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普入菩薩眾會  (第五O九集)  200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45-0509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十普菩薩第九句:

  【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訶薩。得普入一切世間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解脫門。】

  這位大菩薩也是弘護正法的典型人物。清涼大師說:「若無大悲,不入生死,則不能出菩薩行門。如不入大海,安能得寶,此即化他成己。」註的意思很清楚、很明瞭。菩薩的德號顯示他所契入的圓滿,『普寶髻華幢』;「普」是平等,「寶髻華幢」,寶髻是圓滿的福德,髻也是高顯之意,所以從名號上顯示他福慧圓滿。他所修的法門,『普入一切世間』,這一句重要的是「普入」;普入是平等入,是清淨入,入一切世間。換句話說,我們一般講「一切世間」是九法界,如果從《華嚴經》上說,這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哪個地方有感,菩薩自自然然就到那裡去應化,決定沒有空過的。所以佛菩薩說法,經典上常常把它比作海潮音,很守信用,真的是一分一秒都不差,到時候潮水一定上漲,落潮的時間到了準時會落潮。這是比喻諸佛菩薩對眾生感應的信用,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雖然現前沒有這個能力,決定有這個心量,決定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族群的界限,沒有族類的界限。族群是從人分的,族類是從萬物分的,包括動物、植物、礦物,決定是一律平等對待,決定沒有厚此薄彼,這是佛菩薩的心。所以人家的心清淨,人家的心平等,我們一定要學習,要很認真很努力的去學習,這就是拓開自己的心量,這是真正的修行。

  入一切世間,去做什麼?只有一樁事情,『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這個「行」就是我們現在社會上所講的行業,你到這個世間來,你在哪一行工作;菩薩到這個世間來,諸佛如來亦復如是,從事哪一個行業?總的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社會教育裡面的科系繁多,這個世間應有盡有,一樣也不缺少,所以說菩薩無邊的行門,這就是四弘誓願裡面第三句「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要問,菩薩是同時的還是有先後的?可以說兩者是圓融的。為什麼?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空間是一切世界,時間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們想十方三世與菩薩有感的眾生大概是無量無邊,菩薩的應當然也是無量無邊,這個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等覺菩薩就是圓滿的佛果,他有這個能力能現這個現象,數量等一切眾生;十方三世有多少眾生,佛與大菩薩可以同時現這麼多身。每一尊佛都有這個能力,每一位菩薩摩訶薩也有這個能力。所以老實說,佛菩薩比眾生的數量多得太多了,眾生無量無邊,諸佛菩薩現的相是無量無邊的無量無邊。

  我們從這個地方再看起,才能夠體會得到佛家常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體會到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這是真實的慈悲,沒有絲毫希求在裡頭,決定沒有講的報償。你看世間人無論做什麼事情,一說馬上就想到回報,有多少回報;經營一個行業,多長的時間才能收到回報?諸佛菩薩沒有,有這個念頭,心就不清淨,心就不真誠,決定沒有絲毫回報的意思在裡頭,圓滿的付出。這是教化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看看菩薩是怎麼生活的,菩薩是怎樣入世的。真正看懂、看明白了,自自然然會效法菩薩,佛陀教學的目標就達到了。

  所以你看看經上,菩薩「普入一切世間,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到這個世間來是做這個示現的,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什麼?他需要哪一種幫助,佛菩薩都幫助他,「佛氏門中,有求必應」;諸佛菩薩有大智慧、有無量的德能,換句話說,任何一個行業他行行通,你想做什麼、你想學什麼,全都幫得上忙,一定能滿足你的願望。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這樣再提升他的境界,這是佛法,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了生死、出三界。你的理想很高,志願很大,但是在六道凡夫裡面你決定得不到,你要不離開六道,這裡頭只有一個理想而已,這個理想是空的,不切實際的,這是事實真相。菩薩滿足眾生的願望、滿足眾生的理想,他可以幫助你證入華藏世界,可以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那是個大同世界,那是個平等世界,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法界。

  菩薩無邊行門裡面有總有別。別說,《華嚴經》裡面講的法門兩千多個,這是從綱領上說的;細說,佛法裡頭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這個八萬四千不是隨便說的,確實有這個事實,這是真實的,一點都不假。而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這個地方講「無邊行門」,這是真的。可是無量無邊的行門總有一個綱領,聰明人、會學的人抓綱領,這個細目就不難掌握了,首先要把綱領抓住。佛在經論裡面就綱領上說也有很多種,這個綱領就是講的原理原則。我們淨宗學會的同學,淨宗學會當年在美國成立,以後我們在台北華藏淨宗學會接著也成立,我在緣起裡頭就抓住五個科目,萬行的綱領。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三福。諸位一定要記住,不管你修學哪個宗派、哪個法門,你要知道基礎是淨業三福。《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得很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那我們就知道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這是我們的根基;沒有這個根基,不管哪個法門你都學不成功,你最後一定落空。我們把它擺在第一。

  第二,我們掌握六和敬,非常重要。我們在這個世間不能脫離社會大眾獨立生活,一定要跟一切眾生往來。跟一切眾生往來最重要的是和睦相處,儒家所說的:「禮之用,和為貴」。儒跟佛把「和」這個字看得非常非常之重,佛家尤其是令人佩服、令人仰慕,為什麼?他不要求別人,他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跟我和睦相處,要求我要跟他和睦相處,這個難。我怎樣能跟他和睦相處?普賢菩薩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六和才能夠做得到。諸佛菩薩到這個世間就是表演這個事情,表演三福給我們看,表演六和給我們看。我們要學菩薩,就是學菩薩表演,學表演、常常表演就變成真的了;從「為人演說」下手,真的去做,做到最後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自自然然就入佛境界,「普入菩薩眾會」。所以不做怎麼行?一定要做出來,一定要落實。學佛,這叫真學,要學得像,學得一模一樣。這是基礎,三福六和是基礎,你在這個世間這是好人,佛經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

  有這個基礎,我們可以真幹了,正式開始學了。正式開始學,佛教給我們的總綱領,戒定慧三學,戒學、定學、慧學。修戒定慧的方法太多了,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不修戒定慧?佛在一切經論上常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小乘教落實在戒定慧三學,大乘教落實在聞思修三慧,那個慧是什麼?慧是戒定慧的慧。你慧沒有開,你那個聞思修是世間法,不是佛法。為什麼?聞思修下頭沒有慧。戒定開智慧了,開智慧之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智慧就生了。我們讀《六祖壇經》,惠能見五祖忍和尚的時候,他跟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這個報告,五祖心裡就有數了。為什麼?他戒定慧三學圓滿了,智慧開了,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生煩惱,他生智慧。我們今天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生什麼?生貪瞋痴慢,這叫煩惱,生妄想執著。我們總得記住,只要是搞這些東西,這叫做搞生死輪迴,這不是佛法。惠能大師那真是了不起,他走的是佛法,他生智慧,不生煩惱。我們要怎樣才能到他那個境界?得修戒、修定。

  修戒,我常常勸勉同修,戒從哪裡修起?從十善業道修起,從五戒修起,出家人修沙彌的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從這兒修起。如果你沒有這個基礎,你的心是散亂的,你的心是胡思亂想,心不定。所以自己要常常檢點自己,每天早晚兩堂功課,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是檢點,這個早晚課做得那是真的有功德,不是應付,是真的做功夫。我們認真反省,當然最好的方法是用功過格,認真的去記。中下根性的人不從這個方法下手,很難收到實際的效果,這是老實話,蓮池大師為我們做了榜樣。一定是從認真的學戒,戒久了,養成習慣了,心就定了,這個心不會再往外頭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心定了。

  你心定了,你才開智慧。要想心得定,要守住古人兩句話,「於世無求,於人無爭」,你的心就容易得定。如果你還貪求、還好爭,這個定不容易得到。一個爭、一個求,破壞你禪定最大的一個敵人,我們要遠離。活在這個世間,一切無所求無所爭。你爭,我讓你。所以佛菩薩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道理在哪裡?很簡單,你要的我不要,你求的我不求;你跟我做朋友,對你決定沒有傷害。他就歡喜跟你交朋友了,對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你就有資格跟九法界眾生作善友,你說這多有意義、多有價值,這就是佛菩薩嘛!所以一定要開智慧,見聞覺知無一不是智慧,常生智慧。

  三學後面我們選的是六度,菩薩修學的總綱領,《華嚴經》向下會細說;最後我們選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所以我們總共五個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好記,一定要能記得住,時時刻刻能記得住。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違背這個大原則,不違背這個總綱領,這樣就對了。菩薩細行這就好辦了,先把總的綱領、原則掌握到。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這幾句話講得好,「若無大悲,不入生死」,你就不能行菩薩道。大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緣是條件,沒有條件,無條件的愛心。眾生造無量無邊罪業,一點都不責怪他,而且憐憫他、同情他,為什麼?同體大悲。他跟我是同一個法性,在有情眾生上說他跟我是同一個佛性。為什麼他會做錯事?他在迷,我過去在迷跟他沒有兩樣,也常常做同樣的錯事,誰來原諒我,誰來憐憫我?今天我看到別人做這些錯事,要常常想到自己,我們自然就會體諒別人了。他愚痴,他不了解事實真相,同情他、憐憫他,為什麼?他的造作後面有果報,因必定感果,哪有造因後頭沒有結果的道理?你造的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們看到歡喜;你造的惡因必定有惡報,我們看到很難過,愚痴、昏昧。

  為什麼會落到這個地步?世出世間聖人告訴我們:他沒有緣分。或者我們就一般世間人所說的,他沒有福氣、沒有福分親近善知識,他沒有這個福分。沒有福分接受聖賢人的教誨,這就是不讀聖賢書之過。我們親近善知識,接受聖賢人的教誨,具體而言就是讀聖賢書。世間法裡面我們讀儒書,出世間法裡面我們讀佛書,這是我們一生的依止,我們依止善知識。儒家四書五經是善友,佛法裡面我們現在講的這幾部重要的經典,《十善業道經》、《沙彌律儀》、《地藏菩薩本願經》、淨土五經一論、《法華》、《楞嚴》、《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必再多了,這些足夠了。

  我們到這個世間來認真努力修學,對於這些經論信受奉行,「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給諸位說,這就是菩薩應世。誰是菩薩?你就是菩薩!你到這個世間來沒有別的事情,就是幹這個事情,做出這個樣子給社會大眾看。世出世間一切法真的看得破,真的放得下,真的捨己為人,盡心盡力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就是「行出生菩薩無邊行門」。這是就目前我們自己這個環境上來修學,簡單扼要,人人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廣說,那就是各個不同的宗派有各個宗派所依靠的經論,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我們只要把綱領原則掌握到,任何一個宗派的經論都是好的,都是值得讚歎的,都是值得去表演,把覺悟的形象做出來給大家看,感化眾生,勸導眾生回頭是岸。

  請看長行最後一句:

  【普相最勝光菩薩摩訶薩。得能於無相法界中出現一切諸佛境界解脫門。】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只說了四個字「依體起用」,做為十普菩薩最後的總結,這個單元裡面的總結,從體起用。每一尊菩薩無不如是,自己確確實實是住在『無相法界中』,他才能夠起這樣廣大微妙的德用。這裡面給我們透露了一個訊息,我們應當要覺悟,這訊息是什麼?透露了我們自性的德用。所以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是我們自己的真性、現象、德用,不是說別人,全都是自分。可是我們今天體相用這三者都不能夠顯現,這就是世尊在經論上常講的迷失。我們迷失了自性,所以才出現十法界、六道輪迴的現象,這個現象也是境界,是一個很不善的境界。諸佛如來的境界跟我們的境界相比,最明顯的差別:我們的境界有障礙,他們的境界沒有障礙。有障礙就有苦受,無障礙就無苦,無苦就是樂。然後我們明白了,佛法教學的目的,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換句話說,就是令一切眾生離六道十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樂,沒有苦;十法界、六道苦,沒有樂,樂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樂為壞苦。佛講苦苦、壞苦、行苦,苦有這三大類,樂是壞苦。世間人不知道,迷惑顛倒。

  我們要怎樣才能夠入一切諸佛的境界?菩薩名號裡頭就教導我們,『普相最勝光』;「最勝光」是智慧,「普相」是無相無不相,普是平等。什麼時候我們在一切現象裡面生平等心了,我們就入佛境界;換句話說,我們過正常的生活。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過的生活是正常的,我們的生活不正常。什麼叫不正常?有苦樂憂喜捨,這就不正常,你有五種受;五種受都沒有了,生活就正常。這五種受在欲界裡面最嚴重,我們要明瞭,欲界是被貪欲害了,欲增長貪,貪裡面包括著瞋痴慢,增長貪瞋痴慢。貪瞋痴慢必定是多欲多求,這兩個相輔相成,麻煩就大了,就造成了阿鼻地獄,阿鼻地獄從這兒來的。所以佛教導我們要離欲、要少求。佛講的話是真話、是好話,終極的目的無非是教我們恢復正常的生活而已,正常生活得大自在。一些大眾為什麼不能體會到佛的苦口婆心、佛的慈悲教化?在佛法裡頭只用四個字來說明,「業障太重」,對於佛的慈悲教誨沒有辦法體會到。在古時候還有父母、尊長、善友在旁邊提醒你、輔導你,給你做增上緣、做個善緣,現在在這個時代,善緣斷掉了。

  現在一出生下來,惡緣就追隨著你,惡緣裡頭最厲害的是電視。到你稍稍長大了,比電視更厲害的一個惡緣,網路。你每天所接觸的都是增長貪瞋痴慢、增長貪求五欲六塵,從小就天天這樣灌輸,這個不得了!古人講:「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你將來長大了,這個惡的習氣、惡的習慣怎麼能改得了!現在人墮落了,現在的人變壞了,現代的人把倫理道德完全拋棄掉了,什麼原因造成的?總不外乎這兩種。另外在旁邊煽火的,報章雜誌、現代這些文學著作。這樣下去後果是什麼?各個宗教經典裡面所講的末日。

  我們現在在現前也是盡力而為,把如來究竟圓滿的至善之法,跟我們幾位少數的同學在一起學習。凡是參與學習的,無論是在家出家,無論你是在電視機面前還是在網路面前,你們是真正的善知識,經上稱的善男子善女人,你們不是凡人;只要能夠保持不退轉,你們在這一生當中念佛決定得生淨土。在這種環境裡頭,你們還能夠認真的在聽講經,發心講經,實實在在是非常希有。不但世間一般人做不到,甚至於許許多多出家人都做不到,你們能做到。我的想像當中一定得到諸佛讚歎,龍天善神保佑你們。世間善人多,就能夠化解災難。我們為這一切造作惡業的眾生,要全心全力做出一點貢獻幫助他們,不必讓他領情,不必讓他感激你,甚至於他對我們還諷刺、譏笑,我們都要忍受。那要怎麼做法?心地純善,要求自己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心地純淨,不容毫分不淨夾雜。我們能修到純善純淨,大家一起來修,一起來念,這個力量就大了。

  這是『出現一切諸佛境界』最方便的一個法門,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念佛法門的經論要常講,如果有這個機緣能夠在電視、網路上傳播,要多多重複的播放。為什麼?這個不是娛樂節目,這是教學。教學,古時候中國跟印度這些大聖人他們的想法、做法幾乎是一致的,那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教學要懂得重複,要知道遍數多你才真正得受用。這是要一生受用的,那在佛法講生生世世的受用,你不下這個苦功夫,古人講的死功夫,你怎麼能成就?所以古時候教學,重要的典籍,六、七歲到十二歲完成背誦,沒有講解,好處太多了。為什麼?人規矩了,規矩就是戒律,戒學了,守規矩,按部就班。每天在那裡讀誦,沒有講解、沒有研究討論,修定。從六、七歲到十一、二歲童年這樣打下的根基,才真正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的定得到了,慧就開了。

  這一段裡面我們特別要著重它的精神,「能於無相法界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一句;無相是什麼?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叫無相。只要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出現的自然是諸佛境界。為什麼?沒有私心,沒有私欲,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也確確實實落實虛空法界是自己的真心,剎土眾生是自己的法身,所現的一切當然是諸佛境界,諸佛境界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所以第一個瓶頸必須突破,就是一定要放下自私自利,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成見,學著能夠恆順眾生。起步從哪裡學?能夠學聽別人的意見,接受別人的意見,放棄自己的意見,從這個地方下手。處處執著我要怎麼做法,不容許別人的,你永遠不能入佛境界。那別人意見是錯的呢?錯的沒有關係,錯得不太離譜就可以;如果錯得太離譜,我們要勸導他。隨順要有智慧,不是用感情,感情的隨順那就是佛家常講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要有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