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教化成熟不思議眾生界  (第五O七集)  2001/1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12-045-0507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十普菩薩各得一門」,第二句:

  【普德最勝燈光照菩薩摩訶薩。得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教化成熟不思議眾生界解脫門。】

  這一門,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塵塵皆成正覺」,這個已經是無盡了,「方是正覺一門」。「有如是等無量成正覺門,如出現品辨」,到底下一品會詳細說明。「隨所成正覺門,調生亦爾」,教化眾生,「故云成熟不思議眾生界」。大師註解裡面為我們說出一樁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經上常講的成正覺,我們一般初學對於成正覺這個概念很模糊,大師在註解裡面把這個境界講得很清楚,「塵塵皆成正覺」,這才叫做正覺門。由此可知,一覺一切覺,絕對不是說某一部分你覺悟了,另一部分還沒有覺,那不是成正覺,這個境界我們一定要搞清楚。「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這就是一覺一切覺。

  菩薩德號,『普德最勝燈光照』。佛法裡面講到智慧光明,常常用光來做比喻,日光照白天,月光照夜晚,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燈光都能照到,所以講日月燈光就是講圓滿的般若智慧,代表這個。這個地方雖然沒有說日月,說了一個「燈」,當然全都包括了。「普德最勝燈光照」,德、慧都具足。『菩薩摩訶薩』,一定具足圓滿的德慧,雖然沒有到究竟圓滿,像月亮一樣大概也是十三、十四,靠近滿月。如來果地上我們稱為究竟圓滿,摩訶薩證得圓滿。他所修的法門,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一念中現無盡成正覺門』;換句話說,二念就迷了,就不是正覺。《彌陀經》上世尊教導我們「一心不亂」,一念就是一心。他這個法門關鍵就在這一句「得一念中」,一念就是無念,有念就不一。但是這個無念,經論裡面講得很好,無妄念、無邪念,不是沒有正念。什麼叫正念?「無盡成正覺」,這就是正念。所以我們要懂得,一念是正念,二念就是妄念,所以你落二三。二說的是意識、末那,三再加上阿賴耶,我們常講三心二意,才起念就落在三心二意,於是就變成凡夫知見。

  這個地方不僅是菩薩,摩訶薩,大菩薩,這不是普通的菩薩,跟普賢菩薩同一個名號的「十普」,都加上一個普;由此可知,至少這十位菩薩也都是等覺菩薩,所以他們智慧說圓滿,一點都不過分,菩薩地到頂頭了,到等覺了,圓滿的智慧德能。這裡面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要修德,我們要修慧。德從哪裡修?德從放下修,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從外面修得來的,只要真正能放下,最後把那些妄念都要放下,恢復到正念,也就恢復到一念、一心。宗門裡面所謂「識得一,萬事畢」,修到一心、一念,世出世間事全都解決了,不再是問題了。這是真實的功夫,自自然然「現無盡成正覺門」。這一句就是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怎麼個學法?得一心就學到了。不得一心,你只能通一個法門,你不能通一切法門。這個地方是通一切法門,這樣教化眾生、成熟眾生,數量當然不可思議。就像世尊當年在世示現的一樣,無論是什麼根性的眾生,遇見了佛陀、遇見了法身菩薩,他們首先有能力觀機,然後應機施法。所以一切眾生遇到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得度。

  我們要想得到這樣智慧能力,發願幫助九法界苦難眾生,這是正確的。如何滿願?這要靠修德。修德裡面的綱領,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一分,我們就放下一分;看破兩分,我們就放下兩分,看破跟放下是相輔相成的。一定要勇猛精進,佛法裡面菩薩唯一的善根就是精進,一懈怠就沒有法子不墮落;古人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要不精進,你決定退轉;你想保留在那個地步,保不住的,決定退轉。所以精進是菩薩唯一善根。真精進,一定知道克服自己的習氣毛病,最重要的放逸、懶惰,這個毛病是與生俱來的,不是學得的,多生多劫的習氣,一定要改過來,要奮發自強。佛法裡面講懺悔,所謂是受這個苦報受得太多、受得太重,阿賴耶識善的種子啟動了,想回頭,知道過去做錯了。只要有這一念就有感,菩薩摩訶薩就來應,感應道交,他來教你,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修行證果。

  『教化成熟不思議眾生界』,你們看看這一句是不是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眾生後面特別加個「界」,不同地區的眾生、不同族群的眾生、不同宗教信仰的眾生,無不是平等的對待、平等的教化,決定沒有分別。《正法念處經.觀天品》裡面善時鵝王菩薩,這個菩薩的身是一隻大鵝,畜生身;為天眾說法,勉勵這些天眾要聽聞正法,不可以放逸,要親近善友,廣利眾生。菩薩現這種身,用意很深,讓我們看到畜生都修行證果了,我們要不好好的修,連畜生都不如。一切畜生都有菩薩摩訶薩在當中示現,一切畜生也都有修行的、善根深厚的,所以我們對於這些動物不能夠輕視。

  所以「教化成熟不思議眾生界」,意思在這個地方。我們讀到這個經文,至少我們的心量要拓開,不再斤斤計較,不再分別執著。我們對於這個世界,一定要做到「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對待一切眾生生平等心,喜悅相縱然生不起來,一定要生平等心。在這裡頭練,這就是修行。這個人欺騙我、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正好是我修學、修行的對象,我如何能在這個境界裡面不念舊惡?不再討厭他,反而能夠同情他、憐憫他,為什麼?他愚痴,他才會做這些錯事,我現在比他進步得很多了,為什麼?我不會造他這種惡事了。兩下一對比,就知道自己境界提升了幾個層次。如果我們吃虧上當了還是耿耿於懷、念念不忘,我們的功夫絲毫進展都沒有,依舊是個凡夫。所以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是真修行人的好境界,真修行人的菩提道場。我們要懂這個意思,教化成熟我們才有分。

  請看第三句:

  【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得修習菩薩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裡頭只有兩句,「修行福海,嚴出剎海」。十普菩薩,實在講完全是說的弘護正法。第一尊淨德妙光菩薩摩訶薩是一個護法的模範,第二尊是弘法的模範,我們現在看到『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訶薩』,這也是護法的典型人物,很值得我們學習。

  今天佛法的衰,不是衰在沒有弘法的人,衰在沒有護法的人。我們看到熱心護法的也很多,他有福沒有慧,所以護法工作做得不圓滿,往往有偏差;有時候就錯得太離譜,反而障礙了正法。有一些護法有慧沒有福,知道怎麼護持,沒有這個緣分,沒有福報,所以護法一定要福慧雙全。我們在此地看「普光」是慧,「師子幢」是福;就像我們前面看到「淨德妙光」,有福德、有智慧。世出世法往往把修福擺在前面,修慧還擺在第二。你們要不相信,你看華嚴會上這兩大菩薩,普賢菩薩修福,文殊菩薩修慧。普賢菩薩護法,他是如來長子,文殊菩薩弘法,是如來的庶男,擺在第二,你們想想這個味道。這是正確的,這個沒有偏心,這是公平的;事實,那就像經上所講的「法爾如是」,這是自然的順序,絕不是人為的排列。

  因此每一位學佛的同學,無論你是在家、是出家,首先學佛法,這是先決條件;自己具備弘法的能力,要發心修福護法。也就是說真有弘法的能力,了解大法,護持佛法的人決定是內行人,外行人沒有辦法把正法護持好;內行那就是通宗通教,顯密圓融,這樣的大善知識才能夠領導正法、護持正法,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道場的主席,方丈和尚,他是大菩薩,他的使命就是護持正法,正法久住,教化成熟這一方的眾生。

  現在已經不是像從前講的一個地區,現在是全世界,教化成熟全世界的眾生。為什麼?現在許多道場都有網路,有自己的電視頻道,他們教化成熟全世界,這不是普通人。換句話說,福有了,慧有沒有?要有大福報、大智慧,全世界的人都得他的利益。大智慧能包容,他作校長,他作主席,他沒有分別執著,全世界的善知識他都會聘請作他的教員,這是全世界佛法的領袖。如果他有門戶之見,底下弘法人員他是有選擇性的,自己不歡喜的決定他就不請,以自己利益為主,而不以眾生的利益為主,這就沒有智慧。真有智慧的是沒有自己,我們常常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沒有自己的利益,只有一切眾生的利益。

  於是這個地方菩薩教我們,『修習菩薩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讀到這一個單元的經文,心量跟前面確實不一樣了,每一句裡頭都加上「一切佛國土」、「一切眾生」,心量確確實實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十普菩薩為我們示現的,為我們展現出這種形象,我們應當修福。福,「福德」,加上一個「菩薩」,不是人天的福德,不是二乘的福德。菩薩福德怎麼修?跟人天二乘沒有兩樣,事相上完全相同,用心不一樣。為什麼?世間人有分別執著,二乘人雖沒有執著有分別,菩薩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樣修福,菩薩的福德;也就是說不著相,修福不著修福的相,佛門裡面的術語叫「三輪體空」。天天修福,念念修福,心地裡頭連痕跡都不著,這個福德是清淨的福德、自在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用這個福德「莊嚴出生一切佛國土」,這是我們要記住,應當要學習的。

  再看第四句:

  【普寶燄妙光菩薩摩訶薩。得觀察佛神通境界無迷惑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以深妙智,觀難思境,故多處不迷,多劫不厭」。這幾句話說得好,但是關鍵在第一句,深妙智慧。如果我們沒有深妙的智慧,就難辦了。菩薩德號,『普寶燄妙光』,名號裡面就含藏著深妙智慧。「普」,心裡頭沒有一物,《六祖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這個心就普;普遍法界,普遍虛空,是一個智慧的心,是一個福德的心,是一個普度一切眾生的心。「寶燄妙光」,寶比作福,妙光比作慧,正是清涼大師所說的「以深妙智」。

  他的法門,『觀察佛神通境界』,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普賢菩薩在前面講的,法性理體是不思議境界,沒有深妙智怎麼行?這個深妙智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根本智;根本智也就是不動智。在一切境界當中,佛境界是一真法界,眾生境界是十法界,從來沒有動搖過,那個心是如如不動,周遍虛空法界,這個心就具足了圓滿的般若智慧。我們怎麼學?善財童子給我們做出了一個榜樣,歷事練心,功夫就在回光返照。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的功夫都是知道回頭,不會被外境所迷,『無迷惑』。清涼大師在這註解裡註得好。境界,十法界、一真法界,修行人不能不接觸;善財童子用五十三參來表法,給我們示現這個境界,做出這個形象來給我們看,可以看、可以聽、可以接觸,決定不能夠染著。

  這個地方講「觀察」,這是妙觀察智,真正能夠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我們不能不在這裡下功夫。在什麼地方轉?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去轉。開始學,難!剛剛轉,一轉念又跑掉了。我們煩惱習氣重,收不住,覺得收了,但是馬上就跑了,再收回來,逐漸逐漸功夫成熟了;大概你要想真正能有把握做得了主,給諸位說,我是用了十年。章嘉大師傳的這個方法,李炳南老居士會下觀察境界,在這裡頭練功,練就是不被外境所轉。怎麼個練法?心在經教上,我用這個方法。凡夫那個心總是要有個地方安住,我把我的心安在經教上,全心全力學經教,不理會外面境界。外面境界來了,很好,點點頭好,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不放在心上。我用這個方法。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