來了。他們都講什麼?我們有頭有尾,這個功德就圓滿了。當中就很冷落,人就很稀少。我上一次去講,時間是一個月。一個月,這個道場的主持人都提心吊膽,萬一像過去這種情形,大家當中都不來了,這個對法師很沒有面子,很難為情。這種情形我是知道的,我說這個無所謂,我們一個人、兩個人也照樣講,絕對不受聽眾多寡的影響,決定不影響。所以他們的計畫是每一個星期要做一次大大的宣傳,希望能夠維持聽眾,結果這個經一開講之後,每一天都滿座;不但滿座,連四面走廊上,一半坐著、一半站著的,到最後走廊站都站不下了,它外面有一個天井、停車場,那個裡面人都站滿了,都站在那裡聽,所以當中這個宣傳全部都取消了。主持人李木源團長告訴我,他說新加坡外來法師講經,從來沒有這樣殊勝。我說這不是我的因緣,這是阿彌陀佛的因緣,是新加坡阿彌陀佛的因緣成熟了,才有這樣的殊勝。每到一個地方,沒有人不喜歡聽這部經的,沒有人不喜歡念這部經的,可見得緣成熟了。時節、因緣,不是真正有功夫的人看不出來,因緣在這個時候成熟。這是「積累善本」,我們要曉得這一句真正的含義,我們應該如何來修學。
底下勸勉的話,從字裡行間去看,能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苦口婆心。『雖一世精進勤苦』,也就是我們努力來修學,一生勤苦修學這個法門。真正學佛,真正希望成就,大家要記住「苦」這個字。世間人都不願意吃苦,學佛的人要記住,我們要吃苦。為什麼?你不想、不願意吃苦,你的道業不能成就;你不願意吃苦,你這個心不會平;心不平就得不到安,說平安,你心就不能安。心不平、心不安,你這個佛號就念不好,我們講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那決定做不到的。所以這個苦,我們甘心情願吃苦,我們不去跟人爭,不去跟人家比,我就心安理得了。我只要三餐飯吃得飽,衣服可以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就滿足了。別人說我消極,隨他說,他說我消極我就消極,我是真的消極,在物質享受上確實消極,不跟人家比,不跟人家爭,這個消極。可是我們也有很積極的一面,積極在念阿彌陀佛,積極在依照《無量壽經》修學,這有積極的一面。人生苦短!這一世的確『須臾間耳』,時光不長,尤其是年歲大的人,對於這個感觸特別的深。我想到三十八年到台灣那個情形,真的一彈指四十年了,想想來的那個時候情形,就如同昨天的事情一樣。還能有四十年嗎?不可能。人生苦短,這個一定要覺悟。這一生「精進勤苦」,值得!你要不肯吃苦頭,不肯精進努力,那以後麻煩大了,以後還得搞六道輪迴,還要搞三惡道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那是真正之苦。你能夠以這一世的光陰,精勤努力的依照《無量壽經》修學,後生無量壽國,你的三業與無量壽佛相應、與無量壽國相應,決定往生!這一本《無量壽經》就是我們往生的保證書,你想想看這個多重要。所以我們今天大量的翻印流通送給你,就是送給人了生死、成佛道的保證書。這個就是前面的一句「轉相拯濟」,我們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勸勉他修學,這是代佛弘化,代替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已經入了門,都有這個責任。
生到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這個我們可以在淨土三經裡面看得很清楚。『永拔生死之本』,生死的根本是什麼?淺而言之是迷惑造業,也就是貪瞋痴;特別是貪,貪愛,愛欲是生死的根本,如果說得遠一點、說得深一點就是無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生死之本就永斷,即使是業障非常重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苦」是指苦報,「惱」是講的煩惱;苦是果,煩惱是因。苦因苦果,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沒有。『壽千萬劫』,實在講是無量壽!那個地方的生活『自在隨意』。前面講「快樂無極」,這快樂無極到什麼程度沒法子說,後頭這句話讓大家自己去想去,「自在隨意」,你說樂不樂?這個就是快樂無極。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這四個字沒有,我們不自在,我們不能隨意,這四個字統統沒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個字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你讀這段經文,應當要嚮往西方。這是我們每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得到的,不是得不到的,只要你認真的修學,決定可以滿願。
再看下面這一段,這一章末後一段,佛繼續勸勉我們: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
『宜』是應當、應該。這麼好的地方、這樣殊勝的地方,可以說是一了百了,無始劫以來沒有法子解決的問題,這一次全部解決了,這還不應該精進嗎?『求心所願』,這個心是你自己的心願,你的心願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才圓滿;不到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這個心願沒有法子圓滿。不要說一般人,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十大願王就沒有法子圓滿。普賢菩薩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求心所願。華藏世界等覺菩薩尚且如是,我們不求,那就是李老師講的非愚即狂,你不是愚痴就是狂妄。
【無得疑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此地提到西方極樂世界有邊地,邊地究竟在哪裡?邊地是什麼樣的情況?夏老居士會集這部經的時候專門有一章,就是把原譯裡面講到邊地這個情形統統把它歸納在一章,單獨給我們介紹,就曉得西方世界有邊地。邊地怎麼往生的?是有疑惑往生的。「邊地疑城」這一章講得詳細,這個疑惑把它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懷疑阿彌陀佛不是全知全能,對於佛的智慧懷疑。這個有,不是假的,我還曾經遇到。這是老法師,非常有威望的老法師曾經給我說過,說佛的智慧圓滿、全知全能,這是讚歎的話,佛也有不知道的。出自於老法師之口,那還有什麼話說?這就是什麼?這就是此地講的懷疑,以我們自己的知識來測度佛菩薩的智慧,這是錯誤的。錯在哪裡?我們的煩惱沒斷,貪瞋痴慢、是非人我這個東西天天還起現行。他大概認為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也不過就跟我們差不多,也是這樣子,不過比我們聰明一點而已。以凡夫心量測度聖人,所以起了懷疑。雖然懷疑,他還相信因果報應,他還肯念這句阿彌陀佛,也想求生淨土。雖然求生淨土,不相信阿彌陀佛有那麼樣大的智慧,這個就是罪障。能不能生?能生,生到邊地,五百歲見不到阿彌陀佛,見不到諸大菩薩,也沒有機會聞法。這個就是此地所講的『自為過咎』,這個過失是他自己造成的。
第二種疑惑,他對於佛的智慧他不疑惑,他懷疑自己,我罪業深重,我怎麼能往生?甚至於還有一些我們勸他學佛,他說不行,我不能學佛,我罪太重了,我不能學佛。佛堂他都不敢去,見到佛菩薩的像他都害怕,我罪造得太重,不敢見佛菩薩。對佛不懷疑,對自己懷疑,也就是不相信自己的善根福德。自己罪業,這個不怕,罪業可以懺除。懺除的方法,念佛是第一個好方法。諸位要知道,什麼叫業障?業障現行,心裡面有妄念就是業障。念頭起來了就是業障現行了,馬上用一句佛號壓住,這業障就消掉了。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再重的業障,沒有不消除的。讓你這個六字洪名一句接一句,讓它相續,不要叫妄念相續。所以用這個佛號來消業障,比什麼樣的方法都高明、都方便、都有效。佛號念到功夫得力,妄念少了,這就是功夫得力的現象;如果念到妄念都沒有了,那就得一心不亂。念佛的時候不要怕妄念。有些人不念佛的時候,他不知道有妄念,他說我還沒有妄念;一念佛,妄念愈多,嚇得他不敢念了。這是錯誤,那是因為不念佛的時候你這個妄念多,你沒有覺察到,沒有發現到,這一念佛才發現到妄念這麼多。如果沒有妄念,那就可以不必念佛了;正因為妄念多,所以才要多念佛。所以不要怕妄念多,妄念愈多愈要念佛。念佛的時候不要理會妄念,就是妄念起來不管它,把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號上,專注在佛號上,不管妄念起伏,這樣一來,你的佛號漸漸得力,妄念自然就少了。如果念佛的時候還要照顧妄念,妄念就愈來愈多。你一照顧它,就等於是滋潤它,它就愈來愈多;你不理它,一會就沒有了,不要去理它。末後這一句: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現在的後補佛,他是無量壽這個法會後半部的當機者。這個法會,前面阿難尊者當機,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這個用意非常之深。彌勒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那我們知道,將來彌勒菩薩成佛,決定弘揚這個法門。現在有很多人跟彌勒菩薩的緣很深,想學修彌勒淨土,想往生兜率陀天。再等五十六億萬年之後彌勒菩薩下生,他來作彌勒佛的弟子,然後聽彌勒菩薩講《無量壽經》,他才發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拐這麼大的一個彎。這個彎要能拐成了算他不錯,怕他這一生求生彌勒淨土生不了,這事情就麻煩大了。彌勒淨土絕對不是容易去的。彌勒菩薩是唯識專家,所以兜率內院等於說是法相專科大學,你對於法相宗、法相唯識學沒有相當的認識,沒有真實的功夫。他們修行是修唯心識定,這個定修成了才能夠上生。你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虛雲老和尚曾經到過兜率內院,你看他《年譜》上記載的,哪些人去了?他所認識的我們這個世間,大概跟他同一個時代修學這個法門的人,真正生到彌勒淨土的沒有幾個人,這是要相當的定功。佛在這個法會後半部以彌勒菩薩為當機,用意非常之深。彌勒菩薩都讚歎淨土,那我們還能懷疑嗎?
這裡講得很清楚,『受佛明誨』,「明誨」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教訓。佛給我們講的確實一點也不含糊,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阿彌陀佛住真實慧,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也是從真實智慧裡面為我們宣說這部大經,為我們演講這個法門。彌勒菩薩當時在座,他聽懂了、他明瞭了,徹底明白了,所以他發心『專精修學』。「專」是專一,「精」就是佛再三再四的勸勉我們要精進,精就是精進;「修」就是修正過失,依照佛的教訓,依照這部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修正我們自己的過失;「學」就是學習,佛的教誨我們要認真的學習。這個學習,意思就是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應用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之處;換句話說,要把這部經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的見解、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這叫做學習。由此可知,這個經不是每天念幾遍就算了,那可不行,沒用處。念很重要,為什麼?如果不念熟,在日常生活當中忘記了,那還學什麼?學習談不上了。所以你必須字字句句都能記得住,時時刻刻能想得起來,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法,我們應該要遵守佛的教訓去做,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如教奉行』,決定遵守佛的教誡,不折不扣的把它做到;『不敢有疑』,因為有疑要墮邊地疑城。彌勒菩薩很聰明,我決定不疑惑,這個好!
這是這一章最後的總結,彌勒菩薩聽佛教誨之後,他來提出心得報告。我們聽了佛的教誨之後,是不是像彌勒菩薩一樣的心態、一樣的決心,如教奉行?這是值得我們反省的。請看下面一章: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這一章裡面,佛給我們說出來五濁惡世眾生生活的狀況。經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多年前講的,我們讀了這一章之後,這一章講什麼時候?就是講我們現在的社會。佛在三千年前就看得這麼清楚,怎麼能懷疑佛的智慧?佛要沒有智慧,怎麼會曉得三千年以後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狀況?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這個文應該到這裡是一段。第一段裡面就把這個惡給我們提示出來,勸勉我們要斷惡修善、離苦得樂。苦樂是果報,善惡是因緣,行善必定得樂,造惡一定要受苦。所以苦樂的果報還是自作自受,絕對不是別人給你的,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我們想到《地藏經》上,閻羅王與這些大鬼王所講的話都是真實的。地獄裡面那些非常殘酷的刑罰,是不是這些閻羅王、鬼王在那裡設施的?給諸位說完全不是。地獄是化生,是你自己業報變化出來的境界自己去受,沒有人支配。好像你作夢一樣,你作夢,夢到被閻羅王抓去了,要把你下油鼎上刀山,一下醒過來了,哪有這個事情?是你自己心裡變現的境界,自己去受這個罪,就是這樣的。
這樁事情我們還得到一個證明。在台灣,以前有個朱鏡宙老居士,你們年輕的同修大概不知道他,年歲大的曉得他,他跟台中李炳老同年,而且也是好朋友。我初學佛的時候,他對我幫助很多。那個時候台灣的經書找不到,不像現在這麼普遍,那時找一本經書很困難,我們有的時候想得一本書,去跟人家借《大藏經》來抄,一本書抄好多天,抄一本回來念,沒書賣。朱老居士辦了一個台灣印經處流通經書,以後他年歲大了,把台灣印經處交給松山寺,交給道安法師,所以現在松山寺接著再辦。曾經有一度他找我,想交給我,我沒有地方。朱老居士是章太炎的女婿,他的岳父是章太炎,章太炎是民國初年國學大師。章太炎在生的時候,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在大陸上五嶽那是大鬼王,他的地位是僅次於閻羅王。閻羅王好像是總統,他比閻羅王小,但是比省主席都要大,因為他管很多個省,不是管一個省。東嶽廟在山東的泰山,東嶽大帝。判官的職位相當於我們現在所講的祕書長,地位很高,除了東嶽大帝,下面就是他了。他做這個工作時間不長,做了一個多月,可能是那個判官出缺,找他去代理。白天當然他有工作,還要上班,晚上天一黑小鬼就來了,小鬼就抬轎子,請他上轎,兩個人抬他到陰間去上班,到第二天天快要亮的時侯就把他送回來,下班送回來。所以他很辛苦,日夜都要上班,真辛苦。他把陰間裡面的生活狀況告訴一些朋友,大致上跟人間是相彷彿,不過就是陰間暗無天日,每天看不到太陽,也看不到晴天,天就是灰灰禿禿的,就是這樣,就好像我們講的陰天,快要下雨的陰天。他說鬼道裡頭統統是這樣的,見不到陽光,生活狀況跟人間差不多。
他做判官,人家就問他,你有沒有待遇?他說待遇是有,但是那個錢我沒用處,待遇還是有的。很奇怪的,東嶽大帝好像管五個省一樣,五個省裡頭的人,生生死死他統統都管。這裡面還有很多外國人,他說外國人死了之後言語都通了,全都通了,也不必用翻譯。鬼道裡頭不管你生的時候言語不通,在鬼道裡言語就通了。有一天,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也非常慈悲,就忽然想到地獄裡面有很多刑罰太殘酷了。刑罰裡面有一種叫炮烙,炮烙是什麼?是這個銅柱子把它燒了,紅紅的,叫這個罪人去抱。他說這個非常的淒慘,他就建議東嶽大帝,這個刑能不能廢除?東嶽大帝笑笑,就告訴他:你最好到現場去參觀一下。他說好!東嶽大帝就派了兩個小鬼帶他去參觀,小鬼就帶他去,現場去了。到達現場,小鬼說到了,他看不見,他看了什麼都沒有,他說這就是現場。這才恍然大悟,曉得所有一切刑罰設施不是閻羅王設置的,是這些造罪業的眾生自心變化出來的。那這就沒法子了,真是自作自受!這是章太炎老居士親身經歷的事情來告訴我們,朱鏡宙老居士他著作裡面引用這個故事,他寫在這個裡面。
他那些奇奇怪怪的故事很多,我那時候剛剛學佛,二十幾歲,他那時候七十一、二歲,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待,一見面就給我們講故事。他那故事都是真的,不是假的,全是親身經歷的,都是真實的。確確實實有鬼神,確確實實有賞罰,因緣果報絲毫不爽。他給我講,他學佛是怎麼學的?他的老岳丈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不信佛。他是學經濟財務的,在抗戰期間好像是西康跟青海兩省的稅務。抗戰勝利之後,他是浙江省財政廳廳長,所以一生都是做財稅的工作。他不相信佛教,他說學佛的因緣是抗戰期間在重慶,晚上跟幾個朋友打麻將打到很晚,恐怕總有夜晚一、二點鐘,他回家去。在那個時候沒有車,回去的時候走路回去的。路也不好走,沒有台灣馬路這麼平、路這麼好,沒有,都是小路。雖然有路燈,那個燈泡二十支光,若有若無。他說晚上回家的時候,在半路上見到前面有個女人,距離不太遠,走在他前面,他在後面走,保持有一段距離。大概走了總有半個小時,他忽然想起來,這麼深更半夜,一個女人怎麼敢出來?他這一想,寒毛直豎,一身都發冷汗。再仔細一看,前面這個人有上身,沒有下半身,這一下就嚇死了。從此以後他相信了,他說我不是親眼看見,你怎麼給我講,我都不相信;他說我親眼看到的,相信了。以後學了佛,他說可能是觀音菩薩變化的,他要不這樣變一下,給我看一下,他說我這一生就沒有學佛的因緣了。觀音菩薩三十二應裡頭說,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大概朱鏡宙老居士應以這種身得度就現這個身了。這個事情真的,千真萬確。
所以佛在此地,一開頭勸勉我們要『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這是真正的大德,有德行的人決定是斷惡修善。告訴我們十方世界、諸佛世界善多惡少,眾生容易教,好教。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從降生到入般涅槃,住世八十年;實際上是七十九年,佛是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中國人算個整數,八十年,八十歲。他的法運,正法、像法、末法,總共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大宇宙裡面來講非常短暫,也是「須臾間耳」,也很短暫的。他講的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是講現在這個階段。譬如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在人壽八萬歲到六萬歲的時候人心很善,六萬歲以後就是減劫了。減劫六萬歲以後,五濁逐漸逐漸才形成,人才有私心,在以前人沒有私心。現在這個時期,佛說末法時期,不要說是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是三十年。你看那個世,中國這個「世」字是三個十,三十年為一世),可以說現在是一年不如一年,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這個世界的確會有很大的災難。災難從哪裡來的?惡業所感,大家都造惡業。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這個世界眾生造惡業,可是其他世界在現前這個階段,有很多世界眾生他們是修善的,他們的惡業少,教化就容易。五濁惡世普遍在造罪業,這個教化非常非常的困難,何況佛在此地說『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這個「最為劇苦」講到我們今天這個社會,我們會有很深的體會,因為這是我們親眼看到的,是我們親身所嘗到的。這個苦難的世界,我們所承受的苦難,比起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痛苦。年歲長一點的同修應該曉得,三十年前的台灣跟現在不一樣,三十年前的台灣非常可愛,人與人之間有一個親切感,彼此都能夠退讓;有困難在路上,無論到哪裡,熱誠的來幫助,現在沒有了,現在看不到了。三十年而已!這些我們都應當要覺悟,應當要反省,依照佛的經典,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去修學。佛告訴我們,大環境是共業,個人是別業,個人認真的修德,斷惡修善是共業裡面還有不共業,苦難當中我們還能夠倖免,這個完全要靠自己努力了。
今天我們這個經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