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一次宣講)—怎樣破我執 (第三十九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39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頁,最後一行,上一次講到:
【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一段,它有很深的意思在,對於我們修學有很重要的關係,所以不能不多說幾句。實在經典如果不深入的研究,從頭到尾看過一遍,不覺得有太深的東西,愈研究是愈覺得它的深度是沒有止境的,才真正發現古德所謂的第一寶藏。『志願無倦』,「倦」是疲倦、厭倦。《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最後總結的話都是「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願願都是這四句話做總結,這就是「無有疲厭」的真實義,「志願無倦」的真實義。他為什麼會不疲不厭?這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事理他真明白了,徹底明白,究竟了解,所以他才發這樣的大願。而且這個大願是從真心裡面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並沒有一絲毫勉強。我們今天發願,說老實話,不是真心流露,是意識心裡頭的分別執著發的願,所以這個願不長久。為什麼不長久?妄心,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從真心裡面發出來的,所以這個願就跟法性沒有兩樣,法性盡虛空遍法界,不生不滅,他這個願力亦復如是。因此,在這部大經裡頭一再強調「住真實慧」。我們真實智慧不開,什麼都困難,真是樣樣都有障礙。真實慧不是說說就開的,真實慧從哪裡來?一定要從清淨心來。真心才生真實智慧,我們這個心不是真心,要想從意識心裡面去生真實慧,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楞嚴經》上有一個比喻,猶如蒸沙作飯。沙不是飯之因,你煮上一萬年它也煮不出飯出來,這就所謂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這也就是前面四十八願裡面第十九願,勸我們要發菩提心。本經的修學宗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是這個法門修學的宗旨。發菩提心在一向專念之前,可見得這是很要緊的事情。
末後這一句,『忍力成就』。古人講「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比不上的。他能持戒、能修苦行,他不能忍,最後前功盡棄。所以六度裡面忍辱度排的順序在第三,在持戒之後,它排列順序是後面必定功德超過前面。能布施的人不一定能持戒,能持戒的人決定能布施;能持戒的人不一定能忍辱,能忍辱的人決定能持戒。譬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他忍得過,他能忍,他就不會犯戒。為什麼犯戒破戒?忍不過。所以六波羅蜜後後勝於前前。「忍力」就是忍辱之力。通常我們講忍辱有三種,第一種,對於世間一切不稱意的事都能夠安忍。俗話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個要覺悟、要明瞭,哪有樣樣稱心如意的?不可能的。不如意的事情多,但是一定要能夠忍,這是對於世法忍,世間一切法。
第二種,人為的加害,別人侮辱我們、輕慢我們、傷害我們,這些都要忍,不要起瞋恨心,不要有報復的意念。為什麼?我們是修菩薩道,菩薩道是大慈大悲。如果眾生對我們有惡意,我們還有報復的念頭,慈悲心到哪裡去了?我們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在這個地方來看,我有沒有真正的慈悲心。佛門裡面常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菩薩道裡頭是慈悲為根本,沒有慈悲,說老實話,人天的福德都得不到。你修再大的福報,你沒有慈悲心,你這個福報到惡道裡面去享,不會在人道,人道講仁慈。你沒有慈悲心,縱然修福,還是不能在三善道,何況成佛作祖?所以慈悲心在佛門裡看得非常非常的重要。慈悲心的顯露,就在一切人為加害於自己的時候,就能夠很明顯的看出來,我們究竟有沒有慈悲心,究竟有多大的慈悲心。慈悲之為德,不可思議!真正慈悲心到相當的一個程度,一切的毒害都能化除,這個不是假的。心地要是真正慈悲,人家拿一碗毒藥來給你吃,來害你,你喝下去之後沒有事情,慈能把毒化解掉。慈悲心的人遇到毒蛇猛獸,牠不傷害你,為什麼?慈心攝受牠,牠也會被感動。所以菩薩修慈是列在最重要的一個課題。
我們近代的祖師印光大師,我們在他傳記裡面看到,他晚年住在寺院,他的寮房也有蚊蟲、跳蚤,在過去寺廟叢林裡頭免不了的。有人看到老和尚房間裡面有些蚊蟲,想替他趕一趕(當然不至於殺,把牠趕出去),老和尚拒絕:你不要趕牠出去。他說為什麼?我的德行不夠,讓牠在此地,使我生慚愧心。老和尚七十歲以後,無論他住哪個地方,你想去找一個蚊蟲、找一個跳蚤找不到。這些東西到哪裡去了?搬家了。也就是說明老和尚在七十歲的時候,他的慈心成就了,能夠讓這些小動物受感動。別人住的時候有這些蟲,他老人家到那裡一住就沒有了,就搬家了。我們看《華嚴合論》,李長者要替《華嚴經》做個註解,想去找一個清淨的環境,他到山上去找地方,在路上遇到一隻老虎,老虎也不怕他,他也不怕老虎;不但不怕,他還跟老虎說:我想找個地方給《華嚴經》做個註解,這附近有沒有適合的地方?老虎點點頭。好!你給我帶路。老虎就給他帶路,帶到那個地方,老虎窩,一窩的老虎。那個環境的確是不錯,是山洞裡頭,的確是很幽靜。他點點頭,這個地方不錯。老虎搬家,把地方讓給他。《李長者傳記》裡頭有。別人看到都嚇死了!慈心,慈悲心!所以慈心成就,一切這些毒惡,他統統能夠化解。
我們看到古聖前賢的榜樣,自己縱然做不到,要生慚愧心。常常還有這些毒害侵擾我們,我們應當更要慚愧,這表示自己一點功夫都沒有,蚊子還會咬我們,螞蟻還會干擾我們。連這些小蟲蟻,我們對牠都要有慈心,何況一切有情眾生?如果這些有情眾生對於我們,或是侮辱、或是罵詈、或是其他的傷害,我們自己心裡想,要明瞭,他為什麼對別人不是如此?這裡面統統都有因果。他對我有惡意,前世也許我對他就是惡意,今天他也惡意相向,正好這帳就了了!所以菩薩甘心情願的承受,這個帳到此地就勾銷了,就結了。如果我們不接受,也以惡意相向,也有報復的心理,這個帳愈結愈麻煩,永遠沒完沒了,這個事情麻煩大了!冤冤相報。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一切災難就到此為止,希望在這一生當中統統報盡。所以什麼樣的災難他也樂意的接受,他知道唯有接受、唯有忍辱才是真正的消業障。這個業障報掉了、消掉了,決定不與別人計較。這是第二類的人為災害,要能夠忍辱。
第三種是修法。修行,不是一修就成就的,經上常講,一般說修行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才能修成佛道。三大阿僧祇劫,從哪裡算起?我們今天在這裡修算不算?不算。要從你證得須陀洹果那一天算起,我們現在沒證須陀洹果,不算。我們現在念書,念幼稚園,沒念一年級,所以沒有學籍,到上了小學一年級才算數,才算是有學籍,幼稚園不算數的。我們現在這個修學,生生世世的修行,換句話說,都沒資格上一年級,你說糟糕不糟糕!我們修行說老實話,過去生中不曉得修了多少世,生生世世從來沒有修成個及格,這糟糕。就是我們的見思煩惱,八十八品見惑沒能斷,沒有能證到初果。小乘初果,在大乘圓教就是初信位的菩薩。《華嚴》講十信、十住,初信位我們都沒有取得,所以不算數。證得須陀洹以後,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成什麼樣的佛?藏教佛。佛也不同,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三個阿僧祇劫只能成藏教佛。要成一個究竟圓滿佛,《華嚴經》上說的無量劫,不是三個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你要沒有耐心,那就完了。所以學佛,我們講修行,修什麼?就是修耐心,就是修忍辱波羅蜜。
六度裡面,雖然這是六大綱領,實在講,它頂重要的是兩樣東西,一個布施,一個忍辱。你看看《金剛經》,金剛般若講六波羅蜜,這兩條講得最多,講得最詳細,菩薩的功力就用在這兩條。布施是放下,能捨,不但外財能捨,身外之物能放得下,內財也能捨,頭目腦髓統統能捨。第二個就是忍辱,你能捨不能忍,沒用處,你所修的是人天有漏的福報,不是功德。這是《華嚴》上說的「火燒功德林」,什麼火?瞋恚之火。這心裡一不高興,那功德就完了,一切功德都沒有了。雖沒有功德,福德在。所以梁武帝當年遇到達摩祖師,如果他要改變一個字:我所修的福德多不多?那達摩祖師一定說甚多甚多!可惜,問他說我的功德多不多?那功德沒有。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要能忍,梁武帝不能忍。達摩祖師說他沒有功德,他馬上發脾氣,不護他的法,那確實沒有功德。所以我們要修行,不能不重視忍辱,你要不修忍辱波羅蜜,你就是修一輩子,也是一樣都不能成就,頂多來生得一點人天痴福而已。你心不能清淨,換句話講,你不能往生,往生要清淨心。人不能忍辱,稍稍境界現前,心裡就不高興,念佛一心不亂是當然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不到,功夫成片也得要忍辱才能夠達到的。所以這個修行時間長,儀規繁瑣,都要能夠忍受。說到儀規,就是修行的方法。佛陀在世的時候沒有儀規,釋迦牟尼佛一生都是講經說法,天天講經說法。修行是各人自己的事情,道理明白了,你自己就會修行。「修行」兩字的定義要搞清楚,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錯誤、有過失,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每個人習氣毛病不相同,因此各人有各人修行的方法。佛陀在世的時候,大家不是在一起共修,各人修各人的,所以那些弟子們都證阿羅漢果,都證果了。
佛教之所以偉大,它能夠適合一切時代,能夠適合一切眾生,這是它偉大之處。這個適合,是講它的原理原則適合,至於怎麼樣做法,是隨著時代去變遷,隨著地域而有所不同,這才能適應得了。在印度,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三衣一缽、樹下一宿、日中一食,這是那個時候印度風俗習慣就是如此。這種風俗習慣在我們中國行不通,所以佛教一到中國來,就不用印度這個方法。為什麼?佛教是我們中國帝王派特使到印度請來的,皇帝的老師,說叫他天天到外面托缽要飯,這怎麼講也講不過去。所以皇帝要造好的宮殿,把他供養在那裡,天天侍候他,盡一點學生對待老師之道。所以這個制度一到中國來就廢除了,到中國來的出家人不去托缽了,也不止三衣;皇帝的老師,總要多做幾件好衣服送給老師,也不是三衣了。這個就是什麼?就是它的時代性,它不是那麼樣的固執。所以到中國來,我們中國現在出家人穿的衣服是中國衣服,沒有穿印度人的衣服。我們現在穿的大袖,這個衣服叫海青,海青是漢朝的服裝,佛教來的時候是漢朝,所以我們今天穿這個衣服,漢朝的服裝。這個服裝在漢朝是讀書人穿的,不做粗事情的,做粗事情的時候,他袖子短一點,做事情方便。但是那個時候袖子短,大概也有這麼大小,也不會像現在的袖子只這麼大,穿在身上好難過,綁在身上。你看看我們中國古時候的袖子,短袖子差不多也有這麼寬的,這個做得已經不如法了,它的長度應該從這個地方拖到地,現在偷工減料,省了一大半。所以我們現在中國出家人穿的是中國衣服,並不是釋迦牟尼佛那個衣服。釋迦牟尼佛穿的衣服,現在印度人穿的,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南傳小乘佛教還是用那個服裝。
三衣到中國來,就變成象徵性的紀念了,只有在典禮的時候用一下。就是我們現在搭的衣,跟印度原來的衣,我們把它裁了大概只有一半,因為它那個衣很大,它整個裹在身上,我們現在用勾環套起來。所以比原來的衣小了一半,只有在典禮的時候、做佛事當中,誦經拜佛、典禮當中我們才用,做為禮服來用。這個勾環是以後的,最先的,因為在漢朝傳來的時候,它只是用兩個帶子,這邊釘一個帶子,底下一個帶子繫起來,這繫得很麻煩,以後是聰明人想個辦法用勾環,這比繫帶子方便多了。它都是改進,不斷在改進。佛教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比我們更進步,你看日本那個袈裟只有這麼大,大概只有一、二吋的樣子,那個袈裟。平常放在西裝袋子擱著,要用的時候拿出來,脖子上一套,掛在這,那是他的袈裟。我們現在很麻煩,大衣那麼大一塊,他比我們更省事,那麼大的衣在日本人縮得成為一、二吋了,口袋可以放。所以這個要明瞭,就是佛法在儀規上,它有它的地區性、有它的時代性,不是一成不變的,一成不變的是它的精神、是它的理論,是它修行的原理原則,這個不變。
因此我們真正想學佛,想得一點成就,你要把修行的綱領抓住,它的總綱領就是三皈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保持自己心地的覺正淨,這是佛門修行的總綱領。不管是顯教密教、宗門教下,八萬四千法門,連我們淨土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是總綱領。如果單單講淨土法門的綱領,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綱領三條,《觀經》上講的三種淨業,這是修行的綱領,把所有一切的行法都可以繫在這三種淨業之下。三種淨業裡面,第一個「孝養父母」。孝養父母絕對不是說我們對父母能夠做到奉養就算孝,那就錯了。如果對於父母止於奉養,古人講連畜生也做得到。佛門稱為大孝,為什麼稱為大孝?必須要幫助父母脫離生死輪迴,幫助父母求生西方淨土,他這一生作佛了,這是大孝。說實在話,不求西方淨土,無始劫以來的罪業決定消不乾淨,一切善根福德決定不能圓滿。為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為這個,為消業障,為求圓滿的智慧福德,這樣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慈心不殺」就是修慈悲心,慈悲為本。你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孝親尊師,底下接著就是修慈悲,要修慈悲心,修十善業道,這是第一個淨業。
第二淨業,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覺正淨,「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律,一定要懂得戒律的精神,戒律真正的意義。戒律到中國也是中國化了,也把它大幅度的修正了,中國人叫「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中國化,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我們講現代化、中國化是唐朝時候的,百丈大師定清規,就是把戒律變成中國化,變成戒律是唐朝時代的,大家都很樂意遵守,都不會覺得困難,都非常的歡喜。從唐朝到今天,再也沒有人做大幅度的修改,所以今天我們看到戒律沒辦法做,怎麼個做法?不是清規不好,是清規適合那個時代,那個時候是君主時代,是農業社會。現代我們的社會結構,我們的生活方式,跟古人完全不相同,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我們還用那個時代的,像法令規章,這怎麼能行得通?我們世間法律,你看過幾年要修改一次,過幾年又要修改一次,為什麼?便民,要能適合時代性。所以諸位一定要明白戒律真正的意思。如果戒律是一成不變,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學佛,必須要學做三千年前的古人,還得要做三千年前印度人,這簡直就是強人所難,這個佛教是決定行不通的,走死路的。所以大家要曉得,清規是戒律的中國化,是戒律當時的現代化。
歷代確實有修訂的,你看每一個宗派、每一個寺院有它寺院的規約,那就是它那個寺院裡面戒律的現代化。但是這種修訂始終都是改的幅度很小,不是大幅度的修改,小幅度的,這個我們能夠理解。因為從唐朝到清朝末年,我們中國社會還是以農業為主,還是農業社會,一直到今天的大陸,可以說依然還是在農業社會的狀態之下。自唐到清朝末年都是君主時代,所以它變化不大。現在變化太大了,從君主變到民主,從農業社會變成到工業社會。尤其在大陸上,從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變成列寧、馬克思的共產社會,完全不相同了。所以佛教要想適應這個時代,那就必須要做全盤的調整,大幅度的修改,佛法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基本的概念我們要認識,知道佛法它永遠都是走在時代的前面。只要我們認識它,它不是教我們墨守成規,不是的;它不是教我們倒退,它是教我們前進的,六波羅蜜裡面就是精進波羅蜜,進是進步,它沒有落伍的,它沒有退轉的。要前進,前進就要改革,它才有進化。往前進一步,它就有一個變化,再進一步又有一個變化,不斷的在變,不斷的在向前進,這是進步的現象。但是現在有不少學佛的學死了,很可憐,死在經教裡面、死在戒律裡頭、死在儀規裡面,學了一輩子,什麼都不是。他不像現代人,他也不像古人,他也不像印度人,他什麼都不是,這可憐!諸佛菩薩看到了都會流眼淚,學佛怎麼學成這個樣子?我們一定要明瞭,這樣偉大的佛教,被我們現在一般人糟蹋掉了,這個罪過無量無邊。
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理,修法要忍耐,一切改進也得要忍耐,要破一切執著。因為佛在《華嚴.出現品》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生佛是平等的。現在為什麼不平等?為什麼人家超越三界,遊化十方,我們今天還在搞六道輪迴,苦不堪言,原因在哪裡?佛給我們說,只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一句話道破了,我們的病根在哪裡?妄想執著。所以,執著害大病!破人我執就證阿羅漢果,破法我執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如果你執著堅固而不破,換句話說,你就決定出不了三界,人我執破才能出三界。《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只要四相具足,你六度萬行修得再好,禪定功夫再深,出不了三界,怎麼修,充其量你也不過生到色界天而已,壽命到了還要往下墮落。為什麼?我執沒破,你有一個堅固的我執。所以我們要想真正成就,真正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一定要破我執。我執怎麼破法?我們在講席裡也常常提到,大乘方法比小乘要高妙得多。小乘破我執很難很難;大乘,他把我執放在一邊,不理它,自然沒有了,這個方法妙!方法怎麼用?我起心動念都想別人,不想自己,把自己忘掉了,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這個法子比小乘妙得多。所以起心動念都想到別人,不要替自己設想,自己的福報自然在當中。處處為自己設想,反而沒有福報;處處為別人著想,那個福報是無有窮盡的。我念念照顧別人,別人自然照顧我;他不照顧我,我也沒有悔意,這樣修才會有個結果。實在說,人不照顧你,佛菩薩來照顧你,鬼神來照顧你;凡夫不認識你,你有大德,鬼神認識你,佛菩薩認識你。所以念念絕不為自己設想,我們這個心與菩提心相應,與道心相應了。這講修行。
所以古人才講,「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忍辱就是對治瞋恚。三毒裡面瞋恚是最重,瞋恚墮地獄,它對治瞋恚,同時也能夠對治貪欲。一個人能忍,他貪心逐漸逐漸就消失了;能忍,他就不愚痴,他常常可以保持頭腦清淨,清淨心就能夠生智慧。佛法裡頭講忍講得太多太多了,絕對不是我們一堂課能講得完的。這段經文,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我們看底下一段: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我記得我在前面曾經跟大家說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特別強調的。有一些年輕人來跟我說,我講經太強調往生,他說好像這個太消極了,我們年紀輕輕,在這個社會上還很有前途,一個個都叫我們往生,這有什麼意思?我們聽他講得好像也滿有道理,實在說他這個道理並不健全。為什麼不健全?我們來到這個人世間不止一次,不曉得多少次了。六道裡頭,你們天上也去過,甚至於在座不少同修,你們都當過上帝,你們也曾經下過地獄,也曾經變過畜生,這六道裡頭哪一道你都去過了。如果不求淨土,我們將來生生世世還搞這一套,這個問題很嚴重。所以發願求生淨土,給諸位說,這是大智慧!真正徹底究竟圓滿的覺悟,才會把這個事情看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但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世間事情我們要不要去做?要做。不但要做,而且很積極去做,不是說我們離開世間,那就錯了。這部經上所講的,你看這邊幾句,『於諸有情』,就是對待一切有情眾生,我們用什麼心?『常懷慈忍』。這不是消極,我們要以慈悲心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以忍辱的態度來處世,這不是消極。「慈忍」不是口號,慈是什麼?令一切眾生得樂;悲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所以這個不是喊口號。人家有痛苦,我們幫助他解決,我們希望他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能夠提升。今天我們政府喊出的口號「安和樂利」,我們佛門叫「慈忍」,是要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一切眾生,幫助這個社會,幫助這個世間,要去做的。除了叫他在眼前生活上能夠滿足,不至於缺乏,能夠得到安定,這是現前照顧了,可是將來怎麼辦?死以後怎麼辦?如果來世又墮落,再搞輪迴,這個慈悲不圓滿,這個慈悲不究竟。所以,世法裡頭必須還要加上佛法,世法教你現在離苦得樂,佛法教你生生世世永久離苦得樂,這才叫做大慈大悲。所以我過去曾經講過,咱們往生,九品怎麼來的?你把這部經,不是叫你把它念熟,念熟是第一步,要把它做到。這裡面佛給我們的教訓,我們統統要把它兌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做到,處事待人接物要做到。你能夠百分之百的做到,你上品上生;你能夠做到百分之九十,你上品中生;你做到百分之八十,你上品下生。這樣依次往下降,下品下生,至少你要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天天念這句阿彌陀佛,古人講你念佛的功夫,念到說風吹不透、雨打不濕也枉然,也不能往生,所以古人譏笑念佛人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問題在哪裡?你只會念,你一點都沒有做到。這個要緊,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去做。
『和顏愛語』,我見到別人,我板著面孔,這個不行,這人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笑眯眯的,沒有板著面孔的。經上在這裡教給我們的「愛語」,說出言語的時候人家喜歡聽,言語音聲絕不粗暴,決定不是無意義的言語,戲論的言語沒有,言語一定有利益眾生的。對他有利益,有利益還要柔和,這個我們要做到。所以佛門,你看正規的寺廟,你們到大陸去看看,大陸的寺廟那是正規的,你一到寺院,進山門第一個就看到天王殿,天王殿裡第一個見到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教你什麼?就是教你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彌勒菩薩塑的是布袋和尚像,笑眯眯的。我們通常看到彌勒菩薩身上塑了好幾個小孩,有五個、有六個。五個代表什麼?五欲:財、色、名、食、睡。六個小孩代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雖然為五欲六塵圍繞,心地清淨,不受干擾,在五欲六塵裡面修清淨心。所以心量大,能包容,不與人計較,對待任何人都笑面迎人。所以彌勒菩薩像放在佛門裡面,第一個讓人見到的,就是教學佛,要什麼樣的態度才能學佛?要有肚量能容人,見人要生歡喜相。生平等心,呈喜悅相,才有資格入佛門。如果你氣量很小,不能容人,見到人面孔板著的,這個人沒有資格入佛門。它代表這個意義。所以佛門的寺院,拿今天的話來講是什麼?佛教博物館。這一點都沒有錯!裡面所展示的,都是啟發人心的。每一尊佛菩薩,他代表很深的意義,像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地藏菩薩代表孝親尊師,釋迦牟尼佛代表仁慈清淨,阿彌陀佛代表無量覺,都有它的教育意義在裡頭,那不是神像。你要明瞭這個意義,寺廟去參觀,你就法喜充滿了。參觀一遍,那就是真實的修行。很可惜,我們現在對於佛法真正的教義都不了解,都把這些佛菩薩像看作神明,所表現的,迷信!迷信的果報都是在三惡道,他要不迷,他怎麼會到三惡道去?出家人會墮惡道嗎?出家人墮得更多,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為什麼會墮地獄?迷信,迷了就墮三惡道,覺悟了才能超越輪迴。
這是教給我們要和顏愛語。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努力來學習。經不是念完就算了、講完就算了,要去做到。我們天天念這部經,天天拿這個經文對照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有沒有做到的?這個沒有做到,趕緊要去做到;已經做到了生歡喜心,這一句我做到了,這個地方我做到了,這才叫做修行,這部經念得才有用處。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才不要聽,連我都不要聽,佛菩薩要聽嗎?所以展開經卷就是修行,希望同修們要知道這一點。
『勸諭策進』,這個是對自對他。對自己,勸自己要求進步,要認真的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諭」是講給別人聽,勸勉別人,自利利他。下面這兩句,這是修行的大根大本。『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三寶」是佛、法、僧。此地講的三寶是講住持三寶,不是講的自性三寶。對住持三寶為什麼要恭敬?它有很大的功德。如果沒有住持三寶,我們怎麼會知道自己有自性三寶?如果沒有住持三寶,我們的自性三寶會忘得乾乾淨淨。所以你家裡供了佛像,你一看到佛就想到我要覺悟,覺而不迷。它在提醒你,它時時刻刻在提醒你覺而不迷,這是供養佛最大的功德。哪有這麼一個好人常常來提醒你?不可能的事情。用佛像來提醒自己。經典是法寶,天天要念,所以經典不必念很多,這一部經典你要真正能做到,你就上品上生。你再搞多,貪多嚼不爛,你會把你自己搞亂掉。你就依照這部經來修行,決定沒有錯。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所有法門,最後歸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所以我們選擇只要選一門,一經通則一切經通。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諸佛的佛法統統得到,一樣也不會失掉。所以法寶,一生只選擇一門,你就對了。你搞多了,那就是從前清涼大師講的,你決定增長邪見,你得不到清淨心,你不能做到一心不亂。一個法門才可以達到一心不亂,搞個三、四門的時候,一心不亂這一生沒指望了。不但一心不亂沒指望,連清淨心都不能成就,這個損失就太大了。僧寶是出家人。見到出家人,你不管他是持戒、犯戒、破戒,一概不要理會,為什麼?那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一見到他,馬上就想到我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想我自己,這個功德就大了。一見到出家人,我就想到六和敬,僧是代表和合、代表清淨。如果我見不到,我就忘掉了,一見到就提醒自己,所以這個功德非常非常之大。他常常提醒我,我們對他一定要恭敬,意義在這個地方。六和敬,如果用在你一家,你這個家庭必定興旺;如果用在你的公司行號,你的公司行號決定發達;如果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修六和敬,這個國家一定富強康樂。是要去做的。
「奉事師長」,師長很清苦。這講過去,真正是傳道、解惑、授業,這是老師的責任。他的生活清苦,學生要不供養他,他勢必要為生活去經營、去操心;為生活經營操心,他就不能專心教學,就不能專心讀書。我們希望他專心讀書,專心來教學,因此對於他生活上必須要照顧。一個有學問的人,他的生活不會奢侈,都是過一種很清淡的生活,並不需要多少,讓他自己身心能夠安穩,專心的來教導一方。所以師長一定要奉事,你不奉事他,他只好離開這個地方,到別的地方去了。哪個地方有人照顧他,他就會在那裡教化一方,這個是一點都不假的。如果他不到別的地方去,那他只好去做生意、做買賣,或者去做別的工作去了,他不能教書了,不能專心教學,這是一個地方上莫大的損失。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這個就是《維摩經》上所講的「直心是道場」,培養我們真誠之心。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真心、用至誠心,絕對沒有諂偽,沒有委曲婉轉,這是修道的大根大本,也是菩提心的本體,菩提心的本體是直心、是至誠心,這一句就是直心跟至誠心。到這地方是一個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