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普隨眾生心所樂 (第五一七集) 200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5-0517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異名菩薩偈頌第五首:
【廣大光明佛法身,能以方便現世間,普隨眾生心所樂,悉稱其根而雨法。】
這個與前面長行文第五句相應,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以法隨機」,也就是隨緣說法。第一句讚頌諸佛如來的法身,『廣大光明佛法身』,『能以方便現世間』,這是說的能現。法身無相,亦無不相,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絕對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我們在經上讀到,世尊把這一樁事情告訴我們,我們能信、能解,對這個事實真相決定不懷疑。這一樁事情,就是現代哲學家所說的宇宙本體。宇宙本體究竟是什麼?現代哲學家依然沒有結論,有許多種說法,說的好像是有道理,這個道理不圓滿、不究竟,所以不能教人心服口服。什麼是本體?本體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根本,一般講它能生萬法,為萬法之體,我們稱之為本體。
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性,稱之為法身。法性跟法身是一不是二,法性是能現,法身是所現。過去歐陽竟無大師講,「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佛法就是佛法。」不是宗教,我們在此地不談了,為什麼不是哲學?哲學裡頭有能有所,佛法裡頭也講能所,但是佛法所講的能所是一不是二,哲學裡頭所講的能所是二,所以它不同於哲學,確確實實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出來。法身它會變,千變萬化,「能以方便現世間」,這就是變,展現在世間,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諸位要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廣大光明佛法身」。它怎麼變的?不是它本身意思變的,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曉得,它沒有意思,如果它要有意思的話,它就不會隨著別人意思變了,這個道理我們能想像得到。它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所以它才能夠隨順十法界;如果有意思,那在我們想,我們可以隨順善,決定不隨順惡。它隨順六道、隨順三途、隨順地獄,那可見得,它的確是沒有意思,這才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普隨眾生心所樂』,在這裡面隨順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裡面,有覺有迷。覺悟的是哪些人?諸佛菩薩他們覺悟了,迷的人是九界眾生,不單單是九界眾生,迷得尤其重的是六道三途,法身也隨順,在這裡我們能夠體會到一些。大乘經上常常講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既然是共同一法身,當然共同一法性。法性就是自性,就是佛性。性是體之體,法身是體之相,它能現相,所以佛在這個經上講,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說是「唯心所現」,唯心所現的就是此地講的法身,「廣大光明佛法身」。「唯識所變」,我們想想哪些人是識?九法界是識,九法界眾生沒見性,沒有見性,他用的是識心,識心各個就不一樣。
我們今天讀到這一段文,這一段文是同生眾。同生眾他們用真心,他不用識,這是真正覺悟的人,大徹大悟的人。大徹大悟的人「能以方便現世間」,他怎麼現世間的?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所以法身縱然起了變化,他還是法身,這個他沒有變。縱然是地獄相現前,那個地獄裡頭的依正莊嚴,依舊是法身,是法身的現相。法身是能現,地獄是所現,餓鬼也是所現,畜生還是所現,這個道理很難懂。唐朝時候賢首國師,他用金獅子來做比喻,把金比喻做法性,獅子比喻做法相;這個黃金做了一個獅子,獅子是畜生,比喻它所變。做成一個獅子,它還是黃金,金沒有變,金的相也沒有變。我現在不做獅子,把這個金再做成一尊佛像,這個獅子變成佛了。獅子雖然變成佛了,金沒有變,金的色相成分也沒有變,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所以,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華嚴》、《圓覺》上佛講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本來是佛;淨土經裡面佛也說得很妙,「是心是佛」,那個心就是講的心性,就是說的真如本性。什麼叫佛?真如本性是佛。宗門的祖師大德說「狗子有佛性」,這是說畜生,畜生有佛性。餓鬼也有佛性,地獄還是有佛性。既有佛性,他怎麼不是佛?他當然是佛。
成了佛的人,為什麼會看大地一切眾生「齊成佛道」,一齊都成佛了,見性!所以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成一切成,沒有說是我成你不成,不是的。但是可以這樣說法:我悟你沒有悟,這個話是真的。一成一切成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你沒有覺得,那是我悟你沒有悟,法身菩薩可以這個說法。現在法身菩薩他要幫我們覺悟,所以眾生有感,他就來應。他來應是隨順眾生,現相隨順眾生。用什麼樣的形相,他沒有意思,就像永嘉所說的「分別亦非意」,他沒有心意識。為什麼?如果有心意識,他是凡夫,他決定在十法界,他不在一真法界。這裡頭的菩薩,都是一真法界的大菩薩。
前面我曾經跟諸位透過訊息,一真法界跟十法界不二。我們今天用電視畫面頻道來做比喻,實在講只能比喻到彷彿,隔一層,但已靠得很近。好像十法界是十個頻道,我們按哪個頻道,哪個頻道出現,有這個意思在。佛在經上也講,「一個法界現,九個法界隱」,真的就像電視畫面一樣,按一個頻道,這個頻道現了,其他九個頻道你看不見。如果我們有十個畫面,那十個畫面可以同時看見,能不能?能!只要你把頻道的這個障礙突破,就行了。在我們自己人的本身,六根障礙突破了,可以六根互用,眼不但可以見,眼也可以聽;耳不但可以聽,耳也可以嗅;身不但可以觸,身也可以見,全身都是眼,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一根返源,六根解脫」,所以六根可以互用。六根既然能互用,十法界如何不能夠相容?肯定的!
這個境界,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不思議解脫境界」,真正不思議。不思議這一句話意思深,那就是講你要到一切都不思、都不議,這個界限就突破,就沒有障礙了。你只要有思、只要有議,界限就樹立,就不能突破。不思議這三個字的味道很深很深!並不是說我們一般人的解釋,「這個不可以想,這個不可以說」,你解得很淺;真正的深意,就是叫你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是不思議。這一放下就解脫了,解脫了對個人自己本身,六根圓融了,六根解脫就是六根互用了;外面境界十法界也融通了,無論哪一個法界,你全看見了,不是一個現,九個皆隱,是同時都看見;還不是十個畫面看見,是一個畫面看見。
在這個境界裡面的菩薩、諸佛如來,那個神通就廣大了,所以他有能力「普隨眾生心所樂」,這眾生是九法界眾生,佛能隨順。佛隨順是無心的,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法身隨著眾生心在變現。法身變成了地獄,眾生在地獄受罪,我們要問:法身受不受罪?法身不受!地獄的現象,不但在佛法裡面講,在婆羅門教裡頭,甚至於在基督教、天主教裡面,都說一片火光,這個火光是從法性裡頭變出來的。造地獄罪業的人,要受大火煎熬,苦不堪言!實際上,法身依舊清淨,清淨法身,清淨法身變地獄相,它還是清淨的,變畜生、變餓鬼,都是清淨的。如果法身被污染了,那就不能叫法性身。污染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給諸位說,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純粹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把戲。妄心,不是真心,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講眾生「可憐憫者」;如果真的有這個事情,佛要說可憐憫者的話,那說得就太過分了。
這個話我們還是不好懂,我們再舉個比喻,這佛在經上常常用夢幻做比喻。就像你這個人作惡夢,在夢中遇到冤親債主,給你受許許多多災難,你嚇得一身冷汗,這一嚇驚醒之後,一場夢!不是真的。你真的身一點傷害都沒有,我們把這個真的身當作法身,現實的境界當作法界,你夢中的那個境界、夢中的那個身,是意識心變的,不是真的。雖然不是真的,他要是不覺悟,他不知道自己在作夢,他真的很恐怖,真有苦受;如果他在夢中覺悟,「我是在作夢」,他一切受就沒有了,那夢不是真的。由此可知,人這一生在這個世間一切感受,受從哪裡來?從妄想生的。苦樂憂喜捨不離妄想,妄想沒有了,苦樂憂喜捨就沒有了。所以佛菩薩在地獄現身,度地獄眾生,他不受苦;在畜生裡面受生,他也不受苦,他沒有苦樂憂喜捨。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人間現身,那是裝出樣子,他受不受苦?他不受。為什麼?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哪裡來的苦樂憂喜捨?這是事實真相。表演出有苦樂憂喜捨,那是唱戲,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遊戲神通」,他是舞台上的那個苦樂憂喜捨,表演給我們看的,讓我們看了覺悟,他用意在此地,幫助一切眾生覺悟。
『悉稱其根而雨法』,「法」包括表演,為人演說,一定要稱他的根性,一定要隨順他所愛好的,你看看佛度眾生多麼自在!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如果我們真的明瞭,我們對於諸佛菩薩、修行人的看法就不一樣,對於自己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幫助九法界眾生破迷開悟,這是他的願力。願力裡頭沒有希求,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它是變成一種自然的力量。眾生有感,他立刻就有應,他能夠隨順一切眾生分別,隨順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的執著而執著,實際上他沒有執著,他也沒有分別,幫助一切眾生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幫助的方式無量無邊,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服務,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服務的項目太多太多了,不管是哪個項目,它有一個中心:幫助人覺悟過來,這就是佛事,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裡面的大事。如果沒有這一點,不能幫助眾生覺悟,這是世間法;只要這裡頭有幫助眾生覺悟的,這是佛法。我們從這裡去體會,從這個地方去學習。
請看同生眾,異名菩薩偈頌第六首:
【真如平等無相身,離垢光明淨法身,智慧寂靜身無量,普應十方而演法。】
第五跟第六,在長行裡面我們所看到的,第五是「隨諸眾生根解海普為顯示一切佛法」,第六是「得成就如來智永住無量劫」;清涼大師給我們說的第五是「以法隨機」,第六是「為物永存」,這兩首偈說得比長行更清楚、更明顯。我們如何把它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也就是我們要把它做到?尤其是隨眾生心,「普隨眾生心所樂」,這總是要記住,才能夠真正做到應機說法,契機契理,「悉稱其根」來幫助他。他是什麼樣的根性?是什麼樣的愛好?隨著他的愛好,隨著他的欲望,隨著他的根性,幫助他、成就他、啟發他、覺悟他,這就是佛法。自己必須要做出真實的榜樣,現在人講的形象。
第六首就更為具體,『真如平等無相身』,十法界真實的因素固然很多,第一個因素,作佛就是平等心。我們要訓練,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一切人事物這個境界,在這裡頭修平等心。首先要學「恆順眾生」,這裡面古德常常告訴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隨順他的善行,不隨順他的惡行。我們初學,尤其要記住這個原則,如果他是不善,這個不善沒有什麼大的妨礙,行,可以!如果有重大的妨礙,妨害佛法、妨害眾生,不能隨順。妨害自己,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承受?如果能承受得了,沒有關係;承受不了,要懂得迴避,這個對於自己修行境界、層次有關係。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懂得放下。放下這兩個字,可不能忘掉。最重要的,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愛好,就可以隨順。如果自己喜歡的放不下,你就沒有辦法恆順眾生。自己喜歡的,能放得下;自己所討厭的,能做到不討厭,恆順眾生就容易。能恆順眾生,決定得隨喜功德,才真正能成就一切善法。
「無相身」,這一句「真如平等無相身」,這是講的法性之體,真如本性。『離垢光明淨法身』,這是我們講出纏的法身,就是我們一般人修行證果你證得的法身。「真如平等無相身」這一句這是理,下面這一句這是相。「離垢」,垢是煩惱的代名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用這一個字做代表。煩惱要放下,離就是放下。這個放下,諸位要記住,不重視形象,重視在心地。為什麼?形象要演戲,如果幫助一個人覺悟,這個人要幫助他覺悟非發一頓脾氣不可,你一樣可以發一頓脾氣,他覺悟了。所以這不是真的冒火,不是真的,是演戲。喜怒哀樂都可以幫助人明理、幫助人覺悟,把它當作一種手段、教學的手段。「為人演說」,所以要表演,心裡頭真的離了,確實沒有貪瞋痴慢,確實沒有是非人我,確實沒有分別執著,離垢!煩惱放下,給諸位說,智慧就現前。這是什麼?轉煩惱為菩提。菩提是覺悟,就是此地講「光明」,你就能證得清淨法身,這個法身叫出纏法身。纏是纏縛、纏繞,就是煩惱纏繞著你,你現在從煩惱裡面出來,法身不再被纏繞,這都是佛門的比喻的話、形容的話,出纏!所以證得清淨法身。
『智慧寂靜身無量』,這一句講的是報身。法身常住,報身也是常住。法身不生不滅,沒有生滅,它是法性的相分。法性沒有生滅,法相哪裡會有生滅?沒有生滅的,這是本體。報身是智慧身,有始無終,有生沒有滅。「智慧寂靜身無量」,智慧從哪裡生的?從寂靜。這裡我們明瞭了,修行人最重要的是清淨心,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心清淨。清淨之相是和光同塵但是一塵不染,就清淨了。世間人和光同塵他染污,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他都沒有放下利害得失,與一切人事物接觸,他總沒有忘記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染污。菩薩沒有,決定沒有利害得失,給諸位說,不但沒有自己的利害得失,也沒有一切眾生的利害得失。菩薩沒有,佛就更沒有了。諸佛菩薩的應化、諸佛菩薩的弘護,佛經裡面常講「法爾如是」,就是完全是自然的,自然而然,沒有絲毫意思在裡頭,那叫純真無妄。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還作意,還想一想,「我們去做一點好事,怎樣去創造機緣、創造機會」,而不知道諸佛菩薩完全是順應自然,自然而然,他心永遠清淨的,所以智慧永遠現前。定能生慧,慧能照萬物,法身常住,報身也常住。
『普應十方而演法』,「普應」是應身,應身有生有滅,完全是眾生的緣,眾生感應的緣。眾生有感,諸佛菩薩現身;這個感消失,他身也就消失,所以這個身是無常的。應身來做什麼?演法。我們在這裡特別要注意「演」字,它不用說法,它用演法,這個意思深。演裡頭有說,說裡頭沒有演,就是不見得有演。演裡頭一定有說,演是表演,表演換句話,就是六根都要到位,缺少一個都不行。演什麼法?演平等法,演清淨法,演智慧法、寂靜法。這偈子裡頭,把重要的綱領都顯示出來,「離垢」是戒,「寂靜」是定,「智慧」是慧,戒定慧三學!平等是目標,沒有戒定慧三學,哪來的平等?智慧開了,對於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白,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本來平等,沒有高下,佛在大乘經裡面常常說的「第一」。
我早年學《楞嚴經》,楞嚴會上,本師釋迦牟尼佛讓他的大弟子們,各個給大家做一個簡報,他們怎樣修行,怎樣證果的?二十五個人出來做代表,每一個人都說他自己修行證果的法門是第一,沒有一個人說是第二的,門門第一。二十五圓通,每一個法門都是圓滿通達,沒有障礙。證明《金剛經》上所講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個個第一,法法平等,你見到事實真相。你還有差別,你還有執著,哪來的平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真平等現前了,這成佛了。這是我們修行的總目標,最後的總歸宿。平等真法界,一真法界「無佛無眾生」,這才是究竟圓滿。
所以我們學習這兩首偈子,自己要認真的修戒、修定、修慧,我們的方向、目標一定是定在平等,清淨法身,自己向這個目標去努力。自行即是化他,自行即是「稱其根而雨法」。你愈認真努力去做,真的煩惱輕,「離垢光明」的績效現前。煩惱我們現在說了,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智慧一個月比一個月增長,境界不同,年年不一樣,月月不一樣。所以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利。我們晝夜不懈怠,為什麼?為一切有情眾生在表演,我要做一個好榜樣給他們看,我這個樣子啟發他,讓他見聞覺知興起尊敬、仰慕、學習的念頭。無論是有意無意,顯示或者是暗示,佛法講顯冥,我們講顯示、暗示,明的顯示、暗的顯示,有意無意之間都是在利益九法界眾生,這就對了。
決定不要為自己的利益,要為自己求清淨平等。絕對不要求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不是好東西。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虧就吃在這裡,放不下人天福報。雖然不是積極在追求人天福報,但是貪戀人天福報而不肯放下,我們虧就吃在這個地方,把清淨平等的方向、目標偏離了。現在明白了,趕緊回頭,回頭是岸,希望從今而後永遠不再偏失我們的方向。這一條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真正想做,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了兩樁事情,兩個基本的條件: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在大乘經裡頭佛菩薩常講「親近善友」,到哪裡去找善友?佛菩薩是善友,祖師大德是善友,我們每天禮佛、拜佛、讚佛,親近善友;每天讀經、聽經,聽聞正法,不能有一天間斷。有一天間斷,不知不覺就隨順煩惱。
今天社會的動亂,人心的不安,人可以說身心都不安,無所適從。我們仔細觀察,知道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我們知道是什麼因、是什麼緣,我們也能夠看得出將來是什麼樣的果報。所以難得遇到《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好好在一起認真的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