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主講 (第十集) 2023/3/22 馬來西亞馬六甲 檔名:55-246-0010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上一次學習到師長《講記》第二十九頁,講到的是四十八願第八願,「天耳通願」,倒數第六行。淨業是怎麼培養成的?修善業生三善道,修惡業要墮三惡道,我們是修淨業,我們是要往生淨土。當然提到淨業,師長常常教導修行的基礎是三福,淨業三福。第一福人天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人天福具足,就名符其實善男子、善女人。我們看《阿彌陀經》裡面都是提善男子、善女人,所以這第一福一定要扎好基礎。第一福不修,每天都要造業,淨業就很難修成。我們修淨土要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不再造六道輪迴的新殃。第二是小乘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是大乘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師長提到了,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裡講,極樂世界眾生(指的往生的大眾)的神通能力超過世尊在其他經論中所講的,所以這是超勝獨妙的國土。這個神通,或者是禪定得到的神通,或者是報得的,他果報得到的,不管是禪定得或者果報得的,極樂世界都超越,超越他們太多了。禪定能得世間四禪八定,可以得五通。神通有六神通,四禪八定可以得五通,所以神通是從定中得來的。真正有禪定功夫的人有神通,但是沒有漏盡通。漏盡通得了,他就出六道輪迴。證得阿羅漢果,見思煩惱斷了,才能得漏盡通。阿羅漢是修定中最上乘的人,能力也不過知過去未來五百世。五百世是多久?師長講道,我們中國人常講三十年為一世,五百乘三十,這是他知道的範圍,超過這個範圍他就不知道。此處講的是無量劫,沒有界限、沒有邊際。小乘人證得須陀洹果,小乘初果他證得了,他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好不容易才證得阿羅漢。所以要修到宿命通能看五百世,要證阿羅漢果,都很不容易得到的。
念佛人念三年五載就往生,這在《淨土聖賢錄》裡面有很多往生的記載,這都是真實的人物。似乎是太容易、太便宜了,哪有這種好處?這種好處哪裡找?他憑什麼有這麼大的能力?黃念祖居士告訴我們,完全是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神通願力加持,四十八大願加持的,所以往生的人他得的是大乘不共的神通力。「不共」就是人乘、天乘、聲聞、緣覺他們沒有這樣的神通力,只有大乘獨有,不共就是跟人天小乘不共。大乘這些神通力是超勝的,超過這些人天小乘,所以權教、小乘怎麼比也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神通力是報得的,不是修得的,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好像(師長在這裡有一個比喻)一個人投胎到帝王家,生下來就是太子,將來就是皇位繼承人,那沒有話講,因為他生到帝王家,他報得的,他理所當然、順理成章,皇位繼承人。往生極樂世界也是如此,只要生到那裡,都有這樣殊勝的果報,殊勝的神通力,這跟阿彌陀佛的願力有關。
我們再看下一願,「他心通願」,第九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師長說了,讀這一段那就更害怕,前面還有言語、動作,天耳通,講話聽得到,你有動作,天眼通看得到,這裡是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起心動念,極樂世界的清淨海會眾菩薩都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國土,《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大本、小本都講得很清楚。《華嚴經》裡講二十重華藏世界,娑婆界跟極樂世界同在第十三層。就好像二十層大樓,娑婆世界跟西方世界在同一層,距離很近。此地說極樂世界的菩薩,他的他心智通的能力是可以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我們跟極樂世界才十萬億佛剎,距離很短,這個距離算什麼!太近了。我們在這裡起心動念,想想看,他們都知道。我們讀了這一願,我們要多念佛,起念就是念阿彌陀佛,不要起妄念,更不能起邪念,不然就很難為情了,極樂世界眾菩薩都知道。羞恥心很重要,我們讀了覺得他們真知道,這樣太丟臉,不能起。
淨業要怎麼修法?「心淨則土淨」,心不清淨不能往生!心淨則佛土淨,這句話我們應該聽得都很熟悉了。這句話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觀照自己的心有沒有愈來愈清淨,我們所貪著的東西有沒有愈來愈少、愈來愈淡。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不是愈來愈清淨,就是愈來愈染污、愈來愈貪著。所以修學路上要自我勘驗,自己檢查,師父領進門,修行要靠我們個人。
師長接著說了,身不清淨不要緊,不礙事,往生不是身去,是心去往生的。但是我要告訴各位,身清淨心不一定清淨,但是心清淨身一定清淨。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身體是我們最近的依報,所以心清淨了,心念都是純淨純善,那這個身體一定好。西方有不少科學家投入研究念力的祕密,心念好了,本來得癌症,慢慢病症緩和了,慢慢恢復健康。所以心清淨身一定清淨,依報隨著正報轉,哪有不清淨的道理。
心要怎樣才清淨?有妄想就不清淨。什麼是妄想?師長說道,此地老老實實、明明白白告訴諸位同修,不想阿彌陀佛就全是妄想,如何能清淨?諸位同修昨天想阿彌陀佛想了多少次?《三時繫念》有兩句話呼應了師長這一段開示,「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我們一不念阿彌陀佛就打妄想,就起貪瞋痴了,就輪迴心造輪迴業,剎那即結業之所,結輪迴業。真有體會,一定會提醒自己多念佛,不能不念佛,太容易打妄想了。不能不念佛,那要怎麼提醒自己隨時記得念佛?黃老、夏老都指導,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我們現在佛珠有沒有拿在手上?假如沒有,那就表示已經念得很有功夫,不用拿就會念,這是一種情況;另外一種情況,不是很夠聽話。祖師大德都這麼講了,我們還沒有依教奉行,所以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聽祖師大德的話。連聽話都要鞭策自己要聽話,覺得哪幾句最重要,寫在自己的桌子前面,每天看,要聽話、要聽話。首先其中一條,要把念佛當第一,不要求當唯一,當第一。
我們要用心懂得去感悟,我們不念佛就打妄想。我們想一想,打妄想對自己不好。我們每一天要處理不少事,這個腦子常常打妄想,突然去處理事,能處理得圓滿嗎?處理得很好嗎?剛剛還妄想紛飛,突然去處理事,處理得圓圓滿滿,我想不大可能。妄想紛飛,心浮氣躁,往往去處理事愈幫愈忙。真想把家庭處理好、把工作處理好,最核心的就是這個心要定,要能正念分明,妄念愈來愈少,才能處理好。我們的心很定,講話應對進退的分寸拿捏得好;心一急躁、浮躁,往往都是講錯話,後悔了。我們能體會到心是根本,所以修心是君子務本,心修好了,一切言行不會偏頗,你所面對的一切事都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要拿時間修清淨心,佛門講修定課,這個不能斷,每天固定持經念佛,我們的心才能清淨,才能愈來愈有定力。當然,做定課是把我們在讀經念佛的這個定力可以延伸到一切時候。做定課以外的時間,我們不管工作、與人相處,也是要提醒自己,心中要有佛法,用佛法去思惟,用佛法去指導一言一行,那就在正念當中,就在菩薩道中。因為假如平常都是隨順習氣在處理事情,妄想紛飛,你真正要做定課,我看也不見得能馬上定下來。所以一切時都要修這顆心,何處是道場?處處都是道場。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我們這個菩提心不可須臾離也。《華嚴經》說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所以念佛,我們真誠懇切的念,這是真心、是菩提心。佛號放下去處理事情,我們也是用真誠慈悲的心去處理的,菩提心不能忘失掉了。
我們今天聽到師長說不想阿彌陀佛就全是妄想,這樣就很難心愈來愈清淨,聽到這一段話,我們就要提醒自己多念阿彌陀佛,佛號要愈念愈多,愈來愈提得起來。我們問問自己,這個佛號有沒有每一年愈來愈提得起來?這還是修行靠個人。不只要每一年愈來愈提得起來,慢慢要每個月愈來愈提得起來,看到自己進步了。可不能我每天要念五千,一個禮拜之後開始變四千五了,再一個月變三千了,第二個月算了,不計了,不念了,常常發願,最後都不了了之。其實修行也是改自己的個性,比方說沒有恆心的個性,那一定要突破,不能虎頭蛇尾,有恆為成功之本。
為什麼不肯念佛要打妄想?這就是業障,這就是業障重的表現。知道業障重,天天希望消除業障。我們要問怎麼消?念佛就消掉,不念佛業障又現行。比方說我們今天貪念一直在起,不念佛,這個貪念一直在相續,它會增長,而且這個念頭會招感業緣,我們要慎重這個念頭的力量。比方說我今天發願要弘護正法,有發這個心,甚至於我們在道場裡面服務,我們保持正念來弘護正法,那佛菩薩、龍天護法都加持。可是我們在道場當中這個正念提不起來,沒有念佛,還起貪念,那麻煩了。現在是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魔王都在等待機會破壞佛法。結果我們在道場當中邪念、妄念多了,魔得其便,魔來助長我們的貪念,就借我們的身體去破壞佛法。佛菩薩跟魔王搶人,所以這個念頭太重要了,正跟邪招感來是天壤之別的作用。不念佛業障又現行了,而且我們人還在道場裡,那造的業就重了。所以弘護正法的人警覺性要高,我不能變成魔王的工具,我是身體借給佛菩薩用的。那怎麼跟佛菩薩接通?我們要念佛,要正念分明,他們才加持得上。
《觀經直指》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慈雲灌頂法師作的。他是清朝乾隆時代的人,在佛教史上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在著作裡頭說道:「所有一切經論法門都消滅不了的業障,這句『阿彌陀佛』能消。」這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
夏蓮居老居士晚年編了《寶王三昧懺》,有點遺憾,老人家沒有最後定稿,他老人家圓寂了。黃念老說的,雖然不是十五的月亮,也是十四的月亮,也是編得很圓滿。怎麼懺除自己的業障?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寶王三昧就是念佛三昧。《觀無量壽佛經》上說的,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其他的法門得到的三昧,有一些可能是可以消除貪,有些消除瞋、消除痴,有的消過去業或者現在業、或者未來業,只有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消一切業。我們現在要相信聖言量,佛菩薩這些聖人說的不會有錯。《金剛經》上說的,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講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相信佛說的,不懷疑,這個人有福報。不要夾雜太多自己的感受、想法,老老實實,依教奉行,這是有福報的人。
《勸發菩提心文》當中有提到,「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所以祖師說「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這些法語都很精彩,我們今天發願我要去極樂世界,這是厭離娑婆,就是念生死苦,不想再搞輪迴了。念求生淨土叫願生極樂,這是菩提心,你發這個大心不退,超過修行歷劫;你真心的念這句佛號,勝於布施百年。有些人工作不順,福報比較薄,那都沒關係,你肯念佛,你的福報增長得很快,善根增長得很快,德能也能慢慢恢復。念佛即是自心現,本有的智慧,你隨著念佛,心愈來愈清淨,它就慢慢透出來了。
現在的人內心有不少煩惱,這也都是有業障。家庭也有挑戰,事業也不是很順利,但是只要肯吃這個阿伽陀藥,萬病總治,就是老實念佛,因為都跟業力有關,念了就能消。不能惡性循環,愈不順愈在那裡煩惱憂慮,甚至還怨天尤人,那就惡性循環,老實念佛就跳出這個惡性循環。你說念不住,念不住聽經;念不住,去幫助別人,去做好事,反正總不能再起惡念、造惡行。念不住多讀經、多聽經,一讀經,極樂世界愈了解愈清楚,愈歡喜愈想去,愈有信心。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這個也要靠自己。今天講了好幾遍,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比方說你一看到哪個佛菩薩的像,或者一看到師父上人的像,你正念就提起來了,那你就把師父上人、佛菩薩的像擺在你隨時可以看到的地方。或者像成德不夠精進的時候,就看一下「玄奘大師」紀錄片,一看,太慚愧了,玄奘大師人家求法的心,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他取經的路上是九死一生,人家都無所畏懼,我現在又沒有生命危險,還不能勇往直前,真是太丟臉了。看這個片子很自然羞恥心就上來,念頭一轉,狀態就不一樣了。
師長說了,這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古德跟我們講得很清楚,這一句佛號就是自己的本覺。《阿彌陀經》裡面講了,「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其實我們的自性本來就是無量的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壽命,所以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自性的名號,就是我們的本覺。無量光就是所有的空間都包括了,橫遍十方;無量壽,豎窮三際,光壽交徹,無量的時空就是整個法界,就是整個宇宙,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所以你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整個宇宙都念到了,沒有一尊佛漏掉,也沒有一部經漏掉,這自性的德號。
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能念之心是始覺,開始覺悟了,起心念佛方名始覺,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即是始覺合本,始覺合本覺,覺而不迷。業障,這個障是迷。所以我們才真正明白、真正搞清楚什麼是正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是正念,「阿彌陀佛」這一句是正語,是正念,也是正語。離開「阿彌陀佛」就是妄想、就是業障。不但業障起現行,還要繼續不斷再造業,這怎麼得了!
當然,師長指導我們不能不念佛,要隨時提起萬德洪名,但是不能著急,一著急上火了,還跟自己生氣,還打自己兩巴掌。不能這麼幹,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對別人發脾氣,也不要對自己亂發脾氣。有一個過程,念著念著跑掉了,正常,修行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過程,本來妄念很熟,慢慢慢慢陌生;佛號本來比較陌生,慢慢慢慢愈來愈提得起來,變熟了。這要有耐性,安住當下老實念,你不能念佛反而把個性裡面急於求成、心浮氣躁都給念出來了。所以要會念,「念佛時一切莫管」,練習放下萬緣,一切莫管,「字句分明」,一字一句念清楚,而且要聽清楚。因為很專注聽佛號聲,眼耳鼻舌身意就不容易跑出去了,比較能夠六根收攝回來,因為我們娑婆界耳根很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攝耳諦聽很重要,一字一句念清楚、聽清楚,「平平常常,老實念去」,要這麼念。所以念佛的時候不念過去,不要一念佛又想到昨天的事、以前的事,想到也很正常,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趕快念佛;不念過去、不念未來,不要去擔憂未來的事,專念現前一句。
理得心安,你真正了解了,我現在念佛,我的未來不是夢。你現在念佛了,你福報愈積愈厚,未來一定愈來愈好的。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你在那裡擔心未來,有什麼幫助?反而耗了自己的心神,蹉跎自己的歲月。所以聽聽經,這些道理一明白,別幹傻事了,趕快念佛。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要急於求成,不斷妄想,你在念佛的時候不要在那裡我要把妄想斷掉,這都是念頭。而且你要把妄想斷掉,感覺性格裡面不夠柔軟,比較剛硬。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所以修行不要搞得太複雜了,念佛就是最好的修行。夏蓮居老居士這些話很有味道,「不念過去,不念未來,專念現前一句;不求一心,不斷妄想,只要字句分明」。
離開阿彌陀佛就是妄想、就是業障,不但業障起現行,還要繼續不斷再造業,這不得了了。不能再讓這樣的現象繼續下去,要扭轉乾坤,一句彌陀轉乾坤。你果然能把這句佛號老老實實抓住、抓緊,許多人念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佛來接引。三年時間不長,那樣往生品位決定不低。品位低,怎麼能不生病?預知時至,站著走,決定不是中下輩往生,至少中上品往生。三年就成功,怎麼成功的?業障都消了。
所以要有志氣,目標要定高一點,自在往生。以前有一個修行人很有志氣,他要給人家表演,他就問同修們,你們有沒有看過人家坐著往生的?他們說有,好像有見過、有聽過;有沒有聽過人家站著往生的?有;有沒有見過人家翻一個跟斗往生的?大家說沒有,他就翻一個跟斗往生了,給人家表法,給人家信心,為人演說。所以我們看到師長這段話,現在世間人疑心很重,不容易起信心,看看哪一位同修發願,我從今天開始計算,老實念佛,三年之後我開個往生大會。求人不如求己,我看我還是先求我自己,我的體質也不算太好,早一點辦好西方極樂世界的passport。西方極樂世界的護照還是很重要的,護照先辦好了,這個心就很安定了。那佛號就要愈念愈多了。隨著這些教誨,自己也要跟著師長的教誨去真幹。
我們今天雖然念佛、念經,還是勾心鬥角,還是張家長李家短,這些統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尤其我們剛剛說到了,心淨則佛土淨,幹這些事,心都愈來愈不清淨了。《無量壽經.積功累德第八》指導,「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所以我們心要更清淨,真的要落實六祖大師在《壇經》當中指導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你看孔子有一次看到學生子貢在批評別人,「子貢方人」,子貢口才很好,孔子抓住這個機會點跟子貢說,「賜也賢乎哉?」端木賜,你很賢德了嗎?「夫我則不暇」,我沒有那個閒工夫去批評人。代表孔子自己在修身、在下功夫,他都覺得時間不夠。
真的,你看夏蓮居老居士說了,「須灼然見得自己滿身過失,功夫始有著手處」。大家體會體會,我們要去改一個習慣容不容易?你全神貫注去面對這個習氣,跟它打仗都進進退退的。你全部的時間用上去了,常常還打敗仗,現在還要分心神,看人家的過,批評人家幾句,那這個仗就打不成了,這個習氣就每天坐大了,怎麼突破它?所以夏蓮居老居士,你看他們的心境都是真幹的人,那心境都相應。夏蓮老說,真正修道人連剪指甲的時間都沒有,無剪爪之暇。想著應該要剪指甲,想了好幾天都還沒剪,為什麼?都精進去了,都為人服務去了。無剪爪之暇,安有功夫說閒話?所以可以檢查自己,常常精進,然後弘護正法,都沒時間剪指甲,這是不錯的狀態。
不能張家長、李家短,不能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是造業。西方世界的人看見了,你不能往生,不相應。到了極樂世界還張家長李家短的,攪了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我們去是要莊嚴佛淨土,不是去時候莊嚴,現在就在莊嚴。無量劫來生生世世在念。我們這一生遇到念佛法門不陌生,挺能接受的,代表我們不是這一生才念阿彌陀佛的,以前都有修過。這個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那阿彌陀佛一定來接的,怎麼我們過去生修了都去不了?什麼原因?就是口裡念佛心裡計較,一樁也放不下。我們隨著老和尚教導當下要觀照,這幾天有沒有計較什麼事?你說好像沒有。你心裡頭還想著誰誰誰,一定有的,不然你為什麼一直揪著他、一直在那裡想?要不就是計較,要不就是貪求,都是貪瞋在做主,計較就是瞋心起來。這個世間的是是非非跟我們沒關係,我們是要去極樂世界的,不要在這裡攪和這些事。這是你這一生念佛不能往生的原因。師長這段話就是引導我們,要把不能往生的原因放下,要把最嚴重的習氣放下。
等來生再說,來生是不是能得人身,是不是能再遇到念佛法門這樣的緣?不太可靠。說實在的,一個人都要寄望來生、寄望未來,這樣的人很難安住當下。真正要幹不能等明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我們在輪迴當中就有這種習氣,不能馬上去真幹,會拖延,會寄望明天,明天再說。比方說要戒掉一個東西,我明天戒,我明天戒。現在戒不了,還能保證明天?靠不住。真正修學能得力,煩惱愈來愈少,一定是安住當下念佛的人、依教奉行的人。
所以不往生,不曉得要到哪一生再得人身,再遇到像今天一樣的善緣。我們過去生中像這樣的機會不知道錯過多少次,要是沒有錯過,早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了,哪裡還會坐在此地?師父這麼一分析,痛定思痛,我們過去生已經錯過好多次了。這是生生世世把機會錯過,怎麼錯過的?就是念佛還打妄想,生活中還有是非人我。所以放下心中的是非人我,其實最重要的放下自私自利。你沒有自私自利,不容易跟人家是非人我,你就不願意去爭那些名利。看破世間,萬般將不去,沒有什麼好貪著的。都是過眼雲煙,只有念佛的功德力、只有我們力行普賢行這個功德力不會壞,帶得走,臨終這功德力帶我們一念頃就到極樂世界去了。人生的智慧就在取捨,要放得下那些帶不走的,提起帶得走的。
我們讀到這一願要有警覺心,自己起心動念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極樂世界的菩薩都知道。瞞世間愚人容易,瞞鬼神都不容易。現在再看西方極樂世界有多少人,算不清,經上講,這麼多人都在看著你、聽你的,你起心動念他們都知道。所以一念相應,這「相應」兩個字你就曉得多難。我們打個妄想,有是非,就不相應。心地真正清淨、真正平等,除了這句「阿彌陀佛」之外別無二念,這才相應。
其實真肯念,無量光壽,如來世尊,光明普照十方世界,你真肯念,眾生有緣遇斯光者,老實念佛,佛光就注照了,就遇佛光了。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所有疾苦莫不休止,一切憂惱莫不解脫。你真的老實念,心就愈來愈清淨,身心愈來愈輕安。真念的人都能感覺得到,愈感覺到你就慢慢相應,愈念愈肯念。夏蓮居老居士說,稱名即是遇光時,珍重此時莫空過。可以遇阿彌陀佛佛光注照,業障消除得特別快。這樣好的因緣、時光,我們還拿去打妄想,拿去搞是非人我,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那是真傻!跟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過不去,可不能幹這種傻事。愈念一定愈相應的。
所以與清淨心相應,與平等心相應(念著阿彌陀佛,我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都是阿彌陀佛,念佛念著念著平等心也會很容易就提起來了),與覺而不迷相應,西方世界、十方諸佛菩薩看到、聽到,他們都明瞭我們跟他們相應。這些諸佛菩薩個個都是一念不生,都是覺正淨,一個妄念都不生,所以念到相應才是念佛人。絕對不是天天拿著念珠,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不一定是念佛人,那是念佛的樣子。佛者覺也,聲聲喚醒自己,洪名正彰自性,應該是愈念愈來愈覺悟。我們看起來在念佛,但是還是迷而不覺,那怎麼是念佛人?念佛是念念覺而不迷,真正佛號愈來愈多,妄念愈來愈少,煩惱輕智慧長,智慧就慢慢透出來,自己也可以感受到。
就像剛好有同修跟成德探討佛法,你佛號念得多,心清淨了,跟他探討的時候很有靈感;這段時間念佛少了,妄念多了,人家一問,不知道怎麼回答,都可以感覺得到的。所以真有利他的心,我們要讓自己的狀態愈來愈提升,愈來心愈清淨,愈來愈有智慧,那就要老實念佛。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都要下定決心真幹。
我們看下一願: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
這一段是第十「神足通願」。經文前面完全相同,真是願願度眾生,每一願都是「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彌陀願海所攝受的眾生,一個都不捨,一切皆成佛。我們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輕慢一個念佛人,侮辱一個念佛人,障礙一個念佛人,都是跟阿彌陀佛做對頭、做冤家。為什麼?阿彌陀佛要度這個人,你還跟他作對,那你能跟阿彌陀佛相應嗎?不能。從經文上仔細反省檢討,我們一身都是毛病、一身都是罪業,從今天起要痛改前非,這樣才能與彌陀大願相應。我們隨著念這個經文隨文入觀,經文是阿彌陀佛的心,我們讀著這個經文有沒有感受到阿彌陀佛的心?我們是要學阿彌陀佛,學《無量壽經》就是學阿彌陀佛,要學著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所以每一天早上定課念四十八願,念著念著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心行、變成自己的願。不是有口無心的,每一句經文念著念著就入自己的心,不會看不順眼任何一個眾生,我們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
我們的期望,心同阿彌陀佛的心,願同阿彌陀佛的願,解同阿彌陀佛的解,行同阿彌陀佛的行,這是我們修學的標準、目標。學阿彌陀佛要像阿彌陀佛,因為學是效法。我們學老和尚的經教就要愈來愈像他老人家,不然就不叫學了。我們念念還要跟阿彌陀佛做冤家、做對頭,那怎麼能同?我們應該代表阿彌陀佛去護念每一個眾生,那阿彌陀佛一定最高興,善哉善哉!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受持廣度生死流,佛說此人真善友。一樣也不同,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不一樣,那這個罪業就造重了。這一生拼命念佛,來生到哪裡去?到阿鼻地獄去。念佛人一百個果報,第一個墮阿鼻地獄,這是老和尚提醒我們的。為什麼去的?跟阿彌陀佛做對頭,造此重罪,念佛念到阿鼻地獄。我過去聽到這個話嚇一大跳,怎麼想也想不通。我去問李老師,老師說:「這個問題嚴重,我不跟你一個人講,我在講經的時候跟大眾宣布。」
這是從《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慈雲灌頂法師的註解後面看到,念佛的一百種果報,第一種就是念佛墮阿鼻地獄。我看了很不服,念佛念得再不好,也不應該墮到阿鼻地獄,所以我才跑去找李老師,這個說法我很難接受,我不明瞭。李老師跟大家講解了,什麼原因?你跟阿彌陀佛做對頭,你念阿彌陀佛破壞別人的法身慧命,障礙別人這一生不能成佛,這個罪過不得了,比殺人的罪過還重。殺人是斷人身命,斷人身命的罪過比較輕,斷人法身慧命的罪過重。身命斷了,過四十九天就投胎,他又得生,又來了;慧命斷了,不知道哪一生哪一劫才再遇到這個機會。所以一般人障礙人學佛,特別是障礙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罪過非常重,沒有法子講,講了那些人也不相信。
我們現在學佛了、念佛了,親戚朋友都看著我們,「這念佛人怎麼是非人我這麼多,我看這個佛不能學了、佛不能念了」,把他們的機會都障礙住了,他們起不了信心。所以今天師長這段教誨給我們很多重要的叮嚀、指導,念佛人要愈念愈清淨、愈念愈相應,要把勾心鬥角、是非人我徹底放下,不放下還會造斷人慧命的罪業。我們不辜負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不辜負師父上人,更重要不能再辜負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過去生錯過很多次了,不能再幹傻事,這一生不能再錯過了,要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