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入如來功德海  (第四九九集)  2001/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5-0499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清涼大師在經文之前告訴我們,同生眾經文可以分為三個大段落:第一個大段落是普賢菩薩他做代表,「得一切法門」,普賢是證得圓滿的法門,是等覺菩薩。第二個段落是十普菩薩,「各得一門」。十普,菩薩名號裡頭都有一個「普」,名字相同。第三個段落有十位異名菩薩,每一尊菩薩的名號都不一樣,「各一法門」。這三大段各有長行偈頌。現在我們看第一個大段,普賢菩薩代表的;這一段裡頭有兩個小段,第一個小段是總說菩薩契入的境界,然後再詳細為我們說明。詳細說明,《華嚴經》都是把一門開為十門,十代表無量。現在請看經文,這還是屬於「世主妙嚴品」。

  【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

  這兩句非常重要,是總說。大乘法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普賢菩薩跟其他的菩薩差別在哪裡?差別就在這個「普」字。你看看在中國示現的,大乘法裡面四大菩薩,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名號上都沒有「普」,為什麼?他們代表的是一門。普賢菩薩代表的是一切法門。峨嵋普賢菩薩,他有個「普」,通常我們介紹,怎麼普?所有菩薩修學的法門功德,到這個地方來都歸一,都歸普賢,所以說普賢是落實,普賢是實踐;孝親尊師、慈悲濟世、般若智慧完全落實,這就是普賢菩薩。無量法門到普賢這個地方,圓融自在。

  普賢為我們啟示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所以經文裡面跟我們說,他老人家『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清涼大師註解,前面這一句「先指陳法體」,這個法是一切諸佛所證之法。這個法的體是什麼?《華嚴經》上跟我們講:體、相、作用。現相從哪裡來的?是從體變現出來的。能變能現是體,所變所現是相;既有相,當然它就會起作用。所以世尊為我們說法、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先把宇宙人生真相分成這三大類:體、相、用。體就是經上講的「不思議」,這句話很難懂,這是平常我們講的真如、自性、本性、第一義諦,佛對於這樁事情說的名詞很多,說了幾十種。佛為什麼這樣說法?教我們不要執著,這個決定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你只要在這些言詞裡面當下能夠會得,你就能契入境界。這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必須要離開名字,不但要離開名字,你還要離開思惟,這個東西想不得,所以不可思、不可議。議是說,這個真相不能講也不能想,愈想愈錯,愈講愈離譜;不講不想那你又落在無明,這個事情難了。所以必須得用方便法,慢慢誘導你,到你覺悟邊緣的時候,佛一定會幫助你,把你的疑情打掉,你就能契入境界。入華嚴境界,這部《華嚴經》一展開,你就會講得頭頭是道,長說短說、深說淺說,得大自在,哪裡會有障礙!真正契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以本經最後一品「入法界品」,《四十華嚴》的經題詳細,「入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是法體,「普賢行願品」,不普怎麼能入得進去?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個一體不可思議,所以不思議境界是指陳法體。

  清涼底下一句話說得好:「謂數過圖度,理絕言思故」,這很重要。「數」是數量,「過」是超過,它沒辦法數量的。「圖」是什麼?浮圖;「度」是剎土。浮圖是道場,無量無邊的道場,無量無邊的剎土,這個「度」是佛國土。盡虛空遍法界,這從事上講、從相上講;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這些事相統統包括盡了,你怎麼思、你怎麼議?末後一句「理絕言思」,從理上講,你的言語達不到,你的思惟也達不到。這個我們曉得,思惟確實是有界限的;在佛法裡面講,那個界限很清楚,這個界限就是阿賴耶識。八識五十一心所以內的境界可以思惟,我們講研究思考,你的範圍只能達到這個;八識以外、阿賴耶識以外的境界,你沒有辦法。為什麼?你的思惟是用第六識,第六識能緣八識以內,第六識功能不小,外可以緣虛空法界,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但是這個是真如本性,所以你緣不到,緣不到就是說你的思想達不到,你沒有辦法思。言語的能力就更有限,比思惟的範圍小得多。言語達不到,思惟也達不到,不可思議境界,這是法體。佛為一切眾生宣揚的大法,也就是說的宇宙人生真相,決定不是思惟、想像、言語能夠說得出的。

  《華嚴經》第五卷,經文第一行:

  【復次普賢菩薩摩訶薩,入不思議解脫門方便海。入如來功德海。】

  這兩句,前面這一句是「指陳法體」。不思議境界報告過了,接著講『方便海』。如果大法真的是不可思議,諸佛菩薩如何傳授?怎麼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入這個境界?所以不能沒有方便。但是諸位要曉得,方便不等於真實,方便是非常巧妙的方法,幫助你悟入這個境界。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示現身相是方便,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相,方便;為一切眾生說法也是方便,所以《金剛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一切諸佛所說的法,法尚且要捨,何況非法!為什麼?它不是真實。

  我們學佛的人入不了佛境界,問題在哪裡?問題是我們放不下。佛的方便雖然很巧,我們自己不願意接受,我們不肯放下分別執著。你要問你修行哪一天你才能夠證果,哪一天你才能開悟,哪一天你才能得道?我告訴你真話:哪一天你放下,那一天你就得道、你就證果、你就成佛了。為什麼?契入法體了。剛剛契入就是《華嚴經》上的圓教初住菩薩,別教是初地菩薩。藏教、通教達不到這個境界。別教初地、圓教初住,他真放下了,執著完全放下了,分別完全放下了,妄想也放下一部分,沒有完全放下,完全放下那就證圓滿的佛果,超越四十一位菩薩的階級。所以你不放下怎麼行?你還有執著、還有分別,苦!太苦太苦了,也連累諸佛菩薩無量劫的講經說法。果然一下放下了,還有什麼話好講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廢話;古來祖師大德集結的,今天我們稱為《大藏經》,廢紙一堆。契入就是這個境界。

  所以這接著講「方便海」,不可思也教你怎麼思,不可說也教你怎麼說,這都叫方便。海是形容廣大無邊,一切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說的一切法,都是方便法,這個法無量無邊,稱之為海。這些法肯定是誘導你契入不思議境界的法體,你自己能不能悟入,那要靠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

  這是三個階段,你能夠放下一切執著,你能入初階段,第一個階段。換句話,第一個階段就是五十一個菩薩位次前面的十信位,你能夠進入信位菩薩,是聖人不是凡夫,轉凡入聖。你再能放下分別,你就入相似位的菩薩。相似位是七信、八信、九信、十信,你入這個位次。再把妄想也放下,你就入一真法界,那就證得圓教初住。十信心滿入初住,別教是初地,歡喜地。圓教初住叫發心住,發的什麼心?菩提心,從此之後菩提心當家,所以是同生眾,用的心都是大菩提心,異生眾沒有菩提心。所以諸位要曉得,阿羅漢沒有菩提心,辟支佛沒有菩提心,權教菩薩也沒有菩提心,雖然修六度萬行,菩提心沒有發。

  「方便海」,清涼大師註得好,簡單扼要:「謂不動真而成事」,真就是法體,就是不思議境界。不思議境界永遠是不動的、永恆的,它沒有生滅、沒有來去;《中觀論》裡面講的八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這是不思議境界,確實是如此,哲學家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家有這個名沒有這個實,為什麼?他沒有證得。在佛法裡頭確實有這樁事情存在,這樁事情確實在歷代不少高僧大德他證得,他契入這個境界。入得境界之後,才能行大方便,幫助無量無邊的眾生,幫助九法界眾生;「不動真而成事」,這真叫善巧方便。「巧以因門契果」,非常巧妙,修因就契入果地,這就叫做方便。

  什麼叫「不動真而成事」?他說這就是以「理事無礙為方便」。清涼跟我們講解《大華嚴經》,說出四種無礙,就是無障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這四種無礙,我們要問我們世間有沒有?跟諸位說有,世出世法全落實,可惜世間人不認識,自己在做障礙。誰障礙你?自作障礙。障礙從哪裡來的?從你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生出來的,全是虛妄。

  什麼是「理事無礙為方便」?他舉了一個例子說,譬如「涉有不迷於空」這一類就是;舉一個例子,我們就要能夠像數學公式一樣,能夠貫穿一切法,這就是覺而不迷。「涉有」,我們凡夫涉有,「不迷於空」,知道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就不迷了。不迷是你不執著、不分別、不打妄想了,妄想分別執著都是迷。妄想已經迷了,分別迷得更重,執著迷得又重。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曉得根塵事有理無、相有性無,那個「無」用一個「空」字做代表,因此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受用裡頭不能夠起貪瞋痴慢,不能夠起分別執著。起分別執著,那個受用你就變成凡夫;起貪瞋痴慢,在受用裡頭你就墮三途。因此如理如法的受用,只有覺悟的人有,迷的人沒有。受用裡頭不起貪瞋痴慢,受用裡面不起分別執著,這是方便,這就是理事無礙。

  第二句他說「巧以因契果者」,很巧妙,因行跟果地不二。你們想想,因與果如果是二法,六祖能大師講的話很有味道,「佛法是不二法,因果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華嚴經》上說,因果是一不是二。你能從因就契果,這就是「事事無礙之方便,因果交徹」。有沒有因?有;有沒有果?有,因果是一不是二。佛法裡頭用蓮花來代表,花這麼多,為什麼不用別的?為什麼用蓮花?蓮花是因,蓮子是果,蓮花是因果同時,因果不二,取這個意思,讓你一看到花就知道因果是同時。因變成了果,果又是因,這個因又變成了果,因果是循環的,因果是相續的,因果是不斷的。我們要是體會到這個意思,這裡面就能看出事事無礙。「故云方便」,說這個為方便,這是把「方便海」這句話的意思為我們說出來。我們要懂、要會用,你自己用就是自受用,自受用你在生活裡面得自在。你幫助別人,在教化眾生裡面得自在。所以佛教人「自在隨緣」,隨緣是方便,攀緣就錯了。

  下面一句,『入如來功德海』,這一句是說明法的功能。前面一句是講法體,也是我們講宇宙人生真相的本體;這一句是說宇宙人生真相的功能、功用、能力、大能。清涼在這裡跟我們解釋:「謂證入因圓,趣入果海故」,這四個字我們在佛門裡面常看到,匾額上常常題的,「因圓果滿」,這是普賢菩薩。因怎麼圓?徹底放下就圓了。還有一絲毫夾雜就不圓,因不圓,果就不圓滿。你們想想看,等覺菩薩不錯了,真的萬緣放下了,可是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所以他證得的果不能說是圓滿;佛在經上把它比喻作十四的月亮,不是十五的月亮。等覺菩薩那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就是夾雜毫分不善,所以他的功德不能圓滿,他的因沒有圓,他果沒有滿。

  下面大師跟我們說:「然前後但明以別入總,故各得一解脫門。」這是講前面所說的雜神眾,就是普賢菩薩以前,也可以說前面四卷經裡頭所講的,是「以別入總」。「總」就好比大海,「別」好比河川,許許多多的江河,那是別,都流入大海,大海是總。所以說每一個人得一個解脫門,我們在前面看都是這樣的,都得一個解脫門。他底下又說:「猶如百川,一一入海」,我剛才講這個比喻。「今明以總入總」,現在我們講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這個法門不是像江河流入大海,它是個大海,「以總入總」就好比是「以海入海」,這個比喻我們不難懂。像在我們中國沿海地區,是東海、南海,上面是渤海,海入大洋,這是「以海入海」;大洋入大洋,太平洋入印度洋,這是「以海入海」,普賢菩薩代表這個意思。「故得難思解脫門」,他這個法門叫不可思議境界解脫門。「復稱能入為方便海」,方便海是以方便為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我們從四十經裡面就有很深的體會。

  到經的末後,總結成為十個綱領,叫做「十大願王」。普賢行就是普賢的方便海,這個十門都是海。第一個,大家知道,「禮敬諸佛」,我們能做到嗎?它不是門,它是海。諸佛是指誰?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未來諸佛就是現在所有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要有佛性,將來一定作佛。有情眾生,蚊蟲螞蟻有佛性,蚊蟲螞蟻是未來佛,我們對牠有沒有禮敬?不必像見到佛像要恭恭敬敬頂禮三拜,如果你見到蚊蟲螞蟻也頂禮三拜,人家說你這個人神經有問題了。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對諸佛菩薩那種恭敬心,跟對蚊蟲螞蟻無二無別,形式上不一樣,那個恭敬心是相同的,我們能做到嗎?這方便海!不但是有情眾生,還包括無情眾生,難!大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沒有兩樣。所以「入法界品」裡面講的,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香爐善知識,蠟台善知識,舉幾個例子。我們家裡所有一切用具,這個物品它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這條毛巾,這是一法,這是物,這個法它有法性,我們對它有沒有像對待諸佛如來那樣的禮敬?沒有!你才曉得普賢十願不容易修。什麼人修的?法身大士,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修這個法門,他們修方便海,所以他們能夠圓成佛道。因圓果滿,因果是一不是二。但是沒有入這個境界,因是因,果是果,因果是二不是一。

  我們講「因果不空」,因果轉變不空、相續不空、循環不空,我們只能講到這裡;普賢境界裡面因果是一不是二,連轉變、相續、循環都了不可得,這都墮於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因果是一不是二,性相是一不是二,理事是一不是二,生佛是一不是二,萬法歸一,一即萬法;《華嚴經》上「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這就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這才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以總入總」才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在這裡是剛剛接觸。普賢能入,所以普賢稱為方便海。「以普賢是同異二眾之上首故」,同生眾跟異生眾,普賢菩薩都是上首。

  在華嚴會上,諸位同修總要記住,華嚴會上上首菩薩有兩位,普賢、文殊。經上告訴我們「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把他們兩位的身分顯示出來,普賢菩薩是大哥,文殊菩薩是小弟。但是你不能小看文殊,沒有文殊的慧,怎麼能入普賢的方便海?般若智慧重要!世尊當年在世,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希望我們真正開智慧,為什麼?智慧開了你才真的看破放下。「看破放下」這一句話容易說,你看破的範圍有多大?你能放下的境界有幾多?普賢菩薩他是圓滿的看破、圓滿的放下,這個境界是佛家常講的「萬法歸一」,用「海」做比喻。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到普賢這裡歸一。所以普賢十願,我們要曉得,每一願裡面必定包括其他九願,如果缺少一願,普賢行就不圓滿。而普賢這個十願,總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無量無邊法門歸納到最後是這十條,十條一展開是無量無邊的法門。《華嚴》稱為佛法根本法輪,這個意思不是非常明顯嗎?我們從這個地方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

  好,現在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