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如來名號等世間 (第五O四集) 2001/12/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5-0504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普賢菩薩偈頌第三首:
【顯示菩薩所修行,無量趣地諸方便,及說難思真實理,令諸佛子入法界。】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安立菩薩六種功德,在長行文裡面說了一個「地位」,說了一個「願」,說了兩種,其餘四種就在偈頌裡面。偈頌裡面我們看到的這四句,第一句是修行,第二句是方便,第三句是所證,第四句是契入法界。前面長行文裡面我們將菩薩的地位介紹過,地位是總說,其他五個都是別說。因為地位是同,但是菩薩所修的法門不見得是相同。譬如我們講初地,初地菩薩很多,每一位菩薩所修的法門不一定相同;所以地位是總,其餘的五條是別。
願是行之先導,如同世間人所謂的立志,這一個安立是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一個人生在這個世間,說實在的話,時日不多,就算你活一百歲,一百歲也不過是三萬六千五百天,你想想這個日子就並不長,非常短暫。在這樣短暫的期間,何況人的壽命,古人講得很好,「人生七十古來稀」,能夠活到七十歲的人確實不多,所以時間很短促,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如果這一生當中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像一條船在海裡面,茫茫大海,無所適從,這一生肯定空過。世出世法,凡是有成就的人,沒有別的,他先有個方向、有個目標,他一生知道怎樣去努力,不離開這個方向,一定可以達到他的目標。佛家講發願,跟世法裡面講立志是相同的。我們活在這個世間,已經過了不少時日,想一想,我們的方向目標有沒有確定?如果沒有方向目標,這很可怕。我們修淨土的同修,總算不錯,非常幸運,我們的方向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目標是彌陀淨土,我們要去親近阿彌陀佛;於是我這一生當中就知道怎樣去努力,如何循著這個方向達到我們理想的目標,這是願!
有了願之後,要以行踐願;否則的話,這個願是空願,永遠不能實現的,世間人稱為虛願,虛偽的,不是真實的。因此,第三個安立是修行,『顯示菩薩所修行』。菩薩所修,佛在一切經論裡面,不斷的在教誨,無論世尊講哪一部經,意思都是圓滿的。會看得出的人,他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看不出的人,覺得這當中有差別。看得出的人,知道差別沒有離開圓融,差別裡頭有圓融,圓融裡頭有差別,你才能入不二法門。對我們來說,修行非常重要,行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這些行為當中,我們犯了錯誤,什麼錯誤?與自性不相應,沒有能夠隨順自性。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能隨順自性,所以是正行;我們迷失了自性,隨順煩惱、隨順習氣,我們叫邪行。我們的思想叫邪思,我們的見解叫邪見,我們的言語是邪說,我們的造作是邪行,如何改邪歸正,這叫修行。從哪裡下手?這就不能不依經教。經教是什麼?經教是諸佛如來之正行,我們在經教裡面看到,諸佛如來所想的是什麼,跟我們確實不一樣。諸佛如來所想的,念念幫助眾生改邪歸正,念念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凡成聖,得究竟佛果,我們確實未曾起過這個念頭。諸佛的見解,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是心現識變,都是如來化身、菩薩神變,這他見到的,跟我們所見,正是完全不相同。所以我們的言語錯了,我們的行為也錯了,自己並不知道自己錯;自己要是知道自己錯,那就不錯了,這就叫覺悟。知過能改,善莫大焉,這稱你為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你能改過,你能知過,你能改過。這是我們自度度他的下手處,我們修行要從這裡修。
行門無量無邊,我們先把綱領抓住。經論裡面,佛講了八條,八正道。但是這八條全是綱領,全都講的是原理原則,這是總。別說,那就在一切經論法門當中。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宗法門,淨宗法門的正見是什麼?肯定西方極樂世界真有,肯定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虛,這個見解是正見。什麼叫正思惟?二六時中,常常思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常常思惟阿彌陀佛本願德行。什麼是正念?二六時中佛號不斷。所以八正道在哪個法門有哪個法門不同的說法,我們修淨宗要懂得淨宗怎麼說法。修行首先從日常生活當中落實,而世尊教導我們修行第一步是淨業三福。所以首先要把這一樁事情落實,我們只要真修,就是孝順父母,就是奉事師長,要拿出成績出來。成績最低的是功夫成片,這是一心不亂最起碼的功夫。
這個偈頌裡面,普賢菩薩示現菩薩所修行,教導我們。普賢菩薩在哪裡?如果你留意,你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為什麼?粗心大意,不認識!如果是細心,很冷靜,心常在寂靜的境界裡面,你就看到普賢菩薩確確實實常常來示現,從來沒有中斷過;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如來如是,普賢菩薩亦復如是。
『無量趣地諸方便』,我們《華嚴經》到後面會給諸位介紹「十方便、十勝行」,現在只跟諸位介紹方便。「無量趣地」,地是地位;趣,譬如經論上常講的五趣,這是講六道,趣是趣向,你到哪裡去?六道裡頭第一個是天道,第二個是人道,第三是畜生,第四是餓鬼,第五是地獄,這叫五趣。五趣就是六道,還有一道阿修羅在哪裡?阿修羅如果在天上,我們就稱為天阿修羅。通常六道就是加上天阿修羅,所以五趣跟六道是一個意思。《楞嚴經》上佛講,阿修羅除了地獄道裡頭沒有,其他四道都有。但是六道裡面,單講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我們就說人道,包括他;畜生道有阿修羅,餓鬼道有阿修羅,不再另說,所以五趣就是六道。這是講的總分、大分,細分無量趣,這是說實話。
在佛法裡面,那是講地位,我們通常講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大分;細分每一個位次都是無量趣地。這裡頭所修一切的法門,修行的方法,都稱之為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合起來說就是最適合的方法,叫做方便。最適合的方法無量無邊,哪一個方法最適合我,我的方便;那個方法最適合你,你的方便。我的方便對你未必方便,你的方便給他也未必方便,然後你才曉得,眾生無量無邊,那個方便也就無量無邊,「無量趣地諸方便」。
『及說難思真實理』,清涼大師對這一句註解「所證十如」。方便法以及解釋,方便法裡面包括身語意三輪。「及說難思真實理」,這是言說,為人解說;真實理就是宇宙人生真相,難思是不可思議。不可思,不可議,你要叫他思惟,你要給他講解,這就叫方便。所以一切諸佛對於眾生種種示現言說,無一不是方便。真實法是不思議解脫境界,那是真實法。如何契入真實?那就離不開方便。所以佛門當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以方便契入真實。我們看看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小乘不說,為什麼?小乘沒有入真實理,大乘入真實理。「真實理」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
「及說難思真實理」,《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最好的示範。尤其是我們中文的譯本,難說能說,難思能思,這就叫善巧方便。『令諸佛子入法界』,這一句非常重要,這是得果,這才算是究竟出離。因為你入法界了,入的是一真法界,你脫離十法界了,我們幫人要幫到底,要以這個為目標。我幫他脫離三惡道,是幫了忙,不究竟;幫他脫離六道輪迴,還不算究竟,為什麼?他沒有離開十法界,要幫助他離開十法界。所以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照顧到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把十法界全包括了,別教十法界裡面的佛就是圓教九法界裡面的菩薩,我們要幫助他,我們自己雖然做不到,我們天天讀誦大乘,他在聽;念的人沒有證果,聽的人可能證果了,有這個例子。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個賣柴的,他有一天砍柴到城裡去賣,賣了之後他得了錢。回來的時候,偶然聽到一個人在念《金剛經》,念經的人在房子裡面,他從窗戶外面聽到這個聲音,他就站在那裡聽,聽了一會兒他開悟了。由此可知,九法界裡頭有根性很利的眾生,我們在這裡讀大乘經,我們在這裡研究討論大乘經,他們聽到可能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超越九法界。我們跟他結這個緣好,他將來成佛成菩薩一定先度我們,我們跟他緣深。如果我們自己能夠隨文入觀,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夠入法界。
偈頌第四首:
【出生化佛如塵數,普應群生心所欲,入深法界方便門,廣大無邊悉開演。】
清涼大師註解,「前半普現身,後半演所證。」雖然註得很簡單,這個偈頌裡面的義趣已經給我們點出來了,我們要怎樣學習?諸佛如來『出生化佛如塵數』,這裡才講普賢菩薩,菩薩有能力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我們在《普門品》裡面讀過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家喻戶曉。菩薩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菩薩有沒有一定的形相?給諸位說,沒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菩薩沒有一定的身,諸佛如來當然更沒有一定的身。十法界裡面的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有一定的身相,但是他也能變化。可是佛與法身菩薩沒有一定的相,沒有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是真的無相;不但無相,念頭都沒有,「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因此他能夠隨緣現相,能夠現無量無邊的相。「出生化佛如塵數」,「塵數」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不是十個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大千世界的塵數,菩薩的化身跟塵數相等,這是真的。「出生化佛」,用一個佛做代表,不是完全都示現佛身,這裡就是告訴我們,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薩能現佛身,那其他的身當然能現,用他來做代表。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可以說,所現種種不同身都是佛身,都是菩薩身,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就正確,就沒有錯誤。
『普應群生心所欲』,可見得普賢菩薩現的相,不是自己有意的,不是自己說「我想現什麼相」,那個錯誤,那是凡夫;菩薩現相沒有念頭,眾生感應,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眾生想佛來度他,菩薩就現佛身來度他;眾生想菩薩來度他,他就現菩薩身來度他;眾生如果想一個阿羅漢來度他,菩薩就現阿羅漢來度他;乃至於現國王大臣、童男童女,各種不同身分的人,隨眾生心裡面的愛好,眾生心裡喜歡什麼,他都能現身。後面兩句是說法,『入深法界方便門,廣大無邊悉開演』,前面一句,自己要入得不深,你怎麼能幫助別人開示?這個話重要,我們如何學習?我們沒有菩薩這樣的德行,沒有菩薩的智慧,也沒有菩薩的神通,可是不能不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同樣的,從早到晚,我們會接觸許許多多不同身分的人、不同行業的人、不同年齡的人、不同需要的人,這也就是有相似的,我們做不到真實,我們學相似的。
對於所接觸的這些對象,我們要了解他、要認識他,知道他的需要,幫助他解決困難,這是不能缺少的;可是自己修行,不能不努力,不能不用功,不能不深入經藏。我們涉獵的經典雖然不多,這個不重要,要深入;我就是學一部經也得深入,深解義趣。為什麼?在一部經裡面開智慧。智慧的作用廣大,智慧真的開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一接觸就通了,我們世間人常說的觸類旁通。這個話聽起來,是叫人生歡喜心,也叫人生羨慕的心,什麼時候我也能夠一接觸就通達?真正的因是什麼?佛在經上說得很多,真正的因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東西?跟諸位說,就是清淨心。《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無所不知」,無所不知就是觸類旁通。你不起作用的時候,心裡頭清淨無為、一塵不染。我們念佛人,二六時中,心裡就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根本智;遇到事情的時候,自自然然他就生智慧,就能把人家的問題擺平。接觸一切經典,經本一展開,意思自然就出來,隨著你清淨心的純度,你的心愈清淨,你看的這個經文意思愈多,你看得愈深愈廣;如果心地不清淨,展開經文看註解,意思都看不出來。所以古人修學,跟我們現在人學佛不一樣,古人是先求根本智,後得智是很容易成就的。
妄想分別執著少一分,你的般若智慧就透出一分,這是理,這叫「入深法界方便門」。我們在一部經裡面深入,在一部經裡頭深解義趣。深解義趣不要用思惟、不要用研究,一遍一遍的聽,自自然然契入,這叫悟處。遍遍都有悟處,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大徹大悟,然後才能夠「廣大無邊悉開演」。一部經境界廣大無邊,一段經文廣大無邊,四句偈廣大無邊,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你的觀念就正確了,不貪多,知道什麼?專精,「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然有開悟、有契入的一天。第五首:
【如來名號等世間,十方國土悉充遍,一切方便無空過,調伏眾生皆離垢。】
這首偈為我們說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學佛的同學不能不懂,不能不會!佛菩薩的名號無量無邊,『等世間』。諸佛菩薩他們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教化眾生方法眾多,名號是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這一句是名號,他教我們什麼?諸佛菩薩,連身相都沒有,「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身相尚且沒有,哪來的名號?中國古時候《老子》,你看看這五千言,我們一展開,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名字,所以名號是教化眾生的工具,是教化眾生的方法,是隨順眾生建立的。
佛出現在這個時代,觀察這個時代眾生的毛病是什麼?佛化眾生沒有別的,教他什麼?改毛病!毛病沒有了,那你本來就是佛。換句話說,眾生是什麼人?眾生都是害了病的佛,病好了,就不叫眾生,就叫佛了,就這麼回事情。現在看看這些眾生害的是什麼病?病太多了,病雖然太多,哪個病最嚴重?最嚴重的是要命,先治,先把最嚴重的這個治好,其他的小毛病慢慢再來,那就好辦。所以佛觀察我們這個世間眾生,那個病根是沒有慈悲心,與一切眾生相處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損人利己,這個病嚴重。佛用什麼方法來治理?用「釋迦」,所以取這個名號。釋迦是什麼意思?仁慈,照印度梵文這個意思翻過來,「能仁」,我能夠以仁慈對人,是這個意思。你看不就針對這個毛病嗎?再看看眾生還有一個病根,這個病根就是胡思亂想、妄念紛飛,所以再起個名字叫「牟尼」。牟尼是什麼意思?梵文牟尼翻成中國意思是寂滅,清淨寂滅。寂是寂靜,滅是滅妄想,滅你的雜念、滅你的妄想,你就恢復到寂靜,換句話就是清淨心的意思。佛知道這個地區,這個地區我們今天講地球,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生到他的法運結束,一萬二千年,這個地區、這個時代的眾生,大病就是這個,所以他用這個做名號。
「佛」這個字是地位,說明他自己是什麼地位。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菩薩也是覺悟,佛也是覺悟,佛是覺悟圓滿,菩薩雖覺悟沒有圓滿,都是覺悟的意思。所以用這個名號,這個名號遍娑婆世界;他方世界眾生,那要看看他什麼病。所以「如來名號等世間」,就跟他的現身一樣,他的名號沒有一定,時時刻刻在換;像我們一個人,在這個社會上一樣,我們的名分那個名號常常在換,時時刻刻在換。儒家講的五倫十義,在家庭裡面,我們對父母是稱兒女;對自己的兒女,是父親,這名號就換了;對弟弟,我是哥哥;對上面哥哥,我又變成弟弟。這名號時時刻刻在換,由此類推,你就曉得名號不是恆常的,時時刻刻在變換,隨著身分、地位、工作,時時刻刻在換名號;「名可名,非常名」。
如來教化眾生的對象,是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現相就不相同。隨眾生心,現種種不同的相,名號當然變化更大,比身相還要廣、還要複雜,「等世間」!『十方國土悉充遍』,這當然之理。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到,一切諸佛如來都是以十方世界為境界,絕對不是說以自己這一個土;釋迦牟尼佛,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娑婆世界是他教化的一個地區,就像一個學校,娑婆世界好比是個學校,釋迦牟尼佛好比是這個學校的校長,這個學校建築在這個地方,但是來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遍及全世界。絕不是說我這個學校只收本地的學生,只收本國籍的學生,他招收還有外國籍的學生。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教主,也是這個意思,娑婆世界也容納十方世界的有緣人來修學,而釋迦牟尼佛也常常分身、化身到十方世界,幫助那個世界的如來教化眾生。好比說我們這個學校校長,可能到別的學校去擔任教授,他到那裡開課去了;同樣道理,我們這個學校,也有他方世界、他方學校的校長,到我們這裡來擔任教授、來上課,是圓融的,是無礙的!這樁事實,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得好清楚、好明白,個個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諸佛如來個個都是互相讚歎、互相尊重、互相合作,不分彼此,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果然明白了,這個法師在這個地方主持一個道場,他在這裡當和尚、當住持、當方丈,他可以到另外一個法師道場那邊,他可以去教學、可以去講經,可以參與那邊的法會。這個有,我們見過,我們聽說過;你有沒有聽說過這一位大法師、大和尚,到基督教裡面參加法會、到天主教裡面去講經,有沒有聽說過?沒聽說過,沒有學過《華嚴經》!如果學過《華嚴經》,這宗教都通了。不同的宗教,就等於《華嚴經》上不同的佛國土,不同佛國土裡面的諸佛菩薩互相往來,密切合作,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都是幫助眾生超凡入聖,沒有界限,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家人。
「如來名號等世間」,耶穌基督是不是如來名號?穆罕默德是不是耶穌名號?上帝阿拉是不是如來名號?給諸位說,統統都是。為什麼?都是教化眾生的,都是令一切眾生,與哪個法門相應的、心目當中尊敬哪個法門的、尊敬哪個宗教的,聽到這個名號,誠敬心油然而生,仰慕心生起來了,效法的心生起來了,豈不都是名號教化眾生的功德?所以佛教教學,名號是很重要的方法。佛的名號多,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名號,說過《三千佛名經》,說過《萬佛名經》;《萬佛名經》裡面有一萬二千多尊佛的名號。
在佛法裡頭,佛的名號是代表性德,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修德。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豈不就是儒家學者編《三字經》前面的兩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兩句話是講性德;「人之初」,本性是善良的,本性是仁慈的,本性是清淨的。讓我們念這個名號、聽這個名號,就要想到我自己本性原來是這樣的,然後自己回頭再好好想想,現在為什麼變成這樣?為什麼變成不仁不義、不清不淨?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三字經》上說得好,把這個原因說出來了,「性相近,習相遠」。我們的本性跟諸佛如來的本性是一樣的,「相近」是一樣的;但是「習相遠」,習是什麼?染著習氣,染著一些不好的習慣。所以古人常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們今天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無量劫以來習性變成的,正是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好,我們今天生活跟凡夫在一起,染凡夫的氣分,所以變成不仁不義,沒有慈悲心,變成妄念紛飛、煩惱不斷,清淨寂滅的心失掉了。
佛菩薩建立這個名號,這是善巧方便,『一切方便無空過,調伏眾生皆離垢』,這是名號功德的目的。名號真實的功德,「一切方便」,名號確實是第一方便,讓我們顧名思義。我們生到這個世間來,父母或者是祖父母給我們起了名字,這是名號,上一輩給下一輩起名字,用意在哪裡?對你一生的期望。所以名字不可以改,改名叫大不孝!為什麼?違背你父母對你的期望。名不可以改,字可以改,別號可以改,古人沒有人敢改名的;但是現在人不懂了,現在做父母也不懂。佛門裡面還有一點,出家了,學生徒弟出家了,老師給他起個名字,這個名字是對你的期望,希望你將來能做到名副其實。我出家,師父給我起個名字叫「淨空」,人家一叫這個名字,我就要想到「我有沒有清淨?我有沒有空?」如果心不淨、心不空,那人家叫這個名字,不就罵我了?我要常常想到這個名號,要清淨,要與心性相應,心性空寂,這就是「調伏眾生」。所以諸佛名號、菩薩名號,它的目的都是叫我們離塵垢、離煩惱、斷習氣,教我們覺悟,教我們回頭,起心動念與性德相應。諸佛菩薩名號,都是性德的顯示,佛是表性德,菩薩表修德,性修不二,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