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一次宣講)—斷除疑惑,信己善根 (第八十四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84
請掀開經本,七十八面第一行,我們念一段經文,對對地方。
【復有眾生。積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無等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故於往生清淨佛國。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然猶續念不絕。結其善願為本。續得往生。】
這是說另外一類邊地往生的業因。第一種就是對於佛的智慧懷疑,第二種是對於自己善根懷疑,雖然懷疑,他都肯念,都是願意往生,也肯念佛,就是這兩個疑問不斷,所以生到西方邊地,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這一段我們讀了之後,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即使是生到邊地,我覺得也非常之好,也非常之稀有難得,不過就耽誤五百年的時間而已,這五百年一眨眼也就過去了,五百年後決定還是見佛聞法。這經的後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
這五種智,上次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能夠給諸位細講,今天把它補出來。第一種是總括經典的意思,就是以疑惑之心,不是不信,信得不真實,信裡面摻雜著懷疑,這樣才往生;如果完全不信,當然那是決定不能往生的。第一種就是對於如來不思議智信心不足,所以他懷疑,單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嗎?他認為還要多修一點別的功德好像才能往生,這一句阿彌陀佛恐怕力量不夠,這就是不相信彌陀不思議智。不思議智有不可思議的威德,不是我們凡夫,乃至於二乘,乃至於大菩薩們都沒有法子理解的。為什麼原因?前面跟諸位說過,如來五種智慧是自性的流露,我們沒有見到性,雖然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已經明心見性了,但是見性不徹底、不圓滿。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那就是他的障礙,他對於如來的果德還是不能徹底明瞭。
等覺菩薩都如此,何況等覺以下,又何況我們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天天在猜想,怎麼猜得出來!所以有一類善根深厚的人,他根本就不想,他也不猜,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種人善根深厚,我們比不上。所以在中國古人也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疑」,這兩種人決定成就。上智他一切通達,絕無懷疑;下愚他不願意用腦筋,他不願意多想,教我這樣,好,我就老實遵守,他也容易成功。最麻煩的就是當中這些人,上不上,下不下,這是非常非常的麻煩,往往生生世世學佛都不能成就,也就是我們始終是在當中這個階層。我過去在台中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常常勉勵我,叫我學愚人,他說愚不可及!這個一句話的用意很深很深。不可及,比不上!愚人的成就跟上智人成就是相等的。所以不要瞧不起愚人,愚人往往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我們自以為聰明,躺在床上還未必能往生。這是真的,不如愚人,確實愚不可及。這樣的同修,確實我們在中國外國都見到,都以為這句佛號恐怕不能成就,殊不知,用一句佛號來成就,真是上上根人;那個愚人也是上上根,他的成就是上上品,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
什麼原因?我們在講席當中也一再跟同修們說過,《大集經》、《維摩經》上都給我們講「心淨則土淨」。這一句「阿彌陀佛」心真的清淨,沒有妄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不夠,還要搞一點摻雜來幫助,諸位想想看,這個心就不清淨了。所以,從清淨心的純度上來看,只守一句名號的這個力量大,他的清淨心純,絕不摻雜。你要問他這個經、那個教,他都不懂。不懂不丟人,上品上生,一切都懂得了,還要搞六道輪迴,有什麼意思?你懂得那麼多有什麼好處?實際上你是不是真懂了?不是的,清涼大師講邪知邪見!你哪裡真正懂得?真正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你煩惱沒有斷,是非人我沒有斷,知道再多都是邪知邪見。正知正見是要見思煩惱斷了以後,你那個知見才叫做正知見。你們看佛經上常常念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最低的標準是正覺。正覺是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才叫正覺,見思煩惱沒有斷,雖然是覺,不能叫正;不叫正覺,那還不就是邪覺,就是邪知邪見。所以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玄義裡面就說到,「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行是真正去做,真正去做就是真正的修清淨心,這個叫行。
如果以整個佛法來講,就是修覺正淨;禪宗著重在覺悟,大徹大悟,教下著重在正知正見,淨土宗著重在一心不亂。所以我們修的是覺、正、淨。如果你覺正淨統統沒有,你知道的佛法再多,你聽得再多、看得再多、讀得再多,上講台也能夠講得天花亂墜,給諸位說,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還是免不了三惡道,你說有什麼意思!因為你所講的是你想像的,不是如來真實義;你所得到的教義是你用思惟、用思考、用推量而得來的,這個不是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如來無有法可說,如來無有定法可說,誰要是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你們想如來真實義是什麼?如來真實義是什麼意思都沒有。所以,你一天到晚想這個意思、想那個意思,全想錯了,如來沒有意思,沒有意思那才叫如來真實義。所以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如來真實義。
所以,我們要想明瞭如來真實義,只有把心裡面拉拉雜雜的妄想分別執著,把它捨得乾乾淨淨,恢復到自性清淨心,這個心跟十方如來的心無二無別,這個時候你才懂得如來真實義,你心不清淨不可能懂得。所以讀再多、研究再多、下再多的苦功都是冤枉,浪費了時間,浪費了精神,不如老太太拿著個念珠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她是真實功德,你們在研究經教那是妄想分別。這在功德利益上來講天壤之別,那個老太婆的是天上,你們天天研究自以為了不起,那是三惡道,三途!所以要記住,真實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的。這是為什麼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初學要從定下手,要一門深入,道理就在此地,遠離妄想、分別、執著。
第二就是不相信如來不可稱智。他不知道佛的智慧不是相對的,離過絕非,一絲毫的過失統統沒有,這個才是真正清淨圓滿的智慧。不了解,他就產生懷疑。前面跟諸位說過,念佛功德不可稱量,因為念佛往生是如來不可稱智所成。所以對這個懷疑,不敢加以承認,這個也是障礙。
第三個對於如來大乘廣智,這個懷疑的人更多。四弘誓願裡面說「眾生無邊誓願度」,佛能度得了眾生嗎?眾生這麼多,佛有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大的能力,能把這些眾生統統都度成佛嗎?對這個上懷疑就是懷疑大乘廣智。還有人懷疑,十方世界這麼多眾生,統統都生到西方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容得下嗎?這種懷疑也是懷疑大乘廣智。廣是廣大無邊,這個廣大無邊實在上說,不是大小相對之大,大小相對之大是有限量的,佛經上講的這個廣大是超越大小、超越相對,實在講是無可奈何說一個廣大,真正說是不可思議,沒法子說。為什麼?性德流露。性德是圓滿的,是沒有欠缺的,我們無法體會,佛確實有這個能力,確實有這個智慧,前面曾經跟諸位提到過,我們要深信不疑。
第四就是對於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懷疑,懷疑佛的智慧也不是真正究竟圓滿,佛也有不知道的。不但我們一般人會有這個懷疑,乃至於一些老法師、老和尚講經說法,著作等身,他還有這個懷疑。我們曉得,他因為有這個懷疑,所以他也不念阿彌陀佛,他也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我們很明白的看到,他是修的人天福報。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就是通常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實在講這在理上是決定講得通的。我們心到清淨的時候,清淨心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就是沒有界限。沒有界限,這個心多大?無量無邊。我們凡夫心量之所以小,就是有分別、有執著,這一起分別執著,心量就小了,兩個人都不能相容,住在一起都要吵架,那有什麼辦法,這心量太小了!為什麼會吵架?在鬧意見。什麼叫意見?意見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的,那叫迷惑顛倒。
真心裡面沒有界限,真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所以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佛法叫平等。每一個眾生,我們的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平等平等,無二無別。為什麼?你也有心,你的心跟佛心沒有兩樣。你現在變成凡夫不能成佛,就是因為你在你自己心裡面劃了許許多多的界限。誰劃的?自己劃的,所以那個界限還得自己把它撤除才行。這個界限是無形的,界限之存在就是妄想、就是執著,所以妄想執著丟掉,界限就沒有了,就恢復到自性清淨心,你的真如本性就流露出來。真如本性的流露,我們具體來講就是智慧、德能、才藝自然就流露出來,這些我們要知道。所以修淨土的同修,對於淨宗的事理實實在在有明瞭的必要。因此,這部經就不能不讀、不能不講,理由就在此地。
這是我們補足前面一類生邊地人的因緣,為什麼生到邊地。今天這一段,他對於佛智不懷疑,前面所講的『積集善根,希求佛智』。
信,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的有六種,第一個要相信自己,也就是相信自己確確實實有善根福德。為什麼?經論上跟我們講得很多,像《起信論》上說的「本覺本有」,本覺就是佛性,這是成佛的真因,我們每個人都本有;因有了,加上緣,豈不就成佛了?所以相信自己有成佛的資格,這個自己一定要相信。相信自己有福,為什麼?你要沒有福,你怎麼會接觸到佛法?你怎麼可能聽到這部經?聽到這部經、喜歡這部經,就證明你是很有福的一個人,緣分因緣這都聚合了。所以,《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你統統具足。現在問題你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出三界,能不能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就看你自己有沒有具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只要具足這三個條件必定成功。所以首先要相信自己。
第二個信他。他是誰?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對這兩個人相信不懷疑。釋迦牟尼佛決定不騙我們,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話一定是句句真實。諸位要知道,這個妄語的人,要欺騙人他總有目的,對那個人一點目的都沒有,他為什麼去騙他?欺騙他一定是有目的的。如果說沒有目的欺騙人,這個人神經就不太正常。那你們想想看,釋迦牟尼佛是哪一種人?他自己出身是王族,身分是王太子,我們中國人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不要了。這是他對於世間功名富貴沒有貪求,人家求求不到,他得到手放棄了,不要了。他對於一切眾生他求什麼?所以,佛對我們無所求,對我們只有施恩,我們沒有辦法報答佛,為什麼?佛是一樣都不要,你怎麼報答他!
如果你說釋迦牟尼佛神經不正常,你看看他講了這麼多經典,有條有理,他一點不錯亂,不像是神經不正常的人能夠說得出來的。所以對於佛一定要相信。古今中外,哪一個人的著作有這麼多?你看《大藏經》擺在那裡,這翻譯的,還不是完全的,它是一部分。古今中外人的著作沒有像釋迦牟尼佛這麼樣的豐富,我們所謂是形容著作等身,這要對釋迦牟尼佛來講是絕不過分,確實是著作等身。對佛要相信。
阿彌陀佛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我們跟他從來沒有接觸過,是經過釋迦牟尼佛介紹我們才知道的,因此,我們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當然也要相信阿彌陀佛。所以相信阿彌陀佛,那就是真正的相信釋迦牟尼佛,這個就是信他。信自、信他,佛教給我們的決定沒有錯,依照佛的教訓來修學,決定像佛講的那樣的成就,我們一定可以得到。
其次要信事、要信理。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事,我們這個地方念佛求生也是事,這個事是真的不是假的。人生在世間,這個世界是假的,絕對不是真的,可這個假的裡面只有一樁事情是真實的,那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給諸位說,佛雖然說了許許多多的法門,這個法門是第一真實,其他的法門固然也不錯,但是你一生未必能成就。如果不能成就,那個法是真實的,可是對你沒用處,對你不能產生效果;換句話說,法雖然好,對我沒用處,沒有用的法也等於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唯獨這個法門,所謂「萬修萬人去」,只要你自己能夠理解、能夠相信、能夠發願,好好的念這句佛號,沒有不成就的。這個是信事、信理,有事必有理。
本經它的好處就是蕅益大師講的這六種信,這裡面統統給我們說得圓圓滿滿,讀了之後是不能不信,六種信心都可以生起來,這個是很了不起的。你讀《阿彌陀經》信心未必能生得起來,因為《彌陀經》講得太簡單,所以很多不學佛的人看到《彌陀經》,「這是神話故事」,不容易生起信心。如果教他念《無量壽經》,那他感觸決定是不一樣,這裡面文字多,說得詳細。
其次就是信因、信果。因緣果報,這是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真理,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必定有惡報,要深信因果,斷惡修善。淨宗裡面講信因信果,這個意思更為殊勝,怎麼說?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決定相信念佛一定成佛,這個信因信果是這個意思,不是普通的因果,像《華嚴》這大經大論上都說得很詳細。因此,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統統都是念佛成佛的。我們看《華嚴經》,到最後菩薩修行登了地,登地我們就稱摩訶薩。通常我們念菩薩摩訶薩,菩薩是指普通的菩薩,三賢位的,十住、十行、十迴向我們稱他作菩薩,登了地就稱摩訶薩,這大菩薩,摩訶是大,大菩薩。大菩薩都是修念佛法門的,三賢菩薩未必,他修其他種種不同的法門,登了地之後正如《華嚴》上所說,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十地是初地到十地,始是初地,終是等覺,這一共十一個位次,他們平常修行統統是念佛,念什麼佛?當然念阿彌陀佛。怎麼曉得他們念阿彌陀佛?普賢、文殊帶頭,普賢、文殊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這兩個人在華嚴會上是菩薩裡面的班長,菩薩裡面的首領人物,他們兩個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受他領導的那些人當然是可想而知,決定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所以這個因果是這樣的說法。必須具足這六種信才叫做真信,所以「信」之一字不是隨便說的,一定要具足這六條。
經上講的『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就是相當於前面所講不可稱智、不思議智,「威德廣大」就是不可稱、不思議智,這是這兩種;『普遍智』就相當於大乘廣智,『無等智』就是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的簡稱。對於上面所講的智慧他能夠相信,對於佛他不懷疑,懷疑自己,「我的業障深重,我哪有資格學佛?我怎麼會有資格往生?」他懷疑這個。這是自己太謙虛、太客氣,實在講這種人是好人,為什麼?有良心,知道自己有罪業,不敢進佛堂,進佛堂生慚愧心,好人!所以他的障礙是他心理上的障礙,對自己缺乏了信心。我們如果好好的開導他、勸導他,他要真正能夠相信經上所說的,尤其這個法門,五逆十惡都能度。你說你有罪業,你有沒有殺父親?還沒有,還沒有造這麼重的罪業。你有沒有殺母親?還沒有,那你的罪業不算太重。殺父親、殺母親、消滅佛法的這種人,大逆不道,臨命終時肯回心轉意、徹底懺悔,他都能夠往生,我們縱然造罪業,沒有造這麼重,比他輕得多,那些人能夠往生,那我們還有什麼問題!
像《觀無量壽經》阿闍世王那個例子,阿闍世王臨終才懺悔,真正懺悔念佛求願往生,往生的品位還高,這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他是上品中生,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才真正明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平常積功累德,像我們現在走的這個路子,這是一條正常的道路,往生決定有把握,穩穩當當;另外一種就是臨終懺悔,也能往生。但是諸位要知道,臨終懺悔往生的人確實有,人數不多。原因在哪裡?古德給我們講,他臨命終時要具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缺一個他就沒辦法。第一個條件,他頭腦要清醒。臨終的時候如果病苦,病得糊裡糊塗的,那糟糕了,完了,那沒有法子了。我們想想看,幾個人臨命終的時候清清楚楚?這個很難,這一條就不容易。第二條要遇到善知識,要遇到一個念佛的人勸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臨命終時碰到這麼一個人,你想想看,這也不是容易事情,可遇不可求!第三個條件,他聽了善知識勸告之後真正徹底懺悔、認錯,真正知道過去做錯,出於真誠的理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這三個條件在臨終同時具足才可以。所以,這一樁事情是非常非常的不容易,確實是有,很難。
所以,我們同修千萬不要誤會,聽到還有這個法門,現在多造一點惡沒關係,臨命終時還來得及。你能夠保證你臨命終時頭腦清清楚楚嗎?其餘兩個條件算你具足,這個臨終清清楚楚你有沒有把握能夠保證?我們看到許多臨終的人,病重的時候就迷惑顛倒,家裡面的人都不認識,在那種狀況之下,給諸位說,助念都沒有用。所以曉得這個事情是真的,不可以存僥倖的心理,還是要走正路,積功累德,斷惡修善,這才是真正的保證,投機取巧不可能往生。那些懺悔往生的是一生沒有遇到佛法,你現在已經遇到佛法了,再想投機取巧,你是罪上加罪,不可能往生。所以大家要提高警覺。我們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我們就先看到這一句。『是諸人等』就是前面兩種人,一個是懷疑佛智,一個是懷疑自己的善根,但是都能夠相信,都能夠發願求生淨土。這個求生淨土也就是說,他在行持裡面,就是念佛裡頭有夾雜,夾雜著懷疑,所以也能往生,心不清淨,夾雜著這一點懷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立刻見佛,『不能前至無量壽所』,「無量壽」就是阿彌陀佛,不能見到阿彌陀佛。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的邊界他就終止了,止於邊界『七寶城中』。這個地方專門收容這一類人的,這類人去都志同道合,所以是物以類聚,它是專門有一個所在,他到這個地方,大家志同道合都在一起。實在講,是不是佛劃定一個範圍去容納這些人?不是的,『佛不使爾』。這一句要知道,不是阿彌陀佛故意劃那個地區,你們這些信心還不清淨的暫時住在這裡,不是這樣的,佛如果有這一念,佛的心也不清淨,所以佛決定沒有這一念。
這是怎麼樣來的?是自己業力所感的,『身行所作,心自趣向』,說得不好聽就是自作自受,沒有人替你安排。這個道理是真實的真理,不但西方世界如此,我們這個世界六道輪迴,乃至於我們這一生,我們的際遇不是人安排的,不是佛菩薩安排的,也不是上帝安排的,也不是閻羅王安排的,我們一生的際遇到底是怎麼回事?自作自受。佛給我們說「欲知前世因」,我們要想到前世造的是什麼業因,佛講「今生受者是」,我這一生在生活裡頭所享受的就是的,這有因必有果,這一生是受果報。「欲知來世果」,來世果報如何?「今生作者是」,看你這一生造作的是什麼因,你來生就什麼樣的果報。這四句偈是真理,這四句偈不可思議。真正明瞭了這四句偈的意思,三世因果真正通達明瞭,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管遇到什麼境界,決定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怪別人,不怨天、不尤人,自己心平氣和。縱然這一生不如意、不自在,曉得我過去生中造的因不好;我想來生得大自在,我現在多造好因,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善中第一之善無過於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造的是什麼業?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將來到哪裡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所以教我們造這個業,不要造別的業,善惡業都不要造;不是講惡業不可以造,善業最好也不要造。你看古時候龐居士示現給我們看的,龐居士是肉身菩薩,就是《六祖壇經》裡面都有授記,六祖之後有兩位菩薩出現在世間,一個在家、一個出家,出家的就是馬祖道一和尚,在家的就是龐居士。龐居士家裡是大豪富人家,他學道,他一家人都得道,妻子、小孩都得道。他把他家的財產,金銀財寶裝到一條船上,把船划到大江當中,底下打個洞把它沉下去。他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就是交代世人一句話。這樣做法你才會相信,不然的話,給你講你不相信。故意引起來別人問他,「龐居士,你這麼多金銀財寶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去做點好事?」他就是引起人家問這句話。他來答覆他,「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我們台灣當年開始舉辦好人好事,我們李老師在黑板上寫好人好事,把那個好事上圈了一個圈,就變成好人「好」事,好事是多事,所以說好事不如無事。所以佛法教給我們隨緣不攀緣,攀緣就是你有心要想做好事,你有計畫的想去做好事,這個叫攀緣。隨緣是碰到好事就做,碰不到就不做,你的心永遠清淨。不要去找好事去做,找好事,天天在想我要做什麼好事,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你的心怎麼能清淨?心是亂七八糟的。這樣做些好事將來什麼?將來得三善道的果報。三善道的果報,好的果報好不好?在我看不好。所以我覺得龐居士這個話非常非常有道理。你看今天世間人,有大富大貴的,像今天做總統、做部長的,做這些大官的,這是前生做了好事;發大財的,有大財富的,都是前生做好事做得很多,得了這個果報。我們冷眼旁觀,不快樂,很苦!所以看到這個果報,好事不能做,做了好事將來你也去當總統去,你當什麼部長去,在議會裡被人指著鼻子罵,這個果報我看了就害怕,所以我不敢做好事,我也不要這個果報。愈想這個龐居士真是了不起!所以《無量壽經》佛告訴我們的,「縱使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所以學佛的人要安分守己,安於本分。我們的本分是什麼?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的本分。因為我們只有一個目標,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本分就是信願持名,這是我們的本分。除信願持名之外,是我們隨緣隨分附帶做的,一心一意想去做就大錯特錯了,這是不如法的。
今天中午,我們講堂有一部車子,這個車子是運送經書的。聽說今天早晨我們有一車書送到埔里,就是妙蓮法師那個道場,在高速公路上出了車禍,翻車了。這個車在那種高速度的時候翻了三個跟斗,一般講起來人是決定會死的,那個車子是已經破爛得不像樣,沒有辦法修復了。所以保險公司可能賠車子,賠一輛車,不能修了,沒法子修。這兩個人只受了皮肉之傷,真是三寶加持!所以我就告訴簡居士,我說從今天起,我們決定不用車去送經書,我們一律改成郵寄,包裹寄,哪個地方要,統統郵寄,將來我們的車子只開到郵政局,只開到貨運公司,決定不要冒這個險。萬一出了人命,我們怎麼對得起人?而且給社會上人對我們批評,人家說學佛的,他做什麼好事,你看還不一樣出車禍,一樣要死人。這把我們佛教形象都破壞掉了。幸虧好這兩個人才受了一點皮肉之傷,大家都覺得三寶加持。所以上次有個同修送一輛車給我們圖書館,我們館長不要,這個是很高明的見解,為什麼?提心吊膽。所以告訴大家,好事不如無事,要牢牢的記住這個教訓。
可是遇到了,就不是我們有意,遇到了我們要做,隨緣要做。不要攀緣,尤其不要太過分。有人在寺廟裡想多做一點功德,沒有錢怎麼樣?去借錢,去借高利貸來做功德,這個佛菩薩看到都搖頭。有沒有功德?沒有功德,做得太過分了。佛法裡面做一切功德是隨分隨力隨緣,決定不超過自己力量,這是對的,你自己心安理得,這是如法的。所以有許多做法不如法,與佛法的教義完全相違背。所以這個因果報應說到我們現實的生活都不能超越這個範圍。
邊地也是寶池蓮花,也是蓮花化生。前面講那個胎生,諸位要記住,胎生是有苦,是比喻他們有苦,不是像九品往生的那麼樣自在,一點苦都沒有。那他苦是什麼苦?就是不見佛、不聞法,就是這個苦。除了不見佛、不聞法,他的衣食住行種種享受,跟西方極樂世界九品往生的可以說無二無別,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所以心地不清淨去往生的差別就在此地,五百年不見佛。
【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
就是蓮花化生。
【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這是舉個例子,像天人那麼一樣的自在快樂。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
他出不了這個範圍,這是他的苦處。實際上這個城的界限是什麼?不是真的有個城的界限,不是真有界限,這個界限是在自己心裡,就是那一點疑惑,那是界限。幾時你這個疑惑沒有了,你就超越這個範圍;疑惑還沒有斷,你就出不了這個界限。所以這個界限是你自己內心裡面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沒有造一個城牆,像東西柏林有個牆,沒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牆的界限,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
這個地方所居的人,他的宮殿樓觀一樣的華麗,但是在地面上飛不起來,不像九品往生的,他們居住的宮殿樓閣可以飛的,自己想到哪裡去,宮殿隨身,就變成他的飛行工具。他這個房子飛不起來,這是一點差別,這就是他的苦處,所以叫他做胎生,其實他並不是胎生。
【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最苦惱的就是這個事情。『五百歲』就五百年,五百年是說它的極限,不會超過五百年的。也就是說,他五百年當中就會懺悔,就會斷疑生信,五百年是個極限。有的人到那個地方,生到邊地沒有幾天他就後悔了,覺得自己錯了,不應該懷疑佛,不應該懷疑自己,那他馬上就見佛聞法。像我們中國過去《往生傳》裡面講的袁中郎,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到邊地,但是生到邊地他很快的就後悔,所以他沒有等到五百年就見佛聞法了。所以我們知道,經上講的五百年是最長的期限,並不是一定是五百年。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這個『胎生』的意義是在此地,並不是真正的胎生。這句經文裡面有一句我們不能夠把它看錯,就是此地講的『知經復少』。照這樣子我們還要去多念經?那你把這個意思就錯會了。你要牢牢的記住,你多念,念得再多,你把《大藏經》從頭到尾都背過來,你還是「知經復少」。為什麼?你念得很熟,不知!不解如來真實義,這還是不知。什麼人才能夠真正叫知經?心清淨的人。佛經是佛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我們的心清淨跟佛的心一樣,所以佛心流露出來的經論就是我們自性流露出來的,那才叫真正知道。所以佛門裡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你要想多知經,你得一經通。這個地方講知經復少,就是他一部經也不通;他知道的經可是真多,但是一部也不通,所以說他知經復少。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千萬不能錯會了意思。再看末後這一段: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
這句是說信佛具足信心,前面所講的六種信,我們具足信心,能相信佛的智慧。
【斷除疑惑。信己善根。】
也相信自己的善根,這就是信自、信他。
【作諸功德。至心迴向。】
這就是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叫真信。真信切願必定往生。
【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是九品往生的人,對佛不懷疑,對自己也不懷疑,珍惜這一段得來不易的因緣。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稀有難逢」,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如果過去生中遇到了,遇到你就往生了,你怎麼還在此地?你不會在此地,所以說真的是無量劫中生生世世我們從來沒有遇到過。所以這一生遇到這個因緣要知道珍重,要知道愛惜,要好好的把握,要相信佛的教誨,斷疑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
我們看到最近往生的人,這是我們的樣子。周廣大先生往生,從聞法到往生就三天!他也沒有皈依,他也沒有受戒,他也不懂佛法,《無量壽經》看也沒有看過,《彌陀經》也沒有念過。重病的時候,所以這就是他的因緣好,他神智清楚;遇到了善知識,勸他念佛求生淨土;聽了之後他就相信,不求病好求往生,叫他太太、兒子、女兒統統念阿彌陀佛幫助他求生淨土。念了三天三夜,看到西方三聖從雲彩裡面下降,接引他往生。這是今年發生的事情。
我在新加坡講經,新加坡有三位居士往生,助念的同修見到佛光、聞到天樂、聞到異香,這都是真實往生的瑞相,決定不假。所以這次我去講《無量壽經》大意,聽眾之多出乎意料之外。上一次我去講經,聽眾平均每一天有七百人。這次去的時候一千多人,最多的兩天估計大概有一千五百人的樣子,平常聽經都是一千一、二百人。所以我想與最近這三個往生有關係,大家真正相信,沒有懷疑。底下講:
【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須臾』是很短的時間,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一剎那,一剎那的時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佛來接引的時候,佛光照注,佛光一照,罪業就減輕、就消除了,這是佛力加持。生到西方,阿彌陀佛智慧、光明、威神的加持,使他立刻就跟其他的菩薩無二無別,像四十八願所說的、本經所講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他的神通、智慧統統開發了。
我們在這個世間修行要到這個程度,一般講要到八地菩薩,你到哪一輩子才能證到八地?沒有法子,你這一生當中證個小乘初果就不容易。你想小乘初果要把見思煩惱當中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夠證得,在圓教裡面只等於初信位的菩薩。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一往生,往生之前凡夫,什麼位子都沒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居然一下就生到第八地。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沒人相信,跳級跳得太快、太高了,好像從來沒有念過書的人,一下就上了博士班,你說誰能相信?不能相信。其他的法門都是按部就班,一年級、二年級慢慢念上去的,這個我們可以相信,很容易接受、很容易相信。這個法門是一步登天,所以真的是難信之法。但是這是佛說的,佛決定沒有妄語。
『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具足」是圓滿,一點欠缺都沒有。所以,縱然是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圓證三不退,圓是圓滿,圓證三不退就是八地以上。如果要是嚴格的來說,這個圓證三不退是等覺菩薩,就是觀音、勢至,一往生就跟他們平起平坐,地位就相等。所以每天在拜觀世音菩薩、求觀世音菩薩保佑的這種人很多,哪裡曉得我們這一念佛往生極樂世界,要不了幾年我跟觀音菩薩把手同行,這些凡夫距離你遠之又遠,太遠了,你一下爬得那麼高,確實是沒法子相比的。再看末後這一段:
【彌勒當知。】
佛叫著彌勒菩薩告訴他。
【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化生』就是九品往生的,這些人智慧殊勝。說智慧殊勝他不懷疑,這一點同學們要記住,你對於這部經、這個法門、這個方法,以及往生之後的果報一點都不懷疑,這就是智慧殊勝;你要是懷疑佛,或者懷疑自己,那就智慧差了。所以這是九品往生『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
不能見到阿彌陀佛,也不能聞法,又見不到這些菩薩海會大眾,所以這三寶他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三個他見不到。
【不知菩薩法式。】
菩薩修行的方法他也不知道。
【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
他不曉得,得不到修學的真實功德,他沒有這個緣分親近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他的期限最長就是五百歲,這是他在這裡耽誤了。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讀了這段經文,同修們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我自己有沒有智慧?這是我們切身的問題。我要是都不懷疑了,我很有智慧;如果我還懷疑這個、懷疑那個,那這經上一比較,我沒有智慧。從沒有智慧變成有智慧不難,只要你於此經、於此法門不懷疑就行了。也許有人問,這很難,怎麼樣才能不懷疑?你之所以懷疑,就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你才懷疑。
斷疑生信有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求解,求解就是聽經。聽經也很難,難在哪裡?你要遇到一個好老師才行。如果這個老師把經講錯了就糟糕了,這就是以盲引盲,那還不如不聽;不聽,知見錯誤還不大,愈聽差錯愈大,這麻煩就來了。所以遇到善知識是緣分,可遇不可求,真的是緣分。一下遇到善知識,你節省了很多時間,不會走冤枉路;遇不到善知識,那個冤枉路可走多了。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常說,事實也是如此,「先入為主」,後來真正遇到善知識、遇到正法,聽到不相信,排斥。他先聽到的,他以為那個是對的,拿那個做標準來衡量一切法,那就壞了,那是法身慧命永遠的斷送掉了。不僅影響這一生,可能影響很多生、很多世,因為這種分別執著他去不了。所以這個受害就大,不只身命,身命斷掉無所謂,常言說得好,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地藏經》上講四十九天又轉世又來了。所以身命失掉了的確不在乎,法身慧命斷掉可怕!為什麼?這個邪見深深藏在你八識田中,以後再遇到正法的時候還是不相信。
現在的人為什麼相信邪的多,相信正的少?就是世法來講,也是聽騙不聽勸。連一些做生意的同修都來給我說,他說我現在學了佛,我也知道戒律重要,騙人是有罪的,現在是騙顧客於心不忍,但是跟顧客講真話他不相信,我騙他他相信,這有什麼法子?他來問我,我就告訴他你繼續再騙。他說那我這不是造罪業嗎?我說問題就看你怎麼存心了。譬如說你這本書,以合理的利潤你賣一百塊錢,現在的顧客說你這一百塊錢恐怕不止,他不相信;你說兩百塊錢,他看看,值得,你就賣他兩百,騙他一百。騙來幹什麼?替他做功德,替他做好事。你勸他做好事,他一毛都不拔,騙他的錢拿來做好事,他很甘心情願。我說這是你行菩薩道,大乘法裡面善巧方便,這個不但沒有過失,還有好事、有功德,你替他種善根。
這就是什麼?過去世中阿賴耶識裡面邪知邪見的種子習氣太深了,拔都拔不掉。這是我們親近善知識不能不謹慎,所以到處去聽、到處去學習不是好事情。你要遇到個真正好老師,人家來問你,「你過去學佛多久了?」你說我學了很多年了。「你聽過講經嗎?」我聽過很多很多法師、大德、居士講經。「看過什麼書嗎?」我也看過好多經論雜誌。那個善知識一定合掌,「你很難得,很好很好,你去吧。」為什麼?不教你了。為什麼不教?不能教,你現在已經一塌糊塗,亂掉了,理都理不出來,怎麼教你?不教了!你如果說我是初發心學佛的,我也沒有聽過,也沒有看過,善知識把你當寶貝。為什麼?你心地清淨,還沒有受染污,這很難得。聽一個人的被一個人染污,聽兩個人的被兩個人染污;看經也是如此,看一部經被這部經染污,看兩部被兩部染污。看得太多、聽得太多,那個染污就沒有法子回頭,所以遇到好老師不教你。不是一樁好事!
實在遇不到好老師怎麼辦?就學古人,學一家之言,跟一個人學。這個人雖然不在了,他的著作在。像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眼光也很高,好像看看當代沒有一個值得做老師的,他看中了蓮池大師。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依照蓮池大師的著作來修學,他修成功了。不是蓮池大師的書不讀,專門讀一個人的書,就是專門接受一個人的教學,這是對的。以一個人為善知識、為老師,古人用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學習。
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