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辯才從智慧來  (第五二O集)  2001/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5-0520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師子座流眾第九段「歎德能」,第二句:

  【得智慧光,照普門法。】

  我們舉觀世音菩薩行門當中講的「十普」,前面跟諸位說到「入法門普」,現在接著我們看「神通普」。通是講通達,神是一個讚歎的話,也是形容的話,他通達的能力超乎常人,我們一般人講神奇莫測,超越凡夫小乘的境界,所以我們稱之為神通。一般在佛經裡面,講神通有六種,實在講就是我們六根的作用。眼見,能夠見一般人所不能見;耳聽,能夠聽一般人所不能聽,我們就叫它做神通,天耳通、天眼通,這名詞都出來了。六根如果能夠超越障礙就通達了。我們眼,眼見色有沒有障礙?障礙太多太多了。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我們知道,眼何以能見?一定要靠光,光是我們能見最重要的一個緣。唯識學家講九緣生識,我們不要說得那麼繁雜,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這個光很複雜,光波的長短不相同。在很複雜很繁多的頻率之中,我們的眼只能接收到很狹窄的頻率,比我們能見這個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也見不到。這些光存不存在?存在,我們用科學儀器偵測到,譬如像一般人熟知的X光,我們肉眼就見不到,它確實存在,紫外光確實存在。如果我們眼的能力能夠突破這個界限,宇宙之間所有不同頻率的光波我們全都能看得見,這個世界就變了,這世界不是這個樣子。所以現在講神通,我們很容易理解。耳的聽力亦復如是,音波,比我們能接受到這個聲音波長的聽不到,波短的也聽不到。很多動物,牠們的眼跟耳跟我們不一樣,像貓、狗這類家裡養的,我們人見不到的牠見得到,人聽不到的牠能聽到,牠跟我們不一樣。

  以眼來說,佛在經上講,怎麼樣突破這些障礙?禪定。所以一切障礙,在六根上的障礙,全都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自性的本能就恢復。本能,什麼障礙都沒有,無障礙的境界,是佛境界,無障礙的境界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的境界,禪宗裡面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如此!我們這個境界失掉,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所以執著如果斷掉,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執著了,你的心就定了,定了就能突破很多層次。佛在經上講,阿羅漢的天眼能見一個小千世界,普通阿羅漢。阿羅漢當中有一位很了不起的阿[少/兔]樓馱,他的天眼是修成的,他是阿羅漢。他的天眼叫「半頭天眼」,這是釋迦牟尼佛特別傳授他一個修行方法。為什麼?他確實非常用功,用功過度,睡眠少了,所以把眼睛搞瞎掉,雙眼失明。佛很慈悲,傳他一個方法,他學成功了,看東西不要用眼根,他整個頭都是眼睛,所以稱之為半頭天眼。他的能力能夠見三千大千世界,阿羅漢裡面這個天眼通是最殊勝的。但是只能見一個大千世界,娑婆世界,他方諸佛國土他就不行了,必須再精進、再努力,把塵沙煩惱也斷掉,那你能力就恢復得更多,能夠見一百個佛國土、一千個佛國土、一萬個佛國土。佛經上講的,大菩薩能夠見恆河沙數諸佛國土,恆河沙還是有數量;到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個不一樣,性德現前了。《華嚴經》是圓教,圓教裡面的法身菩薩,他的見量跟諸佛差不多,跟諸佛如來非常接近,能夠見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而且能夠見過去現在未來,這個神通才叫做「普」。見如是,聞亦如是,六根見聞覺知無一不如是,才叫「神通普」;換句話說,我們六根的能力完全恢復。

  必須要曉得,這是我們的本能,沒有什麼稀奇,沒什麼了不起,一切眾生個個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我們即使對蚊蟲螞蟻小動物,都不能瞧不起牠,為什麼?牠六根能力跟諸佛如來也沒有兩樣,現在在迷,哪一天覺悟了牠就恢復。所以牠跟我們是平等的,跟諸佛如來也是平等的。現在的問題出在哪裡?問題就是出在妄想分別執著。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要真下功夫,下什麼功夫?破妄想分別執著。先從粗的下手,執著最粗,要學世出世間法裡面一切不執著。不要說這個看得順眼,那個看得不順眼,這都是執著。學佛菩薩什麼都好,只要沒有大障礙。什麼是大障礙?破壞弘護正法,破壞社會安定,破壞世界和平,這是重要的,如果對這些有很大障礙,應當要說話。平常小小的事情無關重要,不要放在心上,修行在這裡修。看不順眼的不討厭,看得順眼的不貪戀,要在一切境緣當中,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你沒有這些境界,你到哪裡修?沒有地方修。會修的人,這些境界你才曉得,全是諸佛菩薩示現。我們就像善財童子一樣,修行就我一個人,除我之外,一切人事物都是諸佛菩薩為我示現的,讓我在這裡面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懂你到哪去修?你要會修你才曉得,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是道場。你能這樣修法,你的神通逐漸逐漸就大起來,得清淨心,能力逐漸逐漸恢復。所以神通現前不要奇怪,本能!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們是迷失太久了,所以稍稍現前一點都感覺到非常驚訝。要曉得不值得驚訝,更不可以生煩惱,生煩惱這個能力馬上失掉。什麼是煩惱?歡喜是煩惱,貪戀是煩惱,討厭也是煩惱。必須在境緣當中把煩惱放下,所以斷煩惱、轉煩惱。這是神通普,「普」都是周遍虛空法界。

  第七是「方便普」,方便多半都是幫助眾生的,常常在這上面加兩個字,「善巧」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最適合的方法。可是你要曉得,最適合的方法因人而異,對某甲用這個方法很合適,他接受的時候歡喜,他真得受用,這個方法給某乙不見得適用。所以便宜要非常適合,一定要適合眾生根性,不同的根性有不同的方法,所以叫善巧方便。怎麼叫「普」?由此可知,你的權智廣大無邊際,你才能夠應機說法。虛空法界、諸佛剎土、九法界眾生,你都有能力幫助他,都能叫他得真實利益,你的方便才叫「普」。

  這條我們要如何學習?怎樣落實?我們現在是凡夫,我們境界不能超越這個地球,地球上所有一切眾生繁多。同樣是人類,就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族群,這些族群有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嗜好欲望、不同的宗教信仰,我們要懂得善巧方便,為這一切大眾服務。菩薩服務,記住,有一個不變的原則,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個破迷開悟,幫助他明瞭宇宙人生真相。你要懂得善巧方便,你要記住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他是一個基督教徒,你不可以說基督教不好,你要來學佛,那你就破壞世間法了。你要是真正覺悟、通達了,就以基督教教化他,他希求生天,你能夠真正幫助他進入天堂。到天堂之後,天堂是欲界天,為什麼?他欲沒斷,你再到天堂去幫助他,提升他到色界天,這個叫做方便。他歡喜,歡喜接受,隨順他的根性,隨順他的嗜好,隨順他的欲望,慢慢的、漸漸的,不斷的幫助他向上提升,提升到最後在佛道。如果覺得這個教不好、那個教好,你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曉得,所有一切的教化都是諸佛菩薩建立的。《普門品》大家念得多,總得要懂得裡頭的意思,諸佛菩薩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真的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楞嚴經》上講,應化在世間必定要隨順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應以基督身得度者就現基督身,基督是佛菩薩示現的。你不能說他錯,他對那個法門歡喜,他對那個法門執著,不破壞他。這個樣子,族群之間矛盾、衝突沒有了,宗教之間誤會、傷害、歧視也沒有了,社會和諧,世界太平,這是佛法在世間最小的利益。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所有住在這個地球上的眾生都過得幸福美滿,這是佛法一點小小的作用。這個用途都得不到,哪來的方便?你的方便怎能叫做「普」?所以一定要有真實智慧,今天講高度的藝術,在佛法裡叫善巧方便。

  融入各個不同的族類(這不是族群了),族類是什麼?包括動物,我們講的是包括畜生、包括餓鬼、包括地獄、包括諸天,與九法界一切眾生融成一體,你的方便就普了。如何能夠融入?真誠,真誠到極處就融入。中國人常講「誠則靈」,怎麼靈?通了,障礙突破了。所以說「精誠所至」,精是純而不雜,誠是一絲毫虛偽都沒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礦物、石頭都能融入,何況其他?中國人這句話講得好,這句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能夠融入無情,最堅硬的石頭,你就可想而知,樹木花草怎麼會不融入?這才是真正做到方便普。

  第八「說法普」,如來果地上說法普,我們經常在經上讀到的,「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說法普。可是這一點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得到,法身菩薩沒問題。沒有破無明,沒有證法身,就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做不到,怎麼學法?首先要學習的,現在在我們眼前這個境界裡來說,心有餘而力不足,力決定做不到,可是心有餘就好,不能沒有這個心。常常有為一切眾生說法的這個心願;不能說我做不到,這個念頭就沒有了,那錯了。諺語有所謂「心想事成」,念頭就是心想,我有這個念頭,常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不失,總有哪一天會兌現。在現前這個階段裡面,我們要懂得全身說法,所謂是肢體語言,我們的表情、我們的態度別人能感受得到。我們以真誠心待人,這個人是外國人,是個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人,語言不通,我們那個真誠的態度露在面孔上,他看得出來,他感受到。我們中國人講的氣氛,真誠的氣氛、清淨的氣氛、善良的氣氛,不需要用語言。表態,眼睛會說話,耳朵會說話,眉毛會說話,我們一舉一動都會說話。現在有不少人學手語,手語在佛法裡頭用得很廣,佛法不叫手語,叫手印。你看看諸佛菩薩的塑像畫像,他手怎麼擺,怎麼個姿勢,那就是現代人講的手語。你看他手上什麼姿勢,它代表什麼意思。合掌代表恭敬,十個指頭代表散亂,把十個指頭合成一個表一心,一心是最恭敬的,把散亂心收回來了,它有意思在。無論在什麼地方,不同的國家裡面,我們一合掌、一鞠躬,他知道我們在對他行禮、對他致敬,不需要說明,肢體的語言。不但對人有效,對動物也有效;不但對一切動物有效,對植物也有效。

  說法普,我們現前能做的,果然你認真努力去做,時時刻刻為一切眾生說法。如果只是想著為一切人,不普;要想著眼前我們能見到的,為一切動物、一切植物。像小動物,許多同修都會,看到牠也很真誠合掌,給牠授三皈依,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的。在家同修,你受五戒也好、不受五戒也好,皈依也好、沒有皈依也好,都可以授,不是一定要什麼身分才可以授,不是的。只要你懂得這個方法,你有這個心,我自己還沒有受三皈依,可以給鬼神皈依,可以給小動物皈依。皈依咒,三皈依這個偈子,跟我們現在念的三皈依咒不一樣,應當給它們念:「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旁生」,要這樣念法,重複念三遍。「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這是一句;經文裡面叫「旁生」,旁生就是畜生。給牠念三遍,然後念佛號迴向給牠就好,勸牠跟著一起念佛,求生淨土。對一切動物都用這個三皈依。如果你對植物,我們這個經前面,雜神眾裡頭念過,樹神、山神、水神,水神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龍王,華南跟台灣許許多多民間拜媽祖,媽祖是龍王,也是屬於水神,大的是海神,都應當給他授三皈,念佛迴向供養他。花草樹木都有神靈。

  我給新加坡培訓班同學寫了兩幅字,其中有一幅是《正法念處經》裡面的兩小段經文。那經文誰說的?前面一段孔雀說的,後面一段鵝說的。孔雀多半是野生,鵝是家裡養的,有家畜也有野生的,畜生道,牠們知道念佛、知道聞法、知道修行,證得菩薩果位。牠那些話給誰講的?給夜摩天講的、給兜率天人講的,畜生身為兜率天人、夜摩天人說法。這些事情很像我們小時候念童話故事一樣,佛經裡面的東西要把它編成童話故事,那個材料不曉得有多少!說得非常非常之好!牠可以變現天人身分,為什麼還要用畜生身?現相,牠用這種現相勉勵天人,你看看畜生都修成菩薩了,我們要不好好修,連畜生都不如。這用意很深!許許多多鬼道也在修行,修行得不錯,往生的很多;我們不好好的念佛,不能往生,換句話說,連鬼都不如。所以牠修成功了,證得阿羅漢果位、證得菩薩果位,牠還是用牠原來的身分,用意很深。這都是屬於「說法普」。所以先要有一個說法的心、有一個說法的願。

  說法不一定要以出家身分、要在講台上說法,不一定,隨時隨處,遇到一切說話的對象都給他說法。說法的內容要注意到,總的綱領是勸導他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這是一切諸佛說法的總目標、總方向。最近的目標,你要觀機,你看這個人是什麼毛病,對症下藥。如果知道這個人不孝父母,你跟他講孝順父母的故事。不要說他,說別人,讓他聽,講因果故事。如果程度高的,你給他講一些道理,讓他慢慢覺悟。他要是自私自利,你就曉得用什麼樣的方法幫助他覺悟,知道自私自利是一切煩惱、災難的根源,他覺悟明白了,他就放棄了。人都想求得自己的利益,譬如求財富、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佛法裡頭有一套大道理,有正確的方法教他。我們求財,財愈多,不是自己享受,幫助這個世間許許多多貧窮苦難的眾生。生財有大道,用財有大慧大智,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說法,要看眾生的根性,什麼樣的人跟他說什麼樣的法。還有一種,你跟他並不相識,沒有什麼關係,偶然之間遇到,看到他一些毛病,菩薩有慈悲心,想幫助他,怎麼說法?你有朋友,你可以跟朋友聊天說法,讓他聽到,說的這些內容就是治他的毛病。有意無意誘導他覺悟,誘導他回頭。對一切人事物常存此心,心遍虛空法界,這是我們現前落實「說法普」。

  第九是「供養諸佛普」,首先你要曉得「諸佛」這兩個字的含義。《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情與無情全是諸佛。為什麼?經上稱「如來」是講的法性,一般經論講自性、真如本性。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一切萬物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心就是如來;「唯識所變」,識就是諸佛。能變、所變是一不是二,虛空法界所有一切萬事萬物,不是佛是什麼?所以在《華嚴經》末後,桌子善知識、板凳善知識;佛門這些東西,蠟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善知識是對菩薩的稱呼,桌子菩薩、板凳菩薩、香爐菩薩、蠟台菩薩,我們的廣修供養才能夠落實。桌子怎麼供養?擺得整整齊齊,擦得乾乾淨淨,是對它供養。對一切人事物、對佛、對眾生,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供養裡頭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法供養裡面最重要的,如教修行供養。供養誰?供養虛空法界一切諸佛如來,包括一切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這真是普供。你沒有這個心量,你供養是有範圍、是有界限的。如何能把這個界限範圍突破?完全看你自己的心量。所以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心量遍虛空法界,這就是真正普供養。事相上隨緣,隨緣隨分,盡心盡力,這個供養的功德圓圓滿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不是說只有諸佛、只有法身菩薩他們才能做得到,我們凡夫做不到,供養我們凡夫可以做到。這十普裡頭有些做不到,有些是能做得到的,佛的神通普我們做不到,供養普我們能做到。修行普、斷惑普、入法門普,這個我們都不容易,但是我們可以做到彷彿;不能做到真實,可以做到彷彿、做到相似。《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講的「廣修供養」,我們要懂得,要知道如何在現實生活裡面去落實。我常常講,我們隨順佛菩薩的教誨修行,我這個修行的形象就是供養。「上供諸佛,下供眾生」,上供諸佛是給諸佛如來看我是個好學生,完全聽話,隨順佛陀教誨,諸佛歡喜。下面供養九法界有情眾生,那是怎麼供養?我做出這個好的樣子,這個樣子是九法界眾生學佛的好榜樣。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常常要想到這個形象行不行?能不能做一切眾生的好樣子?能做,行,這是供養;不能做,不可以起心動念、不可以言語造作。這叫「供養普」。請看「歎德能」,第二句看起:

  【得智慧光,照普門法。】

  前面我們介紹了觀世音菩薩的十普門,說到第九「供養諸佛普」。每一條如果細說確實說不盡,要舉例不勝枚舉。現在我們看最後一條,最後一條「成就眾生普」。這一條當然不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眾生、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哪有這種能力?但是不能沒有這個心願,要念念無條件的成就一切眾生。對於一切眾生修學,古德決定沒有一絲毫嫉妒障礙,看到別人有成就,決定是歡喜讚歎。不但是這個修行人有福,更是眾生有福、正法有福;真正修行人多了,正法久住世間,所以那個福德的面大了,不只是那個修行人。一個人果然認真努力的依教奉行,必定得諸佛護念,九法界有情眾生讚歎,無情眾生也歡喜。如果我們對他有嫉妒障礙,那個罪過是無量無邊。道理與事實真相都要通達明瞭,我們才能夠修自己的圓滿功德,成就眾生普。

  眾生(自己也是眾生)根性無量的差別,這個差別可以說等眾生數。我們要了解其中的理事,成就自己就是成就眾生,成就眾生就是成就自己。自他不二,這才是大乘圓教;自他要是分開、要是有二,縱然是大乘,也是屬於別教,不是圓教。別教跟圓教差太多了,果證差距很大,智慧那就更不必說了。因此,怎樣培養自己圓頓根性,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在自己一生當中,短短數十寒暑,把自己養成圓頓根性。用什麼方法養?《華嚴經》好!《無量壽經》好!用這兩部經來培養,效果非常顯著。不起心、不動念與性體相應,大家聽了如果還沒有辦法領會,我們換句話說,與根本智相應,起心動念與後得智相應、與性德相應;後得智是性德,根本智是性體。這叫隨順法性,而不隨順煩惱、不隨順習氣,學佛就是從這個地方做一個大轉變,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過去我們都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搞六道輪迴,做生死凡夫;現在我們回頭了,完全轉過來了,我們隨順性德、隨順性體,這是大乘圓頓根性。你不轉過來怎麼行?在哪裡轉?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外面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那是我們修行的境界,是我們的轉捩點,我們從這個地方開始轉。看不慣的學著看得慣,看得慣的學著不貪戀,要在一切境緣當中修自己的真誠、清淨、平等,這就是隨順性體、性德,成就眾生,這後頭有個「普」,成就眾生普。

  落實在事相上,盡心盡力的幫助人,絕不吝法、絕不吝財,財法都要遍施。利益一切眾生,教化一切眾生,眾生的根性不齊,幫助他提升。如果有這個機緣,能力做得到,像現在有許多法師有道場,也有相當的人力財力,我們看到他們辦了許多活動,我們也歡喜讚歎。我們常常見到的辦佛學講座,有辦大學生的「大專佛學講座」,有辦中學生的、有辦小學生的,還有辦短期出家的,還有辦沙彌班的,名目很多,我們看到了歡喜讚歎。這些活動是好,但是最重要的是內容,而且我們要發揚大乘的精神,大乘是多元文化,要打破我們自己的框架。我們利用寒暑假學生的假期辦短期班,可以讓學生,如果道場很大,有這個條件,讓學生住在道場裡面。小學生教什麼?教儒家基本的課程,可以教《弟子規》、教《三字經》、教《太上感應篇》、教《文昌帝君陰騭文》,可以教佛教的《百喻經》故事,這小朋友很喜歡。為他們開個班,這個班大概兩個星期到三個星期,能收到效果。道德教育!我們平常有很好的師資,培養師資,每年辦個兩次、三次,有些地方學校放假,一年兩次,有的地方一年放三次,配合當地學校來做。

  中學生逐漸明理了,也可以在假期當中,短則兩個星期,長則三個星期,並不妨礙他學校的課業,傳授儒家的思想觀念,佛家的、中國道家的;甚至於年歲大了,文學、詩詞、歷史,特別重視歷史的教訓,都可以開課。佛教的經典,譬如《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非常好,或者是一切大經裡面節錄精彩片段做成單元。像《觀經》裡面的「淨業三福」,不必講全經,我只講這一段,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講完,做為一個單元。經典裡面的材料太多太多了,取之不盡。《地藏經》上我們取光目女這一段,很好的故事,很能夠啟發人,不必要講全經。《華嚴經》每一個小單元都非常精彩,這些好的教材,甚至於我們還可以取基督教的《聖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舊約》是猶太教主修的,《新約》是基督教主修的,天主教《新約》、《舊約》統統都修,這三個教合起來在全世界信仰的人超過佛教。依據《新舊約》修行的人多,可以從這裡頭取材。我在天主教裡面講過《玫瑰經》。我們要開這個班,多元文化,成就眾生。他喜歡哪個法門,我們都可以開,這一個班有十個、二十個學生非常理想,為他們講解,解答他們的疑問,我們要從這個路子走。其他那些班我們不著急,像音樂、歌舞、插花、烹飪,我看都有好多好多班。

  我們今天走的路子,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回歸道德,幫助一切眾生認識聖賢的教誨。學習聖賢、效法聖賢,我們走這個路子,自己安貧樂道。今天社會提倡競爭,我們提倡忍讓,我們會生活得很快樂,過得比他們幸福。天天在競爭、在打拼,生活過得不見得有我幸福,不見得有我快樂。我們要傳授這些年輕人健康長壽之道、幸福美滿之門。拓開心量,發大誓願,為一切眾生服務,這是我們教學的內容、我們學習的宗旨。有多大力量,盡心盡力去做。要幫助一切有緣的眾生,他只要來報名,只要來參加我們這個學習班,就是有緣人。我們也像過去在台灣一樣,不要他繳學費,飲食起居我們供養,課本我們贈送。要做!這是佛法。每天講經說法,那是什麼?已經入佛門的人,佛法講根熟眾生。沒有善根的人,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他善根增長。每天在研究經教、在聽經,這是善根成熟的人。特別要幫助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少年。現在家庭、學校跟聖賢教育完全脫節了,這怎麼辦?希望真正有心的人士,我們共同努力,捨己為人,捨己為社會、為這個世界,自自然然遍虛空法界,成就的是大圓滿,這才叫「成就眾生普」。我們有願、有心,怎樣落實?無盡的弘願都有起步,這個起步在佛法裡面稱為「最初方便」,我們要認清楚。合這個十普,『得智慧光照普門法』,清涼大師只一句提示「智證普法」,確實,實智權智,你才能知能行,這是行菩薩道。這一句通三業,雖然說在意業,實際上通三業。下面一句,第三句:

  【隨順諸佛,所行無礙。】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的「身隨佛行」,我們有這一句就夠了。這句裡頭最重要的是『隨順』兩個字,尤其是那個「順」。真正能隨順諸佛所行,你要不能夠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不能放下煩惱習氣成見,你做不到。怎麼落實?從放下這些落實。如善導大師所說的,佛在經上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在經上不許可我們做的,不但不能做,念頭都不生。『諸佛所行』,世尊告訴我們,說的話太多了,四十九年哪一天不說?這一切經典,哪一部經典裡頭沒有?善學要抓住綱領,我們淨宗學會的綱領簡單扼要,淨業三福、六和敬。為什麼六和敬這麼困難?不能隨順諸佛所行,不肯放下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成見,他就有礙了。兩個人都不能相處,都鬧意見、都搞矛盾,你說怎麼辦?實在叫人寒心!想幫忙幫不上。只要真正肯放下,肯放下就是真正肯修行、真正肯隨順。《八大人覺經》不長,如果開短期班的話,可以選作教材。佛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能做到嗎?果然能做到,六和敬還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不和?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如意,這就沒法子了,不能共住。

  我們現在實在講也煞費苦心,「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道場人多,你們幾個人能和?你這三五個人很談得來,分一個宿舍給你,你們三五個人住這邊,不要打架;那幾個人投緣,能談得來,我再分一間宿舍,你去住那邊。住一段時期,你們鬧彆扭了,好!重新再分配,只有用這個方法。我們圖文巴道場有三四十個人,要住在一個宿舍裡頭會打架,還好現在我們的宿舍多,你們談得來的住一棟,談不來的不要住在一起,只有用這個方法。大的不能和,小和,小的不能和那就沒法子了,那只好一個人住一棟房子。確實,古時候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狀況我們不太清楚,不過我們看到有一些變相圖,畫的圖,比丘確實一個人一個很小的房子,可能是有根據的。我在前幾年,在西澳伯斯參訪小乘的道場,這個小乘的道場土地面積有一百英畝,在山上,路都是他們自己開的。有二十多個出家人住在山上,全是男眾,路是自己修的,裡面的房子都是自己造的,我看了很感動、很佩服。它有一個佛堂,共修在佛堂,上課在佛堂;有一個餐廳,用齋的時候在一起。住的時候一個人一個小房子,那個小房子多大?要以香港人算這個面積是算平方英呎,我看他那個房子只有一百個平方英呎。小小的房子,一個人一間,獨立的,好,不打架,也沒有人講話。房子外面,他那個房子建築得很好,外面的屋簷伸出來可以遮蔽雨。房子外面四周圍就是他自己經行的地方,房子裡面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所以晚上睡得就很早,房子裡面都點小蠟燭。那個洗手間,大概是五、六個房子當中有一個,共用,走路大概兩三分鐘。它土地面積大,只有二十多個小茅篷一樣。好!這是一個真正修行的道場,我看了很歡喜。真正出家人心地清淨,為什麼?跟外面隔絕,裡面沒有電視,也不聽廣播,也沒有報紙雜誌,每天依照他自己修行的方法用功。生活很清苦,自己種菜,自己種植,也有信徒供養。他們在市區裡面有一個講堂,聽說每個星期有兩次講經,這是供養信徒的。信徒們有的時候送點米、送點吃的東西到山上。我們在外國,看到的是外國人修行的道場,這個道場辦得很成功。

  真正能住得下去,他心是定的,跟外緣斷絕,能有成就。如果將來有緣,這樣修行的道場很值得提倡。房舍一定要自己做,不要建房的工作人員,不需要,一定要自己親自動手,有成就感。道場應該是這個樣子!我在圖畫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們比丘一個人一個小房子,不是住在一起。小房子很小,一點點大。所以出家人樣樣都要會,普!自己搭個小茅蓬、搭個小房子住,行!自己可以做,不必求人。中國古時候祖師大德住山,都是這樣搞的。蓮池大師那個道場雲棲寺,我們在歷史上看到,最初他一個人在山上搭了個小茅蓬。他看到這個山好,山明水秀,人跡罕至,非常清淨,在這個地方砍幾棵樹搭個小茅蓬。真的有道心,真正做到了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清心寡欲,自己種植一點東西,自給自足。我們雖然生活在現代,要想真正成就,還是這條路。在這個生活環境裡面隨順諸佛所行,建立一個小小的僧團,一心養道。修學念佛法門的同修,在這個環境裡頭果然把心定下來,肯定往生。下面這一句,第四句:

  【能入一切辯才法海。】

  清涼大師也只有一句話解釋這一句,「語入辯海」。辯才從哪來的?智慧!沒有智慧哪來的辯才?無礙的辯才是從圓滿智慧所起的德用。智慧從哪裡來的?清淨心來的,佛家講從禪定。真誠、清淨、平等叫做禪定,我們把禪定說成這三句大家好懂。不是高深莫測,絕對不是談玄說妙,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諸位同修果然有真修,我發心護持,培養自己的德行,道德、學問成就之後如果有緣,教化眾生。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佛法衰微到極處,今天最重要的一個工作是什麼?是培養弘護人才,這是我們工作的重心,重點的工作,我們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做。我們自己不能不發真正求道之心。當然,在沒有高等成就之前,一定得諸佛威神加持。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這些等覺菩薩說法還是蒙佛力加持,等覺菩薩尚且如是,我們如果得不到佛力加持,哪來的辯才?如何求得佛力加持?真誠感通、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就能感應得諸佛如來智慧威神的加持。我們在這個世間,這是發心出家唯一的一樁事,除這樁事情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與我們都不相干。這樁事情做好了,普利法界一切眾生。『辯才』是對他的;「諸佛所行」,自他都在其中。身業要做末世最好的形象,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末法時期是一萬年,現在才過一千年,現在是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內,地球上這些眾生與佛都有緣,與本師釋迦牟尼佛有緣。我們要做的,延續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慧命,希望正法的燈火代代相傳,我們幹這個工作,不可思議的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事實上雖然如是,我們絕不執著。這些事情是我們本分的事情,應該做的事情,做好了不居功,做不好有罪過;做好了,你應該要做好,做得不好不應該。

  所以得辯才,才能教化眾生,才能夠傳道授業。我們在大乘經教裡面看到這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個個都是辯才無礙。沒有別的,先求根本智,圓滿後得智,無礙辯才就現前了。先求根本智的方法,認真的去斷煩惱,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深到明心見性,佛家一般講的大徹大悟,這是目標。悟之後,心純淨,心純善。什麼時候大徹大悟,自己可以能夠體驗得出來。還有絲毫不淨、還有絲毫不善,沒有徹悟;如果夾雜不淨不善,夾雜得很嚴重、很多,小悟都沒有,別說大悟。我們要真正想覺悟,要在心地裡頭,不善的、不淨的要把它淘汰掉,成就自己的根本智,然後廣學多聞,成就自己的後得智,無礙辯才就現前了,這是我們走的一條明路。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這一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