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佛法教你過幸福美滿的生活 (第五一三集) 2001/12/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13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異名菩薩長行第三句:
【智生寶髻菩薩摩訶薩。得不可思議劫於一切眾生前現清淨大功德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這一節經文是「普示滅惑」,雖然只有四個字,確實提醒我們菩薩修行的大德。我們在經文裡面所看到的是現相,示現清淨的形象,大師給我們講的,幫助眾生斷惑證真,這個意思就很深了,確實是如是。這是菩薩的行門,我們要想學佛、要想學菩薩,不能不重視,應當效法。在時間上說,沒有止境的,『不可思議劫』,為眾生示現『清淨大功德』。我們要仔細去觀察,什麼是「清淨大功德」?特別是功德這兩個字,揀別不是福德。功德裡面包括福德,福德不包括功德;福德只在三界,而功德則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是為一切眾生示現的,一切眾生我們常說的九法界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要做如是的示現。
「清淨」,心清淨,心如止水,清淨平等;心清淨,身當然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要做出這個示現。可見得這個示現不是裝出來的,是從內心裡頭自自然然的示現,自然就是這個形象,一絲毫造作都沒有。這要不是真修,怎麼能做得到?所以看到這幾句話,我們就曉得菩薩們修德圓滿了。如果不是圓滿,就不能稱為大功德。所以他能夠恆順眾生,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裡面無論現什麼身、無論現什麼樣的相,都是清淨無染,都是令眾生見聞覺知,知道離煩惱,知道斷惑證真,他能收這樣的效果。這些話、這種形象在《華嚴經》裡面重複的次數太多太多了,我們要想想為什麼?這正是世尊慈悲到了極處,千呼萬喚希望把我們喚醒。
我們業障習氣實在太重,常常失念,把正念失掉,妄想就起現行了。展開經卷的時候,或許短暫時間起幾個正念,經卷合起來的時候,妄想雜念立刻就起現行了,所以我們才感覺得修行這麼困難。尤其是在現前這個時代,魔王的誘惑力量太大了。哪些是魔?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八大人覺經》裡頭說得很好,第一個是五陰魔,五陰是我們的身體,特別是身體不好,年歲大了,病痛很多,這是屬於五陰魔;想精進,體力做不到,這屬於第一類。第二類煩惱魔,這個容易懂。哪些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慳貪、瞋恚、愚痴、對於聖教的疑惑、嫉妒、貢高、傲慢、自以為是、輕慢眾生,煩惱無量無邊,煩惱是魔,來折磨我們,使我們身心不能夠安穩自在。
第三種天魔,哪一類是天魔?就是我們身體以外境界裡面的誘惑,六根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展現出它們最大的誘惑力量:眼見色就被色迷惑了,耳聞聲就被聲迷惑了,鼻為香迷,舌被味迷,身被觸迷,意被一些邪知邪見迷惑了。第四個是死魔,死怎麼是魔?我們道業還沒有修成,壽命到了,真的是全功盡棄。縱然這一生修得不錯,來生還能得個人身,這一死一生至少中斷二十年,換句話說,來生縱然遇到善知識、遇到善緣,都得要從頭學起,這個樣子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修行不能成就,原因就在此地。所以真正要在這一生當中有成就,那就得要樹立菩薩的形象,示現清淨的形象,這個要靠自己。
佛菩薩在經論裡頭教導我們,他為我們做示範,但是這個示範不一定在眼前,所以我們要常常想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當年在世的時候,那是什麼樣的形象?經論裡頭有記載,確確實實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都放下了,放得乾乾淨淨。他不是求不得,他的一切榮華富貴都是現成的,他是王子,繼承王位,中國人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他統統放下了,就是「於一切眾生前現清淨大功德」,示現給我們看。所以真正要想在這一生成就,不能不做克己的功夫。所以佛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真的是保證世尊後世子孫永遠不墮落的教誨。
我們學佛決定要嚴持戒律,嚴持戒律從哪裡做起?從十善業道做起,要真做。不殺生,要做到決定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不殺生這一條才能做出成績來;傷害眾生的念頭,雖然你沒有殺它,你這個念頭就不善了。不偷盜,絕對沒有對一切眾生佔便宜的念頭,想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是盜心,行為上雖然沒有,你的念頭沒有斷,你的盜心還存在。要從這些微細地方下手。五戒十善裡頭,最難持的、最容易犯的,口業。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宣說修行的綱領,第一句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跟在其他經教裡頭排列順序不一樣。一般的排列都是身口意這樣排列的,《無量壽經》上排列的是口身意,把不妄語排在第一位。如果我們還有妄語,還會欺騙人,不講老實話,你的心怎麼會清淨?你的道業怎麼會成就?《無量壽經》那個順序用意很深,我們要明瞭,要知道從哪裡去學習。只有心真正達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你的形象自然就好了,自然就像佛、就像菩薩。你的愛心周遍法界,是對一切眾生平等的熱愛,不分怨親,這個樣子修德才能夠把性德顯露出來,這叫「清淨大功德解脫門」。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把戒律疏忽了,貪圖享受,不能吃苦,我們對不起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這兩句話,持戒、吃苦,他老人家一生做到了。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最古老的傳記是《釋迦譜》,在《大藏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去學道,三十歲示現成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日中一食,三衣一缽,樹下一宿,完全過著隨順大自然的生活,那真的叫出家。佛陀他是示現,而且肩負著沉重的任務,教化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超凡入聖,我們要多想想那是什麼形象?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要努力接近,多接近一分,肯定就多一分成就,盡我們自己的能力靠近;換句話說,在我們現前日常生活當中,盡可能的放下。
生活必需,這是沒有法子,現代人生活方式跟古人不一樣,生活必需品比古人多,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節制,不可以放逸,不可以增長貪心,這一點非常重要。時時刻刻要念著幫助別人、成就別人,這個幫助、成就裡面要有智慧,要有方法,佛家叫善巧方便,誘導他走菩薩道,不是幫助他走魔道。幫助他走魔道這個罪很重,幫助他走佛道那是無量的功德,這個道理一定要懂。為社會大眾做破迷開悟、斷惑證真的好榜樣,這就是『智生寶髻菩薩』。再看第四句:
【功德自在王淨光菩薩摩訶薩。得普見十方一切菩薩初詣道場時種種莊嚴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也只有四個字,裡面的精義給我們點出來了,「普嚴場會」,所以菩薩的德號『功德自在王淨光』,用功德來莊嚴場會。場是道場、是物質環境,會是大眾在此地的聚會。我們常念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國土」,什麼功德?他名號裡面就具足了,「自在王」是功德,「淨光」是功德,他這個形象清淨光明,得大自在。怎樣才能得大自在?古德常常講「放下身心世界」,你就得大自在。你今天為什麼不自在?是因為你放不下。放下,哪有不自在的?但是同學們聽話不能夠誤會,不能夠錯解,放下身心自在不是說我這個身心世界都不要了,那你完全錯了,那就給一切眾生做了一個反面的形象,不是正面的。正面的形象顯示我的身自在、心自在,我在環境裡面,清涼大師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得真的自在。
自在加個王,王是什麼意思?王就是自在的意思。像一個團體裡面最高的領導人,他發號施令,別人都得服從,都得聽他的,發號令這個人自在,遵守的人那就不自在,一切要聽話,一切要服從,所以稱之為王。佛經裡頭許許多多地方用這個王來代表自由自在,表這個意思;是自在當中之王,換句話說就是大自在。放下是心裡放下、念頭上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這一點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不是學佛身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家也不要了,那你是完全搞錯了。你必須在社會上示現一個最好的模範,你的身自在,你的家也自在,你的工作也自在,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自在。為什麼?充滿了智慧,「淨光」是智慧,你生活在大智慧、大自在裡頭。大智慧是慧,大自在是福,你是福慧雙修,福慧統統現前,你享受到了。這就是真實的功德,以這個功德莊嚴道場。
他這個得法,『普見十方一切菩薩初詣道場時種種莊嚴』,這裡頭含義很深。「一切菩薩」,《華嚴經》經上講五十一個階位全都包括了,一個都不漏。功德自在王菩薩什麼時候來表演、來示現?菩薩初到道場。譬如初信位菩薩,這個菩薩剛剛證得初信位,功德自在王菩薩示現最圓滿的形象來幫助他、祝福他。菩薩初信位修滿了,證得二信位,剛剛證得二信位這個時候叫「初詣道場」,一直到等覺,法雲地的菩薩修行功德圓滿,證得等覺菩薩,剛剛證等覺那也叫「初詣道場」。初詣道場是這個意思,就是剛剛證得這個階位、這個地位。
由此可知,在我們現前應該怎麼學習?我們要幫助初學,接引初機,要以最好的形象示現給初學佛的人看。這裡頭還特別要懂得,以最好的形象去影響還沒有學佛的那些眾生,還沒有入佛門的。如果他看到佛教學佛的人有這麼好的形象,他怎麼會不想學?形象裡面一定要記住清淨自在。我們想一想,現在這個社會大眾,哪一個不是感到生活壓力沉重?無論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背負著沉重的壓力,所以生活在苦惱之中,沒有快樂,憂慮牽掛,煩惱重重。如果我們學佛的同學,無論是在家出家,無論是從事哪一個行業,你給人的形象是歡喜、是快樂、是智慧、是清淨,別人一接觸就會感到你與眾不同;時間久了,這個久不是太長,二、三個星期,二、三個月,我們相信他會來訪問你,他會來向你請教:你生活為什麼這麼快樂?
真的佛教的教學它的目的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要認真學,你一定得到像佛、像菩薩那樣的快樂生活、幸福生活。要怎麼學習?一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也就是說要把經典裡面的道理參透,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你就過佛菩薩的生活。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還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那你就錯了,你學佛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裡面殊勝的功德利益你一點都沒有享受到,這叫真可惜!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改變心理,咱們世間人講建設,這是心理建設,最重要,這是根本。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六道眾生特別是欲界眾生,為什麼過得這麼苦?苦的根源從哪裡來的?真正的根源是迷失自性,這是真正的根源,九法界眾生共同的病根。欲界眾生除這個共同的病根,還有個特別的大病根,這是什麼?貪欲。對於你的欲望、貪念永無止境,那你就苦了。也許有人問:哪一個人不貪圖榮華富貴?哪一個人不貪求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哪個不貪?佛告訴我們,這些東西不是貪得的。大家細細念《了凡四訓》,我常常勸同學,初入佛門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你就明白了。這是因果,你命裡有的,不貪它也來,貪它也來。可見得這個榮華富貴,我們講你一生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不是貪欲來的,是你命中注定的,不貪它也來,何必要貪?貪是煩惱的大根大本,佛教我們把這個拔掉。拔掉之後,你命裡頭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更扎實,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
特別是我們在現前要學習的,就是一定要給社會大眾、給初學佛法的人做一個最好的榜樣。實在講這裡頭的障礙就是要克服自己的貪欲,這是我們一定要遵守的、一定要明瞭的。我們想自己救自己,想莊嚴佛法、幫助眾生,想到這些地方,我們自自然然就會很慎重的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一定要知道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輪迴路險,佛法難聞」;要有珍惜的心,能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輪迴,真正了生死出三界,再回到這邊來,那就是乘願再來,就是此地講的「功德自在王淨光」,我們都得到了。
再回來是來示現的、是來演戲的,不是來真正受苦的。釋迦牟尼佛來演戲的,菩薩們、羅漢們、歷代的祖師大德、在家菩薩、各行各業裡頭學佛有成就的人,這裡頭許許多多乘願再來的,示現好的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給初學的人看,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去觀察、去體會,認真努力學習。標準是經論,我們修學哪一部經論,總得找個主修的、助修的。我們現在修淨土,淨土主修的課程,五經一論。五經一論不必完全修,隨便學一種都可以。同學們大多數現在都選的《無量壽經》,非常之好。《無量壽經》講得很詳細,無論是事,無論是理,因果、境界都講得很詳細。也有同修依《阿彌陀經》,也好,依《阿彌陀經》一定要依註解。為什麼?如果沒有註解,《阿彌陀經》雖然不長,意思太深了,不容易看懂。所以過去印光大師為我們介紹蓮池大師的《疏鈔》、蕅益大師的《要解》、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註解很多,依一種註子就行。
真的要依教奉行,佛在經上講的我們要落實,要完全做到,那就是好形象,就真正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彌陀弟子!要怎樣具體落實?我在早年編了一個小冊子《淨宗同學修行守則》,節錄《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教誨,必須要做到的,節錄了六十二條。又節錄《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那部經是佛專門對出家人講的,我們印成小冊子,附錄在裡面的有《沙彌律儀》節要,戒律威儀我們再把它濃縮,把最重要的東西節錄出來,天天要讀誦。這個小本子是行經,我們必須要落實,必須要做到的。請看第五句:
【善勇猛蓮華髻菩薩摩訶薩。得隨諸眾生根解海普為顯示一切佛法解脫門。】
清涼大師註解也只有四個字,「以法隨機」。這就是我們在道場裡面常常說的,《華嚴經》也是不斷在重複: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應該說什麼法,你就給他說什麼法。佛法,特別是《華嚴》,不可思議,你志在升官,就給你說升官之法;你志在發財,就給你說發財之法,「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給諸位說,升官之法、發財之法無一不是佛法。為什麼?覺悟了,覺悟就叫佛法。「佛」這個字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覺悟,所以在翻譯註解裡面,「佛」意思叫覺者。你升官,你覺悟了,你不迷惑;你發財,你也覺悟了,只要是覺而不迷,沒有一法不是佛法。如果是迷而不覺,你今天在這裡念《大方廣佛華嚴經》都不是佛法。諸位要懂這個意思。
世間法跟佛法沒有界限,只有覺迷。所以大乘經上常說:哪一法不是佛法?真的覺悟了,法法皆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迷了,那就要問,哪一法是佛法?迷惑顛倒,沒有一法是佛法。所以佛法主要教導的是破迷開悟。做官有做官的道理,做帝王有做帝王的道理,做天王有天王的道理,你真的想做,不難!你只要肯修,如理如法的去修學,你這一生修因,你來生就得果報。學佛的人,真正把佛陀教誨落實在自己行為上的人,這個人真的是有求必應。他要發心把他自己修行的功德迴向來生作國王,那他就得到,來生作大臣、來生作大富長者,真的是隨心所欲。功名富貴是果報,果必有因。因修得好,你的果好。
現在我們在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我們也曾經接觸過不少的達官貴人、大富長者,我們很清楚是過去世他修的好因;但是這個因裡面夾雜著很多不善的因,怎麼知道?因為他的日子過得很辛苦。他做官做得不自在,找麻煩的人很多;他發財財富是有不少,生活不快樂,他沒有自在,他沒有清淨,所以他修的是福,裡面缺少一點德。佛常常教我們要修福德,積功累德,你要是得這個功名富貴,你自在,你快樂。這些佛法裡講得非常透徹。
『善勇猛蓮華髻』,你看菩薩的名號,對於善法勇猛精進,真的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的,「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我們在這個世間,苦頭吃了幾十年,味道真的是嘗到了,現在聽到佛這句話,我們的精神立刻振作起來了。有一個方法能離一切世間苦,這個方法我要!我想都想不到,現在佛給我們說出來,怎麼會不聚精會神的來領受?這是什麼法?佛說:「晝夜常念善法」,晝夜是日夜不間斷,心裡頭只有善沒有惡,你的心純善;「思惟善法」,那個「晝夜」是直接貫下來的,晝夜起心動念想的都是善法;「觀察善法」,觀察是行,日常生活當中行的是善法,就這麼一法。後面佛加了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這一句話重要。
剛才我所說的,我們見現在這個社會做大官的、發大財的,他生活不自在、不快樂,什麼原因?修善裡頭夾雜不善。我們這就明白了,我們晝夜想善、念善、行善,不夾雜絲毫不善,我們來生的果報,決定超過現在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富貴的人,如果你要是迴向求富貴的話。不過真正對佛法了解的他不貪求富貴,為什麼?這個東西不究竟。一定要學究竟的,究竟怎麼修法?決定要超越六道十法界;換句話說,決定要求生西方淨土。如果不往生極樂世界,不成就自己真正的道業,沒有證得菩薩果位,在六道裡面享受,你把你修行功德去享受人天富貴,這是肯定會得到的;但是在享受富貴當中很難不迷惑,迷惑又造業,福享完了,那個不善的業起現行,馬上又墮落,所以這叫不究竟,你不能永遠保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永遠保住了,決定不墮落,真的得大自在。人眼光要遠大,不能看眼前短短幾十年間的小利,那就錯了,真的搞錯了!心量一定要大,勇猛精進去修善,日夜不能間斷,這是「勇猛」。
下面加「蓮華」好,蓮華是清淨,蓮華在佛門裡面表法:不染,永遠保持清淨。所以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他所表現的形象,細心的人不難看得出來,那就是他清淨不染。他示現得大富貴,他不被富貴污染,也就是他在富貴裡面他不起貪瞋痴慢,所示現的是什麼?清淨平等。我們一看這不是普通人,他發了大財,他對於財寶不貪染,心地清淨,這個財寶利益一切苦難的眾生,他不自己享受,這個人就是菩薩。他有高度的智慧,他把這些財富、他所修得的財富,用在幫助一切眾生。如果他的心量要大,幫助九法界眾生。這能做得到嗎?能,形象就做到了。「蓮華」表清淨,「髻」代表高顯,你的清淨高、明顯。
菩薩在此地所修的布施,法布施,『普為顯示一切佛法解脫門』。我們曉得,一切布施供養當中,《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說得非常好,「法供養為最」,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懂得。要修法供養,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明理,自自然然能夠改善他的生活,轉貧窮為富貴,轉迷惑為智慧,不是做不到。化災難為祥和,這些在佛法當中實在講輕而易舉,哪裡是難事!問題是一般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學佛的同學雖然好像聽過這個道理,也讀到這些經典,不夠深入,所以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你所學的這個佛法沒有用上。你要果然用上,情形就不一樣,自然就不相同了,一切都能改變!學佛,成績就是看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有沒有做過改變?真學佛,這個改變一般人能看得出來,一看,「他不一樣,他跟從前不相同了,從前很小氣,現在很大方;從前斤斤計較,現在處處能體諒人,真的改變了。你再仔細看,相貌改變了,體質改變了,精神氣質都改變了。
佛法教學的殊勝,小改變一個人、改變你一家,讓你的家庭生活美滿;改變社會,改變國家,改變世界,這個工作有意義。你看這個社會許許多多的行業,我就選這一行,這一行過得快樂。而且這一行裡頭沒有退休的,你看看哪一個行業到一定時候都退休了,我這個行業沒有退休,愈做愈起勁,愈做愈快樂,用世間人的話來說,愈做愈有成就感。有成就感就著了相,就不清淨了。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不著相,「蓮華髻」是不著相的,隨順眾生的根器、隨順眾生的理解,教導他佛法。諸位一定要記住,什麼叫佛法?你要是把吃齋、念佛、誦經、拜懺、做法會看作佛法,你就完全錯了。什麼是佛法?佛法教你怎樣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教你所求都能夠滿願,這是佛法。佛法教你如理如法的求,你求一個東西,跟你講你所求的是果報、這個果報是什麼因,來指導你;你只要照這個因好好的去做,你所希求的果報一定會圓滿,真的是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求什麼得什麼,「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叫佛法。你懂得做,這個叫你真正參透了,求成佛一定得成佛,求作菩薩一定成菩薩,這才真正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佛法包含了虛空法界,經典在哪裡?我們今天看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說明書、簡介,真正的「大方廣佛華嚴」在哪裡?就在我們生活當中,六根接觸之處,無一不是大方廣佛華嚴。大方廣佛華嚴是活的,這個書本是引導,讓你真正入華嚴境界,入華嚴境界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這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快樂,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像得到的。幫助你自己德行成就、智慧增長,幫助你家庭和睦,家和萬事興;幫助你事業成功,不管你從事哪一個行業,經典裡面都有教導你的理論與方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到這個地方來,真的圓滿解決了,確確實實契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人怎麼會不快樂?所有一切障難,障礙、災難統統都化解了。
佛法的殊勝,可惜沒有人認識。正因為大家對它產生誤會、誤解,不肯接觸它,縱然接觸也沒有興趣深入,更不可能落實,這裡面無比殊勝的利益當面錯過!真可惜。所以佛法的教學,隨順眾生根性,隨順眾生的欲樂,欲是欲望,樂是他的愛好;他愛好世間五欲六塵沒有關係,教他,教他在這裡頭覺悟。五欲六塵有快樂,那個快樂不究竟、不圓滿,讓你得到,得到之後再告訴你,還有比這個更快樂、更究竟、更圓滿的,永遠不會失掉的,他就有興趣了,他一定會想學。所以佛度眾生,常說「先以利欲勾,後令入佛智」,這叫佛法,對世間人一定要用這個,先叫他得利,滿足他的欲望,然後把他的生活境界向上提升,「這個好嗎?還有比這個更好的」,所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好,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