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一次宣講)—衣食自在的極樂世界 (第四十九集) 1987/10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49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二面,第六行:
【超世希有第十八】
章題裡面的『世』不僅僅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實際上包含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是西方極樂世界超越一切諸佛剎土,所以真正是稀有。請看經文:
【彼極樂國。所有眾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但因順餘方俗。故有天人之名。】
這一段我們要特別的注意,它與四十八願裡頭阿彌陀佛的本願完全相應。西方世界是純一菩薩世界,西方世界裡面的人,相貌、形色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兩樣,為什麼經上還要說阿羅漢、天人?此地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說阿羅漢、說天人,是順其他世界的說法,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沒有這種稱呼,那個地方是一真法界。如果西方世界真的有阿羅漢、有天人,在理事上都講不通。為什麼?我們知道淨土之起源是在《華嚴》,釋迦牟尼佛最初講《華嚴經》在示現成道之後,二七日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會上,在末後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普賢菩薩勸那些人求生淨土,那些人是什麼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不是阿羅漢,也不是天人。何況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有資格入華藏法界的,最低限度都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這麼高的地位,所以華藏世界裡面沒有聲聞、沒有緣覺、沒有天人。華藏世界這些菩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阿羅漢、有天人,你想想看,他不是退轉了?哪有這個道理!只有說他去往生,那個往生的地方一定比他自己這個地方還要殊勝,換句話說絕對不會平等,平等那何必去?沒有必要。只有那個世界比我們這個世界還要超過,這才有價值去,於事於理才講得通。
西方世界真的是超越了華藏世界,為什麼?華藏世界裡面沒有說這裡面所有的菩薩『容色微妙,超世希有,咸同一類,無差別相』,沒有,華藏世界裡沒有;換句話說,還是有差別。你看十住就比不上十行,十行就比不上十迴向,十迴向比不上十地,它這四十一個階級清清楚楚,不是咸同一類。西方極樂世界妙,妙在所有的眾生生到那裡去,就是帶業往生,要比照他方世界來說,他是人天的身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樣子跟佛一樣。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面貌統統相同,前面說過,個子也一樣高,沒有說哪個長得特殊一點,統統是一樣的(前面講四十八願跟諸位說過)。佛為什麼要發這個願?實在是真正大慈大悲。就是因為十方世界的眾生由於業不相同,所以報就不相同。自己身體強壯、面貌好的,往往就生驕慢之心,驕傲;身體衰弱、相貌不好的人就常常生自卑感,起煩惱。所以阿彌陀佛說他的世界統統一樣,也不會有傲慢,也不會有自卑感。這個好,一律平等,所以那個世界是清淨平等的世界,這個真是『超世希有』,這是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沒有這個現象,真正是「超世希有」。
這種現象實在講,完全是阿彌陀佛神力的加持,是他累劫修持的功德、智慧、福報加給我們,這才能得到,這是佛力。自力,實在講也是一樣,等覺菩薩往生也是信願持名,用這個方法;我們現在雖然是博地凡夫,還是用的信願持名。所以在方法上來講,我們無異於等覺菩薩,無異於華藏世界求生西方的那些菩薩們。我們依據的理論、依據的方法相同,這就是業報相同,所以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的得到佛力的加持,所以才有如此的殊勝,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因為從前實在講,我們對大經了解得不夠,所以許許多多講到西方極樂世界,大多數都能夠肯定西方世界沒有三惡道,但是還有人天兩道;六道沒有,它有人天兩道。現在我們才真正搞清楚,不但六道沒有,二乘也沒有;不但二乘沒有,權教菩薩也沒有,這個稀有,實實在在是稀有。所以經文裡頭「咸同一類」,注重這個「一」,這個一就是真實平等的一真法界。可是諸佛往往說法隨著十方世界的情況說天人、說聲聞、說阿羅漢,都是隨他方世界而說的。隨俗而說,這裡頭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他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往生,佛就常說人,你沒到極樂世界以前,你是娑婆世界的人,是這個意思,不是講到他那裡以後,這是一種隨俗的說法。第二種隨俗的說法是講斷證,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我們的福德莊嚴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跟佛差不多,沒有兩樣,享受沒兩樣,可是斷證的功夫的確不一樣,我們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斷。從這一方面,比照他方世界的說法,那你是人天。你在那邊修行,修行一個階段,你把見思煩惱斷了,比照他方的說法,你證了阿羅漢,他方世界阿羅漢的名字,是這麼個意思。所以說聲聞、阿羅漢、天人之名,要曉得,西方世界確確實實沒有這些名稱、沒有這些事實。這個真正是難得,即身成佛,當生成就,唯獨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真的,真實不虛。
下面一段是佛從比喻上說,加深我們的認識。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苦乞人。】
舉個比喻,我們世間貧賤的、要飯的乞丐,這麼一個人。
【在帝王邊。面貌形狀寧可類乎。】
一個乞丐跟一個帝王,兩個站在一起,他們的福德莊嚴像不像同類?我們一看就曉得差得太遠了。帝王的相跟我們一般人的相決定不一樣,面貌決定不相同。我們在台灣這麼多年來,諸位如果要仔細留意一下看,老總統的相貌是帝王相,福德大。你看他的相貌,其他的人跟他比,沒有一個人能比他。他的相貌在我們中國相書裡講五大,他的五官比別人大一倍,眼耳口鼻都比普通人大一倍,人跟他在一塊站,確實不一樣,他自然的端正莊嚴,他不是裝出來的,自自然然的。所以那是真正有福德之人,這是不能比,沒法子比。不要說乞丐跟帝王比,乞丐跟一個富貴人比,都沒法子相比。
【帝王若比轉輪聖王。則為鄙陋。猶彼乞人。】
再比較,普通一般的帝王,一個小國家的帝王,要跟轉輪聖王比。轉輪聖王我們現在這個世間沒有,什麼樣的王才是轉輪聖王?統御全世界的國王,這個才叫轉輪聖王。在佛法裡講,轉輪聖王有四種,這是最小的一種,他是一四天下,四天下他只管一個,所謂是東南西北四大洲。換句話說,要管四個星球以上的就是大的轉輪聖王,叫金輪聖王。這個就是我們今天講星系裡面的國王,也是外教裡面講的天神,管一個星系的;佛經裡面講就是一個太陽系,一個日月所照的四大部洲,一個太陽系裡面的王,這叫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有一個最殊勝了不起的寶物叫輪寶,所以稱為轉輪聖王。輪寶實在講就是他的交通工具,我們現在所講的飛碟大概就是這個東西。它的速度快,它能夠在一天,從早到晚十二個小時,它把太陽系已經每個地方都走遍。他必須有這個能力才能統治,否則的話他沒法子統治,所以他有輪寶。輪寶一方面是交通工具,一方面也是他的武器。所以世間國王比不上轉輪聖王,世間國王跟轉輪聖王站在一起,就像乞丐站在國王的旁邊一樣。
【轉輪聖王。威相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復醜劣。】
轉輪聖王福報大,了不起,可是要跟忉利天王(我們中國人稱之玉皇大帝,忉利天王就是玉皇大帝),這兩個也不能比,也就像乞丐在帝王邊一樣,沒法子比。我們中國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他了不起,往上面一比就不行,差遠了。
【假令帝釋。】
『帝釋』就是忉利天王,也叫做帝釋天王。
【比第六天。】
欲界的第六層天,他化自在天王。要跟他化自在天王一比較:
【雖百千倍。不相類也。】
沒法子,比不上他化自在天王。這個是忉利天主跟他化自在天王簡直沒法子比,百千倍都『不相類也』。可是:
【第六天王。若比極樂國中。菩薩聲聞。光顏容色。雖萬億倍。不相及逮。】
用這個方法層層比較,才曉得極樂世界那邊人相貌之好,否則沒法子說出來,說了我們也沒法子體會。這一層一層比較,大概能夠體會到一點點。你就想到極樂世界天人之莊嚴,我們無法想像。我們今天塑造佛像,怎麼樣造也造不出來。說這些話與我們自己關係非常的密切,為什麼?因為我們大家不久都要到那裡去,所以說的都是自己,都不是別人。你們想想看,那些外道要生天,天人怎麼能比?不能比!何況這些外道,很多的宗教家他們生的那個天是忉利天。忉利天比第六天都比不上,第六天比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差遠了,不能比。所以那些宗教徒們沒福,沒有讀過這部經,要讀過之後他才不想到忉利天去,沒有一個不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諸位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身微妙,幾乎跟佛相等。
【所處宮殿。】
這是說他住的地方,生活環境。
【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
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可以說欲界福報最大的是他化自在天。第五天叫化樂天,他的一切受用,他想要住的地方,要的衣服、飲食、種種這些臥具,他要自己變化;他會變,他自己變化。第六天自己不要變化,需要什麼,第五天變化來供養他、來送給他,他自己不要變化,你看他多樂。西方極樂世界你需要什麼,只要動個念頭,這個東西就立刻現前,不必要自己變化。這都從哪裡來的?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阿彌陀佛供養的。像第六天的供養是第五天供養他的,第五天多大的智慧、神通、德能?比起阿彌陀佛差太遠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受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佛來供養你,佛都要修福。我們現在有很多觀念上的錯誤,就是一出家就覺得很了不起,要接受別人的供養,不肯修福,這很大錯誤。你看看《釋迦譜》、《釋迦牟尼佛傳記》,佛當年在世也是每天出去托缽。弟子出去托缽,沒有說是弟子代佛托缽,沒有的。佛自己托缽,佛的缽也不會叫人家來拿著,他還是自己手上拿著。遇到年歲大的人,或者身上背著很重的東西,佛馬上接過來替他背;老太太穿針,年歲大了眼花,佛接過來替她穿針。這個傳記上都有。現在人的福報比佛都大,這個不得了!阿彌陀佛,這個經上講,十方諸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阿彌陀佛一樣要供養一切眾生。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阿彌陀佛個個供養。所以人家從初發心到成佛,天天在修福,他的福報無量無邊,永遠沒有止境,天天在修。我們這一點點福報,就把它當作不得了的事情,拚命在享,享到後來就沒有了,沒有福就要墮三途。所以這個觀念是很大的錯誤,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改過來。這是比喻那邊的生活,一切有人供養,不要自己操一點心。
【至於威德。階位。】
威神、德能、階級、地位。階級是圓教普賢菩薩,這在整個佛法裡是無比的殊勝。你看《華嚴經》上,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不聞普賢法,決定不是圓頓根性。圓頓根性要聞普賢法,那個地方的階級是圓頓普賢菩薩。地位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而且在西方極樂世界,地位只有往上升,絕對沒有退轉,那個世界圓證三不退。去了不要怕地位很低,他們是位位交參、行行相融。這個也是希有超世,別的世界沒有這個情形。別的世界,他的地位界限很清楚,不是同一個階級是見不到的、遇不到的,能夠遇到一定是同一個階級。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如此,初信位的菩薩跟等覺菩薩在一起,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所謂是難信之法,不但一般人難信,給諸位說,最難信的還不是一般普通人,什麼人難信?菩薩難信,不是修行這個法門的菩薩他不相信。難信不是講不學佛的人難信,是講學佛的人難信。你去看大藏經,愈看愈不相信,為什麼?大藏經裡沒這個說法,這個境界簡直不合道理。所以愈是研究教理就愈不相信;不研究教理,你跟他講,他馬上就相信了。教理明瞭,不相信,千經萬論都沒有這個講法,怎麼忽然你這個經典是這個講法?他覺得很奇怪,難以接受。
我們初學的同修聽到這個法門,肯相信、能夠接受,這不可思議,真是經上講的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了,你才能遇到這部經典,你才會相信,你才會依教奉行。尤其是夏蓮居居士會集的這個本子。我曾經交代幾個同修,把這個本子跟五種原譯本仔細去對照一下,夏蓮居會集的本子有沒有改動一個字?結果他們仔細翻了之後來告訴我,真的一個字沒有改動。這就沒話說了。從前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彭際清的節本、魏源的會集本,都曾經把裡面的字用自己的意思改動。你改動一個字,後來的人就不服氣,說你私自改經。所以印光法師極力反對,《文鈔》裡頭都有說,極力反對。但是印光大師沒有見過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是老法師圓寂以後才編出來的。印光法師要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不會反對,為什麼?沒有理由反對,他裡頭確實一個字沒有更動,字字都是原譯的經文。實在講,夏老居士也是因為不滿意從前人所譯的,所以他重新再整理。這是梅光羲居士稱為《無量壽經》最好的本子,九種本子裡面最好的本子。真的,梅光羲居士在序文裡面所讚歎的一點都不過分,一絲毫誇張都沒有,他的讚歎是恰到好處。這個難得!我們今天能遇到這個本子。為了怕人家懷疑、怕人家不相信,我們才把九種本子統統印出來,你自己看好了,然後你自己就明瞭、就恍然大悟。真正明白這個版本,才知道它的珍貴,才知道我們自己福報不可思議,自古以來沒有人能夠遇到這麼好的本子。這是希望同修們一定要珍惜。
【神通變化。一切天人。不可為比。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這個講『一切天人』是指他方世界,沒有法子能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相比。後面就是這一章的總結。佛叫著:
【阿難應知。無量壽佛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不但無法稱說,連想都想不到,不可思不可議,『議』是議論。這是讚歎這個世界稀有超越到了極處。我們再看底下一章:
【受用具足第十九】
【復次極樂世界。所有眾生。或已生。或現生。或當生。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形貌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受用種種。一切豐足。】
這一段一開頭告訴我們,跟《彌陀經》上講的一樣,《彌陀經》上說得簡略。『已生』是已經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現生』是現在往生的人,『當生』是將來往生的人;現在還沒去,但是決定往生,這才能叫當生。諸位如果將淨土五經從頭到尾念過幾遍,我相信這一生往生淨土的信心你決定具足,你不會懷疑。這個不需要什麼感應,不需要你跟阿彌陀佛見了面,阿彌陀佛允許你,不是的。你能夠把這部經多念幾遍,就等於你跟阿彌陀佛見了面定好期約;你要不肯認真的念就沒法子,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一無所知。所以修行,如果你的目標果然是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要依教奉行,要放下萬緣。放下,諸位要記住,不是在事上放下,不是說從今天起我就念阿彌陀佛,我班也不要上、我工作也不要做,在家裡飯也不要燒,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放下是講你心裡頭的牽掛、妄想放下,不要想過去,也不要想未來;明天的事情,明天還沒到,想它幹什麼?把這些東西放下,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只牽掛阿彌陀佛,只念西方極樂世界,這就行了。
經,頂多你念淨土五經就夠了。有很多人,我們常常勸他學佛,他不敢學,他說佛的經典太多,一看嚇到了。他說基督教的《聖經》不多,就那麼一本,很好,他就學那個。現在我們編的淨土五經比《聖經》少多了,還少!這一本就夠了,我們經就這一本,你這一生就學這一本經就行了、就夠了。甚至於你說這一本還太多,那一本裡頭多少種,你在那一本裡頭選一種就保證你成就,決定不落空。可是這個經要怎麼學?要多念。多念是什麼?多念就是修定,我們這個法門裡頭講的一心不亂,念經就是修一心不亂。心裡面有妄念的時候趕緊念經,念經妄念就沒有了,用這個方法來修一心不亂。心真正清淨了、真正不亂,經也不必要念,一句佛號就得力。我們今天念佛號為什麼不得力?因為是用亂心念。不是一心稱念,是亂心稱念,所以這個佛號不得力。由此可知,初學的人要用一段時間去念經,因為念經比這一句佛號容易攝心。我們煩惱太重,這一句佛號不能夠把煩惱壓住,控制不了煩惱,但是讀經容易,經長、經文連貫,所以妄念不容易起來,用這個方法。古人的例子是用五年,這個方法要用五年,這個心才真正得到清淨。現在我們講三年是已經打了很大的折扣,打了六折,如果三年的功夫都不肯下,換句話說,你學佛沒有基礎、沒有根柢,你想成就很難!所以我最近常常在講席當中跟諸位提示,因為想到從前李老師的教誨,愈想是愈有道理。今天看看,如果不走古人的路子,我們這一生縱然成功,很有限,即使成功也是僥倖成功,不是真實的成就。那就是要學佛,從今天起從頭學起,昨天以前所學的都不能作數,要從頭學起。從頭學起,一門深入;你同時搞兩本經、三本經,那叫胡鬧,你不會有成就。古聖先賢的成就統統用這個方法。我們今天人是自作聰明,白費了精神。白費精神還算不了什麼,光陰浪費太可惜了!到你覺悟的那一天,年歲也老了,那個時候再學來不及了。求學一定要在年輕,三十歲以前還可以,四十歲以上很難,已經是沒有法子。一定要把握寶貴的光陰。
已經生的、現在生的,或者我們將來去到極樂世界,也是在當生這一句裡。『皆得如是諸妙色身』,像經上所講的,這個身相的莊嚴你統統得到。『形貌端嚴』,端正莊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這些靠我們自己修太難了!所以這個也是難信之法,生死凡夫業障那麼重,天天造罪業,怎麼念個幾年佛得這麼大的福報?當然叫人不相信。為什麼?這個福報不是自己修的。從哪裡來的?阿彌陀佛的福報,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要靠自己修,決定不可能的事情,佛力加持。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阿彌陀佛加持的。所以阿彌陀佛有多大的福德,你就有多大的福德。好像人投胎,一下子投生到帝王之家,一出生他就是王太子的身分,國王有多大的福報,他就有多大的福報。這個福報不是他修來的,是他父母、祖宗給他的。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享受阿彌陀佛的福報,這個不得了!佛力加持,智慧、神通也不可思議。
前面願文裡頭說過,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凡是去往生的,皆是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要記住。極樂世界的人數,沒有人能夠算得清的,多少的人個個都是這樣大的能力。所以我們今天在這裡一會,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在這裡說這些話,他們聽得清清楚楚;我們心裡動個念頭,他們都知道;我們在這裡發真正的心求往生,哪有不能去的道理!所以這部經真正要是熟透了,真正是依教奉行的人,心裡面決定不會起個妄念。起個妄念,要曉得,西方世界那麼多人都知道,自己很難為情。不但不敢做壞事,一個壞念頭都不敢起,起了你想想看,怎麼能對得起阿彌陀佛?不是他不知道,他知道,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多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瞞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容易,瞞不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這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你自自然然就收斂,自自然然就謹慎。
【受用種種。一切豐足。宮殿。服飾。香花。幡蓋。莊嚴之具。隨意所須。悉皆如念。】
不管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你的念頭一動,變化所作。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經營,你不必操心去營求,用不著。想要什麼,這些東西就會現前,一切受用如你念頭的變化。下面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細說說不盡。
【若欲食時。】
我們想到要吃飯,你只動這一個念頭,我們想吃,吃飯的時間到了,想吃飯了。
【七寶缽器。】
『缽器』就是現在講的餐具。所以大家不要看到呆呆板板的,一定是出家人用的缽。我不喜歡缽,我要很美麗的盤子、碟子,統統一樣變。它要是變不出來,西方極樂世界我就不去,它不能隨心所欲。所以諸位要知道,不要死在文字裡面。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餐具,喜歡什麼樣子就變什麼樣子;喜歡什麼質料,它就是什麼質料。
【自然在前。】
這些餐具自自然然擺在你面前,也沒有人送來,你也不要去取,自然就在面前。
【百味飲食。自然盈滿。】
而且餐具裡面所盛的菜餚,樣樣都合你自己意思,都是自己變化所作,樣樣合意。
【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這個事情實在講是哪些人去?就是我們去往生的。為什麼?我們每天都有吃飯,有這個習氣、有這個習慣,到時候,怎麼這麼久還沒吃飯?它就現前了。功夫高一點的人就沒有。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色界以上飲食就沒有了,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種都不要了,欲界才有,欲界才有財色名食睡(它這個色是指男女之色),色界天人都沒有,他不需要吃,禪悅為食,他不要吃飯。難道西方極樂世界還不如色界天?當然是超過太多太多,色界天不能跟它相比。而是欲界這些眾生,也就是我們講六道裡面的欲界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生生世世有這個習慣、有這個習氣,他那個時候一想,自然就現前,隨你念頭變化。可是一變化現前的時候,他馬上又覺悟,我到西方極樂世界,我是菩薩,怎麼還要吃?所以不需要吃。實實在在沒有人吃東西的,一看到這個就飽了,一看到就不需要。『但見色聞香』,他就夠了,不需要了,真的用不著動筷子,也用不著動口,他就色力增長,精神體力馬上就恢復,一見到就恢復了。他一想起來,我實在無此必要。可見得極樂世界沒有一樁事情不是隨心所欲,隨心在變化。『無所味著』,不著相,六根在六塵裡面不染著,永遠清淨。如果什麼時候想起來了它又現,這個境界又會現前;不需要,它就沒有,自然就化去。
這在現代的科學理論上是講得通的,但是不曉得怎麼個變化,就是科學家所講的能與質的轉變。他不需要,就把這些化成能量,沒有了;需要的時候將能量變成物質,自己來受用。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有這個能力,用他的心念來將這個能量變成物質,物質變成能量。他不必用機器,他用自己的念力、心力來轉變外面的境界,這是境隨心轉。所以我們講科學,西方極樂世界真正是科學發展到最尖端、最圓滿。我們現在科學家天天在想還想不出來,理上是沒有問題,可是怎樣事上做到,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想到一點點,還不是想好事情,去幹壞事,造成原子彈,原子彈就是把物質釋放成能量,就從這個原理上發明的。如果能夠發明到像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吃什麼、想用什麼,馬上就變現,這個世界就太平了,大家再不會打仗、不會有爭奪,想要什麼變什麼,一切受用隨心所欲、隨念變化。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從前的人相信真難,不容易。我們現在人相信比從前人要容易,現在有很多科學的證據,即使我們現在世界上做不到,但是我們相信理論上講得通,只是我們科學還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真正發展到這個階段確實是如此。所以現在人能夠相信,尤其是科學家,他要念了這個東西,那真是毫無疑問的他能夠接受。可惜的緣不足,這些經典沒有能夠翻譯到外國去,還沒有外國的本子。
【復有眾寶妙衣。冠帶。瓔珞。】
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服飾,服裝上的裝飾,冠帶、瓔珞都是裝飾品。
【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
就是你想穿什麼樣的衣服,這衣服已經在身上了,質料、款式都很合自己的意思。不想要,不想要衣服就沒有了。所以你這個衣服用不著去設計,用不著去買料子,用不著去裁縫,穿髒了也用不著洗,那個地方的衣服一塵不染,永遠是新的。我們即使在這個世間作個人,縱然你生活非常富裕也很苦。你看每天穿衣服脫衣服就很苦,它那裡穿衣服脫衣服都不需要;你每天吃飯,一口一口吃也很辛苦,他們那邊不需要,眼睛一看、一聞到香味就飽了,你看這個多自在!這個地方怎麼能不去?不去,真是李老師講的「非愚即狂」,你不是愚人就是狂妄。這麼好的地方到哪裡去找?但是真有,你要是把握著這個機緣,好好的用幾年功夫就真的去得成。這是講的衣。衣食住行,生活必須的條件。
【所居舍宅。稱其形色。寶網彌覆。懸諸寶鈴。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
這是講住,居住的環境那就更美妙了。『稱其形色』,「形」是形狀,「色」是色彩。稱什麼?稱你的心願。你住的房子,想什麼樣的形狀,它就變什麼樣的形狀;想什麼樣的顏色,它就現什麼樣的顏色,隨心所欲。有的人喜歡住華麗的宮殿,有的人喜歡住小茅蓬,各有各的味道,沒有一樣不隨心所欲。
下面是講宮殿的裝飾。『寶網』,這是講宮殿上蓋覆的羅網。這個羅網是七寶製成的,網孔與網孔之間懸寶鈴,就像我們這邊的風鈴一樣,懸著寶鈴。還有一些『奇妙珍異』,那是我們無法子說的,也無法想像。為什麼?那些寶物是我們這個世間沒有的,佛縱然說出來,我們也想像不到,這個世界沒有。『周遍校飾』,「校」是比較、較量;「飾」是裝飾,裝飾在宮殿。底下兩句是形容詞,『光色晃曜』,極色之寶,『盡極嚴麗』,莊嚴美麗。
【樓觀欄楯。堂宇房閣。廣狹方圓。或大或小。或在虛空。或在平地。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應念現前。無不具足。】
末後這兩句話要緊。都不需要經營,不需要建造的。這裡給我們講的衣食住,真的,一切世界都不能跟它相比,沒有一樣不是稱心如意。而且這一切物質的享受是隨心所欲、隨念變化,絕不是固定的。有很多人常常要換新花樣,房子住個兩年就住厭了,要去換一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喜歡這個樣子,立刻就變,隨心所欲,立刻就變。換句話說,沒有不稱心願的時候,這個才叫做極樂世界。再看下面一章。
【德風華雨】
這是說這個世界的境觀。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這是講日常生活當中的享受。『每於食時』,這是說有一定的時候,像我們這個世間通常是一日三餐,一天就三次。它那邊有風,但是不是大風,沒有颱風,不會造成災害的,這個風吹起來的時候非常的輕軟舒適,風吹到羅網以及吹到寶樹都會發出音聲。為什麼?羅網本身是七寶,何況羅網當中還有許許多多的寶鈴,風一吹動,鈴就發音聲。樹是寶樹,風一吹樹,樹葉一相碰,就像風鈴一樣會發出非常美妙的音聲,就像我們這邊所講的交響樂一樣。所以這個樂是自然的,非常的美妙。不但音聲美妙,更不思議的,它能說法。『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這一句是演說二乘法。為什麼會演說二乘法?我們就會明瞭,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必定有很多小乘人,聲聞、緣覺聽到這個法門,聽到之後捨棄他本修行,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樣去往生的。這一類人,因為他修學小乘的時間太長,小乘的習氣很深,雖然到西方極樂世界,常常想到他自己從前的修學。阿彌陀佛不違背他的意思,這個就是非常非常的偉大,很了不起,他能夠順著你的習氣,依然給你講小乘法。這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屬於漸修。當然他也是圓證三不退,他也是慢慢進步往上升,他升的速度就慢,沒有圓頓根性的人升得快,因為他老是想到他自己的本學,這個就很麻煩。同樣的道理,我們現在有很多修念佛法門的人,但是他在過去學過其他法門,而且在其他法門上用了很多的時間,下了很多的功力,印象非常深,阿賴耶識裡這些種子很強,雖然念佛,常常想到別的經上怎麼說的,那個論上怎麼說的,他會想到這些。這些東西在我們修學裡面叫夾雜,對於提升自己品位、境界是很不利的,因為他功夫夾雜,他不純、他不專。
所以真正修學,什麼樣的人才是佛祖最得意、最歡喜教導的學生?就是他今天剛剛發心,以前學過佛嗎?沒有學過。經,有沒有聽過?沒有聽過;有沒有看過?沒有看過。這個學生了不起。為什麼?他腦子裡空空洞洞的,什麼都沒有,一開始就把阿彌陀佛裝進去,將來滿腦子的阿彌陀佛,這樣他的成就快、成就高,不夾雜!這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這種人難找。現代人一學佛到處聽,什麼都要看,什麼都要去接觸、去嘗試一下,結果是一腦袋的漿糊,那個就很難,沒有法子,這個昏亂的現象真的洗都洗不乾淨。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古時候的教學是對的,我們現在的教學錯了。整個大乘佛法,尤其是淨土法門,求的是什麼?清淨心,一心不亂。把我們這個觀念思想擾亂了,這個法門就是錯誤的。所以大家不要以為四弘誓願裡還有「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這樣講法不是牴觸了嗎?沒牴觸,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叫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學,不是在此地學;你在此地學,你學不成功的。所以十大願王、四弘誓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你要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四弘誓願、十大願王都不能圓滿。由此可知,佛沒有說錯話,我們自己把佛的話錯解了,絕對不是現在博學多聞。
我們中國古時候,祖師大德的教學是五年專修一門,五年之後才開始准許你博學多聞。但是五年是一個階段,老師是不是准許你還不一定。為什麼?如果這五年修學你不及格,老師還是不開放。所以你看看我們中國佛教史,大藏經裡面史傳部,你看看《高僧傳》、《居士傳》、各宗的語錄,你去看看有許多人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能出師,不能離開老師。不能出師,還是學那一門,他還是沒有能力去博學多聞;這個博學多聞就是講參學,沒有能力參學。現代人不得了,一開始學佛,馬上就參學去了,這把佛法基本教學的方法完全違背了,觀念上錯了,所以你不能成就。從前人參學,參訪一個善知識,自己就證果;自己沒有證得,那你那個參是白參。你們今天參訪善知識,有沒有像善財童子一樣,每參訪一個,你的果位就升高一層?你看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德雲比丘,馬上就證圓教初住菩薩位;五十三位善知識統統參訪完,他成佛了。那才叫參學!我們今天出去參學得到什麼?清涼大師說得很好,所得到的是增長邪見。你不去參學還好,不增長邪見;出去參學,增長邪見。由此可知,學佛根基是多麼重要。這個根基至少三年、五年,你要把心定下來,然後功夫才能夠得力。不管修哪個法門,不能離開這個原則,離開這個原則,決定不能成就,這是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記住的。我們今天回頭還不晚,不要再去搞別的東西,一門深入,把心定下來,把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放下。學佛沒有別的訣竅,就是學個老實,不僥倖、不投機取巧、不要面子(面子害死人),不要跟人家爭強爭勝。古德教給我們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好,能夠真實減少自己的過失,這就是進步,這就是成就。
所以先演說的是二乘,應機說法。『諸波羅蜜』,這個就是大乘。後面還會講到,你想聽什麼法,你所聽的就是你心裡面所希望的。想聽《華嚴經》,風吹寶樹、寶鈴,演奏的法音就是講《華嚴經》;想聽《法華經》,那就是講的《法華經》。想聽什麼它就是演奏的什麼;如果不想聽,雖然有天耳,他也聽不見。『流布萬種溫雅德香』,西方極樂世界,大家不要忘了,那個世界是香光莊嚴,所以香氣普薰大千世界;不僅普薰大千,普薰十方世界。你們諸位修行,如果修到有感應、心清淨了,你身上會有香。這個香從哪裡來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寶香與你相應。這也是看自己功夫有沒有成就。『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塵勞、垢習」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無明煩惱,聞到這個香就能夠斷煩惱,就能夠破無明。
【風觸其身。安和調適。猶如比丘得滅盡定。】
佛在此地用個比喻,這個比喻只有阿羅漢才曉得。因為阿羅漢得了滅盡定,得滅盡定那個快樂只有他知道,但是我們不曉得,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不知道。當然這種快樂超過三界六道,縱然是色界天、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的快樂,都比不上阿羅漢,他的見思煩惱斷掉了。雖然很難體會,如果我們很細心、很冷靜,也能夠稍稍體會到一些。人在一切憂慮煩惱都沒有,的確是很快樂,苦就苦在有憂慮、有煩惱、有妄念,這個地方統統沒有,永遠斷掉了。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風一吹你就入這個境界。所以他怎麼會退轉?不可能退轉,所有一切境緣都是幫助你成就你的道業,幫助你證得無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