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講述菁華—無佛亦無魔  (第五五八集)  2002/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45-0558

  諸位同學,請看「現相品」經文:

  【爾時諸菩薩,及一切世間主,作是思惟,云何是諸佛地,云何是諸佛境界,云何是諸佛加持。】

  我們上一次講到這一句,這是大眾默念默請的二十句裡的第三句,『云何是諸佛加持』。清涼大師在《疏》裡面跟我們說,「佛勝力任持,令有所作,廣亦無量,略有十種,如不思議法品」。不思議法品就是本經第四十六卷,經上講了十種為眾生作佛事,前面跟諸位講過六種,今天我們接著講第七種,因為這些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不能不知道。第七種,「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我覺得諸佛加持,確實是如清涼大師所說的廣亦無量,真是無量無邊,哪裡能說得盡!世尊為我們說法,把它歸納為十句,這是為說法方便起見。十句裡面第七句是名號,可以說所有加持當中名號是中心,名號比什麼都重要。在念佛法門裡面尤其重視名號,祖師大德常常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一點如果你真的體會到,你就歡喜念佛。特別是在末法時期,世尊在《大集經》裡面普遍的為我們大眾授記,包括我們都在其中。他老人家講「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淨土法裡面,持名念佛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之所讚歎的。

  在中國遠在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提倡念佛共修,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東林念佛堂,集合志同道合的同學一百二十三個人,以虎溪為界,一生不下山,個個成就。念佛三昧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功夫淺的得禪定;功夫深的開智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面說這個境界叫做理一心不亂,往生生實報莊嚴土。功夫淺一點的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方便有餘土。佛教導我們,我們從歷史上看那些祖師大德們的成就,一直到現在,現在也有一些老實念佛的,我們看他們往生的瑞相,預知時至,有站著往生的,有坐著往生的,不生病。持名念佛的殊勝,這個話要從隋唐時代的大德說起;在那個時代不但是中國的高僧大德,日本、高麗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大德們,他們回國之後把大乘佛法帶回去了。這些大德們,我想也是諸佛加持,否則的話他怎麼會想到?想到這個事情應當是諸佛加持。他們在經典裡面去觀察,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哪一部經是最重要的,可以代表世尊一代的時教?就是他一生所教導的,這幾乎大家公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就變成一切宗派公認的是佛家的根本法輪,根本法輪就好比是原始的典籍,因為所有一切的經典法門都是從《華嚴經》流出來的。

  所以往年我初接觸佛法的時候,方東美先生給我介紹《華嚴經》是佛家的概論,他把這部經看作是佛學概論,非常重視它。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一切經教都不出《華嚴》,可見得這部經的重要。這部經講修行的方法,那就是現在我們看到這些參與華嚴會上這些佛菩薩們,我說「華嚴會上佛菩薩」,這是大家常常念的。華嚴會上的佛,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菩薩,那就泛指所有一切參與法會的異生眾。同生眾我們都稱為佛,華嚴會上諸佛。同生眾是明心見性,用真心不用妄心,在我們這邊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是同生眾。異生眾指哪些人?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聲聞、緣覺,跟六道裡面這些修行人。要用天台大師的話,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是相似即佛,六道裡面真正修行人功夫得力是觀行即佛,沒有功夫、有名無實是名字即佛,有名無實。這樣一說,「華嚴會上佛菩薩」,意思你就會有一個概念。華嚴會上佛菩薩,我們在這裡看出他提出問題,釋迦牟尼佛在這一部經上就是解答這些問題的。說到修行,「離世間品」講了兩千多個法門,華嚴會上佛菩薩在「離世間品」提出了兩百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答覆是兩千個答覆、兩千多個法門,十倍!可是最重要的修行法門是什麼?隋唐時代高僧大德也在研究觀察這個問題,《華嚴經》是第一經,公認這是第一經,《華嚴經》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專講極樂的是《無量壽經》,所以《華嚴經》到最後是導歸無量壽,那就變成什麼?《無量壽經》是第一的第一。清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他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這個有道理,《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小本《華嚴》;你看看把《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跟《華嚴經》完全等同,不但等同,真正肯定這三種是一部經,就是說得詳細、說得簡略,一而三,三而一。

  我們用這個本子,這個本子一共有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哪一品是第一?我們再繼續追究,古大德追究的是追究到《無量壽經》第一,原先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華嚴經》最後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第一。我們現在繼續再追,《無量壽經》裡面哪一品是第一?當然第六品第一,發大誓願,這一品經是阿彌陀佛自己講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轉述的。那一品經釋迦牟尼佛沒說一個字,完全是轉述阿彌陀佛所說的,最重要。釋迦牟尼佛講全部《無量壽經》不離四十八願,換句話說,全經字字句句都是在闡揚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裡面哪一願最重要?隋唐古大德他們已經說了,四十八願,第十八願最重要,日本提倡本願念佛就是依第十八願。但是古時候日本的高僧大德他們從中國留學回去知道,四十八願是個整體,任何一願圓攝其餘四十七願,它這一願就圓滿。所以四十八願可以以任何一願為主,其他四十七願是伴,主伴圓融這是《華嚴》教義。主不是獨一的主,是任一,現在以第十八願為主,其他四十七願為伴,第十八願才圓滿;如果十八願缺少裡頭任何一願,第十八願就不圓滿。本願念佛一定要懂這個道理,不能只要這一願,其他都不要,那可能往生都成問題。為什麼?《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你們想想看,至少十八願要加十九願才符合《無量壽經》上三輩往生的標準。單單十八願「十念必生」,要沒有菩提心不行。

  古人傳的沒錯,今人看東西粗心大意,往往疏忽了。我們無論是做世間事、出世間事,都得小心謹慎。我們常常講敬、誠敬,敬人、敬事、敬物,我們對於這樁事情疏忽,那是不敬、大不敬。佛給我們說的這些經法,我們怎麼可以粗心大意?這麼重要的事情!所以能受持《無量壽經》全經,那是上上乘人,不能受持全經應當受持四十八願,不能在裡面單獨依一願;可以以一願為主,四十七願為伴,這個行,這正確。從第十八願十念必生,我們真正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講到「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尤其是阿彌陀這個名號,這個名號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共同尊重、共同弘揚,這還得了嗎?釋迦牟尼佛代表一切諸佛如來恭敬讚歎,這《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明顯,世尊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讚歎到頂處,那還有什麼話好說?所以這一句我不能不多說,不能不再再提醒同修,這種無比殊勝的機緣你要是失掉,可惜!你後悔莫及。

  從這些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反過來看,大家會更清楚,四十八願,佛講四十八願就是註解第十八願的;一部《無量壽經》就是四十八願的註解,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所以我曾經跟同學們說,你們要想把《無量壽經》講得好,你不懂《華嚴》不行,為什麼?《華嚴》是註解,《無量壽經》詳細的註解;《無量壽經》講不好,《阿彌陀經》決定講不出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給諸位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的註解,你這才真正懂得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全《大藏經》的總綱領、總題目。恭恭敬敬念這一句,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你這一句全都包括,一個法門都不漏,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然後你才曉得什麼道場最殊勝、最莊嚴?念佛堂。我們沒有念佛堂,隨處都是念佛堂,行住坐臥心裡面想著佛,口裡念著佛,耳朵裡聽的是佛,盡虛空遍法界是我的大念佛堂,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在此地讀到這一句,特別提醒諸位同修,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萬萬不能夠疏忽。《華嚴經》到最後五十三參,吉祥雲比丘他給我們做的示範是念佛,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都不休息,不睡覺。我們現在覺得:不睡覺還行嗎?不吃飯還行嗎?你是欲界眾生,財色名食睡,我們把這個欲淡化,財不要了,行!色也可以不要,這色指男女之色,可以放下。名,可以放下。吃不行,吃不能放下,少吃一點,釋迦牟尼佛教我們日中一食,我們現在吃三餐,放下兩餐吃一餐,行!睡眠,睡眠減少,愈少愈好,佛教給我們睡眠時間是一天四個小時。中夜睡眠,《阿含經》上講得很多,中夜是什麼時候?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你睡眠的時間,兩點鐘就要起來。

  所以飲食為什麼吃那麼多?妄想多!勞心勞力消耗得很少,妄念太可怕了,妄念消耗我們的體能佔百分之九十五,所以你妄念愈少,你消耗的能量就愈少,你補充當然就少了。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個月吃一餐,你說人家心多清淨!換句話說,一天吃三餐還不夠,還要吃兩道點心,還要吃消夜吃那麼多,你就曉得他的能量消耗要多少?妄念多。

  我們接著來說:

  【云何是諸佛加持。】

  前面清涼大師引用「不思議法品」裡面十種為眾生作佛事,我們特別多用了一點時間,講到第七是「一切諸佛種種名號為眾生作佛事」,因為我自己深深感覺到,所有一切加持當中,我感到這一個加持是第一。從哪裡看它確實是第一?古大德常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人生在世,我們也可以把它擴大,九法界眾生,一切眾生,他在一生當中能聽一聲南無阿彌陀佛,他就有福了。為什麼?阿賴耶識裡頭種下這個佛的種子,將來緣成熟了,這個種子起現行,必定引導他往生極樂世界,功德不可思議。什麼樣的經、什麼樣的咒、什麼樣的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事情,學講經叫冤枉。

  我們再看下面第八種,「一切諸佛以佛剎境界為眾生作佛事」,佛剎境界,於是許多人莊嚴道場;但是莊嚴是不錯,是莊嚴道場,第九句有「嚴淨佛剎」,這個地方第八句是以佛剎境界,這兩句我們把它合起來講,嚴淨佛剎。佛剎的境界是什麼,我們能不能體會得到?用現在西洋人的方法來說是磁場,有很多人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感覺到我們的磁場很好,這是佛剎境界裡面的一種。實際真正講到佛剎境界,給諸位說,應當是它的學風跟道風,學風是解門,道風是行門。你這個道場如果沒有道風,沒有解行,你布置得再莊嚴、再華麗美觀,眾生得不到真實的利益。所以從前古時候寺院庵堂這都是佛家的道場,大概都是用這些名稱,皆有獨特的道風跟學風。佛教傳到中國,隋唐時代就建立許多不同的宗派,這是為什麼?為了便利志同道合的同學們在一起學習起見而分的。譬如我們有一幫人喜歡《華嚴經》,杜順和尚在五台山就開這個宗,以這部經為主修,然後選擇與這部經有關係的經論做為助修,正助雙修。像我們在學校念書,有主科、有選科,我們不需要去涉獵整個《大藏經》,太多了,只取這裡頭的一分。喜歡《法華經》的,天台山那邊的祖師大德,在那邊建立道場以《法華經》為主,所以也叫法華宗。華嚴宗也叫賢首宗,雖然杜順和尚開山,真正建立一個宗派,就是一個學派,成為一個學派是在賢首大師。天台成為學派是在智者大師,淨土宗也成為一個學派,慧遠大師開山的。所以它有學、它有行,行是修,依據哪些經論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採取什麼方法來落實,我們怎麼做法,這是風氣,每個道場都不一樣。

  同樣是念佛法門,我們開念佛堂,念佛的那些儀規並不相同。像我在前面舉的例子,有些念佛堂他們所採取的是追頂念佛,就是念佛快,快板,一句接著一句;有些道場念佛念得很緩慢,一句佛號拖的聲音拖得很長,各個不相同,念佛的聲調不一樣。你喜歡用哪個聲調,大家志同道合都喜歡。這個念佛堂用這個聲調,不習慣這個聲調你就不能到這來,你到這來是把大家擾亂了。所以我們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要建立不同的念佛堂。我們念佛的儀規不相同,也要有不同的場所。凡是參加這個念佛堂的,都是志同道合,都是歡喜這種儀規,歡喜這個方法,才真正做到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大家都遵守這個規矩,你才能夠談得上修行。所以為什麼要建好多道場,答案就出來了。我們參加這個道場,這個道場裡面修行方法覺得不適合我,你就到別的地方去參學,你的緣就不在此地。所以從前古大德接引大眾,新學的人到這來參學,一談話、一觀察之間,你的根性、你過去所學的跟我這個道場相應不相應?如果相應,歡迎你來,你的緣在我這裡;如果不相應,就直接了當告訴他,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應當到某個地方去參學,那個地方修行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對你適合,你到那邊去。真有,聽了老和尚指點到另外地方去參學,他成就了。「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但是各人根性不相同,不是法門選擇人,是我們人要選擇法門,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嚴淨佛剎」,這兩個合起來講,佛法可以說在這個世間是最早提倡用藝術化來教學,所以佛像、佛的名號、佛的現相都是表法的。這個殿堂、房舍的建築,都是藝術,都是表法,這裡面所有一切的裝飾陳設也是表法,這都是屬於「佛剎境界」。但是初學的人到這個地方來看,是看熱鬧,看不出門道,弘護的大德們要能夠隨時隨處,我們講機會教育,為他講解。譬如一進山門,在天王殿你要給他介紹天王殿是什麼意思,天王殿裡面供奉的彌勒菩薩、四大天王,代表的是什麼意思,跟他說明,說明那就是上課,這就是現在人講的社會機會教育,多元文化的社會機會教育,抓到機會,歡歡喜喜的自己「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進入到第二個殿堂大雄寶殿,是代表什麼?有些規模大的,有藥師殿、有彌陀殿、有地藏殿、有文殊殿、有普賢殿、有觀音殿,各個代表,規模大的寺院。什麼叫法堂,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禪堂,什麼是念佛堂?飯廳為什麼叫齋堂,為什麼叫五觀堂,用意何在?一樣一樣介紹,他就學到東西,這一趟沒有白來。特別是觀光旅遊,這些許許多多其他國家地區來觀光旅遊的,沒有接觸過佛法的,經過這樣一介紹,他就認識佛教,比什麼都重要;而不是去介紹這尊佛像什麼年代塑造的,那就變成考古。考古也是一套學問,但是我們著重在現實的道德教育,能挽救世道人心,消除這個世間劫難,我們現在把這樁事情擺在第一,考古是少數人。那些學校考古學系的學生要到這邊來,可以用這個方法給他介紹,這個佛像、建築多少年代,那行!對一般社會大眾,我們要曉得今天災難之興起到底什麼原因,如何來幫助他?讓一切眾生覺悟,回歸到道德。看看佛門裡面所有一切設施,無不是釋迦牟尼佛藝術教學的手法,我們要能體會得到。

  最後一句,寂寞無言,「一切諸佛寂寞無言為眾生作佛事」。塑造一切佛菩薩形像,你看他端端的或是站在那裡,或是坐在那裡,一句話不說,這個味道可深了,這個真叫令人莫測高深。你能體會到嗎?它代表是什麼?代表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法的真相。佛經說老實話,總的一句話把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的法統統說盡了,這句話是什麼?《般若經》上釋迦牟尼佛說了千遍萬遍,「不可說」,或者說「不可思議」。《華嚴經》叫《大不思議經》,《四十華嚴》的品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不思議解脫境界還能說嗎?還能想嗎?所以「寂寞無言」是表不思議解脫境界,得大自在!表《般若經》上所講的「無所有,不可說」,又表徹底放下。這是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的「不思議法品」我們介紹這十句。「法雲地說」我們把它省掉,我們就不說,到後面講到經上再講。

  「離世間品,十種佛所攝持」,這個要說說,這是講到諸佛加持,我們常講求佛保佑,不學佛的人也有這個願望。我們怎樣求諸佛保佑?諸佛真正保佑我們,要為正法、要為眾生,不要為自己;一念為自己,自己就會有災難,就會有魔障現前。「離世間品」裡面,這是本經第五十八卷,也有十句,這十句我們可以在此地提一提,為什麼?要學。第一個是「開始發菩提心」,要得佛加持。佛要不加持,你的菩提心發不出來。我們每天常常在念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發不出來。為什麼?我們想發菩提心,想求佛保佑加持我們能發菩提心,為什麼還是發不出來?佛是想加持你,你抗拒、你不接受,換句話說,你發菩提心求佛加持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說是假的?你的心裡常常夾雜著自私自利的念頭,夾雜著不淨不善的念頭,是不是?所以佛力加不上。也就是說你利益眾生的念頭,用現在的話說,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念頭,跟你自私自利求享受的念頭兩個比較,我求自私自利、我求自己享受的念頭,超過我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念頭,佛就加持不上。如何能夠叫自己真正誠誠懇懇的為眾生服務的念頭,超過為自己求一切名聞利養享受的念頭,要超過。哪怕超過一點點,為自己求享受佔百分之四十九,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個念頭佔百分之五十一,超過了,你就會得佛力加持。我們想想,我們能不能做到這個比例?如果你能夠做到為別人服務這種意念,能夠佔百分之八十、九十,為自己享受只佔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你就會得到大幅度的加持。所以得不到佛力加持,是我們這個比例太低,沒有過半。你心裡所想的叫妄想,不是佛菩薩不滿你的願,你的妄想太重,自私自利的念頭太重。為自己、為自己小團體,這怎麼行?今天最低限度,你的想像、起心動念要為全世界眾生著想。為個人哪有不墮三途的道理?為你的小團體、為你這個地區、為一個國家,決定不能超越六道,而且決定超不出欲界。道理擺在此地,你總得要懂。

  第二個是「於生生中持菩提心不令忘失」,這佛加持。由此可知,發菩提心不是盡形壽一生一世的,你要發長遠心,生生世世不失菩提心。行不行?行,你果然有十分誠敬的心,你會得到佛力加持。你看看世尊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裡面囑咐大菩薩,要「善護念諸菩薩」,大菩薩要善護念諸小菩薩,就這個意思。由此可知,我們對佛法的修學,意願不強,猶疑不斷,猶豫疑惑不斷。學佛學這麼多年,別說你們,有很多學到老,鬍鬚都白了,八十、九十了,對佛法半信半疑,沒有堅定的信心。什麼原因?他沒有甚深的理解。所以佛講,教導我們,不僅是要深入經藏,要求深解其義,你所學習的這部經典,這部經典的道理你要深入,你入得愈深愈好。為什麼?疑惑斷除了,疑惑斷除,你在修行的道路上什麼樣的障難都突破了,沒有能障礙得住的。

  在過去這一個世紀裡面,是我們親身經歷的,為什麼障緣那麼多,困難重重?歸根結柢原因就是一個,對佛法解得不夠,解得不夠就是你聽得太少、你讀得太少,你聽得太少,你沒有深入,所以弘法產生許多流弊,護法毛病好像更多,仔細觀察,不如法。法是什麼?法是經教,經典的教誨,你不讀你哪裡知道?完全隨順自己的意思、自己的妄想煩惱習氣,合自己意思以為是如法;沒錯,合你自己意思,不合佛經教裡面的意思。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你不讀經、不研究經典,不能夠深解義趣,那就是天台大師講的有名無實;你是個掛名的佛弟子,沒上過課,沒錯是在佛門裡面報了名、註了冊,一天課沒上,你不是這個學校真正的學生,沒上過課。所以不能不勤學。

  第三句,「覺諸魔事,悉能遠離」,這是佛加持的。宗門教下祖師大德都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什麼是魔?妄想是魔、貪瞋痴慢是魔、自私自利是魔,這一類的魔,《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大類,煩惱魔是最嚴重、最可怕,你要能覺。煩惱魔在裡面不在外面,外面的魔是什麼?外面魔是種種的誘惑。外面的色相是眼識的魔,外面的音聲是耳識的魔,外面的氣味是鼻識的魔,外面酸甜苦辣鹹的味道是舌識的魔,這個總名稱叫天魔。天魔在哪裡?現在花花世界,你一走出去,你有沒有覺悟到?如果覺悟到,魔都變成佛。所以大乘經上常常跟你講,「無佛亦無魔」。覺悟的心對外面境界,全是佛;迷惑的心對外面境界,全是魔,唯識所變。本來都是一真法界,無佛亦無魔,那是唯心所現;境界上變成魔與佛,是唯識所變。也就是你覺悟了,統統是佛。為什麼?外面種種色相你不染著了,你不受影響,眼根在色塵裡面得大自在,眼根在色塵裡面得三昧。外面種種我們現在講誘惑的這些色相都是佛,佛在加持你,佛在幫助你,讓你在一切色境界裡面得三昧、得大自在。如果你迷了,你會被外面一切色相所轉,你生起貪愛的心,生起分別執著心,不滿你意思生起瞋恨心,外面那個色境是魔。這個境界引起你的貪瞋痴慢,引起你自私自利,魔境。哪裡有什麼佛跟魔?就是一念覺迷。所以你要曉得,一念覺,五欲六塵加持你得三昧、得大自在;一念迷,什麼人加持?妖魔鬼怪來加持你,讓你增長貪瞋痴慢、增長自私自利,將來果報到三途地獄,不能不知道。因此,如是我們才真正明白了,恍然大悟,人生在世不能不覺悟,覺悟才是我們這一生第一樁大事業,別的是假的。

  第四句,「聞諸波羅蜜,如說修行」,佛也加持你。諸波羅蜜,狹義的來講就是六度、十度,大乘經上講的六度,《華嚴經》講的十波羅蜜。聽說之後心裡面歡喜感動,為什麼?性德,這是我們真心自性裡頭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現在是被妄想分別執著煩惱蓋覆住,本有的變質了,本有的布施供養轉變成慳貪。所以你那個慳貪的心,它原本就是普賢十大願王裡的「廣修供養」,是六度裡的「布施波羅蜜」,現在變成了慳貪。就跟我前面講的五欲六塵,你覺悟了,那是佛境界,佛加持你;迷了,魔境界,魔來擾亂你,是魔來加持你。你要是一覺悟,「這是我的性德,我本來是這樣的,現在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慚愧心生起來了,我對不起自己,我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所以「慚愧」這兩個心所是善心所,無慚無愧是中隨煩惱,那個很嚴重。人只要有慚愧心,這個人早晚會回頭;沒有慚愧心的很難回頭,佛經上常講「一闡提」,一闡提是沒有善根,斷了善根,就是說這個人沒有慚愧心。我們中國俗話講,這個人不要臉、這個人沒有羞恥心,那沒救了。只要還要臉面,還有一點羞恥心,他會回頭。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