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一五集)  2025/7/8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4-0315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七:

  「文王曰:好用世俗之所譽者何也。太公曰:好聽世俗之所譽者,或以非賢為賢,或以非智為智,或以非忠為忠,或以非信為信,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故其國不免於危亡。」

  這一條文王問太公,太公回答,為什麼會好用世俗所稱譽的人,一個君主為什麼會這樣?可能他是判斷錯誤,就聽人家這麼一說,他就會去用。所以這個事情「或以非賢為賢」,不是賢德的人,你卻把他認定為他是賢德,因為聽大家都這麼說,就認為這樣。「或以非智為智」,他不是有才智的人,你還以為他有才智,因為這些既得利益的人都說他好話,那判斷就錯了。「或以非忠為忠」,他不是忠心以為他很忠心;「或以非信為信」,他不是真正誠信,以為他誠信。

  「君以世俗之所譽者為賢智,以世俗之所毀者為不肖」,世俗人很讚歎、稱譽的人就覺得這個人他是賢才,遭到很多人批評、毀謗就覺得他這個人是不肖,就是不賢德。假如一個國君這樣來判斷事情、看待事情,那可能就會形成什麼現象?「則多黨者進,少黨者退」,就是搞黨派的人受到提拔,反而不結黨營私的人被排擠掉,幾千年來很多朝代都有黨爭,問題就出在這裡。從下屬來看私心沒有去掉,從皇帝來看是他沒有能夠判斷邪正、忠奸的能力,再深一點,他喜歡聽好話、讚譽的話,不喜歡聽忠言,喜歡被巴結諂媚,才會判斷錯誤。「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賢,忠臣死於無罪,邪臣以虛譽取爵位,是以世亂愈甚」。明明看起來在用賢德之人,怎麼最後國家愈來愈紛亂,講得很清楚了。用錯人了,這些既得利益者結黨營私,就排擠賢德之人,甚至忠臣被陷害,死於無罪。而邪臣都以這些虛譽,都是不實的稱讚美名取得了爵位,這樣的人一得到位置,都謀他的名聞利養,他哪裡會為國家辦事?所以世亂愈甚。

  「故其國不免於危亡」,這個國家就很難不敗亡。其實不止是治國如此,我們在舉辦一些好人好事,舉辦一些活動我們在肯定這些善人的時候,都必須要很實際的、低調的去了解,他們是不是真正有實德,真正在做善事?不能聽別人講而已。那些講的人有時候跟他關係很好,他就幫他做疏通工作,說他的好話。假如推出來的人,道德模範是有名無實,反而老百姓心裡就很難認同。這個時候要公正來舉薦道德模範、舉賢才好,不然就失人心、失公平了。所以做什麼事,都要做得非常紮實才好,不然好意最後感得人民的失望、不信任,就麻煩了。

  這一條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所以,孔子講「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所有人都說他好,你也要冷靜去判斷他是不是真好,要深入去觀察、判斷;所有的人說這個人很不好,你也要去了解清楚。尤其政治腐敗的時候,那些真正想改革的人,大部分的人都罵他,那他就不好嗎?這個就不一定,要去觀察。所以不能冷靜的去分辨的話,往往就看錯人了。我們經營任何事業、任何團體,用人都要以這樣的一個態度去謹慎、仔細的觀察一個人,不能聽人說,就認為是這樣。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