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大眾得法 (第五五四集) 2001/12/3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45-0554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經文最後的一段,「結通無盡」:
【如此世界中,一一世主,心生歡喜如是供養。其華藏莊嚴世界海中,一切世界所有世主,悉亦如是而為供養。】
前面我們講到此地。現在我們接著看:
【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來坐於道場。】
這一段經文在前面跟諸位曾經介紹過,大意是先總結華藏世界內,然後再結華藏世界之外。前面也有兩段,首先是舉我們這個世界;「其華藏下」,這是說「華藏中一切世界」。這裡面境界很多,先為我們說明「興供」。『一切世界』,華藏世界裡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有十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種,一一種中,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每一個世界裡面,都有像前面所說無量無邊的世主來供養,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我們無法形容它的壯觀。下面經文,我們接著看:
【一一世主,各各信解,各各所緣,各各三昧方便門,各各修習助道法,各各成就,各各歡喜,各各趣入,各各悟解諸法門,各各入如來神通境界,各各入如來力境界,各各入如來解脫門。】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裡面,這是先說佛坐道場,「其一切世界中,悉有如來坐於道場」,先說佛坐道場。清涼大師說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說明這些世主,當然首先是供養本地之佛,像我們娑婆世界一定先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極樂世界當然一定是先供養本師阿彌陀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先供近處的。第二個意思,這些世主也供養這一尊佛,「此佛亦坐彼界道場」,這個意思很深;由此可知,菩薩成佛之後在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能現身。現什麼身?總是一個大的原則,「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大家《觀世音普門品》念得很熟,念得很多,應以佛身而度化的那一類眾生,菩薩就現佛身去度化。菩薩能現佛身,這是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分證佛位,確實能現。菩薩能夠處處現佛身,諸佛如來當然不例外,應以什麼身就現什麼身。由此可知,現身得大自在。
從這個地方我們更深入一層的體會,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決定不執著這個身相是自己。凡夫為什麼不能夠現第二種身?過分的執著這個身是自己,換一個身形他就搖頭:「不像我了」,他怎麼能夠變化無量無邊身?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一些,他們之所以能現無量無邊身,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執著、沒有分別,眾生心裡頭想見什麼樣的身,他就能現什麼樣的身。此佛也能在彼界道場出現,這在佛經裡有證明的;《地藏經》我們念得很多,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宮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你看看十方諸佛如來統統現身來了,特別的因緣,那個法會殊勝,比華嚴還殊勝。華嚴裡面沒有看到十方一切諸佛都現身,地藏法會上看到這樣殊勝的境界,真正不可思議!
下面總共有十一句,各各十一句,這十一句是總結「大眾得法」,只要是在這個法會裡頭,哪有不得法益的道理?六根接觸的境界,無一不是如來宣演的妙法。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說,「聞法得益」可以分為三段:第一個是「聞益,各各信解,信其言而解其義」,這是聞法得益;第二個是「思益」,第三個是「修益」。聞思修是菩薩的三慧,這個地方為我們分別說明,而實際這個聞思修是剎那之間同時完成的;它不像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確確實實是三個科目,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它是三個科目。而聞思修三慧,這個慧就是戒定慧的慧,聞慧、思慧、修慧。聞是什麼意思?聞是接觸,代表接觸,眼接觸一切色法統統用「聞」做代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這個接觸叫聞。一接觸就明瞭,明瞭用一個「思」來代表,智慧一接觸就明瞭。我們一般講你多想想你就會明白,所謂是用世俗的意思來表法,不是真的叫你去想想,真的一想你不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嗎?「修」是什麼意思?修是迷惑沒有了,你一明瞭當然疑惑就沒有了,從斷疑惑我們說它作修。這個地方都是說的大菩薩們。
在修的利益就說了很多,說了七門,從『各各三昧方便門』。這十一句裡頭,第一句『各各信解』,這是「聞益」;第二句『各各所緣』,這是「思益」;下面統統是講「修」。修益說了七種,第一種是「修門」,法門,「謂三昧方便」,這一句很重要。我們學佛講修行,你修的是什麼?許許多多學佛多年不知道自己修的是什麼,功夫怎麼會得力?我常常聽同修們說「功夫不得力」!你都不知道自己修什麼,你功夫如何得力?在這個地方,菩薩明白的開導我們,修的是什麼?修三昧方便。三昧是什麼?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正定、正受,受是享受,正常的享受。我們六道凡夫有享受,他享受什麼?佛把它分為五大類,苦、樂、憂、喜、捨,六道凡夫裡頭五種受。這五種受不正常,而凡夫貪戀其事,想這個!諸佛菩薩的享受是正受,什麼叫正受?離開這五種受,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就叫捨。凡夫的捨很短暫,所以它不能叫三昧;如果這個捨受永遠保持,這就叫三昧,所以三昧就是禪定。
在我們淨土宗我們常講「念佛三昧」,我們念佛有沒有得三昧?什麼是念佛三昧?《彌陀經》上講得最清楚:「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就叫念佛三昧。我們念佛人修什麼?修一心不亂,用念佛這個方法。我們今天多半採取持名念佛的方法,希望得到什麼效果?希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定,就是這裡講的念佛三昧。心不顛倒是慧,決定不再留戀六道輪迴,不再留戀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決心取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求願往生,這是慧,這個心不顛倒。假如我們還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半信半疑,這叫顛倒錯亂。慧從哪裡來的?慧從定來的,念佛是個方法、是個手段,目標是一心不亂;得一心不亂之後,自然就心不顛倒,這才決定往生。我們今天確實是搞錯了,不知道自己功夫用在什麼地方,不知道,錯在此地。都是我們讀經疏忽了,聽經也太大意,沒有能夠依教修行,所以時間雖然長,功夫還是不得力,充其量只在佛門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你說這多可惜!這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的。
第四句是講的『各各修習助道法』,這是講的「修法」,法是方法,這是講的法門。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要會用,巧妙的用這些法門幫助我們斷煩惱,幫助我們得念佛三昧,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的「資糧助道」,我們淨宗常講的正助雙修。什麼是正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正修。為什麼還要助修?因為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非常深重,必須要找一些方法幫助我們,斷煩惱做不到,幫助我們把煩惱伏住。用什麼方法?世尊教導我們,歷代的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世尊教導我們那是教導所有的佛弟子,世尊入滅之後,所有的佛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是總原則、總綱領。在正法時期這兩句話可以做為正修,他修這個法門就能修因證果;像法、末法,這兩句就變成助道。像法禪定成就,禪定要斷煩惱不能不持戒,不能怕苦,樣樣都講求享受、怕苦,怎麼能成就?我們看看自古以來哪一個修行人不是吃盡苦頭?現在人不能吃苦,怕苦,念佛堂裡面夏天裝冷氣,冬天要裝暖氣,為什麼?冬天怕凍著,夏天怕熱著,你沒有這個設備他不來了;我們也只好遷就,恆順眾生,總希望他多念幾句佛,多種一點善根,能不能成就很難講,種善根而已!
所以我們只提供修學環境,真正能不能成就全在個人自己。你能夠發憤,你能夠認真,能夠真正放得下,關鍵就在這裡。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這種人一定得念佛三昧,這種人功夫決定得力,他往生有把握。往生是哪個淨土、多少品位?我們不敢說也不必說,下下品往生成功了,只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成功,「當生成就的佛法」你取得了。所以那些正助法門我們要留意,但是在淨宗,這大家知道,我常常講,正修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助修是什麼?「三福、六和」,我們在《華嚴經》上講的「十度、十願」,文殊菩薩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掌握住,淨業三福、六和、十波羅蜜、十大願王,這是助修,能伏煩惱,功夫用的得力的能斷煩惱。你能夠伏住見思煩惱,凡聖同居土就得到;能夠斷見思煩惱,方便有餘土你就得到。你要不用這些方便門,你要想功夫得力,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都不行。
為什麼不行?你那個菩提心不是真的,菩提心要是真的,前面這四種方便門你決定圓滿,你決定具足。由此可知,念佛法門不是一天到晚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古大德說得很好,「一天十萬聲佛號,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是說的什麼?他只有正修,他沒有助修,他的煩惱伏不住,這一句阿彌陀佛念著念著還是起煩惱,起妄想分別執著,沒有辦法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念佛再加上三福、六和、十波羅蜜,那十大願王就不說了,或者我們講六度更簡單,確實你能伏煩惱。如果說加上十大願王,果然能夠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在普通淨土裡頭。為什麼?十大願王每一條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與性德相應;他往生極樂世界相應的,就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華嚴經》裡頭文殊、普賢給我們做示範,修行的方法不能不懂。
第五句『各各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講的「修果」,你修因一定會證果。像我們修念佛法門,我們的果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看你自己修行的功夫,果有三等,凡聖同居土是果報,方便有餘土也是果報,實報莊嚴土,我們修行的功夫有三等,成就也有不同。第六『各各歡喜』,這個歡喜是修行得益,你所得的利益法喜充滿;實在講,我們修行功夫得力,就歡喜了。所以真正修行人,你看他修行的功夫,從哪裡看?從他的法喜上來看,真正功夫得力,那個歡喜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所以法喜是什麼?性德的流露,不是外面的刺激,與外頭境界不相干。世間那些聖賢做學問的人也有,你看看《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悅是法喜,不是外頭境界,是你做學問確實有心得。這個心得我們常講的二種,一種是得之於心,心覺悟了;一種得之於身,身法喜充滿。但是有得於心當然就有得於身,它是一樁事情;如果說有得於身沒有得於心,那是假的,那個不是真的。所以說一定是有得於心,先開悟了,然後歡喜心現前。世間做學問的人有,佛法開悟之後得大歡喜,大徹大悟,別教講登地,初地。初地是什麼?歡喜地。很明顯的把修學的利益給你顯示出來,離苦得樂,所以離苦得樂那個相,是歡喜地的境界。
『各各趣入』,趣入是「修轉」,「各各趣入無量乘門」,這是講的修法;我們常說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都通了,這是轉的意思。由此可知,我們在修學不能不明瞭,一門,不能同時搞很多門;同時搞很多門就不通,你的時間、你的精力分散,你怎麼能成就?同時示現很多門,那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初學的。諸佛如來如果教導中下根的人,他一定為他示現一門深入。只有在什麼時候示現大通家?有上上根的人,為他示現,那個行!什麼叫上上根的人?大徹大悟的人,像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上大徹大悟了,教他出去參學,參學就是無量法門統統學;四弘誓願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得煩惱斷盡之後,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了,這個時候才廣學法門。「各各趣入」,這是一個意思:「趣入法門」。
另外一種是「眾生界」,這個時候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民主自由開放,什麼場合、眾生場合你都可以去,不會再禁止。不像沒有開悟之前,戒律裡頭這個地方不能去,那個地方不能去,有許多禁止的;悟了之後,這個門就開放了。為什麼?你有定功,你有智慧,你不會被境界所轉,各各趣入。所以「各各趣入」有這兩層的意思。當你自己三昧沒有得到,果德沒有成就,不行,一定要守住規矩。你看看從前祖師大德們,以我們淨土宗慧遠大師做例子,往後歷代的祖師大德,都能夠守住這一個原則。聚集志同道合的同修,真正志同道合,我們找一個地方建一個道場,一生在一起。不是說來來去去的,那你會有什麼成就?我們一生在一塊,依眾靠眾,大家在一起互相勉勵,互相警策,互助合作。遠公在廬山建第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淨土宗的開始,志同道合的總共有一百二十三個人,以虎溪為界,不出這個界限。
所以我就想到祖師們這些規矩、典型、模範,很值得我們考量,我們得多想想。希望我們想出一個妥善的方法,我們如何來利用這個道場,希望在這個道場大家都能夠成就。要真心誠意,彼此一定要互相尊重,大家要把對方看作阿彌陀佛,那個尊敬心就生起來了;無論看哪個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化身,應作如是觀。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都是阿彌陀佛示現,都是來度我的;我對每一個人會尊敬,我對每一個人都會感恩,就不會生是非,就不會打妄想,也不會去看別人過失,一心一意專求淨土。這個地方往生的人就多了,往生就是成佛,作佛的人就多了,這真正是我們人生第一樁大事。還搞別的東西幹什麼?沒有意義了!換句話說,作佛要緊。不但超越六道輪迴,十法界也超越了;不但十法界超越,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個階位也超越了,不可思議的趣入!
第八句『各各悟解諸法門』,這一句是講的「修同」;「悟解法門」,你只要能趣入,一趣入你就明瞭,沒有障礙。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都通了;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了;佛法通了,世間法都通了,所以歡喜心才現前。無量無邊的法門,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釋迦牟尼佛還沒有講的,十方世界諸佛如來在無量劫當中所講一切法門,你都通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斷了,自性上的障礙全都消失了。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所說的一切經教全是自性流露的,你現在明心見性了,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全是性德,你既然見到了,一聽諸佛所說的,統統跟自己心性相應,全是自性裡面的東西,這個不可思議,妙不可言!善學,應當如是修學,所謂是無師智、自然智都現前了。這是正教,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是這樣教導我們的,我們能不能體會?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對這種教學方法能不能深信不疑?所以這個道場裡面的大眾,絕對不是普通的大眾。
淨宗道場,這個大眾進來的時候,那是一尊佛。他到這來幹什麼?到這來成佛的,往生不退成佛。他不是做別的,不是我在此地我想作菩薩、我想作阿羅漢、我想去作天王,我想得人間富貴,不是的!他到這個地方來不是幹別的,是來往生不退成佛的。這哪裡是普通人?所以他要想到這裡來,我們要仔細觀察他像不像佛?有沒有作佛的樣子?我們評估一下,他能不能成佛?這個事情,不在年齡老少,也不在賢愚不肖,而在什麼?在他的誠敬。印光大師說的,他有沒有誠意?在形態上面有沒有具足恭敬?「誠於中,敬於外」,你看他是不是敬人、敬事、敬物?你從這上看。如果從外表上看,他對人不敬,對事不敬,對物不敬,他沒有誠意,那就很難成就了。「我想」,想是空想,我們總要細心去體會。
第九句,「各各入如來神通境界」。這是「修極」,修行到了頂點。頂點裡面有三句,這是第一句,「大悲極,入佛神通境」;跟諸佛如來一樣,自性本具的德能這個時候顯示出來了,大能我們常講萬德萬能,這個能力顯示出來了。佛菩薩只為一樁事情,利益眾生,幫助眾生消災增福,所以成就如來果地上無盡的恩德。佛恩大了,不是父母恩所能比。佛恩在哪裡?就在這一句,他以稱性的大德大能,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眾生。我們要問什麼是苦難眾生?煩惱沒有斷盡都是苦難眾生。六道裡面眾生最可憐,為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一品都沒斷,你就是做到大梵天王也不行,你煩惱習氣沒斷;只要煩惱習氣沒斷,你的福報享完了,還是要墮落。佛在經上常講,真正修行人修的功夫不錯,他能夠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六道裡頭最高的,再沒有比他高的;壽命到的時候還要墮三途,三途墮哪裡?墮地獄。為什麼墮地獄?毀謗三寶。佛在經上把這樁事講得很詳細、講得很明白,大概四禪天人,這個人修行修到四禪天,都以為自己成佛了,都以為自己證得般涅槃。般涅槃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壽命長。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我們曉得一個大劫是這個世界成住壞空一次,八萬大劫就是我們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不是滄海桑田,是世界的成住壞空。
我們今天在天文望遠鏡裡面看到,星球爆炸消失了,那世界壞了;新的星球發現了,那是世界生了,星球的成住壞空八萬次,你說這個時間多長!所以他入那個境界的時候,他認為他自己成佛了,不生不滅了。但是到八萬大劫時候,他的定功失掉,於是又墮落了,墮落的時候他就毀謗三寶,「佛說的是假的,佛說證到這個境界就不生不滅,我入這個境界為什麼還要墮落?」這一個念頭起來就是阿鼻地獄的業因。這不是究竟法,所以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苦難眾生。再看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斷;十法界裡面佛菩薩,不錯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沒斷,出不了十法界。所以十法界裡面統統是苦難眾生。誰發心去度他?修行證得極果的人,他這個極不是究竟的極,是超過十法界了,十法界裡面人看他那是到頂點,超過他們了。這個「修極」是指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自性裡面的大悲心流露出來了。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德能、相好可以說同佛了,沒有佛那麼殊勝,決定是真的不是假的。
古大德用比喻來顯示這樁事情,因為我們很難懂。他把如來果地比喻作晚上十五的月亮,滿月,把圓教初住菩薩比喻作初二、初三的月牙;月牙的月光跟十五的月光是相同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是真的月光,這個我們能理解,大小不一樣。圓初住以上,他們明心見性,智慧、德能、相好、神通道力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稱這些人「同生眾」,十法界以下的是「異生眾」,這個我們讀過,這樣說起來大家就好懂。契入這個境界之後,就沒有第二個念頭了,全心全力為眾生,沒有自己。六根接觸境界念念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為眾生作種種示現,這就是神通。我們雖然沒有入那個境界,要學!只要你有心學,只要你肯學,你拼命努力一味去學,你在這一生當中不知不覺你就入佛境界;縱然不能真入佛境界,你入了相似境界。相似就不錯了,入相似境界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升了一級,生方便有餘土。你看看從凡聖同居土就提升到方便有餘土,所以不能不學。
學諸佛菩薩,一切時一切處幫助眾生,為作示現。譬如現在我們看到今天這個世界,眾生完全違背性德,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感得地獄的苦報;現在已經沒有什麼餓鬼、畜生了,所造的全是地獄業。我們要給他做什麼樣的示現?你看看這個業因,「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性德,這一切眾生忘掉了,忘得乾乾淨淨,我們為他做示現。你們諸位同學真的叫粗心大意,你看看我所作所為,我在我們這個前面新教堂裡面,當中供養的是阿彌陀佛如來,兩旁邊我沒有供養觀音、勢至,我供養那個大照片,一邊是李老師,一邊是韓館長,那麼大的照片放在兩邊幹什麼?你們曉得什麼意思?這就是「神通境界」,為眾生作示現。眾生不知道孝養父母,不知道奉事師長;我把老師的相掛在那裡,我把護法的相也掛在那裡,我不好意思掛我母親的相,為什麼?那是私心;這個示現是教我們尊師重道,是教我們不忘護法恩德,中國古人常講「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湧泉為報」。這是教學,是教育!都是為了給眾生做好的形象,勸勉一切眾生如教修行。我們自己先要做個榜樣,要做個好樣子,這成恩德。
第十句,「各各入如來力境界」。這一句是入佛力境界。「如來力」,是十種智力,這十種能力,菩薩都比不上,法身大士都不如,成就佛的「智德」。如來果地上三種大德:恩德、智德、斷德。斷德是斷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底下一句,「各各入如來解脫門」。這是成就「斷德」。唯有如來果地上無明煩惱斷盡;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所以他的斷德不是究竟圓滿,到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了。這兩句我們怎麼學?我們要求智慧。圓瑛大師一生三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學佛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同學,要知道修福修慧。前面講的恩德是修福,恩德是什麼?一切時一切處,確實有心、有念,有這個思想,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
這些年來我們在各地方講經說法,我們擬了個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是表率,範是模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表率?能不能給社會大眾做榜樣?只要心裡想想「這不行」,不行就不能動這個念頭,就不能這麼做法。我們要不能這樣真幹,這一生肯定空過。這一生學佛有名無實,只是在阿賴耶裡面種一個善根而已,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得受用,來生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那就麻煩大了。這一入輪迴,到哪一生哪一世,你才能再得人身、再遇佛法?要想到這一樁事情,你才知道真正可怕,這個機緣難得了。既然得到了,怎麼能夠空過?
佛陀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最圓滿的榜樣,祖師大德的示現往往偏在一時,就是他那個當代;唯獨釋迦他老人家示現可以說,那個影響力一直到他老人家的法運終了,一萬二千年,超越時間、超越空間,不可思議!我們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常常想念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定要想他的行誼、他老人家的恩德、智德、斷德。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