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修慧不離修福 (第五二二集) 2001/12/1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45-0522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歎德能,第九句看起:
【已得深信廣大喜樂。】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從第八句到末後第十二句,是講的五種「福智清淨廣大」。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不離福慧,求福求慧。第八句講的是「善住三世平等智地」,這是說福智的基礎,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第九句,現在我們接著來講,『已得深信廣大喜樂』,諸佛如來已得。到底他怎麼得來的?大師告訴我們,「福無不修,故生信喜」。這一段清涼大師說了很多,這一句非常重要,也就是告訴我們要修福。無論是大福小福,諸佛如來在因地裡頭全修,沒有不修的,這一點我們要懂得,我們要記住,所以在果地上才能生「深信廣大喜樂」。
清涼大師說「三世平等」,前面說了不少,現在再簡單的說說。依一切眾生及諸佛如來「善住平等。且依佛說,佛佛平等,法身智身無增減故」。如果就眾生來講,「生生平等」,眾生與眾生平等,煩惱、業苦無一不平等。如果就佛跟眾生比較起來看,凡夫現在等於佛的過去,佛過去也是從凡夫修行證果的。如果我們能夠依教修行,證得無上菩提,我們跟現在的佛果平等,成佛究竟等於佛常住。這些意思都不難懂得,清涼大師這些話真正的用意是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凡夫怎樣才能夠證得究竟的佛果。所以修福修慧非常重要,誰肯修、能修?覺悟的人。誰把這一樁事情疏忽了、大意了,即使得人身、聞佛法,這一生或許又空過了。我們追究裡面的原因,總不外乎業障、習氣太重,遇緣不足。不是說你沒遇到緣,遇到了,遇到佛法、遇到真善知識。怎麼會不足?一個是親近善知識的時間太短,薰修的力不足;另外一種,這都有可能,善知識說經講道不夠詳細、不夠詳盡,有許許多多地方點到為止,這樣的說法能利上根,中下根性就感到困難了。其他還有種種因緣。所以對於大法了解得不夠透徹,他對於修行,也就是我們今天講,把經論裡面的道理、教誨落實到生活當中他疏忽了。種種因緣,我們總起來說業障深重,所以不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不知道福慧是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修積。我常常勸勉同學,你要不懂得修積,這一天空過了,你不知道光陰寶貴。古人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成功的人沒有別的,把握了光陰,絕不浪費;失敗的人把光陰空過了,這一生即使遇到善緣也不能成就。
「深信」跟「大喜樂」是從修慧、修福得來的果報,修慧你才能得深信,修福你才能得大喜樂。福與慧有連帶關係,修福不修慧,得的福報是小福報;修慧不修福,得的慧也是小智慧,不能夠大徹大悟,所以福慧要雙修,福慧不能夠偏廢,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福慧怎麼個修法?你看看佛門的術語「福慧雙修」,把福放在前面,我們就曉得了,修慧原來不離修福,修福不著相就是修慧。修慧著相就變成邪智慧,不是真智慧;修福著相變成痴福,不是真正的福德。所以佛弟子應當學諸佛如來,應當學過去這些學長,學長就是菩薩、緣覺、羅漢,都是佛過去的學生,他是我們的學長,他們懂得修、懂得學,真的是善修善學。他們聰明,他們真的覺悟了,你要問他怎麼修成的?很簡單,以諸佛如來做榜樣。諸佛如來像一個模子一樣,我們依照這個模子來塑造自己,哪有不成功的道理?我們想著釋迦牟尼佛存的是什麼樣的心?阿彌陀佛存什麼樣的心?我們的存心要像他。佛對一切眾生什麼樣的言語?我們在經上讀的,經典記載裡面細心去觀察,佛對於一切眾生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就連阿羅漢,他真的做到了。
菩薩修行的六個綱領,經上稱「六波羅蜜」,諸佛如來圓滿的成就,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他修福修慧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剎土眾生,真正是了不起,我們應當要學習,學習佛陀日常的生活,日常生活當中惜福修福。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不懂得惜福,我們過去生中修的福實在講非常有限,糟蹋自己的福報,不知道修福,不知道惜福,智慧更不必談了。菩薩、聲聞、緣覺,他們天天修,時時刻刻都不會把機緣失掉,不著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樣的學習,對於如來的教誨深信不疑,佛陀教誨全都兌現,那還有什麼疑惑?這裡面講的是因緣果報,修福得廣大的喜、得廣大的樂。喜是什麼?法喜充滿,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喜悅,孔老夫子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樂是什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樂是得到九法界眾生的尊重、愛戴、擁護,向你學習,這個樂!所以喜跟樂,這裡頭是有兩個講法的,喜是講自己的成就、自己的覺悟,樂是外面的感應,如來果地上已經得到了,我們現在是在因地上,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再看底下這句,第十句:
【無邊福聚,極善清淨。】
清涼大師說得很好,後面這三句重顯,第十句「淨前福障,故令諸福無邊清淨」,這話說得好!我們仔細觀察這個世間,得福報的人有沒有障礙?確實有。在這個世間位尊財大,發大財,做國王、做大臣,都是福報。這些福報不是短時間修的,至少過去三世才能修積這一點福報;若是大福,不只三世。可是福要是沒有慧,福報變成障礙了,這一生當中不知道又做了多少的罪業!過去章嘉大師跟我講過,他說做大官的這些人,往往一個政策考慮不周到,多少人受害!一個措施於社會大眾不方便,又有多少人受害!所以有意無意之間,造了許許多多的障礙,這是有福沒有慧。所以佛雖然重視福慧雙修,但是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佛總是勸我們修慧比修福重要。許許多多經論裡面佛都說,財布施跟法布施的比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與人說大乘的四句偈,這個話我們乍聽起來不能接受。不要說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今天拿一個億、十個億出來布施,來救濟社會一些苦難的眾生;這一邊有個法師在這裡講經,講一座經一兩個小時,功德能超過他嗎?這話誰相信?經上常常這樣說,我們要多想想,佛這句話我們要如何去體會、如何來解釋才能講得圓滿?而且還要與事實真相相應,絕不是強詞奪理。
佛說的是真的,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懷疑,現在不懷疑了。財寶的布施只能救人眼前之急,物質生活,你不能夠幫助他覺悟;換句話說,不能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不能幫助他得究竟解脫,問題在這個地方。法師講這一兩個鐘點經典,就能夠幫人得到究竟解脫嗎?沒錯,究竟解脫不在眼前。大乘經法,佛在經上一再的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乘菩提種子在你阿賴耶識裡面種下去,這個絕不是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能夠相比的,這是真正的道理、真正的事實。又何況聞法之人,人或許不多,但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九法界神靈,這裡面歸敬三寶、仰慕三寶、學習三寶的眾生不在少數,那個數量比我們肉眼看得到的這些聽眾不知道要多多少倍,哪裡說是沒有人開悟?真有!如果聞法開悟了,他現前得利益。也許你要問:「你這個講經的法師自己都沒開悟,聽的人怎麼會開悟?」有,例子很多,唐朝惠能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你看看《壇經》上記載他學佛的因緣,賣柴賣完了之後,得了錢回家去了,偶爾聽到一個人在念《金剛經》。可能這個人的書桌面對著窗口,他從窗外經過,聽到裡面有人念《金剛經》,聽到很有意思,他就站在那裡聽一會兒。他聽懂了,他開悟了,念經的這個人不懂,沒有開悟。讀誦尚且有這樣的效果,何況講解?惠能他在旁邊聽到,他悟入了,那我們想一想,九法界的神靈裡面一定有不少覺悟的,聞法修行契入,必定有!只要有一個,功德確確實實超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
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不能幫助一個人作佛;四句偈,這是佛舉的例子,最少的,四句經文,能令人悟入,悟入諸佛如來境界,這個功德不可思議,上根的。中根人雖然不能悟入,他聽了深受感動,他能懺除業障,改過自新、回頭是岸,你把這個人度了、救了。這是從三惡道裡頭救出來,這一生當中縱然不能往生佛國,不墮三惡道了,這個不是金錢財富能幫得上忙的。於是我們逐漸能體會到、能明白到,為什麼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多分都是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行教化,這個道理只要我們細心去思惟,不難懂得。這樣的身分,修福修慧容易,所謂是善巧方便。影響之所及,那就是你福慧的大小,如果影響得大、影響時間長,福報不可思議。如何叫影響力擴大、影響力恆久?那你一定要懂得佛在大乘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在這裡讀誦經典,我心裡觀想的,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在聽。自己心地清淨真誠,讀誦大乘來供養虛空法界一切大眾,你這個讀誦的音聲隨著你的心量剎那之間周遍法界,這是事實。幾個人這樣想?幾個人能這樣做?實在講這些方法,佛菩薩在經論裡頭常常教導我們,我們常常把它忘掉了,沒有養成習慣。實在講,不僅僅是讀誦經典,我們每天修行,修什麼行?改過修善就是修行。把自己的過失改掉,多做利益眾生的好事,點點滴滴都應當迴向法界。
心裡頭真有,真有就有感應,真誠心就能與九法界眾生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上供十方佛,下供一切眾生,修普賢行。生佛平等,所以統統都是真誠恭敬的供養。這個道理我在這裡說,我相信許許多多同學聽到你都明白,你不只聽過一次,在經論上常常讀到、常常聽到,習慣依舊沒有養成。這個事情要趕快,愈快愈好,為什麼?光陰一去不回頭,我們要把大好光陰抓住,不能讓它放過,念念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仔細觀察現前的社會,怎麼觀察法?看看社會大眾身語意三業,與經論裡面所說的相應不相應?去觀察這些,大多數人不相應。佛教人修善、積功累德,從哪裡做起?從三福六和、從十善業道做起,自自然然災消福來。我們看今天的世界,恰好跟佛所說的相違背,完全相反,相反決定是招來災難。每一個人對於災難都恐怖、畏懼,不知道要到哪個地方去躲避。今天災難是全球性的,說實實在在話,沒有地方可以躲避。我常說,我的老師也常常教導我,人活在世間沒有長生不老的。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幾十年,佛這兩句話我們看到了,我們證實了。往年跟我們一起長大的朋友、一起工作的同事、一起學習的同學,今天還有幾個人活在世間?三分之二都不在了,豈不是世間無常嗎?「國土危脆」,我們看到這個世間,資訊裡頭常常報導天災人禍,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環境,佛的話都應驗了。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一定要記住佛的話:斷惡修善。我們要學佛,釋迦牟尼佛是榜樣,阿彌陀佛是榜樣,諸佛菩薩都做出最好的形象來幫助我們。我們要從改過自新下手,第一、天天要認真反省,天天知道自己三業所造的過惡,天天要改。記住佛陀真實教誨:「持戒念佛」、「以苦為師」,不怕吃苦,嚴持戒律,老實念佛。不怕死、不貪生,生死對修行人來說小事一樁,不是大事。什麼是大事?種善因得善果,這是大事。這個世間即使災難現前,我們不必躲避,歡善喜喜接受。身毀滅了,靈性不滅,有好地方去,來生決定比這一生殊勝,這就對了,你完全正確。災難早一天來,我早一天離開這個苦難的世界;如果自己修淨土的,災難早一天來,我早一天往生,那有什麼不好?念念想見阿彌陀佛,念念求生淨土,果然如願以償,真是滿自己的心願。還有什麼好迴避的?迴避,那你還貪戀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極苦的世間,你有貪戀這個念頭錯誤了!所以真正學佛人,我們在這個世間是一切為眾生,為眾生做好的形象,幫助他覺悟。請看歎德的第十一句:
【虛空法界,靡不觀察。】
前面所說「無邊福聚,極善清淨」,雖然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決定不可以疏忽,一定要認真努力福慧雙修。不管是大善小善,千萬不可以以為小小善就不去修積,小小的惡認為這沒有什麼了不起,也就不在意了,這個樣子我們生生世世的修行,惡斷不乾淨,善積不起來,造成我們許許多多的過失,影響了我們道業。我們的修行決定不是這一生這一世,生生世世,為什麼到現前還是這個樣子,毫無進展?原因總得要清楚、要明瞭。只要把自己不善的因緣消失掉,我們修學功夫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現前這一句,是成就前面所講的智慧,『虛空法界,靡不觀察』,教我們觀法界虛空。「法界」,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諸法都有界限,所以稱為法界。譬如眼觀色,色是眼的界限;耳聞聲,聲是耳的界限。眼觀不到音聲,耳聽不到色相,一切諸法都有界限,稱之為法界。法界跟虛空是一不是二,《心經》上講得很清楚,每一位佛弟子都念得很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是法界,空是虛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是佛為我們說明虛空法界的真相,色空是一不是二。為什麼?色性了不可得,空性也了不可得,色性跟空性是一個性,大乘經上稱之為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本體,虛空是它現的相分,萬法也是它現的相分。能現的理體是一個,所現的現相不一樣,森羅萬象。但是要知道,性體不可得,不可思議;性體所現的現相也不可得,也是不可思議,這是事實真相。你以為不可思議的虛空法界,你以為可思議、以為可得,這是個錯覺。這就是妄想,這就是分別執著,於是我們把事實真相迷失了。《金剛般若》大家念得多,佛講得好,不但色相不可得,能得的心也不可得。能得的心是什麼?是妄想,妄心,不是真心。《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那是什麼心?得失的心。給諸位說,這不是真心,正是妄想,正是分別執著,在佛法裡面講意識心。意識心在法相宗裡面講識心,八識心王,八識心王都不可得,五十一心所更不可得;心法不可得,色法一樣不可得,佛在此地教我們觀察。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看得清楚、看得明白,他們在這個現相裡面不會犯過失,不會犯錯誤。我們為什麼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過失?把事實真相看錯了。學佛的可貴處沒有別的,就是說你做一個明白人,這就可貴。明白人稱之為菩薩、稱之為佛陀,不一定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還是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在經教裡面,佛把這個形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形相稱作什麼?藏頭佛,藏教裡面的佛。天台四教,藏通別圓,藏教,藏教、通教都沒有離分別執著。這個佛在佛法裡面是相似位,果報沒有出離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佛就是藏教的佛、通教的佛,沒有離開十法界。天台大師六即佛位,這是屬於相似即位,不是真的。真的佛不著相,沒有相那是真的;沒有相,能現一切相。所以給你說真話,真佛是什麼?真佛是自性,真如本性。禪宗說得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大乘佛法裡面講佛,不是講形相,是講的心性,明心見性,這個人就叫成佛。什麼人明心見性,什麼人就成佛了。明心見性又有差別,也就是說你所明的、你所見的有程度上的差別。究竟圓滿我們稱之為究竟位;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稱他為分證位。分證位在《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個位次,《華嚴》大乘圓教超越十法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是分證位。這是真的,統統都是明心見性的法身菩薩,分證即佛,他不是假的。他用的是真心,他所顯示出來的是性德,性德裡面本具智慧、德能、相好。無明漸漸破,性德的般若智慧、法身、解脫,分分往外面透,真正學佛,目的在此地。
佛法之所求,這個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不求世間名聞利養,不求世間榮華富貴,不求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為什麼?只要你對於這些東西稍稍有一點貪求,你就迷失了自性。所以初學的人,為什麼佛教你嚴持戒律?戒律的作用,遠離塵勞煩惱,沒有別的。萬不可以捷徑,你要捷徑,沒有不上當的。這些東西具足強大的誘惑力,這種強大的誘惑力在佛法裡面稱之為「魔所攝」,這是魔的力量,魔攝受眾生的力量,你要是敵不過,跟著他走,你就學魔了,跟著魔走了。必須要認識清楚,《楞嚴經》上講得好,在第四卷末後,佛說「四種清淨明誨」,這一大段經文裡面教我們認識妖魔鬼怪。哪些是妖魔鬼怪?教導你殺盜淫妄的就是!這個教導有有意的、有無意的,有明顯的、有暗示的,只要叫你起這個念頭,魔道!諸位一定要知道,內,無始劫來有煩惱習氣的種子,我們內不淨;外面有這麼強大的染污、強大的誘惑,這是外緣,內外一集合,你怎麼能不造業?既然造業,哪有不受報的道理?麻煩來了。所以對於虛空法界的觀察,智慧,真實智慧!這一點你不能不學觀自在菩薩。天天念《心經》,《心經》念了有什麼好處?好處就是這一句,「觀察虛空法界」。叫你常常覺悟,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跟《金剛經》一對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露亦如電,說明它根本不存在;電是講閃電,露是說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沒有了,所以總結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我們在一切境緣當中,順境,一切稱心如意;善緣,遇到都是好人好事,心裡起了歡喜、起了貪戀,錯了!你應當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境界可以受用,不可以貪戀;換句話說,不可以分別、不可以執著,這好境界。稍稍有一點貪戀,那個境界是魔境界,魔來引誘你。所以境界裡頭,告訴諸位,無佛亦無魔。魔從哪裡生的?魔從自己心裡頭生的,妖魔鬼怪都是自己心裡頭生的、心裡頭變現出來的。我們遇到逆緣,什麼都不順利,處處都有障礙,遇到一些惡人總是來找麻煩,這種境界現前,一絲毫瞋恚的念頭都沒有,心裡面生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對了!這樣就正確。這是你觀察虛空法界,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我們換這個話來說,「照見虛空法界」,性相、理事、因果你統統照見了。「度一切苦厄」,就跟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觀照也是一法。這是對於老修人講的,《十善業道經》是對初學人講的,心裡頭只有善法,沒有惡法,純善;對於老修行人來講,純淨,心地清淨,不容毫分不淨夾雜。純善純淨,這人就成佛了,就成就了。再看末後這一句:
【十方世界一切國土,所有佛興,咸勤供養。】
這一句我們要學。諸佛如來因地上修學,所以他成就圓滿功德;法身大士們現在正在修學,我們肯定他們成就究竟圓滿。我們現前是什麼境界?看到別人的勝事善事,心裡頭總是有嫉妒,從嫉妒就生障礙;縱然你沒有去破壞,你心裡感覺得難過,已經造業了。這一句要怎麼學?在心裡要懂得常作如是觀,那就是十方世界三世諸佛,我供養的心願決定沒有中斷,時時刻刻修供養。用什麼東西去供養?如教修行供養。佛在經典上教導我們的我們相信,信心供養;我們能解,深解供養;我們能行,依教修行供養。念念都在供養,念念記住佛陀的教誨,念念思惟佛陀的境界,無一不是供養。最重要的是要把你這個供養的心願落實,不是一個虛願。如何落實?首先我們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正法道場,我們要盡心盡力的供養,決定沒有嫉妒障礙。
道場,一定要記住,這個場裡頭有道,如果沒有道就不能叫道場。早年我追隨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常說:「有廟無道,不能興教」,他老人家說的話很含蓄,點到為止。有廟,廟裡頭沒有道,不能興教就是把教破壞了,你不是在興教,你是在破教,你是在滅教。他這個話雖然沒有說出來,我把它補充出來。毀滅佛教,果報在三惡道;如果是興教,果報在天堂,你沒有意思求生極樂世界,果報在天堂。為什麼?大福報!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要清楚、都要了解。所以有許多人常常來找我,他要蓋個廟,我對於蓋廟的事情從來沒有贊助過,什麼原因?你蓋廟容易,你這個廟裡頭有沒有道?如果沒有道,你蓋這個廟做什麼?你要好好問問你自己,你為什麼要蓋這個廟?如果你是修行,修行不一定要蓋廟,在家修行成佛、成菩薩的很多!所以你要曉得,古時候蓋廟用意在哪裡?古時候廟就是學校。佛教不叫廟,廟裡面是祭祀鬼神的,稱之為廟,佛教的道場稱寺、院、庵、堂,有這四種稱呼,它是教學的場所,是教育的機構,不是廟。但是現在寺院庵堂都淪落到廟,這是佛法衰了,這不是興教。興教的事情,一定是眾生有福,這個地方有福,有真正善知識出現。
善知識的身分不一定,往年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家優婆塞的身分,把淨土宗在台灣發揚光大起來。他老人家一生從事於佛教教育工作,以講經教學培養人才,為青年學生創辦佛學講座,利用學校放假的這個時段,給有志於佛法修學的這些年輕人,提供他們學習機會,它是教育。佛教教育正好補足現代學校道德教育之不足,所以佛教教育我們可以說是道德教育。李老居士做得很成功,做得很有效果,以在家居士身分去做。他建立道場,他不叫寺院庵堂,他叫圖書館,「慈光圖書館」;他辦了一個雜誌,《明倫月刊》,確確實實他是光大釋迦牟尼佛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就是勤修供養,以這些事業、這些功德迴向諸佛如來,迴向法界眾生。他老人家一生所做的沒有一點私心,其他各個道場只要是正法,都會盡心盡力的協助。我們做學生的,體會到老師的精神、老師的教誨,我在台北得大眾(多半都是聽眾)的幫助,也建了一個圖書館,「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建了一個「佛陀教育基金會」,我也不用寺院庵堂這個名稱,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基金會印送經書、錄音帶、錄像帶、光碟,幾十年來沒有中斷。不限於淨土宗,我沒有門戶之見,全世界哪一個道場需要經書或者是善書,我們審查只要是正法,不是邪說,我們都樂意幫他印。有的時候他委託我們印,我們省事;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募集基金,印好了贈送給他們,幫助他弘法利生。沒有門戶之見,沒有宗派的區別,這就是『一切國土,所有佛興,咸勤供養』。
我們所做的這個事業還要擴大,擴大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這些年來我們在新加坡做了,我們在澳洲也做了,因為我們曉得,十方世界一切國土裡面,所有一切善行善事,只要勸導一切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的全是菩薩事業。菩薩在十方法界一切國土裡面「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喜歡什麼樣的身分,佛菩薩就現什麼樣的身形,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應以婆羅門身而得度者,佛菩薩就現婆羅門身。婆羅門在我們新加坡這個地方稱為興都教,古時候稱為婆羅門教,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那個時代沒有基督教,也沒有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有了,婆羅門教的歷史比我們久。我們曉得,這都是佛出興在世間。我們要不要供養?要供養。所以任何宗教,這個宗教是正法,這個宗教對於社會是有利益的,帶給人民是和平、是幸福,帶給社會是安定、是繁榮,我們統統要供養。供養裡面,諸位要記住,法供養還是勝於財供養。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他們,不可以破壞、不可以障礙,我們福慧的緣就殊勝。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這是親近最殊勝的外緣。內有因,外有緣,才能成就前面大福大智,「無邊福聚,極善清淨」你能成就;「虛空法界,靡不觀察」,這個智慧你能夠現前。如果我們心量不大,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做不到。
我們要常常記住佛在經上所講的,「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華嚴經》上說的。既然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就能體會到、就能認識清楚,原本一體,這是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原本一體,就是自己,不是別人,所以你供養是供養法性;你要毀謗、你要破壞,破壞毀謗法性。法性,在《華嚴》裡面講「法性佛」。《華嚴經》上佛的名稱,法身佛是毘盧遮那如來,法身佛的德號;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諸位一定要明瞭,不是一個形相。我們可以肯定,世出世間各個族群裡面的聖人、賢人,各個宗教裡面創教的這些大聖、傳教的這些大賢,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千百億化身。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搞明白,焉有不尊敬的道理?焉有不供養的道理?所以我們看到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的勝事,他們殊勝的這些事業,歡喜讚歎,全心全力的供養,決定沒有毀謗之事,決定沒有破壞、沒有障難。如果我們還有嫉妒障礙、還有分別執著,錯了,大錯特錯!
「歎德能」這十二句,我們要把它記住,要深解義趣,要懂得如何落實在我們自己生活當中,如教修學,這就對了。好,現在時間到了,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