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敬人者,人恆敬之)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O九集) 2025/7/2 華藏淨宗學會 檔名:WD20-064-0309
諸位同學,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群書治要36O》講記,第二十集節要一:
【文王好仁。故仁興。得士而敬之。則士用。用之有禮義。故不致其愛敬。則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
這一條講『文王好仁』,就是施行仁政,文王(周文王)施行仁政,所以整個國家的風氣,仁德之風就興盛起來,當然他行的也是仁政。在《大學》當中講的,「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周朝開國這些聖王做得非常好,有孝、又有悌、又有仁愛心。這個孝悌,文王做給武王、周公給他們做榜樣,他們代代都奉行孝道。而文王有一次經過一個地方,看到一些枯骨,他非常憐憫這些枯骨沒有安葬,沒有人祭祀,趕緊吩咐下去,把這些枯骨埋葬好,安排給他們祭祀。這個消息老百姓知道了,非常感動,說文王的仁德,面對枯骨都這麼仁慈,更何況面對還在世的老百姓!「文王好仁」,能為人民著想,也能夠為臣子設想,所以仁政就興盛起來了。
《論語》當中講到「人能弘道」,這個仁慈之道是靠文王這樣的聖哲人,自己以身作則帶動起來的。因為他有仁政、他有仁心,「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許多願意為國家付出的讀書人,就交感,被他感召到他的身邊來做事,所以『得士』,得到士人,這個士人就是現在講知識分子。得到士人的支持,跟他們相處是非常恭敬,『而敬之』。所以尊重這些讀書人,尊重他們的人格,也感謝他們對國家的奉獻。
而這分對他們這些讀書人的尊重,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則士用』,這些士人、讀書人為國家所用,就是為國家效力。『用之有禮義』,重用了這些讀書人,對待他們的過程遵守禮節、遵守情義,你不能用了之後對他不恭敬,對他沒有道義。我們現在看到功利主義橫行,對待下屬員工假如用功利,就是盡力讓底下的人付出,沒有體恤到他們的健康、體恤到他們家庭的狀況,不是以這個義出發。往往他們的身體、家庭都沒照顧好,最後身體、家庭出狀況,這樣的一個領導者,他就沒有顧及到一分道義在了。
在現階段很多企業界都會有出現中年,年齡不是很大的人猝死,突然死了。了解原因很多都是過勞,長期工作每天十幾個小時。所以聽說企業界有的沒有能夠體恤到員工的話,他覺得你拿我的薪水,那我就要你的命,就用你的命來換,用命來賺錢,這樣都不符合義。所以應該把員工當家人一樣來盡情義、來愛護,而且要尊重他們,不能羞辱他們,這是禮義。所以現在很多為人領導者的心態,不能隨著這個社會風氣走,要跟著經典走,要「敬之」,『用之有禮義』。
『故不致其愛敬,則不能盡其心,則不能盡其力,則不能成其功』,就是假如不能對士人存著愛護、恭敬的心,你不愛護他,他不尊重你,那就不能感得他們盡這一分的忠心,盡心盡力來成就國家的功業了。我們前面在「反身」當中提到,孟子說的「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個都是感應,人生所有的境界,還是自己的心交感來的,沒有愛敬,就不可能感得臣下盡心盡力來君臣一體成就功業。
好,這一條我們就學習到這裡。祝大家福慧增長,法喜充滿。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