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一次宣講)—諸佛如來皆共稱讚  (第五十四集)  198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2-001-0054

  第五十面,第七行第二句看起。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這一章是講「往生正因」,所以對我們修學可以說是重要的指導原則。前面兩章是上輩因緣與中輩的因緣,這第三段就是下三品的因緣。在第二章我們看到,雖然不能夠大精進禪定,可是一定要受持經戒,也就是要讀經,要持戒。特別給我們提出十善法,十善業。十善業非常重要,決定不能夠疏忽。可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是不能夠提高警覺,往往無意當中就會毀犯,所以持戒一定要高度的警覺心。

  現代這社會人心跟古時候不一樣。古時候可以說從小接受過多多少少德育的訓練,以及社會風氣純樸,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現代人可以說從小就接受一種開放的思想,所以習氣就很深。從小培養出習氣,這個習氣就是十惡業的習氣。所以今天的確不知不覺會毀犯,因此障礙了我們的道業。我們念佛不要說一心不亂,就是功夫成片、清淨心都不容易現前,追究原因就是惡習氣太重。

  經上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的確非常的善巧,那就是教我們用念佛的方法,用思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方法。這個方法的確在所有法門裡面,實在講最容易、最穩當,也最方便,人人都能夠做得到。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就把它拉回到阿彌陀佛就行了。

  今天我們讀的第三章也不例外。這第三章是工作繁忙,實在上就是我們現代生活的寫實。『若多事物,不能離家』,現在人工作繁忙,生活的壓力很重,所以沒有時間『大修齋戒』,沒時間去修學。但是一定要具備下面的條件,這就是『一心清淨』,可見得這一句是關鍵的話。『有空閑時,端正身心』,這個意思就是說忙裡偷閒,要用這個方法來修。每天修行的時間無論多少,但是要用清淨心修。我們有一些同修修行很多年,總覺得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裡?心不清淨。就是念佛的時候,心裡面還想著有很多事情還沒有辦,還沒有處理,這樣念佛不行。當你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一天念半個鐘點佛,我這半個鐘點把什麼都放下,這樣半個鐘點很有效。決定不能是一面念佛,一面又想事情,這不可以。當你需要想事的時候,把佛號放下,你就專門去想事去;念佛的時候就專門念佛,把一切妄想放下。這樣子,事也做好了,佛也念好了。萬萬不可的是一面念佛,一面在想事情,這是錯誤的。所以修多少年,功夫不得力,這心不清淨。念佛的時候,心一定要清淨。

  平時是妄念很多,想靜靜不下來,這也是許多同修都有這麼一個現象。所以古德教我們在念佛之前念一卷《彌陀經》。念一卷《彌陀經》是什麼意思?是定心的、收心的,是這個意思。如果心清淨沒有雜念,這一卷《彌陀經》就可以不必念;如果心不清淨,念一卷經,心就定了。所以說念一遍《彌陀經》,念三遍《往生咒》,咒是密說,經是顯說,這樣修的是顯密圓融,是這個意思。蓮池大師他老人家提倡《彌陀經》念完之後念三遍《往生咒》。然後就念佛號,專持佛號。佛號念六個字可以,念四個字也可以,這佛號念得愈多愈好。這個地方教給我們幾個綱領,第一個就是要修行世善,就是世間的善法。我們修學的態度一定是「一心清淨」,「端正身心,絕欲去憂」,這就是把你的憂慮統統放下,這時候好修行了。

  『慈心精進』,這個慈心很重要,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所以一定要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間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尤其我們現在在亂世,現在這個世間世界大亂,隨時都有災難,都會遇到災難,慈心能夠免除一切災難。我們要想真正消災免難,要修慈悲心,這是比什麼都可靠,比什麼都靠得住。下面這是第一個教給我們的:

  【不當瞋怒。嫉妒。不得貪餮慳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

  這是一句。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要修行世間善法。世間善法很多,佛在此地舉幾個例子給我們說。舉了幾個例子,這就非常重要。第一個就勸我們不要輕易就發脾氣。佛門裡頭常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心裡一不高興,所有業障都現前了。所以你要消業障,第一個就不能發脾氣;你要發脾氣,你的業障只有增加,不會消除的。這是第一要戒除的。

  第二是『嫉妒』。瞋恚、嫉妒是與生俱來的煩惱,這個煩惱不是這一世學得來的,不是的,與生俱來的。你看那個小孩,甚至於很小,一、二歲,他沒有學過,他有嫉妒心、他有瞋恚心、他有貪心。你給他一塊糖的時候,兩個小孩在一塊你就看到了,一個多了,一個少了;一個有,一個沒有。他那麼小,他的貪瞋痴他都表現在面前,就會起現行。由此可知,這個煩惱不是學來的,是與生俱來的,一定要斷。

  底下這一句『不得貪餮慳惜』。所以這一個整句合起來,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佛告訴我們,不但我們不能夠瞋恚,而且要修忍辱,忍辱就是對治瞋恚的。心裡頭一定要曉得忍,忍是功德。你看《般若經》裡面常常教給我們,布施是修福,忍辱,你的福才不會失掉,才能夠保持得住。不能忍,是火燒功德林。什麼火?瞋恚之火,把你所修的功德都燒得乾乾淨淨。所以功德很難修。你要想你修了多少功德,想想什麼時候曾經發了個脾氣,到現在還沒發,你修積功德的時間累積就這麼長;發了脾氣以前的統統不算,統統燒掉了。你才曉得這功德之難修!

  為什麼要發脾氣?外面境界受不了。外面境界是什麼?魔境。因為魔見到你修積功德,他看到也是嫉妒受不了,就在那裡煽火,勸你發脾氣,勸你趕快燒、趕快燒。為什麼?你的功德唯有你自己能夠把它燒掉,別人對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他在那裡誘惑,你們就很聽話,他叫你燒你就燒,正中了魔的計,上了他的當。所以,聰明人自己曉得境界現前,他叫我燒,我偏偏不燒,這個功德才能保全。

  所以諸位要曉得,臨命終時如果發個脾氣,那完了,所有功德都光了。所以《飭終津梁》裡面講人過世的時候,為什麼八個小時不要去碰他,原因什麼?他雖然斷氣了,神識沒有離開,你一碰他,他難過,他會生瞋恚心,這是一生瞋恚心,這一生的功德都沒有了。為了這個原因,八個小時之內決定不能去碰他,不要去給他做惡緣,用意就在此地,所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

  不但不能嫉妒,我們反過來應該要修隨喜,十大願王裡面隨喜功德就是針對嫉妒的。嫉妒也是很重的煩惱,對於菩提道是一個很大的障礙。不但不嫉妒,而且要隨喜,成人之美。人家的好事情我們不嫉妒,我們還要盡心盡力幫助他,希望他成就。這個意念非常之好,這是培養自己的大慈大悲,培養自己的清淨平等心。不但我們不貪、不吝惜,我們反而修布施。布施就是對貪餮慳惜的,對治這個煩惱的。

  修布施,我們要盡心盡力去修,要用智慧心去修,不要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壞了。佛門裡頭雖然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就是教給我們要警惕。慈悲、方便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不能感情用事。如果感情的慈悲、方便,那就是禍害、下流,那個麻煩就大了。所以這個智慧非常重要。

  『不得中悔,不得狐疑。』這是講我們做事情的態度,事先要有充分的理解,要有充分的準備,所以臨事才不後悔(中悔就是後悔)、不懷疑。我們學佛也是如此,譬如我們選擇這個法門,法門選擇定了,決定不後悔,決定不懷疑,一心一意去修,那就決定成就。

  『要當孝順』,「孝順」,李老師在旁邊的小註:這是對父母,對父母一定要孝順。『至誠』,這對佛,對佛菩薩要誠敬。『忠信』是對大眾,對大眾要忠實、要守信。這是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一定要遵守。現在這個世間大亂,為什麼會亂?亂的根源何在?根源就是基本的倫理道德我們捨棄掉了,全世界的教育都著重在知識、著重在技術,把倫理道德忘掉了。知識愈多,技能愈強,他的主意也多了,點子也多了。世間這些東西多了,它怎麼不亂?當然就大亂!所以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都是以儒家為主流、為準則,也就是以孔孟為標準。

  孔老夫子教學的四科,第一個科目是德行,就是倫理道德的教育,以這個為基礎。第二是言語,言語是人與人溝通最重要的一個工具,言語不善,辭不達意,往往會引起許多的誤會衝突,你無意說的話,別人聽出有意的。所以說道家也講「口為禍福之門」,所以言語非常重要。這是從前教學小學裡面最重要的這兩個科目,在小學完成,要完成這兩個科目。到太學了,從前沒有中學,只有兩個階段,小學與太學,太學相當於現在的大學,著重什麼?著重政事、文學。文學拿我們現在講就是藝術,政事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技能,技術能力。學這些東西將來在社會上自己有能力謀生,有能力獨立。物質生活不缺乏,這才講究精神生活,藝術是屬於精神生活,所以擺在最後。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一直到前清末年,都還守住這個原則,民國以來,把這個廢除掉了,完全採取西洋的。

  西洋教學的概念、教育的思想跟我們中國完全相反。所以西洋的教育發展到了極處是世界毀滅,同歸於盡,這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國教育要發展到極處,是聖賢的世界。不一樣!不相同。孔孟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西方人不了解中國,中國可以說近代的自己不知道自己,盲從去學別人。所以中國大陸十億人受這樣大的苦難,你要追究它根本原因,就是教育錯了,遠不如日本。日本也學西洋,雖學西洋,保存了自己的傳統,自己傳統並沒有丟掉,同時發揚光大。所以日本這麼一個小國,而且是戰敗國,今天在全世界受到大眾的尊敬,原因就在此地。它那個東西從中國學去的,人家學才學一點皮毛,那一點皮毛他能做到,他今天享受的成果令我們羨慕。我們東西比他多得多,我們不要,所以今天受這麼大的苦難。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

  假如我們不回過頭來尊重自己的文化,推廣自己的固有的倫理道德的教育,中國的前途非常渺茫,苦日子還在後頭。誰能夠喚醒大眾?我覺得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尤其是我們學佛的同修。為什麼?你常常讀佛經,佛經裡面還有這些東西存在。世間這些人不讀佛經,儒家這些書籍在中國大陸已經絕跡了,已經沒有了,大陸上一本四書都找不到。台灣雖然有,這些東西保存著有,書可以找得到,沒有人肯念,沒有人肯學。所以學佛的同修要從我們本身做起,我們來喚醒國民,恢復自己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確實是完善的、是優美的,外國東西遠遠比不上,這是我們自己要把它認識清楚。這是第一段。第二段這教給我們要認真的學佛。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這個一定要相信,佛經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議。為什麼?佛的語言文字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它含無量義。我們怎麼能懂得?怎麼能夠理解?如果自己不見性,你決定不能解如來真實義。見性難!那不是容易的事情。咱們不得已而求其次,就是心清淨。清淨心與本性有一點相似,心愈清淨,愈能看到經典裡面的真義。

  那麼這個就說回來了修學的方法。我過去,記得唐大圓居士有一段文章,昨天我又把它找出來了。這篇文章是「唯識研究」,唐大圓居士寫的,裡頭有一段就是討論到東西方教學的思想不相同。他說民國初年,我們中國人對於自己的文化信心動搖,一昧去學西方,西方人偏重在知識。所以那個時候小學的課程就改掉了,從前古時候我們中國的小學是念四書五經,是讀經的。諸位要看看《五種儀規》,陳弘謀的《五種儀規》,你就曉得。從進學堂就是背書,老師教句讀,就是一句一句、一個字一個字念得清清楚楚,教學生背誦。一般學生一天至少要背一百遍,一篇課文要背一百遍,這是天分好的;天分要差一點的要背兩百遍,要加一倍。沒有講解的。所以從七歲上學到十二歲,小學這個課程念完,差不多把四書五經、諸子百家裡面重要的東西,老師統統都選的全都背過了,都背完了。它是用這種方法,不講解。到十三歲起再進太學,太學裡面就講解,就不是背誦,完全是講解。

  所以小學的背誦是求根本智,太學裡面講解是成就後得智,他有悟性,他能開悟。佛法也是如此,佛法開始學佛,五年學戒,就是五年佛法的小學。佛法小學最初的五年,就是讀誦所必須讀誦的經論。這是各宗都不相同,每一宗有每一宗重要的經論,你統統在五年當中要把它背熟。像華嚴他要背八十卷《華嚴經》;天台要背法華三大部;唯識要熟讀六經十一論,經大概是《解深密經》,論是《成唯識論》,這兩樣東西一定要背,一定要背過的。所以各宗有各宗的典籍。淨土宗有五經一論,一論是《往生論》。這些東西叫你熟讀!讀經的目的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它重讀誦不重理解、不重解釋。這是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一般是五年。五年之後,有第一個階段的基礎,這才進入第二個階段講解。講解才開智慧,這是成就後得智,這個智慧才圓滿。啟蒙的老師是培養你根本智的,出了這個老師,這出師,我們現在講畢業了,畢業了才出去參學,參學是成就後得智。

  所以這跟西方人教學思想完全相反。西方人一開頭就要求解,一入手就從我什麼都要了解,這樣一來,把根本智破壞了;換句話說,他沒有真智慧。他樣樣都了解,這是常識,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所以前面五年學什麼?學無知,學這個,五年之後再學的時候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前五年的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所以西方人的教學法破壞了根本智,根本智沒有,換句話說,決定沒有後得智。他那個常識再豐富,他沒有真實的智慧,往往做錯事情,處理不當,害自己,害眾生。所以唐大圓那段話的確是值得我們深深反省,我們還不覺悟、還不回頭,我們這一生難成就。所以這就是要相信『佛經語深』,這是信教,相信佛教。

  『當信作善得福』,我們每個人都想求福,求福要修福!你自己不肯作善,哪來的福?福不是僥倖可以得來的。人家有福,我們也不要羨慕,為什麼?他修了!我沒有福,我沒修!今天下午,妙蓮法師打個電話給我,他在那邊建廟,我沒有去看過,聽人家告訴我那個廟建得很大。我在香港也聽了不少同修說他在香港很苦,到台灣來發達了,現在蓋了很大很大的廟,香港也有不少人對他很羨慕。他今天來給我講建廟,我就給他說,我說你有福報,我沒有福報。我這頭腦裡頭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想去建個廟,我沒有這個念頭,為什麼?沒有福報。再說個老實話,咱們中國人這個詞句裡頭都含著有很深的哲學,「語深」。我們中國人說福氣,這人福氣好,有福也有氣給他受的!好福氣,妙蓮法師好福氣,有福也有氣;我們沒福,當然也就沒氣了是不是,有什麼不好?也很好!這是真的。道場大,人多,繁雜的事情總是免不了。尤其是年歲大,這個事情幹不得。他來怎麼樣來給我講,講了一大堆,我絕對不動心、不上當。所以有人願意做,讓他們去做好了。

  所以一定要知道「作善得福」,努力去修善。善,前面講的十善業,那就是學佛人善行的標準。不殺生,得健康長壽的果報;不偷盜,得財富不匱乏的果報;不淫欲,得容貌端莊的果報;不妄語,得的果報是別人能夠相信你、能夠擁護你,你說的話大家都聽。所以哪一個因,它有哪一個果報在!一定要曉得作善得福。我們現在印的小本經書,後面特別附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兩篇就是善行的標準。我們能夠依照這個去修學,戒學就不缺乏、不匱乏了。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這一句真的是世出世間善都說到了。「佛經語深」,出世間法;作善得福,世間法,世出世間統統說到。我們應當依教奉行,要認真把它做到。

  底下一段是勸我們念佛,念佛是善中之善,無比殊勝的大善。在我們這個本子,諸位翻開第八頁,翻開第八頁看第一行,「會校《無量壽經》粗竣敬題三偈」,這是夏蓮居老居士他會集這部《無量壽經》初稿完成的時候題了這三首偈。他開始會集是在民國二十一年,看他這個偈子上講「五年讀校亦前緣」,那應該是二十五年寫的。

  第一首偈說「傳譯獨多來最先」,這是我們講過,大家曉得。「五年讀校亦前緣」,這是過去世的緣分。從這一句值得我們深信,夏蓮居老居士念《無量壽經》,他念的是五種原本,念了五年,五年念一部經。我們現在是五天就念很多經。人家五年念一部經,所以他有這麼大的成就。「慈尊加被成斯本,遍放神光照大千」,成斯本就是指這經本,這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的加持,所以他能夠完成這個會集本。這兩句容易懂。底下這兩句諸位要特別留意,「此是淨宗第一經」,淨宗是淨土宗,第一經,「詳賅圓頓括三乘」,詳是詳細,賅是賅容、包容,圓是圓教,頓是頓教。這是賢首判教的小、始、終、頓、圓,這個教是圓教、是頓教。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部經全部包括了。這句話就等於說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部經是總綱,這部經是整個《大藏經》的綱領,統統包括,一樣都不漏。「若非夙植福兼慧,雖欲暫聞亦不能」,你如果過去生中不是修福修慧,你在這一生當中就聽一次也沒有這個緣分,也沒有這個福報。所以我們今天能夠遇到這部經,能夠讀誦,能夠在一塊研討,這是無量劫以來不可思議的福慧,你才有這個機緣。太難太難了!我們應當要認識,要把它認識清楚。

  第三首說「此事本來也太奇」,什麼事?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個事情奇怪。「頓教一念越三祇」,這就是蓮池大師的話。一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一般法門的修學,從凡夫修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念佛人就憑這一句佛號超過,這一生成佛,這個很奇怪,不可思議。「佛云難信誠難信」,佛說這是難信之法,真難!「萬億人中一二知」,現在這個世間才不過四十幾億人口,一萬億人裡頭才有一、二個知道。諸位同修,你們也不可思議,你們就是萬億人當中那個一、二人,實在不容易。所以你念了這三首偈,才真正知道自己要如何的慶幸,得來真正不容易。所以你這一生好好的修學,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凡夫成佛,這是奇怪的事情,凡夫成佛。所以教給我們「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

  這是教給我們念佛一定要發心,一定要覺悟。這當中兩句是真正覺悟、徹底覺悟,就是『思惟熟計,欲得度脫』,這兩句話是真正覺悟。無始劫以來,我們在六道生死輪迴,我們想什麼方法能夠超越,超越六道輪迴就是度脫。你要多想想,要多計畫計畫,用什麼方法來度脫、來超越輪迴,了生死出三界?下面這教給我們方法,『晝夜常念』,念阿彌陀佛,發願往生,那你真的就得到了。

  無量法門裡面,給諸位說,一生度脫成佛只有這個法門。所以我們要堅定的守住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四依法,不要隨便聽人家說。人家說你念這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你就能往生?沒這麼容易!這是人說的。我們相信佛說的,我們依法不依人。法,經典是法,經上這樣說的,決定沒有錯。不管什麼樣人說,他得道也好,他有神通也好,他會放光、離地三尺都好,他如果說咱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能往生,我們決定不能信他的,決定不能夠聽他的,聽他那就是依人不依法了。我們依法不依人,這個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尤其底下說: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這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此地講的『十日十夜』,我們通常打佛七是七日七夜。《彌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七日,若一日到若七日;本經教給我們十日,長的;短的,一日一夜,這就是精進念佛,這個地方都是講的精進念佛。這個精進念佛怎麼個念法?一個月念一次。如果有時間,你每個月能夠有一次十天精進念佛,那的確是了不起,這個緣太殊勝了。做不到,一個月至少也要有一天,有一天精進念佛,這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古來祖師念佛堂它是一句阿彌陀佛一年到頭都不中斷,這叫念佛堂,絕對不會有佛號中斷。佛號不中斷怎麼念法?大家輪流念。在念佛堂裡面住個幾百人,分班。夜晚是四個人一班,至少是四個人當班的,換班念。所以終年念佛堂裡頭決定有念佛的佛號聲音,不會有間斷。當班是一定要去,不當班是隨喜。我沒有當班,我還不想睡覺,我跟著大家一起念,可以。當班的人是一定不能夠缺席的,不當班的人隨喜。這是真正的念佛堂。

  這是教給我們,就是你不能大精進,你一個月至少也要像這樣認真的修行一次。這是從十日十夜到一日一夜,這當中時間看你自己。我有空,念兩天兩夜也行,三天三夜也行,看自己的時間。所以真正的佛七是七天七夜,不是說七個白天,晚上就不念了,那個不算是佛七,那都是講佛七法會。真正佛七不是這樣,它是日夜不間斷,不停的,佛號決定是不停的。

  『不斷絕者』,這個佛號不能夠斷絕。如果每一個月不缺,每個月我都念一天一夜,這也符合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一向專念」,符合這個標準。你一個月一次從來沒有中斷,月月都念,沒有中斷,也能夠符合。這就是我昨天跟諸位提到的,像舊金山一位同修,他就是用這個方法。他平常不念佛,他一個月念一次,他念的時候大概是二、三天的樣子。他是日夜不間斷的念,一個月念一次,跟經上所講的方法相同。平常沒有時間,一個月修一次,所以他修非常的認真。這種修法『壽終皆得往生其國』,一定往生淨土。這是第三類的。

  後面還有個第四類的。第四類的給諸位說,不是專修淨土的,是兼修淨土。前面三類是專修的,善導大師講「萬修萬人去」,就是指專修的。這個兼修的,大師也說,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三、五個往生。為什麼?兼修要符合這個標準。所以經文一開頭: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

  你看,這就不是專修的。說『行菩薩道』,這就是講因行;換句話說,他修學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是菩薩道,這個可以說大乘各宗各派。像天台,從智者大師開始就是發心求生淨土,所以天台宗的祖師往生淨土的人很多。還有像禪宗裡面,禪宗大德到最後回過頭來修淨土,求生淨土的也不少。教下也很多。所以到晚年,到最後回歸到淨土。『諸往生者』,這些往生的人,就是修學大乘法門那些往生的人。

  【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

  這些人因行各個不相同,所以有的是禪淨雙修。像我們民國初年有不少學《華嚴》的,楊仁山居士這一幫人,是「教宗華嚴,行在彌陀」。江味農居士這一幫人,他們專門研究《金剛經》、《心經》,「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也是求生淨土的。圓瑛法師,大家很熟悉的,他一生是專學《楞嚴經》,專攻《楞嚴》的,但是他也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所以像這一類的,他們的因行不相同,但是最後統統回歸到淨土。所以到淨土,他們的果報是相同的,因不相同,果相同。不像前面這三種,前面三種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因相同,果也相同。這些可以說都是行大乘菩薩道,這些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得阿惟越致』,就是統統圓證三不退。李老師在那裡註的是「七地以上」,這個七地是指別教七地。『皆具金色三十二相』,這是與四十八願完全相應,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平等一相,那個世界是平等的世界。『皆當作佛』,這是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證果,一生決定成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

  【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

  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你想到哪一個世界去成佛,可以說隨心所欲,想到哪個世界就到哪個世界。當然你到那個世界,與那個世界的人一定有緣。如果沒有緣,到那裡成佛,成佛說法沒有人聽,那沒有意思了!一定是與那個世界眾生有緣,而且緣成熟了。到那個時候,自己有神通了,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你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你就現菩薩身,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隨心所欲。這是講的果報。下面幾句這是講因行,在西方極樂世界還得要修。

  【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這就是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有早有晚,有人先成佛,有人後成佛。為什麼會有早晚?因為每個人精進不一樣,有的人很用功,有的人比較懈怠一點。你懈怠,你成就當然就晚,人家精進、拼命,他成就早,這是一定的道理。就是我們現前修學,亦復如是。如果我們真精進,三、五年決定有成就;如果我們還是懈怠、懶散,恐怕三十年都不能成就。這個諸位一定要能夠體會到。

  我們在家、出家,你看看這些老法師,到了七老八十的時候,他有沒有學成功?還沒有。為什麼沒有?不精進。不是他不知道這個法門,他知道這個法門,雖然知道,他沒有認真去修學,甚至於到臨命終時還沒有成就;換句話說,來生還得六道輪迴,這就可惜了。所以自己一定要認真的修學,尤其是處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天下大亂的時代,諸佛菩薩神仙下來都救不了。怎麼救不了?全世界這些眾生知見亂了。

  現代人講建立共識,怎麼個建立法?說個老實話,今天共識是什麼?名利。每個人都要的,這是大家共識。除了名利之外,那個見解決定不相同,就不一樣,這怎麼得了。所以我們古時候的教學,大乘佛法的教學,的確有共同的見解,有個共同的認識。除在這個地方找之外,找不到,沒法子找到。現在人講共識,我們眼前共同的利害,明天,明天就不一樣了,只講現前我們有共同利害關係,以這個為基礎。人與人之間交往這還得了?這不得了。所以天下大亂,眾生要受很大的苦難。這個苦難我們都能看得見,一年比一年重,這個世間一年比一年亂。我們在這個地方要生大警覺心。

  這個災難我們有把握避免嗎?沒有把握。既沒有把握,那就要認真努力去念佛,萬一這個災難不能避免,我們還能往生,有路好走。所以別的法門雖然好,來不及了。今天,自己能有一分力量,我勸同修們修福,不要積財。為什麼?大難到了,一樣都帶不走的。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到那個時候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為什麼不做善業?修善業、修淨業,這是你可以帶得走的。你這個人有福,到哪裡都有福,人有福,到什麼地方都有福;人要沒有福,你帶一筆錢財到外面去,被人看到,人家還謀財害命把你殺掉,財也被人奪去了。沒福!這沒福,帶也帶不去,有福的人不要帶。所以應該要記住,作善得福,你要作善。我現在有多少能力我就做多少善,盡心盡力去修善,你的善是圓滿的,你的福也圓滿。這是真正聰明人,所以努力修善才是聰明、才是真正覺悟的人。

  我們台灣股票市場在全世界都有名的,別的地方都跌,我們這拼命升,多少人都鑽到錢眼裡頭去了,那個鑽進去就爬不出來了。古時候造錢幣裡面都有很深的警惕。錢人人都愛,你看那個錢幣的形狀,就跟從前刑具枷鎖那形狀差不多,這很大的警惕。你鑽到那裡面去就等於犯了罪,枷鎖枷住了。中國的確文字、許許多多的製作,裡面都含著很深的用意在裡面,時時刻刻提醒你的警覺。這個東西好雖然是好,決定不能貪愛,貪愛那就有麻煩。

  所以要精進,只要精進『求道不休』,「不休」就是不止,不停止,『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佛氏門中,有願必成,連成佛的願都能夠達到,何況其餘!其他的不必說。這一段這是講種種修學其他大乘的菩薩他們往生的情形。末後則是這一章的總結。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這個結論我們要牢牢的把它記住。『義』是義理,就是這個道理,『利』是利益。這個道理太深,義理太深,利益太大,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的。凡夫一生成佛,你想想看,還有哪個利益比這個大?沒有比這個利益更大,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沒有的,決定找不到。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獨一家,就是它這有。因為這樣一個緣故,所以『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這是講出一個大的數目字,這個數目字沒法子計算,可以說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包盡,沒有一尊佛例外的。這些『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讚歎無量壽佛,就是讚歎阿彌陀佛。怎麼讚歎法?就是講這部經。讚歎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所有功德就在《無量壽經》裡面。這就是給我們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一尊佛不宣揚淨土法門的。所以我們從這個結論裡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弘揚的法門。

  所以前面我們看夏蓮居居士那個偈子,「此是淨宗第一經」,從這一段看起來我們明白了,這是十方一切如來所說的第一經,不僅是淨宗。所以你想想看你有多大的福報,你今天遇到,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弘揚的第一經,第一法門。所以依照這部經修學,第一成就,是如來第一弟子,樣樣都排在第一。真的夏老師偈子裡面所講的,「萬億人中一二知」。所以這個經文我們讀誦不能隨便滑過,這裡面意義太深,給我們顯示的實在是無比的明瞭,我們讀了要真正覺悟。這部經要是真的認識了,真正明瞭了,我相信你不會再念其他經典。為什麼?來不及,我要要第一,我不要第二。拿到第一還想退回來搞第二?沒有人願意幹這個事情,不可能再退回到第二、第三,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你會一生專念、專弘。

  我們今天想印經弘揚,我們印什麼經?當然印這部經。其餘的經論,除非人家問我們要,我們也慈悲一下,給他印一點,給他們應付應付而已。我們曉得這是第一經,應當大量的流通,應當廣為勸導,勸人讀誦,方法最好的,無過於用錄音帶。如果將來我們能有這麼一個力量,希望能夠找一個廣播電台,在廣播電台每天能夠把《無量壽經》給我們播一遍。這個簡單,只要有個帶子,它每天到時候給我們播就可以了,我們付它錢。每天有一定的時間,把這部經念一遍,這樣使我們本省全省的同胞都有機緣讀到這部經。經本我們贈送,這個效果比那個錄音帶效果要大得太多了。廣播電台廣播的時候,他自己要在自己家裡都自己可以錄一套。但是這個讀音一定要讀得正確。現在我們做的這套帶子裡面還有幾個字念錯了,還有少數地方句讀不正確,希望我們能夠把它改進過來,做到盡善盡美。我們提倡在廣播電台念經,不要講經,講經都是胡說八道,胡造謠言,我們念經這決定沒有過失,無量無邊的功德。我想廣播電台也很樂意,為什麼?就那一套帶子,每天播一次。這個很好,希望大家能夠朝這個方向來努力,慢慢的我們來發揚光大。希望其他國家地區也用這個方法,把這部經能夠播出去,這有聲的《無量壽經》。這也是符合此地所講的『皆共稱讚無量壽佛所有功德』,我們今天知道無量壽佛的功德,我們也要稱讚,也要宣揚,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個功德、福德都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明瞭之後才會修福。不明瞭,怎樣修福修慧都不知道,結果所修的,不但福沒有修到,惹一身禍來了;慧沒有修到,愈修愈迷惑,愈修愈糊塗,這是大錯特錯。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