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九集)  2023/3/15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46-0009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講到《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講記》第二十四頁,我們講到第五願「身無差別願」,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諸上善人跟阿彌陀佛長得都一樣。長得不一樣會比較、會生煩惱,長得比較好容易傲慢,長得比較不好容易自卑,甚至會嫉妒。我們現在是要去平等法界,不可以傲慢,也不可以自卑,更不能嫉妒,心淨佛土淨,是心去作佛。

  我們可能會有個疑問,我們現在看到畫極樂世界、畫西方三聖,感覺還是阿彌陀佛最大。我們學佛的人,禪宗的祖師說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他們要畫阿彌陀佛比較大心裡比較覺得好過一點,畫得都一樣他覺得好像不夠尊重阿彌陀佛,那就恆順眾生,因為他不一定有學過四十八願。能理解眾生,能理解眾生為什麼這麼畫,這叫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但自己不分別執著,自己很清楚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的用意,身相沒有差別,平等法界。當然要考慮,考慮到阿彌陀佛非常細心、考慮周到,防止眾生起心動念,這是慈悲。你看在我們世間,做什麼事情要避嫌,不要讓眾生看了生煩惱、猜疑、誤會了,這就是懂得防止眾生生煩惱、起心動念,不要讓他產生這些煩惱疑惑。阿彌陀佛是考慮,來了極樂世界長得不一樣,眾生又要起心動念。帶領一個團體要考慮周到,尤其平等,要平等對待才能和睦相處。你一不平等,一偏心,你對他好的,他就恃寵而驕,他就傲慢,你多看他兩眼他就飄起來了。像我們以前當小學老師,一個班上三十五個學生,這學生也跟你有過去生的緣分,過去生緣分比較好的,你也要克制那種歡喜,不然你一下對他太好,他在同學面前走路有風,得寵。你看當一個老師也要防止眾生起心動念。

  我們透過四十八願了解阿彌陀佛的心,他的心量,他考慮事情的細緻周到。學到了用在哪?用在我們對待他人,用在我們經營家庭、帶團體。我們常常念三皈依,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帶領大眾和合無諍,大家都很和睦相處,那首先領導人就要平等。不平則鳴,你不公平,就有人要抗議了。我們帶孩子,過去生跟你緣分比較不好的,你一看到他,奇怪,怎麼有一股情緒要上來?發現自己不夠平等,趕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就要觀想他就是阿彌陀佛。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這個心才能平等。

  這是我們上一節課講到的「身無差別願」,我們今天進入第六願「宿命通願」。我們看經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

  師長講到,我們要注意經文,『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跟「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是一樣的意思,這個「所有眾生」是包含十方的世界,所以我們都包括在彌陀大願之中。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誰發的?為我發的,我不能辜負,要用感恩的心來念佛。我是彌陀心中的眾生,彌陀是我心中的佛,心心相印。就像《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的,「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是比喻,其實佛菩薩對我們的慈悲超過父母,《無量壽經》說的,「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父母對我們的愛一生一世,佛菩薩對我們的慈悲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隨時都在我們身邊,沒有一時一刻捨棄我們。我們真知道佛菩薩的同體大悲,不願意辜負,好好珍惜,好好依教奉行,好好念佛,這叫「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比喻孩子想父母跟父母想孩子一樣了,佛是同體大悲在加持我們、想念我們,我們也同樣想念、感恩阿彌陀佛,這樣跟阿彌陀佛就沒有分開,就像孩子跟父母不分開了。「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你從此刻開始跟阿彌陀佛沒有分開了。真念佛的人,真信切願,至誠心念佛的人,都能感覺到佛光注照。當然感覺到了也不能執著,佛法就是教我們不執著,你一執著又著相了。可以感覺,這個感覺不執著,但是對佛菩薩更有信心,對阿彌陀佛更感恩。

  確實如《淨修捷要》第八拜,「一心觀禮,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因為佛光照,消業障很快。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我們見過很多生重病的念佛人,比方說癌症,一般的人痛得死去活來,他真念佛,他的症狀輕非常多,甚至還讓人家感覺沒有病容,不知道他生那麼重的病。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

  什麼是眾生有緣遇斯光?你念佛的時候這個緣就相應了。夏蓮居老居士說稱名即是遇光時,你一念阿彌陀佛,這佛光注照。夏老勸勉我們「珍重此時莫空過」,珍重念佛這個時刻,得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所以老和尚也勸我們,你真正知道萬德洪名的殊勝,要不使一秒鐘空過,不使一句話空說,分秒必爭,老實念佛。就懂得黃念祖老居士說的要把念佛當第一了。當然他老人家慈悲,沒有要求我們當唯一。現在的人不能太要求,你一要求他就嚇跑了。所以黃念老很慈悲,沒有要求當唯一,當第一就好。都要從善知識他們的教導體會到他們心地的柔軟。

  而且我們看看這個第八拜,眾生有緣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實在講,我們今天說要去幫助親戚朋友,我們還有很多的業力、障礙,一要去勸別人火就上來了,那你怎麼去幫別人?你要幫別人,首先要自己垢滅善生,要讓自己身意柔軟。你身意不柔軟,本來好心要去勸別人,最後跟人家吵起來了。欲愛人者先自愛,先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怎麼調整?老實念佛。確實要把念佛擺第一,身心狀態好,又有定力,不會被境界轉,這樣才能護念眾生。不把念佛擺第一的,想去幫助別人,不大可能。假如我們今天去幫別人幫得不得力,愈幫愈忙,鐵定自己沒有老實念佛,要把這件事情重視起來。不念佛就打妄想,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

  自知之明,自知也是自愛,自知了才知道怎麼去調整自己、提升自己。我終於知道了,我不念佛就打妄想,就輪迴心造輪迴業了,我有自知之明,好好加強念佛。加強念佛不能嘴巴講,要有具體去落實,督促自己。黃念老指導,其實這應該是夏蓮老教的,黃老也常常提起來提醒我們,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諸位仁者,大家現在手上有沒有佛珠?你假如沒有佛珠,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我已經功夫成片,不需要提醒,隨時都在念;第二種,沒聽黃老的話,還是順自己。聽話不容易。我現在念佛機沒有在手上,因為剛剛去見一位老人家,送給他了。不然我自己不拿著佛珠、念佛器就打妄想了,自己有幾兩重自己要知道。

  阿彌陀佛的大願為我發的,假如真的體會到這一點,念四十八願不一樣了,每次念到「所有眾生」,可能都感覺想流淚了,阿彌陀佛為我發的。進一步師長也提醒,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照他的教誨來修學。阿彌陀佛確實能夠攝受我們、幫助我們,確實能萬修萬人去,可是得修,得老實聽話,老實念佛。師長這些提醒很重要。

  四十八願廣攝虛空法界,一個眾生都不漏。假如我們有志氣一點,看到一個眾生都不漏,這是阿彌陀佛的心,我現在學《無量壽經》,要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現在跟我有緣的親戚朋友,我們平等恭敬、平等愛護。雖然跟他們的緣有差別,心上也是效法阿彌陀佛,一個眾生都不漏。雖然慈悲心一個眾生都不漏,但是很清楚要悲智雙運。這個智表現在哪?清楚跟他們緣分的淺深,深一點多講兩句,淺一點少說兩句,行為上有差別,多說少說,心上沒有差別,還是慈悲。所以老和尚說,作佛是心去作佛。心常常歷事練心,在事上練什麼?愈來愈真誠,愈來愈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叫會修行。這都是老和尚教我們的,我們得照著阿彌陀佛的教導,照著老和尚的教導來修心。

  我們看接下來經文:

  【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一段是第六「宿命通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能力恢復了,就是常講的神通——六通。六通是六根的本具能力恢復。昨天晚上,就是那天前一天晚上,師長請演培法師講開示,希望法師對大家的修學方面有一點勉勵,沒想到演培法師把我們當作佛學院的學生上了一課,講了「十八界」。也不錯,溫習《百法明門》。《百法明門》是天親菩薩教導的,這也是一個基礎課程,主要指導我們要捨識用根,就是不要用分別執著,不要落印象,你起個念頭就是一個種子。法相唯識,整個世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識,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意識執著,第八阿賴耶識落印象。執著,第七意識執著變現六道輪迴。

  我們現在了解這個道理,那我不能用分別執著,那搞輪迴業去了。一發覺自己的念頭有分別了,就趕快阿彌陀佛,透過多念佛號讓自己的分別執著愈來愈淡。第八阿賴耶識落印象,所以不要去落別人不好的印象。師長說的,多念別人的好,不要記人家的不好。你多記別人的好,你見到人就是禮敬,你都想他的好,當然尊重他。第二,你都想他的好,你一見到他很自然稱讚如來:上一次太感謝你的幫忙;你念佛很用心,真隨喜。你看你都記人家的好。所以要懂得護好自己的真心,不能增長分別、執著、落印象。

  其實這些教理你聽愈多愈想念佛,為什麼?要不分別執著挺難的,一不念佛,我們那個念頭相續不斷,仔細觀察,起的每個念頭都有分別執著在。你一起個念頭,阿賴耶識又是分別執著的種子,愈來愈多、愈來愈多,難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所以為什麼功夫成片的人一定往生?因為他的阿彌陀佛成片,代表他阿賴耶識都是念佛的種子。好像一個大箱子,底下一大堆種子,太多了,因為過去生不知道有多少種子,善的惡的都有,可是你現在都念佛了,其他的念頭不起來了,就好像這個大箱子前面這一層全部都是佛號了,怎麼跳首先跳出來的都是佛號,所以功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你真肯念,從五千,慢慢慢慢,愈念愈想念,一萬、兩萬、三萬,一定可以達到功夫成片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像我們這一段時間,像去年,成德想每天要念一萬,因為有這個報數,我就很好面子,報上去這麼少太丟臉。所以好面子也是一法,把它轉一轉,轉成精進。後來今年有點太激動了,誇下海口,念兩萬。其實要念兩萬也不難,我們來算一算,一分鐘有六十秒,一個小時有三千六百秒,一天二十四小時,好像有八萬多秒,一秒鐘我們念一聲就好了,扣掉睡覺,扣掉三分之一,差不多三萬聲。我們現在年齡大一點了,應該睡不了八個小時。我們就算三萬聲,三萬聲代表什麼?你平常醒的時候一半的時間念佛。你不一半的時間念佛,那代表打妄想的時間比佛號多了,你就不容易伏住這些煩惱了。你妄念多念佛少,那打勝仗的機會就不多了。

  師長有說,能不能往生不要問別人,要問自己。真的是要下決心,要勇猛。後來覺得一天念兩萬不是太難,不過最近教學的任務比較重,一天可能教學任務三四個小時,而且還得備課,上那些課程還得準備準備,所以最近要念兩萬有點困難。所以有時候講話不要太激動,到時候誇下海口,因緣一變做不到了。但是也沒有退到一萬以下,你慢慢養成習慣。不過我現在還在繼續想方法,哪怕每天上那麼多課,看看能不能還能達到兩萬。寧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我再找找,有心得再跟大家匯報。

  這裡師長講到了,我在很久以前講過,可能還有錄音帶在,把唯識溫習了一遍。你看我們真的曉得了,自己這些念頭裡面都是惡心所,都是分別執著,你愈懂這些教理警覺性愈高,不可以亂起念頭,所以這些經教都幫助我們更老實念佛。真正要緊的是修行,要怎樣把佛的教訓做到。唯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六根的本能都恢復。這不可思議,也就是前面四十八願一開始所說的,「所居國土,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你擁有六神通,這是太殊勝莊嚴,所以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因為十方諸佛世界都沒有這種事情,要能達到六種神通都完全恢復,完全!你看阿羅漢有宿命通,他只能看五百世,他還不能看生生世世。但是到了極樂世界,無量劫時宿命,無量劫都能看,沒有五百世的限制。

  老和尚提到了,這樣的能力,最低限度要證得圓教初住菩薩,你的六種神通才是完全恢復。圓教初住是什麼?是法身大士,不只沒有分別執著,連起心動念都放下了,這個能力完全恢復。可是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他的能力之大超過圓教初住。實在講,其他的法門,甚至是菩薩聽到這件事,容不容易相信?都不容易相信,哪有這種事情?可是問題是這種事情唯佛與佛乃能知,這是佛的境界,等覺菩薩沒有佛加持也講不圓滿。下下品往生的能力幾乎跟阿彌陀佛相等,這是得到彌陀本願的加持,確實是難信之法。所以一般教下聽到此事搖頭,不能相信,以為是釋迦牟尼佛勉勵那些愚人,就是比較笨,學教可能挺吃力的,可能是釋迦牟尼佛勉勵他們好好的念佛,這恐怕不是真的,因為在所有的經典裡找不到理論依據。實在講,它有沒有理論?有,理論太深了。事很好受持,但理論很深,即使等覺菩薩,得不到佛力加持他也搞不清楚。當然,這都有它的因緣道理,我們順著師長的教導都能搞清楚,待會都會說明清楚,我們隨著老和尚的講解來深入。

  願文裡明白的告訴我們,他是『自知無量劫時宿命』。阿羅漢得宿命通,知五百世。此處說「生我國者」,沒有說上品上生有這能力,中下以下沒有,就是所有生我國者。換句話說,只要下下品往生,也自知無量劫時宿命。一般講這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才有的能力,何況他是真正的無量,不是有量的無量。講的是無量的無量,他這個無量劫是無量的無量。有量的無量是它確實還是算得出一個數,但實在太大了,那個叫有量的無量。但是它這裡是無量的無量,七地菩薩還做不到,往生的人超過了。像這些地方,我們要很冷靜細細去想想。自己在無量劫中生生世世所造的善惡自己都曉得,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全部照見了,不要作意,不需要作意「過去生、再過去一生……」,像鏡子一樣就現出來了,不必想。阿羅漢要想他要入定、要作意,不想他不知道。想過去世,他知道;想再過去世,他也知道。他只能想五百世,五百世再過去,他想也想不出來。

  這個確實有公案,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者求出家,佛也是機會教育,當下這些阿羅漢,佛說你們看看他有沒有善根出家。這些阿羅漢一看,這五百世都沒有善根,出家可能緣不成熟。一個人發出家的願也是挺難得的,這些阿羅漢這麼講,他也挺難過的,好像意思覺得他沒有出家的緣。佛藉這個機緣說,他在很久很久劫以前,超過五百世,他有一次在森林裡面遇到一隻老虎,老虎追他,一看都快沒命了,他情急之下一跳,爬上樹去了,這一跳抱著樹,喊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聲南無佛這個種子,種子是因,很久很久劫以後遇到了釋迦牟尼佛叫緣,有因有緣能結果,所以那一世他出家證果了。所以你看佛能看無量劫。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神通力不可思議,不必想,都在面前照見。這是四十八願第六願。講解到這裡,大家有沒有很想往生?我是很想,為什麼?常常遇到人家找我們談心事,他都有憂鬱的傾向了,可是又看不到他過去的情況,假如我看到他過去的情況,原來他現在這些心態、行為前面造成的,我在跟他談話的時候,他一定歡喜非常,「你怎麼都談到我心裡去了?」因為我知道他宿命的情況。現在講話很不方便,戰戰兢兢,還要一直盯著他的臉色,我現在講話會不會觸動他的忌諱?談起話來,有時候談完話也挺累的,要全神貫注。去了極樂世界就輕鬆了,他宿命的情況,我的心就像鏡子,欻一下全照出來。所以到時候談話還可以拿一個扇子,很輕鬆,像孔明一樣羽扇綸巾。你愈想去幫助別人就愈覺得自己能力不足,能力不足,念著四十八願,一定要去,去了之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一加持,你這些能力都跟他老人家差不多了。這種全宇宙最好的事不去,那不是傻了嗎?

  弘一大師說,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捨此不服,捨這麼好的藥不吃,非愚即狂,這個人不是愚昧就是太狂妄了。師長常說,我們遇到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念佛法門,中了佛門第一特獎。中了第一特獎,你這一生沒有遺憾,我這麼lucky,這麼幸運,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我已經是最幸運的人,不去跟人家攀比了。不攀比了少掉多少煩惱,知道自己緣分的難得,非常珍惜,愈念愈感恩、愈受用。而且還受持廣度生死流,自己這麼受用了,有緣的眾生盡力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們。當然也要觀察他的機緣,他還對佛法有反感,你要先化掉這些反感。當然自己要表好法,你學得愈來愈有法喜,學得家庭、事業愈來愈好,有緣的親戚朋友就愛樂,就會來向你請教了,你再循序漸進把佛法供養給他。先以欲勾牽,先關心他現在最急迫要解決的問題,他一得利,對佛法愈來愈有信心;他花了一堆時間,都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人時間有限,他就不願意學了。都要理解眾生現在生活的不易,給與他契機的護念。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這個法藥首先解他燃眉之急。

  我看現在有家庭的人,燃眉之急就是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們每一次有回答問題的交流,差不多一半都是孩子教育的問題。這要理解大眾,一個修學的人,甚至弘法的人,不能不食人間煙火,都不知道民生疾苦,這不行的。要感同身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心,來用佛法供養大眾。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不是往生才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當下就是。這也是老和尚早課讓我們念四十八願的用意,念著念著,阿彌陀佛的願為自己的願。真有這個心,這個四十八願的願力當下就加持自己。

  接著『皆能洞視』,這是下一個願「天眼通願」,天眼不可思議。我們看這佛經每個字不能滑過去,皆能這個「皆」,沒有範圍、沒有障礙。一般阿羅漢的天眼只能見一個小千世界。阿羅漢裡天眼第一,佛的弟子裡面天眼第一阿那律陀(阿[少/兔]樓馱)尊者,他的天眼是修來的,也只能見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之外他就見不到了。宇宙中大千世界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他只能見一個佛國土,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娑婆國土以外他就沒有能力見到,他是阿羅漢。可能有的菩薩能見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十個、百個、千個,這要看菩薩的階位,這個菩薩的功力。「皆能洞視」,代表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那是阿彌陀佛才能見到。所以這個經文給別人看,誰能相信?菩薩看到都搖頭不相信,不相信,這有什麼法子?

  接著師父說了,我們聽了能相信,那就奇怪了,這怪事。你怎麼會相信?要不是經上講,我們實在想不出道理。經上有講,相信的人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種植的善根深厚,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現前蒙諸佛冥冥中加持,你聽了生歡喜心,不懷疑,肯相信,是這麼一個原因。所有的事都離不開因果,相信是結果,原因呢?師父這一段就是《無量壽經》經文裡說的,「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末法時期,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這個彼就是無量的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這個確實是廣大法門,「攝取受持」。用攝取兩個字很有意思,這個法門是怎麼修的?把阿彌陀佛成佛果地的功德拿到我們的因地修,從果起修,即修即果,這不可思議廣大法門。

  你誠誠懇懇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把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攝受成自己的功德,這是成佛最快的方法。黃念老的墨寶寫了,「老實持名,全攝佛德」,全攝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這個是他力派,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他力的加持,他力派,果教門,從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開始修。「深具信願,決定往生。」這兩句有味道,到時候再把這個墨寶發給大家看,這個墨寶有黃念老的加持。我待會下課就發,再給大家參考。你現在有的就可以發上去。蕅益大師說的,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你深具信願,那決定往生。

  所以都是有原因的,聽了生歡喜心,那是有無量諸佛加持我們的。你了解這個真相,那你不能辜負無量諸佛的加持,他們費了多大的勁,生生世世跟著我們身邊一直加持,我們念佛的時候加持,讀經的時候他們也加持,生煩惱的時候他們也加持,讓我們的煩惱能盡量減少。

  聽了不能相信,那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足為奇,因為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當然我們聽到這裡,可不能你勸人家念佛人家不念,「善根太薄了,沒有我這麼厚的善根」。不能這麼講話,這樣心有點偏掉了,這代表我們根基不牢,做人處事根基不牢,聽了大乘佛法可能會增長傲慢,還得扎根。《太上感應篇》說「不彰人短,不衒己長」,不能去標榜自己。古人都有這些做人做事的涵養。尤其我們在末法時期跟人相處,勿以己之長去蓋人,你的長處優點不要去壓別人,不要動不動「這麼簡單的事你怎麼搞成這樣?」你看這種話會讓人家多有壓力。處世是修養,你有才能的人很容易以己之長蓋人,一不小心就壓到別人了,要收斂才智,要內斂。古人忠恕之道。一般你能力高,會嚴以律己又嚴以律人。忠是嚴以律己,恕呢?寬以待人,他很知道每個人特長不一樣、根性不一樣,不能這樣去比,萬品不齊,這很正常。所以要恕道,寬以待人,然後不標榜自己。古人很厚道,他講話柔軟,不壓別人。

  人很精明也要注意,你太精明了讓人家都有壓力了。《格言別錄》講的,「寬厚者」,你很寬厚,可是「毋使人有所恃」,不要讓人家利用你的寬厚幹壞事,你要悲智雙運,要中道。你不循中道,你有一長就有一短。有一長,很寬厚,但太過了,沒有在中道,沒有悲智雙運,很可能你底下的人幹壞事,反正領導看不到,或者反正領導都會原諒我們的。「精明者,不使人無所容」,你太精明了,那個能力太高都展現出來,搞得人家做事都有壓力了。常常能體恤人心很重要,念念為他人著想。歐陽脩先生文章頂級的能力,朋友去找他,從不談文章,談我們最近辦這些公家的事,跟人家談政事。蔡襄,都是宋朝名臣,蔡襄辦老百姓這些事天分很高,朋友來找他,他從來不談政事,談文章,因為他文章比較弱。古人這些行誼我們要學,很有味道,不給人壓力。我們現在處世不知道什麼時候形成了太強勢,愛你沒商量,強迫人家中獎。現在感覺愛都挺沉重,愛的感覺是溫暖的,愛會沉重都是有控制要求在裡面。

  他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佛雖然想加持也加不上。佛是平等的,但是有眾生的善根因緣,不能在這裡誤會佛不平等。我有一個朋友對我說:「阿彌陀佛對你比較好。」我說你這句話是污辱阿彌陀佛,會下阿鼻地獄的。我們的分別心很容易起現行,覺得佛菩薩是這樣,覺得父母是這樣,覺得老師是這樣,那這個心就偏了。佛菩薩的心,舉個比喻,就像老天爺下雨,平等的,可是每一棵樹吸得不一樣,但你不能說老天爺下雨不平等。這棵小草它的根才一點點,當然吸得少;這棵大樹盤根錯節,它吸得就多。眾生能感,佛菩薩應,他一分善根佛菩薩應一分,他十分善根佛菩薩當然應十分。他一分善根佛菩薩應兩分,這個眾生,他幹嘛對我那麼好?他是不是有目的?被你嚇跑了。佛菩薩掌握得恰到好處。

  他有業障障礙住。所以的確,有大福德的人才肯念佛。肯老實念佛,那是有大福德之人,福德不夠的人不會念佛。「皆能洞視」,這天眼通。

  『徹聽』是第八「天耳通願」。「徹」跟「洞」,「洞視徹聽」,這兩個字是一樣的意思。代表什麼?透徹,就是沒有限制、沒有範圍、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他都看見,再微細的音聲他都聽見。所以不信的人也有福,什麼福?他不怕。他不相信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菩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講的話都聽得到,他不信,他比較不會怕。當然他不怕,假如心用偏了,他不怕他就敢幹,怕了就不敢幹。相信的人,念到這句經文,「皆能洞視,徹聽」,寒毛直豎。諸位仁者,大家現在寒毛豎起來沒有?

  儒家講,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這是儒家這些讀書人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不敢放縱,都當作什麼?十個眼睛看著我,十個手指指著我,不敢隨便,這叫慎獨的功夫。十個眼睛看,他就這麼戰戰兢兢,不敢亂來,現在不是十個眼睛,也不是十隻手,是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清淨海會的菩薩,他們都看得到我,我講的話甚至於我心裡想的他都知道,他有他心通,他有天耳通,全部看到了,所以寒毛會豎起來。因為我一舉一動西方世界所有的大眾都看見,我跟人家說悄悄話他們都聽到,所以念此經文怎能不寒毛直豎!不相信的人無所謂,是假的,不是真的。相信的人要警覺。

  下一句總括起來說,『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去」是過去世,「來」是未來世,「現在」是現在世。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一切眾生他都看到、都聽到。所以念佛人要記住,我們起心動念、一舉一動有多少人在看!不要以為沒人看到,要以為沒有人看到,那你對這部經就不相信。果然相信,你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不能不注意。

  這一段我們聽老和尚講解,真正聽明白了,從此刻開始警覺性很高了,念頭不能亂起,話不能亂說。大家想一想,現在還亂想亂說,到時候到極樂世界,你當初發願要往生了,怎麼常常動這些念頭?怪不好意思的。想一想,這樣去了極樂世界,這個多尷尬、多難為情。到了極樂世界人家說給你點讚,當初你一發願就勇猛精進,就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這叫莊嚴佛淨土。我們現在還有邪念,還有這些是非人我的言語,那就不是莊嚴佛淨土。

  這一段經文讓我們警覺性很高,常常觀想清淨海會眾菩薩看著我,耳朵都聽著。有人監督好,不容易放縱。你愈體會到了,愈警覺,愈老實念佛,清淨海會眾菩薩都體會到你的心,他們全部加持你,因為他們都看到了、都聽到了,你一心要求生,清淨海會眾菩薩沒有一尊不加持的。所以人這一念力量可不小,老和尚講的,一念遍虛空法界。這一念我要依教奉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感一切清淨海會眾菩薩加持。所以我們後盾很強的,要有信心。

  今天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