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四集) 2023/2/8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46-0004
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次一起深入黃念祖老居士的《淨業導》,當中談到淨土法門的殊勝,它是穩當、容易;然後普,三根普被;妙,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而且極圓極頓。我們真正了解這個法門的殊勝,那就會死心塌地、死盡偷心。這個偷心就是還不是很老實,還想貪求些什麼,有沒有更好的法門、更短的捷徑?真了解了,這些念頭都放下了。就像師長說的,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中了佛門第一特獎,自己認知到了生大歡喜,分秒必爭,老實念佛,就不會再為其他的法門、其他的路所影響。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不為他歧所惑」,他歧就是其他的路,不被其他的路所影響、所迷惑,那這個人有大智慧。
我們跟隨著黃念老一生的修持,來引導我們深入這個法門的殊勝,這也是大因緣。黃老是禪宗傳承,他是虛老的學生,而且多位高僧大德印證開悟的大修行人,他又是密宗的傳承,但是後面是專弘淨土,所以也給我們很大的信心。
我們前面談到了這個法門穩當、容易,在容易當中首先提到的是「持名易修」,這句阿彌陀佛小孩都會念,容易受持這個法門的修行。
第二是「淨土易生」,往生淨土比其他的法門都容易,其他法門要斷見思煩惱,這個不容易。甚至於印光祖師說到往生比下輩子做人還容易,因為往生具足三資糧信、願、行,蕅益大師在《要解》當中提到,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往生品位在持名之深淺,所以具足真信切願就能往生了,但下輩子做人,那十善包含五常仁義禮智信要做七八十分下輩子才能做人,所謂人身難得。這是淨土易生。
第三,「佛道易成」。這個容易延伸開來,容易持名、容易往生,而且容易成佛。佛道易成又分成幾個綱目,首先「甲、橫截生死」,叫橫出三界。一般都是豎出,要斷見思煩惱,見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黃老有比喻到,就像一個蟲在竹子裡面,一節一節咬破牠才能出來;這個法門直接橫著咬出來,橫出三界。所以佛在經上有比喻,要把見思煩惱都能夠斷掉,猶如在瞬間將四十里的瀑布截斷,這相當不容易。
黃老還有提到,參禪極殊勝,但必須上根利智才易契入。常說開悟之人須有七朝天子福、九代狀元才,他的福報要有七朝的天子福,他的聰明智慧要九代的狀元才,所以不是凡庸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能問津的,就是能修得成的。並且開悟的人往往還未斷除後有。舉例子了,例如禪宗五祖戒禪師,他已經開悟了,但是他轉世為蘇東坡,蘇東坡仍未解決問題(而且這裡我們看轉世很可能一代不如一代),直到明朝轉世為袁中郎,也是喜禪的文學家,喜歡禪宗。所以每一個人都帶著過去生修行的習氣,很喜歡禪,但是重點是修不修得成,這個我們得冷靜來評估了,有自知之明,這很重要。
成德這個應該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遇到一位修行人,他就表達他非常歡喜學禪,可是他痛苦的告訴我,他在境界伏不住,還犯戒。所以我們要修學契合自己的法門、能得力的法門,不然有可能變成打腫臉充胖子了。我們看師長給我們的示現,老人家的慧根很深,根性不一般,但是老人家示現他的老師都告訴他不能學禪。這個話講給誰聽的?大家看著辦,有些話只能點到這裡了,再說下去會傷感情。
包含我們過去生可能有學小乘的習氣,就喜歡自己自在快活就好了,不願意盡心盡力去幫助他人。盡心盡力不是攀緣,這個緣具足,我們願意毫無保留的去幫助他人。這也不是我講的,這句都是老和尚的法語。
我們看《西遊記》有九九八十一關,成德個人的體會,其中有一關是要毫無保留去幫助他人,只要這個緣成熟,不是攀緣。因為感情的污染最嚴重的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在哪裡放下?在我們盡道義、盡恩義的時候把這個自私自利放下。自私自利不放下,那是輪迴的根源。所以也要把這種自了的習氣去掉,畢竟我們現在學的是大乘佛法。
袁中郎也是喜歡禪宗的文學家。很難得,袁以作《西方合論》這部書的功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才真了生死。所以永明大師有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十人九岔路了,「陰境若現前」,他臨終到了,「瞥爾隨他去」,又去投胎了。永明延壽禪師「四料簡」很慈悲的在護念我們,一開始「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這一段話其實是有時代背景,因為當時候學禪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已經很有限,可是學的人那麼多,你一下子叫他別學禪了,他內心接受不了。所以我們要從中學到祖師的什麼?恆順眾生,順勢而為。他這麼喜好禪宗,你一下說不能學這個,絕對成不了,他內心的這種不舒服又產生了。出言要順人心,要考慮到別人的感受、考慮到別人的接受度。學佛就是學人情事理,這是李炳南老師提醒我們。我們不要一講起話來都顧及不到別人的接受度了,如入無人之境,我今天非得給他講個痛快不可,講到對方打哈欠了繼續講,或者講到對方都接受不了口吐白沫了還講,這就太強求了。
所以祖師這些處世的心境我們要學,不然學佛搞得全家人都很痛苦,全家人跟我們溝通都很困難,這學錯了。老法師說的,學佛之後家庭反而不和,這鐵定學錯了。能禮敬諸佛、能恆順眾生,怎麼可能會跟家裡人不和?所以是人能弘道,我們人把佛法的教導做出來才能弘道,不是拿著佛法去要求家裡的人,這個行為本身就不符合佛法了。老和尚說的,要求家裡人叫控制。都要在心地當中下功夫,心是根本,放下控制的念頭、放下佔有的念頭、放下對立的念頭。
我都聽到那個當太太的學佛,也不考慮家庭的經濟,一定要去讀傳統文化學校,錢都付不起了還是要讀,先生讓她回來,「你讓我回來我跟你離婚,我就是要讀」。你說你夫妻都不表演出和合的表法出來,你的孩子在傳統文化就成就了?人能弘道,我們當父母的人心沒有執著,你才能給孩子表法。妳搞得跟先生、跟家庭那麼對立,然後執著我去了這個學校就能把孩子教成材了,執著能把孩子教成材?請問孩子所看到父母學傳統文化是什麼樣子?他能接受嗎?他能不反感嗎?況且老和尚還特別交代,四種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續,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發展,宗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圓滿。老和尚這段法語我們聽出重點沒有?人有執著的時候聽這些法不相應,她把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不斷擴大,然後把根本忘了。
所以要老實聽話,不能隨順自己的執著。當然,假如太太這麼執著,先生也要反求諸己,才能轉這個境。你一味的只是說太太不對,那就互相指責,各相責天翻地覆。先生也要有善巧方便,我們剛剛提到老和尚這些教誨,有關家庭教育的重要的,有關學佛的人家庭要和才是學對了,這些開示都不難找,上網關鍵字打一打。
我們往往在境界當中都是看對方不對,缺乏我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作之君,太太控制要求,那我要把不控制、不要求以身作則做給她看;作之師,要會引導,要抓住這個機會點。你說「我講話太太不聽」,你把老和尚這些相關的開示蒐集起來。你說「我拿給她她不聽」,你看我們往往都把責任推給對方或者推給境界。你拿給她她不聽,你也有善巧方便,你的親戚、朋友裡面哪個人跟你太太關係比較好,你交給他給不就好了嗎?
人真的心地柔軟,不跟對方、不跟境界對立起來,他就會有靈感,因為佛菩薩、祖先會加持;對方執著我也執著,那就槓起來了。士有百折不撓之真心,方有萬變不窮之妙用,我們那個利益對方、利益家庭的心都不會被任何情況影響自己的情緒、影響自己的初心,你這一念至誠都會有感應,佛菩薩同體大悲,會加持到;祖先最愛護我們,也會加持得到。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當然,假如我是這個學校的負責人,我也不攀緣,我會顧及她的家庭、他們夫妻的認知、她整個家庭老人的認知。我收了她,讓他們家庭鬧革命,最後孩子也沒信心,我變幫凶!人能弘道,我一個辦學的人,不是我掛了牌子叫傳統文化,是我的心、我的行為要跟傳統文化相應,我能護念她怎麼在這樣的因緣當中去落實傳統文化。當你護念好,比方說這個太太,你護念好她修行,她家裡的衝突減少,哪怕暫時離開都沒有關係。這位太太在你的護念之下,她把傳統文化、把佛法落實,家裡的人認同了,這個緣水到渠成。我們辦學的人也不能執著、不能攀緣,一有執著,她家裡的人失和了,最後退心了,人家能不責怪我們嗎?我們入了人家的因果共業當中去了。
我們真的遇到不少孩子對傳統文化失去信心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看到人家失去信心了心裡很難受,我們得總結總結經驗。佛是教我們要放下執著,我們不能把這種執著勁換對象,以前在世間就是這種執著勁,現在遇到傳統文化這個執著勁又用上來了。道法自然,「繩鋸木斷,簷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這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法語。「矜躁狐疑」,矜,自以為是了,有,學了傳統文化家裡人的話都聽不進了;躁,急躁,急於求成;狐疑,不老實聽話、聽經典的、聽老和尚的,自己想法很多,懷疑老和尚講的,自己挑著學,挑老和尚的話學,其實都變成跟自己學了。有這些心態,矜,自矜,自以為是,急躁、狐疑,「欲速轉遲」,你想快,適得其反,背道而馳了。
慕賢當慕其心,我們看永明延壽禪師這個「四料簡」,他都懂得恆順眾生、順勢而為,我們學佛也要懂得學習他們這些心境,要柔軟,不能強勢,「柔和質直攝生德」。菩薩四德是我們處理任何事情的原理、原則,我們真的要把它用出來。佛法是管用,遇到境緣要提起來,不能遇到境緣都是自己的煩惱、習氣、習慣在起作用。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我們看禪宗應該都有受到這些祖師的影響,所以禪門早課是念《楞嚴咒》,晚課念《阿彌陀經》、念佛。
「四料簡」第二句:「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祖師講萬修萬人去,你真修了,「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十方如來念著眾生就像父母念孩子一樣,「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我們想父母跟父母想我們一樣,父母跟子女就不分開了;我們想著佛了、念著佛了,我們跟阿彌陀佛就不分開了。「黃金臂晝夜常垂,惟許行人獨委」,阿彌陀佛那黃金臂隨時等著要接我們,「白玉毫古今不昧」,阿彌陀佛的白毫光隨時在照,「全憑願者承當」。可能講到這裡了,「阿彌陀佛怎麼還沒來接我?」我們想一想,昨天有沒有放不下的事?有沒有牽掛的人?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那麼多牽掛、留戀,阿彌陀佛怎麼接?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你對這個世間還有留戀才會生那麼多煩惱。昨天腦子裡冒了多少東西?還是昨天都是想著阿彌陀佛來接引?問題絕對不在阿彌陀佛那裡,問題一定在我們身上。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了,他是盡虛空遍法界接引導師,哪有我們放下了他不來接的道理?不可能,他的十八願是十念必生。
所以我們得要不斷放下對世間的這些貪戀、牽掛,生活照常、工作照常,隨緣,但是不留戀,隨緣盡分。而且這個法門後面會講到,不離佛法行世法,我們還是在世間,各行各業都可以,只要是利益人民的,而且工作就是修行,積功累德,正助雙修,沒有障礙。我們在家庭裡用真心,家庭就是道場。我們煮個飯就是普賢行,煮飯的時候,煮給我們家這幾尊佛吃的,禮敬諸佛;看到家裡人的優點、善根,稱讚如來;能為家裡人做什麼,全力去付出,廣修供養,這個家庭主婦就是普賢菩薩了,佛法是事事無礙。你的生活、工作、處事都是普賢行,這是助修,念佛是正修,正助雙修,這鐵定成就了。
這一段黃老說的,「十人九蹉路」,九岔路,還是要謹慎。還舉了五祖戒,這是開悟的禪師,但是還是轉世為蘇東坡,幸好後來轉回來了。告訴大家,大部分的人轉不回來。
正法時期戒律成就,佛涅槃後一千年是正法時期,肯持戒、修定,開悟的、開慧的不少,所以戒律得度;像法時期禪定得度,我們看像法的時候禪宗很興旺,達摩祖師來傳,一花開五葉,禪宗在神州大地很興旺;現在是末法,而且是末法的第二個一千年,末法時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是佛觀我們眾生的根機,尤其在末法的時候,是淨土成就。
所以黃老說了,地球上的修行人縱使有的人開悟了,開悟的就極少,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現在恐怕一億人裡頭難得一個半個。中國十億人口,能出十個開悟的人嗎?恐怕不容易。這不是很明顯了嘛!過去有幾位,都圓寂了;有的人自稱是開悟了,實際沒有。這是黃念老那個時代,以他的智慧把這個客觀分析給我們聽了,現在可能就更難。
我們看黃念老又提到了,修唯識觀、修法界觀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你看法界觀,《華嚴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理上我們知道,觀一切都是自己的識心所現,如真知道一切都是識,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自己的心現識變,跟別人沒關係了。所以真的修得成唯識觀、法界觀,不可能怪別人的;我們的念頭還會怨天尤人,那就不是以這個來修行了。一切都是自己的心現識變,還有什麼分別?吃也吃的是識,你吃的東西也是自己的心現識變;看也看的是識,這一切萬物都是自己變現的;說也說的是識,什麼都是識,都不要去分別。這個方法很好,但是說來容易,要真到了誰罵你一句,真的遇到有人罵我們,馬上火就來了。高明容易,這些教理講得非常高明、透徹,高明容易解脫難,講得高明很容易,你真正跳得出來才算,不大做得到。
這裡還提了一點,按一般人的修持來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間的肉體關係,就沒有資格生到梵天了。梵天是色界天,欲界六層天,色界十八層,無色界四層,有二十八層天。可見生天也不容易,我們能夠橫出三界,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佛道易成,首先甲是「橫截生死」,橫出三界。再來為什麼佛道易成?提了第二點,「乙、慈力加被」,這是他力法門。我們來看一下這段:聲聲是心,念念即佛,所以《宗鏡錄》(這也是永明延壽禪師所教導)上說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觀音法,自己就是觀音。所以密宗與淨宗(與淨土宗)都屬於果教,都是從果起修的。凡夫念佛,即是從佛的果覺上起始修行。從果起修,即修即果,這是很特別的。
譬如,黃老做比喻,我們要吃饅頭,就要從開荒(把地開荒)、除草、選種、播種、選苗、除病蟲害、收割、脫粒、磨粉,然後蒸成饅頭,這要幾個月的時間下來。這就譬喻佛在無量劫中勤修六度萬行,處處為眾生捨身流血等等,無量功德圓滿,成就了萬德洪名,這是四十八願的結晶,也都是佛的果實。我們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饅頭,饅頭已經蒸好了,留給我們去做的只是吃;佛號已成實,就是像果實一樣了,我們享受現成,我們只須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實。八萬四千法門一般都是要修因得果,剛剛說的你要開荒、選種、播種,還要選苗、除病蟲害這些過程,要長劫的修行。這個法門是直接吃饅頭,將阿彌陀佛果地的成就,就是這句萬德洪名,四十八願的結晶是佛的果實,我們拿到我們因地上來修,那就從果起修,即修即果,所以成佛快。為什麼一切諸佛要推薦他的學生到極樂世界來?因為成佛快,哪個老師不希望他的學生早一點成就?所以只要我們至心信樂,願生其國,乃至十念,皆得往生。這有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尤其是這句萬德洪名讓我們來受持,老實念,老實念佛就全攝佛功德為自己的功德了。
接著,過去多生直到今世所造下的罪業叫做宿惡,一般人肯定是有,往往不自知。罪只有從懺悔滅,你不能夠以你做好事來贖罪。做好事得福報,做壞事是惡報。你要消這個報,你只有靠懺悔,承認自己的罪惡,虔修懺法,痛心悔改,誓不再犯,學道行善,持經持戒,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一願叫「悔過得生願」,這個人在壽命終了之後不會再墮三惡道,立即生到極樂國土。按他生前的罪惡原本應該入三惡道,但以彌陀大願加持,直接往生極樂。既生極樂,就永不再入三惡道,這就是一乘願海的無邊功德。所以我們這裡都是在強調慈力加被,我們悔過可以得生,我們可以從果起修,這都是佛的恩澤。
再來一段,就特別強調是我們最關鍵的時候,臨終,因為臨終最後一念決定了我們下一輩子去哪裡,這是最關鍵的時刻。黃老提到了,蓋臨終時能正念分明,安詳往生,決非專靠自力。成德也是遇到病重的,病重的人他就會擔憂,「我假如真的命到了,我往生有沒有把握?」他開始擔憂了。我們都能以這些教理來安慰他們,因為人一擔憂了本身就是煩惱,對他沒有好處。
一般凡夫何能有此水平?淨土法門所以能夠普被三根者,端在彌陀願力加持,有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行人如能信願持名符佛本願,符合佛的本願,我們真的是至心信樂,欲生極樂世界,這就跟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相應,則彌陀於行人臨終之際必來接引。如玄奘法師所譯之《阿彌陀經》云:「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你看這八個字很重要,慈悲加祐,佛有放光(待會後面我們會提到),三昧光一照,大家想一想,你看著佛,佛放光照你,這個臨終人的心情怎麼樣?他一定大歡喜、大安定。令心,讓他的心不亂。蓋因彌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佑行人,故此行人臨終之時才能不亂,正念往生。平日信願持名主要靠自力,把自己的信願不斷提升。當然老實念,萬德洪名能滅眾罪,果能一向專念,自然垢障消除,不但道心純熟,且可福慧增長,所以佛號多多益善。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臨終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故不必有所疑懼。這兩個字重要,不要懷疑、不要恐懼。
接下來這一段講得更細了,宋代靈芝大師說:「凡人臨終,識神無主」,正當臨終的時候,人的識神已經昏亂,不能做主。現在很明顯,十個人可能七八個人臨終都是迷迷糊糊的。「善惡業種,無不發現」,你這一生所做的善事、所做的惡事,在你自己八識心田所留的種子都要發現,都會跑出來了。人在臨死的時候,他一生所作所為都要在心裡頭出現,做了壞事心裡非常痛苦,有的會起惡念、會起邪念。例如有人一生吃素,臨終忽然要吃肉;有的修行了幾十年,臨終罵佛,種類很多;或者貪戀世間,不能放下;或者猖狂發瘋,種種惡相,都叫做顛倒。所以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已經苦不可言,再加上顛倒(剛剛那些情況都是顛倒),這個時候想用功,凡夫是很難辦到,要沒有特殊的修持,那就是不可能了,現在所憑仗的,唯賴彌陀大願的加被。
《圓中鈔》說(這是很著名的《阿彌陀經》的註解):娑婆世界的眾生雖然能念佛,但是他浩浩蕩蕩如同洪水一般的見惑、思惑實在並沒有斷;不但沒有斷,連伏都沒有伏,壓伏一下都沒有辦到。在這種情況下,而能在臨終的時候心不顛倒,能念佛,「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你看祖師講出來這個真相了,單靠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的,專靠自力不能主持,所以全仗阿彌陀佛前來拔除業障救濟。這個時候完全是仗彌陀來接引救濟的大力,雖然本不是正念,可是能生正念,阿彌陀佛一加持正念就能保持,所以能夠心不顛倒,往生極樂,這全仗佛的加被力。
大家日常念誦的《阿彌陀經》,黃老引經典,在後秦鳩摩羅什大師所譯,這段經文是「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鳩摩羅什大師因為當時候秦人尚簡(就是中國人喜歡文字簡要),所以譯文極簡,翻譯的經文比較簡略,但仍可體會到,臨終的人所以能心不顛倒往生極樂,是因為佛與聖眾已經現在其前,他看到佛了,心不顛倒。至於唐代玄奘大師所譯的,玄奘大師有他的用意,怕我們還有疑懼,懷疑、恐懼,他翻的叫做《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個經題就很有味道,淨土佛攝受經,文字較詳盡,經義比較明顯。經文是「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來到臨終人面前,然後「慈悲加祐,令心不亂」。從經文可見,是由於阿彌陀佛慈悲加祐,臨終的人心不顛倒昏亂,正念分明,隨佛往生。
這裡還進一步引其他的經論,《悲華經》就更加清楚了,《悲華經》的經文是「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他看見佛來接了就歡喜、放心了。佛這個時候,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入無翳三昧,以三昧力故,現於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故得寶窴三昧」,阿彌陀佛入了無翳三昧,在其人面前給他說法,他聽了之後很歡喜,他自己也入了寶窴三昧,他在正定當中。「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所以你看臨終的人,佛給他加持說法,他自己也入了寶窴三昧,然後就往生極樂世界了。以上是《悲華經》文,更加詳盡。因佛來接,臨終之人生大歡喜。佛當即入無翳三昧,因這種三昧的加持力,佛為他演說妙法,當他聞法之後,當下斷除一切苦惱,如夢初醒。這裡黃老比喻,如一燈照破了千年的積暗,這個山洞已經千年暗了,可是一燈就把它照破了,所以生出大歡喜心。這個「大」字不是與小相對的大,是絕對的「大」,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大」。當下就證入寶窴三昧,因為這個三昧的力量,心能安住正念,並得無生法忍。這個法門太殊勝了,《悲華經》當中講的。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這個我們不懷疑。所以命終之後必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玄奘大師的唐譯本與《悲華經》幫助鳩摩羅什大師秦譯來顯明淨土法門是他力門果教派,阿彌陀佛慈悲加祐。
我們看這一段,這個法門容易,尤其到後面講的佛道易成,可以橫截生死,可以得到佛慈悲加被,再來這一點,可以「現生不退」,不是往生不退。凡夫往生淨土,雖未斷惑,仍是凡夫,因為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但都入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這已是令人震驚了,可是善導大師還有更令人震驚的話,大師開示說:本願也「具現生不退之密意」,就是他還沒往生以前現生就不退了。就是彌陀這一願(就是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願」)也包括我們仍在地球上生活還沒有往生的修習淨業的人。善道大師這麼說也是有依據的,經中二十二品裡頭(這是唐譯本)「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若當生」,還沒往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若當生」怎麼講?應當生,還沒生。咱們算不算?你現在還沒有往生,你還是個人,但憑彌陀大願之力,你臨終會往生。你現在人世就已經住於正定之聚,超過十信位,不是升沉不定了。這才叫不可思議之法,所以大恩大德,這是佛的恩。又《阿彌陀經》,又引了《阿彌陀經》,剛剛是《無量壽經》唐譯本。《阿彌陀經》:「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當發願,「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發了願,都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轉了,就是正定聚,淨土法門不可思議就在這裡。所以善導大師就說,這個願具現生不退之密義。你真信、切願、老實念,現生就不退的密義在其中。
當生的人同往生極樂世界的人一樣,都住於正定聚,決定成佛。大小兩經相合,證明當生極樂的人身仍在娑婆,就同往生的人一樣,同入正定聚,這是無上的幸運,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所以先師夏老聽到淨土法門後,一個人在屋子裡頭笑了幾天,就是自己笑。笑什麼?笑「我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啦」,出輪迴的路。我看你們好像也沒笑。我們真相信了,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不再投胎了,這一生就要成辦,這一生就要出輪迴去了。好像夏老真正認識這個法門了,把他的書房改成「歡喜齋」,太高興了。「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不能只有自己歡喜,有機緣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有緣的人。我們愈念,業障都消了,住正定聚了,為人演說,就很多人更有信心了。不然哪裡有路?要靠自力出輪迴不可能,太難了。所以這一點很要緊,老實念佛就入正定聚,決定出輪迴,決定出娑婆。
信願持名不但是臨終往生,若人根器猛利,修持精進,於現生就有不可思議的感應。晉代有一窮苦的人(這是晉朝,魏晉南北朝,離我們一千多年),生活困難,起厭離心,厭離娑婆,乃專誠念佛七日,感阿彌陀佛現身說法,當下悟無生法忍。還沒有往生,他念七天,專誠,真誠的念。號覺明菩薩,有一本書就是他的教誨,叫《西方確指》。他有很多教誨我們很熟悉的,「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還有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都是覺明菩薩教的。我們看他當生就入了無生法忍,不退轉了。另外還有《觀經》,這是經典裡面的真實人物,韋提希夫人,只是在家婦女,聞《觀無量壽佛經》見到佛了,也獲無生法忍。而且不只她,她旁邊那些事奉她的也都得很殊勝的利益。我們有這個機緣真的要掌握住,這回可得到出去的路了,我們這回可得到出輪迴的路了。
有一個同修問道:「念佛迴向給一位病者的時候身體感覺寒毛直豎,這是什麼原因?」
成德一點淺見,僅供參考。你念佛迴向很真誠,這都感得佛菩薩加持。寒毛直豎應該是不是很舒服的感覺,跟《無量壽經》「衣毛為起或淚出者」可能有點不同,衣毛為起屬於應該是很舒服的感覺。有些你念佛,念念念,很自然衣毛會為起,那都是佛光注照。「我在光中念彌陀,字字光明從口出。光化甘露灌我頂,隨聲遍透諸毛孔。一一毛孔又放光,身心融現光明幢」,這是夏老自己念佛的心得。大家假如有這一段可以發到群裡,很殊勝。這是屬於你這個毛起來很舒服,這一位同修寒毛直豎,那可能是有點不舒服。當然,病重的人他一定都有受冤親債主的影響。打個比喻,今天人家要打架了,要衝突了,然後你去勸架,你很真誠,但是一開始的時候可能人家說:「沒你的事,你少管!」但是你還是保持真誠,你沒有被他很凶的態度影響,你還是很真誠來勸導,有可能他們感受到你的誠意,他們就不打架了。就是比喻,比方說他來討債,但是你真心給他們迴向,而且你不受他們態度的影響,你不斷給他迴向,應該也會感佛菩薩加持,他們慢慢感受到你的誠意,也得到利益了,可能就慢慢可以化解掉。所以你有不舒服的感覺不要放在心上,還是繼續真誠慈悲老實念,給他們迴向,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都能夠化開。當然,自己念佛的功夫平常就要不斷提升。
今天時間已經超過了,不好意思,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