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一次宣講)—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第八十六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86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三頁。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本經從這一章以下是屬於流通分。前面四十二章,最前面的三章是本經的序分,中間是正宗分。在正宗分裡面一共給我們講了四樁事情,第一是說明法藏菩薩廣大的誓願,教一切眾生生起荷擔如來家業的大心。這是法藏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發起大慈大悲無量的智慧,才能夠具足普賢大願;換句話說,普賢大願一定要在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圓滿。其次是說明法藏菩薩累劫修積的功德。單有願沒有行那是不行的,要以行踐願,這個目的也是誘導我們要生真誠之心,也要效法法藏菩薩認真的修學,才能夠圓滿普賢大願。第三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經上說得很多,比小本經講得詳細,依報正報的莊嚴。這段經文的目的,是教我們讀了以後生決定的信心,至誠迴向,求生淨土。末後一大段是給我們說明往生正因,以及世間的果報。讀了之後,我們才會認真的去考慮厭離娑婆,信樂極樂,對於極樂世界產生歡喜心,希求之心,這樣才能夠精進不懈,一心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四樁事情,前面兩樁事情就是勸願;第三就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是勸信;末後講往生的正因、世間果報,是勸我們修行。所以,與小本經裡面講的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完全相應。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談小本《阿彌陀經》正宗分的三分,第一部分是「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就是本經的第三部分;第二是「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就是本經前面第一、第二兩個部分;第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也是本經的最後,第四個部分。可以說蕅益大師的判示是非常如理如法的,判得非常之好,《要解》跟《無量壽經》合起來看,意思非常的明顯。
今天我們要講的底下這六章是屬於流通分。流通一開端就給我們說明『非是小乘』。有不少人把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以為這是逃避現實,這個是小乘人,逃避現實,自了漢,不願意住在世間行菩薩道。佛在當年就已經知道三千年後許多人誤會了淨宗,所以在經上特別給我們開導。請看經文: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這句經文意思非常之深廣。釋迦牟尼佛叫著彌勒菩薩跟他說,『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叫著彌勒菩薩跟他說。他說你看看,『彼諸菩薩摩訶薩』,所以前面所講的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那些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參訪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的菩薩數不清。你看看『善獲利益』,他們所得的利益真實廣大無邊,諸佛如來都讚歎不盡,真實不可思議的利益,如果沒有這麼多的好處,那些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通常我們講菩薩指三賢位的菩薩,摩訶薩指地上菩薩),這些人統統都發願,持名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深,這個法門要不殊勝,十方世界的菩薩怎麼會去往生?實在這一句就是勸願、勸信、勸行統統都包括在裡頭,那麼多菩薩現身說法,給我們看到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歸依瞻禮。如說修行。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經上佛常稱大眾為『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是善根深厚,如果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決定聞不到佛法,決定不能見佛。我們今天雖然佛不在世,我們見到佛像就如同見佛沒有兩樣,我們有這個因緣見佛聞法,這是善根福德深厚。尤其是能夠見到阿彌陀佛、聞到《無量壽經》,或者是《阿彌陀經》,這個善根福德更是不可思議,可以說是第一善根、第一福德,這樣才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
所以前面講的胎生邊地疑城,這我們自己要警惕。大概我們對於佛的五種智是沒有問題,不會懷疑的,最怕是懷疑自己善根,自己造了很多罪業,這怎麼能去?你要有這一念,勤苦念佛,將來縱然往生,生到邊地,這個虧就吃大了。所以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善根福德,決定不要懷疑,縱然造了一點小小的罪過,沒有關係,叫帶業往生。你說你造的那罪業,你有沒有殺父親、殺母親?有沒有殺阿羅漢?你還沒有造這麼大的罪。五逆十惡,這個法門都能夠得教,何況我們造的是不算很重的罪業,決定能懺悔的。
佛法裡面有說,根本戒不通懺悔,這是小乘人所說的。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大乘別教以前也很難懺悔,原因在什麼地方?分別執著。所以實在話,懺罪不是佛菩薩設你罪,是你自己念頭轉得過來、轉不過來。別教以前都很固執,這個分別執著妄想很麻煩。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提示同修們,什麼叫業障?你心裡頭有念頭、有妄念就是業障,你有惡念就是惡業現前,你有善念就是善業現前,善念、惡念統統是業障。我們念經,念經的時候也不思善也不思惡,念經;念佛號的時候,亦不思善、不思惡,業障就沒有了。有念就有業,沒念就沒有業,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無念,把這個念頭轉在阿彌陀佛上,你說我們要造業,造什麼業?造阿彌陀佛的業,將來果報一定就變成阿彌陀佛了。萬法是唯心所現、唯心所造,我天天念阿彌陀佛,將來一定就變成阿彌陀佛,天天念西方極樂世界,將來一定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任何法門消不了的重罪,這個法門統統消得了,妙就妙在此地。所以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確實其他所有法門消業障很難。你們想想看,善惡念頭你能不能止得住?止住就是消掉,止不住消不掉。像拜個梁皇懺,在台灣拜梁皇懺的很多,打個水陸,做了個七天七夜的法會,這七天當中,你的念頭是不是真的止下來了沒有妄念?如果做這些法會、拜懺,妄念還是不斷現前,沒有用,那個法會做的是熱鬧而已,不如關起門來老老實實念幾個鐘點阿彌陀佛,我們念佛的時候一切妄念不生,這個罪是真消掉了。
所以從前慈雲灌頂法師在《無量壽經直指》裡面說,《直指》是他作的註解,慈雲灌頂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人。他這個註解裡面就有一句話真正是了不起,他說這個經,他是指的《觀無量壽經》,是消罪業的第一法門。《觀無量壽經》都是消罪業的第一法門,何況《無量壽經》!所以諸位總得要明理,我們說這個經好,這個經能消罪業,道理說出來;沒有理,大家聽了不能相信。理通達了,事相明白了,才知道這個方法確實是消業障最好的方法。所以心地清淨,業障就消除了;心不清淨,你的業障沒消除。如果我們學佛,自己反省反省,我們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這是好現象;如其不然,要認真努力的去念佛,要想方法叫自己至少是惡念不起。我天天拜佛念佛,面對著佛像、面對著經典,惡念不起,縱然業障沒有消盡,先把惡業消盡,然後善業逐漸也把它消掉,我們修的是淨業,這個要知道。所以你有機緣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你有機緣能夠讀逐漸到淨土三經,或者是今天我們講的五經,這個都是無量劫來,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緣一時成熟,你才會這樣的幸運,才能遇得到,遇到能生歡喜心,『能生一念喜愛之心』,歡喜。
『歸依瞻禮』,這個地方講的「歸依瞻禮」,就是皈依阿彌陀佛。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說得更落實一點,皈依阿彌陀佛名號,這個名號是我們依靠的;皈依《無量壽經》,每天讀誦受持,二六時中執持名號,不要把阿彌陀佛的名號忘記掉了,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瞻是瞻仰,禮是禮拜,對著佛像我們恭恭敬敬的修禮敬,像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編的《淨修捷要》,那就是瞻禮阿彌陀佛,編得非常之好。平時的時候我們以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恭敬心,來念這句六字洪名,來讀誦這部《無量壽經》,這也是皈依瞻禮。因為名號前面兩個字「南無」這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皈依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要完全翻成中國字,就是皈依無量覺,「南無」翻作「皈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就是皈依無量覺。由此可知,念念都是皈依阿彌陀佛。
『如說修行』,這一句就是真正的供養,廣修恭養。前面皈依是禮敬的意思,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讚歎的意思,這句名號裡面就有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這個意思統統都有了,非常之明顯。「如說修行」,這就是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我們在《普賢行願品》裡面看到,它講到法供養提出了七條,七條裡面第一條就是「如說修行供養」。「如說」就是如世尊在本經前面所說的,前面所講的你統統能夠做到。所以我們讀誦經典得到不思議的功德利益,不是把經念熟,目的不在此地。念一遍跟自己的心行對照一遍。念一遍,哪些地方我做到了,哪些地方還沒有做到?已經做到的部分,要勉勵自己不要失去、不要失掉,繼續不斷去做;沒有做到的部分,要勉勵自己努力去做,這叫「讀誦受持,如說修行」。所以經,有很多人講我受持某個經典,他怎麼受持?每天念一遍這叫受持?這不叫受持。念一遍,像唱歌一樣唱一遍,有口無心那沒用處,那只是口善而已,沒有認真去體會經中的教訓,沒有認真去做到。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像前面所說的這個人,這個人得的利益大,大到什麼程度?『當獲如上所說功德』,世尊在前面正宗分裡面所說到的,他全部都得到了。我們想想這個話是真的還是假的?果然百分之百依教奉行,諸位同修要知道,這個人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阿彌陀佛是什麼樣子?阿彌陀佛每天想的什麼、做的什麼、說的什麼,統統在這部經上,這部經你全做到了,你不是阿彌陀佛,誰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哪裡去!
所以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九品往生,你也不要去看《觀無量壽經》,也不要聽人家隨便說,我們就照本經上來看,我的看法是這樣的,你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篤定上品上生;你說百分之百我還做不到,我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那打個折扣,你是上品中生;如果百分之九十還做不到,我能做到百分之八十,你就上品下生。如是遞減,我只能做到兩成,能做到兩成是下品下生;兩成都做不到,這很難講,這個就不太可靠了。換句話說,最低限度要做二成,百分之二十你要能夠做得到,往生才有把握。所以要努力去學習,要認真的把經義去做到,也就是說把《無量壽經》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自己的言行,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接近了。所以其他經典不要再去看了,再去看,那你叫雜修,你就不專了,不專是心不容易清淨。所以記住這個原則,如果我博學多聞,我心地還是清淨,那個可以;如果你看到的時候心裡還落印象,別的印象還會起來,這對於我們專修是決定有妨礙的。所以充其量我們只能夠讀淨土五經,此外的還是暫時放下好,如果要學,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再學不遲,免得把往生極樂世界緣分給斷掉了,那就非常的可惜。
除了讀誦、稱名,如說修行裡面,在正宗分裡面還教給我們書寫、供養,此地講的流通。書寫在現前這個社會,如果有能力,還是非常有價值,自己能夠把這個經寫一部,或者寫多部。在美國有一位壽冶老和尚,壽冶老和尚今年年歲很大了,大概將近八十歲。美國不是弘法的環境,大概講經能夠有五個人聽是滿多的,一、二個人聽是很正常的現象,這在紐約講經是這樣的情形。我聽說很多法師講經,聽眾就幾個人。像我們這個場面在美國稀有,偶爾做一次法會也許可以有這麼多人,天天講經沒有。老和尚他是學《華嚴》的,他就寫經,寫《華嚴經》。年歲大了,他寫的這麼大一個字,一張紙大概是四、五行,一行七、八個字,他寫大概是寸楷的樣子,寫這麼大的字。他這個《華嚴經》已經寫了好幾部,你們想想《華嚴》有多大,他每天寫,沒有事情就寫經,寫好了之後送到美國的博物館、國家圖書館,他們很喜歡,收藏當寶貝,所以這是很有價值的。寫經,心也會很清淨;心不清淨,你寫了寫不出來的,有耐心、清淨心去寫去。
當然在目前你所寫的可以影印,影印來流通也是藝術品,也能夠流通法寶,勸勉別人讀誦受持,這是一個方法。其次,現代印刷術發達,把它做版印刷流通。現在更進步的是用電腦,你如果懂得電腦的程式,你把這些經輸送在電腦裡面製成軟體,這樣也可以能夠布施到全世界。現在電腦非常普遍,人家有這個軟片,他就可以在那邊大量的翻印,這也都是方法。所以現在的流通比從前單單書寫這個方法多了很多,而且快捷、便利,都是我們應該要努力去做的。尤其是註解,如果能把註解整個的輸入電腦,這個攜帶非常之輕便,以最快捷的方法流通到全世界。這是講書寫流通。
其次就是為人演說。像三福最後一句是「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利益眾生。建道場,尤其夏蓮居老師提倡的淨宗學會,他的目的是希望把淨宗普遍的傳到全世界。因為勸進行者,只有這個法門是真實的利益,其他經論、其他法門,一生不一定有成就。這個法門,如果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正肯念佛,沒有一個不往生的,真是萬修萬人去。所以淨宗學會的組織非常的必要。我們淨土宗的同修,自古以來,各人修各人的,頂多是組織一個蓮社、一個小道場,大家在一塊共修,沒有把全世界修淨宗的同修聯絡起來。這個工作,我們在九O年代要開始做這個工作。此地華藏淨宗學會我們已經立了案,現在在全世界已經向當地政府立案的淨宗學會一共有十一個。我還得要到處多跑跑,希望每到一個地方幫助他們成立一個淨宗學會。希望在七月間,我交代新加坡的同修,希望他們主辦第一屆世界淨宗學會,每一個會我們派代表到那裡去參加。我們的會非常之單純,會議的目的,第一個,報告我們的修學心得,彼此互相勉勵;第二個是報告在我們這個會的範圍、我們這個區域,有哪些往生的,這往生的瑞相,這個是很好的證明;第三個是我們如何來推展淨宗的修學,我們大家交換意見,所以我們這個會非常單純的,三個目標。
這個做法是淨土宗有史以來的一個開創的做法,因為過去所沒有的,全世界的淨宗聯合起來。在整個世界上,弘揚淨宗的人才很少,我們希望每個會對於弘法的人才互相的支援,建道場,印送經書、佛像,這個要人力、財力互相的支援。我們的會,每個會都是獨立的,並不是有總會、分會,我們沒有,統統是獨立的。每年我們開一次世界會,就等於說聯誼會的性質一樣,全部各個會都是獨立的。我們的信仰是一致的,我們依據的經典是統一的,統統都是依據淨土五經,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
這是本經所說的利益,現前的利益,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利益,你看到阿彌陀佛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看看經上所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就是將來自己生活的環境,你全都得到了,這個功德太大太大!『功』就是講現在你所具備的信願行,這叫功夫;『德』就是你現在得的身心清淨、法喜充滿,將來你得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個「德」跟那個得失的「得」意思完全相同,只要你有功夫,後面你一定有收穫。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下劣』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自卑感,覺得我不如人,念佛的人不可以有這個觀念。我們對人應當這樣謙虛,我不如人,自己心裡不能真的有這個觀念,自己心裡實在講要發無上的歡喜心,為什麼?我們這一生成佛了!十方諸佛如來之中,我們的老師是阿彌陀佛,佛中之王,阿彌陀佛的學生怎麼可以有自卑感,這我們太對不起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的弟子,這經上講「第一弟子」。這個就是後頭一段,我們把它念下去: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你怎麼可以自卑?曉得自己的身分,曉得現前的狀況,知道將來的果報無比的殊勝。但是也不能貢高,一貢高我慢,我是阿彌陀佛的弟子,你們都不如我,這個態度是決定不能往生的。為什麼?煩惱現前了,傲慢。傲慢是煩惱,貪瞋痴慢,這個煩惱現前不能往生。帶業往生帶舊業,不能帶新業,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這不可以的,你的慢心一生,你的心不清淨了。生西方極樂世界,它的關鍵的所在就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所以你有自卑感心不清淨,這是煩惱,貢高我慢也是煩惱,這都是大妨礙。所以一定要記住,因為這兩種心理很容易產生,無始劫以來的習氣。所以我們要學謙虛恭敬而不自卑,念念之中、在在處處要保持一個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常是永遠保持心性的平等,這樣就好。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這個地方所講的「善根」特別指念佛,特別指讀誦這部經典。像六朝石經裡面所說的,六朝石經是《阿彌陀經》刻在石頭上的,古人怕這個經典到後來失傳,所以也用了很多的苦心,把它刻在石頭上,希望它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所以現在大陸在房山發現了石經,房山的石經大概也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所刻的,刻在石頭上的,這是相當的寶貴。襄陽石刻的經典是南北朝時代的《阿彌陀經》,比我們現在流通的本子多了二十一個字,很可能這二十一個字是從前(從前都是抄寫,沒有印刷)抄寫抄漏了的,漏的這個本子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現在的經本上統統沒有這二十一個字。古德講,這二十一個字可能是真的,不是後人加進去的,因為六朝那個時代,距離鳩摩羅什大師還不算很遠,應該是可靠的。夏蓮居居士會集的《阿彌陀經》,就把這二十一個字補進去了,我們現在收在淨土五經讀本裡面,諸位統統都可以看得到。
石經裡面這二十一個字是「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個話講得太明白了。成就善根用什麼方法成就?念佛,你只要每天不斷的去念阿彌陀佛,你的善根不知不覺成熟了。實在說,無量無邊的善法都是從清淨、平等、慈悲心裡面生的,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確確實實就是在培養自己的清淨、平等、慈悲心。尤其是大經,《無量壽經》你念得很熟,意思你都能夠理解,你念佛號的時候,句句佛號都能與經中的境界相應,念阿彌陀佛就想到經上講的這些境界,古人所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西方極樂世界從我們清淨心裡面現出來了,現出來,這就是現前見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當來是到西方極樂世界,現前是現在讀經的時候、觀想的時候,或者是夢中境界,或者是現前所看到的境界。成就善根是這個意思。我們不要再修其他的法門,蕅益大師對於這個意思尤其說得非常的圓滿。
底下講,『當知此人非是小乘』。這是因為末法時期,一般學佛的同修都不願意深入經藏,於是對於這個第一殊勝無上的法門往往看錯、誤會了。尤其是近代學佛的同修,福比過去人來說要薄,遇不到真正的善知識,沒有人指導。好在經典得來很方便,現在在台灣買一部《大藏經》,我想人人都買得起。像我們書架上這部《大藏經》四萬五千塊錢,你們想想看,哪一家買不起?都可以買一部《大藏經》放在家裡,自己慢慢去閱讀去。可是你縱然買回家,把它從頭到尾念上個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你也不過是學一點佛法的皮毛而已。為什麼?沒有老師指導。這個法門無師是不通的,不會說是無師自通,無師就不通了,所以很難深入。
老師指導關係太大了,特別是基礎的教育,我們今天學佛的人把它捨掉了,為什麼捨掉?不知道,不曉得佛法還有個基礎教育,不知道有這回事情。從前我們講師承,師承就是在老師會下接受基本的教育,基本的教育學什麼東西?給諸位說,就是學清淨心,心不清淨,佛法是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因為佛所有的經典都是從清淨心裡面流出來的,我們的心不清淨,決定不能跟佛相應,我們看到佛經會把它的意思誤解了。這就是常講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他的意思解錯了,那就是你的心不清淨。
所以古大德的教學,一開頭培養我們清淨心,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說得很多,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他的方法很多,在教下多半就是用讀誦經典,「讀誦大乘」,用這個方法。所以我們今天提倡念《無量壽經》,暫時把一切經論統統放下,暫時放下,把這部經好好的念個三年到五年。為什麼?心定了,心清淨了,三年、五年之後心真正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然後你再看一切經典,這一看就明瞭,為什麼?智慧現前了。我們的心跟佛的心雖然不能完全相同,總有一點相應,佛的心純淨,我們雖然不能純淨,也清淨到一個相當的程度,這樣才能夠看得懂。
心不清淨是決定不能入門的。一個很明顯的例子,諸位能夠看得出來,他沒有學佛的時候人很客氣、很謙虛,對人很恭敬,佛經看了一些、聽了一些,自己也能夠講一些,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了。諸位想想,他入進去沒有?他如果真的入進去,謙恭有禮。世間真正有學問的人是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這真的有學問。沒有學問的人,這就是知識愈豐富,傲慢愈增長,他不是增長善根。現在人他不是成就善根,他是成就佛法、增長我慢,他煩惱增長;煩惱增長,換句話說,他的果報就是三惡道。貪瞋痴慢這是根本煩惱,根本煩惱增長,我們就明白了,原來他修的是三惡道,他不是修西方極樂世界,他是修地獄、餓鬼、畜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所以,佛不使我們誤會這個法門,不使我們聽了別人的批評我們就退心,人家說我們小乘,我們聽了很難過,我學這個是自了漢、小乘,不如他們,這免不了受打擊。所以佛在此地明白的告訴我們,依照這本經典修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人不是小乘,「非是小乘」。不但不是小乘,我們道場的同修都知道,實在講也不是大乘,比大乘還要高,一乘佛法。佛在《法華經》上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二是大乘、小乘,三是聲聞、緣覺、菩薩,這統統不是的,這個法門是成佛的法門,一乘法。古大德就曾經告訴我們,這個教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了義之了義、一乘教當中的一乘,這讚歎到了極處!
我們聽了不要傲慢,這個非常重要,知道這是「彌陀一乘願海」,確確實實是一乘法。所以,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的,讚歎阿彌陀佛、讚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彌陀佛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弘揚的,因此,我們念這部經的人、執持名號的人,必然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們要求佛菩薩保佑,你憑什麼?佛菩薩憑什麼保佑你?每天給他燒燒香、供點飯菜、磕幾個頭,他就會保佑你嗎?沒有這麼便宜事情。真正念佛、真正讀《無量壽經》,一切諸佛菩薩自自然然就保佑你。為什麼?因為你是彌陀弟子,因為你這一生就永脫輪迴、圓成佛道。所以一切諸佛護念、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都恭賀你,你快要成佛了,眼看著你就要成佛了,這是大喜事。
世尊又說,『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你能夠信受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自己講的,你是我第一弟子;換句話說,修學其他的法門就是第二、第三等弟子。你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是阿彌陀佛會下第一等的弟子。第一等就是修學一佛乘,二等是修學大乘的,三等是修學小乘的,求人天福報那是第四等、第五等的,你是第一等的。這也是顯示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於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你真的會相信,而且依教奉行,那你不是第一,誰第一!再看下面經文: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應當愛樂修習。生希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這一段開示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明白的勸導我們,要學這部經,尊重依止,也就是說一心一意依靠這部經典來修學。『是故』是承前面一段開示,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是佛的第一等弟子。『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因為佛說這部經的時候,我們肉眼凡夫能夠看得見的參加法會的大眾,經上記載的兩萬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很殊勝,聽眾很多,兩萬人;我們肉眼看不到的還有諸天,還有阿修羅,還有鬼神,還有他方世界的菩薩,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這些人的數量比我們看得見的數量還要多。所以,世尊的囑咐就不單單對我們人說,這個會場上有天、有阿修羅等。
『應當愛樂修習』,「愛」是歡喜,「樂」是樂好、愛好,「修」是修學,「習」是實習,也就是說要在生活當中做到,把它真正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生希有心,於此經中,生導師想』,這是剋實指定這部經,在這部經裡面生導師想。導師就是佛,是我們修學依靠唯一的一位老師,經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一遍就是聽老師開示一遍。天天讀,會不會讀得很乏味?如果讀得很乏味是你不解經義,是你心裡面的業障煩惱現前。如果你讀的時候遍遍心地清淨,經中自然生無量義,每念一遍你有新的悟處。所以經的義理無有窮盡,一定要以清淨心、至誠心、恭敬心去讀誦,讀了會開悟。
這一段是教我們自己學,自己依照本經來修學,因為這部經是淨宗第一經。當年遠公大師在江西廬山建立中國第一個念佛道場,所依據的就是《無量壽經》。因為那個時候淨土宗的經典都沒有翻譯出來,這個經是最早翻譯的,所以慧遠大師沒有見到三經,只見到這一部經,這個真正是稀有的因緣。他就依照這部經來修學,集合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廬山創辦第一個蓮社東林念佛堂,這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成就,真正是不可思議。尤其你看那個傳記裡面,先往生的那些同修,都跟著阿彌陀佛來接後往生的人;後往生的看到西方三聖來,也看到前面那些已經往生的人都站在阿彌陀佛旁邊,都跟著一道來迎接。這個因緣太殊勝了。所以它是淨宗第一經,對於阿彌陀佛的因地大願大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三輩九品的因果,兩個世界淨穢的比較,可以說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攝無不盡。所以,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於此經中生導師想」,依照這部經,發願專修專弘,這是世尊對我們苦口婆心的勸導。底下一段是教給我們要幫助別人,就是要利他。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剎。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這一段是化他,教化他,『欲令無量眾生』。我們每一位同修都曾經發了四弘誓願,不管你是真的、是假的,反正你都念過「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是嘴皮上發出來的還是心裡發出來咱們不論,你總是念過。實在講,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的本願,一切菩薩必然所發的大願。我們要想度無量眾生,不但要想度眾生,要想很快速的教這些眾生個個都不退轉,我們有能力辦得到嗎?自己度自己還度不了,還能度人嗎?這個話是真的。給諸位說,如果說用其他的法門那真的是靠不住,你要用念佛這個法門可靠,自己度自己沒有度了,把別人度了。
如果你這一生當中真的度了十個、八個往生,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你保證往生。為什麼?你臨命終時,你那些同伴都看到了,雖然你是糊塗顛倒,他們那些人會告訴阿彌陀佛,我之所以來,他度我的,現在他臨命終了,拖著阿彌陀佛,咱們趕快去接他,也要把阿彌陀佛拖來去接引你往生。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因為往生的人心地都善良,不會忘恩負義的,不會說他去了之後就把你丟掉不管,把你忘掉了,沒有這個道理。何況一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你在臨命終時有什麼苦難,他必然拉著阿彌陀佛一道來看你,來帶你去,這是決定沒有懷疑的。所以,一方面自己修,一方面多多勸人修,修的人愈多,往生的人愈多,我們自己往生是愈有把握,愈是不成問題,這個很重要。所以,一定要用這個經典、用這個方法去勸勉別人。
下面經文說,『欲見彼廣大莊嚴』,這是指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快速的證得三不退,尤其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圓證三不退」。哪些人往生圓證三不退?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圓是圓滿,圓滿的證得三不退。如果嚴格的講,圓證三不退是等覺菩薩的地位,要把這個標準降低一點來說,最低也是八地菩薩。由此可知,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神通道力、一切的受用等於八地,或者是八地以上的菩薩,這種便宜到哪裡去找?找不到。我們自己要想修行,要想修到這麼高的地位,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講的,要兩個阿僧祇劫到三個阿僧祇劫才能成功,這個法門一生當中就證得。
所以,要勸別人學佛,就得勸他修這個法門;如果勸他修別的法門,你對不起人,這是真的。這個法門勸他,他不相信,勸他修別的法門,那將來他沒話說,將來見了面,「你為什麼不早告訴我?」我說我告訴你,你不接受,那有什麼法子!我對得起你,你對不起我。我要不告訴你,我對不起你;我已經告訴你了,我很對得起你。
所以諸位同修要知道,無論是建立道場,無論是在什麼場所、什麼時間,遇到你熟悉的人,都勸他修學這個法門。他能接受很好,繼續不斷的幫助他;不能接受,這個善根種下去了。尤其是我們現在印的經書很多,大家都可以多帶一點在身上,免得我們倉庫這裡放得太多,沒地方放。每個人請十幾、二十本回家去,遇到你的親戚朋友就分送,送完了到這邊再來拿,拿完了我們就再印,這樣好!尤其現在過年,你看親戚朋友到家裡來拜年,經書送他一本,或者念經的錄音帶送他一個,這個多好。過年我們有個習俗,過年大家都賭錢怕輸,你送書就輸掉了,不要講送書,來,我送經(金)給你,大家都歡喜。金,金銀財寶就來了,你要不要?你不要,你這一年就窮光蛋,就不能發財了。再一看,「無量壽」,你要不要長壽?你不要這個經,你不要長壽,那你就短命。這個方法逼著他非要不可,他不要,無量壽也沒有了,金也沒有了,這他很忌諱的。所以不要說我送一本書給你,不要說這個,我送個經(金)給你,我送無量壽給你,這個他聽了很入耳,馬上就接受過去,所以這叫善巧方便。
勸他『攝受殊勝佛剎』,這就是勸他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圓滿功德者』,這就要囑咐、吩咐他、告訴他,你要想真正得無量壽,你要想真正在這個世間有求必應、身心健康、樣樣自在,你求圓滿功德,那怎麼樣?『當起精進,聽此法門』,勸他來聽經。你說你要不聽,你功德是有,不能圓滿;你必定要來聽經,你的功德才能圓滿。如果沒有時間到講堂現場來聽,有錄音帶,錄音帶可以請回去聽;還有廣播,廣播我們講得很簡單,簡單的介紹。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