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講述菁華—三種精進 (第五四二集) 2001/12/2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45-0542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法界菩薩偈頌第三首: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實無分別。是故色相皆圓滿。普放光明照十方。】
這首偈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到此地來,昨天有同學問我:「什麼叫做苦?這個問題使我感到很茫然。」他不懂得什麼叫做苦。我就告訴他,把你狠狠的打一頓,看你知不知道苦;餓你七天,七天不給你飯吃,不給你水喝,你苦不苦?你就曉得了。熱天把你關在一個火爐裡頭,冬天把你放在寒冰裡面,然後你就曉得什麼叫苦了。苦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忍辱波羅蜜,我想我們再用一節課的時間,把這首偈重新再說一說,希望大家好好的聽。佛法從初發心到究竟圓滿的佛果,真正修行的綱領只有兩條,一個是捨,一個是忍;捨就是放下。《金剛般若經》裡面雖然給我們講六波羅蜜,重點在布施、在忍辱,布施能得究竟圓滿的福慧。在三皈依裡面,「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這兩種究竟圓滿,佛門裡面就稱他為佛陀。菩薩正在修這兩種,但是還沒有到究竟圓滿。所以學佛學什麼?沒有別的,求智慧、求福德。佛說施能得福慧,忍能保持福慧,如果不能忍,你這個福慧得到,很短時間就失掉了,那很可惜。所以佛陀教導我們,這兩樁事情比什麼都重要。
『往昔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實無分別』,這兩句是講修因,下面兩句是講的果報。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所以我們要想得果報,一定要知道修因,你不修因哪來的果報?看到果報就要知道修因。我們看到《華嚴經》毘盧遮那佛的果報,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是看到果,一定要知道修因。佛在最初跟我們今天的地位是相同的,也是凡夫,他在無量劫中知道修因、知道修行。「修行」這兩個字一定要懂得,要很清楚的明瞭,行是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外身、語、意這三大類,這包括盡了。佛教導我們,祖師也教導我們,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意是根本,意就是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再把它歸納,總不外乎三大類,這三大類就是善、惡、無記;所謂無記,就是說不上善惡,這叫無記。無記有沒有果報?有。什麼果報?無明。所以很麻煩。善惡業是煩惱習氣,無記業是無明、是愚痴,所以必須加以修正。
正的標準一定要知道,佛法裡面說邪正的標準是自性,凡是與性體、性德相應的是正,與性體、性德相違背的是惡。中國古人教童蒙,小朋友啟蒙的教育教《三字經》,《三字經》頭一句就是性德,「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學佛的同修知道,雖然說了一個人,人是代表,代表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有情眾生,正報;無情的眾生我們講物質環境,依報,他的性本來都是善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那就是我們講到性德、性體,今天人講自然。凡是能順乎自然的這就是善,違背了自然是惡。自然是什麼現象?自然決定沒有意思。日月運行,春夏秋冬四時運轉,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花開花謝,行雲流水,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沒有意思是善。諸位要曉得,沒有意思是真平等;有了意思就是惡,就不善。佛有沒有意思?佛沒有意思,所以佛能夠跟十法界依正莊嚴和睦相處,非常圓滿的至善,儒家講的「止於至善」。才有一點意思就壞了,那一點意思就不善,那一點意思就叫無明,那一點意思就是把性德轉變成情識,轉性德變成八識,八識不善。或者說,唯識家講的,八識是善與不善和合,這個說法也行。為什麼?自性性德是本善,現在你夾雜著自己意思在裡頭,這個意思就是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富樓那尊者的。富樓那尊者問:這一切眾生為什麼會有無明?無明什麼原因起來的?什麼時候起來的?佛只說了八個字:「知見立知,是無明本」。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剛才講的,你違背了自然,你在大自然裡頭加了一點點意思在裡頭,那就是無明的根本,你錯了。
佛無論示現在哪個法界,九法界眾生有感,佛都有應,佛起應的時候沒有意思。釋迦牟尼佛是性德變現出來的應身,我們這個身體是阿賴耶識裡頭業力變現出來的,都是虛妄的。佛這個身體應化在這個世間,教化眾生四十九年,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頭,完全順乎大自然,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虛空法界是我們自己的真心現出的相分;有體,體自然就會現相,體、相、作用。本經的經題「大方廣」,大是說體,方是講相,廣是講作用,體、相、作用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這三個字全都包括了。完全明瞭、完全通達、完全融合,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佛的心是自性的性體,佛的相、佛的作用是自性的性德,宗門裡面講明心見性、稱性起用,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善,善的標準在此地。違背了性德,自己起了自私自利,佛法裡面講我執、法執,以為這些現象是真有的,你錯了;如果以為這些相是幻相,是假有的,你也錯了。什麼是不錯?不起心不動念就不錯。起心動念,你說它有也錯,說它沒有也錯,說它亦有亦無也錯,說它非有非無還是錯。錯在哪裡?錯在你起心動念。真心離念,如果不起心不動念,你的作用完全稱性。我們無量劫來就墮落在起心動念裡面,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這叫凡夫。如果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就成佛了,我們就稱你為佛陀。
現在再把話說回來,我們迷了這麼久,已經養成習慣,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養成這個習慣,現在要把這個習慣放下,難!過去這些諸佛是花了很長很長的時間才修成功,才真正放下。這樣說起來,我們這一生能不能辦得到?跟諸位說,這個事情一生辦不到。那我們是不是沒指望了?不能這個說法。為什麼?你有過去生,過去還有過去,你怎麼知道你過去生中沒有修行?說實在話,過去生中你要是沒有修行,你就不可能坐在這個地方聽我講經聽一個小時,你不可能。你能夠在此地安下心來聽我講經講一個鐘點,你過去善根無比的深厚。佛在《無量壽經》上給阿闍王子講的那一段話,我想我們同修都很熟悉。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聽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他們聽了歡喜,心裡面都發願,希望將來自己成佛都像阿彌陀佛一樣。他們起心動念佛就知道,佛告訴他,也告訴大眾,他們這五百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就曉得他們過去生中善根深厚。我們今天跟他比一比,超過他,不輸給他。怎麼知道超過他?我們今天聽到講經說法都起個念頭,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闍王子當時沒有起這個念頭。你就曉得,我們起了這個念頭,我們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如來不止四百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這一生中能不能有成就?善導大師講的話是真的,值得人敬佩,他說「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太好了。你能不能成就,你有多麼大的成就,都在你遇緣不同。如果你遇到的緣非常殊勝,你這一生不但有成就,而且有很大的成就。如果這一生遇不到善緣,對於教理不能通達明瞭,自己雖然修得不錯、修得很好,你的成就不大;縱然能往生,說老實話,凡聖同居土是有可能的,方便土、實報土非常非常難,你遇緣不殊勝。這個緣勝與不勝,我們也能夠很親切體會得到。什麼叫緣殊勝?聽經聞法。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每天講經八個小時,四十九年沒有休息,常隨弟子天天跟在身邊,這個緣殊勝,無比殊勝!聽久了,戒定慧三學自自然然完成。但是今天我們的緣比不上過去,不要說佛的時代我們比不上,古大德的時代我們都比不上。什麼原因?古人從小就教,懂規矩;現在沒有人教,就是在我面前,他都得不到利益。為什麼不得利益?他的心不一樣,也就是說他的心不清淨,他不懂得忍辱波羅蜜,他不懂規矩。
你看晚近印光法師教導學人,很多人向他請教:佛法有沒有方法教我們契入佛的境界?大師說得很好,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可是什麼叫誠、什麼叫敬不知道,沒人講也沒有學過。自己以為很誠、很敬,那是屬於增上慢。你不是欺騙人,你確實沒有意思欺騙人,是你自己無知,沒有入這個境界,自己以為入這個境界,過失在這裡。他不知道、他不曉得虔誠恭敬是什麼意思,虔誠恭敬是什麼樣子,虔誠恭敬是什麼心態,不知道,沒有學過,他怎麼曉得?古時候這些是從小教的。什麼叫做誠敬?《弟子規》上面所講的字字句句都落實了,誠心誠意去做,那就是誠敬,你才會有感應。學佛的弟子,什麼叫誠敬?我一再提示大家《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完全落實了,你大概有五六分的誠敬,誠敬不圓滿;圓滿要落實菩薩律儀,那個難,我們想想做不到。所以今天,我們在家能夠落實《弟子規》,出家能夠落實《沙彌律儀》,你才能有幾分誠敬的心、誠敬的威儀。不是憑自己妄想,你妄想是與妄識相應,它跟性德不相應,這不是真善。諸位要曉得,《弟子規》裡頭講的與性德相應,佛家的這些戒律威儀都是跟性德相應,你不在這上下功夫怎麼辦?
修法要忍辱,你不能忍,你怎麼會成就?你要想成就,你一定要修行忍辱波羅蜜。忍辱是我們自己這一生能不能成就的關鍵所在;佛法能不能常住這個世間,也是關鍵所在。最重要的就是人事,我們能不能跟別人相處?不能跟人相處,那是我們最大的恥辱。何以不能跟人相處?自己的成見放不下,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不下,總是覺得別人不對,這正是自己的大病。真正修行人跟一切眾生都能和睦相處,為什麼?平等對待。我們看修行人有沒有德行、有沒有功夫,就在這裡看。所以佛門的修行人真正有道德、有功夫,為什麼?六和敬。三寶當中「皈依僧,眾中尊」,「眾」就是團體、佛門的團體,無論是在家出家,是學佛的人,大家在一起這個團體,是九法界一切團體裡面最值得人尊敬的,為什麼?你是所有團體裡面的好榜樣、好模範。人與人和睦相處之道,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沒有錯,我有錯」,問題解決了;「我沒有錯,你有錯」,這事情解決不了。小是兩個人的事情,大是兩個國家,國家與國家為什麼打仗?這個說「我對你不對」,那個說「我對你不對」,就非打架不可。你們想想看,如果有了衝突,回頭自己想「我的錯,他沒有錯」,問題立刻化解了。孟夫子教我們,在這種情況之下懂得反求諸己。別人哪有過失?沒有過失!要知道過失都在自己,在自己起心動念、妄想分別執著,出了麻煩。如果我們像佛菩薩一樣恆順性德,恆順自然,六根接觸外面境界跟大家一樣和光同塵,一樣受用,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我們今天過的日子是諸佛如來的日子,是法身菩薩的日子,好過!你們看到今天社會動亂,我看天下太平;你們看到許許多多紛爭,我這裡清閒無事,清淨!關鍵是我們能不能把念頭轉過來。
「信解真實無分別」,真實是諸法實相,什麼是諸法實相?無分別就是的。宇宙之間,世出世法,依正莊嚴,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實的?無分別就是。有分別,真跟實都不見了。所以這個經叫不思議經,「大不思議經」。不思議就是無分別,你要是無分別,你讀這個經,聽我講這個經,你就能入華嚴境界;你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你讀這個經、聽這個經,你只能夠得一點皮毛常識,聽我在這裡講故事,你入不了境界,你得不了受用,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這個利益你得不到。什麼是誠敬?無分別是誠敬。無分別還得要懂規矩,不是規矩都不要了,那你就完全搞錯了。前天有一位同修來問我,他說放下是不是一切都放下了?我說是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話你懂嗎?他說我懂,我工作也放下了,家庭也放下了。我說錯了,你不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舉個例子,吃飯要放下,那你是不是從今之後就不吃飯了?穿衣放下,你是不是不穿衣了?你錯了!飯照吃,衣還是要穿,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吃飯不要挑剔菜餚,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叫你放下這個,放下酸甜苦辣鹹,你吃的是平等一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酸甜苦辣鹹都變成一味了;穿衣服不必講求這是什麼料子、那是什麼款式,叫你放下這些,我說你不要搞錯了。「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是叫你愈學愈迷惑、愈學愈顛倒。你把佛經上那些意思全都錯會了,你還認為自己做得很如法,豈不是笑話!真正的菩薩,你現在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身分、是什麼樣的地位,你要把你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得圓圓滿滿,給你同樣身分、同樣工作的人做一個好榜樣,你就是佛菩薩,你的修行就如法。心頭一絲毫不沾染,那叫真放下。放下契理,一切提得起來是契機。你是在家佛教徒,你能做到讓社會上所有在家人看到你敬佩你、佩服你,你這個人有道德、有涵養、有學問,值得人尊敬,值得人向你效法,你學成功了。不是學得怪怪的,不是學得讓人家看到畏懼你,看到害怕,離你遠遠的,那你大錯特錯了!釋迦牟尼佛多麼親切、多麼和藹,平易近人,哪裡像你們這樣怪樣子?對於大乘教義不通!
「修行忍清淨,信解真實無分別」,上面修行忍清淨是事,守規矩,一切都如法;下面是心地清淨,離妄想分別執著,一塵不染,果報『是故色相皆圓滿』。你能夠忍怨害,一切眾生對你,能忍別人對我的誤會、別人對我的毀謗、別人對我的陷害,統統能忍。像忍辱仙人,歌利王割截身體能忍。他沒錯,錯在哪裡?我錯了,他沒有錯。他為什麼沒有錯?他無知,無知不能怪人。我錯在哪裡?我沒有把佛法給世間人講清楚、講明白,我的錯!我沒有把佛法做好,讓他看到生歡喜心。過失決定在我自己,不在別人。這是人事環境當中要忍。物質環境要忍,天氣炎熱要能忍受,天氣寒冷要能忍受;缺乏糧食,飢餓的時候要能忍受;缺乏飲水,害渴的時候要能忍受,這是自然的災害,要能承受得了。第三個是修行,是向佛菩薩、向善知識求教。學習的時間很長,我們是初學,老師定的課程很多,立的規矩也不少,樣樣都要能遵守,要忍耐,沒有忍的功夫你做不到,這是修行有法忍。你對於世出世間法通達明瞭,通達明瞭要有很大的耐心,你的色相才能圓滿;『普放光明照十方』,你的影響力才逐漸擴大,別人尊敬你,別人效法你,別人向你學習。影響的時間長,影響的面廣大,「普放光明照十方」,這句是講你的影響力。這首偈我們就補充到此地。
請看法界菩薩的讚頌,第四首:
【往昔勤修多劫海。能轉眾生深重障。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現菩提樹王下。】
這一首是講的精進波羅蜜。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練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我們換句話來說,精就是純而不雜,進就是不退轉。「精進」這兩個字不容易,確實要有智慧,沒有智慧你很難做到。古聖先賢的經驗教訓,學習必定是一樣一樣的學,絕對不能說同時學兩三樣,為什麼?你分心了。就是學一樣,一樣學完成了再學第二樣,學的科目不多。我在李老師會下十年,只學了五部經。五部經要給你講出來你會笑話,為什麼?太少了,微不足道,都是小部頭。我第一部跟他學的《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我們算紙,一張張算,只有四張半;第二部學的《佛說阿彌陀經》,這諸位常常念的,很短;第三部稍微長一點,《普賢菩薩行願品》,《八十華嚴》最後一卷;第四部學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五部長一點,《大佛頂首楞嚴經》。十年,這些經典在普通佛學院大概一個學期完成,我在台中學了十年。古大德教學方法非常笨拙,但是有效。我今天教同學們,你們每天八個鐘點聽經,只聽一片。我們現在做成光碟了,只聽一片,一片一個小時,一個小時重複聽八遍。你怎樣才能得到利益?每一遍都非常認真、非常誠敬,你才能得利益,你會有悟處。如果你一遍聽了,到第二遍、第三遍,「這個聽過了,頂多溫習溫習,沒有多大的意思」,你永遠不能入境界。昨天楊老師跟我說,她說八遍不夠,她給我建議,這一片聽兩天好不好?聽十六遍。當然好,遍數愈多愈好!遍遍都要認真,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遍遍要認真,不能夠疏忽。這是什麼道理?告訴你,這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守住這個規矩,每一遍認真來學習,聚精會神,這是戒學;八個小時就集中在一片裡面,或者是兩天,十六個小時都在這一片裡面,這是定學;有戒有定,你就有悟處,那個悟處是慧學。所以這個方法是幫助你成就戒定慧三學,幫助你成就六波羅蜜。如果你什麼都想學、什麼都想聽,聽得很多、聽得很雜,就不叫精進了,叫雜進、亂進,雜進、亂進收不到效果。你將來可以做什麼?可以當個博士,佛學家,了生死出三界難了!你對於佛學學問淵博,你的德行就差勁了。你煩惱不能斷,你起心動念還是妄想分別執著,李老師以前常說的,該怎麼生死你還是怎麼生死,你沒有辦法超越三界六道,這個過失就犯大了。
我們的教學跟世間教學目的不相同,所以方法不一樣。但是今天的人,定力可以說沒有,妄念紛飛,八個小時已經都守不住了,這怎麼能學成?我昨天跟同學們講,我們絕不能希望每個人都學成功,不可能!我們這個道場,將來能夠有兩個、三個有成就的就不得了,怎麼能想個個人都有成就?哪一種人有成就?守規矩的人有成就,不守規矩的人決定沒有成就。我們現在這個小道場,設備都還不夠用,我們計畫當中要蓋兩個教室,希望趕快把這個事情辦好。多幾個教室我們可以分開來學習,一個光碟願意聽十六個小時的是一個班,願意聽八個小時的是一個班,願意聽四個小時的是一個班,你喜歡參加哪個班可以自由去參加,希望大家有成就。八小時念佛,現在我們住眾人不多,工作量很大,你要懂得工作的時候不妨礙念佛、也不妨礙聽經。我們可以製作卡式的錄音帶,工作的時候只要不需要用思考的工作,工作可以聽經,工作可以念佛。我們這樣做法就對了,這樣做法就是菩薩道。佛法在世間,真的是不離世間覺,不壞世間法。要慢慢養成這個習慣,以後不用隨身聽了,二六時中心自然在道上,行又不礙一切工作、不礙為大眾服務,這就如法。心地永遠能夠清淨,這是真精進。在一切工作上,工作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眾生無邊誓願度」,度是什麼意思?度是服務的意思,我們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服務的原則只有三個,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轉惡為善、離苦得樂。服務的宗旨、原理原則就這三個,項目很多很多,要看這個社會、這個地區大眾的需要,我們盡心盡力把它做好,為九法界眾生服務。要學菩薩,要學佛,『往昔勤修多劫海』,「劫」是時間,「海」是形容,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不是限天數的,不是說這一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中到這個世間來沒有別的事情,就是為眾生服務,盡心盡力就圓滿。
『能轉眾生深重障』,怎麼轉法?我們自己轉給他看。我從前不能容忍,心量很小,跟他們一樣,現在我能容忍,我能夠包容,做出來給人看。從前我有貪心,貪財、貪名、貪利,現在我轉過來了,我不但沒有貪心了,我還歡喜布施,歡喜幫助別人,能夠捨己為人。做個轉變!從前我總希望處處我比別人高一點,我跟別人不一樣,現在人講享受特權階級,現在我能夠跟大眾完全相同,四攝法裡頭「利行」、「同事」。學佛之前跟學佛之後完全改變了一個人,你在家庭,你一家人看到會受感動。學佛之後,你對於家人的照顧比你沒有學佛之前更認真、更親切、更完善,你家人感激你。你家人是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最接近、最靠近的,先度他。先度他,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不是勸他學佛,他未必肯學佛;你在家裡服務得周周到到,讓一家人生歡喜心,他自自然然會回頭。他看到了,學佛真的是好,好處太多,說不盡。你自己完全沒有做到,天天勸家人學佛,說家人業障重,引起的是反彈,引起反效果,你怎麼能幫助他?幫助他,首先要照顧他物質精神生活,從這做起,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你這個家庭是這個地區的模範家庭,最好的家庭、最快樂的家庭、最幸福的家庭、最美滿的家庭,你的鄰居、你的街坊看到了羨慕你,向你學習。你要能夠感化你這一條街、你這一個社區,這一個社區變成所有社區裡面最好的社區,模範社區,你這個社區就能感動這個城市、感動這個地區,這叫菩薩。我們是不是這樣做?是不是誠心誠意在這樣做?是不是很認真在這樣做?不能說我學的經典跟我的生活脫節了,那你學它幹什麼?所學非所用,這個東西就毫無意義、毫無價值,我可以不學它。學了就管用,學了真正得好處,真正得利益。
精進也有三種,「被甲精進」、「攝善精進」、「利樂精進」。什麼叫做「被甲」?被甲是比喻衝鋒陷陣,不畏刀槍,佛是用這個比喻。修行人披的是什麼甲?披的是誓願。在佛法裡頭,大乘佛法,諸位每天都念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大乘菩薩的鎧甲。你發了這樣的大誓願,你在任何狀況之下你都不會退轉,都不會畏縮,勇猛精進。這個四願跟諸位說,實際上就是頭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後面這三願完成第一願的。「度」就是我常說的服務,我們發心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我們的目的何在?目的有三個,幫助眾生轉惡為善,幫助眾生轉迷為悟,幫助眾生轉凡為聖。方法、服務的項目無量無邊,這三條是目的,不管你服務的項目是什麼,你有這三個目的存在,這是佛法。可是我要把這個事情做好,自己沒有德行辦不到;沒有德行,人家瞧不起你,你自己都做不到,你還叫我做?所以頭一個要成就德行。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第一個是德行。佛教導我們,第一個也是德行,德行是什麼?斷煩惱。你有煩惱習氣在,你沒有德行。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斷,無明煩惱還是要斷。所以講到修行,把斷煩惱擺在第一位,煩惱斷了之後才成就學問,「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諸位要曉得,每天讓你去聽八個小時經,沒有別的,斷煩惱而已!把你日常生活當中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習氣,用這種方法把它打掉。為什麼不讓你研究討論?因為你煩惱習氣沒斷,你智慧沒開。所以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你研究,你是胡思亂想;你討論,你是胡說八道。換句話說,我們今天把水平提高了,你沒有開悟,你就沒有資格研究討論。為什麼?你沒有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沒有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你的研究討論是把大乘佛法變成世間法,錯了!人沒有大徹大悟,都在苦難之中。不是說他今天享受富貴,富貴沒什麼了不起,多生多劫修的一點福一生享完了,享完之後就墮落了。佛菩薩看得很清楚,我們學佛這麼多年也能看得很清楚,人天福報我們不希罕,沒有放在心上,如何幫助大家覺悟重要,所以自己先要覺悟。
第二種叫「攝善」,就是攝善法精進,這是對自己的,古德給我們解釋的「方便進趣」。一定要有智慧、有能力辨別善惡,要知道遠離諸惡,親近善法。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我們有沒有落實?什麼是善法?十善業道是善法,淨業三福是善法,六和敬是善法,六波羅蜜是善法,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善法,這是淨宗學會成立那個時候我們提出來的修學科目。我們起心動念、思想行為與這個善法相應不相應?天天要反省;一天不反省,這一天就空過了。怎樣保持念念相應,這就叫方便,重要!人有能力辨別善惡,這是真智慧,你才會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遭遇挫折不怕,心善,把那個惡緣轉變成善緣,自他兩利。
『故能分身遍十方』,這個分身十方,實在講我們肉眼看不到,九法界眾生都在聽經,都在聞法。現在有形的,我們利用網路,各個地區有緣的同修都能收聽得到,也是「遍十方」一分的意思。有人說將來能不能在衛星電視裡面去廣播?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現在只要把東西留下來,那是後人的事情。什麼時候眾生有這個福報,有這種殊勝的緣分,能夠聽到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它自自然然就現前,我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悉現菩提樹王下』,這是講利益眾生,所以精進第三個項目是「利樂眾生精進」。念念不捨眾生,為眾生離苦得樂不辭一切辛勞,我們在世間就是為這個。世間最苦的地獄眾生,我們有沒有見到?有見到。哪些眾生?現在在世間造五逆十惡不善業的就是,眼看著他就要墮落,我們能不能幫助?佛法當中常說,幫助得要有緣,佛門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緣是什麼?現在人講條件,我們想幫助他,有沒有這個條件?條件裡面最重要的,他接不接受?緣殊勝,歡喜接受,緣成熟了;想幫助他,他不接受,這就沒有緣。佛法給諸位說,沒有剎土的界限,沒有國家的界限,沒有種族的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什麼界限都沒有,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只有一個緣,眾生有感,佛菩薩就來示現。《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的偈子,「千處祈求千處應」,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確確實實是一體,哪個地方的緣先成熟,先到哪裡去。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海闊天空,盡虛空、遍法界,不是在一個地方,這個地方緣沒有成熟,那個地方成熟了,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所以沒有不歡喜的,這裡緣成熟了我們歡喜,沒有成熟還是很歡喜。成熟的,立刻要幫助他;沒有成熟的,等待他成熟我再來。念念不捨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清涼大師在註解裡有一句話講得很好,修因既然能夠離身心之相,就是不著心相、不著身相,果報自自然然你的身能遍十方。就像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的身有沒有動?沒有動;心也沒有動,身也沒有動,眾生有感,自自然然就示現在他面前。這是「故能分身遍十方,悉現菩提樹王下」,菩提樹是代表覺悟,「王」是大覺,你現在大智大覺之中,這句話是個比喻。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