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普照眾生智慧燈  (第五四八集)  2001/12/2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45-0548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雲音淨月菩薩讚頌第八首:

  【周遍法界虛空身,普照眾生智慧燈,一切方便皆清淨,昔所遠行今具演。】

  這一首頌是讚歎七地菩薩,遠行地。第一句是讚歎菩薩的果用,『周遍法界虛空身』,「身」是果報,「周遍法界」是德用,這是證得「虛空身」。這些話我們初學的人聽起來感到很抽象,而實際上它確實是事實真相。我們在凡夫地,無量劫來把這個真相迷失了,不知道事實真相;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把這個真相為我們說出,可是我們自己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沒有辦法體會。我們修學佛法,這麼多年才有一個粗淺的認識,可以說是相當粗淺的認識,體會得整個宇宙是一體;不但是一體,說得親切一點是自體,是自心所現的境界,確確實實如同夢中的境界一樣。佛常常用夢境來做比喻,細心的人不難體會得,夢境肯定是我們自心變現的,不可能是外面有什麼東西它到我們夢境當中來,不可能的!

  佛說我們眼前的境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它是一體,它真的是自己。就在自分上確實有這個現象,有部分明白了,有部分依舊在迷惑。就如同我們這個身是一體,身體很健康,全身每一個部位都有知覺,有知覺就好像是悟了;可是有些地方發生毛病了,局部麻木了,沒有知覺,沒有知覺的這一部分就是迷。覺悟的部分一定要幫助麻木的部分,我的右手覺悟沒有問題,左手這個地方麻木了,我一定給它按摩幫助它恢復知覺,這就是佛度眾生。覺悟的這一邊我們叫它佛,麻木這一邊叫它做痴眾生,它是一不是二。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虛空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虛空身」就是清淨法身,虛空沒有染著,所以是清淨,身就是法身。多大?「周遍法界」。所以大乘法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不能不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

  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了,『普照眾生智慧燈』,自性本具般若智慧,這個時候開始起作用了。前面六地修的是根本智,「一切法門咸遍了,普現國土如虛空」,這是根本智;從根本起後得,這個後得,七地菩薩修的是方便波羅蜜,所修學的無不稱性。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學習。我們是在迷沒錯,佛菩薩在覺,希望我們能夠效法佛菩薩,佛菩薩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想學,很想學,這個不是假的,我們了解。為什麼學不到?原因很多,佛歸納幾個重點來給我們說,我們的慳貪放不下,障礙著我們學不成;惡業改不了,瞋恚傲慢常常起現行,懈怠懶散功夫不得力,這些東西困擾著我們,我們麻煩了!心散亂沒有智慧,遇到真正的善友善知識,真正的善友是什麼?佛菩薩,「佛菩薩我沒有看到」,經典就是佛菩薩,經典就是真正的善友;遇到,不認識它、不相信它,對它不了解,不能夠接受經典的教誨,掛名是學佛,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一毫一分都沒有得到。菩薩智慧開了,真的是「普照眾生」。「智慧燈」這三個字,就是表「方便波羅蜜」,所以它不用日、不用月,它用「燈」,燈表方便,無處不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燈還能照得到。

  『一切方便』,就是菩薩所學的。我們今天仔細想想,對自己、對眾生,處處不方便。當然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我們煩惱習氣一大堆,雖然天天學佛,學佛功夫有沒有進展,得不得力?可以說是一絲一毫都沒有進展,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得,佛在經典上常常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生在五濁惡世當中,養成了濁惡的習慣,習慣變成習氣,跟自性清淨心完全相違背。真心本性一絲毫的濁惡都沒有,本性裡頭含藏的是淨德,就是此地講的「清淨的方便」,方便是德、淨德。什麼是淨德?舉例而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淨德,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反過來,慳貪、惡業、瞋恚、懈怠、散亂、愚痴是自性裡頭本無的。本無的這些都從哪裡來的?這些東西是迷失了自性,把性德轉變了,變性德裡面的布施供養成為慳貪。所以諸位要曉得,慳貪之體跟布施供養的體是一個體,覺悟了,它就是布施供養;迷了,它就是慳貪。

  佛用什麼東西讓我們恢復自性?讓我們學習布施供養,恢復清淨的性德。開始學習的時候有困難,困難在哪裡?因為習氣太重了,一下要改好像很難過。要捨離,什麼時候你養成自然了,習慣成自然,自自然然的,那個布施供養自自然然就大方了。布施供養還得要考慮嗎?還需要計較嗎?我們看到許許多多有能力的人修布施供養,他想來想去,顧慮很多,這是什麼?還是沒有徹底覺悟;徹底覺悟了,這個念頭就沒有了。為什麼?性德流露了。有人說:「我布施供養,我這個力量有限!」沒錯,為什麼你的力量有限?你沒有見性,你的一些財寶是修得的,有限;如果你從修德裡頭慢慢轉變成性德,你的財寶是無限的。就像經中我們看到諸菩薩們手中常出無量珍寶,供養十方諸佛,供養十方一切眾生,真的無量的珍寶。我能不能有?問題是看你自己,這個東西不要問別人。自己能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逐漸恢復自性了。

  妄想分別執著總得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輕,這是好境界。所以學佛的同修要常常思惟、反省、檢點,我對於一切人事物的計較執著,有沒有減少?有沒有減輕?如果有,這是好境界,證明你的功夫不斷的再進展,到一個相當的時候,功夫就得力了。功夫得力也就是自然而然,不再有分別執著了。這個事情做好了或者做不好,做對了或者做錯了,你都會很自在。為什麼?沒有放在心上,漸漸趨向於自然了。做對了,做錯了,對與錯是二邊,二邊沒有見性,與性德不相應。到什麼時候你真正入了這個境界,沒有是非,沒有真妄,沒有利害,所謂是「二邊不立,中道不存」,處事待人接物是自然而然。這個時候你雖然沒有入佛的境界,也不遠了,非常接近。什麼叫佛境界?佛境界就是自然的現象,佛經的名詞講「法爾如是」,這是佛境界。

  修行有事有理,事要方便一切眾生,菩薩念念之中不離方便眾生,在在處處不離方便眾生。方便眾生就是四弘誓願裡第一願的落實,「眾生無邊誓願度」。方便是無量無邊,我們講得很多,為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服務。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服務的機會自己要曉得掌握住,遇到了認真努力去做,遇不到也不必去找,去找叫攀緣,遇到了這是隨緣。攀緣心不清淨,隨緣心是清淨的。一切人事物,是菩薩修方便波羅蜜的對象,對人決定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要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勉勵、互助合作;對事要認真負責,盡心盡力把這個事情做好,利益大眾;對物要愛惜。世出世間法,古聖先賢教人惜福,佛經裡面講得最多,積集功德、積集福德,不懂得惜福的人他到哪裡修積?所以物要愛惜,不能糟蹋。特別是佛陀入滅之後四眾弟子,由於世間具有大福德的人對佛陀的敬仰,所以護持佛門弟子,建立莊嚴的道場,供養佛弟子進修。如果我們敬佛,我們尊敬這些護法的大德,對於他們種種的供養自然就能夠愛惜。如果任意糟蹋,這是不敬佛、不敬護法,折損自己的福報。到自己沒有福報的時候,這福報享盡了,苦難現前,你才知道處處不方便。

  這些話我也常常講,諸位一定要知道愛惜常住物;一定要知道我們人生在世,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對我們都有大恩大德。我們出門到哪裡去辦事,沿途上這些花草樹木,它們生長在那裡提供我們欣賞,讓我們行走這個路,尤其是遠程,不會感覺得寂寞,那是它們在供養我們,你知不知道它的恩德?佛知道、菩薩知道,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是遠行菩薩『今具演』,具體表演給我們看。他表演什麼?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表演的是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這是修的「清淨方便波羅蜜」,我們應當要學。後面講到第七地,說得就更詳細、更明白了。

  雲音淨月菩薩讚頌第九首:

  【一切願行所莊嚴,無量剎海皆清淨,所有分別無能動,此無等地咸宣說。】

  這一首是讚頌八地菩薩,他所修的是願波羅蜜,也是後得智的一種。七地修方便,八地修願。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在華嚴圓教裡頭,不但是地上菩薩,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也是「一修一切修」。在十度齊修它有偏重,像八地偏重在願波羅蜜。『一切願行所莊嚴』,菩薩不止是一位,無量無邊的諸佛菩薩,在因地當中所發的弘願也是無量無邊。菩薩一修一切修,一門就圓滿一切法門,一願圓滿一切弘願,所以「一切願行所莊嚴」。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一切的弘願歸納為四大類,我們通常稱為四弘誓願;諸位一定要理解,絕對不是說只有這四種願,四願每一願裡頭,形相都是無量無邊際的。無論是度眾生,十方無量無邊的剎海,每一個佛剎裡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菩薩發願幫助這些眾生,你想想看這個境界多麼廣大!所以這一願裡面就具足一切菩薩的行願。斷煩惱是幫助眾生,學法門也是幫助眾生,煩惱無盡,法門也沒有邊際。佛道我們今天明瞭了,佛道也是沒有邊際的。就以中國祖師大德來說,天台家講的四種佛道,藏通別圓;華嚴教裡面講的,四十二個位次都是佛道,分證佛位、究竟佛果,都不是簡單的。「一切願行所莊嚴」,莊嚴的是身相,莊嚴的是土相,我們講的依正莊嚴。八地菩薩是不動地,這是真實的果位,於一切順逆境界、善惡之緣,不會再起心動念,這個時候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利益眾生。

  『無量剎海皆清淨』,我們今天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常常講的「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很不清淨、極不清淨,惡是極度的不善。我們要問八地菩薩在我們這個地方,他是不是也看到清淨的境界?答案是肯定的,確實八地菩薩住在我們這邊,他住的是清淨法界,我們住的是濁惡法界。這又是什麼道理?這就說明法不是真的,《金剛經》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法是隨著心在轉變的;菩薩心清淨,所以他身清淨,他的生活環境清淨。世尊在《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八地菩薩能轉境界了,不會被境界所轉。八地菩薩真正了解,清淨心性是真的,穢惡的現象是假的,真妄無礙,理事無礙,性相無礙,所以他能轉,我們不能轉。我們為什麼不能轉?心不清淨。人家到不動地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無量剎海皆清淨」。

  「無量剎海」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都不漏,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的剎海,寂光土、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一味清淨!我們有沒有能力入這個境界?這要看自己,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境隨心轉」,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心隨境轉是假的。但是一般世人我們想想,哪一個不被境界所轉?所謂觸景生情,情是什麼?六根接觸到外面六塵境界就起妄想、就起分別、就起執著,就被外面境界所轉了。但是你要曉得,你這是妄識被境界轉,真心不被境界轉。為什麼?真心沒有妄,它怎麼會被妄境所轉?由此可知,真心可貴。什麼是真心?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個時候就是真心。佛菩薩教人沒有別的,喚起我們的真心而已。你看看《壇經》上的例子,惠能在五祖會下得道,得什麼道?恢復了用真心,他不再用妄心了。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這用真心,跟諸佛如來用同一個心。《華嚴經》上所念的同生眾、異生眾,同異是什麼差別?用心不一樣。你用的是妄心,就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跟佛不一樣,異生眾;這些菩薩摩訶薩跟佛用的心是一樣的,同生眾,用真心不用妄心。我們修行修什麼?就修這個。果然轉過來,就是轉迷成悟,就是轉凡成聖。

  你看惠能對惠明講的話,惠明用妄心,去追趕惠能,想把衣缽奪回來,被他追上了。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四品將軍,是個軍人,惠能不是他的對手,把衣缽放在一邊,自己躲藏起來。當然他看到衣缽,拿到衣缽就算了,不會再去傷害人了;哪裡知道真正有護法神守護衣缽,惠明居然拿不動。這個時候他知道了,這衣缽這麼重,他是個將軍,衣缽他拿不動,惠能輕而易舉就拿動,從這個地方他就覺悟了。所以立刻就懺悔、就回頭,說「我是為求佛法來的,不是為衣缽來的」,馬上念頭一轉,這念頭轉得快,惠能大師就出來,「好,你既然是為法來的」,那就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明心見性。用什麼方法幫助他?他教他坐下來,把萬緣放下,一念不生,聽他的提示。他怎麼提示?他說:「不思善、不思惡」,這就是講你把二邊放下,「正在這個時候,如何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一句話提醒,他真的就回頭了。不思善、不思惡,性宗裡面講的不著二邊,中道不存,你的真心現前了。你思善思惡是妄心,二邊都離開了還有個中道,你還執著一個中道,那還是妄心。告訴你二邊不立、中道也沒有,你能不能悟入?惠明就在這個時候悟入了。

  我們在《壇經箋註》裡面看到的,惠能大師一生,他的學生當中有四十三個人明心見性,惠明是其中的一位。一句話能把你點醒,我們今天讀了這一句話為什麼不醒?有,有讀經開悟的,有聽經開悟的,也有念佛開悟的,有參究開悟的,各人善根機緣不相同,悟入那你就是用真心,用真心與諸佛跟法身菩薩同一個境界了。對於世出世間一切問題,真的是迎刃而解,你立刻就得大自在,你就智慧充滿了,從此之後你生活在智慧的境界裡,我們今天講,你過的是智慧的生活;沒悟,你過的是煩惱的生活。煩惱的生活苦,智慧的生活就樂了。離苦得樂是果,破迷開悟是因,我們不修因,哪來的證果?所以一定要懂得,行是許許多多錯誤的行為,首先你要承認;你不承認你自己的錯誤,怎麼能改正?什麼人有善根?肯定、承認自己有過失的這個人有善根;一味執著自己沒有過失,過失別人有,我沒有,這個人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一闡提。一闡提是什麼意思?沒有善根的人,善根斷了。這樣的人,諸佛如來都沒有法子度他;換句話說,幫不上忙,佛菩薩給他講經說法他聽不懂,怎麼會覺悟?真正聽得懂的人、真正覺悟的人能看得出來,從哪裡看?他做到了。

  譬如給你講不殺生,他從心裡把傷害眾生的念頭斷掉了,這人有善根,這個人真正聽懂、真正覺悟了,真正回頭了,回頭是岸。他這一回頭,過去生生世世他殺別的眾生,或者別的眾生殺他,這種冤業就消掉了。為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過去生中你傷害這些眾生,人家要報復你,他那個怨恨沒有消除,你這邊怎麼消掉?他那邊「因」在,我這邊「緣」沒有了,因必須要有緣,果報才會現前。他那裡只有因,這一邊的緣斷掉了,果報不會現前,道理在此地。覺悟的人從今而後,把所有的惡緣斷得乾乾淨淨。所以八地菩薩誓願弘深,以他的弘誓願莊嚴剎海,令身土皆得清淨。身是法身,土也是法身,身土是一不是二,所謂是「身是法性身,土是法性土」。

  『所有分別無能動』,這是第八地名號的由來,八地叫不動地,所有一切的分別執著都不動了。換句話說,他確確實實有能力在一切境界裡頭,六根接觸六塵,或者我們講對一切人事物,九法界裡頭,不是講我們這個人道、我們這個生活的圈子,面對著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九法界眾生所有分別,他接觸他都不會起心、都不會動念,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到這個境界。佛門當中常說「八風吹不動」,這個八風對八地菩薩來講是小小的微風,八地菩薩所遇到九法界眾生,那有很多驚濤駭浪、大風大浪,他不動了。

  在現相上來說,我們曾經在經典裡面讀到,知道如來的威力不可思議,我們前面念過十力,「力波羅蜜」,就是如來果地上這十種力。大風都不能吹動佛的衣角,我們知道佛所穿的衣是袈裟,披在身上的,那個衣很薄,風吹不動。我們穿的衣特別是在寒冷的時候,我們穿得很厚、很重,出去時候遇到風,這個衣還是被風吹得飄動;佛那麼薄的衣,風吹不動。我們會聯想到八地菩薩他的衣,大概風就吹不動了,他跟佛貼得很近,九地、十地、等覺就是究竟佛果了。這首偈我們要怎樣學?這對於我們關係就重大了,對我們的利益那就太多了。一定要曉得,六地以後全是修的「般若波羅蜜」,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方便、願、力、智」是我們自性裡頭本有的。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講得好,本有一定可以恢復,本無一定可以斷盡。煩惱習氣本來無,貪瞋痴慢本來無,一定可以斷得乾乾淨淨。戒定智慧,布施、忍辱、精進、禪定,本來有,本來有哪裡不能夠恢復?《大乘起信論》給我們很大的信心,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回頭?果然肯回頭,這個事情不是很難。

  『此無等地咸宣說』,這一句前面四個字是歎地,讚歎這一個地位,就是第八地。「咸宣說」三個字是結,說法做一個總結;「咸」是沒有不宣說的,也就是說「無量剎海」、「一切願行」沒有不宣說的。這個意思很深、很廣,說實在的話,我們很不容易體會。因為我們看到這個字樣,真的就像古德常講的「依文解義」,那是我們的理解、我們的思想非常狹義,很狹窄,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是塵說剎說,虛空法界、萬事萬物無一不宣說,這個我們就不知道了,我們就沒有辦法體會、沒有辦法覺察。如果你要是深入《華嚴》,深解義趣,你就明白了。《大方廣佛華嚴經》在哪裡?不是在經本上,是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不在說,只是你沒有法子體會。如果你能夠體會得到,你再把這個經本展開去對照,你漸漸不知不覺的也能契入華嚴境界了。這些話我們在前面都講過,希望大家善學。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