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身普應機 (第五O一集) 2001/11/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5-0501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普賢菩薩別顯十門,第四句:
【有解脫門,名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
清涼大師註解,「身普應機,演所證法」。這個「所證法」非常重要,為我們說明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是來做什麼的,這一句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是「身」,身是什麼意思?身是體的意思,我們講身體,任何一個物體都叫做身。一個微塵,在佛法裡也稱之為身;毛端,毛端它也是身。由此可知,身的意思在佛法裡面可以說,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物體」。這個物體是我們能看得見的,是我們可以接觸到的,像現在科學家利用儀器觀察到分子、原子、電子、粒子,這都叫體。在此地,就是用個「身」,身跟體是一個意思。
普賢菩薩現「微塵數無量身」,這個意思我們懂了沒有?真正懂得了,你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物體,無不是諸佛如來的現身。所以《華嚴經》上才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兩句話自古至今許許多多人疑惑,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人解不開,我們在這裡看到了。所有一切的物體是如來的現身,這個身叫清淨法身,這是法身!法身何以清淨?這裡頭沒有污染。你們想想,再小的物體,就物體本身上來說,它沒有污染。我們人這個身體來講、從物質上來講,我們整個這一個人身,是由許許多多的細胞組成的,細胞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粒子組成的,哪一個粒子有貪瞋痴慢?哪一個粒子裡頭有是非人我?別說粒子,我們講細胞,這是許多粒子組成的一個大的物體,這種組合是《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小從微塵,大到世界,一合相,組成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這個基本物質是清淨的,它是屬於色法,色法永遠是清淨的。
諸佛菩薩也現身相在九法界,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身普應機」,眾生有感,佛就以身相來應化。應化的時候,譬如應化在人間,他也是個人相,而且釋迦牟尼佛是用應身,也入胎,也投胎,也有生老病死,示現跟我們完全沒有兩樣。我問,他們有沒有分別執著?有沒有意?他沒有。他為什麼沒有?他覺。凡夫有,凡夫迷,迷了就有,覺了就沒有。有,你就離不了六道輪迴,你就去搞這個把戲;覺悟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永嘉證道歌》裡面講「夢裡明明有六趣」,夢是迷,迷的時候確實有六道輪迴這個現象,幻相,這個幻相不會滅的;覺悟之後這個現象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覺悟的人了解迷惑的人,迷惑的人不了解覺悟的人,這是一定的道理。覺悟的層次高,從高看底下看得很清楚,底下望上面望不到。我們從這些地方細心去體會,慢慢就能了解宇宙人生真相,我們才過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生活。
諸佛如來憐憫一切眾生,只要眾生有這個緣分,什麼緣分?求覺的念頭。有些眾生求覺的念頭非常微薄,自己都不曉得,佛曉得,佛來幫助你,來給你種善根。因為你覺的那個念頭,這個一般佛法叫善根,非常微薄,自己都不曉得。佛用什麼方法?佛以善巧方便,讓你見佛像、聞佛名。說實在話,如果你是一點善根都沒有,你這一輩子,佛菩薩名號你聽不到;佛菩薩的樣子,你也看不到,連塑造的、畫的樣子,你都見不到。造的這個樣子、畫的這些樣子,你們想想看,是不是此地講的「身普應機,演所證法」?是!一點都沒錯,確實如是,我們凡夫哪裡會曉得?我們提起一枝筆,在紙上寫個「佛」字,都是佛現身普應。塵塵剎剎,剎是講大的示現,微塵是講小的示現,哪一法不是佛法?不知道事實真相的人,到哪裡去找佛法?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佛法,你到哪裡去找?「會」的人,當下就是!
普賢菩薩是佛,《華嚴經》裡面說普賢有三種,「當位普賢」是等覺菩薩;「位後普賢」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已經證得圓滿的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為了教化眾生,示現為菩薩這個地位,這就是普賢菩薩;「位前普賢」,位前普賢是九法界的眾生發心修普賢行的這些人,他們現在或者是十信位,或者是十行位,或者是十迴向位,或者是十地位,都叫位前的普賢菩薩,是在修普賢行,功夫沒到家。而位前普賢菩薩,嚴格的來說,要圓教初住以上,這是真正位前菩薩。十信位是相似,還不是真實的普賢菩薩,那是什麼?塵沙無明沒破,但是他學普賢菩薩,確確實實能夠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隨順經典教誨。
這就好像雖然佣人是家裡頭的大老闆,主人現在變成家裡頭的小佣人,現在這個主人慢慢覺悟了,雖然老闆的權還沒有交給他,准許他參與家裡面的事情。逐漸逐漸把他的地位向上提升,提升到一定的程度,家裡面這些佣人要把家裡面的權統統交還主人,他們退居一邊。這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初住以上我們叫法身大士,自己真心本性當家了,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家裡面的佣人,奴婢聽命了。當你主人參與家裡頭正事的時候,這是四聖法界:聲聞、緣覺,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佛;佣人把權全部交出來,完全聽話、完全服從,這是圓教初住。
「現身說法」,要知道沒有一個物體不是諸佛如來、普賢大士的現身,我們也可以講法身大士的現身。為什麼?法身大士沒有不修普賢行的。在華藏世界,只要你一生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離十法界就入華藏。華藏上首菩薩是普賢、文殊,你接受他們的教誨,當然是修普賢行;以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是文殊菩薩的),修普賢行。普賢行是什麼?這個十門就是普賢行門,每一門裡頭具足一切法門。說,沒有辦法總得有先後次序,實際上是圓融的,實際理地不可思議,你怎麼說法?凡夫離開言說色相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諸佛菩薩示現言說色相攝受眾生,幫助你契入境界。第五句:
【有解脫門,名演說遍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
清涼大師註解,「國土不同,所敬各異,故隨宜立稱。成益不空,如名號品。」這裡頭有很深的意思,此地的「國土」是剎土,十方諸佛剎土不同,眾生沒有不敬仰佛菩薩的。在我們娑婆世界,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提到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眾生無比的恭敬。
「所敬各異」,我們中國人相信自己國家的領袖、領導人,日本人相信他們的天皇,由於國土不同,所敬的就不一樣。中國這個地區,佛教傳來很久了,大家都敬佛;中東這個地區,信仰伊斯蘭教,尊敬阿拉;西方國家信天主教、基督教,敬重耶穌,敬重上帝,所敬不同。
所以這個法門,『演說遍一切國土不可思議數差別名』。娑婆世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教學,名詞術語非常重要。世尊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建立了不少名詞術語,「差別名」。《教乘法數》、《三藏法數》都是講的名詞術語,名詞術語是為了教學方便,也是教學的工具、教學的手段,這是不能缺少的。我們看世間法,世間每一個行業都有他們自己行業裡面的術語,無一不是為方便,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尤其有一些術語、名相裡面,含義很深、含義很廣,如果不細心留意,我們很難得到真實利益,這就是「願解如來真實義」。所以要曉得,法相名詞無一不是顯示如來真實義。
同生眾,普賢菩薩別顯十門,第六句:
【有解脫門,名一切微塵中悉現無邊諸菩薩神通境界。】
清涼大師註解,「塵中現身,說菩薩行境」。這一樁事,確確實實不是我們凡夫境界。我們凡夫在一微塵當中,很難開悟,這是事實,原因都在煩惱習氣太重。普賢教化眾生的對象,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裡面還有真正的對象,是地上菩薩。我們在這部大經裡面讀到,「十地菩薩,初後不離念佛」,我們都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幾個人聽普賢菩薩的話真正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很少!不但我們六道裡面不多,四聖法界,就是在華藏世界也並不是很多。華藏世界登地的菩薩就接受了,為什麼?智慧開了,他真正知道這一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所以地上菩薩,「初」是初地,「後」是等覺,「初後不離念佛」。我們才曉得,華藏世界地上菩薩沒有一個不是念佛求生淨土的。他沒有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帶著說的,那連我們都包括。
普賢行跟諸大菩薩行不一樣在哪個地方?在用心不一樣。禮敬、稱讚、供養,諸菩薩也修,但是那個心不相同;普賢菩薩的心就是佛心,我們把它歸納為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用這個心來修禮敬,這是普賢行;用這個心修稱讚,是普賢行;修供養,是普賢行;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是普賢行。《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講得很好:「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大士德行的綱領,就是十大願王。
微塵的相,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跟科學家所發現的逐漸接近。距離拉近了,接近一致的看法。就是基本的物質,確確實實是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個物質確實是有,存在的時間非常短暫,移動的速度非常大,佛用四個字來說明它的現象,基本物質的現象。在佛法裡叫微塵,現在科學家裡面講的原子、電子、粒子,跟佛法講的微塵相似,它不是永恆的存在,剎那生滅。它有四個現象:「地、水、火、風」。地,它是物質、它是物體,很小,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在高倍顯微鏡之下看見它;火,它有溫度;水,它有濕度;風,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地、水、火、風是說明它的現象。
科學家不講地水火風,但是他也肯定物體,這是地的意思;他說它帶電,帶陽電就是佛講火的意思,火大;它帶陰電,陰電就是水大;它確實是動的,不是靜止的,動就是風大,風是動的,不動就沒有風了。這是說它有這四種性質。能不能在這裡看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就是完全把真相看出來了。菩薩所修的就是修這個,菩薩所悟的也是悟這個,菩薩所覺的還是這一樁事情,從微塵到世界,是幻相,不是事實。你要把這個東西當作事實,那就錯了。這個幻相,我們感官當中千變萬化,為什麼會有這個現相?這佛說得清楚,「從心想生」。你的心想千變萬化,外面這個境界是附屬於你的心想。
唯有深入《華嚴》,你才能契入菩薩境界,這才叫真正學佛。為什麼?把菩薩的修行,諸佛之所證,能落實到自己生活,落實到自己的心想,念念相應。古大德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聽得耳熟,也會說,那個意思總是體會不到。我們讀到這一句,就有這麼一點意思。確實在一微塵、一切微塵裡面,具足無量無邊菩薩修行境界,它是圓滿的,具足圓滿,一門都不欠缺。
普賢不可思議,普賢什麼都是不可思議,沒有一樣不是諸佛如來的示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諸佛如來,無處不現身!前面第四位,這個解脫門「普現法界微塵數無量身」,十法界依正莊嚴,無一不是普賢菩薩身,無一不是諸佛如來身。既然是諸佛如來現身了,菩薩現身了,如來現身是性德,菩薩現身是修德。沒有修德,就沒有辦法證得性德。所以在我們現前這個身分上,我們肯定性德有,對性德有信;我們在修德上,有信、有解、有行,最後證入性德。《華嚴經》的四分是這麼建立的。
這一句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