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讚歎如來是讚歎自己  (第五O五集)  2001/1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12-045-0505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普賢菩薩偈頌第六首:

  【佛於一切微塵中。示現無邊大神力。悉坐道場能演說。如佛往昔菩提行。】

  這一首偈是說佛坐道場說法利生。第一句『佛於一切微塵中』,這是依報裡面最小的。大乘經上佛常講,「一微塵裡轉大法輪」,這個境界是華嚴事事無礙的境界,我們凡夫無法想像,道理就是稱性。佛、道場、大會稱性,是自性所現的;微塵也稱性,也是自性所現的。我們必須要記住、要知道,真性裡面沒有大小,所以它沒有障礙;真性裡頭沒有來去,真性裡面沒有真妄,這叫一真法界。法界本來就是一真,我們凡夫就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而見不到事實真相。《華嚴經》裡處處都是示現的事實真相,『示現無邊大神力』,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悉坐道場能演說』,一切微塵,每一個微塵裡面都有佛示現坐道場,演說《大方廣佛華嚴》。

  末後一句就是本經的內容,『如佛往昔菩提行』,佛往昔在因地當中跟我們一樣,我們今天是在因地,佛在初學的時候也經歷過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他是怎樣從凡夫地修成圓滿的正覺?這是很值得我們參考學習的,這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依正莊嚴。依正莊嚴目的是要我們生信心,真正入門修行,則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循序而進,圓成佛道。偈子當中難懂的,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學相似的這個境界。佛是真實的,我們看到佛如是念念為眾生,永遠沒有休息,這個精神我們要能夠理解,應當發心學習。

  因此我們的修學決定不能退心,不但不能退心,要效法如來。如來於一切微塵當中「悉坐道場」,我們怎麼學?我們應當是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坐道場,怎麼個坐法?怎麼個演說法?這在儒家就是講慎獨的功夫,絕不是以為沒有人看見,自己可以放逸、可以隨便,那就錯了!沒有人看見,有鬼神看見,有你的護法神看見,你要給你的護法神做好榜樣,這個好榜樣就是佛的形象。我們再說得清楚點,「學佛的形象」,勇猛精進,決定沒有放逸;這個放逸就是我們講隨便,隨隨便便,不可以,要守規矩,持戒修福。

  修福裡面最殊勝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無過於念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議。諦閑法師有一個念佛的徒弟,成功了。倓老法師常常讚歎,教我們學習。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起來立刻就接著幹,三年的功夫,人家能站著往生。絕對不是說,他的壽命恰恰好三年就到了,這個說法我很難同意,我認為什麼?他的功夫成就了,生死自在;這是肯定的,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念佛、拜佛、經行,日夜不中斷,夜以繼日。哪一個地方要能提供這麼一個道場,這個福報無量無邊。尤其在這個災難頻繁的時代,修學其他的法門來不及了!一心念佛,只要「信心清淨」,《金剛經》上講的「則生實相」,你就相應了;還有疑惑,那就必須得深入經藏。

  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目的在哪裡?諸位一定要曉得,目的在斷疑生信。果然具足真信切願,這些道理事相不明瞭,不要緊,一心念佛就決定往生;雖然品位不高,這是有把握的事情。何況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法界,確實是有四土三輩九品,有階級的。但是不像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階級很嚴,不是平等的。西方極樂世界它是平等的,四土在一起,所以這叫難信之法,不思議境界!生凡聖同居土就等於生實報莊嚴土,真實不可思議。所以我們想想,我們取淨土要緊,還是幹別的要緊?說實在話,如果是真正發心,為了弘護正法,那對於經教不能不通,事實真相不能不了解。為什麼?否則的話,你做得不如法,不但沒有護佛法,反而障礙佛法流通,那要犯錯誤的。如果沒有弘護的機緣,應當以取淨土為第一優先,不再疑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華嚴境界,經上所講的一切都在你現前,哪有不通達的道理?所以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這是真正聰明人,是我們修行人最好的榜樣,無論在家出家都要記住。

  我們讀了這首偈,就應當學諸佛菩薩,晝夜都應當為九法界眾生做學佛的榜樣。學佛榜樣裡面最殊勝、最圓滿、最究竟的是普賢菩薩,此地十首偈,都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佛是怎麼修因、怎麼發心、怎麼修行、怎麼精進、怎麼證果,我們要學這個樣子,這真正叫自利利他。

  請看第七首:

  【三世所有廣大劫。佛念念中皆示現。彼諸成壞一切事。不思議智無不了。】

  第七首是說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前面長行裡面講的第七個解脫門,「一念中現三世劫成壞事」;這個偈頌裡面跟我們說的,『佛念念中皆示現』,這個智慧德能才叫做大圓滿。在一念之中,在一塵之中。前面這首偈講「一切微塵中」,講的是空間,這一首講的是時間;空間講最小的一微塵,時間講最短的一剎那,念是剎那。從這些地方我們能體會到,所謂的神通廣大。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我們的本能,這不是諸佛如來的專利。我們學佛,目的就是要恢復本能,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他們慈悲幫助我們。一剎那之中,十方三世所有一切事成壞,成壞就是生滅,『不思議智無不了』,「不思議智」是根本智,清淨心中完全通達明瞭。不但是自己過去未來生生世世自己清楚明白,一切眾生無量劫來他生生世世的事情,他所得的正報,他所生活環境的依報,每一世每一生他的生活狀況,他造哪些業因、受哪些果報,佛完全清楚、完全明瞭,這是真實智慧。

  阿羅漢有這種能力,他只能知五百世。如果有人請教,請阿羅漢看看我過去世的生活狀況,他要入定才能夠觀察,而且能力只能觀察五百世,五百世之前他不知道,為什麼?他定力不夠深。阿羅漢的定功,在《楞嚴經》上說為九次第定。世間禪定有八個層次,第九定超越世間了,阿羅漢所證得的第九定。辟支佛比阿羅漢定功要深,所見的量當然比阿羅漢要廣、要深。如來果地徹法根源,真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是諸位要記住,讚歎諸佛如來,讚歎真如本性,是讚歎自己本人,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所以《華嚴經》前面用這麼大的篇幅,十一卷半,來說明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目的是讓我們生起信心,我們與毘盧遮那無二無別。然後好好想想,我們為什麼落到今天這個樣子,應當生慚愧心,應當生回頭心。

  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常存此心,這就是我們學這兩首偈的落實。念念為眾生,為眾生是真正為自己,為什麼?我們今天在《華嚴》上學到了,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虛空法界是我們的心量,剎土眾生是我們自己的身量,原本就是一個清淨法身,哪有不關懷的道理!所以對一切眾生,一定是樂觀其成。我們自己的心態,對於一切眾生,決定是成人之美,全心全力成就一切眾生;成就,那就是莊嚴自己的法身,莊嚴諸佛國土。佛國土跟清淨法身是一不是二,到常寂光淨土,身土不二。你在這個意思稍稍能夠體會得,這兩首偈你不會有疑問,確實能在一微塵裡轉大法輪,確實能在一念當中示現一切剎中極其微細的事相;這個事相,成住壞空,都清楚都明瞭。真正是全知全能,佛家講萬德萬能,這是事實,這個不是妄語、不是推想,是事實。我們認真努力學習,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請看偈頌第八首:

  【佛子眾會廣無限,欲共測量諸佛地,諸佛法門無有邊,能悉了知甚為難。】

  這與前面長行第八門也相應。菩薩修學的法門無量無邊,那是菩薩根性不相同,就像一個大學一樣,這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科系,每一個科系裡面都有許許多多人在那個地方求學;佛的法門比世間的學校不知道要大多少倍,簡直沒有法子稱說。清涼大師在前面註解說得好,這些菩薩雖然多,只能知道自己所知的境界,正像學校念書一樣,他學哪個科系,他對於這一系、這一個科目知道得很清楚,另外一個學系他就不清楚,諺語常講「隔行如隔山」,他們學的是專科。『佛子眾會廣無限』,佛子是菩薩,「眾會廣無限」,這是菩薩們所修的,無量無邊法門。

  『欲共測量諸佛地』,他們要來了知如來境界,能不能辦得到?辦不到!這個佛子,前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解釋,有外子、有庶子、有真子,他們所修學的法門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想佛的境界,那哪能夠想得到?佛的境界叫不思議境界,前面普賢菩薩為我們顯示的「不思議解脫門」,所以沒有辦法了解。那我們講,明心見性了,行不行?明心見性還是不行,豈不聞古大德常說,「等覺菩薩望佛境,猶如隔羅望月」,這是說的什麼?等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那一品生相無明,給諸位說,雖然地位都是等覺菩薩,那一品生相無明各個不相同,為什麼?生相也是無量因緣,不是一個單純的因緣,他究竟修的是哪一個因緣?必須破這一品生相無明之後,佛的境界才能夠現前。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都沒有法子想像,何況我們!

  『諸佛法門無有邊』,普賢菩薩就代表了;『能悉了知甚為難』,實在講是做不到的,這樁事情我們應該要曉得。特別是初學的同學,涉獵佛法,佛法的宗派多、法門多,可以瀏覽,不必去深究,深入研究實在講沒有必要。瀏覽能夠體會得的,很好;體會不得的,不需要去研究。所以了知如來境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再看第九首:

  【佛如虛空無分別。等真法界無所依。化現周行靡不至。悉坐道場成正覺。】

  清涼大師在前面跟我們說明,「如來身,體同虛空,用周法界」,如來身是我們的自性,這是透露了我們自性的真相。偈頌第一句是講「智身」,『佛如虛空無分別』。分別是什麼?分別是識。識有分別,慧沒有分別,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學不能不留意。根本智叫無分別智,從根本智才生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那是慧。虛空,正是《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要有這樣的心量,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能生智慧,這就是根本智。

  『等真法界無所依』,這一句清涼大師說,「智身等法身」。「真法界」就是法身,等真法界,所以他起作用的時候才無所不知。「無所依」,這一句決定不能夠疏忽。我們世間人,不但是六道凡夫,十法界裡面的有情眾生,都沒有法子避免要找個依靠。找個依靠是錯了!聖人了解事實真相,你看看禪宗的故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總算不負他的苦心,來了一個慧可;慧可就是找依靠,知道達摩是真正的大德,向他請教。那個時候正好是冬天下雪,他在雪地上站了很久,達摩祖師沒理他;最後慧可用自己的戒刀把自己手臂砍下來,供養達摩。達摩看到這個樣子,「哎呀!你何苦來?你為什麼這樣做?你為什麼來找我?」他把他的心裡話說出,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心不安,沒有依靠。達摩祖師伸出一隻手來,就跟他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句話的提示,慧可回光返照,「覓心了不可得」,我仔細去找我的心,不可得。

  要曉得無所依、不可得是真的,你什麼時候真正明白了,心不可得,不管你是真心是妄心,都不可得。真心妄心在哪裡?遍虛空法界,真心是「等真法界無所依」,妄心也是「等真法界無所依」。真妄是一不是二,悟的時候叫真,迷的時候叫妄。都是等虛空法界,都是不可得,都是無所依。所以佛家修行人,古時候又名無依道人,無所依!你要看到無依道人,他是佛子,那個心才叫真正清淨,真正沒有牽掛。還有得失,還有依靠,妄心!你看看我們一般凡夫,進佛門不是要歸依嗎?歸依是什麼?找個依靠,歸是回頭,依就是找個依靠。佛非常善巧,叫你從迷惑回頭,依覺悟,這叫歸依佛;從一切錯誤的想法看法回頭,依正確的想法看法,這就對了,這叫歸依法;從一切染污回過頭,依清淨心,這叫歸依僧。覺正淨是自性三寶,佛說得多好!從迷邪染回歸到覺正淨,這問題不就解決了!但是你要曉得,迷邪染這是妄想,等虛空法界;覺正淨是覺悟,也等虛空法界,都不可得,都無所依,你這才容易契入。著了相不行,著相你沒有辦法契入。

  『化現周行靡不至,悉坐道場成正覺』,這兩句清涼大師說,它的作用也等虛空法界,也「等法身之周遍」。經文「略舉正覺,實通一切」,覺正淨周遍法界,迷邪染周遍法界,覺性周遍法界,迷性也周遍法界,實通一切!前面長行裡面講的「以神通力化現種種身」,「化現周行靡不至,悉坐道場成正覺」,我們把這個意思稍稍能體會得一些,要知道落實到我們現實生活當中。如何落實?一切隨緣,絕對不攀緣,連攀緣的念頭也無,這叫積功累德;還有一點攀緣的念頭在,就錯了。真正做到看破放下,宇宙人生的理事、性相、因果,總名稱叫實相,諸法實相。我們雖然沒有辦法徹底明瞭,你能夠瞭一分,你就有一分受用,你看破一分;你能夠瞭兩分,你就有兩分受用。什麼受用?放下了!瞭一分你決定能放下一分。放下是修行,放下是功夫。你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透徹了解。了解之後,你就真放下了,你真的有智慧,真有善巧方便,真正能夠利益九法界眾生,不可思議的功德!「悉坐道場成正覺」,這是清涼大師略舉一種,成正覺這是最難的,都是輕而易舉的示現,其他的那就更不必說了,統統包括了。

  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